中醫外科學-熱瘡、蛇串瘡、癬_第1頁
中醫外科學-熱瘡、蛇串瘡、癬_第2頁
中醫外科學-熱瘡、蛇串瘡、癬_第3頁
中醫外科學-熱瘡、蛇串瘡、癬_第4頁
中醫外科學-熱瘡、蛇串瘡、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外科學一熱瘡、蛇串瘡、癬

1、蛇串瘡的自覺癥狀特征為

A.瘙癢

B.奇癢

U微癢

D.患部神經痛明顯

E.灼痛

2、蛇串瘡的主要治法

A.清熱利濕、行氣止痛

B.清熱解毒、涼血祛瘀

C.清暑解毒化濕

D.健睥滲濕

E.疏風清熱化濕

3、頭癬的好發對象為

A.兒童

B.青年

C.青壯年男性

D.青壯年女性

E.中老年

4、下列不屬體癬的表現為

A.圓形

B.邊界清楚

C.邊緣小丘疹、水皰

D.滲出明顯

E.夏多冬少

5、下列不屬花斑癬的表現為

A.好發軀干

B.圓形斑

C.上有小鱗屑

D.夏發冬隱

E.瘙癢明顯

答案與解析

1、【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蛇串瘡的主要癥狀為患者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

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

區出現,局部刺痛或伴睿核腫大。多數患者愈后很少復發,

極少數患者可多次發病。

2、【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本病治療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主要治法。初

期以清熱利濕為主;后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本虛者,以

扶正祛邪與通絡止痛并用。

3、【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頭癬多見于學齡兒童,男性多于女性。

4、【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體癬皮損多呈錢幣狀、圓形,故名圓癬,亦稱銅

錢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多發于夏季,好發于面部、頸

部、軀干及四肢近端。圓癬初起為丘疹或水皰,逐漸形成邊

界清楚的錢幣形紅斑,其上覆蓋細薄鱗屑。病灶中央皮疹消

退,呈自愈傾向,但向四周蔓延,有丘疹、水皰、膿皰、結

痂等損害。圓癬的皮損特征為環形或多環形、邊界清楚、中

心消退、外圍擴張的斑塊。

5、【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花斑癬的皮損好發于頸項、軀干,尤其是多汗部

位及四肢近心端,為大小不一、邊界清楚的圓形或不規則的

無炎癥性斑塊,色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輕度色素減退,

或附少許糠枇狀細鱗屑,常融合成片。有輕微癢感,常夏發

冬愈,復發率高。

細目二熱瘡

要點一熱瘡的病因病機

外感風溫熱毒,阻于肺胃二經,蘊蒸皮膚而生;或由肝經濕

熱下注,阻于陰部而成瘡;或因反復發作,熱邪傷津,陰虛

內熱所致。

西醫學認為,本病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發熱、日曬、月

經來潮、妊娠、腸胃功能障礙等常為誘發因素。

要點二熱瘡的診斷

本病好發于皮膚黏膜交界處,常見于口角、唇緣、鼻孔周

圍、面頰及外陰等部位。皮損初起為紅斑,灼熱而癢,繼而

形成針頭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皰,內含透明漿液,破裂后露出

糜爛面,逐漸干燥,結痂脫落而愈,留有輕微色素沉著。病

程1-2周,易反復發作。

一般無全身不適。發病前患處皮膚有發緊、燒灼、癢痛感。

發于眼部者,常有刺癢、疼痛、怕冷、發熱等風熱毒盛的癥

狀;發于口角唇緣或口腔黏膜者,可引起頜下或頸部睿核腫

痛;發于外陰者,水皰易糜爛染毒,可伴有發熱、便干、漫

赤、尿頻、尿痛、苔黃、脈數等濕熱下注的癥狀;反復發作

多年不愈者,常有咽干、口渴、舌紅、脈數等陰虛內熱的癥

狀。

要點三熱瘡的治療

本病以清熱解毒養陰為主要治法。初發以清熱解毒治之;反

復發作者,以扶正祛邪并治。

1.辨證論治

(1)肺胃熱盛證

證候:群集小皰,灼熱刺癢;輕度周身不適,心煩郁悶,大

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辛夷清肺飲合竹葉石膏湯加減。

(2)濕熱下注證

證候:皰疹發于外陰,灼熱痛癢,水皰易破糜爛;可伴有發

熱,尿赤、尿頻、尿痛;苔黃,脈數等。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板藍根、紫草、玄胡等。

(3)陰虛內熱證

證候:間歇發作,反復不愈;口干唇燥,午后微熱;舌紅,

苔薄,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

方藥:增液湯加板藍根、馬齒芮、紫草、石斛、生意以仁。

2.外治療法

(1)初起者局部酒精消毒,用三棱針或一次性5號注射針頭

淺刺放出皰液。

(2)局部外用藥以清熱解毒、干燥收斂為主。可用紫金錠磨

水外搽,或金黃散蜂蜜調敷,或青吹口散油膏、黃連膏外

涂。

3.其他療法

局部外用3%阿昔洛韋水劑或乳劑,或1%噴昔洛韋膏等。

病情嚴重者可以口服阿昔洛韋或泛昔洛韋。

細目三蛇串瘡

要點一蛇串瘡的概念與特點

1.概念

是一種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多呈帶狀分布,痛如火燎的急

性皰疹性皮膚病。相當于西醫的帶狀皰疹。

2.特點

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

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區出現,局部刺痛或伴胃核腫大。

多數患者愈后很少復發,極少數患者可多次發病。

要點二蛇串瘡的辨證論治

本病治療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熱利

濕為主;后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體虛者,以扶正祛邪與

通絡止痛并用。

1.肝經郁熱證

證候:皮損鮮紅,灼熱刺痛,皰壁緊張;口苦咽干,心煩易

怒,大便干燥,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

數。

治法:清瀉肝火,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紫草、板藍根、玄胡索等。

2.脾虛濕蘊證

證候:皮損色淡,疼痛不顯,皰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

脹,大便時濾;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健脾利濕,解毒止痛。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

3.氣滯血瘀證

證候:皮疹減輕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

痛不可忍,坐臥不安,重者可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舌暗,

苔白,脈弦細。

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細目四疣

要點一不同疣的特點與好發部位

因其皮損形態及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發于手背、手

指、頭皮等處者,稱千日瘡、疣目、枯筋箭或猴子;發于顏

面、手背、前臂等處者,稱扁痕;發于胸背部有臍窩的贅

疣,稱鼠乳;發于足跖部者,稱跖疣;發于頸周圍及眼瞼部

位,呈細軟絲狀突起者,稱絲狀疣或線罐。

要點二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的治療

1.辨證論治

(1)尋常疣(疣目)

1)風熱血燥證:治以養血活血,清熱解毒,方選治痕方加板

藍根、夏枯草。

2)濕熱血瘀證:治以清化濕熱,活血化瘀,方選馬齒免合劑

加慧改仁、冬瓜仁。

(2)扁平疣(扁痕)

1)風熱蘊結證:治以疏風清熱,解毒散結,方選馬齒覽合劑

去桃仁、紅花加木賊草、郁金、浙貝母、板藍根。

2)熱瘀互結證:治以活血化瘀,清熱散結,方選桃紅四物湯

加生黃黃、板藍根、紫草、馬齒范、浙貝母、慧故仁。

疣目、扁猴皮損少者及鼠乳、掌跖疣、絲狀疣均不需內服治

療。

2.外治療法

各種疣均可選用木賊草、板藍根、馬齒覽、香附、苦參、白

鮮皮、慧蘇仁等藥,煎湯趁熱洗滌患處,每天2-3次,可

使部分皮疹脫落。

⑴疣目

可選用推疣法、鴉膽子散敷貼法、亭荽或菱蒂摩擦法。

(2)扁膜

可選用洗滌法、涂法。

(3)鼠乳

用消毒針頭挑破患處,擠盡白色乳酪樣物,再用碘酒或濃石

炭酸溶液點患處。若損害較多,應分批治療,注意保護周圍

皮膚。

細目五癬

要點一頭癬、手足癬、體癬和花斑癬的臨床特點與診斷

(一)臨床特點

1.頭癬包括白禿瘡和肥瘡

(1)白禿瘡相當于西醫的白癬

本病是頭癬的一種,多見于學齡兒童,男性多于女性。皮損

特征是在頭皮有圓形或不規則的覆蓋灰白鱗屑的斑片。病損

區毛發干枯無澤,常在距頭皮0.3-0.8cm處折斷而呈參差

不齊。頭發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發根部包繞有白色鱗屑形

成的菌鞘。自覺瘙癢。發病部位以頭頂、枕部居多,但發緣

處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禿發也能再生,不遺留瘢

痕。

(2)肥瘡相當于西醫的黃癬

本病為頭癬中最常見的一種,多見于農村,好發于兒童。其

特征是:有黃癬痂堆積,癬痂呈蠟黃色,肥厚,富黏性,邊

緣翹起,中心微凹,上有毛發貫穿,質脆易粉碎,有特殊的

鼠尿臭。久之毛囊被破壞而成永久性脫發。當病變痊愈后,

則在頭皮留下廣泛、光滑的萎縮性瘢痕。病變四周約1cm

左右頭皮不易受損。

2.手足癬包括鵝掌風和腳濕氣

(1)鵝掌風相當于西醫的手癬

本病以成年人多見,男女老幼均可染病。多數為單側發病,

也可波及雙手。夏天起水皰病情加重,冬天則枯裂疼痛明

顯。皮損特點是:初起為掌心或指縫水皰或掌部皮膚角化脫

屑、水皰,水皰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癢難忍。水皰

破后干涸,疊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繼發皰疹,并可延及

手背、腕部。若反復發作后,致手掌皮膚肥厚,枯槁干裂,

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鵝掌。損害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

蛀蝕變形,甲板增厚或萎縮翹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

癬)。鵝掌風病程為慢性,反復發作。

(2)腳濕氣相當于西醫的足癬

本病以腳丫糜爛瘙癢伴有特殊臭味而得名。我國南方地區氣

溫高,潮濕,發病率高。多發于成年人,兒童少見。夏秋病

重,多起水皰、糜爛;冬春病減,多干燥裂口。腳濕氣主要

發生在趾縫,也見于足底。以皮下水皰,趾間浸漬糜爛,滲

流滋水,角化過度,脫屑,瘙癢等為特征。分為水皰型、糜

爛型、脫屑型,但常以1-2種皮膚損害為主。

3.體癬

本病因皮損多呈錢幣狀、圓形,故名圓癬,亦稱銅錢癬。發

于股胯、外陰等處者,稱陰癬(股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

多發于夏季,好發于面部、頸部、軀干及四肢近端。

4.花斑癬

本病常發于多汗體質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傳染。皮損好發

于頸項、軀干,尤其是多汗部位及四肢近心端,為大小不

一、邊界清楚的圓形或不規則的無炎癥性斑塊,色淡褐,灰

褐至深褐色,或輕度色素減退,或附少許糠枇狀細鱗屑,常

融合成片。有輕微癢感,常夏發冬愈,復發率高。

(二)診斷

根據典型的皮損特征,結合真菌鏡檢及培養,可明確診斷。

要點二癬的治療

本病以殺蟲止癢為主要治法,必須徹底治療。癬病以外治為

主,若皮損廣泛,自覺癥狀較重,或抓破染毒者,則以內

治、外治相結合為宜。抗真菌西藥治療有一定優勢,可中西

藥合用。

1.白禿瘡、肥瘡

采用拔發療法。其方法為剪發后每天以0.5%明研水或熱肥

皂水洗頭,然后在病灶處敷藥(敷藥宜厚),可用5%硫黃軟

膏或雄黃膏,用薄膜蓋上,包扎或戴帽固定。每天如上法換

藥1次。敷藥1周病發比較松動時,即用鏡子將病發連根

拔除(爭取在3天內拔完)。拔發后繼續薄涂原用藥膏,每天

1次,連續2-3周。

2.鵝掌風、腳濕氣

(1)水皰型

可選用1號癬藥水、2號癬藥水、復方土槿皮酊外搽;二磯

湯熏洗;鵝掌風浸泡方或霍黃浸劑浸泡。

(2)糜爛型

可選1:1500高鎰酸鉀溶液、3%硼酸溶液、二帆湯或半邊

蓮60g煎湯待溫,浸泡15分鐘,次以皮脂膏或雄黃膏外

搽。

(3)脫屑型

可選用以上軟膏外搽,浸泡劑浸泡。如角化增厚較劇,可選

以10%水楊酸軟膏厚涂,外用油紙包扎,每晚1次,使其

角質剝脫,然后再用抗真菌藥物,也可用市售治癬中成藥。

3.灰指甲

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變脆部分,然后用棉花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