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四章_第1頁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四章_第2頁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四章_第3頁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四章_第4頁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四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城市街道、廣場的綠化設計

第一節城市道路綠化城市道路綠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綠化中占較大比例。隨著城市機動車輛的增加,交通污染日趨嚴重,利用道路綠化改善道路環境,體現城市景觀風貌。1、道路綠地:道路及廣場用地范圍內的可進行綠化的用地。包括道路綠帶、交通島綠地、廣場綠地和停車場地綠地。2、道路綠帶:道路紅線范圍內的帶狀綠地。分為分車綠帶、行道樹綠帶、路側綠帶。3、分車綠帶:車行道之間可以綠化的分隔帶,其位于上下機動車道之間的為中間分車綠帶,位于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或同方向機動車道之間為兩側分車綠帶。4、行道樹綠帶:布設在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以種植行道樹為主的綠帶。摘自《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97)

5、路側綠帶:在道路側方,布設在人行道邊緣至道路紅線之間的綠帶。6、道路綠地率:道路紅線范圍內各種綠帶寬度之和占總寬度的百分比。7、園林景觀路:在城市重點路段,強調沿線綠化景觀,體現城市風貌、綠化特色的道路。二、道路綠化的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原則1、城市道路綠化主要功能是庇蔭、濾塵、減弱噪聲、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的道路綠化,防護效果最佳,地面覆蓋最好,景觀層次豐富,能更好地發揮其功能作用。

2、道路綠化應符合行車視線和行車凈空要求。①行車視線要求:a、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內側綠化不影響駕駛員的視線通透,保證行車安全。b、在彎道外側的樹木沿邊緣整齊連續栽植,預告道路線形變化,誘導駕駛員行車視線。②行車凈空要求:道路設計規定在各種道路的一定寬度和高度范圍內為車輛運行的空間,樹木不得進入該空間。具體范圍應根據道路交通設計部門提供的數據確定。3、城市道路用地范圍空間有限,在其范圍內除安排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等必不可少的交通用地外,還需安排許多市政公用設施,如地上架空線和地下各種管道、電纜等。道路綠化也需安排在這個空間里。綠化樹木生長需要有一定的地上、地下生存空間,如得不到滿足,樹木就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直接影響其形態和樹齡,影響道路綠化所起的作用。因此,應統一規劃,合理安排道路綠化與交通、市政等設施的空間位置,使其各得其所,減少矛盾。

4、適地適樹是指綠化要根據本地區氣候、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在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抗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化成果。植物伴生是自然界中喬木、灌木、地被等多種植物相伴生長在一起的現象,形成植物群落景觀。伴生植物生長分布的相互位置與各自的生態習性相適應。地上部分,植物樹冠、莖葉分布的空間與光照、空氣溫度、濕度要求相一致,各得其所;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分布對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吸收互不影響。道路綠化為了使有限的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可以進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形成多層次植物景觀,但要符合植物伴生的生態習性要求。

5、古樹是指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名木是指具有特別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樹木及稀有、珍貴的樹種。道路沿線的古樹名木可依據《城市綠化條例》和地方法規或規定進行保護。

6、

道路綠化從建設開始到形成較好的綠化效果需十幾年的時間。因此,道路綠化規劃設計要有長遠觀點,綠化樹木不應經常更換、移植。同時,道路綠化建設的近期效果也應重視,使其盡快發揮功能作用。這就要求道路綠化遠近期結合,互不影響。三、道路綠地率指標在規劃道路紅線寬度時,應同時確定道路綠地率。1、園林景觀路不得小于40%2、紅線寬度大于50m,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30%3、紅線寬度大于40~50m,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25%4、紅線寬度小于40m,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20%四、道路綠化的斷面布置形式(一)一板二帶式(二)二板三帶式(四)四板五帶式(三)三板四帶式五、道路綠地布局與景觀規劃

1、道路綠地布局應符合下列規定:

1.1種植喬木的分車綠帶寬度不得小于1.5m主干路上的分車綠帶寬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樹綠帶寬度不得小于1.5m;

1.2主、次干路中間分車綠帶和交通島綠地不得布置成開放式綠地;

1.3路側綠帶宜與相鄰的道路紅線外側其他綠地相結合;

1.4人行道毗鄰商業建筑的路段,路側綠帶可與行道樹綠帶合并;

1.5道路兩側環境條件差異較大時,宜將路側綠帶集中布置在條件較好的一側。2、道路綠化景觀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

2.1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應確定園林景觀路與主干路的綠化景觀特色。園林景觀路應配置觀賞價值高、有地方特色的

植物,并與街景結合;主干路應體現城市道路綠化景觀風貌;

2.2同一道路的綠化宜有統一的景觀風格,不同路段的綠化形式可有所變化;

2.3同一路段上的各類綠帶,在植物配置上應相互配合,并應協調空間層次、樹形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變化的關系;

2.4毗鄰山、河、湖、海的道路,其綠化應結合自然環境,突出自然景觀特色。3.3樹種和地被植物選擇

3.1道路綠化應選擇適應道路環境條件、生長穩定、觀賞價值高和環境效益好的植物種類。

3.2寒冷積雪地區的城市,分車綠帶、行道樹綠帶種植的喬木,應選擇落葉樹種。

3.3行道樹應選擇深根性、分枝點高、冠大蔭濃、生長健壯、適應城市道路環境條件,且落果對行人不會造成危害的樹種。

3.4花灌木應選擇花繁葉茂、花期長、生長健壯和便于管理的樹種。

3.5綠籬植物和觀葉灌木應選用萌芽力強、枝繁葉密、耐修剪的樹種。

3.6地被植物應選擇莖葉茂密、生長勢強、病蟲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觀葉、觀花植物。其中草坪地被植物尚應選擇萌蘗力強、覆蓋率高、耐修剪和綠色期長的種類。1、分車綠帶設計1.1分車綠帶靠近機動車道,其綠化應形成良好的行車視野環境。分車綠帶綠化形式簡潔、樹木整齊一致,使駕駛員容易辨別穿行道路的行人,可減少駕駛員視覺疲勞。相反,植物配置繁亂,變化過多,容易干擾駕駛員視線,尤其在雨天、霧天影響更大。分車帶上種植的喬木,其樹干中心至機動車道路緣石外側距離不宜小于0.75m的規定,主要是從交通安全和樹木的種植養護兩方面考慮。

1.2在中間分車綠帶上合理配置灌木、灌木球、綠籬等枝葉茂密的常綠植物能有效地阻擋對面車輛夜間行車的遠光,改善行車視野環境。六、道路綠帶設計1.3分車綠帶距交通污染源最近,其綠化所起的濾減煙塵、減弱噪聲的效果最佳。兩側分車綠帶對非機動車有庇護作用。因此,兩側分車帶寬度在1.5m以上時,應種植喬木,并宜喬木、灌木、地被植物復層混交,擴大綠量。

道路兩側的喬木不宜在機動車道上方搭接,是避免形成綠化“隧道”,有利于汽車尾氣及時向上擴散,減少汽車尾氣污染道路環境。

1.4分車綠帶端部采取通透式栽植,是為穿越道路的行人或并人的車輛容易看到過往車輛,以利行人、車輛安全。具體執行時,其端部范圍應依據道路交通相關數據確定。2行道樹綠帶設計

2.1行道樹綠帶種植應以行道樹為主,并宜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形成連續的綠帶。在行人多的路段,行道樹綠帶不能連續種植時,行道樹之間宜采用透氣性路面鋪裝。樹池上宜覆蓋池箅子。

2.2行道樹定植株距,應以其樹種壯年期冠幅為準,最小種植株距應為4m,是使行道樹樹冠有一定的分布空間,有必要的營養面積,保證其正常生長,同時也是便于消防、急救、搶險等車輛在必要時穿行。樹干中心至路緣石外側距離不小于0.75m,是利于行道樹的栽植和養護管理,也是為了樹木根系的均衡分布、防止倒伏。

2.3種植行道樹其苗木的胸徑:速生樹不得小于5cm,慢生樹不宜小于8cm。

2.4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行道樹綠帶應采用通透式配置。3、路側綠帶設計3.1路側綠帶是道路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路側綠帶與沿路的用地性質或建筑物關系密切,有些建筑要求綠化襯托;有些建筑要求綠化防護;有些建筑需要在綠化帶中留出入口。因此,路側綠帶設計要兼顧街景與沿街建筑需要,應在整體上保持綠帶連續、完整、景觀統一。3.2路側綠帶寬度在8m以上時,內部鋪設游步道后,仍能留有一定寬度的綠化用地,而不影響綠帶的綠化效果。因此,可以設計成開放式綠地,方便行人進入游覽休息,,提高綠地的功能作用。開放式綠地中綠化用地面積不得小于70%的規定是參照現行行業標準《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制定的。3.3瀕臨江、河、湖、海等水體的路側綠地,應結合水面與岸線地形設計成濱水綠帶。濱水綠帶的綠化應在道路和水面之間留出透景線。

3.4道路護坡綠化應結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緣植物。4、交通島綠地設計

4.1交通島周邊的植物配置宜增強導向作用,在行車視距范圍內應采用通透式配置。4.2中心島綠地應保持各路口之間的行車視線通透,布置成裝飾綠地。4.3立體交叉綠島應種植草坪等地被植物。草坪上可點綴樹叢、孤植樹和花灌木,以形成疏朗開闊的綠化效果。橋下宜種植耐蔭地被植物。墻面宜進行垂直綠化。4.4導向島綠地應配置地被植物。第二節小游園綠化設計

城市小游園也叫游憩小綠地,是供人們休息、交談、鍛煉、夏日納涼及進行一些小型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它主要分布在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等市民比較集中的場所附近,其服務半徑步行3~6min,按步行45m/min計算,半徑135-270m左右。

(一)小游園在城市中的作用(二)小游園規劃設計要點

1、特點突出、布局簡潔明快2、因地制宜,力求變化3、大中見大,充分發揮綠地的作用4、植物配置注意季相、色相的變化5、組織交通,吸引游人6、硬質與軟質景觀兼顧

第三節城市廣場綠地規劃設計一、城市廣場的起源及定義1、城市廣場發展已有數千年歷史,早期人類由于家業生產方式的影響,往往聚族而居,呈環形布局,中間空地往往作為公共活動的空間,居民在此舉行會議、慶祝節日、供奉祭祀等活動,這種社會性空間,可以看作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廣場。從西方看,真正意義的城市廣場源于古希臘,由于當時濃郁的政治民主氣氛和當地溫和適宜的氣候條件,促成了室外社交空間的產生,如阿索斯廣場(Agora,Assos)。根據建筑和城市史的記載,西方廣場的原型最早出現于古希臘的一些城邦制國家(citystate),是城市中為建筑物所圍合的、稱作“Agora”的一片開敞空間,以始于公元前5世紀、成型于公元前2世紀前后的共和制城邦國家雅典的Agora較具代表性。在功能上,雅典的廣場從形成之初就是當時的市政機構向公民宣讀政令、公告的場合,是公民集聚議論政事的場所,是人們從事商品交換的集市。構成廣場圍合界面的公共建筑則包括會堂、市政廳、大大小小的神廟,以及叫作“Stoa”的具有多種功能的敞廊。后者常被用來容納店鋪和各種市政機構,如法庭、市場管理等。雖然廣場中點綴有各種雕像,但始終被保留為一片完整的空間,以便公民們從事各種活動,如節慶、游行等。而中國古代城市廣場缺乏,散布于少數城市和鄉鎮的廟宇,宗祠和市場、街道等。清明以來,隨著城市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在城市中心及對外交通的門戶逐漸有了商業性的公共空間。宋·張擇端2、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廣場被賦予更為深刻、豐富的內涵。*《城市規劃原理》一書認為:“廣場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設置的,是供人們活動的空間。城市廣場通常是城市居民社會活動的中心,廣場組織集會、供交通集散,組織居民游覽休息、組織商業貿易的交流等。”強調廣場的功能作用。*《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一書認為:“廣場是一個以硬質鋪裝為主,汽車不得入內的戶外公共空間。”特點①與人行道不同,廣場具有自我領域空間。②以硬質地面為主。*日本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中認為:“廣場是城市中由各類建筑圍合成的城市空間。”強調廣場的空間構成。*綜上所述,城市廣場是為滿足多種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圍合,由多種軟、硬質景觀構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題思想和規模的節點型城市戶外公共活動空間。二、城市廣場的分類城市廣場的分類,一般可從廣場的性質,廣場平面組合和廣場剖面形式三個方面進行。1、按性質分類①市政廣場,多修建在城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廣場應具有良好的可達性及流通性,通向市政廣場的主干道應具相當的寬度,以滿足大量密集人流的暢通,常用幾何圖形,如方形、矩形、圓形等組合,要求簡潔、開朗,應有大面積鋪裝,供群體活動。②紀念廣場,為了緬懷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修建的廣場。廣場以紀念雕塑,紀念碑,紀念性建筑為標志物,紀念性廣場應突出某一主題。創造與主題相一致的環境氣氛,以便人們進行瞻仰活動。③交通廣場,是城市交通的連接樞紐,起交通、集散聯系,過渡及停車作用。

④商業廣場,往往位地城市的商業區,應根據各自所在位置、確定不同的空間環境組合,并在廣場上設置綠化、雕塑、噴泉、坐椅等城市小品和娛樂設施,人們除了購物活動以外,還可以進行社會交往,文化交流等,從而形成一個富有吸引力,充滿生機的城市商業空間環境。⑤休息娛樂廣場,是城市中供人們休憩、游玩、演出及舉行各種活動的重要場所。廣場中應布置臺階、坐椅等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