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御道街小學課堂教學教案_第1頁
南京御道街小學課堂教學教案_第2頁
南京御道街小學課堂教學教案_第3頁
南京御道街小學課堂教學教案_第4頁
南京御道街小學課堂教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材名稱蘇教版小學科學6年級上冊

課程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

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

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

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

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內容分析

單元序號單元名稱所屬領域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生命世界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物質世界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物質世界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地球與宇宙

第五單元假設與實驗過程技能

課時安排

單元序號單元課題課序課題課時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2

2做酸奶1

3饅頭發霉了1

4搭建生命體的積木2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1地球的形狀2

2地球的表面1

3地球的內部1

4火山和地震1

5地表的變遷1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1我們周圍的變化2

2鐵釘生銹了2

3變色花2

4洗衣粉的學問1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1

2太陽系大家族1

3看星座1

4探索宇宙1

5地球以外有生命嗎1

第五單元假設與實驗1假設1

2實驗1

單元名稱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

學習內容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常見的動物、植物、人體這些生命體的一些同共特征的基礎上,

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關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結構來編寫的。通過本單元的學習,

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細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了解微生物

與人類的密切聯系。

在設計本單元各課時,采取了活動體驗、增強感性,資料引導、獲取認知的模式。此

外,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中還包括利用資料,滲透尊敬科學家、認識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

史教育,以及把學到的微生物知識用到實際中去的實踐教育。

學情分析

學生知道微生物、細菌、病毒、細胞這些名詞,但幾乎沒有在顯微鏡下觀察過。對微

生物沒有具體的了解,不知道細胞與生物體之間的關系。由于微生物幾乎是未知的世界,

學生是充滿好奇和興趣的。

預期學習結果教學目標

初步認識細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

聯系。利用資料,滲透尊敬科學家、認識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史教育,以及把學到的微

生物知識用到實際中去的實踐教育。

課時安排

序號課題課時

1水滴里的生物1-2

2做酸奶1

3饅頭發霉了1—2

4搭建生命體的“積木1

總課時4—6

課題名稱第1課《水滴里的生物》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學習內容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從總體上對微生物進行概述。同時基于以上思考,在編寫本

課時采用了這樣的結構: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尋找水腫的微生物一一再借助顯微鏡觀察、

尋找水滴中的微生物一一認識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發現史和概貌。

學情分析(學習本單元的初始狀態基礎、困難以及少數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見)

學生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但不具體了解它們,少數學生初步了解微生物的情況。對于

顯微鏡學生都聽說或見過,但使用方法并不清楚。

預期學習結果

1.通過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小池塘水,識別、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

2.通過變形蟲、酵母菌等視頻、文字資料從個體微小、分布極廣的生命體等方面描述微生物。

3.能使用教師調好的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并做好記錄。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放大鏡、顯微鏡、水樣、滴管、載玻片

學生準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效果預測)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互動的目的

1、觀察水樣:課前請大家從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樣。

2,匯報。

集中話題3、可用放大鏡等進一步觀察水樣并匯報。引出用顯微鏡觀察

4.假如讓你進一步對水樣進行觀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的活動。

一、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1、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了解顯微鏡的基本

構造。

調節螺旋[~目鏡

通過顯微鏡觀察水

探索和調鏡皆|七焉一物鏡

樣,知道水中有微小

通光孑匚二一載物臺生物。

鏡座——反光鈿

2、示范使用,強調輕拿輕放。

3、使用顯微鏡觀察時需要注意什么。

二、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樣

1、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

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2、學生分組觀察。

3、匯報交流。

4、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

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了解微生物的發現,

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引出微生物的概念。

5、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一一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三、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布。

四、拓展活動

1、在一個干凈的廣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初步認識到微生物

2,將一些新鮮的和腐爛的葉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進一把泥種類多、分布廣、數

回顧和解

土。量大,知道細菌、霉、

3、將瓶子放在有陽光的窗戶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鏡就可以看見病毒都是微生物。

水里的變化了。

目標檢測

檢測內容

1.小李同學想判斷一滴水是不是取自小池塘中,他借助的工具和判斷依據是()

A放大鏡青霉菌B顯微鏡青霉菌

C顯微鏡草履蟲D放大鏡鼓藻

2.下面的表述中哪些是微生物的特點()

A分布廣B個體微小C肉眼可見D結構簡單

結果反饋

課后延伸

《可怕的科學一一顯微鏡下的怪物》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http:〃www、21page、net/worldgeography/earthbiology-mini、asp

板書設計

課題名稱第2課《做酸奶》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3.1了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學習內容分析

本課是繼上一課從真行認識微生物的概況之后,再分類認識其中常見的一類微生物一

一細菌。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細菌,知道細菌具有雙重作用,引發

學生關注病菌的傳播。

學情分析

學生生活中都喝過牛奶和酸奶,在廣告里也聽說過有關乳酸菌、益生菌等名詞,但不

清楚他們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細菌,不太清楚它們的特征。

預期學習結果

1.動手制作酸奶,發現乳酸菌使牛奶發酵變成酸奶;

2.觀看、閱讀各種細菌視頻、文字資料歸納、描述細菌的主要特點:3種基本形態;繁殖

速度快;需要營養等。

3.觀看、閱讀不同細菌視頻、文字資料指出細菌對人類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4.能嘗試自己動手制做酸奶。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學生準備

鮮奶、白糖、保溫杯、紙杯、豆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1、談話:你吃過酸奶嗎?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嗎?引出課題。

一、制作酸奶的方法

1、討論:如何制作牛奶學會自己對

2、交流、匯報。手做酸奶。

探索和調3、學生學習動手做酸奶。

二、酸奶品嘗會

1、談話:前幾天,我們同學們回家后親自做了酸奶(板書課題)。今天,同學

們帶來了親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就舉行一個酸奶品嘗交流會。認識細菌和

2、學生分組進行品嘗并交流。酸奶形成的

3、全班匯報并交流。原因。

4、質疑:在做酸奶和品嘗酸奶的過程中,你產生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三、細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指導并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為什么牛奶會變成酸奶?

2、學生針對問題討論并猜測。

4、民主評議小組研究情況。

5、小結:(1)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布;(2)細菌的繁殖;(3)細菌與人

和自然界的關系。

6、模擬細菌繁殖的速度。

7.討論并交流:你還能舉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細菌?

四、細菌的功與過

1、生閱讀資料,談一談細菌的功與過認識細菌的

2、小結細菌的功與過。功與過。

五、病菌的傳播途徑及預防

1、提問:病菌是通過什么途徑侵入人體的呢?

2、學生猜測。

3、模擬病菌通過皮膚接觸傳染的活動:一位同學用沾粉筆灰的手和第二位同認識病菌的

學握手,依次傳遞下去,粉筆灰就傳給了握過手的同學。其實有些病菌的傳傳播途徑及

播也是這個道理。預防措施

4、討論:還有什么其他途徑會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們應該怎么預防?

5、學生交流。

6、談話:除了皮膚接觸以外,還有哪些途徑會使病菌侵入人體?

回顧和解通過做酸奶活動、細菌繁殖的模擬試驗,你們都有那些收獲呢?

目標檢測

檢測內容

1.小李同學用牛奶和酸奶制成甲、乙兩個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乙標本發現大量黃

褐色桿狀物體,則甲、乙標本、黃褐色桿狀物體分別是()

A牛奶酸奶乳酸桿菌B酸奶牛奶乳酸桿菌

C牛奶酸奶青霉菌D酸奶牛奶青霉菌

2.回憶做酸奶的過程,仔細想想細菌的繁殖有什么特點()

A速度快不需要營養B速度快需要營養

C速度慢不需要營養D速度快不需要營

課后延伸

參考書目:《科學探索者一一從細菌到植物》浙江教育出版社

網站:http://cn>tech^yahoo、com/060822/55/2oa8i>html

微觀世界的花朵神奇美麗的細菌(組圖)

課題名稱第3課《饅頭發霉了》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3.2知道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類生物。

3.3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類。

學習內容分析

發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食物或其他物品發霉的例子經常見。霉是什么?為什么會發

霉?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發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嗎?這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且樂于探究的

問題。本課的探究活動從日常生活中發霉的現象開始,觀察霉,探究霉的生長條件,研究

怎樣防霉,了解霉的功與過,加深學生對霉的認識。

學情分析

學生生活中見過發霉的現象,知道霉對人們的身體和生活沒有好處,但不知道其實它

們也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大致清楚發霉的條件,對于設計對比實驗有初步的認識。

預期學習結果

1.利用顯微鏡觀察物品上的霉,描述霉的形態.結構

2.觀看、閱讀不同霉菌視頻、文字資料,指出霉菌對人類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3.通過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發現物體發霉的條件,推斷防止發霉的方法。

4.能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研究物體發霉的條件,并在課后進行實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饅頭、放大鏡、顯微鏡

學生準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互動的目的

1、出示霉的圖片,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引出討論的話

2、交流:你帶來了什么發霉的物品?題。

集中話題

3、討論:關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一、觀察霉

1、講述:請大家仔細觀察帶來的發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顏利用顯微鏡、

色?什么形狀?放大鏡進一步

2、觀察記錄。觀察認識霉。

3、匯報,小結:霉是一種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難直接看清,必須借

助顯微鏡,所以叫它微生物。

二、探究霉的生長條件

1、大膽進行假設。

你們知道在哪些條件下饅頭容易發霉?請大家根據生活經驗大膽猜想,再探究霉的生長

請各個小組把這些條件寫下來。條件。

2、設計實驗方案。

3、學生按照設計方案課外進行對比實驗。

探索和調

4、各小組簡要匯報實驗過程及結果。

5、分析,發現規律:食物或其他物品在溫暖和潮濕的條件下最容易發霉。

了解防止食物

三、防止發霉的方法和物品發霉的

1、你們還見過哪些食物或物品會發霉?辦法及依據。

2、啟發談話:發霉給我們人類帶來許多不便,我們可以怎樣防止食物或物

品發霉呢?

3.看教材第10頁上的四幅圖,具體說說為什么要這么做?

四、指導學生閱讀資料認識霉的功與

1、談話:霉與人類關系非常密切,對此,你了解些什么呢?過

2.交流對霉的已有認識。

3.閱讀教材第9頁的資料一一《霉的功與過》。

回顧和解1、課外實驗:學生繼續研究霉產生的其他條件。

釋2、進一步探究防止食物或物品發霉的方法。

目標檢測

檢測內容

如果你在家中廚房發現了發霉的饅頭,說明這個時候廚房()

A溫暖、干燥B寒冷、干燥C寒冷、潮濕D溫暖、潮濕

結果反饋

課后延伸

網站:http:〃www.people,com.cn/GB/ch/nnel2/18/20000321/20104.html

板書設計

課題名稱第4課《搭建生命體的“積木”》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3.4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

學習內容分析

搭建生命體的“積木”就是:細胞。本課指導學生將觀察植物和動物的層次深入到細

胞水平,使學生發現生命體的奧秘。學生認識植物的構造,是有宏觀逐漸走向微觀的,他

們已經知道綠色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構成的。隨著顯微鏡的使用,學生將

更深入地了解植物構造,即細胞為植物體的最基本構造。同樣,學生認識動物、人體的構

造也是如此。這滲透了科學認識的規律一一人們總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不斷獲得

對大自然的新認識。

學情分析

對于細胞學生并不陌生,可是確不知道細胞是搭建生命體的最基本的單位。因為大部

分個體都很微小,所以學生容易將細胞與細菌等微生物混淆。

預期學習結果

1.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人體表皮指出構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生物體大多由細

胞構成。

2.使用顯微鏡觀察多種生物細胞切片,歸納細胞有不同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3.能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和動物表皮細胞,并做好記錄。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洋蔥等植物動物的細胞切片顯微鏡

學生準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互動的目的

引出認識細胞

1、談話:在小時候,我們或許都玩過積木,你們用它搭過什么呢?的活動。

集中話題2、提問:如果把我們把自己的身體或其他有生命的物體比做房子,那么

搭建生命體的“積木”又是什么?

一、觀察洋蔥表皮和人體表皮發現洋蔥表皮

1、提供洋蔥表皮和人體表皮的切片。與與人體表皮

2、學生借助顯微鏡來觀察。的結構及其異

3、你們發現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個神秘的生命世界?同。

4、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洋蔥表皮和人體表皮結構有什么不同?

5、指出細胞是生命體的微小結構,它們是構成生命體的積木。

知道生物體是

二、認識細胞的形狀、結構特點由細胞構成的。

1、學生觀察教材第11頁的細胞圖,可以補充一些其他細胞的圖片。

探索和調2、交流、匯報:這些細胞的形狀、結構有什么特點。

查3、小結,并激發學生興趣: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積木”;大多數細胞都

很小,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但個別細胞卻很大,如雞蛋中的蛋黃。科學史教育。

三、了解細胞有著不同的功能

1、閱讀,說說病菌是怎樣入侵人體的。

2、分組模擬白細胞消滅病菌的游戲。

(選定幾個學生扮演“病菌”,三四個同學為一組手牽著手扮演“白細胞”,簡單了解細胞

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圍起來)的功能是不同

3、各組學生代表上講臺表演給全班同學看,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不的。

同細胞有不同功能。

1、為什么人在生病發燒時,醫生往往先讓病人先驗血,再判斷病情。

回顧和解

目標檢測

檢測內容

1.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皮膚、骨骼、肌肉、血液和脂肪等都是由這種

微小結構組成。

2.各種細胞的大小、形狀差異很大。()

結果反饋

課后延伸

參考書目:《科學探索者一一細胞與遺傳》

網站:http:〃www、c/m21、com/dictionary/yycd166、HTM細胞

板書設計

單元名稱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

學習內容分析(本單元教材的位置、重點與難點)

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到目前為止是我們人類生息繁衍的唯一場所。人類已

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并且還將繼續生存下去。自從人類文明的出現,人類對地球

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本單元就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

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課外書、品社課等途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于地球形狀、表面、內

部并沒有深入研究,了解的也不多。

預期學習結果教學目標

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

課時安排

序號課題課時

1地球的形狀2

2地球的表面1

3地球的內部1

4火山和地震1

5地表的變遷1

總課時6

課題名稱第1課《地球的形狀》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1.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1.4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學習內容分析

本課以歷史發展的軌跡為線索,展現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地球的形狀。

學情分析(學習本單元的初始狀態基礎、困難以及少數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見)

所有的學生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但具體的形狀不是特別清楚。對于人類認識地球形狀

的過程也不太清楚。

預期學習結果(社會情緒能力、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古人對地球探索的視頻資料,說明人類探索地球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2.通過地球視頻資料、模擬活動,能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3.通過驗證地球是球體的實驗建立科學需要反復驗證的觀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地球儀

學生準備

橡皮泥、火柴棒、小紙片、雨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效果預測)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互動的目的

1.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古代人

集中話題

2.課件出示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實景的照片。對地球形狀

3.小結板書課題。的猜想、探索

和實踐

1.導入

大家現在都知道地球是個圓形的球體,可你們知道人類是怎樣得出這一結論證地球的

論的嗎?形狀

2.播放人類探索地球過程的課件。(如太陽的

探索和調東升西落、月

查3.同桌討論:人類為了證明地球是圓形的,經歷了怎樣的一個過程?從中食、船只漸漸

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發?消失在遠方

4.觀察身邊的現象等。)

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說明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球體。

現代科技發

1.大膽猜一猜,我們這個地球到底有多大?展進一步證

2.補充介紹古希臘天文學家埃拉脫色尼對地球周長的測量和現在的微波測明地球是原

回顧和解

距、激光測距等。球形的。

3.完成書上表格中的計算。

目標檢測

檢測內容

下面哪些例子可以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A月食時地球影子的形狀B麥哲倫環球航行C地球衛星照片

D在海邊看到有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

結果反饋

課后延伸

板書設計

課題名稱第2課《地球的表面》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1.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

1.5了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識和功用。

學習內容分析

看過地圖我們就知道,在地球上有高山,峽谷,島嶼;有平原,高原,盆地;有沙

漠,森林,河流海洋。本課在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宏觀上總體認識地球表

面的地形地貌。

學情分析(學習本單元的初始狀態基礎、困難以及少數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見)

通過品社課學生已經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各種不同形態的地形,但對于制作地圖的過程

和不同地形的形成原因卻不是太清楚。

預期學習結果(社會情緒能力、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片和討論列舉地球表面有多種多樣的形狀。

2.通過制作地貌模型描述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的特點。

4.能用平面圖描繪地表的特征。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托盤、沙

學生準備

泥土、小樹枝、石塊、苔葬、小亭子、小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效果預測)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互動的目的

1、說說你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樣的?了解地球表面的情

況。

集中話題

2、那么地球上又有哪些地形呢?

1、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幫助學生認識各種地形。知道地球表面有多

種多樣的地形

2、指導制作地表模型。

談話: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即把他們做出來

探索和調呢?

3、分組討論設計圖。

領取材料,開始制作。

4、做一個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1、演示如何用玻璃將地形的輪廓畫下來。知道地球儀、地圖

2、分組完成。的標識與功用;

回顧和解

3、發放方格紙,引導和玻璃上的方格進行對比。

4、討論如何把玻璃板上的地形輪廓畫到方格紙上。知道七大洲、四大

5、分組活動。洋的名稱;

目標檢測

檢測內容

1.在地形圖或地形地球儀上,藍色表示,綠色表示,黃色表

示,棕色表示o

2.我們家鄉南京的地形是

結果反饋

課后延伸

制作一個南京的習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課題名稱第3課《地球的內部》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學習內容分析

人類對地球內部的認識無法像打開一個橘子瞧個究竟那么簡單方便,人類對地球內部

構造的了解是通過地表的一些自然現象以及地震波的探測來認識的。所以,本課從地球的

一些自然現象導入,展開研究。

學情分析(學習本單元的初始狀態基礎、困難以及少數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見)

對于地球內部的情況許多學生知道地球內部很炙熱,有地心等,但對于科學家如何了

解地球內部情況的不清楚。許多學生認為書籍上介紹的地球內部情況就是事實,而不清楚

是科學家的推測。

預期學習結果(社會情緒能力、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教師介紹和推測拉簧內部物體的情況指出地球內部構造是科學家根據一些自然現

象推測出來的。

2.通過視頻圖片資料的交流討論,推衍地球內部結構。

3.能制作地球內部結構的模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黑色的膠卷盒3個,分別裝著水、細沙、小石塊

學生準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效果預測)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互動的目的

1.引導學生按書后的活動記錄對地球的內部情況做一個推測。由上一節課的單

元總話題引出新

集中話題2.相互交流課

說說自己的構思,比比誰畫的最有可能。

1.觀看錄像,對比驗證(介紹地球內部構造的片段)展開“地球里面

有什么”的研究。

2.出示雞蛋一只,討論:雞蛋的內部結構會與地球的內部有什么關系?

3、實驗驗證,弄清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的相似之

處。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課前搜集的資料,向全斑作匯報。

探索和調

4.過渡:人類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內部構造的?

5.觀看火山爆發和地震的有關錄像。了解的地球內部

情況

6.說說看明白了什么,有哪些疑問?

7.小結:地殼、地幔、地核的劃分是根據地震波發生折射的不同推測出來

的。地球內部還有很多秘密等著我們去研究。

1.討論:現在人們已經想到了鉆孔的方法來研究地球。將來,假如讓你

回顧和解

來研究,你會怎么做呢?

目標檢測

檢測內容

1.地球的內部結構就像一個煮熟的雞蛋,蛋殼相當于地球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

(),蛋黃相當于地球的()o

2.地殼在地球各處的厚度是不一樣的,海洋部分薄,陸地部分厚。()

結果反饋

課后延伸

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內部結構模型

板書設計

課題名稱第4課《火山和地震》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3.2了解火山噴發現象。

1.3知道地球內部是熾熱的巖漿。

3.3了解地震的現象

學習內容分析

火山和地震是顯著的地質變化,是小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本課從實例發出,

引導學生建模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人們對火山和地震的監測和保護自己的

方法。

學情分析(學習本單元的初始狀態基礎、困難以及少數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見)

通過近幾年內發生的大地震,學生了解了不少關于地震的知識,但對于地震的成因還

是很欠缺。在了解了地球內部構造之后理解其成因要容易多了。對于地震和火山的作用學

生甚少了解。

預期學習結果(社會情緒能力、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1.通過復習地球內部的知識,收集和分析資料,模擬板塊漂移實驗,指出地殼從古至今一

直在緩慢的運動。

2.通過模擬板塊擠壓、斷裂實驗,描述在緩慢運動的地殼中,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釋放

時會發生地震、火山爆發。

3.通過模擬火山噴發、地震實驗,能夠識別火山成因和地震的成因,及它們的的區別和聯

系0

4.通過視頻、文字等資料,交流討論,歸納地震等自然災害預防及自救措施。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紙箱、木塊、記號筆

學生準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效果預測)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互動的目的

1、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錄像。

2、觀看“火山和地震”的現場情景。

激發學生探究

3、學生說說:的興趣

集中話題

①剛才大家看到了什么自然現象?②談談看了錄象后的感想。

4、關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知識?

5、學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各種問題。

1.確定研究的主題知道火山與地

震是地球內力

2.指導研究方法作用的結果

(1)我們在網上查資料可以通過四種方法進行。1,站內查找2,通過鏈

接的網站3,通過一些如:google.com,163.com等查找4、書本。了解火山與地

震的形成原因

探索和調(2)文字和圖片都可以操作通過復制、粘貼進行比較快。

查及地震的預防

措施,知道我

3.學習進行研究

國是世界上最

個人進行研究。

(1)早研究地震的

(2)小組討論匯報、把小組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并且選出代表進行全班

國家之一。

討論。)

回顧和解1,介紹侯風地動儀和現代地震檢測儀工作的錄象和工作過程錄象

目標檢測

檢測內容

1.火山噴發時,巖漿是()而沿著地殼巖層裂縫沖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B靠地球的引力C靠地球內部的壓力作用

2.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巖層彎曲B巖層斷裂

結果反饋

課后延伸

搜集火山、地震的更多資料,做一個小海報

板書設計

課題名稱第5課《地表的變遷》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3.4認識風化對地表改變的作用。

3.5認識水的侵蝕、水流搬運對地表改變的作用。

3.6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學習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安排呈現兩條線。第一條線是自然力影響地表。即先探討地層的升降、造

山運動、火山噴發、海水侵蝕、碳酸鹽石材的分解、風蝕等對地表的影響,然后再研究風

化作用之一熱脹冷縮對巖石的破壞,最后探討自然界的搬運力。第二條是人類的認識和活

動影響地表變遷。即以古人發現地層升降到影響地表的自然力,再到人類活動對地表的改

變。

學情分析(學習本單元的初始狀態基礎、困難以及少數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見)

許多學生知道火山地震現象會改變地表的形態,但對于溫度變化、風、流水、生物力

量較少了解。

預期學習結果(社會情緒能力、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討論喜馬拉雅山魚化石的例子和夢溪筆談記載,推斷地球的表面是不斷變化的,地

表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通過觀察驗證實驗識別風化和侵蝕。

3.通過人類活動改變地表視頻,解釋人類在地表變化中的影響。

4.會做關于風化和侵蝕的驗證性實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酒精燈、裝有水的容器、小石塊、鏡子、火柴

學生準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效果預測)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互動的目的

1.在推測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意見。認識一些改

變地表的自

集中話題

2.不但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推測結論,還要學生說出自己的推然力

測結論,還要讓學生說明自己這樣推測的依據是什么。

1.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表達,表達不出時,教師可給適發現冷暖變

當補充。化對巖石的

破壞作用

2.必須讓學生分析圖示現象。只有在分析中才能形成該地貌

探索和調的原因。發現植物生

查實驗1:發現冷暖對變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長和冰凍對

實驗2:發現植物生長和冰凍對巖石的破壞作用。巖石的破壞

實驗3:發現流水的搬運作用。作用;

回顧和解1、教師出示圖片總結現象,認識人類社會對地表的影響。了解更多的

釋侵蝕現象。

目標檢測

檢測內容

1.人類的哪些活動不會改變地表()。

A攔河筑壩B圍海造田C開采礦石D種植莊稼

2.()屬于風化作用

A流水沖擊B溫度變化C生物破壞D碰撞磨圓

結果反饋

課后延伸

板書設計

單元名稱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

學習內容分析(本單元教材的位置、重點與難點)

本單元正是研究類似水、木材等身邊常見物質在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

化,了解這些變化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為初中學習物理、化學課程奠定基礎。

本單元的內容,屬于“物質世界”板塊中“物質的變化”范疇,教材從生活中熟悉的

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并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

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

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

學情分析

學生知道一些物質在不斷變化著,但并沒有發現這些變化有著本質的不同。六年級學

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強,能自主發現一些物質在各方面的變化。

預期學習結果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提升對物質變化的認識。在學

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

水平,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單元課時分配建議

序號課題課時備注

1我們周圍的變化1-2《鐵釘生銹了》的

2鐵釘生銹了2第二課時,建議放

3變色花1在單元總結課前.

上,這樣能夠保證

4洗衣服的學問1

學生觀察到鐵釘

單元總結

51生銹的效果。

總課時67

課題名稱第1課《蠟燭的變化》

目標設計依據

課標表述

3.2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3.3了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認識這些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學習內容分析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大自然中物質變化的表現

各種各樣:有種子發芽、開花、結果;有動物出生、長大、死亡;有冰化成水、水變成水

蒸氣;有樹木經過萬年變成煤;有氣體瞬間爆炸等等。這些變化,有的緩慢,需要漫長的

歲月,有的劇烈,眨眼間完成。

本課選取學生熟悉的蠟燭作為研究對象,借助蠟燭受熱融化、受冷凝固、燃燒發光等一系

列現象,揭示變化的兩種基本類型。

學情分析

學生知道一些物質在不斷變化著,但并沒有發現這些變化有著本質的不同。六年級學生的

觀察能力比較強,能自主發現一些物質在各方面的變化。

預期學習結果(社會情緒能力、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相關現象區別兩種變化的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