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2024年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中考一模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歷史】2024年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中考一模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歷史】2024年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中考一模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歷史】2024年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中考一模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歷史】2024年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中考一模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就未來,新教育伴你成長聯系電話:400-186-97862024年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中考一模歷史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1.歷史圖片蘊涵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圖圖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

人面魚紋彩陶盆A.元謀人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2.“夏傳子,家天下。”這是古時的《三字經》中對夏朝的描述。夏朝建立于約公元前2070年。這一年屬于(

)A.21世紀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紀70年代C.20世紀70年代 D.公元前20世紀70年代3.“絲綢之路”開通后,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傳入中原。這反映出絲綢之路的開通(

)A.導致了物資匱乏 B.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C.加劇了民族矛盾 D.瓦解了匈奴勢力4.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下列不屬于由分裂到統一的朝代是(

)A.秦 B.西晉 C.唐 D.元5.“15世紀初的明代,一位中國著名航海家,從劉家港出發……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艦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材料所述史事(

)A.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B.開創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C.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使明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D.增進了中國與歐美國家和地區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來6.近代中國開放天津為商埠、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的不平等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黃埔條約》 C.《天津條約》 D.《北京條約》7.《毛澤東選集》中寫道:“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的合作,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此次“合作”的主要成果是(

)A.袁世凱取消帝制 B.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人職務C.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D.南京國民政府建立8.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如圖)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標志著()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B.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C.新中國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D.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9.習近平在2024新年賀詞中說:“這一年的步伐,我們走得很堅實。……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新型支柱產業”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科學技術的進步 B.世界聯系的加強C.生活方式的改變 D.文化隔閡的消除10.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漢謨拉比法典》,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和青銅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這反映了(

)A.古典文化的再復興 B.亞非文明的聯系密切C.文明進程的延續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11.14世紀中葉以后,西歐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西歐農村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這種經營方式是(

)A.資本主義農場 B.莊園經濟 C.自耕農經濟 D.租地農場12.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觀察下列年代尺,①③處應分別填(

)A.德軍突襲波蘭,隨后英、法對德宣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B.九一八事變中途島海戰C.德軍突襲波蘭,隨后英、法對德宣戰莫斯科保衛戰D.七七事變諾曼底登陸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1分,共5分)13.【民主選舉·社會發展】____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一種比較民主的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舉方式。14.【科學研究·文明成就】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數字的科學家是。15.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定都天京后,頒布,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16.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7.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的正式破裂,冷戰開始。五、綜合問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18.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休戚與共,共同推動了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獲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材料二

圖一

圖二材料三

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總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廣闊性,決定清代邊疆政策內涵的多樣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區,又根據當地政治、歷史、民族特點實行不同的措施。——摘編自馬大正《略論清代邊疆政策研究》(1)閱讀材料一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指實行什么樣的民族政策?根據材料指出這一“成熟辦法”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判斷圖一中A和圖二中B分別代表什么朝代?AB兩個朝代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分別在aB兩地設置了什么管理機構?(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一點即可)。(4)綜合以上材料及問題,請歸納明清時期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其中第19題11分,第20題10分,共21分)19.外交是智者的游戲,也是妥協的藝術,更是國家力量強弱的晴雨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一位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新中國采取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具體說說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為什么能改變會議的航向?材料二:(2)圖一、圖二、圖三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圖二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原因促成的?你認為中美之間最敏感的政治問題是什么?材料三:“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密不可分。如果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建設則是從實踐角度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絲路發展與讀懂中國》(3)根據材料說說中國為解決世界和人類問題提供了什么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沙俄——蘇俄——蘇聯國名的變化,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國國務會議最后審查改革方案時說:“諸位會深信,凡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材料二

1917年俄國革命,不僅是俄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和分水嶺,也是歷史上一個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從那以后,落后國家學習西方不只有英美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道路,還增添了一條“反西方”的西化道路,這個革命對往后接近一個世紀的世界歷史走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材料三

1921年開春以來,我們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義的辦法來代替原先行動的辦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謂改良主義的辦法,就是……活躍商業、小企業、資本主義,審慎地逐漸地掌握它們,或者說,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們活躍起來的范圍內對它們實行國家調節。——列寧(1)材料一所說的“改革”對當時的俄國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俄國革命,不僅是俄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和分水嶺,也是歷史上一個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3)材料三中列寧所說的“改良主義的辦法”具體指什么政策?該“辦法”最主要的特點是什么?

答案解析1.B【解析】根據“人面魚紋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該地的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內,在生產生活中使用陶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黃河流域,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點的是彩陶,其中以人面魚紋彩陶盆為典型。B項正確;元謀人住在山洞里,會使用火,但是還會制作陶器,排除A項;北京人還以采集狩獵為生,不會制作陶器,排除C項;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其生活器具典型代表是豬紋黑陶,排除D項。故選B項。2.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70年”就是公元紀年法。公元紀年法:每100年稱為一個“世紀”,每10年為一個年代。因此公元前2070年應該表述為公元前21世紀70年代,B項正確;其余三項不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3.B【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可知,“絲綢之路”開通后,漢朝的物品、技術傳入,西域的物種傳入漢朝。可見,題干材料突出反映了“絲綢之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B項正確;據題干材料所述,絲綢之路的開通豐富了物資,并非導致物資匱乏,排除A項;題干材料所述與民族矛盾無關,排除C項;題干材料中也沒有涉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匈奴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4.C【解析】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據題干“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建立在618年,在隋朝之后,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秦朝結束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西晉也是結束三國時期的分裂局面,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元朝結束遼宋夏金的分裂局面,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5.A【解析】依據題干材料“15世紀初的明代,一位中國著名航海家,從劉家港出發……寶船和友誼”并結合所學分析可知,材料所述史事是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所以A項符合題意。BD項表述不正確,而C項不是鄭和下西洋的影響,而是下西洋的背景。由此分析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6.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在條約中,清政府除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割香港島給英國,BC項不涉及割地。由此分析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7.C【解析】依據材料“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的合作,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這里的合作指的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在合作期間,廣州國民政府組織的北伐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C項正確;袁世凱取消帝制跟護國戰爭有關,排除A項;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人職務跟五四運動有關,排除B項;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排除D項。故選C項。8.C【解析】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如圖)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標志著新中國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C項正確;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也完成了籌建新中國的歷史使命,排除A項;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中國從此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排除D項。故選C項。9.A【解析】根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型支柱產業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一些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產業能夠快速崛起。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這些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使得它們能夠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因此,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新型支柱產業出現的根本因,A項正確;世界聯系的加強能促進“新型支柱產業”的發展,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項;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新型支柱產業”的影響,不是原因,排除C項;文化隔閡不可能完全消除,排除D項。故選A項。10.D【解析】根據材料“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漢謨拉比法典》,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和青銅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可知,在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說明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D項正確;材料只說了古典文化,沒有涉及復興,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了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沒有體現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除了古代中國的文明,其他的文明都中斷了,所以沒有體現文明進程的延續性,排除C項。故選D項。11.D【解析】14世紀中葉以后,西歐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他們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這種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是租地農場。D項正確;資本主義農場是通過雇用工人進行生產經營并以榨取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農業企業,一般有租入土地經營和以自有土地經營兩種類型,排除A項;自9世紀起,西歐社會開始流行一種新型農業經濟組織形式----封建莊園,排除B項;自耕農經濟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排除C項。故選D項。12.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英法對德國宣戰標志著二次大戰全面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納粹德國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A項正確;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并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排除B項;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極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擊侵略的決心,排除C項。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諾曼底登錄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加速德國的失敗,排除D項。故選A項。13.禪讓制【解析】傳說中,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先后出了三個有名的人物叫堯、舜、禹,他們都有高尚的品質,受到百姓的愛戴。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都是。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時,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通過推舉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禪讓制”的實質是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14.祖沖之【解析】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數字的科學家是祖沖之。祖沖之是中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一生鉆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15.《天朝田畝制度》【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定都天京后,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因此填寫: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16.十四【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7.杜魯門主義【解析】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威脅。杜魯門要求國會撥款援助這兩個國家。這篇演說提出的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18.(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作用:獲得了他們的愛戴;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2)朝代:元朝;清朝。機構:澎湖巡檢司;伊犁將軍。(3)原則:多樣性、因地制宜。措施:冊封宗教首領,設置駐藏大臣和噶廈,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4)作用: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解析】(1)政策:根據材料一“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獲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及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作用:根據材料一“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獲得了他們的愛戴”、“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可知,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的作用是獲得了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戴;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2)朝代:根據材料二中圖一“宣政院”、圖二“駐藏大臣”和所學可知,圖一中A代表元朝;圖二B代表清朝。機構:根據材料二中圖一a位置在東南方向、圖二b位置在西北方向,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所以圖一a設置的是澎湖巡檢司;為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清朝在新疆設置了伊犁將軍,所以圖二b設置的是伊犁將軍。(3)原則:根據材料三“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廣闊性,決定清代邊疆政策內涵的多樣性”可知,材料信息說明清朝的邊疆政策的原則是多樣性和因地制宜。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措施包括冊封宗教首領,如順治帝時冊封五世達賴喇嘛“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時冊封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封號;設置管轄機構,如駐藏大臣和噶廈;頒布章程,如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4)共同作用:根據材料三信息可知,明朝戚繼光抗倭,平定東南沿海倭患,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安全。康熙帝時抗擊沙俄侵略,起到了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作用。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所以,明清時期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9.(1)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對會議初期出現的分歧和矛盾,周恩來用“求同存異”的方針來呼吁各國撇開分歧,加強團結;用平等的態度來平息爭論,用謀求團結的誠意來化解矛盾,贏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贊同,不僅有利于改變外界對中國的偏見,也促進了會議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推動會議獲得圓滿成功。(2)圖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圖二:尼克松訪華;圖三:中美建交;圖二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蘇關系破裂,國際形勢的變化敏感問題:臺灣問題(3)中國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建設【解析】(1)根據材料“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新中國采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面對會議初期出現的分歧和矛盾,周恩來用“求同存異”的方針來呼吁各國撇開分歧,加強團結;用平等的態度來平息爭論,用謀求團結的誠意來化解矛盾,贏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贊同,不僅有利于改變外界對中國的偏見,也促進了會議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推動會議獲得圓滿成功。(2)根據圖片材料可知,圖一反映了當時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時,喬冠華開心的大笑,得出圖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圖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得出圖二反映的歷史事件是尼克松訪華;根據圖三報紙信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可得出,圖三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中美建交;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中美關系開始走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