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第5課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第5課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第5課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第5課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昧的年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擁有一切、人們一無所有: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

人們正在直下地獄。——[英]狄更斯《雙城記》◎工業革命的機器◎工業革命的童工這個時代:英國工業革命巴黎和倫敦P29學習拓展

卓別林主演的《摩登時代》,講述了美國大蕭條時期失業率飆升,工人在巨大壓力下飽受折磨的故事。主人公夜以繼日地工作,已經產生幻覺,把別人的鼻子當成螺絲帽來擰,并且將自己卷進流水線的皮帶里。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工業革命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的變化,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現代工廠制度的特點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之間的內在關系,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結合工業革命促進社會進步、中國近代實業救國等史實,培養家國情懷。1830年代1886年1785年歐洲早期的三大工人(社會主義)運動瓦特進一步改良蒸汽機的使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資產階級實業救國阿克萊特的水力紡紗廠是工廠的開端1765年珍妮紡紗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1851年

倫敦萬國博覽會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法美工業革命進行中國洋務運動是早期現代化的嘗試1904年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的近代教育制度1895年芝加哥工人大罷工爭取八小時工作日中國近代大事件

世界近代大事件

1771年1860年代◎英國泰坦尼克號巨型郵輪(1912年沉沒)時間軸01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1.含義: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它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知識回顧:工業革命2.進程珍妮紡紗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18C60S19C40S1782180718141825萬能蒸汽機汽輪蒸汽機車鐵路時代3.革命性的變化生產方式:由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生產組織形式:由手工工場到機器工廠生產動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機器時代工廠時代蒸汽時代一、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1.機器大生產(1)背景:

①生產專業化: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②工業革命的推動: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2)影響:機器大生產帶來了勞作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家庭手工作坊◎比較集中的印刷工場◎機器大工廠工場工廠工廠——將生產資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過使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是工業時代最普遍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度——資產的運營或經營活動主要以工廠為基本單位的企業組織制度或組織形式。大批產業工人被工廠主聚集起來,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徹底改變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產狀態。(1)概念

2.工廠制度材料一:1866年,他(斌椿)在《乘槎筆記》中寫道:此地人民五十萬,街市繁盛,為英國第二埠頭。中華及印度、美國棉花皆集于此。所織之布,發于各路售賣。織布大行樓五重,上下數百間,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彈而紡、而織、而染,皆用火輪法。棉花彈過六七遍,則白如雪,柔于綿矣;又以輪紡,而精如絲,細于發矣。染處各色俱備,入浸少時,即鮮明成色織機萬張,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從北京回望曼徹斯特》【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工廠制度有哪些特點材料二:……第二條:在其他時間內,織工在機器轉動時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機器數目每臺每小時罰款三便士;織工未得監工允許擅自離開車間者也罰款三便士。

——《被遺忘的苦難——英國工業革命人文實錄》特點:①生產資料集中使用。②雇傭工人集中勞動。③生產規模不斷擴大。④分工細致協作高效。⑤使用機器流水生產。⑥生產社會化程度高。⑦嚴格遵守規章制度。(2)特點:①時間:倒班制(保證機器晝夜運行)②管理:規章制度嚴格(強化紀律意識)。③生產:流水線(協同勞作、廠主監管)④原料: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從紡織工廠的生產經營中可以看出工廠生產的哪些特點【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工廠制度的歷史作用材料: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車的成本,實行流水線作業,使得原來需要花費12小時38分鐘組裝汽車底盤的時間縮短至1小時3分鐘……流水線的使用引發了一場生產方式的革命。——《被遺忘的苦難——英國工業革命人文實錄》(3)作用:①經濟: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②政治:促進家庭領域與社會生產領域分化,婦女走出家庭加入社會生產;③文化:早期工廠大量雇傭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礙近代基礎教育發展。

社會:導致人的異化。◎卓別林的《摩登時代》1936年◎工廠的童工【典例研析】(2021·浙江·高考真題)18世紀后半期,韋奇伍德的陶瓷不僅迅速占據了英國市場,而且不到20年就將中國瓷器逐漸擠出歐洲,其出口率達到總銷量的80%.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通用部件標準化生產 B.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C.制陶業工廠制的建立 D.自由貿易成為英國國策【答案】C【詳解】18世紀后半期開始英國進入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英國陶瓷逐漸將中國瓷器擠出歐洲主要得益于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制度的建立,產品產量和效率方面有了明顯提升,故選C;瓷器不需要進行組裝,因此和通用部件標準化無關,排除A;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但并不是英國瓷器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D。【典例研析】(2022·河南·高二階段練習)下表為美國1791一1855年每隔五年棉花的平均產量表。該表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的刺激 B.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開展C.美國南北方的矛盾逐步解決 D.英國工業革命的興起發展【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美國1791—1855年每隔五年棉花的平均產量表”可知,美國棉花產量增長迅速,綜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棉花主要產自南方,主要供應英國,因為英國這一時期處于工業革命時期,棉紡織業發展尤為迅速,棉花需求量特別大,D項正確;【典例研析】(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19世紀中期,英國一位正在替妻子補襪子的男人對來訪的朋友說:“我知道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憐的老婆在工廠里……我已經三年多沒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卻成為女人了。”據此可知,工業革命A.沖擊了舊有的家庭結構 B.抬高了工人的就業門檻C.改變了傳統的等級觀念 D.提升了婦女的政治地位【答案】A【詳解】材料“可是我那可憐的老婆在工廠里……我已經三年多沒有工作”體現的是工業革命對傳統的家庭結構產生沖擊,女性開始參與社會生產,A項正確;材料與提高工人就業門檻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傳統等級觀念的沖擊,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婦女的經濟地位提升,非政治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19世紀60年代,受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廠,開啟了近代工業化。◎繼昌隆繅絲廠的女工◎漢陽鐵廠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洋務企業

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3.工廠制度引進中國(1)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

19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近代的本質含義: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工廠制度最早是如何進入中國的?◎范旭東

◎張謇◎天津永利堿廠◎漢陽鐵廠◎創建新式學堂【探究】根據圖片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工業革命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經濟上: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淪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政治上: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客觀上促進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尋求民主、共和、獨立之路。思想文化:西方思想開始傳入,中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客觀上促進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動中國邁向近代化。02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1.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改變生活空間;(1)問題:城市規劃建設滯后,工人的生活環境相當惡劣。(2)應對:西方國家逐漸建設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英國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史料閱讀】p27(倫敦)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這樣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們把倫敦變成了全世界的商業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塢,并聚集了經常布滿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德】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概念解釋: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2.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便利了人們的出行。◎蒸汽機車◎輪船材料: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使歐洲到印度的航路縮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馬運河,則使舊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輪船的不斷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歐美航程從42天縮短為5天,從倫敦到加爾各答也由3個月減為18天。——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影響:①歐美國家形成了水陸運輸網;②促進城際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③增加社會流動性,使世界聯系更加緊密。3.促進鄉村的改變◎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田園》(1)西方國家農業機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大量人口從閉塞、寧靜的鄉村田園生活中走出,人們的眼界開闊了。◎機械化大農場

材料:(工業革命)首先引爆、影響也最深的就是農業。一般情況下,我們想到工業革命,腦中浮現的畫面就是一片都市景象、冒著煙的煙囪,或者是一群煤礦工人汗流浹背,深入地底辛苦工作。然而,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在于它就是第二次的農業革命。——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一幅田園畫卷展現在主體育場內,馬拉動的耕犁的工具,辛勤的擠奶婦女、野餐的家庭。田園風光被高聳的煙囪取代,象征著英國進入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也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4.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增強;(1)原因:工廠制度及蒸汽機車等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人們必須守時,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2)表現:城市中社會上層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車站、碼頭、銀行、機關及市區街道多設有標準鐘。◎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確定經過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據此確定格林尼治時間為國際標準時間。材料:從前習慣于做農活的人們很快明白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不再決定勞動日程了。相反,鐘表、機器和車間規定創造了新的勞動節奏。產業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時。工廠的汽笛聲從早響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機器單調的運轉。與此同時,他們還要面對時時刻刻的嚴格監督,打個盹或和同伴說句話都不行。——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原因: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城市化迅猛發展等現實因素,對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現:材料:做某些工作,幾乎包括工業中的一切工作在內,都需要有相當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規性,而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①西方:1802年英國頒布第一部《工廠法》后,西方國家不斷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政府加大對教育的經費支持。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文化素質提升。自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中小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②中國◎癸卯學制【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思考:工人們為什么要砸機器?◎盧德工人運動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昧的年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擁有一切、人們一無所有: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

人們正在直下地獄。——[英]狄更斯《雙城記》6.消極影響:(1)表現:①工人勞動時間過長;②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③傳染病與職業病嚴重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羅伯特《斷掌工業》◎在英國煤礦中工作的童工材料:到18世紀,經濟繁榮所滋長的享樂主義,使宗教信仰被懷疑。工業革命中心曼徹斯特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方圓幾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萬人口的倫敦,就有小偷1萬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搶劫。

—董正華《世界現代化進程十五講》◎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1848馬克思主義誕生◎1848年【探究】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2)斗爭結果:①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③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小結)工業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積極變化:1.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2.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3.促進了鄉村的改變——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和人們的眼界開闊;4.人們的時間觀念增強(守時和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生活節奏加快;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近代教育體制形成),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6.消極影響:貧富分化嚴重,階級矛盾激化;生態環境惡化;城市問題突出解決方案: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的自我改革(民主化、社會保障制度等)社會生產力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的進步。【典例研析】(2017·全國·高考真題)根據表格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年份約1770約1790~1793約1830~1835數額(百萬英鎊)140175360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數42.7442.4878.69【典例研析】(2022·全國·高三單元測試)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和愛爾蘭,需要早起上班的人,會雇用“敲窗人”來叫醒自己(如下圖),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從事這份工作的人會按約定好的時間,在早上拿著長竹竿、軟錘等工具敲打客戶的窗戶。這反映出()A.工廠制有嚴格的規章紀律 B.鐘表發明增強了時間觀念C.人們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 D.工作時間過長使矛盾激化【答案】A【詳解】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和愛爾蘭需要早起上班的人,會雇用“敲窗人”來叫醒自己說明當時人們的時間觀念較強,而人們嚴格的上班時間又體現了工廠制有嚴格的規章紀律,不允許人們上班遲到,A項正確;【典例研析】(2022·湖南·高三單元測試)在19世紀的英國,人們普遍認為那些在工業革命中發家致富的工業家們大多數是“自我塑造之人”。據學者統計發現,資本家的出身大多是中等階層或者至少是下層社會的中層,但也有部分工匠經過努力最終轉化為資本家。由此可知,工業革命A.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B.掩蓋了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C.改善了工人的勞動條件 D.促進了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答案】A【詳解】工業革命中,部分社會中下層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資本家,說明工業革命促進社會階層流動,A正確;B與題無關,排除;題干未涉及到工人條件的改善,排除C;D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排除。【典例研析】(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1834年,英國政府出臺了“新濟貧法”,規定貧民只有進入“濟貧院”后,方可獲得實物救濟,而“濟貧院”實際上是“勞動院”,是“另一個工廠”,這里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居住也十分擁擠,窮人除非萬不得已,不會請求救濟。這表明英國政府A.借此維護龐大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B.是為了阻止貧困人口的無序流動C.克服舊濟貧法中濫施救濟的弊端 D.用立法權維護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提取有效信息:1834、英國、“另一個工廠”可知材料涉及的歷史事件為工業革命,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剛好是工業革命的尾聲,政府出臺新濟貧法的有利于給工廠提供更多勞動力,故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