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題演練跟蹤檢測)第十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學藝術 13.31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1頁
(通史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題演練跟蹤檢測)第十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學藝術 13.31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2頁
(通史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題演練跟蹤檢測)第十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學藝術 13.31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3頁
(通史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題演練跟蹤檢測)第十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學藝術 13.31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4頁
(通史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題演練跟蹤檢測)第十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學藝術 13.31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題演練+跟蹤檢測)第十三單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學藝術13.31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新人教版【高考題組】考點一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1.(2014·重慶文綜·T5)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江南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起再造,名曰還魂紙。”由此可知,還魂紙()①生產遍布全國各地 ②降低了生產成本③制造工藝更加復雜 ④擴大了原料來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選C。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還魂紙實際是將廢紙重新作為造紙原料予以利用,但在江南地區沒能被接受,制造工藝省卻了煮浸這一環節,降低了成本,所以②④正確,故選C。2.(2014·天津文綜·T2)《齊民要術》自序:“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這段話主要強調()A.儒家對農業的重視 B.改進生產工具的意義C.歷法與農業的關系 D.農業技術的重要性【解析】選A。材料列舉了古代圣人對農業的重視,并強調儒家經典《詩》《書》的要旨是安定人民,讓老百姓生活安定后再教導他們。在古代農耕社會要使百姓生活安定,就要重視發展農業。由此可知A正確。3.(2013·重慶文綜·T3)某中學生參加電視節目的知識競賽,有一道關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題,他很難確定其中表述正確的選項,向你電話求助。你應幫他選擇()A.“司南”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B.“蔡侯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紙C.火藥在唐代開始應用于軍事D.活字印刷書籍的出現始于元朝【解析】選C。A出現在戰國時期;B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東漢的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D活字印刷術出現于北宋中期。【備選真題】1.(2014·江蘇單科·T3)據葉德輝《書林清話》,五代后唐時,在宰相馮道主持下,開始將儒家“九經”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國子監有書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書版劇增至十萬。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監、秘書監等機構也都大量刻書。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所售書籍大多精雕細校。由此推斷()A.宰相馮道發明雕版印刷術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廣泛應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書【解析】選C。在馮道的主持下,開始將儒家經典刻版印刷,并不能說明他最早發明雕版印刷術,A錯誤。材料中并沒有活字印刷的描述,B錯誤。材料中有“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的表述,D錯誤。2.(2014·北京文綜·T13)公元97年,東漢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歐洲強國“大秦”。東漢和“大秦”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屬于它們的文化成就分別是()A.活字印刷術、萬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術》、羅馬法C.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日心說D.《春秋繁露》、《理想國》【解析】選B。《九章算術》約成書于東漢初年,標志著中國數學體系開始形成;羅馬法是羅馬法律的泛稱,故B正確。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是在漢代,但日心說是16世紀中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來的,C不正確。《春秋繁露》是西漢董仲舒所著,《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故D不正確。考點二古代中國的文學藝術4.(2015·重慶文綜·T2)安史之亂(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有位詩人在這場戰亂中寫了一首詩:“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寫出了千古以來戰爭中妻離子散的悲哀。這位詩人應該是()A.杜牧 B.孟浩然C.杜甫 D.白居易【解析】選C。孟浩然是盛唐時期山水詩的代表詩人,與安史之亂和唐朝由盛而衰這一時期無關,排除B。杜甫人稱其為“詩圣”,他的詩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被人們稱為“詩史”,C正確。杜牧(803~約852年)和白居易(772~846)生活的時代是唐朝衰落時期,由此排除A、D兩項。【拓展延伸】唐詩繁榮的原因(1)國家的統一和國力的強盛,為詩歌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2)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3)開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舉“以詩取士”,不僅使文人思想開放、活躍,也直接刺激了詩歌創作的迅猛發展。(4)中唐以后,社會動蕩、政治黑暗,提供了另一種社會基礎。5.(2015·四川文綜·T3)“詞”在兩宋的發展勝過“詩”,被看作一個時代文學的代表,原因可能有()①節奏感強,形式更為自由,便于抒發感情②對仗工穩、句式齊整,適于言志和述懷③能合樂歌唱,貼近市民生活,群眾基礎廣④不斷變革、創新,風格多樣,佳作迭出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選C。從形式上看,詩有律詩和絕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要求對仗工穩、句式齊整;詞又稱“長短句”,詞必須有詞牌名,句式錯落。因此②是對詩的句式特征的描述,應排除②。兩宋時期,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故①正確;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擴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豐富文化娛樂生活,并且詞曲能吟能唱,更能表達思想感情,故③正確;兩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秀詞人和詞曲作品,且不同階段其風格獨特,故④正確,正確選項是C。6.(2015·福建文綜·T16)關漢卿在《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描繪關羽面對大江的滾滾波濤,仗刀臨流。曲中唱道,“大江東去浪千疊……駕著這小舟一葉……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對該作品理解有誤的是()A.顯露關羽壯懷激烈的個性B.借歷史典故吊古撫今C.嚴厲斥問顛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詞的豪放風格【解析】選C。本題屬于反選題型,故需甄別并排除符合材料信息的選項。從唱詞的豪邁風格可以判斷A符合材料信息,排除;關漢卿借助關羽單刀赴會一曲,有借古喻今的意味,故B也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戲劇情節和唱詞并未具體指向某些社會問題,故C理解有誤,符合題意;從唱詞的激昂、豪放可以判斷其繼承了宋詞的豪放之風,故D符合材料信息,也排除。7.(2015·廣東文綜·T12)有古代學者論述某字體的形成時說:“(官員)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即胥吏)佐書。”據此推斷,該字體是()A.小篆 B.隸書C.行書 D.草書【解析】選B。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全國推行的官方文字,而不是因為“隸人(即胥吏)佐書”的結果,故A錯;關于隸書的形成一種說法就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簡化形成的,與材料內容相符,故B正確;行書是由楷書演變形成的,而不是在篆體字的基礎上產生的,故C錯;草書一般認為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最初產生于民間,并不用于官方場合,故D錯。8.(2014·四川文綜·T3)太史公曰:“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據此可知,司馬遷認為司馬相如作賦()A.重視吸取西漢敗亡的教訓B.旨在批判當時的奢靡世風C.創作形式與《詩經》一致D.注意克服文辭鋪張的弊病【解析】選B。司馬遷與司馬相如都生活在西漢武帝時期,故A不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漢賦與《詩經》的創作形式不一致,故C不正確;聯系漢賦的特點,即講究辭藻華麗、鋪張,故D不正確;故選B。9.(2013·全國卷Ⅱ·T28)“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京劇藝術中人物的臉譜()A.真實再現了客觀歷史B.固化了大眾的歷史認知C.正確評斷了歷史人物D.提升了歷史人物的價值【解析】選B。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它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在京劇臉譜中其顏色是程式化的。如紅色表示忠、義、烈;黑色表示剛烈、粗魯、豪爽等,故B符合題意。【備選真題】1.(2015·江蘇單科·T3)景帝時,司馬相如的賦沒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時,“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言語侍從之臣……朝夕論思,日月獻納”。成帝時,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對賦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契合時代的文化需求B.為統治者“潤色鴻業”C.宣揚道家的無為思想D.為閱讀者“鋪陳氣勢”【解析】選C。賦表現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符合時代的文化需求,故A正確,排除;材料中“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言語侍從之臣……朝夕論思,日月獻納”,體現賦為統治者“潤色鴻業”,受統治者的喜愛,故B正確,排除;“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體現賦恢弘的氣勢,故D正確,排除;漢初統治者采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漢賦與之不相符,故沒有引起天子注意,所以此題選C。2.(2014·重慶文綜·T1)中國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大量運用“美人芳草”的比興手法和瑰麗的語言,閃耀著南方楚文化的奇麗色彩。該作品是()A.《詩經》 B.《老子》C.《莊子》 D.《離騷》【解析】選D。屈原的《離騷》是楚辭體代表作,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故選D。【預測題組】1.柳詒徵《中國文化史》載:“士大夫家以藏書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萬卷,蓋超過于宋之館閣矣。”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是()A.造紙術的突破 B.科舉制的完善C.印刷術的發展 D.圖書買賣興盛【解析】選C。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是導致士大夫家藏書增多的主要因素,故C正確。2.《三國演義》中有如下描述:“車中原來皆是火藥,一齊燒著……只見山上兩邊亂丟火把,火把到處,地中藥線皆著,就地飛起鐵炮。滿谷中火光亂舞,但逢藤甲,無有不著。”有人據此推斷三國時火藥已應用于戰爭。這一推斷()A.依據正確,結論正確B.依據錯誤,結論正確C.依據正確,結論錯誤D.依據錯誤,結論錯誤【解析】選D。據材料“《三國演義》中有如下描述”,可知是文學作品的描述,而文學作品的描述不能作為第一手史料,因此依據錯誤;依據材料“有人據此推斷三國時火藥已應用于戰爭”,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火藥應用于戰爭是在唐朝末年,因而結論是錯誤的,D符合題意。3.有人論述中國某書法字體“把漢字書寫的速度、節奏、韻律、動態發揮到極致,把書寫者的個性、才情、氣質、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這種書法字體最有可能是()A.小篆 B.行書C.楷書 D.草書【解析】選D。草書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符合題意,故D正確。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中國8—13世紀的經濟發展確實也推動了當時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當時出現的社會類型蘊含了許多現代都市文明的特點并且一直持續到19世紀,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前現代社會。……宋朝的商品經濟代表了中國在19世紀前的最高發展水平。——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宋朝的商品經濟代表了中國在19世紀前的最高發展水平”的觀點?說明理由。【解析】第一問明確表明觀點;第二問需結合所學知識論證,做到史論結合,史實選擇與第一問不能自相矛盾,論證時要注意“19世紀前”的階段性,宋朝超越前代沒有疑問,列舉有關表現即可,但是否超越明清時期可選擇不同觀點,如正方可選擇閉關鎖國政策等角度論證,反方可選擇市鎮、貨幣經濟地位、商幫、資本主義萌芽等角度論證。答案:觀點一:同意。理由:宋代城市經濟大大超過前代,城市經濟功能大大增強;集鎮、夜市、海外貿易興盛。明清時期雖然有所進步,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商品經濟總體不如宋朝。觀點二:不同意。理由:明清時期都市文明大大超過宋朝:商業市鎮興起;貨幣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商業發達,商幫興起;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社會處于轉型期。【備選習題】1.下表是《中國的世界紀錄》收錄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統計數據,由此可以得出()類別數學天文歷法氣象地學化學農學機械水利輕工兵器項數2225259257789A.儒家思想重人倫輕科技B.科舉制度推動科技發展C.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世界D.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展【解析】選D。從統計中數學、天文歷法氣象、地學和農學與農業相關領域發明比其他發明數量多,可知體現出中國古代科技為農業服務的特點,故D正確。2.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說》里說道“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后,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據此,說明“明清小說”能夠“走進了千家萬戶”的主要原因是()A.傳統文化的包容性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C.商品經濟的開放性D.自身較強的適應性【解析】選D。題干中提到明清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