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部分重點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聯合考試
歷史試題
考試時間:75分鐘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
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
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qū)域內。
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
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
刮紙刀。
第I卷共70分
選擇題:本題共35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7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
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據考古學發(fā)現,在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中,已發(fā)現有9000多年前的石斧、石
杵和家豬骨。由此可知,當時
A.階級分化現象明顯B.養(yǎng)蠶纏絲技術成熟
C.磨制石器尚未出現D.民眾生活漸趨穩(wěn)定
2.在中華大地上,流淌著長江、黃河、淮河三條大河,三條大河形成廣袤平原,
是孕育文明的理想場所。新石器時代農業(yè)革命以后,城市開始出現,“筑城以衛(wèi)
君,造郭以守民”。這說明
A.自然地理是城市出現的決定性因素B.城市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C.生產力發(fā)展直接推動了城市的出現D.城市具有政治經濟及軍事等功能
3.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淹池仰韶遺址發(fā)現稻殼痕跡以來,在距今9
千年至4千年的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江蘇等地的史前遺址中,多有
水稻遺存的發(fā)現。歷史記載表明,大禹治水時就已將水稻種于卑濕之地;《詩》
《書》等早期文獻對“稻”也多有提及。這些發(fā)現表明
A.水稻的種植開始于舊石器時代B.原始農業(yè)推動了早期文明的發(fā)展
C.“南稻北栗”的農業(yè)格局形成D.文獻記裁必須依靠實物考古印證
4.據統計,殷墟卜辭中殷人祭祀祖先最為頻繁,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崇拜,
祈求祖先賜福后人。到了周代,祖先崇拜逐漸減少,對沒有感情色彩、代表公正
與秩序的天和上帝的祭祀則日益頻繁。這一變化體現了
A.周代政治神權色彩的消除B.周代的社會秩序趨于公正
C.周人宗族血緣觀念的消失D.周人理性主義思想的成長
5.《左傳》載:晉襄公去世時,趙盾以年紀太小為由欲廢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
夫人堅決反對,趙盾也擔心國人反對,最終立太子夷皋為國君。楚平王去世時,
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認為“王有適嗣,不可亂也”,太子壬最終繼位。這反
映出春秋時期
A.嫡長子繼承制仍在延續(xù)B.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
C.王位繼承方式逐漸增多D.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壞
6.戰(zhàn)國時期,七國君主都以黃帝的后裔相標榜。十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
建立大夏國,自認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復夏禹的統一大業(yè)。386年鮮卑人拓跋
圭統一中國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些現象反映出
A.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強化B.國家統一的趨勢進一步增強
C.民族關系逐漸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認可
7.秦朝設置儒學七十博士,并允許其授徒講學。秦亡后原秦朝儒生叔孫通參與
西漢王朝朝儀的制定,曾經是秦廷博士的伏生在漢初獨授《尚書》。由此可知,
秦漢時期
A.儒學處于官方統治地位B.焚書坑儒事件子虛烏有
C.儒學及其經典得以傳承D.統治者不重視法家思想
8.秦自立國以來,一直受到犬戎等周邊民族的威脅與侵擾。最初秦國為防范犬
戎的進攻,在邊境設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來演變成郡縣。由于能有效地組
織軍事力量抗擊周邊民族的侵犯,秦國普遍在邊境上設置郡縣。這說明郡縣制的
設置源于
A.加強專制皇權的需要B.防范外族對邊關的侵擾
C.消除割據勢力的威脅D.建立大一統國家的訴求
9.右圖所示為甘肅省鎮(zhèn)原出土的銅質“秦詔版”,其正面以陰文書刻40
字:“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候,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
維,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詔版”主要反映了
A.大一統國家的建設B.中央行政制度的創(chuàng)新
C.區(qū)域經濟文化的交融D.漢字書寫材料的演變
10.漢初,民間商業(yè)借貸帶來了“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等社會問題;漢
武帝時期,政府制定法律對民間借貸進行調控,規(guī)定了貸款利率。政府這些做法
旨在
A.維護政治統治的穩(wěn)定B.規(guī)范海外商業(yè)行為
C.推動官營商業(yè)的發(fā)展D.抑制社會經濟活力
11.研究發(fā)現,關于秦“嚴刑苛罰”的說法多來自于漢儒。陸賈在《新語》中說
秦“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以暴虐為天下始”;晁錯
說秦“法令繁慘,刑罰酷暴”;董仲舒說秦“貪狼為俗”等。這些說法
A.證明秦亡于嚴刑峻法B.準確揭示了秦朝滅亡原因
C.受特定歷史環(huán)境影響D.缺乏事實支撐沒有可靠性
12.漢初,鹽仍由民間自由生產經營,一些地方勢力完全掌控該地區(qū)鹽的產銷,
如吳王劉潺“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武帝時期,鹽的產銷模式變
為“民制一一官收一一官運一一官銷”,且明令禁止百姓私自煮鹽。這一變化
A.抑制了地方豪強勢力B.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
C.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D.增加了政府財政開支
13.《黃帝內經》認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同時強調“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由此可知,《黃帝內經》
A.強調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統一B.踐行了道家無為而治的理論
C.彰顯了科學實驗體系的建構D.蘊含統治者的民本主義思想
14.西晉初年,為了利用宗室拱衛(wèi)皇權,分封了許多同姓王;設置轄區(qū)廣大的都
督區(qū),由同姓王擔任都督,掌握軍隊,鎮(zhèn)守地方,稱“宗王出鎮(zhèn)”。這些措施的
影響是
A.阻礙行省制的推行B.消除了民族間沖突
C.造成了劇烈的戰(zhàn)亂D.保障了晉長治久安
15.南朝時期,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地位很高,“清貴華重”,多由士族擔任。但中
書省的主要權力集中在地位較低的中書舍人手中。中書舍人“既總重權,勢傾天
下”,多由庶族地主擔任。對這一現象合理的解釋是
A.三省體制初步形成B.中央機構權力失衡
C.門閥士族逐漸衰落D.中書權力制約皇權
16.北朝墓志節(jié)選:墓志號稱“地下族譜”。
出處節(jié)選
《魏故寧陵公主墓志銘》遙源遠系,肇自軒皇(黃帝)
攸哉世祿,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師以
《魏故鎮(zhèn)遠將軍秘書郎中崔(混)君墓志銘》
望
《大齊魏(懿)翊軍墓志銘》蓋軒轅黃帝之苗裔
該表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少數民族漢化任務完成B.政權并立下的民族認同
C.漢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D.血脈聯系推動國家統一
17.有學者認為,魏晉南北朝“是人性覺醒的時代,是沒有思想權威的時代”,
是“吸收與融合外來文化的時代”,是“中國歷史第二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其意
在說明,這一時期
A.呈現出多元性文化特征B.歷史發(fā)展進程動蕩多變
C.凸顯了大一統恢弘局面D.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頻繁
18.隋朝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有力地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聯系;唐代繼承發(fā)展了
隋朝的建設成果,使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
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了隋唐時期
A.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世界B.海路運輸成為主要交通形式
C.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D.交通建設促進國家統一穩(wěn)定
19.某學者提出,少數民族那種尚武勇健、粗獷豪放之氣遍布中原,漢民族受到
極大的影響,使得魏晉以來的清談柔媚之風變?yōu)楸瘺隹犊⒓ぴ胶婪胖畾狻T搶W
者的論述意在說明
A.傳統儒學思想的僵化和局限B.制度創(chuàng)新源于少數民族文化
C.對外交流促進思想文化轉型D.民族交融對隋唐盛世的影響
20.唐朝詩人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公開宣揚自己
“援佛入儒”的思想經歷。這說明唐朝時期
A.儒學出現危機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道教突破發(fā)展D.佛教取得統治地位
21.唐代的商人中既有販賣各種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經營邸店、客舍、行鋪、
車坊的坐賈,資財雄厚的大富商雖然人數不多,但卻是各地市場貿易的主宰人物。
這反映了唐代
A.商業(yè)發(fā)展經營方式多樣B.商人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
C.商業(yè)經營環(huán)境異常艱難D.市場管理由富商壟斷把持
22.唐政府在外僑聚居區(qū)專門設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貿易。然而安
史之亂后,“京兆府奏……準式令,中國人不合私與外國人交通、買賣、婚娶、
來往,又舉取蕃客棧……重請禁之"。這一變化反映出唐朝
A.朝貢貿易體制廢弛B.海上絲綢之路繁榮
C.領土主權意識增強D,對外政策因時而變
23.對于宋朝的行政體制改革,宋仁宗時期的文臣司馬光曾說:“節(jié)度使之權歸
于州,鎮(zhèn)將之權歸于縣。又分天下為十余路,各置轉運使,以察州縣百吏之臧否,
復漢部刺史之職,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轉運使,轉運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
于縣,縣之令必行于吏民。”對材料內容理解正確的是
A.節(jié)度使成為地方州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
B.設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監(jiān)督州縣各級官吏
C.轉運使主要負責對地方精銳部隊的管理
D.路州縣體制設立極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24.東晉時期,有“王(東晉時期大家族王氏)與馬(東晉皇帝司馬家),共天
下”的說法,到了宋朝時則有“朕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這一變化反映了
A.專制皇權得以加強B.文官政治局面的結束
C.貴族政治已經結束D.理學已成為官方哲學
25.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軍國重事,無不領
之”,但行省轄區(qū)內宣慰司、路府州縣、漢軍萬戶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遷調、
考課等管理。行省官朝覲述職和不定期遷調,朝廷遣官鉤考、巡察等,或經常舉
行,或成為定制。該設置有利于
A.實現對少數民族的直接管理B.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C.基本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D.完善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26.元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它具有薦舉官員,
增減改易在藏族地區(qū)的行政機構,管理驛站,審理藏族地區(qū)的重大案件,負責該
地區(qū)的軍事行動,負責佛教事務等職能。這些職能的行使顯示出,元代
A.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再度分裂B.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
C.政教分離局面得以初步實現D.邊疆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27.上(指宋神宗)謂輔臣口:“蓋北有強敵,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
然二敵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
比之漢唐尤強盛也。”宋神宗認為“難制二敵”是由于
A.遼與西夏呈聯合之勢B.遼與西夏實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C.元與西夏比漢唐強盛D.遼與西夏兼具民族舊制和漢制
28.北宋趙孚指出:“莊宅多有爭訴,皆由衷私妄寫文契,說界至則全無丈尺,
昧鄰里則不使聞知,欺罔肆行,獄訟增益”,建議由朝廷制定統一的官契,以減
少土地交易糾紛。據此可推知,宋代
A.逐利風氣盛行B.土地流轉頻繁
C.商品經濟繁榮D.官府控制松弛
29.宋代士人們在談及國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則時,秉持''從義而不從君,從
道而不從父……君有不地要義,不從也,而況于權臣乎!父有不義,不從也,而
況于他人乎”的原則,認為“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這一原則
A.有利于增強國家治理能力B.規(guī)范了中央行政決策機制
C.推動了商品經濟不斷發(fā)展D.使理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
30.觀察圖1《西夏文寫本佛經卷首版畫》與圖2《西夏文銅馬面具》,可基本確
認西夏
A.經濟發(fā)展帶來文化繁榮B.戰(zhàn)爭與宗教成為活動中心
C.深受中原地區(qū)文化影響D.文字成熟廣泛運用于生活
31.在中古時期,顏回是長期獲得朝野主流承認的儒家“亞圣”。北宋熙豐新政
中始以顏孟并配孔子,孟子位次顏回;南宋高宗時,官方頒示的《道統十三贊》
首次舍顏子而獨稱孟子“亞圣”。儒家“亞圣”名號的曲折變遷折射出
A.孟子地位的提高B.儒家思想的發(fā)展
C.統治危機的加深D.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32.王安石認為“內圣”必須開拓出“外王”,盛德大業(yè)比道德修養(yǎng)更值得歌頌。
然而,理學家們卻說“義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斷言北宋的滅亡是由于王
安石“興利而亡義,尚功而悖道”所致。兩者的分歧在于
A.有無繼承發(fā)展儒家思想B.是否強調社會倫理秩序
C.有無服務封建專制統治D.是否曾經受到官方尊崇
33.兩宋時期,江北的粟、麥、黍、豆等品種推廣到江南、福建、廣東等地,從
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推廣到江淮一帶,并逐漸推廣到北方。北方人大量南遷后,
大批優(yōu)秀的文化人也來到了南方,帶來了北方的各種文化和風俗。這反映了當時
A.農民生活與市場聯系密切B.農業(yè)結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C.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D.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34.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晚唐、五代、北宋時期的18幅“勞度叉斗圣變”
壁畫中(如下圖局部),大都繪有佛徒們洗浴、剃頭、刮臉、揩齒、刷牙等內容
A.已有重視個人衛(wèi)生的意識B.僧侶生活十分奢靡
C.疫病防治受古代政府重視D.佛教宣揚講究衛(wèi)生
35.遼圣宗時期推崇漢文化,不僅要求眾將領選派伴讀史書之人,還下詔“蕃漢
官子孫有秀茂者,必令學中國書籍,習讀經書”;此外,他還開科舉,選拔、任
用大量漢人參與朝政建設,如宰相張儉、杜防等。遼圣宗的這些舉措
A.旨在消除契丹與漢族的民族矛盾B.表明了儒學在契丹處于主導地位
C.導致了少數民族文明的日益衰落D.利于推動遼國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第II卷共30分
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共30分。
3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秦漢的鄉(xiāng)舉里選是在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后,鄉(xiāng)里民
眾政治參與的一種形式。秦代是“選賢與能掌握國家政治權力的新時代的確立”,
兩漢的察舉制“正是新的選舉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結果。這種制度,使得不
少的小農都擁有了被選舉權,而選舉權則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強手中在這樣
的社會結構中,至少入仕資格“原則上擴大到整個自由民階層在漢代的社會
結構中,只要具備了某種素質或滿足國家要求的鄉(xiāng)里編戶民,理論上都有自由人
仕的機會,并無法律的特別歧視。當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沒有限制。秦漢國家針
對包括鄉(xiāng)里民眾在內的社會各階層的仕進途徑都有細密的規(guī)定。
——摘編自卜憲群《秦漢鄉(xiāng)舉里選考辨》
材料二東漢末期由控制中央開始,外戚宦官的勢力也開始向帝國的州郡等地方
政府延伸,派他們的親朋好友或黨附他們的人到地方去擔任州郡的行政長官。這
些人到了地方上,他們不關心地方,僅關心他們所屬外戚或宦官集團的利益。地
方政治在此類州郡長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軌道。特別是選舉方面,鄉(xiāng)舉里選的理
想被破壞無遺。歷經數百年而摸索出來的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平衡,政府與人民的
溝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輕易破壞。僅僅因為漢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沖,
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擾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僅因帝國政體自始皇以
來是所謂的皇帝體制,立于權力頂峰的皇帝,沒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
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勢的一小撮外成、宦官倒行逆施,終于令沉默的多數難以
容忍,爆發(fā)了他們的不滿。東漢的清流運動與地方自立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
開的。
——摘編自國風《鄉(xiāng)舉里選理想的破壞和地方自立趨勢的興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鄉(xiāng)舉里選制興起的歷史背景并歸納這一
制度的主要特點。(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鄉(xiāng)舉里選制遭到破壞的原因并分析
其影響。(8分)
3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漢武帝即位十余年間龐大的軍政費用把西漢前期積累的巨額財富消耗殆
盡,地方豪強和富商大賈的勢力迅速發(fā)展,富商大賈''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過史勢,以利相傾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破產流亡,“背本趨末者甚眾
為此,漢武帝調整了經濟政策,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
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算緡(對商人、工商業(yè)兼營者和高利貸
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等。
——摘編自冷鵬飛《中國秦漢經濟史》
材料二宋代政府把商業(yè)看成是國家財政的巨大寶庫。對于國家而言,一味地壓
制商業(yè),只注重農業(yè)的發(fā)展同允許商業(yè)有一定發(fā)展,給商人一定的生存發(fā)展空間,
以獲得高額商業(yè)利潤相比,后者更能適應處于轉型時期的宋代社會的發(fā)展。民間
商人階層已崛起成為整個宋代社會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會力量。大大便
利了商品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從而活躍了市場,吸引了大量的商業(yè)資本,也由
此而直接導致了國家商稅的不斷增加。
——摘編自馮甚等《宋代商稅制度的確立與國家商業(yè)政策的調整》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經濟政策調整的特點及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經濟政策發(fā)生變化的意義。(8分)
湖北省部分重點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聯合考試歷史參考答案
1——5DBBDA6——10ACBAA11——15CAACC16——20BADDB
21—25ADBAB26——30DDBAC31—35BBDAD
1.【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中,已發(fā)現9000
多年前的石斧、石杵和家豬,說明已出現畜牧業(yè),即已經進入定居生活,民眾生
活漸趨穩(wěn)定,故選D項;材料并無階級分化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反映廣西地
區(qū)出現定居生活,沒有養(yǎng)蠶堞絲信息,排除B項;距今約9000年應屬于新石器
時代,已出現磨制石器,排除C項。
2.【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大河流域的平原(地理因素)孕育了文明,生
產力進步推動了城市出現,城市是軍事衛(wèi)護、日常居住需要的產物,這說明城市
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B正確。自然地理只是促使城市出現的一個因素而
非決定性因素,排除A;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促使城市產生的根本因素,“直接推動”
說法有誤,C項排除;城市的功能只是材料部分內容,排除D項。
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水稻種植是原始
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表現,原始農業(yè)推動了早期文明的發(fā)展,B項正確;水稻的種植
開始于新石器時代,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南稻北栗”的農業(yè)格局,排除C
項;材料表明原始農業(yè)推動了早期文明的發(fā)展,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
故選B項。
4.【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與商朝主要祭祖相比,周朝更多祭祀代
表公正和秩序的上帝,這體現周人理性主義思想的成長,故選D項;商周主要是
祭祀對象發(fā)生變化,祭祀本身都體現神權色彩,排除A項;周代祭祀代表公正和
秩序的上帝并不能說周代社會秩序趨于公正,排除B項;周人重視血緣親情,排
除C項。
5.【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時期晉國立嫡長子為國君,楚國也
是嫡長子最終繼位,說明春秋時期仍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故選A項;材料反映
嫡長子繼承制在春秋時期仍然實行,與禮崩樂壞局面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
仍然是父死子繼的嫡長子繼承制,并未增加其他繼位方式,排除C項;材料反映
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繼承制仍然適用,并不是分封制,排除D項。
6.【答案】A【解析】據材料“戰(zhàn)國時期,七國君主都以黃帝的后裔相標榜,十
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自認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復夏禹的統
一大業(yè),386年鮮卑人拓跋圭統一中國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認為是黃帝
的后裔”,可知中國古代無論是戰(zhàn)國七雄還是其他少數民族政權都自稱為炎黃子
孫,說明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強化,故選A項;戰(zhàn)國、十六國、北魏時期都屬于分
裂割據時期,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后民族關系才走向平等,排除C項;“尊宗
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認可”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
7.【答案】C【解析】據材料“原秦朝儒生叔孫通參與西漢王朝朝儀的制定,曾
經是秦廷博士的伏生在漢初獨授《尚書》”可知從秦朝到漢代儒學及其經典得以
傳承,故選C項;秦朝法家思想居官方統治地位,漢代儒學處于官方統治地位,
排除A項;焚書坑儒事件真實存在,排除B項;秦朝統治者重視法家思想,以法
治國,排除D項。
8.【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受到犬戎等周邊民族的威脅,秦立
國以來設置郡縣來應對侵犯,說明郡縣制的設置源于防范外族對邊關的侵擾,故
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是君主專制體系,并非出于加強皇
權的需要,排除A項;犬戎不是地方割據勢力,排除C項;郡縣制的設立是為對
抗少數民族威脅,并非建立大一統國家的訴求,排除D項。
9.【答案】A【解析】據材料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下詔統一度量
衡制度,反映了大一統國家的建設,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制度的創(chuàng)新,
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區(qū)域經濟文化的交融,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秦始皇統
一度量衡制度,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
10.【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漢初,民間商業(yè)借貸發(fā)展迅速,但也帶來了“有
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等社會問題;漢武帝時期,政府制定法律對民間借貸
進行調控,規(guī)定了貸款利率。”可知,反映了漢代民間借貸發(fā)展帶來了賣田宅子
孫的社會問題,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影響政治安全,體現了漢武帝維護政治統治
穩(wěn)定的目的,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對商業(yè)交易行為規(guī)范的信息,排除B項;材
料未體現官營商業(yè)發(fā)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是維護政治統治,不符合
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
11.【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漢代認為秦朝的刑罰過于嚴苛,結合所學
可知,漢初吸取秦亡教訓,推行“與民休息”政策,而且漢代儒學得到發(fā)展,受
儒家仁的學說的影響,因此出現材料中的說法,即材料中的說法受特定歷史環(huán)境
影響,C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了漢代認為秦朝的刑罰過于嚴苛,并不能就此證
明秦亡于嚴刑峻法,排除A項;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材料只是反映
了秦朝的刑罰過于嚴苛,B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說法絕對化,這些說法仍然
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排除。故選C項。
12.【答案】A【解析】漢代鹽業(yè)經營由民間經營轉變?yōu)檎贍I,在民間經營是
時期,地方勢力把持鹽業(yè),政府官營之后,嚴禁私煮,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A
項正確;官營食鹽不便于百姓,排除B項;食鹽官營并未涉及到生產方式的轉變,
和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無關,排除C項;食鹽官營有助于增加財政收入,排除D
項。故選A項。
13.【答案】A【解析】由“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等信息可以得出,這是強調人與自然
和諧統一的重要性,故選A項;由“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可知,這說明人要順
應自然的變化,是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是政治領域中道家無為而治的理論,
排除B項;題干中的信息是一種理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強調實
踐經驗體系的建構問題,排除C項;題干信息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屬于醫(yī)
學養(yǎng)生范疇,而與民本主義思想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D項。
14.【答案】C【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西晉大量分封同姓王,同姓王擔當政治、
軍事、地方等重要的官位,帶來的后果是劇烈的戰(zhàn)亂,比如西晉的“八王之亂”,
C項正確;當時郡縣制并沒有結束,暫時的分封并沒有阻礙郡縣制的推行,排除
A項;這種做法只是體現宗室內部的關系,與民族交融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項;
這種做法不利于西晉的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
15.【答案】C【解析】據題干可知,中書省的主要權力在中書舍人手中,“多由
庶族地主擔任”,據所學可知,南朝皇帝利用庶族地主打擊門閥士族,本質體現
了門閥勢力的衰落,故選C項;“三省體制”不合題意,題干只提及中書省,未
提及門下省、尚書省,排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中書省內部權力結構的變化,排
除B項;“制約”不合史實、題意,中書省權力的變化是皇權調控的結果,排除
D項。
16.【答案】B【解析】根據表格信息“遙源遠系,肇自軒皇(黃帝)”“攸哉世祿,
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師以望”和“蓋軒轅黃帝之苗裔”可見北朝的墓志節(jié)選
中都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是姓氏之祖,以黃帝后裔自居、為榮,可見北朝當時
政權并立下的民族認同,B項正確;材料主旨信息并非體現少數民族統治的合法
性,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對漢族文化的大力推崇,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
北朝并未實現國家的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
17.【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是人性覺醒的時代”、“吸收與融合外來文化的
時代”、“中國歷史第二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既有人性覺醒
的因素,有民族融合的因素,又有思想爭鳴的因素,可見多元的文化面貌,A項
正確;材料未涉及動蕩的歷史進程,排除B項;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國家分裂時期,
排除C項;“頻繁的民族交流”只是文化的一種,排除D項。故選A項。
1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隋朝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有力地加強了南
北經濟文化聯系”、“使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
存立'”等信息可知,大運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建設交通有
利于隋唐兩代維護國家統一和穩(wěn)定,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人工運河修建技術,
也無法對比得出“技術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A項;唐朝時期交通形式是海路
并舉,而且材料也沒有對水陸與陸路交通進行比較,排除B項;大運河有利于經
濟發(fā)展,但材料沒有涉及對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19.【答案】D【解析】根據“少數民族那種尚武勇健、粗獷豪放之氣遍布中原,
漢民族受到極大的影響,使得魏晉以來的清談柔媚之風一變而為悲涼慷慨、激越
豪放之氣”可得出少數民族的尚武勇健、粗獷豪放之氣影響到隋唐盛世的悲涼慷
慨、激越豪放之氣,影響到了盛唐的氣象,D項正確;材料與儒學無關,排除A
項;漢族制度變化和創(chuàng)新的思想淵源并非來自于少數民族文化,排除B項;材料
并沒有涉及到對外交流,而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排除C項。故選D項。
2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
策,即尊道、禮佛、崇儒。王維被稱為“詩佛”,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習道家
的煉丹術,又虔誠禮佛,柳宗元主張援用佛學以發(fā)展儒學,體現唐朝奉行三教并
行政策,B項正確;儒學出現危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A項;此時儒學一直
占據統治地位,排除C項;道家發(fā)展不符合材料中三教合一的思想,排除D項。
故選B項。
2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代的商人包括大小行商、坐賈、大富商
等,他們從事不同的行業(yè),反映了商業(yè)發(fā)展經營方式多樣,A項正確;商人社會
地位顯著提高,與史實不吻合,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唐代商業(yè)發(fā)展經營方式多
樣,說明商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相對改善,C項異常艱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市
場管理仍為政府主導,富商不能把持市場管理,排除D項。故選A項。
2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唐政府在外僑聚居區(qū)專門設立‘蕃坊',可以
自由居住、自由貿易。然而安史之亂后……中國人不合私與外國人交通、買賣、
婚娶、來往,又舉取蕃客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初唐時期,社會穩(wěn)定,國家強
盛,唐朝政府在外僑聚居區(qū)專門設立“蕃坊”,推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而安
史之亂后,唐王朝由盛轉衰,社會動蕩,對外政策相對保守,體現了唐朝對外政
策因時而變,D項正確;根據所學朝貢貿易體制史實可知,唐朝時期我國朝貢貿
易體制沒有廢弛,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盛唐時期和晚唐時期對外政策
的不同,沒有強調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現象,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唐
朝不同歷史時期對外政策的不同,體現了唐朝對外政策因時而變,沒有強調唐朝
對領土主權意識的增強,排除C項。故選D項。
2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又分天下為十余路,各置轉運使,以察州縣百
吏之臧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區(qū)劃是“路”,路略似唐
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監(jiān)察區(qū)的性質,然后轉化
為行政區(qū),說明“設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監(jiān)督州縣各級官吏”,B項正確;宋太祖
趙匡胤、宋太宗趙靈采取各種政策,削弱節(jié)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中央集
權,節(jié)度使不是地方州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北宋地方一級最高行政長官是知州,
排除A項;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
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而不是負責對地方精銳部隊的管理,C項表述與史
實不符,排除C項;路州縣體制設立增加了地方官人數,使得行政體制更加復雜,
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項。故選B項。
2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的“王與馬,共天下”信息可知,東晉時期門
閥士族對皇權形成的制約;根據題干中的“朕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信息可以得出,
到了宋朝,科舉制度大發(fā)展,科舉取士力度加大,士大夫最終取代了門閥士族,
這一轉變體現了皇權地位的提升,A項正確;文官政治局面在宋朝時得以確立,
排除B項;貴族政治在秦朝統一后就基本上結束了,排除C項;理學在南宋以后
才逐漸成為官方哲學,排除D項。故選A項。
2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行省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行省轄區(qū)內宣慰
司、路府州縣、漢軍萬戶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遷調、考課等管理。行省官朝
覲述職和不定期遷調,朝廷遣官鉤考、巡察等,或經常舉行,或成為定制”并結
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基本保證了行省轄區(qū)的地方官吏受轄于國家、效忠于
朝廷,使其權力基本上保持在大而不專的范圍內,B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元代
中央限制行省的人事權,不是強調元代的監(jiān)察制度,排除A項;消除了地方分裂
割據的隱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元代官員素質大大提高,排
除D項。故選B項。
2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的“元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藩
之境而隸治之'”信息可知,宣政院具有薦舉官員,增減改易在藏族地區(qū)的行政
機構,管理驛站,審理藏族地區(qū)的重大案件,負責該地區(qū)的軍事行動,負責佛教
事務等職能,實現了對邊疆有效的行政管理,D項正確;僅從宣政院的秩階及其
對吐蕃的治理職能,有效地鞏固了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統一,元朝實現了國家統一,
排除A項;材料僅提到了對“藏族”治理,并未體現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
待,排除B項;題干材料中無法體現“政教分離”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
項。
27.【答案】D【解析】據材料“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比之漢唐
尤強盛也”,可知遼與西夏實行了兩種不同的制度。結合所學,遼采取南北面官
制,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
官稱,D項正確;遼與西夏聯合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南北面官是遼朝的制度,
排除B項;宋神宗是北宋皇帝,當時北宋與遼、西夏對峙,排除C項。故選D
項。
2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莊宅多有爭訴,皆由衷私妄寫文契,說界至則
全無丈尺,昧鄰里則不使聞知,欺罔肆行,獄訟增益”可知,宋代政府對典賣文
契進行了規(guī)范管理,由材料“以減少土地交易糾紛”可知,規(guī)范文契的目的是為
了減少土地交易糾紛,說明當時土地流轉頻繁,B項正確;“土地交易”包括租
佃之風和土地買賣,材料無法體現逐利之風,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土地交易,
不是商品經濟,排除C項;材料典賣文契是由朝廷制定統一的官契,體現不出官
府控制松弛,排除D項。故選B項。
29.【答案】A【解析】據題意可知,宋代的士人在價值取向上堅持所謂的“義”,
而不盲從君、父,即君主存在問題就不應該盲從,這體現了國家治理中的理性思
想,從而有利于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A項正確;這一原則只是士人們提出的,
并不是在規(guī)范中央決策機制,排除B項;這一原則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沒有關系,
排除C項;這一原則的提出并不是理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的標志,排除D項。故
選A項。
30.【答案】C【解析】據圖可知,西夏文字形制依據漢字而來,排版形式與中原
相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yī)學倫理與醫(yī)患溝通的融合發(fā)展
- 互聯網醫(yī)療的崛起與發(fā)展前景
- 辦公自動化與區(qū)塊鏈選舉系統的創(chuàng)新之選
- 區(qū)塊鏈技術發(fā)展報告現狀與未來趨勢
- 《經濟數據分析與應用》課件
- 區(qū)塊鏈技術在智慧交通中的運用及挑戰(zhàn)
- 《肉芽腫性血管炎》教學課件
-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學工作總結模版
- 醫(yī)療AI技術對醫(yī)生職業(yè)角色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探討
- 皮膚鏡與病理活檢的辯證關系-從臨床案例看兩種技術的協同價值
- 優(yōu)秀病例演講比賽PPT
- 吉林省礦產資源概況及分布
- 最新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
- 公司員工基本禮儀培訓ppt完整版課件
- 電氣爐焊接工藝的自動化控制線設計
- 剪式汽車舉升機設計說明
- 工程項目綜合應急預案(通用版)
- 半橋LLC諧振變換器設計與仿真
- 常見食物的性味歸經附表
- 城市橋梁工程竣工驗收
- NB_T 10393-2020《海上風電場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guī)范》_(高清最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