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2-2023學年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2-2023學年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2-2023學年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2-2023學年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

1.學習中國古代史要善于抓住“朝代更替”這條主線。如圖是“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局部)”。③

相對應的朝代是()

及一①周T秦朝T漢朝…Ky兩晉一南北朝T③一唐

A.隋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2.588年,隋文帝楊堅命令楊廣率水陸大軍50余萬渡江作戰,進攻江南的陳朝,589年,陳后主被俘投降,

陳朝滅亡。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是()

A.奪取了北周政權,建立隋朝B.結束了長期分裂,統一全國

C.奪取了陳朝政權,建立唐朝D.擊敗了東西突厥,控制西域

3.在大運河的修建過程中,我們的祖先遇到了許多難題,如所連接的海河、黃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

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修成了直到今天我們都為之驕傲的大運河。材料強調大

運河的開通()

A.維護了社會秩序的安定B.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加強了南北地區的聯系D.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4.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唐朝在書法藝術方面建樹頗豐。下列書法家中都屬于唐代名家的

一組是()

A.鐘繇、胡昭B.顏真卿、柳公權C.王羲之、懷素D.趙孟歐陽詢

5.思維導圖是有效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如圖所示“唐朝衰亡”的思維導圖中空白處分別應填()

A.黃巢起義安史之亂B.黃巢起義五代十國

C.安史之亂藩鎮割據D.安史之亂黃巢起義

6.小明運用下面四幅圖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主題應是()

河姆渡人的先招

A.耕作方式的進步B.冶鐵技術的提高C.鐵犁牛耕的出現D.原始農業的興起

7.宋太祖時期采取了以下措施。這些措施從根本上()

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

在各州府設置通判。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稅收由中央掌控。

A.削弱了地方財權B.加強了中央集權C.提高了行政效率D.推動了經濟繁榮

8.下列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①阿保機建國

②宋金達成和議

③漫淵之盟

④陳橋兵變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③④①D.④③①②

9.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漕淵之盟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的積極作用主要是()

A.遏制了對外侵略B.有利于對外開放C.引進了先進制度D.促進了民族交融

10.瓷器英語為“china”,凝聚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與東方民族精湛的審美意趣。宋朝發展起來的著

名的制瓷中心是()

A.河南B.湖北C.廣州D.景德鎮

11.據《宋史?孝宗本紀》記載,孝宗為岳飛平反,追謚號為岳武穆、岳太師等,并按照最高開國將帥的規格

進行改葬,還建立了岳廟。世人將此舉稱為“平反昭雪”,以表達對岳飛的追思。下列表述與岳飛相關的

A.率軍抗金,精忠報國B.組織抗元,寧死不屈

C.收復臺灣,維護主權D.斥逐沙俄,捍衛統一

12.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有“一代天驕……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詩句。

“一代天驕”的主要歷史功績是()

A.在會寧稱帝,建立金B.吸取隋亡教訓,重視發展生產

C.建立元朝,統一全國D.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

13.如圖素材反映的主題是()

A.宋代、元代的海路形成多條航線

B.宋元時期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發展

C.元朝的統一打通了陸路交通路線

D.宋元時期交通路線具備海陸并舉的特點

14.下列組圖主要反映宋元時期的()

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弁散樂壁島宋代或的銅鏡元代雜技肉傳

A.農業快速發展B.城市商業落后C.市民生活豐富D.對外交往頻繁

15.圖片所示內容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李清照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A.頻繁的對外貿易B.發達的宋代經濟C.和睦的民族關系D.繁榮的宋元文化

16.1333年,元朝開科取士,在所取進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闌、哈喇魯、畏兀兒等民族50

名,有58%母親為漢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漢人為妻。這說明元朝()

A.實行民族歧視政策B.已經完全實現漢化C.科舉考試更加公平D.民族交融趨

勢加強

17.宋元時期的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開辟于漢朝的“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是在()

A.唐朝B.五代C.宋朝D.元朝

18.小明同學善于用歌謠記憶法學習歷史。如表是他創作的歷史歌謠。該歌謠反映的是()

廢除丞相相權分,六部職權都歸君。

五軍都督聽兵部,錦衣衛士監官民。

A.明朝的建立B.朱元璋強化皇權

C.軍機處的建立D.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19.《農政全書》中,對歷代備荒的議論、政策作了綜述,水旱蟲災作了統計,救災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

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資充饑的植物414種。據此可知此書()

A.側重記載手工業生產技術B.加強了君主專制統治

C.關注民生,重視救災防災D.吸納了西方科技成果

20.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清廷提出將田分為新荒、積荒、極荒三等,并規定:新荒者,三年起科(征

收錢糧);積荒者,五年起科;極荒者,永不起科。清廷這一規定意在()

A.強化民眾的“農本”意識B.激勵墾荒和穩定社會秩序

C.緩解農業領域的滿漢矛盾D.強調墾荒程序應循序漸進

21.唐朝有開拓創新的氣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

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一摘自部編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縻俱豐實。

一一杜甫《憶昔》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治國思想?綜合所學指出歷史上唐太宗統治的繁盛局面稱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詩描寫了唐朝哪一時期的盛世景象?這一盛世局面的出現與統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

關?

(3)根據材料三,歸納唐朝與吐蕃之間以什么形式友好交往的?唐朝采取什么樣的民族交往政策?

(4)你認為唐朝強盛的原因有哪些?

22.隋朝以來,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隋唐開始的選官制度,使一些本來無立錐之地的平民書生,通過科場也得以晉身于官僚、貴族的

行列,其中包括著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

——摘編自胡平《試論科舉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影響》

材料二:唐太宗曾在端門看到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不自禁地稱“天下英雄盡入吾毅中矣”。后世稱贊“太

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把科舉制發展的功勞歸功于唐太宗的大力提倡和制度的完善。

一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新編?古代史》下冊

材料三:宋朝時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科舉制的發展,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

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一一摘編自部編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

材料四: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

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

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示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

(1)結合材料以及所學,科舉制創立有何積極影響?科舉制創立的標志是什么?

(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完善”科舉制度的?武則天時期,又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怎

樣的發展?

(3)宋朝時期,科舉制有哪些改進?依據材料三及所學分析,宋朝科舉制度發展與它哪一國策有關?

(4)將材料四中畫橫線處內容補充完整。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這樣的變化產生了怎樣的消極影響?(5)

根據上述材料,總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你能獲得什么啟示?

23.某班學生圍繞“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為主題的展廳游學,請你參與并回答問題。

【一、和平交往展廳】

鑒真像玄奘像鄭和像

(1)請結合所學知識,任意介紹展廳一中的其中一位歷史人物在對外交往方面做出的主要貢獻。

【二、戰爭沖突展廳】

(2)請你結合所學知識,任意介紹展廳二中的其中一位歷史人物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做出的主要貢獻。

(3)同樣是對外交往,比較展廳一和展廳二所示,在交往方式上有何不同?

(4)總結展廳一和展廳二所示歷史經驗,今天的中國在對外交往過程中,應當怎樣做?

24.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曾一度領先世界且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英國哲學家培根曾指出:“舉世皆知的印刷術、火藥和磁石,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

改觀。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是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

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摘自部編入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

材料二:

(>中的藥材插圖

材料三:這部書的內容豐富,把生產部門分為18類,幾乎涵蓋了當時的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

工部門。在具體介紹各種物品、生產工具及生產流程時,還繪有120多幅插圖,畫面直觀生動,描繪了生

產過程和各行各業勞動人民的形象。

一一摘自部編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

材料四: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

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

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

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材料一中“印刷術”是指北宋的誰改進的活字印刷術?“火藥”是什么時候開始用到軍事領域的?推

動了世界“航行方面”的成就指的是哪一發明成果?結合所學任選一項發明成果說說中國發明對世界文明

的發展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2)材料二的圖片人物是誰?“藥材插圖”出自于哪部書?這部書有何地位?

(3)材料三說的是哪部科技名著?這部著作的地位如何?作者是誰?

(4)根據材料四,談談你對我國如何實現科技進一步創新發展的認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據圖示可知,③相對應的朝代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再次實現國家統一,

而繼承其統治的是唐朝,因此③相對應的朝代是隋朝。結合所學知識,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隋朝二世而亡,代之而起

的是唐朝,A項正確;宋朝、明朝、清朝都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隋朝的建立與統一,掌握中國古代朝代更替順序。

本題主要考查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年號開皇,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滅掉了南

方的陳朝,結束了南北朝時期分裂割據局面,使南北重歸統一。B項符合題意。

本題考查隋朝統一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隋朝統一的相關知識。

3.【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在大運河的修建過程中,我們的祖先遇到了許多難題,如所連接的海河、黃河等五大

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修成了直到今天我們都為之驕傲的大

運河?”可知,修建大運河遇到了種種難題,我們的祖先表明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修建了大運河,這說

明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社會秩序、南北聯系以及經濟繁榮的信息,排除ACD項。

故選:Bo

本題主要考查了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隋朝大運河的修建。

4.【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鐘繇、胡昭是曹魏時期人,顏真卿、柳公權是唐朝的著名書法家,分別創建了顏體

和柳體。王羲之是東晉人,懷素是唐朝人,趙孟^是宋朝人,歐陽詢是唐朝人。

故選:Bo

本題考查唐朝的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是唐朝的著名書法家。

掌握唐朝的書法家的代表作品和影響。

5.【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在唐朝的發展史上,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唐朝末年起義軍在的黃巢率領下,

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D項正確;五代十國是在唐朝滅亡后出現,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加速了唐朝的滅亡,排除ABC三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了安史之亂以及唐朝農民起義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了安史之亂以及唐朝農民起義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6.【答案】A

【解析】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人使用骨相耕種,春秋時期人民使用鐵農具耕種,漢代普遍

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唐朝農民發明曲轅犁,提高了耕作效率。故小明研究的主題應是耕作方式的進

步。

本題考查耕作方式的進步,知道圖片反映的是耕作方式的發展變化。

本題考查耕作方式的進步,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7.【答案】B

【解析】據所學知,“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稅收由中

央掌控”可知,這些都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故B項符合題意,A項太片面,排除;C項與史實不

符,排除;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

故選:Bo

本題考查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8.【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阿保機建國是在10世紀初,時間最早;②宋金達成和議發生于南宋建立之

后的1141年,是四個事件中最晚的;③漫淵之盟發生于1005年;④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他

手下的將士把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擁立他做皇帝,史稱“陳橋兵變”。③1005年,宋遼訂立和議:

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史稱“漫淵之盟”。此后宋遼之間保持了長期的和平關

系,有利于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①④③②,B項正確:而ACD項排序錯誤,排除

AC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建立、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理解并識記宋朝的建立、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

等知識。

9.【答案】D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004年,遼大舉進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來到漕州城,宋軍士氣大振,

打退遼軍。第二年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漫淵之盟。澧淵之盟的訂立結束了遼宋之間

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漕淵之

盟促進了民族交融,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D項正確;澧淵之盟是遼與北宋之間

的盟約,與“對外侵略、對外開放”不符,排除AB項;漕淵之盟未使北宋引進了先進制度,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浪淵之盟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的積極作用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漫淵之盟訂立的背景及其內

容的相關史實。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漫淵之盟訂立的背景及其內容的相關史實。

10.【答案】D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是我國制瓷業的輝煌時代,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

選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時興起的制瓷業中心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北宋時興起的制瓷業中心的相關史實。

11.【答案】A

【解析】“率軍抗金,精忠報國”反映的是岳飛。南宋初年,金軍幾次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岳

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哪城大敗金軍主力,并乘勝

追擊,迫使金軍后撤。A符合題意。”組織抗元,寧死不屈”與文天祥有關:“收復臺灣,維護主權”與

鄭成功有關;“斥逐沙俄,捍衛統一”與康熙帝有關,排除BCD。

故選:Ao

本題主要考查了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抗擊沙俄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了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抗擊沙俄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

與理解。

12.【答案】D

【解析】成吉思汗主要的歷史功績是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

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D符合題意;在會寧稱帝,建立金的是阿骨打,排除A;吸取隋亡教訓,重

視發展生產是唐太宗李世民,排除B;建立元朝,統一全國的是忽必烈,排除C。

故選:D。

本題考查成吉思汗主要的歷史功績。經過多年征戰,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

為成吉思汗,被毛主席稱為“一代天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蒙古統一的相關知識。

13.【答案】D

【解析】圖片分別是宋代海外貿易圖、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元朝交通路線圖、元朝急遞鋪令牌,可見宋

元時期交通路線具備海陸并舉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與前代相比,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發展。

宋朝由于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的海上貿易頻繁,海路交通發達。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

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D項正確;圖3元代交通路線圖展示了元代的陸上交通線、海上交通

線,加上圖4元朝急遞鋪令牌,可知元朝陸路交通比較發達。結合所學知識,元朝統治區域遼閣,為加強

同各地的聯系,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A項說法片面,排除A項;“宋

元時期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發展”只能反映材料部分信息,排除B項;材料除了元朝還涉及宋代

交通的發展,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結合所學宋元時期交通發展的表現分析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不斷擴大,市民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

歌舞散樂、宋代的蹴鞠、元代的雜技體現了市民生活豐富,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宋元時期豐富的市民生活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圖片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宋元時期豐富的市民生

活的相關史實。

15.【答案】D

【解析】A.材料體現不出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相關信息,排除A。

B.材料未涉及宋代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排除B。

C.材料體現不出宋元時期和睦的民族關系,排除C。

D.據材料“李清照、竇娥冤、念奴嬌?赤壁懷古”可知,題干主旨反映的是宋元時期的文學成就,即宋詞和

元曲的相關信息,故D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宋詞和元曲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宋詞和元曲的相關內容,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6.【答案】D

【解析】1333年,元朝開科取士,在所取進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闔、哈喇魯、畏兀兒等民

族50名,有58%母親為漢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漢人為妻。這說明元朝民族交融趨勢加強。元朝時候,

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

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區別。唐朝以來,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

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一一回族。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

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ABC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D。

本題考查元朝的民族交融,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元朝的民族交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答案】D

【解析】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元朝時我國修建了

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元朝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

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

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開辟于漢朝的“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是在元朝。

故選:D。

本題以開辟于漢朝的“海上絲綢之路”為切入點,主要考查漢朝的“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的相關史實.

18.【答案】B

【解析】A.歌謠內容沒有關于明朝建立的信息,排除A項。

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是君主專制加強的階段,材料記載的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

權分六部。另外,朱元璋還設立廷杖制度,設立錦衣衛,加強皇權,B項正確。

C.軍機處建立是在清朝時期,排除C項。

D.歌謠反映的是明朝時期,不是清朝時期,排除D項。

故選:Bo

本題考查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識記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解題的關鍵是熟記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權分六部。另外,朱

元璋還設立錦衣衛,加強皇權。

19.【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中“對歷代備荒的議論、政策作了綜述,水旱蟲災作了統計,救災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

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資充饑的植物414種”可知,《農政全書》關注民生,重視救災防災。選項C正確。

ABD選項在題干中沒有涉及,故ABD錯誤。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農政全書》內容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明朝的三部科技著作的相關內容。

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分析和識記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據題干“新荒者,三年起科(征收錢糧);積荒者,五年起科;極荒者,永不起科”可知,清廷

這一規定意在激勵墾荒和穩定社會秩序。

故選:Bo

本題考查清朝前期的經濟發展,知道清廷這一規定意在激勵墾荒和穩定社會秩序。

本題考查清朝前期的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答案】【小題1】以民為本;貞觀之治。

【小題2】開元時期(或唐玄宗統治前期);措施:任用賢臣;重視地方吏治;發展經濟;注重文教;提倡

節儉。

【小題3】形式:和親(或聯姻)和會盟;開明的民族交往政策。

【小題4】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政策;人民的辛勤勞動;隋朝為唐朝的強盛作了積淀等。

【解析】本題考查唐太宗的納諫和用人、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唐朝的民族關系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

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太宗的納諫和用人、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唐朝的民族關系等相關史實。

22.【答案】【小題1】八股文

【小題2】

【小題3】

【小題4】

【解析】(1)結合材料以及所學可知,科舉制的創立,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

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

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科舉制創立的標志是隋煬帝時,進士科

的創立。

(2)結合材料二”……把科舉制發展的功勞歸功于唐太宗的大力提倡和制度的完善。”所學知識分析可知,

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

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還創立了武舉。

(3)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土地位,進士

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依據材料三“宋朝時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科舉制的

發展,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

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及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宋朝科舉制度發

展與它的重文輕武國策有關。

(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內容上,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

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答卷文體形式上,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

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被稱為“八股文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

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

者。八股取士阻礙了社會進步。

(5)根據上述材料可知,我能獲得的啟示有要解放思想,大力發展教育,提升素養等。

故答案為:

(1)科舉制的創立,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

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科舉制創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