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2 成為你自己-盧梭_第1頁
專題02 成為你自己-盧梭_第2頁
專題02 成為你自己-盧梭_第3頁
專題02 成為你自己-盧梭_第4頁
專題02 成為你自己-盧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為你自己——盧梭教學目標:1.素材積累:從人物的人生經歷深入人物內心,感悟其情感,體會其對人生的態度;2.掌握并運用素材:范文及點評:像盧梭一樣的活著。教學重難點:掌握并運用素材:范文及點評:像盧梭一樣的活著。教學課時:共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我把所有一切的書都合起來。只有一本書是打開在我們大家的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書。正是在這本宏偉的著作中,我學會了怎樣崇拜它的作者。——讓·雅克·盧梭《愛彌爾》當我們還對盧梭一無所知的時候,當你看到這樣一段話,你首先對盧梭的印象是怎樣的?如果你覺得印象還不夠深刻,那么請大聲地朗讀這段話。是的,盧梭就是“自信”的代名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盧梭內心深處的世界,讓我們真正明白到底什么才是自信,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自信的人”。走進盧梭1.簡介:盧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出生于瑞士日內瓦,法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杰出的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2.盧梭的著作1750年(38歲)發表了《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利于社會風俗的淳化》1754年《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7年開始寫《愛彌兒》1759年開始寫《社會契約論》1762年先后發表了《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1766年開始寫《懺悔錄》3.人生歷程①悲慘的童年出生于日內瓦,母親因難產而去世,由熱愛讀書、感情豐富、性格正直的鐘表匠父親撫養長大。10歲時,父親因一場糾紛離家流亡,盧梭寄居舅父家,讀過兩年書,后又作雕刻匠學徒,受到奴役。②流浪的少年16歲起出逃流浪,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來維持生活,飽嘗人間苦難,也廣泛地接觸了社會。其間結識了華倫夫人,并在她家度過了8年的寧靜、甜蜜的生活,醉心于山間鄉村的的美麗景色,勤奮自學各門學科,積累了廣博的知識。③隱居的中年1749年,應征論文《論科學與藝術》(否認科學與藝術有助于人類道德的凈化),獲一等獎,從此聲譽鵲起;后又撰寫《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獲得更大反響。1752年,歌劇《鄉村占卜者》成功上演,受到國王和王后的青睞,路易十五打算接見盧梭,并賜給他一筆年金,然而盧梭顧慮會因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回避,受到普遍的譴責。1756-1762年,聲望日高但鄙棄與貴族為伍的盧梭隱居于巴黎近郊森林,創作出一系列著名作品,如《新愛洛伊絲》、《社會契約論》(政治論著)、《愛彌爾》等。④流亡的晚年1762年,為逃避當局的逮捕,逃出巴黎,之后四處逃亡,幾近舉世共棄。悲憤中寫成自傳性作品《懺悔錄》,控訴封建專制社會對人的迫害與腐蝕,又將自己的靈魂史無前例地坦誠披露。晚年又于貧困孤獨中寫了自傳的續篇《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深沉凝重,憂郁而從容。1778年7月2日,病逝。1794年,遺體遷葬于巴黎先賢祠。三、盧梭與伏爾泰伏爾泰是1791年7月11日被遷進偉人祠,盧梭比他晚三年遷入,1794年10月11日。一個在大革命進入高潮之頭,一個在進入高潮之尾。他們死在同一年:1778年,伏爾泰先走三十四天。的確有很多巧合發生在這兩個無論從哪一點看都截然相反的人身上。站在這只有約十米之隔的兩個墓穴之間,我想起他們之間的爭執,一共三次,三次便足以將以后的世界一分為二,左翼的和右翼的,理想的和現實的,英美派和歐陸派,窮人與富人,東方與西方,民主與專制,自由與道德,很多東西都能在這兩個人身上找到源頭。①第一次交鋒:1755年盧梭把他參加第戎科學院競賽的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寄給了伏爾泰。1755年8月30日,他收到伏爾泰的回信。回信的第一句話便是:“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類的新著。”接著又寫道:“從來沒有人用這么多的才智來讓我們變得愚蠢;讀您的大作讓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過,由于我丟掉這個習慣已有六十多年,我遺憾地意識到重操舊習在我是不可能的了……我也不可能乘船去會加拿大的野蠻人,首先因為我的病體使我離不開歐洲最高明的醫生……其次是因為我們把戰爭帶到那些國家,我們的榜樣已經使那些野蠻人變得幾乎和我們一樣惡。……文學滋養人的靈魂,給它力量,給它安慰;先生,就在您寫文反對文學的時候,您不也在使用它嗎。”同年9月11日,盧梭回了一封信,為自己的觀點辯護:“對文學和藝術的嗜好滋長一個民族內心之惡……人類精神與知識的進步增長了我們的傲氣,使我們更多地走入迷途,很快就會加速我們的不幸。……至于我自己,如果我沒有丟下我最初的職業選擇(應該是指他做雕刻學徒的生涯),如果我不會讀書也不會寫字,我大概要幸福得多。……讓我們來找找社會混亂的首要根源,我們會發現人所有的不幸,來自他們的錯誤要遠遠多于來自他們的無知,我們所不知的東西對我們的損害程度要大大小于我們自以為知道的東西。……要不是有人聲稱知道地球是不轉的,也就不會有人去懲罰說地球自轉的伽利略了。②第二次交鋒這第一次交鋒,雙方各持己見,但還算心平氣和。第二次就不同了。1755年11月1日上午10點半左右,葡萄牙里斯本的居民正在教堂做彌撒,大地開始發威,震動了整整十分鐘,緊接著是海嘯,再接下去是大火,里斯本城毀于一旦。這場自然災害在歐洲引發了一場非關科學而是哲學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面對人類的災難上帝扮演什么角色?一個城市被毀,幾萬人慘死,震動了伏爾泰。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寫了一首情緒激動的長詩,并將這首詩寄給了盧梭。詩中的一段,基本能概括全詩的大意:看到這堆積如山的受害者,你們還會說:上帝報復了,死亡是他們為其罪惡付出的代價?那些匍伏在母親被壓偏而流血的乳房上的孩子們,他們何罪之有?伏爾泰是想借這首詩,表達他對善惡相替、因果循環的宗教觀和樂觀主義的哲學觀的懷疑,在他眼里,宿命和無為是非常危險的。盧梭于1756年8月18日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說在至高無上的天意面前,人的生命和其可憐的需要是可以疏略甚至是罪惡的。他寫道:“波普和萊布尼茲告訴我們,人啊,耐心一點,你的不幸是你的天性及宇宙構成所產生的必要結果。”他說,如果里斯本的居民不是集中住在五六層高的樓房里,損失就會小得多;有很多人是為了拿衣物和錢,才被砸死的。“您大概是想讓地震發生在無人的沙漠里,這難道不是說自然必須服從我們的意志?”他最后寫道:“我在此生受苦太多,不可能不期望來生。”③第三次交鋒:伏爾泰酷愛戲劇,常在他那取名“樂園”的別墅里上演他自編的戲劇。他極希望日內瓦城能建一個戲院,但遭到教會的反對。于是,他便讓好友達朗貝爾在《百科全書》上就這個內容寫了一篇題為“日內瓦”的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盧梭的反彈,他在《懺悔錄》中記述了對這件事的看法:“我對人家在我的祖國所耍的這一套誘惑手段感到憤慨,所以我急待載有這篇文章的那本《百科全書》出版,看看有無辦法寫篇答復,好對這不幸的一招防患于未然。”盧梭發表了《致達朗貝爾論戲劇的信》。他反對在日內瓦建劇院,他還是那一貫的思想,認為戲劇敗壞社會風俗,使人墮落。但他就是以一部歌劇《鄉村卜師》才成名的。這件事徹底破壞了他與伏爾泰以及整個百科全書派的關系。從此,伏爾泰視他為哲學的叛徒,理性的敵人。伏爾泰整起人來也是不留情的,他寫了不少匿名小冊子抨擊盧梭,在1764年發表的《公民的情感》一文中,他揭出了盧梭拋棄子女的事。正是這篇東西促使盧梭寫《懺悔錄》,他并且在《懺悔錄》里附上了他寫給伏爾泰的最后一封信。“先生,我一點也不喜歡您,我是您的門徒,又是熱烈的擁護者,您卻給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難。日內瓦收留了您,您的報答便是斷送了這個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極力為您捧場,您的報答便是挑撥離間: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鄉無法立足,是您使我將客死他鄉……總之,我恨您,這是您自找的……別了,先生。”引起兩人最終決裂的諸種因果,一直沒有定論,法國至今仍有“擁伏派”和“反伏派”,以及“保盧派”和“貶盧派”,教會和左翼有一部分人一直不喜歡伏爾泰。但政治派系之爭已完全讓位于意識形態之爭。不管怎么樣,伏也好盧也好,都已經只是一塊招牌,無礙于小民生活了。盧派繼續認為兩人之爭是伏爾泰妒忌盧梭的才氣;伏派則咬定兩人決裂起自盧梭的病態和狹隘心理。伏爾泰在長詩《凡夫俗子》里寫道:“人間天堂就在我所在的地方。”盧梭在《新愛洛依絲》中寫道:“在這世間,唯一值得居住的就是那夢幻之鄉。”歌德對他們兩人有一個很精辟的總結,他說:“和伏爾泰在一起,是結束舊世界;和盧梭在一起,是開始新世界。”四、走進盧梭,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什么是盧梭式的自信?明確:(“自信”分兩個層面,一層面是在獲得別人肯定下的自我相信;另一層面是在別人都否定下的自我相信。)材料補充:盧梭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時候,他最終是必然會成功的。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么時候吹響,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這樣的人。不論善與惡,我都同樣坦率地寫出來。2.盧梭與自己的對話明確:(盧梭與自己的對話,最具有代表性的兩本書:一本是《懺悔錄》;另一本是《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材料補充:盧梭名言:我們的痛苦正是產生于我們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稱。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巨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我在世間就這樣孑然一身了。沒有兄弟,沒有鄰居,沒有朋友,沒有社交圈子。我這個最愿與人交往、最有愛心的人竟受人們的一致排擠。……盡管如此,我還是會用我的愛心愛他們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自由發言:今天這節課,給你的最大感觸是什么?五、名人評價歌德說:“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法國文學家和政治家夏多布里昂說:“人人必讀的書在全世界也許只有五六本,《愛彌兒》就是其中之一……這本書在現代歐洲引發了一場徹底的革命。”自從這本書出版以來,法國的教育完全變了樣。六、作業: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在中外歷史上或經典文學作品中,有很多對時代影響深遠的人物或角色,這些人物或角色以精神氣質感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滋養人們心靈世界的精神之源。請選擇其中的一位,以“像_______一樣活著”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把題目補充完整;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指導:一是補充完整標題;二是必須選“中外歷史上或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三是要體現所選人物或角色的特點,更要突出主體“我”,表達自我的感悟和價值取向。七、結語:我們總是不夠自信,總是需要別人來給予我們自信,正是這樣,我們才會錯過很多的機會,很多的時間。所以,當我們了解了盧梭后,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充滿的自信的人!學生范文:像盧梭一樣活著古錦旗認識了盧梭,從盧梭身上看到的最大的特點之一是,他的自信。盧梭對自己有著高度的自信。上過兩年的學后,37歲才發表第一篇文章,但因為極大的自信而幾近舉世共棄,被迫四處流浪,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盧梭曾說過,“對于我自己,我就是全世界。”當《愛彌兒》的發表,一時名聲大噪的盧梭受到國王貴族的接見,但是他都一一回絕了。因為他只做自己,他并不想向權貴彎腰低頭,他只追求在自己的世界里大放異彩。很多時候,我們想到比自己成功的人,即使眼紅別人的成功,也不敢輕易地相信自己,甚至還一直認為那是自己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高度。一味的否定自己,局限在自己不行的枷鎖中無法自拔。而盧梭哪怕到了世界末日他對自己依然是極大的自信,懷疑一切都不會懷疑自己。質疑自己,害怕嘲笑,輕視自己,這樣永遠都無法到達自己心中的海洋。歷史證明,盧梭的堅持是正確的,盡管在當時并沒有人理解他。而他對近代社會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他的許多哲學思想,治國主張……對歐美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寫作風格開創了歐美浪漫主義田園風光的創作先河。誰說沒有人懂就一定是錯誤的呢?誰說你比別人差勁?在盧梭身上,我看到了答案,別人的質疑和嘲笑根本無關痛癢,最重要的是你對自己要擁有足夠的自信。盧梭的心靈備受傷害,但是世俗的傷害根本不會挫傷他對自己的信任。被親人背叛,虛情假意的朋友利用他的名聲來博出名,盡管如此,他還是以他的方式去愛著他們。盧梭的一生充滿挫折,唯一不變是他對自己那份極度的自信,正如他說的那樣,“上帝造就了我,而我卻讓模子打破。”盧梭在質疑聲中超越自我,不斷挑戰生命的高度,活出生命的深度。如果我早點認識盧梭,我會不會對自己多一份自信和認可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即使如一根火柴,但也有機會在關鍵時刻有一次閃耀的光芒。相信自己,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欣賞,也許在我們猶豫不決中,錯失了許多可以成功的機會,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也許對于宇宙我們微不足道,可是對于我們自己,就已經是擁有全世界了。像盧梭一樣活著,堅信自己擁有的便是最好的世界。教師點評:本文圍繞盧梭曲折的一生展開,從他的人生巔峰寫到他人生的低谷,然而,不管在哪個人生階段,他都是對自己充滿高度的自信,并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用歷史來證明他的堅持是正確的,讓文章內容更充實,邏輯更清晰。行文優美,思想深邃,不失為一篇優秀的文章。教師下水文:成為你自己——讀盧梭很多名字,對我們而言,都是非常遙遠的,遙遠到如果我們窮盡一生,都不知道不認識他,似乎都沒什么關系。然而,很多書,只要一旦翻開了,那紙片般的名字,這才真正鮮活了起來,好多時候,就算是晚了一些認識,我都會覺得格外的遺憾,比如尼采,魯迅,蘇東坡……如果我早點知道,會不會我對自己的人生就會更堅持些?對別人就會更寬容些?我的境遇是不是也會有很大的改變?盧梭也是其中之一,他給我帶來心靈的震撼,是我這輩子如果重來了,第一個想認識的人,就是他。因為他,這世間所有的紛紛擾擾都不重要了,讓我們突然想真正地成為我們自己,這就夠了。他確實有這樣的魔力,可惜的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兒時雙親去世,只讀了兩年的書,少年寄人籬下,受盡折磨,只能逃離開始流浪,做著各種零散的行當度日,直至37歲,才開始發表第一篇文章。痛苦的感覺,只有自己知道,悲慘的一生,卻是寥寥幾句,就能說完。直至到他四十多歲,名聲鵲起,還受到皇室的接見。如果他的人生永遠停留在這個時刻,或許,對你對我而言,這就夠了呀。受盡了人間疾苦,終于還是有回報了,老天爺都開眼了。從社會的底層,終于到了社會的頂層。夠了,這就夠了。你我都是如此的世俗。一直以為物質足以救贖一切受盡苦難的靈魂,而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也是名利呀。然而,在他的一生中,他卻從未停留,且不屑停留。不接受接見,直接逃離城區,人群,

過自己的生活。然后,這才有了構思20年創作3年的《愛彌兒》,書一出版,立刻改寫了他的人生,當局四處抓捕他,舉世共棄,只能四處逃亡。就算如此,過后,他還這樣在《懺悔錄》寫道:

“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何時吹響,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這樣的人。’……看看有誰敢于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這語氣,是如此堅定,是如此坦蕩蕩。因為這就是他自己,就算社會接受不了他,他還是他自己,而且他只做他自己。接下來,他在沒有兄弟,沒有朋友,沒有親情,與整個社會的交往整整中斷了十五年后,他重新審視自己而寫的最后一本書《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當被這個世界完全拋棄了,那種孤獨感到底有多可怕,你我都不知道。他也試圖反抗,試圖澄清,然而,通通沒用。他無奈到只能對自己喃喃自語,“今后在人們的眼里我充其量就是個不存在的人,我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人。”就算是如此,他還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審視自己的命運。不為辯駁,不為掙扎,只為自己而作。這本書的第一頁的,第一行:“我在世間就這樣孑然一身了。沒有兄弟,沒有鄰居,沒有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