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編 中國古代史 第一板塊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先秦時期單元質量檢測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歷史試題_第1頁
(通史)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編 中國古代史 第一板塊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先秦時期單元質量檢測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歷史試題_第2頁
(通史)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編 中國古代史 第一板塊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先秦時期單元質量檢測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歷史試題_第3頁
(通史)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編 中國古代史 第一板塊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先秦時期單元質量檢測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歷史試題_第4頁
(通史)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編 中國古代史 第一板塊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先秦時期單元質量檢測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碼頁碼頁/總NUMPAGES總頁數總頁數頁單元質量檢測(一)中華文明的起源——先秦時期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17·唐山摸底)周初統治者繼承了夏商以來的神權政治學說,并進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主張。“德”的具體內容逐漸廣博,應指()A.刑 B.禮C.仁 D.道解析:選B根據所學知識,西周三大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故B項正確。2.(2017·巴中診斷)禮與刑是西周法律體系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故有“禮之所去,刑之所取,相為表里”的說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B.出禮則入刑C.道之以政,齊之以禮 D.以刑代禮解析:選B材料所表述的是西周時期的法律體系,“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這是《論語》的內容,屬于儒家思想的觀點,故A項錯誤;“出禮則入刑”,這正是對西周法律體系的概括,故B項正確;“道之以政,齊之以禮”,這同樣是《論語》的內容,也屬于儒家思想的觀點,故C項錯誤;“以刑代禮”,這明顯與重視宗法分封制的西周社會不符,故D項錯誤。3.《禮記》記載:“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姓處其子孫,大夫有采邑處其子孫,是謂制度。”下列有關周朝這種政治風格的表述錯誤的是()A.將子弟、功臣分封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B.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C.周朝首創的宗法制是該時期政治的典型特征D.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天下最高執政權力解析:選C宗法制來源于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不能表述為西周首創,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4.(2017·河南八市質檢)史載(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鎬京,是為宗周。后又于洛陽建一宏偉的東都,稱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A.維護分封制度 B.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C.震懾商朝舊有諸侯國勢力 D.強化西周在東方的控制力解析:選D西周建立東都主要是強化對東方的控制,故D項正確。5.史書記載公元前3世紀一事:“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將所得韓地建立穎川郡。此事最有可能發生于()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31年C.公元前315年 D.公元前214年解析:選B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了全國,韓國是秦國滅掉的戰國七雄中最早的一個,故A、D兩項錯誤;秦滅韓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30年,故B項正確;公元前315年是公元前4世紀,與史書記載公元前3世紀不符,故C項錯誤。6.(2017·武漢調研)《國語·周語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服’即‘服侍天子’),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據此推斷,西周時管轄“甸服”之地的是()A.周王 B.諸侯王C.卿大夫 D.士解析:選A西周時以王畿為中心,按相等遠近作正方形或圓形邊界,依次劃分區域為“甸服”、“侯服”、“賓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根據“邦內甸服”可知“甸服”是王畿,王畿歸周天子管轄,故A項正確;諸侯王管轄周天子分封的土地,故B項錯誤;卿大夫管轄諸侯分封給的土地,故C項錯誤;士管轄卿大夫分封的土地,故D項錯誤。7.(2016·安徽百校論壇聯考)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公輸班被譽為木匠祖師,他發明了鋸子、刨子、鉆子、鑿子、鏟子等木工用具。這些發明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小農經濟的發展 B.鐵制工具的普遍推廣C.冶金技術的進步 D.“百家爭鳴”的出現解析:選C題干中的發明是木匠行當,屬于手工業成就,故A項錯誤;題干中出現的木工用具發明都是鐵制工具,設問問的是原因,故B項錯誤;材料中鐵制工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質量較高的鋼鐵,它們的出現是以冶鐵技術的進步為前提的,故C項正確;“百家爭鳴”是思想文化領域的現象,不符合題干主旨,故D項錯誤。8.(2017·武漢調研)湖北云夢出土的秦簡中,《工律》規定:“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袤亦必等。”該措施()A.阻礙了經濟發展 B.促進手工產品規范統一C.動搖了農本觀念 D.鼓勵私營工商業的發展解析:選B“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袤亦必等”實際上是手工業標準化生產的法律要求,有利于經濟發展;這種規定促進了手工產品規范統一,故B項正確。9.(2017·河南中原名校聯考)先秦時官營手工業作坊產品上都刻有工種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來記錄產品的生產情況。但考古資料顯示,河北武安縣發掘的10座戰國晚期窯址中,出土了許多單獨刻有生產者姓名印記的陶器、陶片。這說明()A.官營手工業注重保證質量 B.“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C.國家規范了民營手工生產 D.工商業經營范圍得到擴大解析:選B材料中“戰國晚期”“單獨刻有生產者姓名印記”,表明這些陶器、陶片屬于個人獨立生產,說明具有獨立經營性的小手工業者在當時出現,從而說明“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故B項正確。10.戰國時期,儒家學說和墨家學說在民間廣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諸侯國的統治者卻紛紛采用法家學說,興起了變法運動。官方采取與民間不同的態度,是基于()A.鞏固統治階級統治的需要 B.實現統一全國目標的需要C.應對政治軍事形勢的需要 D.建立和諧社會目標的需要解析:選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鞏固統治階級統治的作用,故A項錯誤;主張國家統一是法家的思想,但由材料“主要諸侯國的統治者卻紛紛采用法家學說,興起了變法運動”可知,諸侯國采取法家思想是為了變法圖強,沒有體現要求國家統一的內容,故B項錯誤;結合戰國時期封建經濟興起、諸侯爭霸的政治軍事形勢,可知法家的加強君主權力、變法革新等主張更適合當時的時代要求,故C項正確;建立和諧社會是儒家的主張,不是導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項錯誤。11.(2016·海南高考)孟子發揚孔子開創的儒學,主張涵養“浩然之氣”,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后世影響極大。孟子這些言論所強調的是()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 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 D.敢于反抗專制暴政解析:選A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體現的是對個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題答案為A項。12.“他們試圖超越日常的關注,而讓他們的心靈在更為虛幻的生活內容中漂浮。他們并不把人類置于宇宙的中心位置,為人類發明將打亂萬物的自然秩序而憂心忡忡。他們更愿意提倡一種不可分割的、不可言傳的非物質的力量或能量,認為這種力量或者能量是現存世間萬物的本原。”這里的“他們”所屬的派別應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選B結合題干中的關鍵信息“虛幻”“一種不可分割的、不可言傳的非物質的力量或能量……本原”可知,此派別主張“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備而嚴格,繼位的族長在宗族中有對宗族祖先的主祭權、對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權、對宗族內共有經濟的支配權。同一宗族內,“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經理族人者也”。這種關系不斷發展的結果是君統宗統的合一。——摘編自馮爾康等《中國宗族史》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組織原則發生了某些變化。1905年,上海王、朱兩氏將祠堂族長制改為族會制,“從事家族立憲”。1918年該族增訂族會章程,1924年修改,并經會員大會討論通過。曹氏宗族的管理體制也開始近代化,規定族眾有參與宗族事務的重大權力。此外,浙江紹興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設立該族議事、執行二部,實行任期制,由選舉產生。——摘編自常建華撰《中國文化通志·宗祖志》(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點,并分析該制度的影響。(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產生的背景。(10分)(3)我們應如何認識宗法制的這種演變?(3分)解析:第(1)問,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它與分封制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西周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管理體系。抓住“家國一體”的政治特點分析宗法制的特點,從維護政權的穩定性、維系家庭團結等有利方面和重視人情關系、裙帶關系等消極方面分析其影響。第(2)問,設問強調的是宗法制在清末民初的變化,重在“變化”的分析上。抓住“近代化”并結合材料分析其不同,從時代背景上分析其產生的背景。第(3)問,從文明史觀的角度和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這種演變。答案:(1)特點:嫡長子繼承制;體系完備;等級森嚴(族長具有專斷權力);與政治關系密切(家國一體)。影響:積極作用: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極方面: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約束,一定程度上與現代的平等和法制觀念相違背。(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規范化和分權色彩,與政治關系分離。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動(維新運動、清末立憲運動、辛亥革命或中華民國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傳入、思想的解放、現代媒體的發展;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資本主義的發展等。(3)認識:由等級森嚴發展到具有民主色彩,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言之成理即可)。14.(2016·湖北七市協作體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雖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但畢竟是落后的小農經濟的產物,是為舊的宗法制度和專制政治服務的,因而在當今工業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已成為過時無用的“古董”;也有人認為,儒家思想中有許多的精華,即便在當今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以及全球化等條件下,其主張和價值觀仍有著“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觀點和認識。仔細識讀上邊漫畫,根據漫畫提供的信息,并結合上述文字說明,選擇一個角度,提出你的觀點,并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對你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條理清楚;不論從何種角度或選擇何種觀點,只要言之有據,符合上述要求即可。)(12分)解析:此題屬開放性試題,只要結合漫畫闡明正確觀點,并能以準確史實為依據,史論結合,注意邏輯的嚴密與思路的條理清晰,規范答題,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觀點一:“相斥”論。儒學與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時代要求相互排斥。儒學是中國古代舊的小農經濟的產物,與當代經濟工業化、專業化、市場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學為封建君主專制服務,突出人治,與現階段我國建設民主化國家的目標相悖;儒學堅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級和尊卑觀念,壓制人性,違背了倡導人文精神的時代潮流。總結:儒學是為封建經濟政治服務的思想體系,我們應予拋棄,另建符合我國現代化要求的思想體系。觀點二:“相容”論。儒學價值觀與基督教或現代普世價值觀有相容相通之處,可以互補。儒學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致良知”、“經世致用”等思想,重視個體道德修養,倡導向上向善,這與以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是相容相通的;儒學倡導的誠信觀,有利于擴大人們之間的互信,也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中的公平正義;儒學推崇“和”“合”思想,主張“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間的友好相處,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儒學主張“有序”,有利于維護國際秩序的穩定。總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儒學的主體內容,使之為建立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類社會的和平發展服務。觀點三:“互斥互補論”(綜合觀點一、二即可)。觀點四:“發展”論。在“三化”的時代潮流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