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學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學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學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學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學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學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9小題,共37.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的登陸,除了作家們以開放的胸襟和創新的熱望去自覺

汲取外,他們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中的傳統文學因子的迎合也是不可忽視的。中國傳統文學本身

就具有對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認同空間。中國本來就有著極悠久的魔幻文學傳統,中國文學中的

志怪一脈源遠流長。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譯介進來以后,驟然契合并接通了中國已有的魔幻文學的

審美旨趣。使中國作家很容易從心理上認同與接納它。

作家汪曾祺曾說“中國是一個魔幻小說大國,從六朝志怪到《聊齋》,乃至《夜雨秋燈錄》,真

是浩如煙海”。中國確實有自己的魔幻文學傳統。中國古代的魔幻文學主要由志怪小說和神魔小

說組成。追溯起來,中國的志怪小說和神魔小說的始祖應該是神話《山海經》。《山海經》是中

國第一部集中記錄神話片斷和原始思維的奇書,書中歷述怪獸異人的地域分布和由此產生的神話

和巫術幻想,其中有不少人神禽獸蟲魚異類合體的神奇想象,如人面鳥身,人面魚身等。

西漢末年,因劉歆校定《山海經》,激起一股志怪小說的寫作熱潮,出現了托名東方朔的《神異

經》《十洲記》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越發盛行。主要有干寶的《搜神記》等.在

這些志怪小說中,寫到了人鬼之間、人神之間、人與異物之間的種種變化互生,充滿了神秘色彩,

如《搜神記》“韓憑夫婦”寫韓憑夫婦的精魂化為相思樹和鴛鴦鳥的故事。在唐代主要是中、晚

唐,以志怪述異為特色的作品有《玄怪錄》《續玄怪錄》,在宋代則有洪邁的《夷堅志》等。《夷

堅志》記錄了兩宋之際政局變亂的怪異征兆,以及人們神神鬼鬼的生活,它把歷史和虛幻、人事

和怪異相交織,語多怪力亂神。

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是我國最偉大的神魔小說,它將玄奘取經的真實事件雜以神奇傳說和佛

教故事,描繪了一個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明代的神魔小說還有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封神

演義》主要敘寫殷商與周的爭斗,即武王伐封的一段史實。小說中,同屬道教的闡教和截教卻分

為有善惡正邪之分的神魔兩方,他們出于各自的目的或輔助武王,或助封為虐。作品寫了許多奇

形怪貌的人物及其奇能怪技,如雷震子肋下生有可飛翔的肉翅,雙手能發雷刮風;哪吒系蓮花化

體,生有三頭六臂。

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也是一部帶有極濃志怪色彩的作品,它將狐鬼世界和現實人間相互錯

綜,顯得亦真亦幻,撲朔迷離。

可見,鬼魅玄怪的敘述在中國古典時期的小說中是較為常見的。這些小說尤其容易讓人聯想到拉

美的魔幻現實主義。從上述方面可以看出,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契合了我國魔幻文學傳統,所以

能受到中國作家的青睞。也正因如此,中國作家在對其進行借鑒時,比借鑒其他外國文學似乎來

得更自然、更親切和更成功。

(摘編自曾利君《魔幻現實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學》)

材料二:

現在我們再看六朝時的小說怎樣?中國本來信鬼神的,而鬼神與人乃是隔離的,因欲人與鬼神交

通,于是乎就有巫出來。巫到后來分為兩派:一為方士;一仍為巫。巫多說鬼,方士多談煉金及

求仙,秦漢以來,其風日盛,到六朝并沒有息,所以志怪之書特多。像《博物志》全是怪誕之說,

是受了方士思想的影響。

此外還有一種助六朝人志怪思想發達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輸入。因為晉、宋、齊、梁四朝,佛教

大行,當時所譯的佛經很多,而同時鬼神奇異之談也雜出,所以當時合中、印兩國的鬼怪到小說

里,使它更加發達起來。

明代的神魔小說也受了當時宗教、方士之影響。其時有方士李孜,釋家繼曉,都以方技雜流拜官,

因之妖妄之說日盛,而影響及于文章。況且歷來三教之爭,都無解決,大抵是互相調和,互相容

受,終于名為“同源”而后已。《封神傳》的思想,也就是受了三教同源的模糊的影響。助周者

為闡教,助殷者為截教。我以為這“闡”是明的意思,“闡教”就是正教;“截”是斷的意思,

“截教”或者就是佛教中所謂斷見外道。總之是受了三教同源的影響,以三教為神,以別教為魔

罷了。

(摘編自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材料三: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尋根文學”較多地受到了以馬爾克斯為代表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

影響。他們以“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和寫作手法來表達對中國神秘而古老的民族傳統的尋根。

“尋根文學”是一次中國作家在文學藝術中尋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學和民族意識的一種自我覺醒。

尋根作家在文學和美學上對民族文化進行重新認識和挖掘,尋找其積極向上的一面,體現了中國

文化的思想內核。它以弘揚中國的優秀民族文化為己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肯定和發揚。

總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走出了一條創新和獨特的路。中國魔幻現實主

義,在意義上、表現方式上,都變成一種獨立的體裁,在世界文學上也得到應有的位置。通過對

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實驗,中國作家發現,不用把現代與傳統對立起來,從現代角度來看,

傳統文化中也有深刻思想。李杭育的說法,會代表許多作家的共識,“東方人有自己特有的思維

方式和他的精神上的某些長處”。

(綜合摘編自高巖《“魔幻現實主義”對中國“尋根文學”的影響研究》和伍來智《中國新時期

文學接受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語境》)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的影響與接受的原因之一是中外文學審美旨趣共鳴、契合的結果。

B.作為我國首部集中記錄神話片斷和原始思維的奇書,《山海經》是我國古代魔幻文學的始

祖。

C.六朝時,輸入的印度思想與中國本土的鬼神奇異之談相結合,使當時的志怪小說更為發達。

D.中國當代文學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在借鑒、融合之中有獨創,在世界文學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都運用引用論證,增強文章說服力,其中前者還有承上啟下作用。

B.從材料一可知,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與中國古代的魔幻文學同質同源。

C.材料三認為,傳統文化中蘊含深刻思想,要以現代眼光挖掘,尋根作家即是如此。

D.材料一、材料三的語言通俗易懂;材料二的語言則以白話文為主而又夾雜文言語句。

3.下列對“尋根文學”作品的闡釋,不能作為材料三“尋根文學”特點例證的一項是

A.莫言“紅高粱”系列作品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都是以村寨史、家族史為基點來找尋

民族的根。

B.扎西達娃《西藏,系在皮繩扣上的魂》將過去、現在,實物、虛境組接在一起,展現藏民

族精神文化。

C.阿城《棋王》從道家文化中找到積極因素,認為這些是當今人們從困境中解脫出來的重要

精神憑借。

D.鄧友梅的“尋根文學”作品勾畫了上至王孫貴族、八旗子弟,下至社會底層、三教九流的

各色人物。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闡釋了中國古代志怪小說和神魔小說的演變,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

要分析。

5.德國文學家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學”概念,魯迅在《拿來主義》中說“所以我們要運用腦

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談對待“世界文學”我們該如何“自己來拿”。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吳召兒

孫犁

我們機關搬到三將臺,是個秋天,棗兒正紅,蘆葦正吐花。我們來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馬圈全住

上,當天就劈柴做飯,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鄉生活在一塊兒了。

我組織民校婦女識字班,課程第一是唱歌,歌唱會了,剩下的時間就碰球。山溝的青年婦女們,

碰起球來,真是熱烈,整個村子被歡笑聲浮了起來。

一天,我翻著點名冊,隨便叫了個名字:“吳召兒!”

我聽見嗤的一聲笑了。抬頭一看,在人群末尾,靠著一根白楊木柱子,站起一個女孩。她正在背

后掩藏一件什么東西,好像是個假手榴彈,坐在一處的女孩子們望著她笑。她紅著臉轉過身來,

笑著問我:“念書嗎?”

“對!你念念頭一段,聲音大點兒。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來,兩手捧著書,低下頭去,就念開了,書念得非常熟快動聽。就是她這認真的念

書態度和聲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進了我的記憶。下課回來,走過那條小河,我聽到了只有在阜

平才能聽見的那激動的水流的聲響,聽到在這山草衰白柿葉霜紅的山地,還沒有飛走的一只黃鵬

的叫喚。

十一月“反掃蕩”。我當了一個小組長,我們的向導老不來。我跑到村長家里去找,村長散披著

黑羊皮襖,見我就笑著說:“男的分配完了,給你找了一個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說。

一個女孩子跑出來,穿著一件紅棉襖,一個新鮮的白色掛包,斜在她的腰里,裝著三顆手榴彈。

“真是,”村長也在抱怨,“這是‘反掃蕩'呀,又不是到區里驗操,也要換換衣裳!紅的目標

大呀!”

“盡是夜間活動,紅不紅怕什么呀,我沒有別的衣服,就這一件。”女孩子笑著,“走吧,同志!”

說著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問她:“我們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過頭來一笑,這時我才認出她就是那個吳召兒。

“到了神仙山,我有親戚。”她說,“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們到

了,我叫她給你們熬著吃個飽吧!”

天黑的時候,我們才到了神仙山的腳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頭上望著我們笑,像是在

這亂石山中,突然開出一朵紅花,浮起一片彩云來。

北斗星轉下山去,我們才到了她姑的家。

“這都是我們的同志。”吳召兒大聲對她姑說,“快給他們點火做飯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

在燈上取著火,就往鍋里添水。吳召兒和她姑有說不完的話。

“你爹給你買的新襖?”姑問。

“他哪里有錢?是我給軍隊上納鞋底換的。”

第二天,我們在這高山頂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吳召兒就把我喚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頂上去放哨。山頂不好爬,又危險,她先

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頂上有一丈見方的一塊平石,長年承受雨水,被沖洗得光亮又滑潤。

我們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們覺得飄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這一夜下起

大雨來,雨下得那樣暴。在這樣高的山上,我們覺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

里。風狂吹著,那塊大平石也像要被風吹走。

吳召兒緊拉著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還是野獸在那里鋪好了一層軟軟的白草。聽到四下

里山洪暴發的聲音,雨水像瀑布一樣,從平石上流下,我們像鉆進了水簾洞。

一清早放晴,我們就看見從鄧家店起,一路的村莊,都在著火冒煙。我們看見敵人像一條蟲,在

山脊梁上往這里爬行。一路不斷響槍,那是各村伏在山溝里的游擊組。吳召兒說:“今年,敵人

不敢走山溝了,怕游擊隊。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險了?兔崽子們!”

敵人的目標,顯然是在這個山上。吳召兒把身上的手榴彈全拉開弦,跳起來說:“你去集合人,

我去截兔崽子們."她在那亂石堆中,跳上跳下奔著敵人的進路跑去。

我喊:“紅棉襖不行啊!”

“我要偽裝起來!”吳召兒笑著,一轉眼的工夫,她已經把棉襖翻過來。棉襖是白里子,這樣一

來,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頭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聰明的、熱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亂石尖上跳躍著前進。那翻在里面的紅棉襖,還不斷被風吹卷,像從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

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當我們集合起來,從后山上跑下,來不及脫鞋襪,就跳入山下那條激蕩的大河的時候,聽到了吳

召兒在山前連續投擊的手榴彈爆炸的聲音。不知她現在怎樣了。我能斷定,她的生活和歷史會在

我們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寫“我們”組織民校婦女識字、唱歌、碰球,既表現了我黨主張男女平等的思想,對

群眾的文化教育,更表現出融洽的軍民魚水之情。

B.“我聽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黃鵬的叫喚”表明吳召兒認真動聽的讀書聲給“我”留下

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吳召兒發現敵人的行動軌跡后,讓“我”去集合隊員,而自己只身跑去截擊敵人,不等隊

員到來就投擊手榴彈,可見其勇敢無畏,但缺少智謀。

D.小說結尾給“我”也給讀者留下了懸念,但“我”堅信革命志士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

事業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會被永遠銘記。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寫吳召兒出場時在背后掩藏東西,這為后文寫她勇敢殺敵埋下了伏筆。

B.小說寫“我”與吳召兒第二次見面時,她穿著紅棉襖,挎著白掛包,包里裝著三顆手榴彈,

運用白描手法,刻畫出了一個英姿颯爽、時刻準備戰斗的戰士形象。

C.小說對“村長”和“姑”這兩個次要人物的描寫著墨不多,但動作、語言等相關描寫均富

有個性,其行為也從側面表現了老百姓對黨領導的抗戰的支持。

D.小說中畫橫線處描寫了雨之“暴”,風之“狂”,凸顯了山頂環境的惡劣,為下文表現吳

召兒不怕暴雨、不畏困難的形象做了鋪墊。

8.小說為什么要多次描寫“紅棉襖”?請簡要分析。

9.孫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滿樂觀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氣息,此篇也不例外。請

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21.()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貞觀元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

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茍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

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隋日內外庶官,政以依違,而致禍

亂,人多不能深思此理。當時皆謂禍不及身,面從背言,不以為患,后至大亂一起,家國俱喪,里

有脫身之人,縱不遭刑戮,皆辛苦僅免,甚為時論所貶黜。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

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口令諸司,若詔敕頒下有未穩便者,必須執奏,不得順旨便即施行,

務盡臣下之意。

貞觀四年,太宗問蕭瑙日:“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

或至日戾,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之士,傳殖而食,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太宗日: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又欺孤兒寡婦

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于理。朝臣

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而已。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

萬緒,須合變通,皆季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

之慮也。且II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

不亡何待?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為非?”

(節選自《貞觀政要》)

1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心喑A則照有不通B至察C則多疑于物D又欺孤兒E寡婦F以得天下G恒恐H群臣I內懷

不服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擬相防過誤”與“本自無教訓”(《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本”字含義相同。

B.“國令諸司”與“用擊沛公于坐”(《鴻門宴》)兩句中的“因”字含義不同。

C.“皆季百司商量”與“如土等地”(《庖丁解牛》)兩句中的“委”字含義相同。

D.“此人性至籌而心不明”與“前太守臣逵黎臣孝廉”(《陳情表》)兩句中的“察”字含

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書省、門下省要相互糾正在頒發詔令時出現的錯誤,如果門下省所頒發的皇帝詔令不合

規范,中書省就要駁正違失。

B.隋文帝事必躬親,使大臣們無法過多參與政事,即使隋文帝決策失誤,也少有人勸諫。

C唐太宗認為蕭理對隋文帝的了解不全面,在唐太宗看來,隋文帝之所以如此勤勉,和他自

身性格有很大關系。

D.唐太宗認為天下之大,會有許許多多的事情,詔令在頒布之前,應該先和百官商量,同宰

相謀劃。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雖有脫身之人,縱不遭刑戮,皆辛苦僅免,甚為時論所貶黜。

②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14.文中兩段都是唐太宗與臣子在談論治國理政,但又各有側重,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三、詩歌鑒賞(本大題共2小題,共9.0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各題。

病后登快哉亭?

賀鑄

經雨清蟬得意鳴,征塵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后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②約,但覺秋風發上生。

登快閣

黃庭堅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東南,本詩是詩人被貶徐州病后所作。②黃華:菊花。

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賀詩首聯以“鳴蟬”起興,“得意”既寫出了蟬鳴的神態,又微露了詩人的欣羨之情。

B.賀詩尾聯“秋風發上生”意指鬢發斑白,更給人以秋風凄冷之感,用語新奇,不落俗套。

C.黃詩頸聯巧用兩個典故,表現了詩人感慨知音難覓,唯幸美酒相伴的孤獨無聊之情。

D.黃詩尾聯借助眼前的“歸船”“白鷗”,表達了詩人歸隱江湖、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

16.同樣登高望遠,賀詩的頸聯和黃詩的頷聯在意境營造和情感表達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

析。

四、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10.0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學而》中“,”兩句,表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也不惱怒,

也就算得上是有才德的人了。

(2)諸葛亮《出師表》中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向“良實”之人詢問,然后再施行,

達到的效果是“,”。

(3)《岳陽樓記》中“,”兩句,表明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治理成果斐然。

(4)《桃花源記》中“,”使用借代手法,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生活的幸福

安寧。

(5)《醉翁亭記》中“,”兩句,交代了作者自號醉翁的原因。

五、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共60.0分)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

也是單調的。

以上兩則材料出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了普遍的道理。請據此寫一

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題共4小題,共13.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城市垃圾問題古已有之。那么,古人是如何管理的呢?

早在商代,對垃圾管理就已到了殘酷的地步。《韓非子?內儲說上》寫道:“殷之法,棄灰于道者

斷其手。”“灰”,就是垃圾。這種嚴酷的刑罰一直被沿用到周朝,在收效甚大的同時,也導致

民間(A)o到了秦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漢書?五行志》上寫道:“秦連相坐之法,棄

灰于道者骸。”這樣的處罰和斷手相比,表面上變輕了,但臉上的記號就成了恥辱,以此來(B)。

那么古代有沒有專門負責管理垃圾的人員?在周朝隨著城市日益發展壯大,相關的“環保機構”

(O:如果管理不力,管理人員也將受到處罰。到了盛唐,對城市垃圾的管理同樣嚴格。據《唐

律疏議》記載:“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

很多關于城市垃圾管理的范例從古至今讓人匪夷所思,但是難道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強制執行的法

令的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嗎?

19.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

2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

得改變原意。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回目,即書的綱目、眉目,是中國章回體小說獨有的藝術形式。徐岱先生在《小說敘事學》中論

云“敘事之于小說猶如旋律之于音樂、、、,以及意象之于詩歌,是小說之為小說的形態學規

定”。而回目其主要功能就是“敘事”,即“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某回書的故事梗概”,基本格

式是“人名、地名、事件的相加”。而明末清初以來,回目愈來愈追求形式美。《紅樓夢》其回

目因極富修辭美、詞句美而成為“敘事基礎上”的“精美”藝術品和章回體小說回目的典范。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22.下面選取了《紅樓夢》三個回目,請你從中任選一個,簡述其情節并從修辭方面加以賞

析。

A.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亂判葫蘆案”

B.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秦鯨卿天逝黃泉路”

C.第四十一回“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紅院劫遇母蝗蟲”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B、D、、

【解析】(1)B.“《山海經》是我國古代魔幻文學的始祖”錯誤。原文材料一第二段“中國古代

的魔幻文學主要由志怪小說和神魔小說組成”“中國的志怪小說和神魔小說的始祖應該是神話

《山海經》”選項把后句“中國的志怪小說和神魔小說的始祖”偷換成“中國古代魔幻文學的始

祖”。選項偷換概念。

故選B。

(2)B.“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與中國古代的魔幻文學同質同源”錯誤,材料一只是說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譯介進來以后,驟然契合并接通了中國已有的魔幻文學的審美旨趣”,二者

的審美旨趣可以接通,并沒有闡釋二者同質同源。選項無中生有。

故選Bo

(3)A.正確,可作“中國的‘尋根文學'較多地受到了以馬爾克斯為代表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

影響"例證。“紅高粱”系列作品描寫的是“高密東北鄉”和“我”的家族史,《百年孤獨》描

寫的是馬孔多和布恩迪亞的家族史。

B.正確,可作“他們以‘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和寫作手法來表達對中國神秘而古老的民族傳統

的尋根”的例證。

C.正確,可作“它以弘揚中國的優秀民族文化為己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肯定和贊揚”

例證。

D.錯誤,是闡釋鄧友梅“尋根文學”作品人物的廣泛性。

故選D。

(4)材料一,“中國是一個魔幻小說大國,從六朝志怪到《聊齋》,乃至《夜雨秋燈錄》,真是

浩如煙海”“中國的志怪小說和神魔小說的始祖應該是神話《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第一

部集中記錄神話片斷和原始思維的奇書,書中歷述……《封神演義》主要敘寫殷商與周的爭斗,

即武王伐封的一段史實。小說中……”,側重于對作品內容的介紹,如對《山海經》《封神演義》

等的介紹。

材料二,“現在我們再看六朝時的小說怎樣?中國本來信鬼神的,而鬼神與人乃是隔離的,因欲

人與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來”“此外還有一種助六朝人志怪思想發達的,便是印度思想之

輸入”“明代的神魔小說也受了當時宗教、方士之影響”,側重于原因的探究,認為中國古代志

怪小說和神魔小說流行的原因是受了宗教、方士的影響。

(5)結合“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的登陸,除了作家們以開放的胸襟和創新的

熱望去自覺汲取外,他們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中的傳統文學因子的迎合也是不可忽視的。中國傳

統文學本身就具有對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認同空間”可知,首先應肯定世界文學是相互交流的。

結合“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契合了我國魔幻文學傳統”“中國的''尋根文學”較多地受到了以馬

爾克斯為代表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他們以‘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和寫作手法來表達對

中國神秘而古老的民族傳統的尋根”可知,應在傳統文學中找尋與世界文學的契合處。

結合“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走出了一條創新和獨特的路。中國魔幻現實主

義,在意義上、表現方式上,都變成一種獨立的體裁,在世界文學上也得到應有的位置”“東方

人有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和他的精神上的某些長處”可知,借鑒世界文學的成功經驗,發揚傳統

文化,走出創新和獨特的路。

答案:

(1)B

(2)B

(3)D

(4)①材料一側重于對作品內容的介紹,如對《山海經》《封神演義》等的介紹。

②材料二側重于原因的探究,認為中國古代志怪小說和神魔小說流行的原因是受了宗教、方士的

影響。

(5)①肯定世界文學是相互交流的。②在傳統文學中找尋與世界文學的契合處。

③借鑒世界文學的成功經驗,發揚傳統文化,走出創新和獨特的路。

(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結合相關語

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說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

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例證和相應觀點的關系的辨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觀點,仔

細比對各個選項,正確選擇。

(4)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則材料側重點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兩則材料,比較材料的內

容,區別其側重點,并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內容,結

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選擇題干擾項設置常見錯誤類型:

1.擴大范圍。2.偷換概念。3.無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為一談。5.強加因果。6.答非所問。7.相互矛

盾。8.張冠李戴。9.過于絕對。10.斷章取義。

6~9.【答案】C、C、、

【解析】(1)C.“但缺少智謀”錯誤,根據原文“'我要偽裝起來!'吳召兒笑著,一轉眼的

工夫,她已經把棉襖翻過來。棉襖是白里子,這樣一來,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頭的小白山羊了。

一只聰明的、熱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可知,吳召兒還記得偽裝自己,聰明機智,并非“缺

少智謀”。

故選Co

(2)C.”從側面表現了老百姓對黨領導的抗戰的支持”錯誤,從文中來看,村主任給我們的隊

伍找向導,吳召兒的姑給我們的隊伍煮飯,這些都是“從正面表現了老百姓對黨領導的抗戰的支

持”。

故選C。

(3)首先應該到文中找到有關“紅棉襖”的內容,然后分析這些內容在形象、情節以及主旨方面

的作用。

吳召兒說自己“沒有別的衣服,就這一件”,堅持穿著紅棉襖去做向導,可見她活潑、率真。吳

召兒在山上跳上跳下去截擊敵人時,把紅棉襖翻過來以偽裝自己,可見她機智、勇敢。以上對紅

棉襖的描寫均烘托了吳召兒的人物形象。

由“像是在這亂石山中,突然開出一朵紅花,浮起一片彩云來”可知,紅棉襖為單調的山間景致

增添了一抹色彩,具有浪漫主義色彩,體現了作者寫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吳召兒被派去做向導時穿著紅棉襖,到姑家落腳時被問到紅棉襖的來歷,最后又反穿著紅棉襖截

擊敵人,“紅棉襖”作為線索,步步引導著故事的發展走向,助推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4)孫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荷花淀派”作品語言清新、樸素,心理描寫刻畫細膩,

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

樂觀主義精神方面,體現在內容和感情上,如物質條件艱苦,人們卻都是在快樂地生活戰斗。如

“不管牛棚馬圈全住上,當天就劈柴做飯,上山唱歌”“山溝的青年婦女們,碰起球來,真是熱

烈,整個村子被歡笑聲浮了起來”“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我叫她給你們熬著

吃個飽吧”等,體現了他們堅定的信仰、豐富的內心和樂觀的精神。

浪漫主義氣息方面,如“我聽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聽見的那激動的水流的聲響,聽到在這山草衰

白柿葉霜紅的山地,還沒有飛走的一只黃鵬的叫喚”“像是在這亂石山中,突然開出一朵紅花,

浮起一片彩云來”“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們覺得飄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等。體現在

選材、寫景和語言風格上:寫戰爭,選取的主人公是穿“紅棉襖”的美麗活潑的女孩;寫景上,

真實、明亮,故事很有畫面感;語言上,清新、質樸,抒情意味濃厚,有人情味兒和美感。

答案:

(DC

(2)C

(3)①烘托吳召兒活潑、率真、機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②給色調單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靚麗的色彩,體現了作者寫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③助推故事情節的發展。

(4)①樂觀主義精神方面:雖然當時物質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但大家卻“上山唱歌”,快樂地生

活戰斗,由此可看出他們堅定的信仰、豐富的內心、樂觀的精神。

②浪漫主義氣息方面:選材上,寫戰爭,卻選取一位年輕、活潑的女性為主人公,給血與火的戰

爭增添了浪漫氣息;寫景上,逼真、明麗,情景相生,極富畫面感;語言上,清新、質樸、優美、

生動,抒情意味濃厚。

(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思想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全文,仔細比對各個選項,

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能力,答題時要對小說整體通讀后,針對每個選

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中相關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相關描寫,結合小說的人物、

情節、主題等方面進行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指定的某種藝術風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根據題干的提示,準

確理解藝術風格含義,結合文本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解答對文本賞析的選擇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

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

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

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

點,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

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10~14.【答案】C、A、、、

【解析】(1)“至察”是“多疑于物”的原因,中間不能斷開,從結構上看,“至察則多疑于物”

與“心暗則照有不通”結構一致,所以應從兩句中間斷開;“群臣內懷不服”是“恒恐”的具體

內容,中間不能斷開,故為BDG。譯文:心里糊涂就不能通達徹見,性格過于明察就對事情容易

多疑,他又是靠欺騙前朝皇帝的遺孤寡婦來奪取江山登上皇位的,經常害怕群臣不服。

(2)C.“含義相同”有誤。委:交付;散落。句意:事情都交付百官商議;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

面上。“委”字含義不同。

故選:Co

(3)A.“如果門下省所頒發的皇帝詔令不合規范,中書省就要駁正違失"錯。原文第一段“中書

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只是說原來

設置中書省、門下省,本來是為相互防止發生過錯和失誤,并沒有指出如果門下省所頒發的皇帝

詔令不合規范,中書省就要駁正違失?

故選:Ao

(4)①“雖”,即使:“戮”,處死:“辛苦”,辛酸悲苦;“貶黜”,斥責、排斥。譯文:即

使有擺脫險境的人,縱然沒有遭到刑罰或處死,也都是辛酸悲苦,僅僅能免于一死,也深受世人

輿論斥責。

②“斷”,處理;“中”,合理、合適、適當;“信”,確實;“如……何”,把……怎么樣呢”。

譯文:況且一天處理十件政事,有五件就不合理,處理合理確實好,又能把那些處理的不合理的

怎么樣呢?

(5)根據第一段“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茍避私隙,相惜顏面,

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

可知,這是唐太宗告誡官員,做官要堅守正道,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自諱過失,也不能因為怕傷

了他人的面子而不講原則:根據第一段“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

同也”可知這是唐太宗告誡官員,官員辦理政事要有主見,要相互啟發、幫助,不要隨聲附和。

這是唐太宗從兩個方面對臣子提出的要求;根據第二段“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

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

一人之青慮也”可知,唐太宗認為天下之大,事情之多,應廣納賢才,處理政事不能獨斷專行。

這是唐太宗對自己的要求。

答案:

(1)BDG

(2)C

(3)A

(4)①即使有擺脫險境的人,縱然沒有遭到刑罰或處死,也都是辛酸悲苦,僅僅能免于一死,也

深受世人輿論斥責。

②況且一天處理十件政事,有五件就不合理,處理合理確實好,又能把那些處理的不合理的怎么

樣呢?

(5)①第一段是唐太宗對臣子提出要求:一是做官要堅守正道,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自諱過失,

也不能因為怕傷了他人的面子而不講原則;二是官員辦理政事要有主見,要相互啟發、幫助,不

要隨聲附和。

②第二段是唐太宗對自己的要求:他認為天下之大,事情之多,應廣納賢才,處理政事不能獨斷

專行。

參考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中書省所草擬頒發出的文告命令,門下省頗有不同看

法,有時還有錯誤,有沒有指出糾正?原來設置中書省、門下省,本來是為相互防止發生過錯和

失誤。人的意見,常常有所不同,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追根溯源都是為了公事。有的人對自己

護短,不愿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人家有所批評,便懷恨在心。有的人為了暫且避開私人的

嫌隙,互相顧惜面子,明知政策有錯,也立即施行,難以違背一個官員的私情,可以立刻成為萬

民的大害,這實在是亡國的施政方式,你們特別需要注意防范。隋朝時候內外大小百官,辦理政

事因為模棱兩可(沒有主見),而招致災難和變亂,人們大多不能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當時都

認為災禍不會落到自己身上,當面順從,背后亂說,不認為會有禍患;后來到大的禍亂發生,家

和國統統丟失,即使有擺脫險境的人,縱然沒有遭到刑罰或處死,也都是辛酸悲苦,僅僅能免于

一死,深受世人輿論斥責。你們身為大臣特別應該滅除私情束公辦事,堅守正道,凡事互相啟發

幫助,不要上下隨聲附和。”唐太宗于是下令各個部門,如果頒發出的文告命令沒有做到穩妥方

便,官吏必須上奏指出,不能只順從圣旨上的意思推行實施,必須盡到一個做臣子的職責。

貞觀四年,太宗問大臣蕭璃:“隋文帝是一個怎樣的君主?”蕭璃回答說“(隋文帝)克制自

己的私欲,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不怕辛苦,思行善政。每次上朝處理政務,有時要忙到太陽偏

西,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與他一起坐談國事,值宿守衛,傳送晚飯來吃,他性情雖然說不上仁

義開明,卻也算得上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君王。”太宗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個人性格

過于明察,但內心并不能辨明臣子(用人不準)。心里糊涂就不能通達徹見,性格過于明察就對

事情容易多疑,他又是靠欺騙前朝皇帝的遺孤寡婦來奪取江山登上皇位的,經常害怕群臣不服,

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個官員,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斷決定,即使勞神費力,也不能全都處

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全知道他有不信任下屬的想法,也不敢直率說話,丞相以下的官吏,

處理政務都遵奉順從罷了。我的想法卻不是這樣,因為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千頭萬緒,

一定應該根據情況而變動,事情都交付百官商議,由宰相籌劃,事情穩妥方便了,才可以上奏皇

上,下令天下執行。怎能在一日處理如此多的重要事務,憑一個人的思慮就獨斷專行呢。況且一

天處理十件政事,有五件不合理,處理合理確實好,那些處理不合理的又能怎么辦呢?日積月累,

甚至好多年,背離常理的事情很多以后,國家能不滅亡嗎?哪如廣泛地任用賢良的人才,皇帝在

朝廷密切關注政事,嚴肅法紀,誰還敢胡作非為呢?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2)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詞多義這個考點。我們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

當然平時要識記重要實詞的比較重要的幾種意義。

(3)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

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

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

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能力。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

鍵信息,仔細概括。

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

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

“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

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

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

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

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

15~16.【答案】D、

【解析】(1)D.“眼前的”錯誤,“歸船”“白鷗”并非眼前之景,是作者的想象期待。故選D。

(2)“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意思是,烏鴉帶引斜陽日光投進古寺,草兒帶引野外

景色進入荒城。鴉投古剎,是黃昏時萬物棲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暉,又隱隱約約透露出詩人

“時不我與”的遲暮之感。結合注釋“詩人被貶職徐州病后所作”的寫作背景理解,頸聯借景抒

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斜陽、荒草中融入蕭瑟、凄迷的意境,寄托了詩人的遲暮之感與

懷鄉思鄉的情緒和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遠望秋山無數,落葉飄零,天地更加遼遠闊大。朗朗明

月下澄江淙淙流過,月光下顯得更加空明澄澈,描繪的是一幅清朗遼闊、高遠壯闊的秋景,從中

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喜悅。結合全詩可知,詩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與起首

處對“公家事”之“了卻”形成鮮明對照,體現了詩人辦完公事后的喜悅之情,側面反映了對官

場生活的厭倦之情。

答案:

(1)D

(2)賀詩頸聯以斜陽、暮鴉、衰草、荒城等為主要意象,營造出凄清蕭瑟的意境,透露出詩人“時

不我與”的遲暮之感和落拓不遇的失意之恨;黃詩頷聯描寫了落木、千山、天空、江月等景物,

寫出了秋景高遠壯闊的特點,寄寓了詩人對官場的厭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悅之情。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

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

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

詩歌單項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要通讀詩歌,整體把握詩歌內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回歸詩歌,尋找答題點;最后精

讀相關詩句,看所給選項的內容是否能在詩歌中找到依據,能否合理地推斷表述是否準確。

17.【答案】【小題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小題2】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小題3】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小題4】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小題5】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解析】故答案為: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重點字:慍)

(2)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重點字:闕)

(3)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重點字:具)

(4)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重點字:髻)

(5)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重點字:輒)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默寫的能力。答題時要熟背相關篇目,并理解語句的含義,準確地寫

出相關名句。

《岳陽樓記》名句輯錄:

1.《岳陽樓記》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語句是:浮光躍金。

2.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語句是:靜影沉璧。

3.與“進亦憂,退亦憂”相照應的句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4.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5.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8.【答案】和以榮寰宇,異以濟百川瞻顧千秋,君子和而不同,是至圣先師的諄諄教誨;放

眼今時,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箴言。華夏之興在于其和,

華夏之榮在于其異。于波詭云謫喑流洶涌之世界大勢下、于走向繁榮之坎坷路途中、于沖刺擷取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勝利的最后彎道上,為人為國,無不需從這傳承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何以宏

志奮發勤遠略?何以安民富國尋復興?以我之見,當有“和以榮寰宇,異以濟百川”之境界認知。

異者,存其別而賞其優,濟乎百川之道也。多樣性乃是于國于人發展之必須,亦是世間興繁之

基本。何以得之?君可見,正是先秦諸子之百家爭鳴,開辟了古代思想偉大解放之門,培養了多

少豐富而偉大的靈魂一一從楊朱到墨翟,從鬼谷到老莊,在那個充滿“異”的時代巍然聳立,成

為后人仰止的高峰;君可見,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理性與人性、人文與天理、自由與秩序的多樣化

思想交鋒,方才產生了米開朗琪羅與達?芬奇之驚世巨匠。存異不是縱容混亂,存異是尊重不同、

理解不同、欣賞不同,存異是百花齊放春滿園中,求新取異盡攬春光之境界追求,故曰:“異,

濟百川之道也。”

和者,共其智而聚其才,榮乎寰宇之道也。無論在當下波詭云調的國際局勢下、在如今合作與

對抗交融的激蕩風云中、還是在以信任互利為基礎的交往為人上,“和”的光芒都洞透著“零和

博弈”“猜疑鏈化”的陰云,指示著吾輩前進的路途。君可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求同存異

之下,中國與世界共進,以多邊主義為基礎共謀發展,帶來外交高潮和發展機遇,斯用“和”之

效也。正如費孝通先生曾說:“美美與共,是謂大同。”以吾觀之,和者,榮乎寰宇之道也。

共異于和者,效而不失其本,立世樹人之道也。誠然,在當下快速發展的時代,都要時時自新

學習于他人必不可少;然而,若于其中失去自身特色,便是得不償失之事。而共異于和,以各美

其美達成美美與共,便是興世立身的根本要求。且不必提起那邯鄲學步的恥辱,君可見,那些被

迫接受他人制度的小國在發展遲滯的泥淖中步履維艱,便知失“異”之苦;又可見某大國憑借積

久而成的威勢橫行霸權受得天下離心,便知不“和”之失。故曰:共異于和,立世樹人之道也。

然而,異同之事,本就以尊重和包容為基礎;發展之機,本就以開放和共享為根本。正如習近

平總書記說: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

愿世界遠離排擠與對抗,秉持發揚“和以榮寰宇,異以濟百川”之道,得遂宏圖凌云志,共營和

諧世界村!

【解析】本題考查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是指應考者根據題目要求,分

材料主旨,確定作答文章的主題,及其所要表達的觀點。這一道材料作文中兩則材料出自習近平

總書記的講話,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了普遍的道理。因此,最重要的是分析出其中的道理來。

2023年3月15H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表了題為《攜手同行現

代化之路》的主旨講話:“人類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追求現代化

都應該秉持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贏之路。走在前面的國家應該真心幫助其

他國家發展。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

要堅持共享機遇、共創未來,共同做大人類社會現代化的‘蛋糕’,努力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

公平惠及各國人民,堅決反對通過打壓遏制別國現代化來維護自身發展‘特權'。”

“吹滅別人的

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在講話中針對的是國際

關系,但揭示的道理也可以用于人與人的相處。“吹滅別人的燈”

“阻擋別人的路”點明損害他

人的利益,并不會給自己帶來好處。我們更應該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價值

觀。材料第二句話語出2014年

3月27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文明因交流而多

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針對的是文明互鑒問題。材料借“一花”與

“百花”闡明部分和整體

的辯證統一關系,體現了與世界各國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家園,共同發展進步的思想和美好愿景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僅適用于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也適用于不同國家間的聯

系、個人與集體及社會的關系。

兩則材料的寫作切入角度較多,了解時事、關注政治的可以就一些重大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如

文化的多樣性、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也可以是從個人角度談修身正己,

亦或是從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切入,如談個人追求與社會理想、個人價值在集體中的實現等。

參考立意:

1.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共建開放包容的時代百花園。

3.走多樣化發展的康莊大道。

4.崇尚百花齊放,提倡和而不同。

5.和合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6.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7.文化多樣性。

材料作文立意之方法:

①發現法。主要用于意義顯豁、中心明確的材料。發現的目標,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題中

關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關于中心的提示。發現了這些內容,就找到了據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設想法。主要用于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的材料,如續寫的材料。設想的內容,或是與材料合理

銜接的情節,或是與材料合理銜接的論述。設想的過程就是思維的發散,所以要注意發散的合理

性。

③歸納法。主要用于意義明晰,但既無中心句,也無提示句的一則或多則材料,歸納出其中心意

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處。

④提煉法。主要用于含義對立的對照型材料。從正反對比中、矛盾對立中、正誤相對中提煉出材

料所要表達出的意圖,以作立意的依據。

⑤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從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擷取文題所需要的部分內容,并

據此清理寫作的線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義型、寓義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復體味、比較之中品評出材料的喻義、

哲理、觀點等,然后據此形成自己的觀點。

19~20.【答案】(1)①語境是商代垃圾管理的刑法殘酷,引起百姓不滿和怨恨,可填“怨聲載

道”。怨聲載道:怨恨的聲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的強烈的不滿和怨恨。

②語境是在亂丟垃圾者的臉上做記號來警示別人,可填“殺一儆百”。殺一儆百:處死一個人;

借以警戒許多人。

③語境是“環保機構”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產生,可填“應時而生”。應時而生:指順應時運而

生。

(2)劃線句子有兩處語病:

一是語序不當,把“從古至今”放在“很多”之前;

二是不合邏輯,去掉“不”。

答案:

(I)①怨聲載道

②殺一儆百

③應時而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