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高考講座——多視角詮釋兩大高考題型選擇題在高考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選擇題的得分直接決定了高考成績的高低,并且選擇題解題順利與否直接影響解答后面的非選擇題,選擇題解題不容有失。歷史選擇題的基本特點:一是考查的知識點覆蓋面廣。選擇題題量大、題型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選取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命題,特別是組合型選擇題保證了較廣的知識覆蓋面。二是對學科素養的考查全面到位。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證了評分的準確性和高考的公正性。運用最便捷的審題方法和解題技巧是解答選擇題的關鍵,也是獲取高分的重要途徑。非選擇題在歷史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答好非選擇題是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績的根本。學生平時練習時對非選擇題也常常視之為畏途,在答題中常犯“全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精”的毛病。感悟解題技巧,領會規范解答高考第41題和第42題,學一題會一類,舉一反三,定能輕松得高分。題型一選擇題:精準判斷,審題干析選項,領悟解題技巧常見題型題型特點解題策略材料主旨型選擇題以文字材料、文獻、圖片、數據統計表為載體圍繞其“主旨”而設計出來的選擇題認真閱讀材料,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選項,找出正確答案概念結論型選擇題從對概念的闡釋或對結論的認識切入,常以“表明”“旨在”“正確”“不正確”等設問形式,多角度考查對歷史概念或結論的理解把握概念或結論內涵外延;可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等多種手段進行甄別,要明確歷史概念的內涵外延;注意歷史概念的異同點歸納比較型選擇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找出“共同之處”“不同之處”“最主要的區別”認真審讀題目,弄清題意,明確比較項,歸納“相同點”或“不同點”,判斷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史料情境型選擇題依托教材主干知識選取一段名人對歷史現象的論述,或歷史觀點、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表述,創設新情境,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選項為史實則要求與題干材料情境相對應;選項為結論則要求符合題干材料情境;選項為歷史事件則要求佐證題干材料情境,應根據題干情境進行分析判斷技巧1以教材為本,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快速推斷謹慎選[類型1]將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高考大部分題目的設計是以相關知識為依托的,是教材上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具體事件的顯性反映或隱性折射。但命題人設計的題干材料中往往不明確指出要考查的史實,這就需要我們把這些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的史實。eq\a\vs4\al\co1(,1)[2020·河南頂級名校9月摸底]唐朝的十五位監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禮部,兼監祭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館驛使;第三人察戶部、刑部。歲終議殿最”。其余十二人負責巡按州縣,監察州縣官吏。這反映出唐朝()A.重視對地方官吏的監察B.重視監察制度的體系化建設C.對六部的監察是重點D.有效實現了吏治的清明[技巧運用]材料“以第一人察吏部、禮部,兼監祭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館驛使;第三人察戶部、刑部。歲終議殿最”可以轉化為“三人監察中央官吏”;材料“其余十二人負責巡按州縣,監察州縣官吏”可以轉化為“十二人監察地方官吏”,說明唐朝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監察網絡,這反映出唐朝重視監察制度的體系化建設,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對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監察,但體現不出“重視”哪一塊,“重點”是哪一塊,故排除A、C兩項;材料沒有涉及監察效果,故排除D項。[答案]B[演練1]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臺灣淡水地區“農民或將種藍靛之地多‘改種茶樹’,或拔掉甘薯‘以擴張茶地’”,使茶葉出口量大增。當地還一改生產綠茶的傳統,轉而生產適合歐洲人口味的烏龍茶。這反映了當時()A.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B.國人飲茶風尚漸與國際接軌C.列強的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D.政府大力扶持近代民族工業關鍵點撥:材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改種茶樹”“拔掉甘薯‘以擴張茶地’”“轉而生產適合歐洲人口味的烏龍茶”可以轉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臺灣淡水地區農民多改種國外市場需要的經濟作物”。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因此出現了材料中的現象,反映了當時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故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種茶”“制茶”,而不是“飲茶”,故排除B項;臺灣淡水地區是沿海地區,不能體現列強的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政府的扶持,故D項錯誤。答案:A[類型2]將時空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考也特別注重按時間、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忌忸}時要將時間、空間要素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使選擇題的題干(問題)更加直接、具體。eq\a\vs4\al\co1(,2)[2020·河南階段性考試]下圖為1937年8月至12月《申報》關于國民政府救國公債報道的稿件數量(單位:篇),《申報》對國民政府發行救國公債的目的、途徑、結果等進行了持續且高度集中的報道,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渡陥蟆返倪@些報道在當時()A.揭露了國民政府借戰爭大肆斂財的陰謀B.有利于激發國民參與抗日救亡的熱情C.助推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最終實現D.有力抵制了國民政府的消極抗日政策[技巧運用]可以將“1937年8月至12月”轉化為“全面抗戰時期”,再結合材料信息“救國公債”“持續且高度集中的報道,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可知,材料中《申報》的這些報道及時傳達了當時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有利于民眾深入了解救國公債,進而激發國民參與抗日救亡的熱情,故選B項。國民政府發行救國公債是為了抗戰,不是斂財,故A項錯誤;C項夸大了《申報》報道的作用,且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時間是1937年9月,故排除C項;全面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奉行積極的抗日政策,故D項錯誤。[答案]B[演練2]19世紀末,美國各州通過了1600項關于工作環境的法律,包括限制工人的法定工作時間,要求工廠檢查工作環境等,但最高法院對這些法律多加限制。1935年,《全國勞工關系法》重申工人權利,規定資本家不得干預工會活動,最高法院對此沒有反對。這一變化反映了美國()A.三權分立的體制遭到破壞B.法律實施受時代背景的影響C.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合法化D.國家干預政策得到一致認可關鍵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將“19世紀末”轉化為“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盛行時期”;將“1935年”轉化為“羅斯福新政時期,即大規模運用凱恩斯主義時期”。解析:19世紀末,美國盛行自由主義,而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當時最高法院沒有反對《全國勞工關系法》的相關規定,是受時代背景的影響,故B項正確。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本主義分權制衡機制的自我調整,A項錯誤;《全國勞工關系法》不屬于社會保障法案,C項錯誤;“一致認可”說法絕對且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答案:B[類型3]將圖表信息轉化為具體的史實圖表型選擇題主要指以圖片、表格為載體呈現歷史現象,對考生進行考查的一種題型,最常見的呈現形式有漫畫、表格、折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主要考查考生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具體的解題方法是:曲線數據圖“邊邊角角看拐點”,柱狀數據圖“上下左右看趨勢”,表格“縱橫馳騁看變化(看趨勢,找差異)”,餅狀數據圖“陰晴圓缺看大小”。eq\a\vs4\al\co1(,3)[2020·湖北襄陽四中9月聯考]下表反映出這一時期()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單位:萬兩)A.民族工業取得初步發展B.自然經濟喪失主導地位C.晚清政府調整稅收政策D.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動[技巧運用]表格信息可以轉化為“晚清財政收入由農業稅收入占主導到工商雜稅收入占主導”,這反映的是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故選D項。由工商雜稅收入占比增加無法直接推出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A項錯誤;近代中國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B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晚清政府的稅收政策,故C項錯誤。[答案]D[演練3][2020·河北衡水中學考試]下面為1841年和1871年英國職業人口比重變化示意圖。該圖反映出()A.英國工業化的水平逐漸降低B.英國工業化壓縮了農業發展空間C.科技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發展D.生產力的發展影響社會職業結構關鍵點撥:觀察示意圖,可將題干轉化為“與1841年相比,1871年英國工商業從業人口比重上升,農業和其他行業從業人口比重下降,這反映了……”。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英國工商業從業人口比重上升,這體現了生產力發展對職業結構的影響,故D項正確。A、B兩項明顯與史實不符,均排除;僅由圖片得不出C項結論。答案:D
技巧2以題干為據,題意選項對照——化曲為直,轉換思維巧妙選[類型1]以題干主旨為依據,關注選項間的關系正確認識選項與選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得出答案。這些選項之間有的是同類史實,有的是同一時期的史實,有的是相近的觀點,有的存在因果關系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有的甚至出現交叉、矛盾等。利用選項之間的這些關系可以比較容易地排除一些選項。eq\a\vs4\al\co1(,1)[2019·全國卷Ⅲ,35]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由2.6%下降到1.3%,物價上漲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總統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其結果()A.加劇了經濟惡化B.實現了物價下降C.推動了通貨緊縮D.放棄了經濟自由[技巧運用]題干“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物價上漲,密特朗就任總統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A項和C項都是與之相關的結果,轉換思維分析B項和D項。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發生“滯脹”危機,新形勢下需要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是法國總統密特朗上臺之后卻繼續加強對經濟的干預,這樣只能加劇經濟惡化,不利于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加劇了經濟惡化。答案:A[演練1]英國在政治上一方面“樂于遵循、服從某些古板陳舊的、約定俗成的習慣法和規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徑,自成體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設中造就自己的風格特點”。這體現了英國政治制度的特點是()A.民主制與君主制相結合B.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C.根植于悠久的歷史傳統D.傳統向現代漸進發展關鍵點撥:C項內容是B項的一部分,B項比C項多了“創新”,答題時注意將兩項對比分析。解析:材料“樂于遵循、服從……約定俗成的習慣法和規定”強調英國政治制度延續傳統,“善辟蹊徑,自成體系……造就自己的風格特點”則強調英國政治制度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故B項正確,C項錯誤。民主制和君主制材料均未涉及,A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英國政治制度“向現代漸進發展”,故D項錯誤。答案:B[類型2]以題干主旨為依據,注意選項中的絕對性詞語選項中帶有絕對性詞語(一切、任何、所有、都、最、徹底、杜絕、消除、根除等)或表述的試題,在近幾年高考中也有出現。解答這類試題時,要對帶有絕對性詞語或表述的選項格外關注,判斷它是否符合史實或者材料信息。一般情況下,帶有絕對性詞語或表述的備選項基本都是錯誤的,但解題時也要結合相關語境進行分析,靈活運用該方法。eq\a\vs4\al\co1(,2)[2020·河北邢臺二中9月月考]古代雅典一直沒有成文法,貴族利用手中權力任意解釋傳統習慣法。公元前621年,雅典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規定:“凡能自備武裝的人有公民權,而不能自備武裝的人則無公民權;官吏由貴族會議選拔制改為公民抽簽選舉制?!痹摲ǖ?)A.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B.保證了民眾的民主權利C.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統治基礎D.使貴族失去了最高權力[技巧運用]分析備選項,B項中“保證了”和D項中“失去了”屬于絕對性表述,可以先分析這兩個選項。雖然該法典規定官吏由公民抽簽選舉產生,但是有財產資格限制,在此情況下,貴族仍具有較大優勢,故B、D兩項說法錯誤,排除。根據材料“凡能自備武裝的人有公民權”等信息可知,該法典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使更多的人獲得公民權,從而擴大統治基礎,故C項正確。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故A項錯誤。[答案]C[演練2][2020·河南中原名校9月聯考]下圖是1928年至1940年蘇聯工業和重工業的年平均增長率的對比情況。據此可知,這一時期蘇聯()A.工業化的重心實現轉移B.國民經濟結構完全失衡C.工業化以重工業為主導D.工業建設速度日趨放緩關鍵點撥:觀察備選項,B項中的“完全失衡”說法絕對,可以先分析這一選項,再分析A項的“實現轉移”。解析:材料只涉及了工業,得不出國民經濟結構的狀況,B項錯誤。材料信息顯示,1928~1940年,蘇聯重工業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整個工業的年均增長率,說明當時工業建設的重點在重工業方面,反映了其工業化以重工業為主導,C項正確。材料信息只能說明蘇聯工業化以重工業為主導,體現不出重心轉移,且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信息反映出1928~1940年蘇聯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年均增長率較高,說明當時工業化速度較快,“日趨放緩”材料依據不足,D項錯誤。答案:C[類型3]以題干主旨為依據注意選項中的通識性表述歷史的通識性表述包括對史學理論的表述和對被學界認可的大多數歷史結論的表述。對史學理論的表述有: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表述,對思想文化和政治、經濟關系的表述等。對歷史結論的表述有: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等。通識性表述的選項往往是正確選項,但也要注意和題干關鍵信息進行印證。eq\a\vs4\al\co1(,3)1684年,理學名臣湯斌出任江蘇巡撫,頒布告諭,以“化民成俗”“正人心”為首務,對日常生活中逾禮越制的奢侈之風加以禁止。但陸楫為社會趨奢之風進行辯護,提出了“奢易為生”“奢能致富”的觀點,后來乾隆皇帝也有類似的思想。這表明清代()A.重農抑商政策逐漸被廢棄B.江南經濟結構實現轉型C.經濟發展影響了社會觀念D.市民興起瓦解倫理道德[技巧運用]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經濟、政治的反映,本題C項屬于通識性表述,這一選項很可能是正確選項,考生可以首先結合材料對C項進行分析。材料中陸楫提出“奢易為生”“奢能致富”的觀點,甚至乾隆皇帝也有類似的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受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說明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觀念的變化,C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A項說法錯誤?!敖辖洕Y構實現轉型”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B項錯誤。清代,儒家倫理道德仍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瓦解”說法錯誤,排除D項。[答案]C[演練3]進入21世紀,在中國、俄羅斯等國的倡議下,國際金融機構的大家庭中,相繼增加了上合組織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成員。這說明()A.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B.中、俄倡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形成C.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形式多樣D.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關鍵點撥: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集團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所以本題的C項和D項屬于通識性表述,那么其中一個選項很可能是正確選項,應先分析這兩個選項。解析:材料“國際金融機構的大家庭中,相繼增加了上合組織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成員”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說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故答案為D項;材料中的機構不屬于區域經濟集團組織,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在20世紀70年代崩潰的,故排除A項;B項表述明顯不符合史實,故排除。答案:D技巧3從設問詞入手,把握突破口——化濁為清,刪繁就簡穩準選[類型1]因果判斷型,設問詞的突破口因果判斷型選擇題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常出現的設問詞有“原因”“條件”“根源于”等,且在考查時又加入程度性詞語進行細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歷史原因”“主觀原因”“現實原因”等;二是由原因或現象推出結果或影響,常出現的設問詞有“結果”“影響”“目的”“旨在”“是為了”“有利于”“為此”等。解答此類題型的主要方法有三種。(1)時間順序判定法:審清題干中的時間,一般時間靠前的是因,靠后的是果,再逐一排查備選項。(2)邏輯推導法:首先要準確把握題干與備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弄清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要正確理解題干中的程度性限定詞語,如客觀、主觀、主要、次要、直接、間接、歷史、根本等。最后結合有效信息進行解答。(3)理論判斷法: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推理得出答案,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客觀存在與主觀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等。eq\a\vs4\al\co1(,1)[2019·全國卷Ⅱ]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技巧運用]本題考查一批大型水利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的原因,按照邏輯推導法,戰國后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增強,并且在地方實行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材料中秦國能夠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為國家組織能力強大,故D項正確。[答案]D[演練1][2020·皖江名校聯盟聯考]斯大林認為,他們無法預知帝國主義者哪天會進攻蘇聯,甚至阻撓蘇聯的建設,任何情況下帝國主義者都能夠用蘇聯在技術、經濟上的短處來侵犯蘇聯。為此,蘇聯()A.確定加速發展農業的方針B.推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政策C.積極用市場調節發展經濟D.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關鍵點撥:根據設問詞“為此”可知,本題要回答結果,分析判斷正確選項。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成立后,面對西方國家的敵視,為了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和國防力量,蘇聯決定在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上盡快實現國家工業化,于是推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故B項正確,排除A項。C項為新經濟政策的舉措,故排除;D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答案:B[類型2]現象、本質型,設問詞的突破口現象—本質型選擇題的設問詞主要有反映、表明、說明、體現等。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變化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意識到這一點,考生在解題時就可直接排除“對題干材料的簡單描述”“和題干材料意思一樣,只是換了個說法”“反映了題干材料部分信息,但不全面”等選項。eq\a\vs4\al\co1(,2)[2020·河南10月階段性考試]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一般采用俸祿制度,任用官吏和挑選常備兵一般是發給糧食、布帛,用黃金賞賜功臣在戰國時期也是常見的。這一現象從本質上反映出戰國時期()A.等級制度逐漸被廢除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C.分封制度的瓦解趨勢D.君主對官員的控制減弱[技巧運用]根據材料“戰國時期”“俸祿制度”“糧食、布帛,用黃金賞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對于官吏的任用和挑選常備兵等,一般都采用俸祿制,而不再授予土地,這從本質上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故選C項。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故排除;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關,與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沒有直接關系,B項錯誤;俸祿制的實行有利于君主加強對官員的控制,故排除D項。[答案]C[演練2][2020·陜西漢中九校9月聯考]據記載,康熙時期“御門聽政”成為中樞決策的主要形式,皇帝定期在乾清門聽取內閣等各部官員的奏事,或即時裁決,或詢問調查后決定。這說明“御門聽政”()A.提高了皇權統治效能B.剝奪了內閣的決策權C.保證了決策的正確性D.減輕了君主政務負擔關鍵點撥:材料中“‘御門聽政’成為中樞決策的主要形式……即時裁決”體現了這一時期君主直接參與國家事務管理,這既有利于加強皇權專制統治,也有利于提高國家政務決策的效率。解析:康熙時期“御門聽政”,皇帝定期在乾清門聽取內閣奏事,即時裁決,提高了皇權統治的效能,A項正確;內閣本無決策權,B項錯誤;C項夸大了“御門聽政”的影響,故排除;“御門聽政”時皇帝必須親自主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君主的政務負擔,D項錯誤。答案:A[類型3]觀點論證型,設問詞的突破口新史學觀點、史學材料大量引入試題,豐富了命題新情境的創設,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注意分析材料所表達的觀點,這種觀點說明的問題,對這種觀點的認識,對這種觀點理解正確的表述等,從設問詞找突破口。eq\a\vs4\al\co1(,3)[2019·全國卷Ⅰ]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半y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技巧運用]題干材料的觀點“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拉美國家并沒有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拉美國家發展停滯,殖民統治難辭其咎,要求說明殖民者在拉丁美洲“難辭其咎”的道理。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北美地區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這一地區,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因此出現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拉美移植了宗主國舊的生產方式,故選D項;A、C兩項是拉美和美國的共性,故排除;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故排除B項。[答案]D[演練3]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時代,本來有很多家庭有他們世襲的特權,這些皆所謂貴族。但從秦漢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單只皇室一家是世襲的,除卻皇帝可以把皇位傳給他兒子外,政府里便沒有第二個職位、第二個家庭,可以照樣承襲?!边@一歷史現象表明()A.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B.分封制已退出歷史舞臺C.選官用官權已收歸中央D.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關鍵點撥:設問詞“這一歷史現象表明”,要求指出“秦以后,單只皇室一家是世襲的”這一歷史現象表明的社會觀象。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錢穆強調的是秦漢以后貴族世襲特權的消失。先秦時期,貴族特權可以世襲,但秦漢以后,除了皇室,其他家族均沒有這一特權,這反映的是秦漢以后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D項符合題意。A、C兩項在材料中反映不出來,均可排除;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答案:D
題型二非選擇題:規范答題應對網上閱卷,感受提分捷徑高考擔負著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功能。從當今社會的某一熱點問題隱性介入,通過讓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考查考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歷史學科學習的出發點和高考命題的落腳點,全國卷歷史學科第41題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近幾年,全國卷第41題的命題導向基本固定,就是圍繞一個主題選擇幾個材料,通過幾個材料對同一主題進行不同角度闡釋,考查考生概括分析能力。第42題為開放探究型試題,試題命題靈活,答案多元化,充分體現了對綜合能力的考查。一、高考25分材料問答題題型特點(1)圍繞“主題”主線貫通——縱向概括說明:試題命制往往選定“主題”,按主題選取不同時期的史料,縱向概括說明論證問題。(2)圍繞“主題”中外關聯——橫向歸納比較:試題命制往往圍繞“主題”選取中外關聯的材料,橫向歸納比較論證問題。(3)命題角度主要有“背景(原因)”“變化(發展)”“特點”“比較異同”,“影響(作用)”“評價”等??疾閮热菀灾黝}形式呈現,主線貫通或中外關聯,試題緊扣現實熱點,折射最新學術成果,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解題策略(1)語義建構法:常見的答題內容關鍵詞:背景、原因、態度、趨勢、影響、意義等,我們要以歷史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詞語的語義組織答案。(2)一一對應法:高考考場上,時間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答題,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設問、答案要一一對應。(3)理論思維法:是指歷史答案要按照某一理論的具體內容來組織。答案是表,理論是里?;卮鹉澄幕枷氘a生的背景,往往先答經濟原因,然后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是一定經濟政治因素的反映。第一招以“一個前提、兩個原則”應對非選擇題網上閱卷為了有效應對高考網上閱卷,解答非選擇題要注意“一個前提,兩個原則”?!耙粋€前提”:答案要準確規范,書寫要工整,答在規定的答題框內。每年高考中都會有一些試卷,因卷面字跡潦草,序號亂置,模糊不清,答題空間安排不合理,使閱卷老師找不著要點。“兩個原則”:(1)答案“點要多、面要全、話要短”?;卮鸱沁x擇題應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點多而全,回答直接,盡量使用歷史專用語言,太簡潔易漏知識點,影響得高分,可適當采取“多多益善”的辦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點多,是追求“廣度”,而“深度”要適可而止,解釋“話要短”,不要重復、啰嗦。(2)盡量把答案得分的“關鍵詞”寫在前面。要緊扣設問,把要求回答的要點,以最簡潔的語句按①②③分別寫來,每個小要點后,用冒號進行解釋,讓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點。這樣容易得高分,最起碼能少失分。eq\a\vs4\al\co1()[2020·全國卷Ⅱ,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永定河屬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頻仍”??滴跞吣?1698年),直隸巡撫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兩岸筑堤防系統??⒐ず?,康熙皇帝賜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黃河歲修、搶修之例辦理。”清廷設立永定河道,總理永定河事務,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內,下游漫溢、決口達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處減水壩,各減水壩下均開挖有減水引河。一段時期內不再洪水泛濫,但河道淤積嚴重,到清末已成“墻上筑夾墻行水”的形勢?!獡?清)《永定河續志》等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開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廳水庫,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庫。1957年,《海河流域規劃》編制完成,其方針任務是:防止華北洪澇災害,發展灌溉、航運、發電、工業城市給水。1963年11月,毛澤東發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別成立“根治海河”指揮部,在工程實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方針?!案魏:印鼻捌?,每年用在水利建設上的勞動力達百萬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與治理順序上實現了各省市的團結協作。經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澇等自然災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歷史徹底改變?!獡逗:又尽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點及其意義。(15分)[權威點評]本題以永定河治理和海河治理為切入點,貫通古今,要求考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以發展的眼光分析古代中國與現代中國河流治理的不同。該題關注社會現實,角度新穎,主要考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指導]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歲修、搶修”“改行河道”“設立永定河道”“修建17處減水壩”等概括即可。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下游漫溢”“決口達20次”“一段時期內不再洪水泛濫,但河道淤積嚴重”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即可。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群眾參與、政府統籌、地區合作、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第二小問可從河流治理的綜合效果出發,從有效治理水患、推動經濟發展、發揮制度優勢等方面進行分析。[規范答案](1)措施:設立專門機構;建立歲修、搶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減水壩和減水引河。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10分)(2)特點:將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群眾廣泛支持、參與;統一領導、統籌規劃,地區間的團結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廣泛;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意義: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動了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體現了制度優勢。(15分)[閱卷寄語]閱卷教師希望看到的是能夠減輕閱讀量的卷面:(1)卷面清潔,這是最基本的要求;(2)書寫工整,字跡清晰;(3)在規定的答題區域答題,否則就是做無用功;(4)表述是要根據分值思考要點,盡量細分,用分號或①②③④等符號清楚表述;(5)語言要簡潔,答中要害;(6)語言表達要規范,盡量用專業術語。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點,在“可給分可不給分的情況,從寬給分”的高考評分原則下,將無形中增加多得分的砝碼。1.[2019·全國卷Ⅰ,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1950~1980年部分國家鋼產量變化表(單位:萬噸)年份中國美國蘇聯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編自《1949~1984中國工業的發展統計資料》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鋼產量迅速增長,1983年達到4002萬噸,1986年達到5205萬噸,至2002年達到18224.89萬噸,鋼產量已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2001年增長39.30%,2002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比2001年增長33.82%。鋼材品種結構繼續改善,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特殊品種和高附加值品種大幅增加。——摘編自《中國統計年鑒》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四個國家鋼產量的總體發展趨勢及基本原因。(1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業發展的主要原因。(10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作答時要仔細觀察表格數據,掌握其變化的規律。第二小問,需要聯系教材知識,逐一分析各國鋼鐵產量變化的原因。第(2)問,從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現代化建設加快、對鋼鐵的需求增大、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方面作答。答案:(1)趨勢:美國:產量長期穩步增長,到70年代中后期出現下降現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產量增長迅猛,70年代放緩。蘇聯:穩步增長,70年代中后期放緩。中國:快速增長。原因:美國:國家采取大力干預經濟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受“滯脹”影響。日本:采取引進技術等方式促進經濟高速發展,70年代在經濟“滯脹”沖擊下,經濟發展減速。蘇聯: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后經濟發展逐漸停滯。中國:重視發展重工業。(15分)(2)原因: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現代化建設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投資大幅增加。(10分)2.[2017·全國卷Ⅰ,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專制王權下的法國,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聲稱“朕即國家”“朕即民族”。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闡述了與之相適應的民族思想: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國王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相反,一個國王若無國民則不存在,更不必說治理國家了,甚至表示“專制之下無祖國”。在法國大革命中,人們認為法蘭西民族的成員不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語言,而且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全體法國人組成法蘭西民族。一般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摘編自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材料二蓋民族主義,對于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在實業界,茍無民族主義,則列強之經濟的壓迫,致自國生產永無發展之可能。其在勞動界,茍無民族主義,則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之軍閥及國內外之資本家,足以蝕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法國民族主義內涵的相同之處,并說明不同之處及其產生的原因。(17分)解析:解答本題要注意“以一個前提,兩個原則”應對網上閱卷。第(1)問,結合材料一得出民族主義的內涵是反對君主專制、構建民族國家,結合所學的法國大革命的史實,挖掘法國大革命對于反對封建專制、構建近代民族國家的歷史作用,從思想、政治角度回答出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中“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人們認為……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及材料二中“茍無民族主義,則列強之經濟的壓迫,致自國生產永無發展之可能……”概括;第二小問“不同”根據二者反對的對象概括,“原因”要結合中法兩國各自的社會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務分析。答案:(1)促進作用: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君主專制被推翻;等級制度被廢除;《人權宣言》宣布了天賦人權和公民平等。(8分)(2)相同:追求民主與平等。(3分)不同:法國民族主義是反對國內專制;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突出反對帝國主義。(4分)原因:封建專制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法國社會主要矛盾,爭取主權在民是主要任務;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爭取民族獨立是主要任務;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影響。(10分)第二招以“審讀聯答”四步法,規范解答高考25分材料問答題第一步審設問——明確答題方向審清答題語、答題提示語、時空限定語、答題限定語。“答題語”是指要回答的問題,“答題提示語”是指應怎樣回答,“時空限定語”是指要回答問題的時間、地域范圍,“答題限定語”是指要回答的問題應是什么樣的。將這四項審清了,答題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考生都是由于限定詞或答題語等沒審清而白白丟分,因此審設問時,一定要將這幾項答題要素用筆標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馬馬虎虎,更不能掉以輕心。第二步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讀材料是解答非選擇題的重要環節,應注意圍繞設問細讀材料,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讀材料往往有這樣一個誤區:先讀材料正文,后讀或不讀出處與材料題目??茖W做法應該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讀材料出處,圖片、圖表、表格材料先讀題目這些信息簡明扼要,往往給出了材料的主題、時間、作者、史書文獻、背景等信息。這些信息,對于從整體上把握材料至關重要。其次:通過“二讀三找法”審讀材料正文讀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讀懂由材料直接反映出來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等,或經過分析可以提煉出來的信息。(1)“二讀”材料第一遍“速讀”,帶著問題了解材料和題干大意,明確主題。第二遍“精讀”,聯系設問有針對性地閱讀材料,提取與設問有關的信息,并在相關文字下作標注,以理清材料之間的關系,建立材料與所學知識的聯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實和論點。(2)“三找”要點“一找”材料的中心論點。材料的中心論點一般來說在“兩頭”,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岸摇辈牧系膶哟魏鸵c關鍵詞(時間、空間、限定詞、主題字眼等)。材料分層一般以句號、分號或省略號為界限,讀完后要分層歸納材料要點,聯教材,列提綱,材料涉及要點一個也不要丟?!叭摇标P聯點,即尋找材料與設問之間、材料與材料之間及材料與教材之間的關聯點。第三步扣教材——依據所學知識非選擇題的開頭格式一般都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所以很多學生解答時,養成了一個“拋開教材,就題答題”的壞習慣。從非選擇題的“教材型”“材料型”“結合型”三種類型來看,答題時一般都要適當聯系教材。審完設問后,應先回顧與所學知識的鏈接點,再列出提綱要點。這里有三種情況:(1)如果是“教材型”的設問,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識作答。如果該設問與題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聯系,對材料內容應作大概了解。(2)有的“材料型”的設問,盡管題目要求“依據材料指出”,但實際上材料所含信息與教材知識又非常相近,依據教材知識照樣可以回答。這樣的設問,當你回顧教材知識后再讀材料,則很容易概括出答案。(3)對于“結合型”的設問,答案的要點應是材料信息與教材知識的“并集”,即材料中體現的要點+教材中的要點=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題時之所以漏掉一些要點,是因為這些要點不是顯性信息,而是隱性信息。而該信息一般依據材料很少能解讀出來,所以要聯系教材并列出知識提綱才能保證不漏要點。第四步組答案——條理嚴謹作答(1)組答案要注意緊扣設問,簡明扼要,規范作答。(2)答案來源于教材:設問一般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解答時一般依據教材中的知識和觀點。(3)答案來源于材料:設問一般要求“依據材料”,解答時要從材料中歸納,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來源于教材和材料:設問一般要求“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解答時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遷移教材中的知識。eq\a\vs4\al\co1(,)[2018·全國卷Ⅲ,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40年代初,上海開始“依港興市”,租界中“華洋雜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個古老的縣城逐漸發展成港口與商業中心;19世紀下半葉形成了滬東、滬西、滬南等工業區。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參與上海發展,形成新的商業區。1929年,由市政府主導,建成以江灣五角場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區”。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中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摘編自張仲禮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紀開始,曼徹斯特從軍事要塞逐漸發展成為工商業城市。1830年已有棉紡廠99家,并開通世界最早的現代化鐵路。1838年,設立議會和市政府,擺脫了封建管理體制。19世紀下半期,從傳統的棉紡業衍生出許多新門類,開通了通海運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紀初,不斷與周圍工業社區及城鎮連接,發展為大城市。1961~1981年,因過于擁擠,人口大量外遷,老齡化日益嚴重,紡織業日趨衰落。20世紀后期,城市中心被廢棄的工業區包圍,幾個大面積的舊貧民區仍然存在?!幾?英)克拉潘《現代英國經濟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上海和曼徹斯特發展成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中期以后上海相對于曼徹斯特的有利發展條件。(10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曼徹斯特為例,簡析現代城市發展中應當注意的問題。(6分)第一步:審設問——明確答題方向第二步: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一19世紀40年代初,①上海開始“依港興市”,租界中“華洋雜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個古老的縣城逐漸發展成港口與商業中心;19世紀下半葉形成了滬東、滬西、滬南等工業區。②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參與上海發展,形成新的商業區。1929年,由市政府主導,建成以江灣五角場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區”。③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中心。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摘編自張仲禮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①16世紀開始,曼徹斯特從軍事要塞逐漸發展成為工商業城市。1830年已有棉紡廠99家,并開通世界最早的現代化鐵路。1838年,設立議會和市政府,擺脫了封建管理體制。②19世紀下半期,從傳統的棉紡業衍生出許多新門類,開通了通海運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紀初,不斷與周圍工業社區及城鎮連接,③發展為大城市。1961~1981年,因過于擁擠,人口大量外遷,老齡化日益嚴重,紡織業日趨衰落。④20世紀后期,城市中心被廢棄的工業區包圍,幾個大面積的舊貧民區仍然存在?!幾?英)克拉潘《現代英國經濟史》等,eq\x(①上海從開始“依港興市”一步步發展成近代大都市。,②上海工商業發展是上海成為近代大都市的重要條件。,③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中心。,④改革開放新時期,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影響力日益增強。,,,,①曼徹斯特發展為工商業城市,并初步發展為近代大都市。,②開通了通海運河,可通往世界各地是曼徹斯特成為近代大都市的重要條件。,③隨著工業化進展,曼徹斯特成為現代城市。,④城市被廢棄的工業區包圍,表明曼徹斯特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出現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
第三步:扣教材——依據所學知識第(1)問“上海和曼徹斯特發展成為近代大城市的相同原因”,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上海最早被開辟為通商口岸,近代上海工商業發展,曼徹斯特是近代英國重要工業城市,工商業發達,工業革命推動曼徹斯特成為近代大城市,再尋找兩者的相同原因。第(2)問“20世紀中期以后上海相對于曼徹斯特的有利發展條件”,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出現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放的上海獲得了特殊機遇。浦東的開發開放更使上海獲得了有利的發展條件。第(3)問“以曼徹斯特為例,簡析現代城市發展中應當注意的問題”,依據所學可知,曼徹斯特是英國傳統工業城市,面臨環境污染、老齡化、產業轉型等一系列問題。第四步:組答案——條理嚴謹作答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業的發展,工業化的推動;制度突破。(9分)(2)內河主航道入???,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匯,近現代民族工業的基礎,持續的規劃建設,浦東新區的開放和開發,國家發展戰略推動。(10分)(3)人口擁擠和貧民窟現象;人口老齡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6分)[2017·全國卷Ⅲ,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蘭人曾先后進攻澳門、臺灣,遭到明朝官民的堅決抵抗而失敗。160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發出指示:“我們必須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厚。”1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計劃占領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臺灣南部。1642年,其勢力擴張到臺灣北部。1661年,鄭成功進軍臺灣,并正告荷蘭駐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島嶼上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并耕種這一土地”。荷蘭人試圖以賠款的方式換取鄭成功退兵,被拒絕。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臺灣根據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許多文人學士隨之入臺,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大量移民涌入,臺灣的人口迅速增加?!幾躁惪琢⒅骶帯杜_灣歷史綱要》(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荷蘭侵占中國臺灣與澎湖的歷史背景和目的。(1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臺灣的收復在哪些方面促進了國家的統一。(10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歷史背景”可以根據材料一中的時間信息“1602年”“1608年”“1621年”分析,可知當時中國正處于明末,社會動亂,明政府為應付復雜的社會矛盾,無暇他顧;同時結合此時國際背景進行分析,這一時期處于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結合材料一中信息“我們必須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厚”可以得出背景之一是荷蘭海外貿易的發展,以及與東方貿易可以獲取優厚的利潤。第二小問“目的”結合材料一中“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蘭人曾先后進攻澳門、臺灣”可以概括為建立殖民據點;結合材料“我們必須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厚”可以概括為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結合材料“1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計劃占領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可以概括為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第(2)問,據材料“鄭成功進軍臺灣,并正告荷蘭駐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可以得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據材料“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許多文人學士隨之入臺,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等可以分析得出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并且進一步證明收復臺灣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據材料“大量移民涌入”分析得出接受移民,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的往來和聯系。答案:(1)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荷蘭海外貿易快速發展;與東方的貿易利潤巨大;明末戰亂之際,中央政府無暇他顧。(8分)目的:建立殖民據點;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7分)(2)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的往來和聯系;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10分)
第三招通法悟道解答非選擇題的常見失誤及解決辦法近幾年高考試題大多通過運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來命制試題,對學生的閱讀、理解、運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題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發揮”的關鍵,應特別注意解答非選擇題常見失誤及解決辦法:(1)答題沒有思考的過程,看到題目就寫,沒有完整的答題思路。解決辦法:在初讀材料的基礎上,注意審題,看清問題的具體要求,然后帶著問題細讀材料;明確材料的主題,了解材料的層次結構;對應材料內容,思考材料內容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2)不按題目要求做題,審題不清,隨意性大。解決辦法:認真審題。審題意——緊抓“題眼兒”,揣摩題意;審題型——辨別題型,確定方法;審題分——注意題分,看分作答,一般來說,分多的題目答案要點多,分少的題目答案要點少。(3)答題時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決方法:注意將觀點和材料有機結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角度單一、重復。解決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層次、辯證地分析問題。eq\a\vs4\al\co1(,)[2020·全國卷Ⅰ,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幾詣⒌卤笾骶帯秶H關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十分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系。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行業都有前景”,紛紛進軍中國市場。1998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弊鳛橹匾繕?,對外不依附于任何國家,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并與中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出現多元認同”。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擴大各自在國際上的活動余地,并促進世界和平、安全和穩定。2004年,中德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中德戰略伙伴”關系,中德關系發展到了新的高度?!幾詤怯逊ā兜聡F當代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德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歷史條件。(9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德關系發展的歷史啟示。(6分)[解題指導]注意審題,明確解題方向,多角度分析條理作答。第(1)問,與民主德國關系的“變化”可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6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概括得出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原因”可根據材料“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等和所學知識思考作答。與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可根據材料“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概括得出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原因”可先根據材料“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70年代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等和所學知識思考作答。第(2)問,“歷史條件”可先根據材料“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鳛橹匾繕恕薄爸袊J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等,從德國外交政策與目標調整、世界多極化發展、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等方面概括回答,再結合所學中國改革開放、歐洲一體化發展、德國實現統一的相關知識回答。第(3)問,“歷史啟示”可根據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德關系發展的史實、原因、影響等分析作答,如根據20世紀70年代初中德兩國都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不斷改善兩國關系可得出外交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如根據中德兩國都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外交決策,不依附于別國可得出外交需獨立自主;如根據20世紀90年代中德關系發展提高了兩國的國際地位可得出通過發展友好外交拓展國際空間和增強經濟實力。[規范答案](1)變化: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與聯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常化。原因:20世紀50年代,在“冷戰”格局下,中國和民主德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聯邦德國外交依附美國;中蘇關系惡化,民主德國緊跟蘇聯;中國與美國關系逐步走向正?;?,聯邦德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10分)(2)歷史條件: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德國統一,經濟發達,對中國市場有巨大需求,尋求政治大國地位;兩國都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9分)(3)啟示:堅持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堅持獨立自主,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求同存異,摒棄“冷戰”思維;奉行多邊外交,推動全球化。(6分)1.[2020·全國卷Ⅲ,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勝利后,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理想化的標準模式。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劃傳統。——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興起。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在許多城邦,人民憑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村地區,這是城邦的主要經濟基礎?!幾渣S洋等主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西周時期的都城和古希臘城邦的特點。(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希臘城邦興起的歷史條件。(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7分)解析:第(1)問,西周都城的特點,依據“分封其親屬子弟”得出以分封制為基礎;依據“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等得出國人和野人均擁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依據“宗廟”等得出其設施方面的特點;依據“繼承……規劃傳統”可得出其對后世都城修建及規劃的影響。古希臘城邦的特點,依據“高地或山丘”“城墻”“神廟”“中心廣場”等信息可確定其設施方面的特點;依據“公民權”等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其政治權利方面的特點;依據“以一個城市為中心”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第(2)問,根據材料“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人民……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從自然地理環境、貿易發展情況、自治傳統等角度進行概括。第(3)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考生依次展開分析。結合分封制可從擴大疆域、開發邊地、國家認同等角度展開;結合宗法制可從穩定統治角度展開;結合禮樂制度可從穩定社會秩序、儒學發展等角度展開;最后從中華文明奠基這一角度進行總體概括和提升。答案:(1)特點: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建有宗廟和社稷;國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古希臘:公民享有參政權;建有神廟、廣場、城墻等設施;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12分)(2)歷史條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發達的貿易;獨立自治的傳統。(6分)(3)影響: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奠定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禮樂制度促進了儒家學說和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為中國長時期政治結構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7分)2.[2018·全國卷Ⅱ,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洱R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8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5分)解析:注意審題,明確解題方向,多角度分析條理作答。第(1)問,“特點”根據材料中“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可知,中國最早種植大豆;據“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唐宋時期……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可知,大豆的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據《齊民要術》中的記載和唐宋時期的文獻記載可得出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政府的推動?!白饔谩眲t要從微觀——民眾食物來源和宏觀——中國農業發展兩個角度作答。第(2)問,大豆引入美國緣于世界各地聯系加強;大豆本身的優點也是其被廣泛種植的原因;再從材料中福特公司對大豆營養價值的開發可知,科技進步也是大豆受到歡迎的重要因素。第(3)問,注意題干要求回答“積極意義”,可從世界文明交流、人類文明發展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點: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開發出各種豆制品;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政府推動。作用: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備荒物資。(12分)(2)原因: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大豆是一種優良作物品種,適宜種植;科學技術進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8分)(3)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5分)二、高考12分開放探究題試題特色(1)材料主觀高考“開放探究題”以材料呈現,有歷史圖片、教材目錄、公式、統計表、文字與地圖結合、純文字等。這要求學生對各種歷史資料(地圖、文獻、實物、表格、漫畫、圖片、公式)都要有所涉及,選擇靈活。(2)設問方式高考“開放探究題”在設問中通常有“說明”“評述”“評析”“探討”等關鍵詞,主要考查考生對歷史觀點、規律的認知、分析和論證能力。(3)考查內容高考“開放探究題”重視對歷史主干知識的依托,選取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試題命制靈活,在覆蓋面上屬于小切口,深內涵,重視對背景、結果及影響的探究。解題策略(1)了解賦分的主要標準開放性試題評卷的一般套路為:觀點分/論據分/結構分/邏輯分/表達分/整體評價分。強調觀點的明確性和準確性。論證的角度與深度、廣度。與材料的結合度及邏輯表達等。(2)明確答題的基本原則①緊扣主題:對材料進行快速、準確甄別,提出觀點或提取信息。②觀點明確:觀點要指向明確,具體化。③邏輯嚴密:在闡述理由時,史實要充分,邏輯要嚴密,形成“因果關系”。④格式規范:表述成文,答案向多元方向發展,概括精煉,說明簡潔,論述合理,層次分明,邏輯嚴謹。(3)把握應試的重要環節是什么——你所認同的觀點是什么。以“我認為”,或“我同意”“我反對”等用語引領自己的看法。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從幾個角度進行論證,必須史論結合,論證充分。怎么樣——最后進行小結或提升。用“所以”“因此”“總之”等用語,表明自己的結論是建立于扎實的因果推理之上的。第一招提供觀點型開放探究題——觀點、論證、史論結合[試題設計]提供觀點型開放探究題,一般是命題者出示一則或數則說明觀點的材料,要求考生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支持或反對意見,并論證自己所選觀點的合理性。這類試題考查考生在靈活掌握主干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歷史事物間的縱橫聯系,關注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結合,強調的是一種探究能力,同時又重視探究過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設問形式](1)閱讀材料,你側重于哪一觀點?試結合相關史實扼要論述。(2)從材料中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證。(3)評析或論證材料中的觀點等,即按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論證。[解題指導](1)發現問題按照試題設問形式瀏覽材料,找關鍵詞,圍繞材料的中心,分析材料要旨,準確把握材料觀點。(2)分析問題合理引用史實,多角度多層次評論,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3)解決問題答題時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形式上要段落化、要點化和序號化,避免在細節上失分。eq\a\vs4\al\co1(,)[2018·全國卷Ⅱ,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從英國預購煉鐵機爐,有人提醒先要確定煤、鐵質地才能配置合適的機爐,張之洞認為不必“先覓煤、鐵而后購機爐”。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購得大冶鐵礦,開始籌建漢陽鐵廠,由于找不到合適的煤,耗費六年時間和巨資,仍未能煉出合格的鋼鐵。盛宣懷接手后,招商股銀200萬兩,并開辦萍鄉煤礦,但由于原來定購的機爐不適用,依然未能煉出好鋼,只得貸款改裝設備,才獲得成功。通過克服種種困難,漢陽鐵廠成為中國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鋼鐵企業。1949年后收歸國有?!幾躁愓娴染帯吨袊I史資料》等材料提供了一個中國近代企業發展的案例,蘊含了現代化的諸多啟示。從材料中提煉一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12分)[權威點撥]我們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構建問題鏈,按照題干材料的敘述邏輯,拆解材料如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耗費六年時間和巨資,仍未能煉出合格的鋼鐵。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開始籌建漢陽鐵廠……找不到合適的煤。盛宣懷接手后,招商股銀200萬兩,并開辦萍鄉煤礦。依然未能煉出好鋼。①兩廣總督張之洞從英國預購煉鐵機爐,有人提醒先要確定煤、鐵質地才能配置合適的機爐,張之洞認為不必“先覓煤、鐵而后購機爐”。②原來定購的機爐不適用。盛宣懷接手后……貸款改裝設備。題干材料“兩廣總督張之洞”提示考生漢陽鐵廠最初屬于洋務企業,本題落腳點在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化鋼鐵廠需要原料、技術、資金、管理、市場等諸多條件,洋務企業也不例外。(1)從原料角度看,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并未進行資源勘探,就匆忙預購煉鐵機爐。后其調任湖廣總督購得大冶鐵礦,但長期找不到合適的煤,直至盛宣懷接手開辦萍鄉煤礦,才解決了原料問題。(2)從技術角度看,“從英國預購煉鐵機爐”表明,作為后發國家,中國不得不從國外引進機器設備。(3)從資金角度看,“耗費六年時間和巨資”完全由政府買單,“未能煉出合格的鋼鐵”導致虧損嚴重。盛宣懷接手“招商股銀200萬兩”,引入民間資本?!爸坏觅J款”表明盛宣懷利用了近代金融機構。(4)從管理角度看,張之洞既未進行資源勘探也并不在意他人的意見,在他的經營之下,漢陽鐵廠虧損嚴重,困難重重。整體來看,漢陽鐵廠的創辦與發展之路非??部?,原料、資金、管理等方面面臨的困難雖然不乏客觀因素,但與創辦者張之洞的失誤也有密切關系,但是倘若我們僅僅停留在對張之洞個人的指責上,就只是看到了問題的表象。作為開放型論述題,我們可以選取原料、技術、資金、管理、市場等經濟層面的某個點來提煉并說明啟示。但從政治與經濟互動的角度,政治體制的缺陷導致洋務運動中官辦企業弊端重重才是這道題目最大的啟示。[規范答題]示例:從張之洞經營漢陽鐵廠初期遇到的問題和挫折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啟示:經濟決策要遵循客觀規律。(4分)論證舉例1:張之洞開始創辦漢陽鐵廠時忽視了先要確定煤鐵的質地才能配置合適的機爐的一般規律,先購置機爐,結果卻因沒有合適的煤或者煤礦生產的煤與機爐不適用而導致了生產的延誤和損失。(8分)論證舉例2:近現代中國政府在領導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等原因,忽視或違背經濟規律,給社會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反之則往往能促進經濟建設的良性甚至加速發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例如1958年“大躍進”運動時期,全民大煉鋼鐵,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片面追求鋼產量比去年翻一倍的高指標,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浪費大量自然和社會資源等嚴重后果。后來黨和政府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合理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例關系,遵循客觀規律,“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從1962年起國民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8分)論證舉例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總結以往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強調從實際出發,按經濟規律辦事。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8分)[題后反思]本題以小見大,從一個近代企業發展的個案,推廣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啟示(經驗、教訓、道理、規律、認識等)。考生解答本題時,首先提出依托漢陽鐵廠的發展歷程得出的啟示,啟示要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然后再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史實說明這個啟示的正當性、合理性、普遍性、重要性、指導性。論述過程不僅要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而且要史實準確,邏輯嚴謹,文體結構完整。本題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是對現代化內涵的理解和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正確認知。同時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現代化是一條重要的學習線索。現代化是研究歷史的一種范式,唯物史觀是哲學意義上的指導思想?,F代化也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進行研究的。[2020·全國卷Ⅲ,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摘自1995年7~8月對江蘇昆山、浙江樂清的部分農民進行的調查統計,調查對象中近60%為18~35歲的青壯年。表1995年7~8月江蘇昆山、浙江樂清部分農民調查統計單位:%——據周曉虹《傳統與變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解析:本題要依據對農民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從“改革雖然有風險,但比吃大鍋飯強”的數據可以看出,很贊同的比重為45.2%,比較贊同的為29.2%,同時結合“如果有機會重作選擇,你將選擇”,選擇經商和去鄉鎮企業工作的分別為35.2%和14.1%,可以看出已經有很多農民認同經商創業。結合以上兩個數據可以分析得出“改革開放逐步帶動了人們思想的轉變”這一論題。論述時結合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及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及影響,同時聯系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與發展等相關史實展開論述。答案:示例:論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逐步帶動就業觀念的轉變。(2分)論述: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在農村地區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而在城市中開展了國有企業的改革。這一系列變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們對于大膽改革有了新的認識,不再是過去吃大鍋飯的理念了。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就業觀念的轉變,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農民就業的選擇更多了,“進廠不進城”,選擇到鄉鎮的企業中從事勞動,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市場經濟被人們所認知與推崇,農民也逐步改變了傳統的小農意識,想要下海經商,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所帶來的變化。(8分)因此只有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才能進一步帶動思想的解放。(2分)第二招提煉觀點型開放探究題——立論、評論、論從史出[試題設計]提煉觀點型開放探究題,一般是命題者出示一則或數則說明觀點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煉觀點或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支持或反對意見,并論證自己所選觀點的合理性。這類試題考查考生在靈活掌握主干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歷史事物間的縱橫聯系,關注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結合,強調的是一種探究能力,同時又重視探究過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設問形式](1)閱讀材料,你側重于哪一觀點?試結合相關史實扼要論述。(2)從材料中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證。(3)評析或論證材料中的某種觀點等,即先提煉材料中的觀點,再進行論證。[解題指導]解答提煉觀點型試題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觀點明確。提煉觀點也好,選擇觀點也好,判斷觀點也好,評價觀點也好,都要有一個明確的論證對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