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1頁
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2頁
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3頁
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4頁
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陸交通的變遷【教材分析】第一子目主要介紹了道路建設和運河開通,從時間上來說是交通中最早的。而由于海上航行的困難,海上航行尤其是遠洋航行相對要晚一些。所以對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放在了第二子目。考慮到工業革命對鐵路、輪船、汽車等的重大作用,所以單列一個子目“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以上三個子目的主要時段是20世紀前,少量涉及到20世紀后(比如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它們合起來,將20世紀之前交通的變化做了一個概要性的交代。第四個子目“交通與社會變遷”,則是在前三個子目的基礎上,討論交通發展的作用。【學情分析】對于交通的意義,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切身的體會,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思考。同學們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京杭大運河、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等內容,已經有相關知識基礎,容易理解。另外,高二學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歷史思維,掌握了一些歷史學習的方法——史料探究、聯系對比等,有了一定的學科素養,這是這節課學習的良好基礎。【教學目標】1.按照主題分類分出水陸交通和海洋交通兩大主題;然后按照先古后今的時間順序梳理中外古今的交通變遷,引導學生體會交通變遷的大趨勢及交通發揮的重要作用。2.通過史料分析,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利用不同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和論述。3.分析水陸交通在歷史上發揮的巨大作用,提高對社會變化的解釋水平。【重點難點】重點:古代的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難點:交通與社會變遷,突出交通的改進對國家發展、城市變遷和信息傳遞的影響。【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問題引領法、史料教學法【教學過程】教案:導入新課運輸物品最初依靠人力或畜力。后來,人們在拖拉物體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把重物放在木制架子上,發明了撬作為運輸工具。緊隨而來的是輪車的發明。輪子的創造,讓人類的運輸方式實現由滑動到滾動的飛躍。輪車的使用能夠大大提高了運載量和運送速度,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古代的陸路交通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古代道路產生的條件有)1.條件:(1)人類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2)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3)輪車的發明對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結】古代的道路發展,按照不同的運輸工具可以分為步行道路、駝運道路、馬車道路三個階段。2.古羅馬的陸路交通羅馬帝國的道路連接羅馬與各行省,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首都羅馬通過道路和今天的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小亞細亞部分地區、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連成整體,并把這些區域分成13個省,有322條聯絡干道,總長度7.8萬千米。3.古代中國的陸路交通(1)秦朝修筑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由咸陽修建向北延伸的直道,全程約700千米,僅用了兩年半時間修通,可稱奇跡。秦朝還在西南山區修建了“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等地區修筑了“新道”。這些不同等級、各有特征的道,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的道路網。秦朝還統一了車轍的寬度,使車輛制造和道路建設有了法度。下面我們來看一段材料材料一(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賈山傳》思考:依據材料,概括秦朝馳道的修建具有哪些特點?【提示】材料介紹了秦朝馳道的范圍、規格以及建設的細節。特點:延伸全國,具有嚴格的建設規范和質量要求。(2)漢朝貫通的絲綢之路連接亞洲和北非(3)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當時主要新建的道路有:關內道、河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道等等。唐朝的城市道路建設也很突出,不但為中國以后的城市道路建設樹立了榜樣,而且影響遠及日本。(4)元朝構成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與陸路建設并行的是運河開鑿。接下來我們來學習:水路交通1.中國古代的水路交通(1)中國在春秋時期已有運河(2)秦始皇開鑿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3)隋朝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與北方(4)元朝的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800千米,為世界之最2.近代西方的水路交通(1)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運河之一米迪運河1681年開通,位于法國南部,從圖盧茲城附近流入地中海附近的拓湖,全長241千米,運河開辟了避開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被譽為17世紀最偉大的工程之一,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是歐洲歷史最為悠久且目前仍通航的運河之一。(2)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位于荷蘭首都的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由四條主要運河構成,即紳士運河、王子運河、皇帝運河和新厄爾運河。該系統始建于17世紀荷蘭的“黃金時代”,圍繞城市形成了同心形運河帶。2010年該運河系統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為阿姆斯特丹市贏得了“北方威尼斯”的美稱。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是荷蘭“黃金時代”經濟繁榮和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獨一無二的。【總結】因此,古代的道路鋪設和運河開鑿,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曾不斷探索海洋。在石器時代已經懂得“木浮于水上”的道理,并開始制作獨木舟,不僅在江河湖泊和沿海航行,而且借助海洋自然動能在海上飄航到較遠距離。但這一時期的海上航行基本上是被動的和盲目的。古代中國對海洋的探索中國夏商周時期,隨著木板船和風帆的產生,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航行開始,中國與東亞其他地區的海上交往見諸史籍。春秋時期,木板船進一步發展,定向與導航技術初具雛形,為海上航行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以徐福為代表的秦人大規模東渡日本,是中日海上交往史的奠基性事件,也是中國古代遠洋航運的光輝序幕。1.西漢時期已初步形成了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2.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重大進步材料二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余者謂之“鉆風”,大小八櫓或六櫓,每船可載百余人。——【宋】吳自牧《夢粱錄》思考:依據材料,概括宋代海船具有什么特點?【提示】依據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海船體勢龐碩,載重量大,有載五六百人的,有載二三百人的,也有載百余人的,海船大小不等。特點:宋代海船體勢龐碩,載重量大。除此之外,海船船體堅固,結構精良,航器先進,設計齊備;宋元采取羅盤針定位作為主要航路指南手段,是航海技術的的重大進步之一,在世界航運史上也是劃時代的大事;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基于造船業的進步和航海技術的突破,宋元的遠洋活動范圍空前擴大,舟船所及幾乎達到了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全部海岸,元朝大航海家汪大淵曾介紹,當時中國遠洋船隊已經與120個亞非國家建立了海上貿易關系。從1405至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規模空前鄭和率領的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其規模是歷史上罕見的。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二)古代世界對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2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總結】可以說,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已經有廣泛的區域海上探索,只不過這種探索還是局部的。(三)新航路的開辟其他航路的開辟【總結】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四)蘇伊士運河與巴拿馬運河的開通1.168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位于埃及境內,是連通歐洲、亞洲和非洲的重要航線,全長190余千米,蘇伊士運河極大地推動了埃及和西南亞、東北非、南歐等地區的貿易往來,使得亞歐之間往來船只可以直接通行,不必繞道非洲的好望角。2.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橫穿巴拿馬地峽,連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長82千米,被譽為當今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總結】因此,航海經驗的積累和洲際運河的開鑿,人們對海洋的探索從區域擴展到全球。四、工業革命與交通運輸的發展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現代交通運輸發展的條件有)1.條件(1)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改良蒸汽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動力問題;汽船、蒸汽機車相繼發明(2)(2)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近代西方的鐵路建設(1)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的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2)近代世界鐵路修建的意義①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人類步入鐵路時代。②帶動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大發展。【過渡】在歐美國家掀起鐵路建設高潮、全國性鐵路網逐步形成之際,受它們影響的亞洲、澳洲、中南美洲和非洲少數國家,也開始修建鐵路,中國也不例外。3.近代中國的鐵路修建(1)唐胥鐵路: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2)京張鐵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詹天佑12歲考入清政府的官費留學生,赴美留學。17歲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和鐵路專修科,1881年學成歸國,1888年進入中國鐵路公司工作。京張鐵路的路線是詹天佑從親自勘定的三條中選定的。在建設過程中,詹天佑突破種種困難,提前完工。為了紀念他,1919年,詹天佑逝世時,在青龍湖火車站為其樹立全身的銅像。京張鐵路最困難的一段是南口至八達嶺一帶的關溝段。這里不但地勢險峻,坡度也很大。為了穿越燕山山脈軍都山的陡山大溝,詹天佑創造性地在青龍湖東溝地段成功修筑了人字軌道。列車在此處用折返方法攀斜,但坡度仍達到33.7度,需要由兩部機車牽引,用掉頭互相推挽的方法,以解決動力不足的問題。【過渡】由于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鐵路的修筑權被列強把控。(3)到1911年,全國鐵路90%受外國人控制,這充分顯示了中國鐵路的半殖民地化特征材料三若地勢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業,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達;山川之產,靡不盡出;風俗之陋,靡不盡除。使中國各省鐵路全通,則國家氣象大變:商民貨物之蕃息,當增十倍;國家歲入之數,亦增十倍。至于調兵之捷速,可省多營;轉漕無阻,可備海梗;民間無差徭科派之困,官吏無驛站辦差之累。——張謇《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張謇全集》第1冊思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近代鐵路建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示】積極影響:1.鐵路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促進了中國近代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轉型。2.鐵路的出現,推動了鐵路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也帶動了與鐵路建設相關的近代工礦業的發展。3.鐵路的興筑和延伸,打破了中國內地的封閉狀態,加強了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村的聯系,加速了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瓦解,推動了中國商品經濟的擴展,推動了中國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鐵路沿線興起,并成為所在地新的經濟中心。4.政治上,鐵路加速了近代中國的一體化,打破了封建時代中國的分散落后狀態,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增強了民族凝聚力。5.鐵路建設對封建的陋習等,也有一定的沖擊作用。存在問題:近代鐵路掌握在列強手中,成為列強侵略和征服中國的工具,這源于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過渡】工業革命對交通的另一大重要影響是輪船。4.近代航運業的發展(1)中國近代造船業的發展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黃鵠號”設計建造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最初安慶內軍械所從事制小火輪船,幾經試航,取得一定的成果。后來安慶內軍械所部分遷往南京,制造輪船的工作也主要在南京進行。1868年,中國第一艘蒸汽動力輪船,在長江正式試航成功,被命名為“黃鵠號”。它的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它的設計者徐壽是清末著名科學家,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2)輪船招商局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材料四輪船招商局集股開辦以來,裝運漕糧、軍火、防軍,莫不迅速葳事,歷有成效。——摘編自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輪船招商局的成立在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意義?【提示】意義: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它承擔著轉運漕糧、軍火、防軍的作用,推動中國交通走向近代化;輪船招商局的成功創辦和業務拓展,對打破列強在華航運壟斷有著重要意義,它是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交通與社會變遷1.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材料五從公元前220年開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陽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東北、東面和東南輻射的一批稱為馳道的帝國道路。在漢代,隨著帝國的擴張,道路系統大為擴大。——《劍橋中國秦漢史》思考:依據材料和教材,秦朝全國道路系統的修建有何影響?【提示】影響:秦朝道路系統的修建,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經貿往來,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1)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而崛起,因津浦鐵路而衰落(2)鄭州因京漢和隴海鐵路而崛起(3)紐約因伊利運河而發展為國際化商貿中心(4)曼徹斯特因通海運河而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總結】總之,交通的改進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帶動了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的變化。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1)唐朝為官方服務的郵路驛道眾多(2)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3)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4)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大清郵政官局(5)電報、電話在晚清時傳入中國大龍郵票的設計者是德國人、天津海關稅務司崔德琳。1878-1885年前后發行三批,全套三枚,共三種面值。面值最高的五分銀以代表皇權的黃色著色,三分銀用代表喜慶的紅色,一分銀用綠色。郵票票面上有四腿兒龍,每只腿五個爪伸向圖案四角,襯以云彩水浪;龍頭下方有一顆火焰球。材料六客郵客郵是西方列強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的郵政機構。1834年,英國人率先在廣州開辦郵局,法、美、德、俄、日等國也紛紛效仿。客郵最多時有五六百處,其中日本開辦的數量最多。客郵的設立,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阻礙了中國郵政事業的發展。——歷史縱橫解讀: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開辦郵局,一方面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但另一方面也讓中國有識之士認識到近代郵政先進之處,公私兼顧、信資少、遞送快、準確度高。【總結】隨著物質生產的豐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術的發展,人們鋪設道路,開鑿運河,改進車、船和飛機,不斷拓展陸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線,將人員和物資越來越快捷、安全地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