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區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1頁
四川省部分地區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2頁
四川省部分地區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3頁
四川省部分地區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4頁
四川省部分地區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述類文本閱讀四川省雅安等九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二診語文試題(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語言是音義的結合體,形聲造字法兼及記錄語言的音和義,因此常被漢字研究者認為是最科學、最實用的造字法。不過,原初選用形聲造字法的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其后裔的文字卻紛紛放棄形聲造字法,轉向純表音方式。于是,形聲造字法又常被表音文字研究者認為是原始的遺存,漢字也因此被認為是沒有進化的“古董”文字。目前,這種觀念有所變化。有些學者借助漢語同音字眾多的特點,認為表音方式克服不了出現大量同音同形文字的弊端,漢字沒有走向表音路線是合乎邏輯的。事實上,應當更加關注的是形聲造字法中記音記義手法的繁簡配合以及形聲造字法和不同語言的適合性,這兩個問題正是揭示漢字形聲造字法何以獨存的關鍵所在。形聲造字法音義兼及,從字面上看,使用記音手法+記義手法,兩者配合即可。不過實際應用時,這兩種手法要順利執行并不容易。記音記義手法本身都屬于技法范疇,理論上,它們在手法繁簡搭配上有以下4種配合模式:簡記音+簡記義;繁記音+繁記義;簡記音+繁記義;繁記音+簡記義。從應用層面而言,這些配合模式中最“經濟”的是“簡記音+簡記義”模式。可惜在實際執行中,記義手法要實現“簡”非常困難。語言語義復雜、數量龐大,語義記錄不同于語音記錄可以直接約定,而是常需要造意對接,其所需理據的獲取涉及文化、思維等因素。獲取后的理據還常面臨因時變遷的調整,“簡記義”很難做到。因此,這4種配合模式真正算得上比較“經濟”而實用的當屬“簡記音+繁記義”模式。實現“簡記音+繁記義”模式最重要的是記音手法的“簡”。根據早期文字記錄語音通常對應的記音單位——音節,語言音節數量的多寡成為記音手法能否實現“簡”的關鍵因素。單音節為主的語言,記錄語音時對應單音節,即能實現一個有意義詞語音的記錄;而多音節為主的語言需要多個音節拼寫,才能實現一個有意義詞語音的記錄。換言之,前者只需某個音符與語音對應即可,操作相對簡單,是一種“簡”的方式;后者除了需要多個音符,考慮如何拼寫與語音正確對接,還需要考慮拼寫后的多個音符形態如何合理布局,及其在形聲結構中如何不與所配合的意符發生沖突,是一種相對“繁”的方式。可見,單音節為主的語言,在音節層面的語音記錄,先天具備“簡”的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為主,漢字的形聲造字法巧妙運用早期象形、會意等手法所存在的整音對應方法,形聲結構中的音符直接標示整音,實現“簡記音”模式。多音節為主的語言特點注定了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在形聲造字法執行上的先天不足。后有承繼關系表音文字的出現,也并非是一種進階式造字方法,而更多是由于明晰自身多音節語言特點,不能完美執行音義兼及的形聲造字法,退而求之,放棄記義,只選擇記音。而在漢字中形聲造字法卻得以保存并不斷發展,最終成為其應用的最佳“代言人”。(摘編自李海平《漢字何以“獨存”形聲造字法》)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原本使用形聲造字法的文字紛紛轉向純表音方式,以致研究者對形聲造字法褒貶不一。B.記音手法和記義手法的搭配共有四種模式,“簡記音+簡記義”最“經濟”但不易實現。C.單音節為主的語言記音相對簡單,而古漢語以單音節為主,使用形聲造字法較為便利。D.漢字的形聲造字法用音符直接標示整音,這與象形、會意等手法的整音對應方法有關。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同類型的文字各有特色,我們不宜簡單評價優劣,而要摒棄偏見,探究深層原因。B.對于漢語同音字眾多這一問題,形聲造字法能夠較好處理,純表音方式則難以解決。C.語義記錄無法直接約定,記義很難簡化,因此形聲造字法的應用只考慮記音是否便捷。D.多音節為主的語言,一個有意義詞語音需要用多個音符表示,“簡記音”的難度大。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文中畫線句觀點的一項是()A.古人把漢字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類型,稱之為六書,后來人們再造新字都以此為依據。B.形聲造字法突破了象形、指事、會意造字的局限,記錄語言更加科學合理,形聲字可以因形見義,據形知音,成為漢字系統里的主流。C.上個世紀,部分學者以實現“漢字拼音化”為目標,借鑒拉丁字母拼音漢字的方式,積極推動漢字改革,但改革最后以折中的方式收場。D.隨著西方經濟與軍事實力的擴張,英語等表音文字成為風靡世界的“國際語言”,但就使用者總量而言,仍然不如使用漢字的人數多。【答案】1.A2.C3.B【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以致研究者對形聲造字法褒貶不一”錯誤,由原文第一段“轉向純表音方式。于是,形聲造字法又常被表音文字研究者認為是原始的遺存,漢字也因此被認為是沒有進化的‘古董’文字”及第二段“目前,這種觀念有所變化。有些學者借助漢語同音字眾多的特點……”可知,研究者對形聲造字法在觀念上存在誤解,或者說有認識上的誤區,但不是“褒貶”的態度,而且從關聯詞“于是”看,前后文是順承關系,不存在因果關系,無法得出“以致研究者對形聲造字法”等的結論。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C.“因此形聲造字法的應用只考慮記音是否便捷”錯誤,由原文第二段“事實上,應當更加關注的是形聲造字法中記音記義手法的繁簡配合以及形聲造字法和不同語言的適合性,這兩個問題正是揭示漢字形聲造字法何以獨存的關鍵所在”及最后一段“不能完美執行音義兼及的形聲造字法,退而求之,放棄記義,只選擇記音。而在漢字中形聲造字法卻得以保存并不斷發展,最終成為其應用的最佳‘代言人’”等可知,使用記音手法+記義手法,是漢字形聲造字法的優勢,不能“放棄記義,只選擇記音”,所以形聲造字法的應用不能“只考慮”記音是否便捷。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的能力。畫線句子是:在漢字中形聲造字法卻得以保存并不斷發展,最終成為其應用的最佳“代言人”。A.強調六書是漢字造字依據,沒有凸顯“漢字中形聲造字法”的優勢。B.“成為漢字系統里的主流”更能證明“漢字中形聲造字法”是“最佳’代言人’”。C.是說“漢字拼音化”改革失敗,不能證明“漢字中形聲造字法”的優勢。D.強調的是“使用漢字的人數多”,不能證明“漢字中形聲造字法”的優勢。故選B。四川省德陽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語文試題(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①《易傳》是中國古代美學史上辯證法傳統的一個重要源頭。《系辭傳》①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又說:“爻者,言乎變者也。”在《系辭傳》作者看來,《易經》就是一部講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書。《易傳》的這種辯證法思想,對美學思想的發展有著多方面的、深刻的影響。②《易傳》“陰陽剛柔”的思想確立了中國古典美學關于美的兩大類型的統一觀。③《系辭傳》認為,宇宙萬物變化的原因,是事物內部兩種對立因素的互相作用。這兩種對立的因素,就是陰和陽,也就是柔和剛。在這個思想影響下,中國古典美學把美區分為兩大基本類型:壯美和優美。或者叫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美的這兩大基本類型,同時也就是藝術意象、藝術典型、藝術風格的兩大基本類型。④《易傳》的影響不僅在于這兩類美的區分,更在于這兩類美的統一。《系辭傳》說:“一陰一陽之為道。”就是說,陽和陰,剛和柔,不但是對立的,而且是統一的,都是“道”所不可缺少的。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壯美和優美的關系,就不是相互分裂的,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統一的。所以姚鼐說,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可以“偏勝”,但卻不可以“偏廢”。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觀點。⑤在西方美學中,崇高和美是對立的。美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的統一,崇高則是理性內容壓倒和沖破感性形式。中國古典美學的壯美,卻并不破壞感性形式的和諧。它仍然是美的一種,是陽剛之美。它和優美(陰柔之美)并不那么絕對對立,也并不互相隔絕。相反,它們常常互相連接,互相滲透,融合成統一的藝術形象。在中國古典美學的系統中,壯美的形象不僅要雄偉、勁健,而且同時要表現出內在的韻味;優美的形象不僅要秀麗、柔婉,而且同時要表現出內在的骨力。⑥《易傳》“知幾其神”的思想引發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⑦《易傳》在講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時候,提出了“神”這個概念。《系辭傳》說:“陰陽不測之謂神。”韓康伯注:“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求也。”“神”是“陰陽不測”,“變化之極”,“神”,是“妙萬物而為言”,也就是說,“神”是世界萬物的極端微妙的變化的規律。⑧既然“神”是宇宙萬物微妙變化的規律,《系辭傳》的作者又進一步認為,凡是把握了宇宙萬物微妙變化的規律的,也就可以說是達到了“神”的境界。《系辭傳》說:“知幾其神乎!”又說:“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先兆,“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系辭傳》作者用“知幾”“知來”來規定“神”的概念,這就是說,凡是能把握事物變化的先兆,能預見事物發展的將來的,就叫做“神”。換句話說,凡是能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的,就叫做“神”。這樣,“神”的概念,就成了一個認識論的概念。⑨后來,莊子的寓言故事也使用了“神”這個概念。莊子說的“神”,是指人們在技藝上達到的神化的境界。這同《系辭傳》所說的“神”顯然有著邏輯上的聯系。《系辭傳》講的“神”是指對于事物變化發展的微妙規律的把握,莊子講的“神”則是指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微妙規律而后獲得的一種創造的自由。經過莊子的發展,“神”的概念就由一般的哲學概念轉化為一個美學概念,從而對審美和藝術領域產生直接的影響。很多人把“神”作為一種很高的、甚至是最高的審美標準來品評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很多藝術家則把達到這種神化的境界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審美理想。【注】①《系辭傳》是《易傳》七篇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總論《易經》的大義、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其中包含了許多重要的哲學思想和概念。(摘編自葉朗《<易傳>辯證法對美學思想發展的影響》)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易傳》陰陽剛柔的思想將美區分為壯美和優美兩大基本類型,確立了中國古典美學關于美的兩大類型的統一觀。B.在中國古典美學中,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并非相互對立隔絕,而是常常互相連接、滲透,融合成統一的藝術形象。C.文中“神”的內涵,先是指“事物變化的規律”,再是“對規律的把握”,最后是“把握規律后獲得的創造自由”。D.《系辭傳》認為把握了事物微妙變化的規律,就可至“神”的境界,這一境界是很多藝術家畢生追求的審美理想。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從“陰陽剛柔”到“知幾其神”,由表及里地論證了《易傳》的辯證法思想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深刻影響。B.文章展開論述時,大量引用《系辭傳》中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易傳》辯證法對美學思想發展的影響。C.第四段將西方美學中崇高和美的關系與中國古典美學中壯美和優美的關系對比,論證了中國古典美學兩類美的統一觀。D.末段對《系辭傳》中的“神”和莊子寓言中的“神”的關系進行論述,闡明了“神”由哲學概念到美學概念的轉化過程。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這一論畫理論,反映了《易傳》陰陽剛柔互相滲透,融合統一的美學思想。B.作為一般哲學概念的“神”,它能把握事物變化的先兆,預見事物的未來,但不能對審美和藝術領域產生直接的影響。C.“知幾其神乎!”中的“神”之所以成為一個認識論的概念,是因為它能把握事物變化的先兆,能預見事物發展的將來。D.如果作家藝術創作達到了莊子所說的神化的境界,那么作家就具有了把握事物變化發展規律后獲得的創造的自由。【答案】1.B2.C3.C【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易傳》陰陽剛柔的思想將美區分為壯美和優美兩大基本類型”錯誤。由原文“在這個思想影響下,中國古典美學把美區分為兩大基本類型:壯美和優美”可知,原文說的是“中國古典美學”把美區分為兩大基本類型,而不是“《易傳》陰陽剛柔的思想”。C.“最后是‘把握規律后獲得的創造自由’”錯誤。由原文“《系辭傳》講的‘神’是指對于事物變化發展的微妙規律的把握,莊子講的‘神’則是指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微妙規律而后獲得的一種創造的自由。經過莊子的發展,‘神’的概念就由一般的哲學概念轉化為一個美學概念,從而對審美和藝術領域產生直接的影響”可知,“把握規律后獲得的創造自由”是莊子講的“神”,莊子對“神”的發展,不屬于文中“神”的內涵。D.“《系辭傳》認為把握了事物微妙變化的規律……”錯誤。由原文“莊子講的‘神’則是指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微妙規律而后獲得的一種創造的自由。經過莊子的發展,‘神’的概念就由一般的哲學概念轉化為一個美學概念,從而對審美和藝術領域產生直接的影響。……很多藝術家則把達到這種神化的境界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審美理想”可知,原文說的是“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微妙規律而后獲得的一種創造的自由”是很多藝術家畢生追求的審美理想。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第四段將西方美學中崇高和美的關系與中國古典美學中壯美和優美的關系對比”錯誤,文章第四段沒有將西方美學中崇高和美的關系與中國古典美學中壯美和優美的關系對比,而是在第五段中將二者進行對比。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是因為它能把握事物變化的先兆,能預見事物發展的將來”錯誤,強加因果。由原文“這就是說,凡是能把握事物變化的先兆,能預見事物發展的將來的,就叫做‘神’。換句話說,凡是能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的,就叫做‘神’。這樣,‘神’的概念,就成了一個認識論的概念”可知,“神”之所以成為一個認識論的概念與“它能把握事物變化的先兆,能預見事物發展的將來”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故選C。四川省涼山州2024屆高中畢業班第二次診斷性檢測語文試題(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三代以來的禮樂秩序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經過“突破”的洗禮之后仍然顯出其經久的價值。但其中又包含了一支很古老、很有勢力的精神傳統,成為“突破”的關鍵,我指的是“巫”的傳統。古代王權的統治常藉助于“天”的力量,所以流行“天道”“天命”等觀念。誰才知道“天道”“天命”呢?自然是那些能在天與人之間作溝通的專家,古書上有“史”“卜”“祝”“瞽”等等稱號,都是天、人或神、人之間的媒介。如果仔細分析,他們的功能也許各有不同,但為了方便起見,我一概稱之為“巫”。我們稍稍研究一下古代的“禮”(包括“樂”在內),便可發現“巫”在其中扮演著中心的角色,他們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可以與天上的神交通,甚至可以使神“降”在他們的身上。《左傳》上常見“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之類的話。這些說法都是在“巫”的精神傳統下逐漸發展出來的,研究薩滿教的專家(如MirceaEliade)便稱之為“禮的神圣范式”(divinemodelsofrituals)。可見在三代禮樂秩序中,巫的影響之大,因為他們是“天道”的壟斷者,也只有他們才能知道“天”的意思。現代發現的大批商、周卜辭便是最確鑿的證據。“巫”在中國的起源極早,遠在三代之前。考古學上的良渚文化開始于公元前第三千紀中期,相當于傳說中五帝時代的中期。良渚文化發現帶有墓葬的祭壇和以玉琮為中心的禮器。玉琮是專為祭天用的,設計的樣子是天人交流,都是在祭壇左右的墓葬中發掘出來的。這些墓與一般的集體墓葬隔開,表示墓主具有特殊的身份。考古學家斷定墓主是“巫師”,擁有神權,甚至軍權(因為除“琮”以外,墓中還有“鉞”)。這樣看來,三代的禮樂秩序可能即源于五帝時代,“巫”則是中心人物。春秋、戰國之際諸子百家便是針對著這一源遠流長的精神傳統展開他們的突破的。諸子不論屬于哪一派,都不承認“巫”有獨霸天人交流或神人交流的權威。在《莊子·應帝王》中,有一則寓言,描寫道家大師壺子和神巫季咸之間的斗法,結果前者勝而后者敗。這可以看作當時諸子和巫在思想上作斗爭的暗示。大體上說,他們有兩個共同點:第一是將“道”——一種精神實體——代替了巫所信奉的“神”;第二是用“心”的神明變化代替了“巫”溝通天、人或神、人的神秘功能。巫為了迎“神”,必須先將自己的身體洗得十分干凈,以便“神”在巫的身體上暫住(如《楚辭·云中君》所描寫)。現在諸子則說人必須把“心”洗凈,“道”才能來以“心”為它的集聚之地。莊子的“心齋”便是如此。《管子·內業》以“心”為“精舍”,“精”即是“道”;韓非也說“心”是“道舍”。巫之所以能通天、人或神、人,是經過一番精神修煉的。現在諸子則強調“心”的修養。孟子“養浩然之氣”是為了“不動心”,然后才能“配義于道”。荀子重視“治氣養心”,和孟子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管子·樞言》說“心靜氣理,道乃可止”也無不同。“道”是貫通天人的,所以孟子又說“盡心”,“知性”則“知天”,莊子也“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從此,天、人之際的溝通便完全可以撇開“巫”了。我們可以說,“哲學突破”在中國是以“心學”取代了“神學”,中國思想的一項主要特色由此奠定。后世程、朱、陸、王都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節選自余英時《中國思想史的四次突破》)乙世界的軸心突破似乎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那里是歷史最為深刻的轉折點。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在這一時代發生了。在中國生活著孔子和老子,產生了中國哲學的所有流派;在印度出現了《奧義書》,生活著佛陀,所有的哲學可能性都產生了,像懷疑論和唯物論、詭辯術和虛無主義;在伊朗,查拉圖斯特拉在傳授他那富于挑戰性的世界觀,弘揚善與惡之間的斗爭;在巴勒斯坦出現了先知;在希臘則有荷馬、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圖以及阿基米德。在這短短的幾個世紀內,這些名字所勾勒出的一切,幾乎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這三個相互間并不了解的地方發生了。這一時代的嶄新之處在于,在上述三個地區,人們開始意識到其整體的存在、其自身的存在以及其自身的局限。在感知世界的恐懼和自身的無能為力時,他們提出了最為根本的問題和為自己確立了最為崇高的目標。這個時代產生了我們至今思考的基本范疇。希臘、印度、中國的哲學家們以及佛陀的重要見解,先知們關于上帝的思想,都是非神話的。一場從理性精神和理性啟蒙的經驗出發、向神話發起的戰斗開始了。人們敢于作為個體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哲學家便首次出現了。“人之存在”取代了“神之存在”,漫長的神話時代在其寧靜與自然中走向了終結。(節選自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論歷史的起源與目標》)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三代以來的禮樂秩序具有豐富的內涵,經過“突破”的洗禮之后它們無一不顯現出經久的價值。B.三代以來的禮樂秩序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很古老、很有勢力的“巫”的傳統,成為“突破”的關鍵。C.古書上所稱的“史”“卜”“祝”“瞽”等等,名稱各異功能相同,都是天、人或神、人之間的媒介。D.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發生了,這是中國、印度和西方三個地區相互作用的結果。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乙兩文都是討論文化的突破,甲文側重論述中國文化的突破,乙文則從全球視野來探討人類文化的突破。B.甲文在討論“巫”的影響和地位時,運用了文獻資料和考古成果二重印證法,十分有力地論證了文章的觀點。C.乙文在論證公元500年左右世界軸心突破時,將印度和西方與中國做類比,證明這兩個地區也發生了文化突破。D.甲文基本按時代順序來論證中國文化對“巫”的突破,而乙文則是以總分總的思路來討論世界文化的軸心突破。3.對甲乙兩文中所說的“突破”,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甲乙兩文中的“突破”,都是指在文化和哲學意義上“人”對“神”的超越,即“心學”取代了“神學”,“人之存在”取代了“神之存在”。B.甲乙兩文中的“突破”含義不同。甲文的“突破”是指對“巫”的權威性的否定,乙文中的“突破”是指“人之存在”取代了宗教的價值。C.甲乙兩文中的“突破”,均指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誕生了一大批繼往開來、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這一獨特的現象。D.甲乙兩文中的“突破”含義不同。對于遠古文化,甲文的“突破”是通過洗禮使其經久不衰;乙文的“突破”則是通過全盤否定來實現的。【答案】1.B2.C3.A【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經過‘突破’的洗禮之后它們無一不顯現出經久的價值”錯誤。由“三代以來的禮樂秩序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經過‘突破’的洗禮之后仍然顯出其經久的價值”,可知,仍然顯示出其經久的價值的是“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選項擴大了表意范圍。C.“名稱各異功能相同”錯誤。由“如果仔細分析,他們的功能也許各有不同,但為了方便起見,我一概稱之為‘巫’”可知,選項對功能的認識理解不當。D.“這是中國、印度和西方三個地區相互作用的結果”錯誤。由“在這短短的幾個世紀內,這些名字所勾勒出的一切,幾乎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這三個相互間并不了解的地方發生了”可知,三個地區并未出現相互作用的情況,選項曲解原意。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將印度和西方與中國做類比”錯誤。由“在這短短的幾個世紀內,這些名字所勾勒出的一切,幾乎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這三個相互間并不了解的地方發生了”“這一時代的嶄新之處在于,在上述三個地區,人們開始意識到其整體的存在、其自身的存在以及其自身的局限”可知,作者將印度和西方與中國一起來談是用來說世界的軸心突破的表現,并沒有有意比較。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B.“取代了宗教的價值”錯誤。材料二突破主要是“一場從理性精神和理性啟蒙的經驗出發、向神話發起的戰斗開始了”,選項說宗教的價值被取代屬無中生有。C.“均指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誕生了一大批繼往開來、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這一獨特的現象”錯誤。甲文強調的是“哲學突破”在中國是以“心學”取代了“神學”,中國思想的一項主要特色由此奠定。乙文說的是“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在這一時代發生了”“人們敢于作為個體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哲學家便首次出現了”,選項說均指大批思想家和哲學家的誕生曲解文意。D.“則是通過全盤否定來實現的”錯誤。“這一時代的嶄新之處在于,在上述三個地區,人們開始意識到其整體的存在、其自身的存在以及其自身的局限。在感知世界的恐懼和自身的無能為力時,他們提出了最為根本的問題和為自己確立了最為崇高的目標。這個時代產生了我們至今思考的基本范疇。希臘、印度、中國的哲學家們以及佛陀的重要見解,先知們關于上帝的思想,都是非神話的”可知,突破有一定前提,有局限性,不是全盤否定。故選A。四川省宜賓市2024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考試語文試卷(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新年伊始,“龍行龘龘”火遍網絡。“龘”(dá),字疊三龍,最早見于宋本《玉篇》:“龘,龍行龘龘也。”三,在中國民俗中代表多,三龍指眾多的龍,人們可由此聯想出眾龍騰躍的樣子。漢字中從龍的字不少,還有“”等,何以唯獨“龘”字被熱捧?“”從二龍,少了點飛騰的氣勢。“龘”非常切合人們對龍年的期盼,人們借此充滿畫意與寓意的“熊”字來一次龍行龘龘,為生活增添更多的朝氣、勇氣與信心。生僻字的復活,呈現多種形態。有的沿用舊有音義,如“鱻”(xiān),新鮮之義,復活后音義不變。有的改變原有音義,如“懟”,本讀“duì”,意為怨恨;網民俗讀為“duǐ”,表反駁、爭辯、回戧等義。有的俗解形體,打破原有造字理據,舊瓶裝新酒,如“忘”本為“仁”的異體,從二從心,愛己愛人,兼愛之心即仁心,由于字形的上面是“二”、下面是“心”,被網民俗解為有二心、不專心,已脫離原本意義。民俗破舊立新,重解生僻字,追求奇、特、新,往往帶有娛樂色彩。生僻字復活的原因復雜多樣。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中的漢字編碼與漢字字庫不斷擴容,漢字輸入法層出不窮,不斷優化。在技術的賦能下,以前在計算機漢字字庫中沒有的罕見字、生僻字現在幾乎都有了:以前不會輸入的漢字,現在通過手寫輸入或部件組合輸入法可以實現。這些變化極大地方便了民眾接觸生僻字、認識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因。近年來,甲骨文等漢字研究不斷深入,漢字知識普及方興未艾,各種與漢字有關的報刊欄目、電視節目、網絡直播、電子字典風起云涌。人們已不滿足于簡單地認讀漢字、書寫漢字,時不時喜歡根據時代的變化、民俗的需要玩味漢字,拆解生僻字形體,重構生僻字理據,或望形生義,或借音替字。生僻字,是相對常用字而言的,不少產生于古代民俗文獻。生僻字并非一成不變,古為生僻字,今可為常用字;古為常用字,今也可為生僻字。生僻字的復活是時代的產物,有其偶然性,能否持久流行,其產生的價值與效應如何,要具體分析每個復活生僻字產生的動因,并結合社會背景、時代特點、民眾心理、漢字理據進行綜合研判。要辯證看待生僻字復活,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全盤接受,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規范引導。符合時代價值取向、滿足大眾審美需求、遵循漢字發展規律的生僻字,復活后生命力旺盛,加以引導,很可能變為常用字。比如,“龘”字既滿足了龍年到來這一應時需求,又符合中華民族向善、向好、向上、向美的價值取向,應當會長久地受到人們歡迎。復活生僻字可以看作新的民俗形態,其中的個體有的只會曇花一現,有的則可能持久流行,大浪淘沙,姑且讓它們飛一會兒。(摘編自鄭賢章《龘隨龍行——生僻字的現代生命力》)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龘字被熱捧,是因為它飛騰的氣勢非常符合人們對龍年充滿朝氣、勇氣、信心的期盼。B.生僻字復活的原因復雜多樣,它的復活也呈現多種形態,龘字屬于沿用舊有音義的情況。C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方便了民眾接觸生僻字,使用生僻字,也方便了生僻字的傳播。D.生僻字的復活是時代的產物,雖然常用字不會變成生僻字,但生僻字可能會變成常用字。2.根據文章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因為中國民俗中有破舊立新的傳統,所以重解生僻字成為民俗中的一種娛樂手段。B.甲骨文等漢字研究的不斷深入,信息時代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促進了生僻字的復活。C部分生僻字復活后生命力旺盛,與其符合時代價值取向、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密不可分。D.復活生僻字可以被看作新的民俗形態,我們應該辨證地看待此現象,并作規范的引導。3.根據文章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龘并不屬于現代漢語常用字和通用字,它更像一種吉祥符號,一種文化創意。B.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生僻字的復活是新時代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C.生僻字既是傳統文化的舊鏡像,也是網絡時代的新景觀,它的復活是有時代原因的。D.認真分析生僻字產生的動因,就能研判生僻字是否能持久流行及其產生的價值與效應。1.(3分)D(生僻字并非一成不變,古為生僻字,今可為常用字:古為常用字,今也可為生僻字。常用字也是有可能變成生僻字的。)2.(3分)A(強加因果,“中國民俗中有破舊立新的傳統”和“重解生僻字成為民俗中的一種娛樂手段”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3.(3分)D(歸因不全,原文是“其產生的價值與效應如何,要具體分析每個復活生僻字產生的動因,并結合社會背景、時代特點、民眾心理、漢字理據進行綜合研判。”)四川省南充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二診語文試題(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在中國,自殷周之際的巫史傳統確立以后,天文歷法知識與權力逐漸發生了密切關聯。歷代王朝出于統治需要,大都致力于編纂和修訂天文歷法,設置專門機構,配備天文學家和歷法計算人員,進行天文觀測和歷法編制。這些機構和人員所承擔的,既是天文學研究任務,也是為王朝提供符合天象的歷法,以維護王朝統治的合法性。天文歷法知識被納入官方知識體系,成為王朝統治的重要工具。天文歷法知識在官方知識體系中的確立,使得中國古代天文學具有突出的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首先,天文觀測和政治活動密切相關。古代王朝通常通過觀測天象來預測人事吉兇和政治命運,以制定相應的施政措施。其次,天文歷法也是調整王朝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通過頒行歷法,可以宣示王朝的正朔和年號,強化王朝統治的合法性。同時,天文歷法知識也為王朝制定禮儀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據。例如,歷代王朝在祭祀天地、宗廟、社稷等神祇時,都要根據天文歷法知識來確定祭祀的日期和儀式,以彰顯王朝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和尊重。天文歷法知識在官方知識體系中的確立,還促進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歷代王朝都重視天文觀測和歷法編制,積累了豐富的天文資料。這些資料不僅為后來的天文學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素材,也推動了天文學理論的發展。同時,官方對天文歷法知識的壟斷和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民間天文學研究的熱情。一些民間天文學家通過自學和實踐,不斷探索和創新,為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天文歷法知識在官方知識體系中的確立,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方面,官方對天文歷法知識的壟斷和控制,限制了天文學研究的自由和發展。民間天文學家往往難以獲得官方資料和支持,其研究成果難以得到廣泛認可和推廣。另一方面,天文歷法知識被過度政治化和社會化,導致天文學研究偏離了科學軌道。一些王朝出于政治需要,對天文觀測結果進行篡改或歪曲,使得天文學研究失去了科學性和客觀性。綜上所述,天文歷法知識在官方知識體系中的確立,既促進了中國古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