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部分地區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學期3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節選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材料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節選自《孟子·寡人之于國也》)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察鄰國A之政B無如寡人C之用心者D鄰國之E民不加F少G寡人之H民不加多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不能進于是矣”與“進乎技矣”(《庖丁解牛》)兩句中的“進”意思不同。B.“罔民而可為也”與“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兩句中的“罔”意思相同。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與“以其無禮于晉”(《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無”意思不同。D.“數罟不入洿池”與“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兩句中的“數”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認為“無恒產”則會導致百姓不遵守禮義法度,從反面論證了制民之產的必要性。B.材料二提出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養身保家的做法,為當政者實施仁政提供了具體的方法。C.梁惠王只對河內盡心盡力,把河內百姓遷到河東,把河東糧食遷到河內,受到孟子的批評。D.材料二從衣、食、教育等方面描繪了實行仁政的美景,體現了儒家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4分)(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14.材料二最后一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3分)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上謂黃門侍郎王珪曰:“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人心所見,互有不同,茍論難往來,務求至當,舍己從人,亦復何傷。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茍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煬帝之世,內外庶官,務相順從,當是之時,皆自謂有智,禍不及身。及天下大亂,家國兩亡,雖其間萬一有得免者,亦為時論所貶,終古不磨。卿曹各當徇公忘私,勿雷同也。”七年冬十二月,上問魏征曰:“群臣上書可采,及召對多失次,何也?”對曰臣觀百司奏事常數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況諫者拂意觸忌非陛下借之辭色豈敢盡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辭色愈溫,嘗曰:“煬帝多猜忌,臨朝對群臣多不語。朕則不然,與群臣相親如一體耳。”十年秋八月丙子,上謂群臣曰:“朕開直言之路,以利國也,而比來上封事者多訐人細事。自今復有為是者,朕當以讒人罪之。”二月壬午,上問諫議大夫禇遂良曰:“舜造漆器,諫者十馀人。此何足諫?”對曰: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將以金玉為之。忠臣愛君,必防其漸,若禍亂已成,無所復諫矣。上曰:“然,朕有過,卿亦當諫其漸。朕見前世帝王拒諫者,多云'業已為之’,或云'業已許之’,終不為改,如此欲無危亡,得乎?”二十一年秋八月己丑,齊州人段志沖上封事,請上致政于皇太子。長孫無忌等請誅志沖。上手詔曰:“五岳陵霄,四海亙地,納污藏疾,無損高深。志沖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其無罪,是其狂也。譬如尺霧障天,不虧于大,寸云點日,何損于明。”(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10.(3分)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對曰/臣觀百司奏事/常數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況諫者拂意觸忌/非陛下借之/辭色豈敢盡其情哉/B.對曰/臣觀百司/奏事常數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況諫者拂意觸忌/非陛下借之/辭色豈敢盡其情哉/C.對曰/臣觀百司奏事/常數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況諫者拂意觸忌/非陛下借之辭色/豈敢盡其情哉/D.對曰/臣觀百司/奏事常數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況諫者拂意觸忌/非陛下借之辭色/豈敢盡其情哉/11.(3分)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雖其間萬一有得免者”與“客為何者”(《鴻門宴》)兩句中的“者”字用法不相同B.“及天下大亂”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及”字含義相同。C.“朕有過”與“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過”字含義相同。D.“以匹夫解位天子”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兩句中的“解”字含義不同。12.(3分)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太宗認為設置中書省、門下省可相互監督檢査,要求大臣們在爭辯時務必以恰當的方式合理聽從別人的意見。B.唐太宗對王珪說,官員們應該順從國家的利益,拋卻個人的利益,不要像隋朝官員們-樣,互相奉承附和。C.唐太宗疑惑官員們上書時所奏內容多有可取,面諫時卻語無倫次,經魏征建議后,面諫群臣時態度一如往昔。D.長孫無忌等人認為,應當處死請求唐太宗讓位皇太子的段志沖以確立天子的威信,但是唐太宗認為沒有必要。13.(8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卿曹各當徇公忘私,勿雷同也。(2)朕開直言之路,以利國也,而比來上封事者多訐人細事。14.(3分)關于群臣諫阻舜王造漆器一事,唐太宗從中獲得了怎樣的啟迪?由此反映出他的什么品質?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概括。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顏闔將傅①衛靈公太子,而問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殺②。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③,和不欲出④。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⑤,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危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伺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夫愛馬者,以筐盛屎,以娠盛溺⑥。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選自《莊子·人間世》,有刪改)材料二: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⑦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莫如之何也已矣。”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背矣。筠豆⑧之事,則有司存。”孔子于鄉黨,恂恂⑨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選自《論語》,有刪改)[注]①傅:師傅,老師。②天殺:天性刻薄、兇殘。③入:陷入,茍同。④出:顯露,顯示。⑤町畦:田界。⑥溺:馬尿。⑦巽:恭順。⑧筠豆:古代用于祭祀的兩種禮器。⑨恂恂:溫和恭順的樣子。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其知A適足B以知C人之過D而不知E其所以過F若然者G吾奈之H何?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則危吾國”中的“危”與成語“正襟危坐”中的“危”詞義相同。B.伐,自夸,炫耀,與《屈原列傳》“平伐其功”中的“伐”詞義相同。C.“巽與之言”與“欲與亞父”(《鴻門宴》)兩句中的“與”詞義不同。D.有司,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這里指前者。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顏闔將要去做衛靈公太子的師傅,便去請教蘧伯玉。蘧伯玉告訴他,他問得很好,要警惕,要謹慎,要端正自己的行為。B.蘧伯玉說,外表將就順從他而不能過分陷入,內心調劑誘導他而不能有所顯露,外表過分將就順從和內心調劑誘導太顯露都不好。C.蘧伯玉舉養虎者等例子來闡釋道理,蘧伯玉說虎喜歡喂養它的人,因為人們順從了虎的性子;虎傷害人,因為人們違逆了虎的性情。D.孔子認為要與可以談話的人談,不要與不可談話的人談,聰明的人不錯失人,也不白費言語;孔子在宗廟朝廷,謹慎而不善言辭。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2)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莫如之何也已矣。14.兩則材料都談論了怎樣待人處事,請結合材料簡要概述。(3分)河北省滄州市十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燕王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酒三日,反報曰:“趙民其壯者皆死于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乃召昌國君樂間而問曰:“何如?”對曰:“趙,四達之國也,其民皆習于兵,不可與戰。”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為趙可伐,遂起六十萬以攻趙,令栗腹以四十萬攻鄗,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趙使廉頗以八萬遇栗腹于鄗,使樂乘以五萬遇慶秦于代,燕人大敗。樂間入趙。燕王以書且謝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順君意,故君捐國而去,則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愿,而君不肯聽,故使使者陳愚意,君試論之。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則君掩蓋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過則君教誨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國人莫不知,天下莫不聞,君徵出,明怨以棄寡人,寡人必有罪矣。雖然,恐君之未盡厚也。諺曰:‘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過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過,非君惡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魯,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茍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于故國爾。’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業不忘;不以去為心,故遠近無議。今寡人之罪,國人未知,而議寡人者遍天下。語曰:‘論不循心,議不累物,仁不輕絕,知不簡功。’棄大功者,輟也;輕絕厚利者,怨也。輟而棄之,怨而累之,宜在遠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無罪,君豈怨之乎愿君捐怨追唯先王復以教寡人。”樂間怨不用其計,卒留趙不報。(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三》,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君A豈怨B之乎C愿君D捐怨E追唯F先王G復以教H寡人。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反,通“返”,返回,與《鴻門宴》“豈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B.“以八萬遇栗腹于鄗”與《庖丁解牛》“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兩句中“于”的意思不同。C.“救人之過者”與《勸學》“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兩句中“過”的意思相同。D.“輕絕厚利者”與《齊桓晉文之事》“故民之從之也輕”兩句中“輕”的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樂間用三個“不可”回絕燕王,認為燕國不能與趙國開戰,而群臣卻認為可以攻打趙國。B.燕王寫信給樂間道歉,并傳達了希望他回國的想法,但樂間回信表示要繼續留在趙國。C.燕王引用“仁不輕絕,智不輕怨”委婉贊揚樂間是仁者、智者,希望他繼續為自己效命。D.在魯國做官的柳下惠多次被撤職卻不離開魯國,燕王想要樂間效仿柳下惠不離開燕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4分)譯文:______(2)輟而棄之,怨而累之,宜在遠者,不望之乎君也。(4分)譯文:______14.請簡要概括燕王的形象特征。(3分)答:______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聯考語文試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有刪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B.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C.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D.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胡,古代稱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文中指匈奴。B.中郎,官名,秦代始設,是皇帝的近侍武官,漢代沿設。C.“度不中不發”與“度我至軍中”(《鴻門宴》)兩句中“度”字的含義不同。D.“及死之日”與“今恩足以及禽獸”(《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及”字的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李廣家世代學習騎射,李廣也因為擅長騎馬射箭、表現優異而受到文帝的稱贊。B.李廣根據中貴人的口述和當時的傷情,準確判斷出那三個匈奴人一定是射雕手。C.李廣總是把得到的賞賜分給下屬,吃喝跟士兵在一起,對待士兵寬厚和緩而不苛刻。D.太史公給了李廣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品行端正,這話雖淺近,但可用來說明大道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4分)(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4分)14.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李廣將軍的性格特點。(3分)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注]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后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材料二:嗚呼,天下之惡梁久矣!自后唐以來,皆以為偽也。至予論次五代,獨不偽梁,議者或譏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謂“梁負大惡,當加誅絕,而反進之,是獎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應之曰:“是《春秋》之志爾。魯桓公弒隱公而自立者,宣公弒子赤而自立者,鄭厲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衛公孫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絕其為君。此予所以不偽梁者,用《春秋》之法也。”“然則《春秋》亦獎篡乎?”曰:“惟不絕四者之為君,于此見《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勸戒切,為言信,然后善惡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沒其實。其實嘗為君矣,書其為君。其實篡也,書其篡。各傳其實,而使后世信之,則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爾。使為君者不得掩其惡,然后人知惡名不可逃,則為惡者庶乎其息矣。是謂用意深而勸戒切,為言信而善惡明也。桀、紂,不待貶其王,而萬世所共惡者也。《春秋》于大惡之君不誅絕之者,不害其褒善貶惡之旨也,惟不沒其實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與其為君而不得掩其惡,以息人之為惡。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偽梁之旨也。”(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梁本紀二》)[注]踐土之會:即踐土之盟,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確立霸主地位而舉行的會盟。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弟子受A春秋B孔子曰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子,即“子爵”爵位是古代帝王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B.賊,即奸賊,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的“賊”意思不同。C.惡,痛恨,與《兼愛》中“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的“惡”意義相同。D.實,事實,與《五石之瓠》中“我樹之成而實五石”的“實”意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基礎,尊奉周王室為正統,借鑒商的舊例,承續夏、商、周的法統編訂的。B.孔子在編撰《春秋》時,用詞及內容選擇非常嚴謹,以至于讓弟子們感覺都不能改動一字一詞。C.自梁建立以來,就有很多史書記載了梁通過篡位得來政權的歷史,而且世人認為梁罪大惡極,不應承認。D.《春秋》雖然也稱魯桓公、魯宣公、鄭厲公、衛公孫剽四人為“君”,但并沒有掩飾他們的過錯。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2)用意深,故能勸戒切,為言信,然后善惡明。14.后人把孔子編撰《春秋》的敘述手法稱為“春秋筆法”,其主要特點:不埋沒事實,為尊者諱恥,寓褒貶于敘事之中。請結合材料舉例說明。(3分)答案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10.BDG[(原文標點)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11.B(“罔民而可為也”中的“罔”同“網”,比喻陷害;“學而不思則罔”中的“罔”是“迷惑”的意思)12.C(“梁惠王只對河內盡心盡力”錯,根據“河東兇亦然”可知)13.(1)咚咚地敲著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戰斗已開始),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百步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得分點:“鼓”“走”“或”各1分,句意1分)(2)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與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還沒有出現過(這種事)。(得分點:“衣”“王”“未之有也”各1分,句意1分)14.①對比論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②類比論證: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參考譯文】材料一: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愿望,明確地指教我。雖然我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孟子)說:“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遵守禮義法度,無所不為。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而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百姓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材料二: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很盡心竭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也這樣辦。看看鄰國的君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咚咚地敲著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戰斗已開始),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百步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的繁殖飼養,不要錯過時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與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還沒有出現過(這種事)。“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百姓死了,就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卷10.C(3分“臣觀百司奏事”意為“我觀察各部門上)奏言事”,其中“臣”是主語,“觀”是謂語“百司奏事”作“觀”的賓語,主謂賓結構完整,其間不應斷開,排除B、D兩項:“非陛下借之辭色”意為“(如果)不是陛下言語柔和、神色和悅”,句意完整連貫,其間不應斷開,排除A項11.B(3分)A 項,第一個“者”為代詞,指人或事物,意為“………的人”;第二個“者”為助詞,用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語氣B項,第一個“及”意為“等到……的時候”,第二個“及”意為“推及”。C項,兩個“過”均意為“過錯,犯錯誤”。D項,第一個“解”意為“解下”,第二個“解”意為“剖開”12.C(3分)由原文“上由是接群臣辭色愈溫”可知,魏征的建議起了作用,從此以后太宗接見大臣時語言和臉色相比之前更加溫和。故C項“面諫群臣時態度一如往昔”表述不正確。13.(1)你們每個人都應順從國家的利益,拋卻個人的利益,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當”意為“應該”:“徇”意為“順從”;“勿……也”表示判斷,意為“不要……”;句意1分)我廣開直言忠諫之路,正是為了對國家有利,然而近來上書奏事的多攻訐人家的瑣細之事。("利"意為“對…有利”;“比來"意為“近來”;“細”意為“瑣碎”;句意1分)啟迪:①奢侈是造成國家危亡的根源。②)漆器之欲若不停止,會進而引發金玉之欲,故應防微杜漸。品質:善于反躬自省。(啟迪每點1分,品質1分)【解析】由原文“對曰:'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將以金玉為之。忠臣愛君,必防其漸,若禍亂已成,無所復諫矣。上曰:然’”可知,褚遂良認為奢侈是造成國家危亡的根源,并且漆器之欲若不停止,會引發金玉之欲的禍患,因此應防微杜漸,若是禍患已形成,那時再進諫就來不及了,唐太宗認為他說得正確。由“朕有過,卿亦當諫其漸……終不為改,如此欲無危亡”可知,唐太宗善于反省自身,能從別人的事件中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參考譯文】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朝中本來設置中書省、門下省是為了相互監督檢查,中書省起草詔書有時會出現差錯,那么門下省應當糾正人的見解,各有不同,如果發生爭論辯駁,務必要追求極其恰當(的方式),舍棄自己的意見聽從他人,又有什么損害呢。近來有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于是造成了仇怨隔閡,有的人茍且避開私人仇怨,明知有錯卻不糾正,順應某一個人的情面,造成百姓的嚴重禍患。這是滅亡國家的執政方式。隋煬帝在位時,朝中內外的官吏,都互相奉承附和,在那時,(他們)都認為自己有智慧,禍患不會殃及自身。等到天下大亂的時候,國家與家庭都滅亡了,雖然其中有極小一部分人能夠幸免,但也會被當時的輿論貶低,永世不能消除(惡名)。你們每個人都應順從國家的利益,拋卻個人的利益,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唐太宗貞觀七年冬十二月,太宗問魏征說:“眾位大臣的上書多有可取,等到當面對答時則多語無倫次,為什么呢?”(魏征)答道:“我觀察各部門上奏言事,常常思考好幾天,等到了陛下的面前,則三分不能道出一分。況且行諫的人違背圣上的旨意觸犯圣上的忌諱,(如果)不是陛下言語柔和、神色和悅,(他們)怎么敢盡情陳述呢。”(于是)從此以后太宗接見大臣時語言臉色更加溫和,(他)曾說道:'隋煬帝性情多猜忌,每次上朝面對群臣多不說話我卻不是這樣,與大臣們親近得如同一個人。”唐太宗貞觀十年秋八月十九日,太宗對大臣們說:“我廣開直言忠諫之路,正是為了對國家有利,然而近來上書奏事的多攻訐人家的瑣細之事。今后還有這么做的,我當按照奸佞小人問罪。”二月壬午(初二日),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說:“舜帝制造漆器,諫阻的有十多個人。這有什么值得進諫的?”褚遂良回答說:“奢侈是造成危亡的根源。漆器不能滿足了,便會進一步用金玉制造器物。忠臣敬愛君主,定要防微杜漸,如果禍亂已經形成,就用不著再去行諫了。”太宗說:“是這樣,我一有過失,你也應當在其初始時就開始勸諫。我觀察前代拒諫的帝王,大多說'已經那樣做了’,有的說'已經應允的事’,終究不加改正,這樣一來,想要不出現危亡,能做得到嗎?”二十一年秋八月初六,齊州有個叫段志沖的人上書議事,提議要讓唐太宗將朝政大權交給皇太子。長孫無忌等官員建議處死段志沖。唐太宗手諭說:“五岳高聳云霄,四海延亙大地,他們雖然也藏污納垢,但卻無損于高與深。段志沖想以匹夫之身要讓我解下帝位,我如果真有罪過,他的所言就顯示出他的正直;如果我沒有什么罪過,不過表明出他的狂妄。這好比一尺長的云霧想遮蔽天空,并不損害于天空的廣大,又如一寸長的云彩想遮蔽太陽,又如何能遮住太陽的光明呢。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10.DFG【解析】句意:他的智力剛夠得上知道別人的過錯,卻不知別人為什么犯這樣的過錯。像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辦呢?“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中“其知”是主語,“知人之過”的“知”是謂語,“人之過”是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從“人之過”其后斷開,選D;“而不知其所以過”的結構與“知人之過”一致,句意相對,中間不能斷開,從其后斷開,選F;“吾奈之何”中“吾”是主語,“奈之何”固定結構,句子完整,中間不能斷開,從其前斷開,選G。A【解析】A.錯誤。兩個“危”詞義不同,意思分別是:危害/端正。句意:勢必要危害國家。/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著。B.正確。句意:經常夸耀自己的才能去觸犯他,這就危險了。/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C.正確。與,稱贊/給、給予。句意:謙恭贊許的話。/想獻給亞父。12.D【解析】D.“孔子在宗廟朝廷,謹慎而不善言辭”理解錯誤,根據原文材料二“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可知,應是“孔子在本土鄉里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善言辭一樣。他在宗廟朝廷,說話明白流暢,只是很謹慎”。13.(1)你不知道那螳螂嗎?奮力舉起雙臂去阻擋車輪,卻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就不能勝任。(2)高興卻不分析,聽從卻不改正,這種人我就對他沒辦法了。【解析】(1)“怒”,奮力舉起;“當”,阻擋;“其”,代詞,自己。(2)“說”,通“悅”,高興;“繹”,分析;“如之何”,怎么辦,對待的辦法。14.①材料一認為待人處事要保持謹慎的態度,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警惕和慎重,先端正自己的行為;②材料二認為要修養品格,端正待人,學會因地制宜和因人而異,注重采用適宜而不同的言行舉止和處事方法。【解析】①材料一二三段“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危矣”兩次談到“戒之,慎之”,可見,材料一認為待人處事要保持謹慎的態度,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警惕和慎重;“正女身也哉”意思是要時刻端正你的行為!“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危矣”意思是經常夸耀自己的才能去觸犯他,這就危險了。可見材料一還認為待人處事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②材料二從孔子的話“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和曾子的話“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背矣。筠豆之事,則有司存”都可得出材料二認為待人處事要修養品格,端正待人,學會因地制宜和因人而異;根據材料二最后一段“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即孔子在不同場合的言行可知,材料二還認為待人處事要注重采用適宜而不同的言行舉止和處事方法。參考譯文:材料一:顏闔將要去做衛靈公太子的師傅,便去請教蘧伯玉說:“現在有一個人,他的天性很兇殘。如果不用法度去勸導他,勢必要危害國家;如果用法度去規勸他,勢必要危害到我自己。他的智力剛夠得上知道別人的過錯,卻不知別人為什么犯這樣的過錯。像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辦呢?”蘧伯玉說:“你問得很好!要警惕啊,要謹慎啊,要端正你的行為!外表不如表現成將就順從的樣子,內心不如抱著調劑的態度。雖然如此,這兩者仍免不了有災患。外表將就順從他而不能過分陷入,內心調劑誘導他而不能有所顯露。外表過分將就順從他,難免招來墮落、毀滅、垮臺和失敗。內心調劑誘導他太顯露,就會招致聲名之禍、妖孽之災。他如果像嬰兒那樣天真無知,你也姑且和他一樣像嬰兒那樣天真無知;他如果沒有界限的約束,你姑且也像他一樣沒有界限的約束;他如果放蕩不羈,你姑且也像他一樣放蕩不羈。這樣委婉地引導他,使他漸漸地達到無過失的境地。“你不知道那螳螂嗎?奮力舉起雙臂去阻擋車輪,卻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就不能勝任,這是它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了不起的緣故。要警惕啊,要謹慎啊!經常夸耀自己的才能去觸犯他,這就危險了。“你不知道那養虎的人嗎?他不敢拿活的小動物去喂養,因為怕它在搏殺活物時引發它兇殘的天性;也不敢把整個小動物丟給它,因為怕它在撕裂的過程中激起殘忍的天性。要伺候著它的饑飽來喂食,疏導它的喜怒之情。虎與人不同類別,而虎卻喜歡喂養它的人,這是因為人們順從了虎的性子;之所以虎傷害人,那是因為人們違逆了虎的性情。“有那愛馬的人,用精美的竹筐盛馬糞,用珍貴的大蛤殼接馬尿。一旦有蚊虻叮咬在馬身上,那愛馬的人如若拍打不及時,馬就會怒氣沖天,咬斷勒口,掙斷轡頭,損壞胸絡。本意是愛馬而結果適得其反,這可以不謹慎嗎!”材料二:孔子說:“正言相告的話,能不聽從嗎?但聽后改正錯誤才可貴。謙恭贊許的話,聽了能不高興嗎?但聽后要分析才可貴。高興卻不分析,聽從卻不改正,這種人我就對他沒辦法了。”孔子說:“可以與他談話的人而不與他談,這是錯失了人;不可與他談話的人而與他談了,這是白費了言語。聰明的人既不錯失人,也不白費言語。”曾子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重視的事有三個方面:使自己容貌嚴肅,就可遠離粗暴懈怠;使自己神色端莊,就近于真誠可信;使自己言辭和順,就可遠離粗蠻無理。至于儀禮的具體事宜,自有主管人員去承擔。”孔子在本土鄉里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善言辭一樣。他在宗廟朝廷,說話明白流暢,只是很謹慎。河北省滄州市十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10.CEG(原文標點為:君豈怨之乎?愿君捐怨,追唯先王,復以教寡人。)11.D(意思不同,輕率地/容易。)12.B(“樂間回信表示要繼續留在趙國”錯誤,根據原文“卒留趙不報”可知,樂間并未回復燕王。)13.(1)忠厚的人不靠毀損他人來增加自己的好處,仁德的人不靠危害他人來求得好的名譽。(“厚”“益”“要名”各1分,句意通順1分)(2)停止努力而拋棄功業,心懷怨恨而牽累自己,這種情況應該發生在與國君疏遠的人的身上,不希望發生在您的身上。(“輟”“怨”“遠者”各1分,句意通順1分)14.①剛愎自用,不聽勸阻。②虛情假意,不知悔改。③巧言令色,油嘴滑舌。(每點1分,意對即可)文言文參考譯文:燕王派相國栗腹帶著百金向趙孝成王獻禮致敬,飲酒三天之后,(栗腹)返回燕國向燕王匯報說:“趙國的百姓中壯年人都死于長平之戰,他們的遺孤還未壯大,您可以乘機去攻打趙國。”燕王于是召見昌國君樂間并問他說:“(去攻打趙國)怎么樣?”樂間回答說:“趙國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國家,他們的百姓都通曉作戰,不能與趙國開戰。”燕王說:“我用兩倍的兵力去攻打它,可以嗎?”(樂間回答)說:“不可以。”(燕王)說:“我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嗎?”(樂間回答)說:“不可以。”燕王很生氣。左右大臣都認為趙國可以攻打,于是立刻出兵六十萬去攻打趙國,派栗腹率領四十萬軍隊進攻鄗地,派慶秦率領二十萬軍隊進攻代郡。趙國派廉頗率領八萬軍隊在鄗地迎戰栗腹,派樂乘率領五萬軍隊在代郡迎戰慶秦,結果燕軍大敗。樂間投奔了趙國。燕王寫信并道歉說:“我不才,沒有遵從您的意見,所以您才拋棄燕國而離開,可見我的無能是非常明顯的了。我希望您繼續回來效命,您卻不肯聽從,所以派使者向您陳述我的心意,希望您三思而行。常言道:‘仁德的人不輕易和人絕交,聰明的人不輕易怨恨別人。’您與先王的關系是世人都了解的。我如果有不當之處希望您能包涵,沒想到您公開加罪于我;我有過失時希望您能給予教導,沒想到您卻公開宣揚我的過失。況且我的罪過,國內沒有人不知道,天下沒有不聽說的,您又暗地里逃匿出燕國,公開抱怨并拋棄我,我有罪是一定的了。盡管如此,恐怕您也沒有盡到忠心吧。俗話說:‘忠厚的人不靠毀損他人來增加自己的好處,仁德的人不靠危害他人來求得好的名譽。’因此掩蓋別人過失的,是忠厚的人的行為;挽救別人過失的,是仁德的人的行為。世間有能掩蓋我的過錯、糾正我的過錯的,不寄希望于您又寄希望于誰呢?從前柳下惠在魯國做官,多次被撤職也不離開魯國。有人對柳下惠說:‘你可以離開魯國了。’柳下惠說:‘如果自己的做法與一般人不一樣,到哪兒能不被撤職呢?既然都是一樣被撤職,我寧愿在本國被撤職。’柳下惠并不因多次被撤職而喪失自信,所以人們不忘卻他過去的功業;他不愿離開本國,所以朝野上下沒有人非議他。現在我的過錯,本國人并不知道,可是議論我的人卻遍及天下。俗話說:‘評價人不要任意而行,議論事情不要傷害別人,仁義的人不輕率地與人絕交,聰明的人不隨便怠慢功業。’拋棄偉大功業的,是因為他停止了努力;輕率地拒絕豐厚好處的,是因為他產生了怨恨。停止努力而拋棄功業,心懷怨恨而牽累自己,這種情況應該發生在與國君疏遠的人的身上,不希望發生在您的身上。何況我今天并沒有罪過,您難道還會怨恨嗎?希望您拋棄怨恨,追念先王的恩德,再來繼續教導我。”樂間抱怨燕王不采用自己的計謀,最終還是留在趙國沒有回復燕王。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聯考語文試卷10.D(原文標點: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11.C(兩句中“度”字的含義相同,都指“估計”)12.D(“可用來說明大道理”的不是太史公的評價,而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俗話)13.(1)(李廣)曾經跟隨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突破險阻和格殺猛獸的表現。(2)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奉行;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從。[第(1)小題的關鍵點:“嘗”譯為“曾經”;“沖陷折關”譯為“沖鋒陷陣、突破險阻”;“格”譯為“格殺”。第(2)小題的關鍵點:“行”譯為“奉行”;“雖”譯為“即使”;“從”譯為“遵從”。每小題關鍵點各1分,大意1分]14.①驍勇善戰,箭術高強。②體恤寬待下屬,與士卒同甘共苦。③廉潔清貧,誠懇質樸。(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人物特征亦可)【參考譯文】李將軍名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祖先叫李信,秦朝時擔任過將軍,曾追獲過燕國太子丹。李家原來住在槐里縣。后來遷移到成紀縣。李廣家世世代代學習射箭。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擅長騎馬射箭,殺死、俘虜了很多敵人,當上了漢代皇帝的近侍——中郎。(李廣)曾經跟隨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突破險阻和格殺猛獸的表現,文帝說:“可惜啊,你生不逢時!假使你生在高帝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算什么呢!”匈奴大舉侵入上郡,皇帝派中貴人隨李廣統率親兵抗擊匈奴。中貴人帶著幾十名騎兵放馬馳騁時,遇見了三個匈奴人,就和他們打起來。三個匈奴人轉身射箭,射傷了中貴人,把他帶去的騎兵快要殺光了。中貴人逃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雕手。”李廣于是就帶領一百名騎兵追那三人。那三個人沒有騎馬而是徒步而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李廣親自射那三個人,射死其中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李廣為人廉潔,得到賞賜總是分給他的部下,吃喝跟士兵在一起。終李廣一生,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里沒有多余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李廣身材高大,兩只胳膊像猿臂一樣,他擅長射箭也是有天賦的,雖然他的子孫還有外人都向他學習射箭,但是沒有人能趕得上他。李廣口才遲鈍,不多說話,和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射箭比遠近,輸了的罰喝酒。李廣專以射箭作為游戲,一直到死。李廣帶兵行軍,遇到缺水斷糧的時候,一旦找到水源,士兵沒有全部喝到水的話,他就不靠近水邊;士兵沒有全部吃到飯的話,他就不嘗飯食。他對待士兵寬厚和緩而不苛刻,士兵因此甘愿聽他調用。他的射法,看見敵人逼近,不到幾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箭,一發箭,弓弦一響敵人就應聲而倒。因此,他帶兵作戰,屢次遭圍困受辱,他射猛獸也被猛獸撲傷過。太史公說;書《傳》上說:“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奉行;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從。”這說的是李將軍吧?我看到李將軍誠懇質樸像個鄉下人,口不善于言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微生物檢驗技師考試診斷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重點分析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協同工作的要素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會考試各科試題及答案
- 突破瓶頸的證券從業資格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的科研與創新結合試題及答案
- 風險管理在財務中的角色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教育的發展改革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資格考試知識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會學員必做的經典題目及試題及答案
- 《電氣控制系統設計與裝調》教案 項目六 任務二:順序啟動同時停止線路設計與安裝調試
- 聲樂課課件教學
- 保密法實施條例培訓
- 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申報書
- GB/T 44395-2024激光雷達測風數據可靠性評價技術規范
- 2024年四川成都市成華區“蓉漂人才薈”事業單位招聘高層次人才歷年高頻500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三校中考二模道德與法治試題(原卷版)
- 杭州市上城區政務服務中心招聘筆試真題2022
- 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行測筆試題庫2024
- 幼兒園中班社會活動《城市美容師》課件
- 地球的形狀與內部結構30張省公開課一等獎新名師比賽一等獎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