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導學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導學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導學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導學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導學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標導航】從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問題導學】1.概況指出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有何影響?2.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有哪些表現?對中國有何影響?3.簡述19世紀中后期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受到的沖擊具體表現。4.簡述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的影響。5.簡述四大發明的傳播及對歐洲的影響。6.列舉14—18世紀中華文化在歐洲傳播的具體表現。【歷史概念】1.禪宗禪宗主張修習禪定,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相傳,禪宗的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幾代后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重要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頤、朱熹、程頤、程顥、陸九淵、王守仁等均從禪宗中汲取營養。禪宗思想也是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如譚嗣同、章太炎等建立思想體系的淵源之一,對外傳播亦甚廣。2.京師同文館京師同文館,1862年成立于北京,是中國近代成立的最早的新式教育機構。該館是在洋務派領袖奕訴、桂良和文祥的奏請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培育足夠的外語人才來應付外交事務。同文館的科學教育,分為五年、八年兩種學制,招收的學生逐年增多。該館于1902年并入京師大學堂。3.班田制班田制,也叫班田收授法,是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根本土地法令。班田制是根據唐朝的均田制制定的,在當時的日本是一套非常先進的土地制度。【知識建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材料導讀】材料一。,對。——[德]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材料二——摘編自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1.懂:對材料進行分句概括、分層概括、主旨概括。材料一小概括1:火藥粉碎了歐洲的封建騎士階層。小概括2:指南針打開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小概括3: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大概括: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材料二小概括1:17-18世紀,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通過傳教士在歐洲社會得到了傳播。小概括2:中國的儒家學說成為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的思想源泉。小概括3:中國的仁君統治和大一統的思想成為啟蒙思想家反對歐洲王權的社會楷模。大概括:重視倫理道德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啟蒙思想家汲取精神養料的寶貴源泉之一。2.透:聯系所學知識,寫出史料涉及的史實,分析其前因后果和時代特征。中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是從公元8世紀開始,直到17世紀和18世紀初,中華文化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造紙術從8世紀以后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促進了歐洲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火藥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印刷術繼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3.悟:感悟作者的意圖。這兩則史料,共同圍繞著中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展開,意在說明中國對歐洲的影響遠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當時的中國甚至被歐洲推舉為模范文明。以中國四大發明和傳統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很多方面影響了歐洲,引起了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4.用:運用史料命制試題并解決問題。(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三大發明對歐洲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指出西方啟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國文化時的側重點。這對他們的什么政治主張產生了影響?參考答案:(1)火藥摧毀了歐洲封建統治的軍事基礎;指南針為西歐人新航路的開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創造了條件,加強各地的聯系;印刷術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2)側重點:儒家思想、倫理道德。影響:批判專制王權,主張開明政治。【隨堂導練】1.從現有文獻看,東晉十一位帝王中,明確與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東晉權力實際掌握者王導與高僧帛尸梨密多羅交往甚厚,瑯琊王氏家族中有兩名成員出家為僧,其一即為王導之弟釋道寶。東晉僧人與統治階層的交往A.打破了儒學封建社會的正統地位B.標志著佛教中國化進程基本完成C.形成了外佛內儒的士族意識形態D.擴大了佛教對世俗政治的影響力【答案】D【解析】據材料“東晉十一位帝王中,明確與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東晉權力實際掌握者王導與高僧帛尸梨密多羅交往甚厚,瑯琊王氏家族中有兩名成員出家為僧”可知東晉僧人與統治階層交往密切,必然會擴大佛教對世俗政治的影響力,故選D項;據所學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的發展出現了危機,但正統地位并沒有被打破,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佛教中國化,排除B項;材料僅說明東晉僧人與統治階層交往密切,無法體現士族意識形態的變化,排除C項。2.“可以把‘五四’新文化運動看作……南宋、南明時代的讀書人面對異族入侵、國破家亡之際激起的一場場新的思想革命,而西方新思潮的東漸只是為這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論者A.認為新文化運動以救亡圖存為目的B.指出知識分子正式登上近代歷史舞臺C.消弭了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間的差異D.夸大了西方對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作用【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讀書人面對異族入侵、國破家亡之際激起的一場場新的思想革命”可知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民族危機不斷嚴重的背景下發生的,即以救亡圖存為目的,故選A項;材料主要論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和背景,不是其運動主體,排除B項;材料中作者主要強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救亡圖存為目的,沒有強調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之間的關系和差異,排除C項;根據材料“西方新思潮的東漸只是為這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結合所學可知,西方新思潮的傳播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這并未夸大西方對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作用,排除D項。3.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一些維新志士吸收陽明學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會變更中找到了讓自己揚名歷史的哲學。陽明學成為維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統治最尖銳的思想武器。材料體現了A.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影響B.托古改制推動政治革命C.進步思想決定改革成敗 D.陽明學是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答案】A【解析】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維新志士利用中國明代的陽明學,使其成為反抗封建幕府統治的思想武器,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影響,A項正確;陽明學在日本社會變革中發揮作用,不能說明“托古改制推動政治革命”,B項錯誤;日本明治維新志士利用中國的儒家學說開展反封建斗爭不能說明進步思想“決定”改革成敗,C表述絕對,排除;陽明學說是被日本維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排除D。4.伏爾泰在其《風俗論》著作中第一次把整個中國文明史納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從而打破了以歐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歐洲中心主義”的史學觀,認為“如果中國的歷史紀年是真實的,基督教的紀年就是假的,梵蒂岡就是在騙人,歐洲的歷史也就是一部謊言的歷史”。這反映出()A.中國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興起C.世界各地文明開始會合交融 D.中國文化傳播影響歐洲社會發展【答案】D【解析】伏爾泰對中國文明史采取了肯定態度,并且對歐洲的文明進行了批判,說明中國的文化傳播對歐洲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影響,故選D;伏爾泰肯定中國文明史不代表中國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排除A;伏爾泰時期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宗教改革在此之前已經興起,排除B;材料內容無法體現世界各地文明開始交融,排除C。5、兩漢時期,中國盛行神仙方術,當時來華的佛教學者便也風云星宿、圖道運變,莫不鉆習。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佛教學者遂以佛理附會玄學。而佛教在民間的傳播則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這說明()A.中國古代文化呈現多元性B.佛教思想沖擊傳統文化C.佛教具有很強的調適性D.文化發展引領時代潮流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兩漢和魏晉時期,佛學都根據當時社會的流行思潮進行調整,借助社會流行思潮進行傳播,體現佛教較強的調適性,故選C項;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因時制宜進行調整,不能體現中國古代文化的多元性,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佛教自我調整以適應中國傳統文化,而非沖擊傳統文化,排除B項;是時代潮流影響了文化發展,而非文化發展引領時代潮流,排除D項。6、明清時期,大批西方傳教士來華。他們學中文,換上儒生服裝,甚至不惜修改教規,默認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以《圣經》附會四書五經,影響中國的士大夫對傳教的態度。西方傳教士的這些舉動意在()A.便于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B.有利于官方對傳教的支持C.掩蓋其對中國的文化侵略D.減少其在中國的傳教阻力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西方傳教士“學中文,換上儒生服裝,甚至不惜修改教規,默認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以《圣經》附會四書五經,影響中國的士大夫對傳教的態度”,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減少他們傳教的阻力,故選D項;A項不是傳教士的目的,排除;材料中沒有涉及官方的態度,少數士大夫不代表官方,排除B項;對中國的文化侵略是對其傳教的評價,并非目的,排除C項。7、新羅真興王(540—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張;文武王(661—681)也曾提出“民愛”思想并把它作為重要的社會政治思想。這說明當時新羅()A.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B.將朱熹的倫理思想作為治國準則C.民眾完全認同“仁”的思想D.統治者認識到道德修養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修己安百姓”和“民愛”都體現了對民的重視,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體現,說明當時新羅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故選A項;材料中的時間早于朱熹所生活的時代,排除B項;“完全認同”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不是道德修養,排除D項。8、在儒家觀念中,服裝為禮儀之基礎。佛教傳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裝形制不斷變化,至唐朝時期發展為與世俗服裝相近的交領右衽、兩袖俱全的款式。這一變化說明A.佛教服飾開始走向世俗化B.佛教逐漸同儒家思想融合C.唐朝文化的包容與開放性D.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傾向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服裝逐漸與世俗服裝相近,結合我國儒家觀念中服裝為禮儀之基礎可知,佛教傳入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服裝逐漸與世俗服裝相近,并非走向世俗化,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佛教服裝的變化,不是思想的融合,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本土化傾向,不是中華文化的特征,排除C項。9、晚清馮桂芬主張設立船炮局并聘洋人為師,“招內地善運思者,從受其法……工成與夷制無辨者,賞給舉人,一體會試;出夷制之上者,賞給進士,一體殿試”。這反映出()A.科舉制順應時代發展要求B.“中體西用”思想成效顯著C.制度變革的條件已經成熟D.民族危機引發觀念更新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馮桂芬主張可以給予具備精巧技藝的人士功名,反映了在民族危機的沖擊下清朝開明知識分子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故選D項;晚清時期,科舉制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用功名鼓勵中國具備精巧技藝的人士,并未體現“中體西用”的思想,排除B項;材料仍然強調學習西方器物,體現不出制度變革,排除C項。10、17、18世紀,一些西方傳教士將儒家經典如《大學》《禮記》《中庸》《論語》《孟子》《周易》《書經》《孝經》《詩經》《春秋》等翻譯為西文出版。這些書籍的出版()A.推動了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B.促進了儒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