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1頁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2頁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3頁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4頁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歷史小專題通關訓練-----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一、單選題1.1926年10月,黃克在廣東《清遠農民運動報告》中寫到:“一般農友皆以依賴政府之心而起……不一月而組織甚眾”,后“革命軍大部分離粵北伐,隨后又傳來在長沙受挫的消息,農民因之恐懼,農會也大為動搖”。據此可知(

)A.政治局勢影響農運狀況 B.農運重心伴隨北伐轉移C.通訊報道干擾農會活動 D.國民革命重視農民力量2.1925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聯合工、農、學三界,組織開展紀念“五一”節活動。群眾沿途高呼“工作八小時”“勞工神圣”“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聲勢之盛,前所未有。中國共產黨此舉(

)①有利于推動中國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

②配合了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③促進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提出

④鞏固和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1918年前后,一大批“新知識分子”以政黨團體的形式,直接從事對抗軍閥社會的政治實踐,進入20世紀20年代以后,發展到要求對軍閥社會進行“根本改造”“根本解決”。這一變化(

)A.表明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 B.為國民革命積蓄了力量C.體現了中國革命任務發生轉變 D.說明政黨政治不斷成熟4.1924年9月,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撰文指出,義和團排外的精神,存在幼稚的缺點,但也是“中國國民革命史上悲壯淋漓可歌可泣的遺產”,并“希望國民黨雙肩承受這種偉大的遺產!”上述觀點有利于(

)A.繼承義和團運動反封建精神 B.國民大革命運動的開展C.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D.民主革命綱領正式形成5.有誓詞稱:“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誓詞涉及的歷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戰爭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6.1926年,《蔣介石出師宣言》中提到:“今日出兵,惟在討吳”,“革命之成功,即友邦之利益”,若“扶持正義贊助我國民軍者,則愛之敬之”。1927年2月,陳獨秀在《赤色運動與中國外交》中說到“以革命行動掃蕩一切帝國主義在中國之政治的經濟的統治的權力,沒收一切帝國主義在中國之經濟的侵略機關,歸諸國有。”兩則言論反映出(

)A.國共兩黨在反帝立場上存在差異 B.國共兩黨的革命目標完全一致C.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D.此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7.1926年,全國罷工次數在200次以上,罷工人數達80余萬。到1927年3月底,全國已有5個省成立了農民協會,有200多個縣成立了農民協會,有組織的農民達915萬人。這些現象(

)A.體現了中共二大的最高綱領 B.推動了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始C.得益于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D.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8.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漢、九江等地的工人、社會團體、市民群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收回租界主權的運動,并得到全國人民的聲援。最終迫使英國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簽署協定,將其在漢口、九江的租界交還中國。這表明(

)A.工人階級是國民革命運動的主導 B.國民政府取消了列強在華一切特權C.北伐推動了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 D.工人運動導致了統一戰線內部分化9.俄國十月革命發生后,孫中山致電列寧對其革命成功表示賀忱,1922年孫中山說“現在我深信,中國革命的惟一實際的真誠的朋友是蘇俄”。1924年1月,他按照蘇俄及共產國際的建議,在國民黨一大上正式確立了“聯俄容共”政策。這說明孫中山(

)A.思想轉變深受國共合作影響 B.思想突破,屬于民主革命范疇C.將中國和世界革命聯系起來 D.關注世界,正在實現階級轉型10.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之所以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主要是因為()A.它是在中共和共產國際指導下形成的 B.它和中共的綱領完全一致C.它與中共民主綱領若干原則基本一致 D.它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11.下表是1925年部分省份國民黨黨員構成表,這表明當時的國民黨(

)地區黨員人數學生工人農民綏遠32008%3%80%廣東1500021.2%20.1%39.1%A.發展重心由北向南轉移 B.實行了土地革命政策C.是多階層組成的革命聯盟 D.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12.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澤東回到當時農民運動發展最為迅猛的湖南考察并撰寫《湖南農民運動考查報告》,熱情贊揚了湖南農民運動,回擊了社會上對農民運動的污蔑,提出了關于農民運動的一系列思想。此報告(

)A.直接推動革命新道路的開辟 B.使中共開始意識到農民的重要C.加速了國民大革命運動進程 D.體現黨對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13.1927年5月武漢國民政府所屬許克祥部“搜捕共產黨徒三千余人,封閉共產黨機關七十余處”,同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指責工農運動“陽冒國民革命之名,陰布全國恐慌之毒”。這表明(

)A.中國的革命局勢不斷惡化 B.中共革命路線已經調整C.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 D.國民革命運動處于高潮14.蔡和森(1895~1931年)說:“工人階級獨立斗爭這一時期是不能得到勝利的,而還要有各階級的援助”“此時中共的力量還較薄弱……如果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就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據此可知,蔡和森所說的“統一戰線”的建立(

)A.客觀上推動了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地區B.化解了國共兩黨間深刻的政治分歧與階級矛盾C.為最終贏得民族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D.推動國共兩黨力量的發展與國民革命高潮形成15.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指出:“沒有貧農階級,決不能造成現時鄉村的革命狀態,決不能打倒土豪劣紳,完成民主革命。貧農,因為最革命,所以他們取得了農會的領導權。”這一觀點(

)A.提高了農民階級的革命斗爭意識 B.進一步完善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C.強調了農民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 D.肯定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偉大作用16.國共第一次合作初期,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擔當起農民運動組織領導工作,先后開展了建立補習學校、設立合作社、組織農會、辦理民團等活動,有效配合了國民大革命。這(

)A.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B.表明農民是國民革命的主力C.開創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D.有利于喚醒農民的革命意識17.宋慶齡在《回憶孫中山》一文中寫道:“從孫中山四十年的革命實踐看起來,他在晚年的偉大轉變符合中國人民的要求。”這一“偉大轉變”(

)A.推動了工農聯盟政權的建立 B.標志著孫中山階級立場轉變C.適應了革命斗爭的現實需要 D.指引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18.1925年中共上海區委組織部發布工作計劃指出:“(黨員)出身為小資產階級,而能深入小資產階級群眾中運動者太少……此乃是一缺點。以后亦須注意吸收革命的智識分子與下級職員及自由職業者。”該工作計劃(

)A.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B.反映中共走上工農武裝割據道路C.利于國民革命運動深入發展 D.表明中共內部出現右傾機會主義19.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據此,中國共產黨(

)A.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總結教訓獨立開展武裝斗爭C.開展土地革命發展生產 D.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20.毛澤東曾經在文章中寫道:“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這幾個政治口號,真是不翼而飛,飛到無數鄉村的青年壯年老頭子小孩子婦女們的面前,一直鉆進他們的腦子里去,又從他們的腦子里流到了他們的嘴上。”這一歷史現象發生于()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 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二、材料分析題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國民黨“一大”期間發生了偉大的飛躍。在反思以往革命運動失敗的基礎上,他說:改組國民黨,使其“掌握政權之中樞”,“蓋惟有組織、有權威之黨,乃為革命的民眾之本據”。“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權”的同時,他還提出了“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的口號,稱國民黨“反抗不利于農夫、工人之特殊階級,以謀農夫、工人之解放”。有別于以往革命運動對“新軍”和“會黨”力量的重視,他認為:“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按照蘇聯式樣建立一支軍隊”,“有了這種理想上的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這些思想飛躍,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革命形勢。——摘編自張玉昆《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一大”期間的思想飛躍》材料二

中共建立之初,不要說具體的國共合作,就連寬泛的“聯合戰線”,中共都尚不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共一大上通過的黨綱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徹底斷絕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與其類似的其他黨派的任何聯系”。中共二大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在實際上確立了黨外合作的方針。中共三大倡導“中國國民黨應該是中國國民革命之中心勢力,更應該立在國民革命之領袖地位”,還對社會革命分子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都集中到中國國民黨,使國民革命運動得以加速實現”。——摘編自蔡珍《中共處理國共關系的策略研究(1921~1927)》(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思想的變化及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工作認識變化的意義。2.閱讀材料和圖片:中國人民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者之侵略及其工具賣國軍閥之暴虐。……而過去數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者及賣國軍閥,實為和平統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本黨為實現中國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統一政府之建設,鞏固國民革命根據地,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中國國民黨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1)據材料分析導致“中國人民困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用所學知識說明國民大革命中最大的反帝成果是什么?(3)結合圖片和所學知識,簡述國民大革命取得的主要功績。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蘇俄最初與孫中山接觸時,孫中山對蘇俄和共產國際仲出的橄欖枝并沒有積極回應。1922年6月,陳炯明“六一六”兵變發生后,孫中山離粵赴滬。在與英國記者阿瑟·索蘭姆的談話中,孫中山說:“國民黨是我的孩子,現在眼看就要淹死。……我向英美呼救,他們站在岸上嘲笑我。這時漂來一根俄國稻草,我在快要滅頂的時候就抓住了它。英國和美國站在岸上向我大喊,叫我千萬不要抓那根稻草,但是,他們幫助我嗎?不。……我知道這是一根稻草,可是總比什么也沒有好。”——摘編自李振武《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過程中的障礙及化解》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對蘇俄態度轉變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并簡析失敗的原因。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力,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留——次四事者:富國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年6月材料二

“革命為唯一法門。……我們必須傾覆滿州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戲院的演說》1903年12月13日材料三

“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國雖遲我革命,而已成功;我雖早六年革命,而仍失敗。”——孫中山《國民黨改組問題》1924年1月材料四

“我已囑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俾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絆,為達到此目的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孫中山《致蘇俄遺書》1925年3月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說明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維新之政”“大有可觀”的成就主要有哪些?(2)與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國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孫中山的思想有了哪兩個顯著的變化?(3)材料三中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國政治、社會黑暗腐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材料四中,為了這場“民族革命”,孫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針政策有了重大發展,分析促成孫中山這些重大發展的原因有什么?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書中的時代下列是章開沅、朱英主編的《中國近現代史》中關于近代1912~1927年中國歷史目錄摘編:第八章民初的政治與社會第一節袁世凱柄政下的民初政局一、民初的黨派林立局面與政黨競爭態勢二、民初共和民主制度的實踐及失敗三、袁世凱獨裁統治的建立與洪憲帝制的敗亡第二節軍閥派系政爭與護法運動一、北洋集團之分化與南北軍閥割據二、軍閥派系政爭與北京政府之更迭三、孫中山護衛民國共和制的努力第三節社會動蕩中的經濟與教育發展一、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二、農村經濟的嬗變及凋敝三、新式教育在轉型中艱難地發展第九章社會轉折的新取向第一節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一、各種新思潮二、新文化運動三、東西文化論爭四、五四愛國運動第二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第三節國民革命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二、國民革命的勃興三、廣州國民政府的北伐四、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這時期北洋軍閥政府的統治特征(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圍繞“社會轉折的新取向”提煉一個具體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參考答案:一、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2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一般農友皆以依賴政府之心而起……不一月而組織甚眾”“革命軍大部分離粵北伐,隨后又傳來在長沙受挫的消息,農民因之恐懼,農會也大為動搖”及所學可知,北伐戰爭時期,農民在革命進程順利階段積極加入革命陣營,當革命運動遭受一定挫折時又表現出極為恐懼的心理,嚴重動搖著農會組織的穩定,這說明政治局勢的變化影響著農運狀況,A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農運重心伴隨北伐轉移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通訊報道對農會活動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國民革命對農民力量的重視,排除D項。故選A項。2.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25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聯合工、農、學三界,組織開展紀念“五一”節活動,沿途高呼“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有利于推動中國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有利于鞏固和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①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北伐戰爭于1926年開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于1924年國民黨一大提出。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B項、C項。故選D項。3.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8年前后(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20年以后,“新知識分子”要求對軍閥社會進行“根本改造”“根本解決”,指的是要推翻軍閥統治,而1924年國民革命運動興起,就是要推翻軍閥統治,B項正確;新知識分子的要求并不能導致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排除A項;近代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排除C項;“根本改造”“根本解決”說明對政黨政治失望,排除D項。故選B項。4.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4年(中國)。根據材料“1924年9月”“希望國民黨雙肩承受這種偉大的遺產”可知,蔡和森希望國民黨繼承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精神,據所學可知,國民大革命打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因此B項正確;義和團運動主要反對外來侵略,是反帝愛國運動,并非反封建運動,排除A項;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24年1月,題干涉及時間是1924年9月,當時國共合作已經正式形成,排除C項;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民主革命綱領,材料涉及時間是1924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總理指的是孫中山先生,這一誓詞體現的是遵從孫中山先生的遺命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所以這一歷史事件應該是北伐戰爭,B項正確;辛亥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與“總理遺命”不符,排除A項;抗日戰爭主要反對的是日本帝國主義,和土匪軍閥不符,排除C項;解放戰爭是要推翻南京國民政府的戰爭,與“總理遺命”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26-1927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對帝國主義的態度是“扶持正義贊助我國民軍者,則愛之敬之”,陳獨秀則認為“沒收一切帝國主義在中國…”,說明兩黨在反帝立場上存在差異,A項正確;國共兩黨的革命目標并不一致,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在1924年建立,排除C項;此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依然是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之間的民族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沒有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7.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原因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24—1927年是國民革命時期,這一時期工農運動得到領導和推動,所以不斷發展,C項正確;中共二大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些現象并不能體現這一綱領,排除A項;1924年就已經實現了國共第一次合作,排除B項;國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工農運動只是國民革命的部分內容,所以D項說法過于夸張,排除。故選C項。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漢、九江等地的工人、社會團體、市民群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收回租界主權的運動,并得到全國人民的聲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伐期間,武漢、九江等地反對帝國主義運動不斷發展,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最終收回英租界,C項正確;國民革命運動時期,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人國民黨,工人階級不是運動的主導,排除A項;國民政府并沒有取消列強在華的一切特權,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導致革命統一戰線內部分化的原因是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而并非工人運動的發展,D項表述錯誤,排除。故選C項。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2年、1924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十月革命后,孫中山將蘇俄視為中國革命的朋友,并接受蘇俄和共產國際建議,確立了“聯俄容共”政策,說明孫中山將中國和世界革命聯系起來,C項正確。孫中山思想轉變促進了國共合作,選項因果倒置,排除A項;孫中山只是提出了“聯俄容共”政策,而其思想突破為新三民主義,排除B項;孫中山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并未轉型,排除D項。故選C項。10.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三民主義之所以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的原因是它與中共民主綱領若干原則基本一致,C項正確;“它是在中共和共產國際指導下形成”本身是對的,但與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它和中共的綱領完全一致”的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新三民主義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只能說明其革命目標與中共的革命目標存在一致性,不能直接說明其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排除D項。故選C項。1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25年的國民黨黨員中,包括學生、工人和農民等,說明此時的國民黨是多階層組成的革命聯盟,C項正確;僅根據黨員構成并不能說明國民黨發展中心由北向南轉移,排除A項;1925年,國民黨并沒有實行土地革命政策,排除B項;國民黨是資產階級政黨,其性質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熱情贊揚了湖南農民運動,回擊了社會上對農民運動的污蔑,提出了關于農民運動的一系列思想”可知這一報告認可了農民的力量,認為應當發動農民,開展農民運動,由此體現了黨對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D項正確;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是在國民革命失敗以后,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A項;這一報告僅體現了毛澤東一人的思想,不能說明中共開始意識到農民的重要,排除B項;這一報告是毛澤東一人的觀點主張,和國民大革命是否加速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1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7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國民革命后期,國民黨發動政變,逮捕共產黨人,國共合作走向破裂,表明中國的革命局勢不斷惡化,A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到中共的革命道路是否調整,排除B項;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標志著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排除C項;材料信息強調,國民革命后期共產黨受到打壓,工農運動受到指責,與國民革命處于高潮的說法不一致,排除D項。故選A項。14.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工人階級獨立斗爭這一時期是不能得到勝利的,而還要有各階級的援助""如果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辦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就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可知,蔡和森認為工人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這一觀點推動國共兩黨力量的發展與國民革命高潮形成,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地區,排除A項;“化解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最終贏得民族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排除C項。故選D項。1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大革命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沒有貧農階級”“決不能”“完成民主革命”“最革命”可知,毛澤東強調了農民的革命性,肯定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偉大作用,D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農民階級的革命斗爭意識得以提升,排除A項;《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寫于1927年,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提出于1928年,“完善”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農民的革命性,農民取得農會的領導權,不是整個革命的領導權,排除C項。故選D項。16.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根據材料“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擔當起農民運動組織領導工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共合作時期,這些組織農民階級的活動,喚醒了農民的革命意識,促進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中的做法沒有分配土地,也就無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排除A項;國民革命的主力不是農民,排除B項;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于大革命失敗后,不符合題干時間,排除C項。故選D項。17.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從孫中山四十年的革命實踐看起來,他在晚年的偉大轉變符合中國人民的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孫中山晚年,他看到人民大眾的力量,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民工”的方針,推進了國民革命,促進國共合作,適應了革命斗爭的現實需要,C項正確;孫中山希望建立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權,不是工農聯盟政權,排除A項;孫中山階級立場一直是資產階級,其階級立場沒有發生轉變,排除B項;孫中山的思想促進革命的發展,但是“指引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說法絕對化,排除D項。故選C項。18.C【詳解】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1925年(中國)。1925年處于國民大革命時期,為了深入群眾,中共上海區委組織部強調黨組織注意吸收革命的智識分子與下級職員及自由職業者,這樣有助于發動群眾參加國民大革命,推動國民大革命的深入發展,C項正確;1924年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排除A項;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共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排除B項;上海區委組織部的工作計劃不屬于右傾機會主義,排除D項。故選C項。19.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3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為適應國情的需要,中共調整革命策略,在會上確立了實行國共合作的方針,A項正確;總結教訓獨立開展武裝斗爭是在國民大革命失敗后,排除B項;開展土地革命是在國民大革命失敗后,排除C項;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是在抗戰勝利后,排除D項。故選A項。20.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是國民革命時期提出的口號,A項正確;土地革命時期沒有提出打倒軍閥的口號,排除B項;抗日戰爭時期沒有提出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的口號,排除C項;解放戰爭時期是要推翻國民政府的反動統治,沒有提出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的口號,排除D項。故選A項。二、1.(1)變化:徹底改組國民黨,提升國民黨的凝聚力;重新闡釋三民主義理論;要求實現國共兩黨合作;接受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主張;要求建立新式革命武裝。(答出三點即可)原因: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階級矛盾尖銳;五四運動后,革命力量不斷增強;共產國際和蘇聯的大力支持;孫中山與時俱進的愛國精神。(答出三點即可)(2)意義: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理論建設上的發展;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推動民主革命不斷向前;為以后的統一戰線工作提供借鑒。(答出三點即可)【詳解】(1)本題是對比類、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一“改組國民黨”,“蓋惟有組織、有權威之黨,乃為革命的民眾之本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要求徹底改組國民黨,提升國民黨的凝聚力。根據材料一“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權’的同時,他還提出了‘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的口號”,可知孫中山重新闡釋三民主義理論。根據材料一“稱國民黨‘反抗不利于農夫、工人之特殊階級,以謀農夫、工人之解放’。有別于以往革命運動對‘新軍’和‘會黨’力量的重視”,可知孫中山接受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主張。根據材料一“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按照蘇聯式樣建立一支軍隊”,可知要求建立新式革命武裝。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一“在反思以往革命運動失敗的基礎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斷失敗,尤其是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之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階級矛盾尖銳;五四運動后,革命力量的不斷增強;共產國際和蘇聯的大力支持,在中共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他本人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救國救民的崇高責任感,孫中山與時俱進的愛國精神。(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國民大革命(中國)。意義:根據材料二“中共三大倡導“中國國民黨應該是中國國民革命之中心勢力,更應該立在國民革命之領袖地位”可知,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工作認識變化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推動民主革命不斷向前;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工作認識變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理論建設上的發展;為以后的統一戰線工作提供借鑒。2.(1)原因: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的黑暗統治。(2)收回了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3)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在帝國主義者之侵略及其工具賣國軍閥之暴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的黑暗統治。(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黨為實現中國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統一政府之建設,鞏固國民革命根據地,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大革命中最大的反帝成果是收回了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3)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功績為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3.(1)西方列強加緊對華侵略,北洋軍閥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陷入低谷,社會局勢動蕩。(2)成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設立黃埔軍校,發動北伐戰爭,基本摧毀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原因:反動勢力異常強大,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中共缺乏斗爭經驗,放棄革命的領導權。【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近代中國。根據“ 1922年6月”、“ 我知道這是一根稻草,可是總比什么也沒有好”可知孫中山轉變對蘇俄的態度是在1922年。此時中國的社會背景結合所學可知,主要是西方列強加緊對華侵略,北洋軍閥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陷入低谷,社會局勢動蕩。(2)本題是特點類、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近代中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主要是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設立黃埔軍校,發動北伐戰爭,基本摧毀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結合所學內容可從反動勢力的強大、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共缺乏革命經驗、放棄革命領導權等角度進行總結概括。4.(1)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李鴻章,使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或達到國家富強的目的)。日本“維新之政”“大有可觀”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機”。(2)孫中山思想的兩個顯著變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溫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張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張推翻清政府,以后主張建立共和國。(3)主要原因:封建軍閥統治;帝國主義壓榨。若能指出,帝國主義在中國實行分裂剝削的政策,中國的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4)原因:依靠軍閥屢遭失敗(或國民黨的渙散無力)蘇聯的幫助(或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影響。【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第一小問目的,根據材料一“富國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可知,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李鴻章,使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或達到國家富強的目的)。第二小問日本“維新之政”“大有可觀”的成就,結合所學可知,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機”。(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孫中山思想的變化,方法方面,根據材料一“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材料二“革命為唯一法門”可知,以前采用溫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張革命;目的方面,根據材料一“《上李鴻章書》”、材料二“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可知,以前未主張推翻清政府,以后主張建立共和國。(3)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三“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并結合所學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相關知識可知,封建軍閥統治,帝國主義壓榨等。(4)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四“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并結合所學國民革命的相關知識可知,孫中山依靠軍閥屢遭失敗(或國民黨的渙散無力),蘇聯的幫助(或十月革命的影響);結合所學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影響。5.(1)特征: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軍閥混戰;共和為虛,獨裁為實;派系林立,政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