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系建設 教案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1頁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系建設 教案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2頁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系建設 教案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3頁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系建設 教案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4頁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系建設 教案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歷史高考二輪復習教案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系建設【課標要求】1.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周秦之變)2.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3.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緯r空坐標】【歷年考點回顧】【歷史回顧?整體認知】知識?體系專題?線索主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政治是其基本內容。線索一: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時期,君主權力不是絕對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結合,形成一套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貴族等級制度。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線索二:中央集權制度從秦漢到明清,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基本的政治制度。在中央,皇權至上,相權不斷受到削弱直至宰相被廢除;在地方,通過分割地方權力,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制有效地鞏固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線索三: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從漢朝察舉制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及以后的科舉制,中國選官制度日趨完善。與此同時,形成了一套對官員的考核、監察制度,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疚Ⅻc突破?重難深化】微點一家國同構——先秦時期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上課時間備課序號概念闡釋素養落地1.分封制度:周滅商后,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貴族到各地去建立諸侯國,代表周天子行使對地方的統治權,即“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分封制使西周構織起四通八達的統治網絡,強化了中央控制能力。2.家國同構: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父權家長制,體現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合。1.華夏認同:華夏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2.社會轉型: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從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的變化是這一轉型在政治上的重要表現,正確認識這一轉型,有助于整體把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理要點?示考向】原始社會禪讓制: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夏、商、西周時期(1)禹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2)內外服制度:商朝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商王對外服(附屬國)控制力有限。(3)分封制與宗法制:出現于商朝,鼎盛于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瓦解。(4)禮樂制度:維護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5)世卿世祿制: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強調出身和門第高低。(6)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與王權相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戰國時期(1)列國紛爭: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西周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2)華夏認同:春秋時期,戎狄蠻夷等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典型例題】(2023·湖南高考)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數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為衛人,樓緩為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據此可推知()A.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B.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六國嚴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國遭排擠信息獲?、贂r間信息:戰國時期。②歷史現象:“相”的任用歸納分析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體現血緣部族色彩,秦王所用秦相多為其他諸侯國的人,體現唯才是用推理判斷選擇A項:與關東六國多用其宗族及國人不同,秦國的相主要來源于各諸侯國,并非采取世襲制。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秦國的用人政策改變。排除C項:戰國時期宗法制遭到沖擊。排除D項:材料未涉及六國國君對法家人物的態度知識延伸官僚制與貴族制是兩種不同的政治體制。官僚制的建立是對貴族制的否定,但官僚制的建立并不意味著貴族制的滅亡【真題集訓】考向1:早期文明的起源1.(必備知識/2023·新課標卷)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A.公共墓地出現 B.農業的產生C.貧富分化加劇 D.文字的使用解析:C由材料可知,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且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貧富分化開始出現,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中國即將進入階級社會,故選C項;公共墓地出現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的“更高社會階段”指的是階級社會,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新石器時代晚期并沒有大規模地使用文字,根據考古資料可知,此時刻畫符號使用居多,排除D項。考向2:西周時期國家的治理2.(學術情境/2023·廣東高考)有學者認為西周時期周王能干預諸侯國的內政,下列史料支持這一觀點的是()A.《禮記》記載諸侯國君必須定期朝覲周王B.《詩經》記載周王派遣官員協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C.西周士山盤銘文記載周王命士山向諸侯國征收貢納D.西周豆閉簋銘文記載周王命豆閉掌管某諸侯國軍事解析:D分封制規定,諸侯王在封國內享有軍政大權,周王命人掌管諸侯國的軍事,反映對諸侯國內政的干預,D項正確;朝覲周王、向周王繳納貢賦屬于諸侯的義務,要求諸侯盡義務不屬于對諸侯權力的侵奪和對諸侯國內政的干預,排除A、C兩項;周王派遣官員協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即承認諸侯國君有營建都城的權利,給予幫助算不上侵犯諸侯王的權力和干預諸侯國內政,排除B項??枷?: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3.(唯物史觀/2023·海南高考)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軍事理論的形成 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 D.地形地勢的利用解析:B戰國時期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礎上,軍隊的數量也得到增加,B項正確;材料只強調了兵力數量的變化,與軍事理論無關,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政治制度的演進”是這一變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項;地形地勢的利用與軍隊數量增加無關,排除D項?!就趦群?培素能】一、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夏、商、周王制時代的“中國”認同1.擁有天下共主地位與權威的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繼出現,均是縱向上傳承和認同三皇五帝以來的歷史文化傳統,橫向上獲得天下各地邦國、諸部政治與文化認同的產物。2.夏代的九州、五服、四海,商代的內服、外服,周代的王畿內外人民對夏、商、周王朝的政治與文化認同,是三代王朝在近2000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以維系天下共主政治地位的深層機制。3.天下各地邦國與諸部對于三代王朝政治上、文化上的普遍認同,則是古代“中國”最終走向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道路的根本內在原因。4.夏、商、周三代王朝對三皇五帝以來形成的歷史文化傳統的認同、賡續和發揚光大,是古代中華文明連續性發展的精神紐帶和動力源泉。二、認識分封制對西周國家治理的作用1.分封制改變了商朝內外服制度下王畿內外松散的聯盟關系,確立了嚴格的君臣關系,由之前的諸侯承認天子轉變為天子分封諸侯,由不同家族對天下的統治變為同一家族對天下的統治。通過分封制,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開發了邊遠地區,形成了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加強了統治。2.分封的過程使地方的權力來源于中央(周王室),分封的結果是形成了新的統治網絡,商的方國被周的封國代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現了歷史性飛躍,中國古代第一次實現了上層政治組織的統一。3.分封制促進了民族的交融與文化的交流。一方面,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領的技工等與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構成一個多元的社會,促進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周朝的很多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響下被傳播到各地,偏遠的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國不斷向周圍的少數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三、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1.原因: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威下降,爭霸和兼并戰爭推動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漸崩潰;各國的變法改革及禮賢下士的“養士之風”又進一步促進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變。2.特點(1)由血緣宗法社會向地緣政治社會的轉型:血緣關系走向地緣關系、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世卿世祿變成選賢任能等。(2)從權力分散的分封制向權力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的轉型:新型的社會組織(編戶、什伍、鄉里、郡縣)、中央集權等出現?!踞槍τ柧殹?.通過對地區族群的控制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史料新穎/2023·江西鷹潭模擬)周初分封制下晉南區域的唐及戎狄族眾、殷墟遺民及東方夷族,這三個地區族群與周總會發生激烈的沖突,許倬云在《西周史》中提到:“姬姓與姜姓的重要成員各有控制一個地區的任務。成周、衛、魯、晉、燕、齊……各占戰略性的地區?!边@說明西周分封制()A.促進了民族的交融B.實現了對地方直接控制C.增加了諸侯的權力D.擴大了西周的統治范圍解析:A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A項正確;分封制下對地方是間接管理,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增加諸侯權力,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通過“出奔”現象考查春秋時期的社會轉型(學習情境/2023·山東日照二模)春秋時期,因貴族之間政治斗爭導致的逃離本國遠走異鄉的“出奔”成為普遍現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為王室和公室成員,基本是因為“庶孽之亂”;中期,因卿大夫間的斗爭和傾軋導致的出奔驟然劇增;后期,士階層開始出現在出奔隊伍中。這表明()A.兼并戰爭日趨激烈B.等級界限日益模糊C.社會矛盾不斷激化 D.權力中心逐漸下移解析:D材料“中期,因卿大夫間的斗爭和傾軋導致的出奔驟然劇增;后期,士階層開始出現在出奔隊伍中”反映的是春秋時期出現禮崩樂壞,王室衰微,權力下移的現象,D項正確;戰國時期主要是兼并戰爭,春秋時期是爭霸戰爭,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權力中心的變化,與等級界限的變化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社會矛盾激化無關,排除C項。【作業】《專題跟蹤檢測》【課后記】第二課時微點二集權于上——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變上課時間備課序號概念闡釋素養落地1.宰相制度:宰相一職是由商、周的家臣宰職演變而來。最初稱擔任君主朝聘宴享者或代表君主出使外國者為儐相,后來則稱輔助君主總理政務的最高執政官為相。2.明清內閣:明清兩代設于內廷的一個重要中樞輔政機構,在內閣的孕育與形成過程中,無論是明代還是清代,統治者皆施行向上集權和向下分權的手段,以達到君主的絕對專制與宰輔集團的分權制衡目的。1.傳承創新: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注意從制度創新與傳承方面深化認識,注意各個時期中樞機構的設置特點、評價,認識中華文明政治制度的歷史價值和創新傳統。2.制度異化: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下權力的異化特別關注漢朝、明清時期,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認識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培養理性思維?!纠硪c?示考向】時期歷程秦朝皇帝制度: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三公九卿制: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西漢漢武帝加強皇權,削弱丞相的權力,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魏晉南北朝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時期歷程隋唐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確立。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唐太宗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宋朝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時期歷程元朝當時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明朝明太祖廢除宰相;明成祖時,設立內閣,內閣大學士逐漸擁有票擬權清朝奏折制度: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設置軍機處: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典型例證】(2023·北京高考)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信息獲取①時間信息:清乾隆時期。②歷史現象:乾隆帝多次曉諭日常公事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概括提煉只有特別重要、特別緊急的事務,才可通過奏折進行上奏推理判斷選擇C項:奏折是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的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奏折的使用,無法判斷其出現的時間。排除B項:奏折制度強化了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排除D項:常規文書經內閣中轉呈送,而奏折單獨呈送皇帝,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知識延伸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級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的文書制度。奏折是重要官文書之一,也稱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間,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間形成固定制度。由于奏折是清代雍正以后最重要的官文書,其涉及的內容幾乎概括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成為研究清代歷史重要的原始資料【真題集訓】考向1:東漢后期的政治1.(歷史理解/2023·山東高考)先秦貴族尚馬車,賤牛車,此風秦漢猶存。及至東漢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A.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B.戒奢尚儉的社會風氣C.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 D.豪強勢重的政治現實解析:A東漢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車之所以成為一種風尚,是因為牛車穩而寬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現,由此體現了當時政治的衰頹,A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在東漢后期是否戒奢尚儉,排除B項;天子至士喜乘牛車是為了享受,而不是重視農耕和農業,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天子至士乘坐車輛的變化,沒有體現豪強勢重的信息,排除D項??枷?:東漢時期的中樞機構2.(讀圖識史/2023·海南高考)據東漢《乙瑛碑》載,魯相乙瑛向朝廷陳請,為孔廟增設一名百石卒史來守廟并掌管禮器(流程如圖)。這一史實最適合用來說明,當時()(注:①—⑦表示處理此事的先后步驟)A.國家行政中樞權力的逐漸擴大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日益鞏固C.傳統社會道德秩序的漸趨規范D.封建國家不同職能的有效履行解析:D據材料可知,在魯相乙瑛向朝廷陳請為孔廟增設石卒史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門各司其職,說明封建國家不同職能的有效履行,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中樞機構的運行,未涉及權力的大小,排除A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涉及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和皇權與相權兩對關系,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傳統社會道德秩序,排除C項??枷?:宋朝地方管理制度的創新3.(歷史解釋/2022·全國乙卷)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規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解析:A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在地方設通判并對其職責權限等作出明確的規定,這有利于規范地方行政,從而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方式解除將領兵權,同時重用文官牽制武官,從而達到防止武人干政的效果,材料中通判主要職能是監督知州,規范地方官員的行為,排除B項;根據“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可知通判在戰爭時期也只是負責錢糧轉運的事宜,并不負責軍事訓練和領兵打仗,排除C項;根據“通判……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可知,通判的主要功能是代表中央監督地方官員,規范地方官員的行為,并不是為了削弱州府權力,排除D項。【挖內涵?培素能】一、中國古代皇權加強的多樣性與統一性1.倫理政治:把氏族血緣原理上升為國家社會原理,形成血緣—倫理—政治三位一體的社會秩序原理。這種人倫的原理,便是所謂的“倫理政治”——政治倫理化與倫理政治化。2.外戚干政:兩漢時期,“太后臨朝,外戚輔政”成為一種常見的政權操縱模式,皇室女性及其她們身后的外戚集團逐漸從權力的邊緣走到中心。3.宦官專權:明朝是中國古代宦官制度發展的最后一個鼎盛期,它擁有極端受制于皇權、與外朝大臣關系復雜、賢良宦官積極有為、機構龐大、職能設置完備等特點。4.文獻整理(1)通過“以經為首”的思想秩序來構建文獻秩序,再通過這種文獻秩序和思想秩序來為建構統治秩序服務,這就是中國古代文獻整理活動中蘊含的秩序建構邏輯。(2)古代文獻整理活動,不僅產生了文獻秩序,而且還“參與”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思想秩序和統治秩序的建構。這就是中國古代官修史書、官修類書、官修目錄傳統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二、明清政治生態的理性化1.明朝內閣:內閣大學士通過“票擬”等形式參與中樞決策,權力不斷擴大。諸司在上疏之前,對重大問題的處理一般得與內閣商議,以達成諒解;隨著權力的擴大,內閣有了駁斥皇權的能力;內閣與擁有執行權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質量與效率,這反映了明朝內閣擁有一定的議政權。2.清朝軍機處:軍機處對于君主權力分化的一個顯著體現,就是在奏折的議覆權上。大多數外省所上的奏折的議覆,是在軍機處的領導下起草進行的。盡管皇帝在名義上對軍機處的議覆有否決權和修改權,但大都采取了直接同意的處理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國家大政做出決定的,并不是皇帝本人,而是軍機處的那些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針對訓練】1.通過“制誥”出處的對比考查唐朝政治制度的發展變化《文苑英華》專列唐朝中后期“中書制誥(誥:上告下曰誥,古代的一種告誡性的文章)”與“翰林制詔(誥)”兩大品類,其中“中書制誥”占四十卷,而“翰林制詔(誥)”卻占到了五十三卷。由此可見,唐朝中后期()A.擴大了宰相選拔的范圍B.科舉制提高了文官地位C.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D.翰林侵奪了三省的權力解析:C唐朝中后期,在傳統的三省六部制的決策運行體系之外,“翰林”參與機要,承旨辦事的比重更大,這對法定中央機構三省六部產生了一定沖擊,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宰相選拔范圍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科舉制對文官地位的影響,排除B項;中書省負責草擬,翰林制詔多于中書制誥,侵奪了中書省的權力,排除D項。2.通過統轄權力范圍考查清朝的軍機處(關鍵能力/2023·河南鄭州模擬)清朝軍機處在由內廷機構走向中樞機構的過程中,其起點是對雍乾之際藩部地區駐防大臣的統轄,這種統轄主要體現為:一是對藩部地區駐防將軍大臣及各級官員的選任,二是負責藩部地區與行省地區之間官員的調任。這反映出軍機處()A.成為非正式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B.提升了君主權威和中央行政效率C.將邊疆管理與機構變革有機結合D.對邊區實行因俗而治的靈活政策解析:C軍機處由內廷機構走向中樞機構,其變革與藩部地區駐防大臣和行省地區官員的選任和調任相關,說明軍機處將邊疆管理與機構變革進行了有機結合,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軍機處成為非正式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排除A項;提升了君主權威和中央行政效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因俗而治的政策,排除D項?!咀鳂I】《專題跟蹤檢測》【課后記】第三課時微點三輕重相維——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沿革上課時間備課序號概念闡釋素養落地1.中央集權: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處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是一種管理方式。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服從中央。2.行省制度: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行省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主要為中央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1.集權效應: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各地區的文化交流。2.制度自信: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演變中注意秦朝、漢朝、唐朝、宋元明清等中央處理地方關系的特點及影響;認識中央集權制度和地方治理理念的變化,樹立制度自信,形成正確的國家觀?!纠硪c?示考向】時期地方行政體制秦朝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國古代統一王朝的基礎,促使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漢朝(1)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后導致七國叛亂。(2)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東漢晚期,“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時期地方行政體制隋唐(1)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2)唐朝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唐中期后,朝廷在地方設節度使,后形成藩鎮割據勢力,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宋朝(1)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并設通判負責監督。(2)將兵權收歸中央;地方賦稅除小部分留作地方開支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改道為路,從而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時期地方行政體制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形成多級行政制度明清明初,廢行省,設三司;明清時期,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典型例證】(2023·新課標卷)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信息獲?、贂r間信息:西漢漢武帝時期至東漢后期。②歷史現象:“州”的演變歸納分析東漢后期,在黃巾軍起義的打擊下,中央集權被削弱;漢武帝時州部可以推舉秀才,到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州”在地方的地位上升推理判斷選擇B項:材料反映了“州”的權力和地域影響力越來越大,結合東漢后期的政治背景可知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排除A項:察舉制的形成時間是漢武帝時期。排除C項: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反映了豪強勢力的壯大。排除D項:地方州長官的權力增強,弱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知識延伸漢武帝時期的州只是一個監察區,并非行政區,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還是郡的太守??墒堑搅藵h末和王莽時期,為了鎮壓地方的叛亂,于是將刺史改為州牧,使之成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州開始演變為行政區。到了東漢,劉秀將刺史的名稱恢復,剝奪其軍事職能,但是刺史已經成為了地方長官。到了東漢末期,為了鎮壓黃巾軍,又賦予刺史以軍權,刺史演變為了州牧。州牧坐大,成為了割據勢力【真題集訓】考向1:唐朝藩鎮割據1.(歷史解釋/2023·廣東高考)唐中后期,朝廷鼓勵士人到地方任職,藩鎮有辟召幕僚之風。一度出現“游宦之士,至以朝廷為閑地,謂幕府為要津”的現象,這()A.強化了外重內輕的局面B.緩和了朋黨之爭C.破壞了科舉考試的公平D.加劇了階級矛盾解析:A根據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爭相到藩鎮做幕僚,增強了地方藩鎮的實力,不利于中央集權,強化了外重內輕的局面,A項正確;朋黨之爭指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斗排擠的事件,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士人去地方藩鎮做幕僚,與科舉考試無關,排除C項;士人去地方藩鎮做幕僚,不會加劇階級矛盾,排除D項??枷?: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2.(逆向思維/2023·山東高考)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為天下者,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這表明張載主張()A.擴大地方權力 B.恢復郡國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機構 D.簡化官員選任程序解析:A張載認為,若一切都由中央來管,必有許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地方要有一定的自主權,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央權力過大,而非主張恢復郡國并行制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分配,沒有體現中央機構的健全以及官員選任程序,排除C、D兩項??枷?:元朝的監察體系3.(學習情境/2022·江蘇高考)元朝創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專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經重臣董文用據理力爭,該圖謀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這說明元代()A.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B.地方權力的監督機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問題得以解決D.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解析:B元朝創建行御史臺監察行省,江淮行省“欲專肆”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說明行御史臺能夠獨立于行省之外行使監察權力,B項正確;“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通過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地方吏治問題解決程度,排除C項;“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就趦群?培素養】一、中國古代的特色地方管理體系1.郡國并行制(1)積極性:擴大了地方王國的自治權力;在調動地方政府恢復發展當地生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消極性: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后來引發王國叛亂(漢初分封的王國權力過大,容易形成割據勢力)。2.唐朝藩鎮(1)概況:唐朝設立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御外敵。(2)影響:不同地域的藩鎮構成了一個既密切聯系又互相制約的整體結構,對維系唐王朝穩定統治發揮了作用;唐中后期發展演變成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后的藩鎮類型:河朔型、中原型、邊疆型、東南型)。3.明清督撫制(1)概況:明清時期頗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是監察制度與地方軍政管理制度的結合。(2)主要職權:安撫地方、監察官吏、提督軍務。二、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演變的規律性認識1.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對地方機構進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權制度受到破壞,對地方的控制也隨之減弱。2.分權是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設置通判監督知州,設置轉運使削弱地方財政權;明代設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等,但分權易導致行政效率降低。3.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要線路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變革,沿襲為主,變革為輔。4.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征: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政區,是相對穩定的,而縣之上的州、府、省則變化很大?!踞槍τ柧殹?.通過“三互法”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設(以史為鑒/2023·河北張家口模擬)東漢有“三互法”:甲州人在乙州為官,同時乙州人在丙州為官,則丙州人不但不能到乙州為官,也不能到甲州為官。三州婚姻之家也是如此,例如,史弼是陳留考城人,其妻是山陽巨野人,朝廷任命他為山陽太守,他以三互法為由,轉拜為平原相。該制度設計旨在()A.提升國家治理效能B.彌補政府監察體系的不足C.完善官僚選拔制度D.推動區域間經濟文化交流解析:A根據材料可知,三互法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官與地方勢力相互勾結庇護、結黨營私,以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提升國家治理效能,A項正確;材料內容是地方行政官員行政任命的有關規定,不屬于政府監察體系,排除B項;完善官僚選拔制度只是表象,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三互法的政治目的,排除D項。2.以清代道的設立為切入點考查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制度創新/2023·安徽安慶二模)清代大吏帶兵備銜的道是行政與軍事相兼的職官,具有無所不統的地方事權并負有巡查地方的重要責任。各道轄有數量不等的府和直隸州,但又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級正式政區,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級準政區。清代道的設立()A.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B.造成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C.標志著皇權專制達到頂峰D.嚴重制約了地方社會發展解析:A清代在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外又增設負有巡查職權的非正式的政區“道”,意在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和控制,A項正確;機構重疊的“冗官”或者不作為的官場風氣等往往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材料沒有提及這些因素,排除B項;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皇權專制達到頂峰,排除C項;無法判定材料所述內容是否會制約地方社會發展,排除D項。【作業】《專題跟蹤檢測》【課后記】微點四選賢任能——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上課時間備課序號概念闡釋素養落地1.科舉制度: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作科舉。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唐朝完善并為后代沿用,到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2.臺諫合一:宋代開始實行的監察制度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將御史臺和諫院的職權合二為一,使得諫官和御史兩支監察隊伍共同監督包括宰相在內的百官,進一步強化了皇權。1.天下為公:古代選官制度力求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選出來,體現了一種正確的社會政治理想。當今教育改革既要堅持考試制度不動搖,也要及時更新人才選拔內容、標準,為當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更加深厚的文化資本。2.吏治清明:中國古代強調清明吏治、思想為先的廉政建設;定期考績、陟優黜劣的考績辦法,強化監察、糾舉貪吏的監督機制等,加強了國家治理,也為當今我國廉政建設提供了借鑒?!纠硪c?示考向】1.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戰國至秦及漢初軍功爵制兩漢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舉制2.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考核監察秦漢上計制(1)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2)漢武帝時設刺史隋唐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宋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臺諫合一明有考滿和考察都察院監察御史、六科給事中清考課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計將六科并入都察院【真題集訓】考向1:兩晉的門閥政治1.(讀表識史/2023·廣東高考)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計表朝代高門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晉48%19.1%32.9%東晉78.4%7.4%14.2%上表的變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 B.豪強勢力的膨脹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專制皇權的弱化解析:B材料反映了東晉與西晉相比,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高門士族占比提升,豪強勢力膨脹,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士族擅權,排除A項;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皇權強弱問題,只涉及兩晉時期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排除D項??枷?:選官制度的演變2.(透析本質/2023·浙江6月選考)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寒門等級森嚴,“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隨俗應付)”,唐太宗特地下詔“禁賣婚”,以打擊舊士族。南宋史家鄭樵云:“自五季(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鄙鲜霾牧媳砻?,魏晉之后()A.科舉取士制度趨于完善B.婦女社會地位日益上升C.門閥士族勢力逐漸衰落D.社會成員實現身份平等解析:C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寒門等級森嚴,選官的依據是門第,唐朝出臺政策打擊舊士族的權益,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說明魏晉之后,門閥士族勢力逐漸衰落,C項正確;材料強調選官、婚姻中門第因素逐漸淡化,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婦女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B項;“實現”表述絕對,排除D項。考向3:漢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3.(執行能力/2022·江蘇高考)漢初,朝廷讓功臣和他們的子弟們占據要津,但具體政務依然委之文吏,把“能書會計”和“頗知律令”規定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漢初()A.選官重視品德才能 B.將儒學作為主導思想C.注重任用專業吏員 D.皇權與士族相互依賴解析:C據材料可知,漢初重用文吏,強調文吏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和專業性,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官員的選拔重視品德,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儒家思想對官員選拔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皇權與士族的關系,排除D項?!就趦群?培素養】一、九品中正制的歷史地位1.上承兩漢察舉制,沿襲了兩漢鄉里評議的傳統,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2.九品中正制是在戰亂時期士人流移的條件下發展而來的,也是適應曹魏初期政治特點而產生的。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剝奪了州郡長官自辟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到后期注重門第,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對科舉制影響的全面認識1.積極影響(1)社會整合功能:否定特權制度,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內核和價值觀念,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和轉化。(2)推動文化發展:把讀書、考試和做官聯系起來,促進了傳統儒學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帶動了民間崇尚人文、教育的社會風氣。(3)鞏固國家統一: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適應了“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4)推動世界文明:選才方式在唐朝時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國家吸收并改造成為近現代文官考試制度。2.消極影響(1)重才輕品:選拔人才有時過于重視才學標準,忽視品德,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2)官本位思想:直接促進了中國古代官本位社會的發育;科舉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場文化,至今仍有消極影響。(3)禁錮思想:強化儒學的正統地位,培養封建奴仆,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發展;抑制了科技進步以及新知識、新學科的產生和發展?!踞槍τ柧殹?.以孝廉與賢良的區別為切入點考查漢代察舉制(德才兼備/2023·山西太原二模)漢武帝推行以察舉制為主體的薦舉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賢良以及異科。所謂孝廉,“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與孝廉相比,賢良更強調被舉薦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據此可推知,察舉制在當時()A.推動了豪強地主的崛起B.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C.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D.適應了國家治理的需要解析:D漢代察舉制主要選拔孝廉、賢良之人,使統治者得到了品行優良、才智突出的各類人才,適應了國家統治的需要,D項正確;察舉制與豪強地主的崛起關系不大,排除A項;據材料看不出選拔人才的方式和程序,未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排除B項;科舉制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C項。2.通過唐朝監察官的選拔考查古代的監察體制(以史為鑒/2023·安徽合肥模擬)唐朝重視監察官選拔,唐玄宗時規定:“凡官,不歷州縣不擬臺省。”唐肅宗敕文重申:“其御史須曾任州縣理人官者方得薦用?!碧瞥@一舉措()A.擴大了監察官員的權力B.否定了科舉取士的制度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體現了務實的用人原則解析:D唐朝監察官的選拔主要從一線基層官員選拔,體現了務實的用人原則,D項正確;材料與擴大監察官員的權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無關,排除A、C兩項;唐朝并未否定科舉制,排除B項?!舅啬苓M階?增分策略】價值?引領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材料7世紀初的唐朝,是中國封建時代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當唐朝對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際,其內部組織按照當時的標準看來,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積月深,這也是一段創造系統的時期。唐朝這種近于至善的內部組織,表現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為“三省分工”①……而這種體系與后世西洋所謂“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論唐太宗如何的開明,他的政府無可避免為一種專制體制②?!幾渣S仁宇《中國大歷史·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史料解讀】①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三省六部制當中所蘊含的思想,對于現代國家權力機構和行政機構依然具有很強的啟發性②無論是以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為基本體制的中央官僚制度,還是以皇權為中樞的郡縣官僚制度,都是皇權的派生物,其職能都在于保障皇權控制社會的絕對性【思維升華】隋唐制度創新的歷史啟示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隋唐時期的一系列制度創新為隋唐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鑄就了隋唐的繁榮時代。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與“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緊密相連的。2.制度創新要適應本國國情,順應生產力發展,符合時代潮流。符合國情的創新會推動生產力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社會發展。實踐證明唐朝設節度使,不利于中央集權,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使唐朝走向衰敗。3.創新是在歷史繼承中的創新,也是政治制度歷史變革中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隋唐科舉制強化了兩漢察舉制的考試因素;而三省六部制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西漢漢武帝以尚書為主的中朝決策機構的形成時期。4.每一個封建王朝走到盛世的時候,都會出現各種弊端,進行制度改革和創新能緩解社會矛盾,延續王朝的壽命,但是不能解決根源問題。如隋朝“開皇之治”后仍不能避免隋末農民起義;唐朝“開元盛世”后,仍有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等。因為封建王朝弊端的根源還在于封建專制制度本身。【小題預測】預測一西周的國家治理闡釋西周王朝司法建構以授權方式為根本特征,是樹立王朝權威、貫徹王朝權力的重要工具,在協調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并具有不可替代性。1.(以史為鑒)西周時期,宗族之間的糾紛一般由王朝審理解決,而宗族內部的糾紛則由宗族首領自行解決,王朝不會予以干涉。但當貴族無力控制其屬役,甚至由此致使其氏族內部秩序遭到破壞,引發族內的糾紛時,王朝司法會及時介入其中。這表明當時()A.原始民主傳統仍具較大影響力B.國家的公共權力色彩有所加強C.宗法關系對政治的影響力減弱D.中央實現了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解析:B在西周政治活動中,王朝司法在處理爭端、消除糾紛、維護秩序方面發揮了作用,對增強王室權威產生了積極影響,使西周的國家公共權力色彩有所加強,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原始民主傳統的信息,排除A項;西周時期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宗法關系對政治的影響力很大,排除C項;中央實現了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是在秦朝,排除D項。預測二隋唐時期中樞機構的變革闡釋漢代九卿制度歷經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做了一個總結,原來的“三公九卿”體制變成了“三省六部”體制。唐代九卿不再參與政務的制定,退出了行政中樞的行列,變成了一個隸屬六部,負責具體執行的事務機關。2.(唯物史觀)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秦漢的傳統九卿與新出現的六部關系上,長期紛爭,無法統合。隋唐時期,統治者最終確定了六部統轄九卿的體制。這一變化反映出()A.國家統一是制度創新的前提B.制度創新是鞏固統一的重要途徑C.南北文化交融促進制度創新D.傳承與創新是制度演變基本規律解析:D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制度是在秦漢政治制度基礎上發展而來,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制度基礎上發展而來,體現了政治制度的傳承與創新,D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并不統一,排除A、B兩項;材料沒有體現南北文化交融對制度創新的作用,排除C項。預測三元代的行省制闡釋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點,既是中書省分支機構,又是地方最高官府。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故“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3.(歷史理解)張帆教授認為:“在元朝,行省實質上是中書省的下屬,但從統領路府州縣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側面來看,行省與中書省又具有某種‘平等’關系,行省的設置并未覆蓋全部路府州縣,‘腹里’仍由中書省直轄?!边@折射出行省制度具有()A.因俗而治的鮮明特點B.中央政府派出機構的屬性C.大而不專的制度優勢D.代表中央分馭各地的使命解析:D據材料可知,行省實則是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強化了中央集權,D項正確;因俗而治是指尊重各地特殊情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元代的行省具有地方行政機構和中央派出機構兩種屬性,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大而不專的制度優勢,排除C項。預測四漢代監察制度的發展闡釋漢代監察體系從內部制度設計到外部機構運行,展現其復雜又系統的特征,開創政治體系中權力執行機關和權力監督機關權限逐漸分化、分工逐漸明確的制度先河,使監察制度日益成為專制國家立法和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4.(思維誤區)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前的刺史,源于丞相史,不僅監察地方,還監察地方監御史。其后隨著漢代中樞權力的變化,逐漸由御史大夫節制。這反映出()A.刺史權力逐漸減弱B.中央與地方矛盾逐步緩和C.對地方監督的強化D.國家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解析:D隨著漢代中樞權力的變化,刺史逐漸歸御史大夫節制,受中央管控,脫離與丞相的關系,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D項正確;漢代刺史最大的變化在于歸御史大夫節制,沒有涉及權力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對地方監督的強化,排除C項。【大題增分】(2023·湖北高考)[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材料一中國古代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調整。西周“六藝”重視射、御。唐代設立武舉,測試騎射、負重等。兩宋至明代都延續武舉,并設置武學。就武舉而言,兩宋“以策(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凡武舉,始試義、策于秘閣,武藝則試于殿前司。及殿試,則又試騎射及策于庭”。由于統治者重文輕武,宋代士人有能力應進士舉者,不屑于應武舉。明弘治六年(1493年)規定,武舉“六歲一行,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然而明代武職多蔭襲,武舉只是補充形式。就武學而論,宋代武學“設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視看人材、試驗弓馬,合格者始許入學”。其教學內容除弓馬武藝外,尤其重視“習諸家兵法,教授纂次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明代武學則增加了《論語》《孟子》等作為主要教材?!獡端问贰贰睹魇贰返炔牧隙耙曰∈付ㄌ煜隆钡那逋醭?,武舉漸以騎射、技勇為重。嘉慶年間改策論為默寫武經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選任則以行伍出身為正途,武舉出身次之。就軍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專設武學,而是在官學設立武學教習教授生員。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先后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新式學堂。其課程主要教授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新式炮臺和營壘的構筑方法等工程技術。編練的新軍按才學品行優劣、訓練勤惰、考核成績高低決定賞罰,排以上的軍官須由軍事學堂出身者擔任。——摘編自《中國大通史》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明武舉的共同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從宋明到清代軍事人才培養與選任的變化及原因?!娟P鍵能力】隱含前提從宋明到清代軍事人才培養、選任與時代背景;突出國防意識時間信息宋明、鴉片戰爭前后的清朝中心概念武舉、武學、新式學堂有效信息材料一:兩宋至明代都延續武舉,并設置武學;兩宋武舉“以策(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明代武舉“先策略,后弓馬”;宋代武學教學內容除弓馬武藝外,尤其重視“習諸家兵法,教授纂次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明代武學則增加了《論語》《孟子》等作為主要教材。材料二:清王朝,武舉漸以騎射、技勇為重。武官選任則以行伍出身為正途,在官學設立武學教習教授生員;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創辦新式學堂,編練新軍信息整理(1)注意回答的是宋明武舉的“共同”特點,結合材料信息提煉整合即可,可從文武雙全、不為人們重視兩個角度總結。(2)“變化”直接依據材料信息整合即可,注意總結要全面;“原因”可從清朝的游牧習俗、近代列強侵華、“西學東漸”等方面綜合歸納回答【規范答題】(1)要求文武雙全,重視忠義氣節;不為時人所重視,人們不屑于武舉或只是補充形式。(2)變化:更注重騎射、技勇,對文化水平要求不高;注重行伍出身,輕視武舉;武學依附官學;創辦新式學堂,教授近代自然科學知識、軍事技能;注重品學兼優,軍官須要軍事學堂出身。原因:清朝原本屬于游牧民族,擅長騎射;八旗、綠營兵成為清軍主力;近代列強侵華,“西學東漸”,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近代海軍,追求船堅炮利;新式裝備的使用,需要官兵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绢}型特征】特點、特征類特點就是指某一個歷史事物的特殊之處,既反映了歷史事物的具體性,又顯現了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其設問一般含有以下詞語:共同特點、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不同特點(各自特點)等。此類型試題主要通過對個別或群體的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化分析,歸納其個性形態,或找出它們在本質上互相區別之處。特點、特征型設問的角度較多,有針對某一歷史現象的設問,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設問,還有對歷史知識進行比較的設問?!咀鳂I】《專題跟蹤檢測》【課后記】跟蹤檢測?課時過關一、選擇題1.(讀圖識史/2023·湖北名校聯盟三模)如圖為商王武丁時期的甲骨卜辭,長方框中的“王占曰”三字,在甲骨卜辭中出現頻率很高。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商王都通過占卜以示得到上天的指引。它表明商朝時()A.統治者宣揚“敬天保民”的觀念B.占卜是商王的主要職責C.神靈崇拜影響政府的決策效率D.王權與神權緊密地結合解析:D根據材料可知,商朝的事務都通過占卜決定,商王借此宣傳王權神授的觀念,體現出王權與神權緊密地結合,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敬天保民”的觀念,排除A項;治理國家是商王的主要職責,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神靈崇拜與政府決策效率的關系,排除C項。2.(2023·云南昆明二模)殷商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宗族不僅是一個血緣群體,而且是一個政治群體、軍事群體、階級群體,但地域輻射有限。到西周時,則嚴格劃分大宗、小宗,并在此基礎上于廣闊的疆域內推行了分封制。這種變化()A.促進了西周華夏認同的形成B.使部族國家向地域國家轉變C.弱化了宗族血緣的政治功能D.有利于早期國家疆域的擴展解析:D根據材料可知,西周建立了以宗法制與分封制為核心的一整套系統而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和龐大的國家行政機構,于廣闊的疆域內推行,這有利于早期國家疆域的擴展,D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少數民族逐漸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排除A項;西周通過宗法分封制建立了部族國家,并未向地域國家轉變,排除B項;材料中的變化強化了宗族血緣的政治功能,排除C項。3.(歷史理解/2023·河北張家口三模)西周時期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為王臣,包括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繼續擔任諸侯或王官,周王必須進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經過周王冊命的諸侯或王官的繼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據此可知,這一制度()A.保障了貴族階層的政治特權B.彰顯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C.維系了家國一體的統治格局D.強化了君臣間的契約關系解析:B西周時期繼任的諸侯或王官必須經過周王的再次冊封,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這一制度形式上彰顯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貴族階層的政治特權,排除A項;家國一體的統治格局是通過宗法分封制來維系的,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君臣間的契約關系,排除D項。4.(2023·江西九江二模)春秋末期,魯昭公在與卿大夫的斗爭中失利,逃至國外。掌權的正卿季平子雖然外有齊楚的援助,內有國君般的權力,但是“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國”。這反映了此時魯國()A.分封制度已然瓦解B.禮樂制度仍有影響C.政局受到大國支配 D.集權趨勢得到強化解析:B魯昭公已經逃至國外,季平子雖然很有權勢,但對待國君的態度依然像國君在國內時一樣,這說明禮樂制度對季平子依然有約束力,B項正確;此時魯國分封制受到沖擊,但尚未瓦解,排除A項;C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據材料無法得出集權趨勢得到強化的結論,排除D項。5.(德才兼備/2023·江西重點中學協作體聯考)《云夢秦簡·為吏之道》記載,“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龔(恭)敬多讓。五者畢至,必有大賞”“吏有五失:一曰夸以迆,二曰貴以大(泰),三曰擅裚割,四曰犯上弗智(知)害,五曰賤士而貴貨貝”。這主要說明秦代()A.對官員行為賞罰分明 B.官員的素質得到提升C.儒家思想并未被拋棄 D.重視官員的考核問題解析:D根據材料可知,秦朝對官員的品德、行為等方面的好壞制定了衡量標準,表明其對官員考核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并未說明官吏犯“五失”后有何懲罰,不能說明賞罰分明,排除A項;據材料不能得出官員素質得到提升這一結論,排除B項;秦簡中對官吏的要求確實有符合儒家思想的內容,但這并不是材料主要說明的內容,排除C項。6.(唯物史觀/2023·山東濱州二模)下表為漢代御史大夫的設立與演進概況。這一概況的形成是源于()西漢初年“銀印青綬”“內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天下,任重職大”西漢末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東漢初年“掌……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及“四方水土功課”A.中央行政體制的調整B.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需要C.君主專制能力的保證D.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間的矛盾解析:C西漢末年到東漢,御史大夫不斷遠離決策中心,皇權集中,君主專制不斷強化,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央行政體制的調整,排除A項;材料所述與社會保障體系無關,排除B項;材料所述現象是加強皇權的需要,并非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7.(2023·湖南岳陽四模)史書記載,魏晉時期,晉朝將領魏浚在洛陽失陷后,屯于洛北石梁塢,歸附者甚眾;江州刺史郭默在永嘉之亂后,率遺眾自任塢主,流民依附者甚眾;平陽縣侯李矩在劉淵進攻平陽時,被鄉人推為塢主,東屯滎陽,遠近多附之。這可以說明當時()A.莊園經濟興起恰逢其時B.豪強勢力趁亂擁兵自立C.北方戰亂明顯多于南方D.流民增多危及社會穩定解析:B根據材料可知,魏晉時期,地方官員利用其便利條件,成為塢主,并吸收社會閑散力量,說明當時地方豪強趁亂擁兵自立,B項正確;莊園經濟興起恰逢其時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北方戰亂明顯多于南方”在材料中沒有明確體現,排除C項;“流民增多危及社會穩定”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8.(2023·天津河東區二模)東晉南朝時,朝廷專門設立“圖譜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鼓通今之儒知撰譜事”,而且還出現了專門研究和編寫家譜的世家,家譜進而也成為一種特殊的學問,人稱譜學。這種現象出現主要是由于()A.政治局勢的動蕩 B.儒家思想的發展C.選官制度的變化 D.戶籍制度的演變解析:C東晉南朝時,通過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選官的依據是門第高低,編制家譜是為了識別門第身份,是為了選官的需要,C項正確;政治局勢動蕩、儒家思想發展不是重視研究和編寫家譜的原因,排除A、B兩項;戶籍制度與重視研究和編寫家譜無關,排除D項。9.(2023·山東普通高中二模)《資治通鑒·唐紀》載:“每議政之際,是非蜂起,上不能決也?!蓖瑫r,當時也有“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的說法。這反映了三省體制()A.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B.推動了政治決策民主化C.削弱了皇帝的專制權力D.三省相互牽制降低效率解析:A材料體現了三省各部門之間相互牽制,影響皇帝決策,認為皇帝越過中書省直接向六部官員下達詔令是亂政,由此可知三省體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A項正確;政治決策民主化出現于近代,排除B項;三省的牽制,削弱相權,有利于皇權的加強,排除C項;“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不能體現降低效率,排除D項。10.(2023·河北邯鄲三模)唐代科舉主試官可依據舉子平日成就與聲望決定是否錄取。進士科的去取以文詞優劣為標準,應試舉子重視新鮮題材,盡可能將個人創作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此之謂行卷。由此可見,唐代的科舉()A.推動了考試的公正公平B.進士科選才對象范圍擴大C.促進了社會流動性加強D.行卷之風有利于文學發展解析:D行卷可以參考應試之人的文學水平,選拔真正有文采的人,另外行卷也會使唐代形成爭相賦詩寫文的文學風氣,因此行卷對于唐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D項正確;行卷實行之初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平和社會階層流動,但后來出現了朋黨之風,不利于公平和社會階層流動,排除A、C兩項;行卷不會使進士科選才對象范圍擴大,排除B項。11.(以史為鑒/2023·河北石家莊三模)宋太祖即位后,下詔編寫前代史書。宰相王溥主持編纂的《唐會要》《周世宗實錄》兩書于建隆二年(961年)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會要》成書于乾德元年(963年)。此外,臣僚還撰寫了不少關于五代的史籍。宋初的上述做法()A.凸顯了崇文抑武的治國方針B.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訴求C.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D.踐行了程朱理學的政治主張解析:B據材料可以看出通過對前代史書的編纂,以史為鑒,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訴求,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治國方針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通過對前代教訓的吸取,可以很好地服務現實需要,并不會助長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及程朱理學的相關主張,排除D項。12.(2023·江蘇南通三模)宋熙寧年間,經常出現樞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獨對的局面。凡外交方針、將帥任用、軍需供應,大多由神宗與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將兵法等軍政改革均在中書發動,盡管遭到樞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這表明宋朝()A.實施重文抑武基本國策B.樞密院失去了軍隊調遣權C.實行軍政與民政分治的政策D.王安石變法的強兵效果明顯解析: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帝多與王安石商定軍政要事,樞密院被排除在外,體現了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A項正確;樞密院的權力受到一定限制,但不等于樞密院失去了軍隊調遣權,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軍政與民政分治,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變法的強兵效果,排除D項。13.(傳承創新/2023·天津紅橋區二模)元朝統一全國前后設立了十一個行省,其原型為金行尚書省和蒙古斷事官,其機構名稱是漢制,實乃金元軍事征服所派生。這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材料主要表明()A.制度文化傳承自有淵源B.行省制源于金行尚書省C.民族地區得到有效治理D.軍政因素影響治國方略解析:A元朝行省制可以從金朝和蒙古政治制度中找到原型,表明制度文化傳承自有淵源,A項正確;元朝行省制受到了金朝和蒙古政治制度的影響,“行省制源于金行尚書省”的說法只提到金行尚書省,表述不完整,排除B項;材料未能呈現制度實施的效果,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制度繼承的問題,與軍政因素無關,排除D項。14.(2023·安徽淮南二模)明初地方官的考核內容為“六事”,即學校、田野、戶口、賦役、訟獄、盜賊,地方官也圍繞“六事”施政。宣德開始,賦稅征收未完,不能進入考滿程序,地方官的行政重心轉移到“錢糧”一事上。材料表明()A.考核制度深刻影響地方管理B.明朝后期財政壓力與日俱增C.明朝官吏考核制度逐漸完善D.中央集權加強制約地方發展解析:A據材料可以看出通過對地方官進行考核,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規范了地方官的行為,鞏固了統治,A項正確;從明初對地方官的考核內容無法得出明朝后期財政壓力與日俱增,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考核內容,不能說明官吏考核制度的完善,排除C項;對地方官考核,加強地方管理,不能說明中央集權制約地方的發展,排除D項。15.(2023·河北邯鄲三模)明朝雖無門下省,但是仿唐宋諫官之制,設立了正七品的監察官給事中,凡“朝政闕失,軍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復了各衙門的本章之后,給事中也可以駁正其違誤。據此可知,明代的給事中()A.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 B.完全為君主專制服務C.杜絕了貪污腐敗現象 D.對官吏考核影響重大解析:A由材料“朝政闕失,軍民利病,皆得言之”“皇帝批復了各衙門的本章之后,給事中也可以駁正其違誤”可知,明代的給事中起到減少決策失誤的作用,A項正確;由材料可知明代的給事中的監察職權廣泛,并非完全為君主專制服務,排除B項;給事中具有監察職責,但無法杜絕貪污腐敗,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明代給事中對官吏的考核權,排除D項。16.(2023·鄂東南聯盟模擬)清代府制基本沿襲明制,但是清朝有意識地劃小府域,將邊疆與民族地區的軍民府、土府向內地府制靠攏,并將諸多治理繁重、區位重要的直隸州升府,使清末府數較明末清初增加了36%。同時,118個屬州降為散州,不再領縣。清朝這些舉措意在()A.加強地方管理維護集權B.開創邊疆治理的新模式C.發展完善基層治理體系D.提升中央機構行政效率解析:A清朝在繼承明朝府制的基礎上,將府域劃小,將邊疆地區的府向內地府制靠攏,這些都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排除B項;清朝的基層治理體系并不完善,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制度,與中央機構行政效率無關,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3·云南昆明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學者認為國家形成的路徑概括起來有四條:分別是管理型國家、壓迫型國家、征服型國家和軍事型國家?!獡卧隹啤对缙趪遗c政治文明的多樣性》結合早期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緊扣圖中所示國家形成的一個或多個路徑,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早期中國成長為典型的管理型國家。闡釋:管理型國家是整合與管理功能造就專職領導和管理者,追求統治權的壟斷與世襲的國家形成路徑。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夏王是最高統治者。約公元前1600年,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地區,間接控制方國和部族,商朝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西周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加強了周天子的政治統治。綜上,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典型的管理型國家形成路徑,對中國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解析:根據材料中所列的國家形成的四條路徑釋義以及設問中“結合早期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等信息,可以提出論題:早期中國成長為典型的管理型國家。闡釋: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管理型國家的釋義“整合與管理功能造就專職領導和管理者,追求統治權的壟斷與世襲”和所學的早期國家王權的出現與傳承、早期國家的地方行政制度等基本史實展開論證。最后對論證進行總結,得出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典型的管理型國家形成路徑,對中國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18.(史料價值/2023·廣東揭陽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前輩學者受史料限制,未能具體考察秦漢時期“卿”的動態演變。1983年新發現的張家山漢簡豐富了研究秦及漢初制度的史料,其中即有“卿”。材料一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于瑯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材料二出土的秦及漢初律令、官文書中,作等級制度的“卿”是爵稱,指左庶長至大庶長九級爵位。漢初的《二年律令·賜律》記載:“賜不為吏及宦皇帝者,關內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五大夫比八百石,公乘比六百石。”《二年律令·置后律》記載:“疾死置后者,徹侯后子為徹侯,其毋適(嫡)子,以孺子子。關內侯后子為關內侯,卿侯(后)子為公乘,五大夫后子為公大夫,公乘后子為官大夫。”——摘自《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釋文修訂本材料三西漢后期卿爵與官稱“卿”的格局隨著爵、官制度的發展而變化。由于侯卿大夫士爵位分層逐漸被打破,爵稱卿愈發稀見,以至消失于史籍。同時,伴隨著等級秩序向“官重爵輕”方向發展以及儒家復古改制觀念興起,“卿”指稱職官更加常見,并逐步制度化。官稱“卿”的制度化進程從其相關稱謂的變化里可以窺見一二。——摘編自杜曉《秦及漢初“卿”的性質及其演變》(1)分別闡述材料一、二對研究秦及漢初政治制度的價值。(2)分析材料三中漢代后期“卿”性質的演變趨勢及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張家山漢簡發現的意義。答案:(1)材料一是秦始皇親臨東土安撫百姓,諸列侯、卿、大夫共同議論皇帝功德的描述,有助于研究秦朝爵制等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