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寄生蟲學 肺吸蟲、血吸蟲(2學時)_第1頁
人體寄生蟲學 肺吸蟲、血吸蟲(2學時)_第2頁
人體寄生蟲學 肺吸蟲、血吸蟲(2學時)_第3頁
人體寄生蟲學 肺吸蟲、血吸蟲(2學時)_第4頁
人體寄生蟲學 肺吸蟲、血吸蟲(2學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體寄生蟲學HumanParasitology基礎醫學系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教研室重點:1.肺吸蟲:成蟲、蟲卵特征。生活史(感染方式,中間宿主),致病性(病灶特點,臨床表現的多樣性)。預防本病的有效方法是什么。2.日本血吸蟲:(1)成蟲、蟲卵特征。(2)生活史,產卵特點及蟲卵的分布。(3)不同蟲期的致病機理,蟲卵肉芽腫對宿主的利弊。(4)簡述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及晚期血吸蟲病的分型。(5)血吸蟲的伴隨免疫,血吸蟲免疫逃避的機制。(6)毛蚴孵化法原理。(7)如何預防血吸蟲病。第五節衛氏并殖吸蟲(肺吸蟲)p96

成蟲寄生:終宿主(人、保蟲宿主)肺內。致病:病變最復雜的吸蟲病,主要以肺部囊腫為主。癥狀:爛桃樣或鐵銹色血痰和咯血。食源性寄生蟲病。形態1.成蟲:蟲體肥厚、橢圓形。背部稍隆起,腹面扁平,似半瓣黃豆。有口、腹吸盤,雌雄同體。卵巢與子宮并列于腹吸盤之后,兩個睪丸分支如指狀,并列于蟲體后1/3處。子宮卵巢睪丸2.蟲卵:金黃色,橢圓形,似“酒壇”,大小:80~118m×48~60m,卵蓋大常傾斜。卵細胞于正中央,周圍有十余個卵黃細胞。卵蓋肺吸蟲卵生活史肺內成蟲蟲卵產出隨痰排出/痰吞咽隨糞排出,入水第一中間宿主:川卷螺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第二中間宿主:溪蟹、蝲蛄囊蚴人虎、狼吞食(保蟲宿主)孵出體內移行后尾蚴童蟲小腸脫囊第一中間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間宿主:蟹溪、蝲蛄體內移行途徑:(正常)口→胃→小腸→穿過腸壁→腹腔→穿橫隔→胸腔→肺異位寄生:(非正常)口→胃→小腸→穿過腸壁

腦、眼、肝、脊髓、皮下等

血循環致病一、致病機制1.急性期(主要由童蟲移行所致)后尾蚴穿過腸壁童蟲移行至腹腔童蟲移行致肝臟腸粘膜出血腹膜炎肝損傷(2)囊腫期:大量細胞浸潤、囊腫內充滿赤褐色果醬樣液體。鏡下可見壞死組織、夏科雷登結晶和蟲卵。(1)膿腫期:蟲體移行引起組織破壞、出血及繼發感染。(3)纖維疤痕期:囊腫內容物排出或吸收,囊內由肉芽組織充填,纖維化,最后形成瘢痕。2.慢性期(成蟲定居及移行所致)1.急性期

(主要由童蟲移行所致)輕者:僅表現為非特異性癥狀(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瀉、低熱等)。重者:起病急驟,可有全身過敏反應、高熱、腹痛、胸痛、咳嗽、氣促、肝腫大并伴有蕁麻疹。二、臨床癥狀(病變最復雜的吸蟲病)胸肺型:最常見。低熱、咳嗽、胸痛、咳果醬樣/鐵銹色痰。肝型:肝臟受損癥狀。腦型:頭痛、癲癇、偏癱。皮下型:游走性包塊。亞臨床型:無明顯癥狀或輕度感染。其他類型:人體幾乎所有器官均可感染。2.慢性期(成蟲定居及移行所致)3.皮下型:游走性包塊,常見于腹部。1.胸肺型:最常見。低熱、咳嗽、胸痛、咳果醬樣/鐵銹色痰。2.腦型:頭痛、癲癇、偏癱。1.詢問病史:生食或半生食蟹溪、蝲蛄史。2.病原學診斷

糞檢/痰檢:蟲卵。摘除的皮下包塊:成蟲。3.免疫學檢查

常用ELISA、金標技術。4.影像學檢查:

X線、CT、核磁共振(腦型)。診斷臨床表現復雜,難以診斷1.分布:世界性,我國27個省、市、自治區有本蟲流行報道。2.疫區類型:溪蟹型流行區、蝲蛄型流行區(東北)。目前流行城市化。3.傳染源:人和食肉類動物。4.中間宿主:第1:川卷螺,第2:溪蟹和蝲蛄。5.轉續宿主:野豬、豬、兔、鼠、蛙、雞、鳥等。6.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或轉續宿主(如野豬)。流行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轉續宿主。

常用藥物:吡喹酮。防治第六節裂體吸蟲(血吸蟲)p101成蟲寄生:哺乳動物的靜脈血管內,故稱血吸蟲。寄生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6種:

日本血吸蟲(我國流行)埃及血吸蟲曼氏血吸蟲間插血吸蟲湄公血吸蟲馬來血吸蟲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第二)流行廣泛:主要流行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目前仍有30多萬病人。病情嚴重、危害性大,經濟損失大。日本血吸蟲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云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女尸體內發現日本血吸蟲卵(2100多年前)20世紀50年代前: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十分嚴重,“無人村”、“寡婦村”、“羅漢村”(腹水肚大如鼓)和“棺材田”等悲慘景象。“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景象。《送瘟神》詩二首,1958.7.1,毛澤東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血吸蟲感染與勞動力喪失關系感染度勞動力下降(%)輕度感染16~18中度感染30~57重度感染72~78

平均42.5晚期血吸蟲病人婁玉妹,浙江嘉善人,1964年拍攝(15歲),晚期血吸蟲病婁玉妹,浙江嘉善人,2015年拍攝(66歲)形態1.成蟲雌雄異體,外觀似線蟲。口、腹吸盤位于蟲體前端。雄蟲:長10~20mm,寬0.5~0.55mm,乳白色,背腹扁平,腹吸盤如杯狀,自腹吸盤以下蟲體兩側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溝。雌蟲:前細后粗,蟲體長12~28mm,寬0.1~0.3mm,蟲體呈灰褐色(RBC消化后的殘留物)。雌蟲居于雄蟲抱雌溝內,呈合抱狀(雌雄蟲必須合抱后才能發育成熟)。消化系統:有口、食道、腸管至腹吸盤后分2支,中部后合成單一盲管。生殖系統:雄蟲:睪丸7個,呈串珠狀排列。雌蟲:卵巢位于蟲體中部,呈長橢圓形。2.蟲卵淡黃色,橢圓形,89×67

m,無卵蓋。卵殼一側有小棘。表面附有宿主組織殘留物。卵內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卵殼間常可見到大小不等的油滴狀毛蚴分泌物。小棘3.毛蚴99×35

m。周身被有纖毛。前端有一鉆孔腺,其分泌物即為可溶性蟲卵抗原(solubleeggsantigen,SEA)在毛蚴未孵出前,SEA可經卵殼的微孔釋放誘導機體發生第Ⅳ型超敏反應蟲卵肉芽腫(致病主因)4.尾蚴叉尾型,280~360m,體部前端為頭器,內有一單細胞頭腺。腹吸盤兩側分布有5對單細胞鉆腺。腺體分泌多種酶類,與侵入皮膚有關5.童蟲:尾蚴鉆入宿主皮膚脫去尾部,即為童蟲。進入血流,經體內移行到達寄生部位。生活史蟲卵22.5%沉積:肝69.1%沉積:結腸壁7.7%:隨糞排出成蟲(門脈-腸系膜靜脈)蟲卵產出隨糞便排出入水孵出中間宿主:釘螺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鉆入人牛、兔皮膚內(保蟲宿主)童蟲體內移行集中水面滲透壓25~30℃,pH7.5~7.8光照水腸黏膜下層靜脈末梢內毛蚴的孵化:(1)影響孵化的因素水質:清潔度(滲透壓),清水孵化溫度:25~30℃最適宜

pH:7.5~7.8最適宜光線:光照可加速孵化,黑暗受抑制氯離子:可抑制(自來水需脫氯)(2)毛蚴在水中,呈直線型游動,具向光性、向上性(水體表面)血吸蟲中間宿主:釘螺長約1cm,6~9個螺旋,殼口外緣有一條隆起的唇崎為釘螺重要特征。童蟲移行途徑:

皮膚→血流→右心→肺→左心→體循環→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雌雄合抱。成蟲寄生部位: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蟲必須合抱,性發育成熟。成蟲產卵:♀蟲在腸系膜下靜脈末梢小血管內產卵。卵去向:卵隨血流入肝臟沉積卵逆流至(結)腸壁沉積蟲卵到外界的途徑:壞死組織向腸腔潰破,蟲卵隨之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22.5%沉積:肝69.1%沉積:結腸壁7.7%:隨糞排出生活史小結:生活史: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蟲、成蟲。終宿主:人或多種哺乳動物。中間宿主:釘螺。成蟲寄生: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雌蟲產卵:腸黏膜下層靜脈末梢內。卵去向:22.5%沉積肝內,69.1%沉積結腸壁,7.7%隨糞排出。致病機制尾蚴、童蟲、成蟲、蟲卵均可致病。致病主因:各蟲期抗原引起的免疫病理損傷。故認為:血吸蟲病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尾蚴致病:尾蚴性皮炎發病機制:I、IV型超敏反應。癥狀:侵入部位皮膚處丘疹、瘙癢,嚴重者全身水腫。2.童蟲致病:童蟲機械性損害、超敏反應發病機制:童蟲移行所經過的器官可出現機械性損害,代謝產物可引起超敏反應。癥狀:一過性的血管炎、發熱、咳嗽、咳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3.成蟲致病:靜脈內膜炎發病機制:成蟲寄生血管內機械性損傷,引起靜脈內膜炎;成蟲的代謝產物、分泌物形成免疫復合物,引起Ⅲ型超敏反應性損傷。4.蟲卵致病:蟲卵肉芽腫(最嚴重)發病機制:蟲卵沉積:肝、腸壁→卵內毛蚴釋放可溶性蟲卵抗原(SEA)→Ⅳ型超敏反應→蟲卵周圍嗜酸性粒細胞等免疫細胞浸潤→蟲卵肉芽腫→纖維化。慢性血吸蟲病肝、腸組織病變之基礎!結腸壁:嗜酸性膿腫破潰形成潰瘍→→腹痛、腹瀉、膿血樣便腸壁纖維化、增厚,腸腔變窄→→便秘、便細腸壁組織增生或萎縮→→息肉,可致結腸癌變

肝臟:早期黃灰色或白色粟粒狀結節嗜酸性膿腫晚期

肝纖維組織增生、收縮,肝變形,肝實質變硬而導致典型的干線型肝硬化肝臟中血吸蟲蟲卵肉芽腫利:使卵內毛蚴死亡,卵鈣化,隔離蟲卵抗原的釋放。弊:肝纖維化

蟲卵肉芽腫對宿主的利弊:肝脾腫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門脈高壓三大癥狀1.急性血吸蟲病(常見于初次感染,由蟲卵、童蟲引起)①發熱②超敏反應:蕁麻疹③消化道癥狀:膿血便④呼吸道癥狀:咳嗽、胸痛⑤其他:肝、脾腫大等臨床表現2.慢性血吸蟲病(急性期癥狀消失而未經治療或反復輕度感染者,獲得一定免疫力)①無癥狀型(隱匿型),②有癥狀型:間歇性慢性腹瀉,肝、脾腫大。3.晚期血吸蟲病(蟲卵肉芽腫引起,肝硬化引起的門脈高壓綜合征)①巨脾型②腹水型③結腸增殖型④侏儒型①巨脾型②腹水型④侏儒型③結腸增殖型晚期血吸蟲病人晚期血吸蟲病合并癥:上消化道出血,50%以上死于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1.6~5.4%,以腹水型最多死亡率達70%以上乙型肝炎癌變(結腸癌、肝癌)免疫1.抗原:血吸蟲循環抗原與保護性免疫、免疫病理損傷、免疫學檢測均有關。2.免疫應答:細胞免疫、體液免疫。3.獲得性免疫:伴隨免疫。4.血吸蟲的免疫逃避。伴隨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蟲后,產生的免疫力表現為:對再次入侵的童蟲具有一定的免疫作用,但對原發感染的成蟲無免疫作用。血吸蟲免疫逃避機制:①封閉抗體假說:蟲卵抗體(封閉抗體)與再入侵童蟲發生交叉反應。②抗原偽裝假說:血吸蟲合成宿主樣抗原并表達于蟲體表面。③表面受體假說:童蟲表面存在IgGFc受體。④表膜改變假說:表膜為脂類,無抗原性。1.病原學診斷(常用)(1)糞便直接涂片法:蟲卵檢出率低。(2)毛蚴孵化法:檢出率比直接涂片法高。(3)直腸鏡活組織檢蟲卵:適用于晚期血吸蟲病人(因腸壁組織纖維化,糞便不排卵)2.免疫學診斷(1)檢測抗體:環卵沉淀試驗(常用)(2)循環抗原檢測:診斷疫苗1.血吸蟲疫苗的研究:已有50多年。2.疫苗類型:蟲體死、活疫苗(無有效的免疫保護)。基因工程疫苗(研究階段)。1.流行環節傳染源:病人和病牛為主要。傳播途徑:含血吸蟲卵的糞便污染水體;水體內有釘螺;人體接觸“疫水”。易感人群:均易感,但隨年齡增長而降低。流行2.流行特征:地方性:流行區與釘螺分布基本一致。季節性:尾蚴逸出需要一定溫度、水、光線。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蟲病。3.流行區類型(1)水網型:又稱平原水網型,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占7.9%。如浙江地區。(2)湖沼型: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5省的長江沿岸及其相通的湖泊周圍。占82.1%。主要分布區。(3)山丘型: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環境極復雜,防治難度較大。占10%。1.控制傳染源:普查普治(人畜同步化療)--吡喹酮。我國學者研制的青蒿素可殺童蟲,用于早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