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備考之古代哲理詩鑒賞題練習_第1頁
高考語文備考之古代哲理詩鑒賞題練習_第2頁
高考語文備考之古代哲理詩鑒賞題練習_第3頁
高考語文備考之古代哲理詩鑒賞題練習_第4頁
高考語文備考之古代哲理詩鑒賞題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備考微專題之古代哲理詩鑒賞題專練

一、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勸學

【唐】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O

A.第一首詩前兩句認為,只有擊打石頭,才會有火花;如果不

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

B.第二首詩前兩句認為,山離得近,月亮離得遠,就覺得月亮

很小,就有人說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詩五六句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運勢,其他人得

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詩三四句認為,如果有人眼光開闊長遠,便會發現不

僅山高,而且月亮更為廣闊。

2.哲理詩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

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于鮮明的藝術形象之

中。請簡要分析這兩首詩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哲理。

【答案】

1、C

2《勸學》:要趁著年輕多讀點書,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間,想要

重來,也不會有機會了,畢竟時間不等人,沒有人能夠永遠少年。

《蔽月山房》:看待人或事不能僅依靠主觀意識,不能被表面迷

惑,不能目光短淺,否則會產生錯誤的認知。應當了解事物的真相,

應當心胸開闊,這樣你的世界就更大。

二、閱讀下面的詞,完成下面小題。

浣溪沙?菊節

(宋)蘇軾

縹緲危樓紫翠間,良辰樂事古難全。感時懷舊獨凄然。

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來歲與誰看。

(1)本詞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重陽節前一天與

楊繪分別時所寫,詞中“”一詞點出“重陽”的時節,“"

一句暗示了“分別二(用原詞、原句回答)

(2)本詞充滿理趣,多處體現出哲理性思考,結合具體詩句加

以分析。

答案:

(1)菊花感時懷舊獨凄然

(2)①“良辰樂事古難全”,美好的時光和歡樂的事情不能兩全,

表達對自然與人生的美好不能共存的思考,耐人尋味;②“璧月瓊枝

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別后明月、玉樹無人欣賞,花開依舊,

人貌已非,寫出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③“不知來歲與誰看”,不知

來年,我將跟誰一道賞觀,寫出對人生無常、佳期難再的思考。翻譯:

高樓縹緲在紫綠雙色之間,良辰與樂事都湊齊全,從古至今,著實很

難。感時懷舊,獨自凄然。圓月和玉樹只閃現于夜夜,菊花與人貌卻

經行在年年。不知來年,我將跟誰一道賞觀。

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西睦①秋日即事

周密

絡緯②聲聲織夜愁,酸風吹雨水邊樓。

堤楊脆盡黃金線,城里人家未覺秋。

[注]①騰:田間的土填子,小堤。②絡緯:蟲名。俗稱絡絲娘、

紡織娘。夏秋夜間振羽作聲,聲如紡線,故得此名。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標題中的“即事”一詞意為“就過去的事物、情景做詩文或繪

B.“織夜愁”既回應了“絡緯”,又暗指紡織女的“夜愁”如織

物般縱橫交錯。

C.“酸風”的出處是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意指“刺人的

涼風”。

D.“黃金線”可制成美衣華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覺秋

已到來。

16.鑒賞宋詩往往要從理性上把握,請結合內容,談談本詩寫了

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總結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給了我們哪些

啟示?(6分)

參考答案:

15?C(A“即事”就眼前的食物情景做詩文;B暗指紡織女的夜

愁錯;D“黃金線”指的是堤岸上的楊柳枝葉變黃。)

16.(1)前三句寫了秋季特有的場景:“絡緯”在夜里振翅做聲,

聲如紡線(1分)小樓里涼風將雨點吹拂到人身邊(1分)堤岸上的

楊柳已經枝老葉黃了(1分)道理:這些場景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但

城里人家,因為遠離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時感知季節的變化。(1

分)啟示:生活中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一葉知秋,能從小事物中

感受大變化;要善于觀察生活,歸納思考。(每點1分,答出2點

即可)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甲詩)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乙詩)

桂源鋪

楊萬里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釋)①堂堂:形容陣容或力量壯大。

18.這兩首詩都用到的修辭手法是。(甲詩)

后兩句用“放”“攔”這兩個動詞,生動地寫出了山山相連的特點,

富有情趣。(乙詩)前兩句用“”這兩個動詞,

形象地描繪了溪水奮力前行的畫面。(3分)

19.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或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兩首詩都是哲理詩,通過某一現象揭示一定的人生哲理,

給人以啟發。

B.(甲詩)前兩句是描摹,后兩句是議論,詩人借助一系列的景

物描寫,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創造了一種深邃的意境。

C.(甲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實寫翻山越嶺,虛寫人生中

的困難一個接著一個。

D.(乙詩)蘊含的哲理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畏艱難、奮

勇向前,才能戰勝困難,取得勝利。

20、這首詩讓你領悟到哪些人生哲理?請至少寫出兩條。

【答案】

18.擬人奔喧

根據“賺得”“不許”這些人性化詞語,可知兩首詩均采用了“擬

人”的修辭。乙詩前兩句說“萬山阻攔溪水向前奔,溪水在山間不停

穿梭喧鬧”,故描繪溪水奮力前行的詞語的“奔”“喧”。

19.B

B項“前兩句是描摹,后兩句是議論”的論斷錯誤,應該是:前

兩句是議論,后兩句是描摹。

20①人們無論做什么事,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要有充分的估計,

不要被眼前的順境所迷惑。②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滿自得,

而應不斷進取。

五、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注釋】①這是唐憲宗元和十年詩人被貶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

生:臧武仲,憑借其防地來要挾魯君,但時人謂之圣。③寧子:寧武

子,國家有道則進用其智能、無道則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

柴,語意為大火。照乘,指明珠。

14.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兩句以反問的句式概括指出:作偽者古今皆有,人莫能

辨。

B.頷聯兩句都是用典,詩人認為臧生與寧子性質相同,都是在

表面上的作偽。

C.頸聯兩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螢蟲露水,只能以閃光、晶瑩

的外觀炫人。

D.這首詩就社會人生真偽的辨別議論說理,全詩將抽象的道理

說得生動形象。

15.尾聯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4.B(“性質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偽”分析錯誤,頷聯兩句

意為世人只愛臧生的假圣人,卻不曉得世間還有寧子那樣的高賢,從

詩人“但愛”“可知”兩詞看出詩人認為兩者雖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

偽,但性質不同)

15.尾聯說明了要辨別真偽,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兩者放在一起對

比的道理。(2分)尾聯詩人用“不取”“可憐”感嘆當朝者昏暗到連

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識,辨別真偽失掉了依據,宣泄了對當

時朝政的不滿和對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4分)

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放言五首(其二)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牽纏卒未休。

禍福回還車輪轂,榮枯反覆手藏鉤。

龜靈未免制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

不信請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注)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權貴被貶,

寫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元稹聞訊寫下

了《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也寫下五首《放言》詩來奉和。藏

鉤:相傳漢昭帝母鉤弋夫人少時手拳,人宮,漢武帝展其手,得一鉤,

后人乃作藏鉤之戲。漢武帝為防患女主亂政,立子殺母。龜靈:古人

認為龜通靈性,故常用龜甲占卜以決吉兇。馬失應無折足憂:這里引

用塞翁失馬的故事。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開篇點題,揭示了世事無定、禍福得失相倚伏轉化的

現象,表達了樸素辯證觀。

B.這首詩語言形象生動深刻,將塵世的紛擾復雜比作一張網,

將福禍輪回比作車輪轉動。

C.詩歌引用典故,將飄忽不定的仕途與藏鉤游戲聯系在一起,

表現作者面對人生起落的無奈。

D.尾聯用弈棋輸贏不可預測的現象,表現作者對世事無常、結

局無法預期的現實的認知。

[2]請結合頸聯內容對本詩中體現的詩人的情感進行解讀。

【答案】

[11C

[2]①表達了詩人對現實命運的思考和無奈。頸聯中靈龜神

算,卻無法避免自己的災殃,充滿對其中蘊含的矛盾和哲理的思考。

引用典故,表現了詩人對塞翁關馬故事的一個逆向思考。②表現了他

被貶謫時的自我安慰,與友人的互勉,通過典型的例證表現了作者對

待命途不順的一種看法,既是對個人情緒的寬解,也是對友人的勉勵。

③表達作者對人生際遇的豁達。詩頸聯體現的對人生起落無定的認識

和感傷,同時也有基于此對命理的認識和豁達。

【解析】

[1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

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

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

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

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

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

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

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C項,“將飄忽不定的仕途與藏鉤游戲聯系在一起,表現作者面

對人生起落的無奈”分析錯誤。注意選項前面說的是借用典故,很顯

然藏鉤就不能夠指游戲,而是以鉤弋夫人的命運典故來表達參悟命運

的難以揣測。

故選Co

[2]本題考核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

此類試題答題時要多角度思考,可從時間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

時段的情感;可從描述對象角度梳理,不僅要看描述主體(詩人或

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體(人、事、物、景)蘊含的

情感。題干要求“請結合頸聯內容對本詩中體現的詩人的情感進行解

讀”,首先要理解頸聯的含義。“龜靈未免制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

意思是:龜有靈性,能夠占卜,卻免不了被人挖腸的憂患;塞翁的馬

要是丟失了不再回來,那多他的兒子也就不會摔傷腳。這首詩主要講

禍福得失的轉化。首聯說世上的福禍出現和潛藏都是不確定的,在塵

世的大網中糾纏最終也沒有一個休止。頷聯和頸聯使用了典故,說福

禍的輪回就像車輪一樣循環轉動,鉤弋夫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榮枯的翻

覆并沒有恒常的規律。龜有靈性,能夠占卜,卻免不了被人挖腸的憂

患;塞翁的馬要是丟失了不再回來,那多他的兒子也就不會摔傷腳。

而尾聯說不信請看下棋的人,輸贏的判定只有等待棋局終了。再結合

詩歌寫作背景: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權貴被貶,寫了五

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元稹聞訊寫下了《聞

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也寫下五首《放言》詩來奉和。所以在分

析詩歌情感的時候要結合詩人的經歷來分析,如詩歌頸聯引用典故,

將飄忽不定的仕途與藏鉤游戲聯系在一起,表現作者面對人生起落的

無奈。尾聯用弈棋輸贏不可預測的現象,表現作者對世事無常、結局

無法預期的現實的認知。也可從對現實命運的思考和無奈,被貶謫時

的自我安慰,與友人的互勉,對人生際遇的豁達等角度分析。

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放言五首?其四①

白居易

誰家宅第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②未省留閑地,東海何曾有頂波③。

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何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好友元稹被貶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

言》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在貶官

途中,他寫下了《放言五首》來奉和。②北邙(mdng):山名,亦作

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北。東漢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

鄂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③頂波:穩定的波浪。

【小題】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寫貧窮人家房屋殘破、親朋為之痛哭悲歌的情形,體現

了作者關注民生、同情疾苦的情懷。

B.“莫”字管“笑”與“夸”二字,“莫笑”二句為告誡語,告

誡世人不要嫌貧愛富。

C.頸聯以東海波浪的起伏為喻,意在說明富貴貧賤不會一成不變。

D.全詩飽含作者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人們正確認識人生和

社會的變化,不無哲理性的啟示。

【小題】本詩頷聯“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有怎樣

的寓意?請予以分析說明。

【小題1]A【小題2】

(I)A.“首聯描寫貧窮人家房屋殘破、親朋為之痛哭悲歌的情

形”理解有誤。首聯描寫的是由盛轉衰、由喜轉悲的世事變遷。故選:

Ao

(2)這首詩是詩人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所寫的,用以奉和好友元

稹被貶時所寫的《放言》。詩歌頷聯的大意是:昨天屋內外還擠滿了

人,今天在門外就如此冷落了。根據詩境,詩人在此聯中運用對比手

法,先寫人在得勢時是如何的炙手可熱,而在落勢后又是如何的門可

羅雀,借此抒發了一種盛衰變化、世事無常的深沉感慨。詩人其實在

于表明: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運動,都在變化,世界就在這運動、

變化中發展,前進;人生的富貴也是變化的,所以決不能因為自己的

一時顯榮,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別人。這些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辯

證法思想,對人們正確地認識人生和社會,不無哲理的啟示。

答案:(I)A(2)頷聯用對比手法,上句寫得勢之時,炙手可熱;

下句寫失勢之后,門可羅雀。兩相對比,抒發了一種盛衰變化、世事

無常的深沉感慨。

白話譯文:誰家住宅建成后還去破壞,哪里的親朋哭了以后又唱

起來?

昨天屋內外還擠滿了人,今天在門外就如此冷落了。

北邙山沒有留下空閑土地,東海何曾有穩定的波浪?

不要嫌貧愛富去夸張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詩歌鑒賞:這首詩通篇談世事人生的變化。甲第貴宅破敗了,親

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熱的人家,今朝門可羅雀;浩瀚湯湯的東

海三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運動,都在變化。世界就在這運

動、變化中發展,前進。人生的富貴也是變化的,所以決不能因為自

己的一時顯榮,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別人。這些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

物辯證法思想,對人們正確地認識人生和社會,不無哲理的啟示。

八、閱讀下面這首府詩,完成下面小題。

放言五首?其五

白居易

春山不要欺毫末①,顏子無心羨老彭②。

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

【注】①《莊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泰)山為小。”

②顏子:即顏回,早卒,死時年僅三十余歲。老彭:老子和彭祖,相

傳都是長壽之人。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兩聯寫幾種事物和前人事跡,后兩聯寫人生道理,二者緊

密關聯,脈絡清楚。

B.頸聯寫何必戀生憂死,也不要嫌棄自己,厭惡人生,寫出了

詩人的人生態度。

C.最后一聯進一步說明了生死的自然規律,同時也流露出了作

者些許的消極情緒。

D.詩人用具體的藝術形象表現抽象深奧的哲理,議論說理平白

淺近,通俗易懂。

15.詩的頷聯有何含意?蘊含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答案】14?D15?第一問:①松樹活了一千年終究要死,槿木僅

開花一天也自覺榮耀,這句詩藝術地說明了一個哲理:新陳代謝是宇

宙的根本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第二問:人應該正確面對

生死,順其自然,有所作為。

九、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過沙頭

楊萬里

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

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論詩絕句

元好問

眼處心聲句有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1、上面兩首詩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哲理:

2、上面兩首詩,表達哲理的方式有何不同?請簡要賞析。

【答案】

1、實踐出真知(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過沙頭》通過描寫只有篙師認識水痕直接表達出實踐出真知

的哲理;《論詩絕句》通過反問的手法表達哲理。

十、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觀書有感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朦金童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

自在行。

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

指上聽?

1,從題材上看,這兩首詩屬于詩。朱熹詩揭示的道理是:

蘇軾詩暗示的道理是:

2,分析這兩首詩在表達上的不同。

答案:

(1)朱熹詩借大戰船自在航行的條件說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規律,

不按照規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蠻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蘇軾詩通過琴

音與手指的關系說明,單有好的客觀條件或單有好的主觀條件都是不

行的只有把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朱熹詩通過鮮明的形象體現理趣;蘇軾詩通過兩個淺顯的假設

表現理趣。

十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①三君子,轉有深分,因成是詩以

劉禹錫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②欲如何。

【注】①微之、敦詩、晦叔:即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人都是

白居易的好友,情分很深。②聞琴淚盡:《晉書?徽之傳》載,王徽之

聽說其弟王獻之(字子敬)死訊,前往吊唁,取出王獻之的琴彈奏,

久不成調,直呼“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標題中“樂天見示”的“見”字是“我”的意思,即劉禹錫

自己。樂天即白居易。

B.詩人從讀白居易的贈詩寫起,既表示了認同和傷感,也扣合詩

題,表明了酬答之意。

C.“故人少”與“祭文多”對偶工整,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間的對

立面,含有深刻的哲理。

D.詩的尾聯引用典故,抒發了自古如斯、無可奈何的“嘆逝”之

情,可謂言簡而意深。

15、本詩頸聯廣受后世稱道,請簡要分析頸聯包含了什么人生哲

【答案】14?C15?①內容上:春天里,茂盛的樹林新長出的葉子,

催換著老葉、舊葉;江河中,奔騰的流水前面的退讓給后起的波浪。

②此聯運用象征的手法。③哲學思想:體現了劉禹錫的哲學思想以及

樂觀豁達的人生觀。新陳代謝、除舊布新是客觀規律,老一輩必然要

讓位給后繼者。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尊重逝者,善待生者,珍惜生

命。沒有陳葉就不會有新葉,沒有前波亦不會有后波,新舊事物不是

絕然對立的,新舊之間相互包容,彼此滲透,辨證統一。

【解析】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考生準確把握詩歌詞句含義和詩歌內容的綜合能力。解

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細致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從詩歌的結構內

容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重點把握詩歌的表達意蘊,同時結合手法加以

理解。C項“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間的對立面”錯誤,兩者不構成對立

關系,因“古人少”才會“祭文多”。故選C。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

答題的關鍵是從遣詞造句、藝術手法、語言特色等方面找到詩句的特

殊之處,然后結合詩句的內容加以具體分析,注意把握詩句的豐富內

涵。題中頸聯運用了象征手法,“陳葉”、“前波”可指微之、敦詩、

晦叔等已經去世的好友,也可指舊事物;“新葉”、“彳度波”可指“晚

輩”亦可指新事物。然后從人和物的不同角度再結合新陳代謝、生老

病死、新舊矛盾的對立統一等方面加以辯證分析即可。

十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悟道詩

某尼

近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注】這是一首哲理深刻的禪詩。

14.對詩歌的理解與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前兩句從時、空兩個方面分別寫尋春之事,“盡日”言歷時久,

“踏遍”言行程廣。

B.“隴頭云”屬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陸凱有《贈范曄詩》:“擇

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J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現了詩人的頓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的“春已十分”,既是寫梅花之爛漫春色之濃烈,也表現

詩人對凡塵的思戀。

15.宋人詩多重理趣,這首詩詩人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

14D

15風景往往不在遙遠的地方,有時就在你的身邊,要善于發現。

【解析】14、D.有誤。此詩不關凡塵與佛門的旨意,僅僅寫出尋

春悟道的體驗。“春已十分”表明美好的事物就在身邊”我們要好好

珍惜。這是參禪所得,并非思戀凡塵。

故選:D。

15本題考查對詩歌主旨的理解。詩歌大意:費盡了時光尋找盎

然的春意卻見不到春的蹤跡,腳下的芒鞋已踏遍了籠罩在山頭的白云。

重返家園將梅花拿在手指間輕轉偶然一嗅,哎!禁不住暗笑自己,就

在這眼前的枝頭上春意正熱鬧十分。全詩描述主人公雖歷經千辛萬苦,

尋春而不得,最后卻又偶然得到的經過,借以說明悟道的經歷.作者

描繪這一尋春的過程,意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自然妙道,原在人

心之上,只是人們沒有發現罷了;風景往往不在遙遠的地方,有時就

在你的身邊,要善于發現。

十三、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列小題。

觀書有感(其二)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朦曜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14、下面對兩首詩作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首詩展示了兩個生動形象的畫面:平日舟大水淺,眾人費

力推船卻徒勞無功;而今無需人力,船卻自在前行。鮮明的對比給人

以思想的啟迪。

B.第二首詩寫舟行見聞,突出心情變化。從“夜如何”的擔心害

怕,到“試卷”的期待不安,再到景色“依舊”的欣喜歡快,情感變

化富有層次。

C.兩首詩都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第一首用“朦瞳巨艦”和羽毛

作對比,表現春水的力量;第二首用扁舟一葉和“滿江風浪”作對比,

表現夜航的艱險。

D.兩首詩都寫了“水上行舟”,借用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來表達

作者的所思所悟。由此可以看出,細心觀察和體悟生活對文學創作的

重要作用。

15、宋詩重在說理,請結合詩作分別談談兩首詩給你的人生啟示。

【答案】

14C

15第一首詩:①讀書學習、知識儲備、思想積淀、基本功力等

對人的成長有重要意義;②行事時,時勢未到盲動無益,時勢成熟則

暢通無阻;③做事要想成功,要學會巧借外力。

第二首詩:①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總會經歷挫折磨難;②以樂觀

積極的心態從容面對人生苦難,才會渡過難關;③面對苦難,難免畏

懼退縮,但要勇于直面,戰勝自我。④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

可遏制。

【解析】

14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

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

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

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

概括。

C項,“兩首詩都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錯,“朦曜巨艦一毛輕”

將“船”喻為“羽毛”,是比喻而非對比。

故選Co

15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分析詩中

形象(意象)傾注的詩人的思想,根據自身經歷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

概括出詩歌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突出讀書的意義和價值,

同時也揭示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勤于努力,抓緊一切機會好好學習;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表明磨難是伴隨著人生成長的,

人想要獲得成功必須要經歷失敗,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以積極地心態

面對,特別是坦然面對生活的中苦難。“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

綠樹多”兩句告訴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

十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譚孝廉赴舉

李咸用【注】

鼓顰聲里尋詩禮,戈戟林間入鎬京。

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

也知貴賤皆前定,未見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來稀后進,善開金口答公卿。

【注】李咸用,晚唐詩人。晚唐時社會矛盾激化,兵戈不斷,不

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進身之路也多有阻難。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運用借代,交代了譚孝廉赴京科考的時代背景,贊揚其行

為的難能可貴。

B.頸聯“也知”掃去貴賤命中注定的消極情緒,為后一句表達囑

托之意蓄勢。

C.尾聯指出當下儒學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會竭力向王卿貴族

們舉薦譚孝廉。

D.這首詩情中蘊理,語言淺近而蘊意深遠,表現出作者對后輩殷

切寄望的情誼。

15這首送別之作,蘊含著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請結合詩句簡

要分析并談談對你的啟發。

【答案】

14C

15①詩歌的頷聯和頸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好事都是從艱難處得

來的,年輕人不要為求輕松只做容易的事;即使貧賤有命,但疏懶怠

惰會一事無成。②啟發: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不畏險阻,迎難而

上,勇于奮斗;不能貪圖安逸,懶惰懈怠。

【解析】14C.“表示自己會竭力向王卿貴族們舉薦譚孝廉”理解

錯誤。“善開金口答公卿”一句是在叮囑譚孝廉好好應答公卿的提問,

展示自己的才華。

故選:Co

15頷聯“好事盡從難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