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卷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1頁
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卷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2頁
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卷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3頁
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卷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4頁
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卷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詩歌閱讀重慶市一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小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初發夷陵①陸游雷動江邊鼓吹雄,百灘過盡失途窮。山平水遠蒼茫外,地辟天開指顧中。俊鶻②橫飛遙掠岸,大魚騰出欲凌空。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注】①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陸游在度過八年的川陜生活之后,奉詔離蜀東歸,往臨安廷對。此詩是他途徑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時所作。②鶻:一種鷹類的猛禽。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描寫了行船經由三峽時的驚心動魄的情景。“失途窮”是指三峽一帶水道曲折,舟行江中常有川盡途窮之感。B.頷聯寫夷陵地段江面的壯闊。“山平水遠”,江天一色,蒼茫一派;指點顧盼之間,給詩人以“地辟天開”之感。C.尾聯中“黃旗”本指戰旗,“三丈黃旗舞便風”是詩人回憶自己當年馳騁疆場,為國殺敵的情景,心情無比激動。D.本詩妙在將立意恢宏與筆觸細膩等對立審美范疇和諧統一,有咫尺萬里的氣勢。杜甫的《登高》一詩有相似之處。16.本詩是如何表現“喜”這一情感的?請結合頷聯和頸聯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夸張。“地辟天開”寫峽內峽外的對比后的感覺,既描繪出闊遠的江面景色,更刻畫了初出三峽時豁然開朗、乍喜還驚的心情;②動靜結合。頷聯寫“山平水遠”的靜景,給人以靜穆闊大之感,頸聯寫鶻飛魚躍的動景,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態;引發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江面景色,抒發喜悅之情。④遠近結合,時空開合設計巧妙,以山平水遠、蒼茫開闊的景色來抒發胸中塊壘。【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C.“黃旗”本指戰旗,此處指詩人坐船上的旗幟。“便風”是順風。沿江而下,輕舟順風,旌旗獵獵,是實寫,不是回憶。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夸張。“地辟天開指顧中”回觀身后,天刀劈石兩邊開。回顧來路,指點眼前,江水奔涌而出,一瀉千里,一片蒼茫開闊,峽內峽外兩相對比,確有“地辟天開”之感。表現了作者初出三峽時豁然開朗、乍喜還驚的心情。②動靜結合。“山平水遠蒼茫外”站在船頭,極目遠望,“山平水遠”,江天一色,蒼茫一派,這是描寫靜景。“俊鶻橫飛遙掠岸,大魚騰出欲凌空”是說雄鷹振翮奮飛,追風逐浪,掠岸而去;大魚騰躍出水,幾乎要凌空而上。動景描寫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詩人在描寫自然景色的時候,展現出的是一種蒼茫自然的景致,抒發喜悅之情。④遠近結合,時空開合設計巧妙。“山平水遠蒼茫外,地辟天開指顧中”“俊鶻橫飛遙掠岸,大魚騰出欲凌空”采用的是由遠及近的方式,將眼前的景色與遠處的景色結合起來,展示出人生的追求和自己的抱負,突出內心的喜悅感受。重慶市巴蜀中學校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聽段處士彈琴方干幾年調弄七條絲,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離石底,松含細韻在霜枝。窗中顧兔初圓夜,竹上寒蟬盡散時。唯有此時心更靜,聲聲可作后人師。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全詩緊扣題目“聽段處士彈琴”,從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以高度評價段處士為結束,詩人用了大量的筆墨直接摹寫琴聲的高妙,韻味悠長。B.首聯寫在演奏開始之前,詩人先介紹一下演奏者,段處士在琴藝上苦心沉潛數年,深諳琴藝,演奏技藝爐火純青。“元化分工”直接寫出段處士琴技高超。C.頷聯“泉迸幽音離石底”是用清泉從石底迸發出清遠的聲音描摹琴聲,“迸”““幽”表達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遠。形象生動地描寫琴聲的悠遠動人,寫出了段處士彈琴技藝的高超。D.頸聯寫詩人沉浸在音樂中,不覺間,一輪圓月已爬上了窗欞,窗外竹林中的蟬不知何時停止了鳴唱。作為聽眾,詩人為音樂而沉醉,忘記了時間,當他回過神來時,天色已晚。16.詩歌如何用文字形象的表現無形的音樂?請結合本詩,簡要分析。【答案】15.A16.①善用修辭。比喻。琴音歡快處,就像流動的泉水碰撞水底的石頭發出的叮咚聲;那琴音低沉處,像是霜花落在松樹枝頭上,聲音幾不可聞。在這一聯中,詩人連用兩個比喻,賦予無形的音樂以形狀,正面寫出了琴音的起伏。借代。詩人以“七條絲”代指琴;琴是彈撥樂器,演奏主要用手,所以詩人用“十指”代指演奏者段處士。通過詩人的介紹,用借代描摹了場景,提高了“聽眾”們的期待。②側面描寫。頸聯側面寫段處士的演奏效果,通過寫聽眾的感受,可以間接寫出音樂的高妙。聽者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不覺時間流逝,已是圓月爬上窗欞、竹上寒蟬寂寂無聲之時。③借助議論。尾聯通過對音樂的評價--只有這時候心更靜,每一聲每一韻都可以作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處士演奏技藝的高超。【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詩人用了大量的筆墨直接摹寫琴聲的高妙”錯,全詩并沒有把大量筆墨花在摹寫琴音的高妙上,而是主要寫聽者的感受,側面襯托,令人讀來更覺意韻綿長。故選A。【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善用修辭。比喻。頷聯“泉迸幽音離石底”琴音歡快處,就像流動的泉水碰撞水底的石頭發出的叮咚聲。是用清泉從石底進發出清遠的聲音描摹琴聲。運用比喻,將琴聲比作清泉從石底進發出的清遠的聲音;形象生動地描寫琴聲的悠遠動人,寫出了段處士彈琴技藝的高超。“松含細韻在霜枝”琴音低沉處,像是霜花落在松樹枝頭上,聲音幾不可聞。是用霜花落松描摹琴聲,運用比喻,將低沉的琴聲比作霜花落在松樹枝頭,生動地寫出琴音的低沉婉轉。在這一聯中,詩人連用兩個比喻,賦予無形的音樂以形狀,正面寫出了琴音的起伏。借代。“幾年調弄七條絲,元化分功十指知”運用借代手法,詩人以“七條絲”代指琴;琴是彈撥樂器,演奏主要用手,所以詩人用“十指”代指演奏者段處士。此句夸贊段處士在琴藝上苦心沉潛數年,深諳琴藝,演奏技藝爐火純青。通過詩人的介紹,用借代描摹了場景,提高了“聽眾”們的期待。②側面描寫。頸聯“窗中顧兔初圓夜,竹上寒蟬盡散時”側面寫段處士的演奏效果,詩人沉浸在音樂中,不覺間,一輪圓月已爬上了窗欞,窗外竹林中的蟬不知何時停止了鳴唱。作為聽眾,詩人為音樂而沉醉,忘記了時間,當他回過神來時,天色已晚。通過寫聽眾的感受,可以間接寫出音樂的高妙。③借助議論。尾聯“唯有此時心更靜,聲聲可作后人師”,聽音樂的過程中內心更加沉靜,這美妙的音樂每一句都可以作為后人的典范。通過對音樂的評價——只有這時候心更靜,每一聲每一韻都可以作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處士演奏技藝的高超。重慶市西南大學附中等三校拔尖強基聯盟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聯考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寄題沙溪寶錫院①歐陽修為愛江西物物佳,作詩嘗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換楓葉,白水秋風吹稻花。釀酒烹雞留醉客,鳴機織苧遍山家。野僧獨得無生②樂,終日焚香坐結跏③。【注】①寶錫院:寺廟名,在歐陽修的家鄉江西。②無生:佛教語,不生不滅。③坐結跏:佛教坐禪之法。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十分喜愛自己的家鄉,認為一切都是美好的,還曾寫詩向人夸贊自己的家鄉。B.頷聯充分調動視覺、嗅覺等感官來展現秋日美景:楓葉隨風飄落,稻花隨風飄香。C.“釀酒烹雞留醉客”一句表現了當地民風之淳樸,與陸游“豐年留客足雞豚”意思相近D.詩人著一“遍”字,形象地展現了當地家家戶戶織苧的景象,表現出了百姓勤勞的品質。16.全詩塑造了怎樣的野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15.B16.①“野僧”指的是山野的僧人,山野之僧人能夠悟透人之生死,不去追求俗世的各種享受,終日參禪誦經,對信仰堅定不移。②運用襯托手法,以環境襯托人物形象,溪山秀美風光和樸實真摯的農村生活并不能打動佛者的虔誠心,“野僧”自甘整日念佛誦經,表現“野僧”對信仰堅定不移;運用對比手法,以自己的“愛”“夸”和野僧的“獨得”進行對比;正面描寫,以“終日焚香”直接展現野僧的特點。【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調動……嗅覺等感官”錯誤,“秋風吹稻花”應是視覺而不是嗅覺;“楓葉隨風飄落”錯誤,“換楓葉”是指楓葉換了顏色而不是隨風飄落。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尾聯“野僧獨得無生樂,終日焚香坐結跏”寫“野僧”:“無生樂”,指佛家對生死的認識;“坐結跏”,指佛者誦經時的坐法。尾聯兩句,寫山野之僧人能夠悟透人之生死,不去追求俗世的各種享受,終日參禪誦經。這兩句詩,既是照應前四句所造之景,溪山秀美之處乃佛家理想的清凈地方;又以前四句的秀美之景對野僧進行襯托,溪山秀美風光和樸實真摯的農村生活并不能打動佛者的虔誠心,“野僧”自甘整日念佛誦經,對信仰堅定不移。詩人在首聯寫自己“愛江西物物佳”“作詩嘗向北人夸”,以自己對家鄉風物的喜愛和野僧“獨得無生樂”形成對比,突出野僧的堅定不移;尾聯寫野僧“終日焚香坐結跏”,這是直接寫野僧的行為,是對野僧的正面描寫,“野僧”整日念佛誦經,表現了“野僧”對信仰的堅定不移。。重慶市三峽名校聯盟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春季期中聯考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月夜與客飲杏花下蘇軾杏花飛簾散馀春,明月入戶尋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山城【3】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注釋:【1】炯:光明的樣子。【2】青蘋:淺水生植物。【3】山城:當時,作者在徐州任上。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詩的開頭兩句描寫馀春景物,富于動感。B.“褰衣”二句移步戶外,靜賞一派月夜景致。C.在洞簫聲中詩人看月落杯空,為此惆悵不已。D.全篇緊扣題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頗可玩味。16.有人評價這首詩“人因物而情遷”,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隨景物的變化而變化。請通觀全詩,在“杏花”與“月”中任選一個物象,談談你對這一評價的理解。【答案】15.C16.【答案示例一以杏花為物象】前四句,杏花飄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靜雅,寫出詩人對美的欣賞喜愛之情。五、六兩句,詩人“與客飲杏花下”,爭相搖落杏花,花香盈庭,詩人與客聞香飲酒,豪情與雅趣兼具。最后四句,詩人想象明天春風勁起,滿地落紅,借花的凋零表達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層。【答案示例二以月為物象】前四句寫月入戶尋人,引人月下賞花,流露出詩人的雅趣和對月下空靈之景的喜愛;“勸君且吸杯中月”以月代酒,表現出詩人對月的迷戀與享受已達癡迷狀態;“聲斷月明”“惟憂月落”二句,表現詩人對美好景物行將消失的憂慮與惆悵,以及對花好月圓世界的向往與留戀,寓意更深一層。【解析】【15題詳解】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C項,“看月落杯空,為此惆悵不已”錯誤。作者因自己的際遇而惆悵。這兩句情緒漸轉低沉,見詩人“惜月”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月光的流轉,悠揚的簫聲漸漸停息,月下花間的幾案之上,杯盤已空,詩人憂從中來。此時詩人最憂慮的不是別的,而是月落。這里含著十分復雜的情感,被排擠出朝廷的詩人,雖然此時處境略有好轉,但去國之情總會帶來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與詩人長相陪伴。月落西山,詩人情無以堪。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以及表達技巧的能力,側重考查景情關系。此類題目的解題思路是先指出意象所在詩句的意思,再結合文本內容具體分析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最后點出其表達效果。這首詩在抒情上的特點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無論是選擇“杏花”還是“月”,都要從寫景特點來分析。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前四句,杏花飛撲、明月尋人、月下漫步、杏花飛落,這四句詩勾畫了一個清虛、明靜、空靈而縹緲的超凡境界,烘托了作者內心的寧靜和祥和,對美景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第二個層次是五六兩句,花下飲酒、爭攀枝條、花片紛紛如香雪,趁著酒興觀賞,則賞花興致也就更高,寫出了賞花與飲酒的興致勃勃的情懷;第三個層次是最后六句,由“勸君”“惟憂”“殘紅”可知作者情緒漸轉低沉,有對月的哀愁,也有對花的憐惜,景中寄有身世之感。從這個角度出發,選擇“杏花”或者“月”,結合詩句,分析寄寓的作者的情感即可。【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重慶市渝東九校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小題。擬行路難(其六)鮑照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①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②且直!【注】①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樣子。②孤,指“孤門細族”,也就是“寒門庶族”。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行路難》為古樂府雜曲歌辭名,多寫世路困難和離情別意。本詩仿照《行路難》而作。B.詩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罷官歸家,追求安貧樂道的人生真意。C.詩的第三、四句運用反問表現作者辭官前的生存狀態和感受。D.這首詩內容有張有弛,波瀾頓挫,寫法上較《擬行路難》(其四)直露。16.對比本詩與《擬行路難(其四)》情感、手法上的不同。【答案】15.B16.①情感:

擬行路難(其六)表達的是人生苦短,有志難展;在無奈中回歸家庭平靜生活;控訴時世不公,表達出了作者滿腔的愁怨與憤懣。

擬行路難(其四)表達的情感是哀嘆貴賤窮達不同;寬慰自己人生有命、不必哀嘆;表達了深切的悲憤。

②手法:

擬行路難(其六)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內心的憤懣不平。

擬行路難(其四)運用比興手法,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追求安貧樂道的人生真意”錯誤,“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表面上引證古圣賢的貧賤以自嘲自解,實質上是將個人的失意擴大、深化到揭發、控訴時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負。故選D。【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情感和手法的能力。①情感:(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作者先于拔劍擊柱中直抒哀嘆人生苦短,有志難展;“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又于悲情中強作歡樂,在無奈中回歸家庭平靜生活;“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最后表面自嘲,實則將個人失意升華到控訴時世不公的高度,迸發出滿腔愁怨與憤懣。(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貴賤窮達不同,寄哀嘆于其中;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嘆,似自寬之語;最后以反問來強化自己心非木石,從而來表達“吞聲不敢言”的“有感”,在無聲處更見深切的悲憤。②手法: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集中寫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憤心情,從“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樣三個緊相連結的行為動作中,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內心的憤懣不平。“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呼喊出了不得重用的原因是出身寒門,地位低微。

擬行路難(其四)中,作者運用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不同處境下高低貴賤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重慶市萬州區二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隴西行耿湋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封狐①猶未剪,邊將豈無羞。白草三冬色,黃云萬里愁。因思李都尉②,畢竟不封侯。【注】①封狐:大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