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導學案-高一下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1頁
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導學案-高一下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2頁
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導學案-高一下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3頁
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導學案-高一下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4頁
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導學案-高一下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學習目標】課程標準目標分解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1.了解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興起,從史料實證角度分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的原因和歷史意義。(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2.了解非洲埃及、埃塞俄比亞和摩洛哥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運用唯物史觀認識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的歷史進步性。(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3.結合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自主預習·悟新知】【時空坐標】【知識梳理】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表現(概況)地區國家概況東亞中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中,中國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東南亞印度尼西亞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發動了反對①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

1927年,蘇加諾等人成立印尼民族黨,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越南掀起反抗②殖民統治的斗爭

西亞伊拉克等爆發反對英法占領的斗爭南亞印度在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一階段(1920—1922年):號召印度人民通過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以及抗稅等手段,與英印當局斗爭。第二階段(1930—1934年):提出降低地稅、廢除食鹽專賣、取消鹽稅、實行關稅保護、釋放政治犯等要求,通過“③”,迫使當局答應部分要求。

第三階段(1940—1942年):發動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教材問題】學思之窗你怎么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解題關鍵: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含義。思路引領:根據材料“非暴力的含義,就是指為了不與邪惡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罰”并結合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從進步性和局限性兩方面分析總結。答案提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斗爭方式體現了印度資產階級的革命性。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甘地以“非暴力”的方式限制人民的革命運動,只能束縛人民的手腳,遲滯了印度人民以暴力手段求得民族解放的進程,這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埃及獨立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領導下,迫使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等特權護憲運動1922年,埃及宣布為獨立的④國家,次年頒布第一部憲法。此后,華夫脫黨進行了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但未獲完全成功

摩洛哥1923年,摩洛哥里夫地區的人民在酋長克里姆領導下建立⑤共和國。1926年,共和國被西、法殖民軍扼殺

埃塞俄比亞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人民堅持游擊戰爭,1941年恢復了國家獨立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阿根廷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智利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⑥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

尼加拉瓜1926年,⑦帶領游擊隊,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背景1917年墨西哥憲法頒布后,進步勢力為維護憲法作出了不懈努力內容對內推行土地改革,確立⑧制度;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

影響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答案】①荷蘭②法國③食鹽進軍④君主立憲⑤里夫⑥民族陣線⑦桑地諾⑧總統一任【概念闡釋】民族民主運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壓迫民族對外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剝削,爭取民族解放,維護民族獨立;對內反對專制獨裁,爭取民主自由的民主革命運動。【思維激活】甘地的非暴力與不合作之間的關系非暴力與不合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來發動群眾反對英國殖民者,迫使殖民當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資產階級的讓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來限制群眾運動,防止社會改良轉變為革命,把群眾運動控制在資產階級利益所能容忍的范圍之內。思考點拉丁美洲各國在獨立100多年后,為什么還要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解題關鍵:反帝反封建的原因。思路引領:結合拉丁美洲獨立后面臨的內外困境,從斗爭的目標、任務方面分析其原因。答案提示:獨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了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所以拉丁美洲人民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出現的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民族解放運動相比,有哪些主要特點?解題關鍵:一戰前后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比較。思路引領:從內因、外因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類型、道路、斗爭的方式等因素分析總結。答案提示:①地區上更具普遍性,特別在亞洲。②運動領導具有更高層次性。③參加者更具廣泛性。④爭取民族獨立和建立民主政府的目標更高、更明確。⑤運動具有持續性。⑥各國各地區呈現不平衡性。⑦影響更加深遠。學習拓展查找資料,結合所學知識,了解共產黨在亞洲民族民主運動中的領導作用。解題關鍵: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思路引領:可以上網查找資料或結合所學知識,根據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結合所學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斗爭中的史實,或印尼共產黨在民族民主運動中的活動進行說明。答案提示:中國、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的共產黨參加并領導民族民主運動,都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和高漲。【合作探究·提素養】任務1一戰后中印民族文化的發展之路【互動探究】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造成巨大的破壞,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引發世界范圍內對歐洲文明的信仰危機。民國時期,中國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論爭。東方文化派認為“大海對岸那邊有好幾萬萬人愁著物質文明破產,哀哀欲絕地喊救命,等著我們去超拔(解救)他們”。西化派認為“百分之一百的全盤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個較為完善的、缺少危險的文化出路”。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認為中國新文化“不能離開共產主義思想的領導”,也“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要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際上為中西文化論爭作了應答和總結。——摘編自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論爭》材料二一戰后,印度詩人泰戈爾曾周游歐美各國發表演講,主張用東方人的“人生精神滿足的智慧”去矯正西方人的“物欲無厭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并把它與印度傳統宗教哲學結合起來,創立了非暴力學說,號召恢復手工生產以抵抗西方的工業資本主義。尼赫魯深受西方科學精神的影響,主張發展大工業,與甘地共同領導了民族獨立運動。——摘編自林太《印度通史》圍繞“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示例一戰后中印兩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巨大災難,引發中國思想界對西方文明的反思,中國出現中西文化論爭。東方文化派主張用中國傳統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運動影響,西化派認為全盤西化是中國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為中國共產黨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之路創造了條件。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過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時傳統文化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一戰后,泰戈爾提出以東方精神文明解決西方過分追求物質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魯等印度民族資產階級領袖借助傳統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意識形態來反抗殖民統治,共同領導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但對工業化的態度存在分歧。印度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為民族獨立提供了思想條件,印度現代化道路仍在探尋中。綜上,兩國都在遭遇殖民侵略的過程中,經歷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因歷史傳統、近代社會狀況等方面的差異,兩國民族文化的發展之路也不同。【審題步驟】(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命題主旨初步設計“問題”(論點)圍繞“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上述材料。(試題主題明確——圍繞“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讀相關素材(文字、圖片、表格等)有效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造成巨大的破壞,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引發世界范圍內對歐洲文明的信仰危機”“民國時期,中國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論爭”“大海對岸那邊有好幾萬萬人愁著物質文明破產,哀哀欲絕地喊救命,等著我們去超拔(解救)他們”“百分之一百的全盤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個較為完善的、缺少危險的文化出路”“不能離開共產主義思想的領導”“人生精神滿足的智慧”“甘地接受了法國大革命……思想……創立了非暴力學說”時空定位世界現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一戰后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之路;一戰后印度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印度民族文化的發展之路層次鮮明中國的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印度的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其他方面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確定論點一戰后中印兩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為中國共產黨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之路創造了條件答題步驟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印度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為民族獨立提供了思想條件,印度現代化道路仍在探尋中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兩國都在遭遇殖民侵略的過程中,經歷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因歷史傳統、近代社會狀況等方面的差異,兩國民族文化的發展之路也不同任務2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互動探究】材料一20世紀初,非洲大陸已經被瓜分完畢。西方殖民當局以暴力為手段,強行推行殖民統治和種族主義制度,對殖民地進行殘忍的統治和瘋狂的掠奪。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勢,激發了非洲民眾民族意識的覺醒,黑人知識分子一馬當先,提出了泛非主義。泛非主義號召非洲各族跨越民族和地域界限,團結一致,為爭取非洲大陸的獨立和黑人的自由而共同奮斗。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海內外的泛非主義組織共同行動起來。塞拉利昂、黃金海岸等地的泛非主義組織紛紛譴責意大利的侵略行徑。海外泛非主義組織也紛紛行動起來,組織了“國際非洲人埃塞俄比亞之友”“國際非洲人服務署”“埃塞俄比亞教研會”“埃塞俄比亞世界聯合會”等組織。——摘編自舒運國《泛非主義與非洲一體化》材料二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又于1917年制定了新憲法。但是,因受到奉行金元與槍炮并用政策的美國的干預,墨西哥國內沖突不斷,軍事政變頻繁。1934年7月,拉薩羅·卡德納斯當選為總統,依照新憲法原則實行改革。他實施了廢除封建大地產的法令,在6年任期中,使將近100萬農民無償地得到4500萬英畝土地;1937年把外國壟斷資本控制的鐵路全部收歸國有,1938年宣布把屬于英、美、荷的17家石油公司收歸國有;在國有化過程中,政府支持工人組織的要求,簽訂了有利于工會的各種集體合同;1938年3月,改組以軍事寡頭為主體的執政黨,容納工會、農民和其他群眾組織參加;等等。卡德納斯的民族民主思想及其實踐,使墨西哥走上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泛非主義興起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卡德納斯改革的原因,并簡析卡德納斯改革的歷史意義。【參考答案】(1)背景:殖民侵略的加劇,非洲各國各民族面臨共同威脅;種族和文化上的淵源;非洲人民族意識的覺醒;知識分子的積極宣傳;各種泛非組織的鼓動。(2)原因:資產階級革命和新憲法的頒布;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和控制;國內軍事寡頭統治,政局動蕩;外國控制經濟命脈;封建大地產制的存在;工人、農民的支持;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等等。意義:維護了憲法精神,捍衛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成果(完善了民主政治);有利于政局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保護了工人、農民的利益;維護了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審題步驟】“四讀”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材料一:從正文“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勢,激發了非洲民眾民族意識的覺醒”得出歷史背景。材料二:從正文“因受到奉行金元與槍炮并用政策的美國的干預,墨西哥國內沖突不斷,軍事政變頻繁”等得出改革原因;從正文“卡德納斯的民族民主思想及其實踐,使墨西哥走上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得出改革的歷史意義“兩定”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第(1)問,時空限定——20世紀初的非洲大陸、1935年的埃塞俄比亞;內容限定——泛非主義興起的歷史背景。第(2)問,時空限定——20世紀30年代的墨西哥;內容限定——卡德納斯改革的原因和意義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第(1)問,根據材料“西方殖民當局以暴力為手段,強行推行殖民統治和種族主義制度,對殖民地進行殘忍的統治和瘋狂的掠奪”“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勢,激發了非洲民眾民族意識的覺醒,黑人知識分子一馬當先,提出了泛非主義”“塞拉利昂、黃金海岸等地的泛非主義組織紛紛譴責意大利的侵略行徑。海外泛非主義組織也紛紛行動起來”概括,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二“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又于1917年制定了新憲法”“因受到奉行金元與槍炮并用政策的美國的干預,墨西哥國內沖突不斷,軍事政變頻繁”“實施了廢除封建大地產的法令”“1937年把外國壟斷資本控制的鐵路全部收歸國有”等信息概括,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②小問,根據材料二“卡德納斯的民族民主思想及其實踐,使墨西哥走上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并結合改革內容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思維導圖】【隨堂檢測·精評價】1.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亞共產黨領導的印尼民族大起義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向導》曾為此發表專文,對印尼人民的斗爭表示深切的同情。印尼人民的斗爭是反對()。A.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B.封建主義C.殖民主義 D.恐怖主義【解析】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亞共產黨領導的印尼民族大起義是反對荷蘭殖民主義的斗爭,C項正確。【答案】C2.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護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變為殖民地。埃及民眾深受殖民保護制度之苦,反英情緒激烈,于是爆發了華夫脫運動。與這一運動有關的人物是()。A.甘地 B.扎格魯爾 C.華夫脫 D.卡德納斯【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埃及華夫脫運動的領導人是扎格魯爾,B項正確。【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