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歷史上冊單元測試卷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簽字筆將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1.張明同學做的歷史單元筆記中有“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關鍵詞,由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2.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階段及其特征的歸納描述,不正確的是()A.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B.夏商周時期—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C.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D.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3.三國時期魚豢著《魏略》記述“(氐族)衣服尚青絳,俗能織布,善田種,畜養豕牛馬驢騾,由與中國錯居故也?!辈牧现兴霈F象表明,氐人()A.建立政權已經統一北方地區B.充分了解漢族典章制度C.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D.逐漸改變傳統生活習慣4.下圖是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的形勢圖。它是()A.西漢形勢圖B.三國鼎立形勢圖C.元朝形勢圖D.明朝形勢圖5.史書記載,東漢末年洛陽已是一片瓦礫,到曹魏后期已恢復了往日繁華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編民663423戶,443萬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長。這說明()A.官渡之戰為曹操崛起奠定基礎B.赤壁之戰后曹操無力統一南方C.公元229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D.曹魏局部統一促進了社會發展6.魏、蜀、吳三國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國走向局部的統一。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的戰役是()A.巨鹿之戰B.官渡之戰C.赤壁之戰D.淝水之戰7.西晉魯褒作《錢神論》譏諷道:“錢被奉為神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墒拱?、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這說明西晉的社會風氣是()A.唯利是圖,生活腐化B.貴族當權,輕視功名C.注重門第,鄙視富貴D.能力至上,不計名利8.大偉所在小組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組內某同學搜集到以下四幅圖片,請你幫他們擬定一個正確的主題()A.中華文明的起源B.統一國家的建立C.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榮開放的社會9.某校七年級(1)班的同學們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你認為他們探究的時代主題是()A.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D.短暫繁榮的歷史時代10.漢光武帝統治時期的繁榮局面被稱為“光武中興”?!爸信d”的含義是()A.以改變統治政策來減輕對人民的剝削B.通過釋放和禁止殘害奴婢來實現平等C.恢復了漢朝政權和社會的安定與發展D.提倡節約和懲辦貪官污吏以改變風氣11.九年級(1)班的同學們在歷史探究學習中,圍繞主題收集了一些史料,現摘錄部分典型如下。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內容出處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史記》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國北方)流人相帥(率)過江淮。《晉書》江南之為國盛矣……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建康)貢使商旅,方舟萬計。《宋書》A.政權建設與社會進步B.技術發明與經濟發展C.人口遷徙與區域開發D.商業繁盛與文化交流1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獲得開發的最主要原因的()A.南方戰亂相對較少B.北方人口大量南遷C.南方自然條件優越D.南方生產技術先進13.《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背霈F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遷B.南方條件優越C.對外交往發達D.民族交融加強14.“自東漢末年以來,為了躲避戰亂,北方人逃往戰爭較少、相對安定的南方,西晉后期以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先進技術②南方社會比較安定③南方統治者的重視④自然條件優越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5.右為我國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圖(部分),其中,圖中①②處是()A.東漢東晉B.西漢東晉C.蜀國東晉D.蜀國東漢16.如圖是北魏時期的陶籠冠傭,該陶俑頭戴紗織籠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長裙,腰間系帶,是當時著漢裝的侍女形象,這種“胡人漢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A.商鞅變法B.前秦的統一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變法1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的特點()①政權更替頻繁②北方戰亂多③江南經濟獲得較快發展④民族融合形成高潮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8.下圖是史明明同學擬辦歷史手抄報的素材,其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齊國管仲改革B.秦國商鞅變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北宋王安石變法19.下列所示內容歸納單元主題,最合適的是()●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政治與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0.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遷到()A.洛陽B.長安C.北京D.建康21.“清樂”是源自漢代樂府的一種清雅音樂,魏晉以來河西走廊一帶的清樂與“羌胡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則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時的清樂經過改編后由“胡人”演唱;隋朝統一后重新整理了清樂,隋文帝稱之為“華夏正聲”。清樂的發展說明了魏晉以來()A.中原傳統文化日漸消亡B.民族交融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C.政權分立阻礙文化發展D.西域文化成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22.飛天是我國石窟藝術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飛天形象的變化反映出()大同云岡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飛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審美特色北魏遷都洛陽后開鑿的龍門石窟中,飛天的服飾,舞具都有中原漢風A.書法藝術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C.江南經濟開發D.南北政權對峙23.下列兩幅圖片再現了北魏人民的經濟生活狀況。這些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主題是()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胡餅磚畫北方民族人民采桑圖壁畫A.江南開發B.民族交融C.科舉取士D.重文輕武24.有說英國學者達爾文在其名著中,援引我國古代農學家賈思勰著作中的有關事例作為進化論佐證。又據查證,日本還藏有該書的殘本。這部集農業生產知識之大成的著作是()A.《天工開物》B.《本草綱目》C.《物種起源》D.《齊民要術》25.我國許多優秀文化成就被列為世界級文化遺產。下列文化遺產中,明顯帶有中外文明交匯交融特征的是()
A孔府B秦始皇陵兵馬俑C云岡石窟D長城26.南北朝時期,運用“割圓術”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的科學家是()A.劉徽B.祖沖之C.賈思勰D.徐光啟27.下列文化遺產中,帶有中外文明交匯融合特征的是()A.靈渠B.秦陵兵馬俑C.龍門石窟D.萬里長城28.首鋼滑雪大跳臺從遠處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設計靈感源于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又名“雪飛天”,與“冰絲帶”“雪如意”(河北張家口崇禮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等冬奧場館一樣,突出中國元素,彰顯了()A.道路自信B.理論自信C.文化自信D.制度自信29.他對書法的貢獻在于“摒棄隸書遺意,創造出最宜抒發情感因素、極富韻致的行書書體”。這里的“他”是()A.賈思勰B.祖沖之C.王羲之D.白居易30.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下列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名句,按出現的先后排列正確的是()①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③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二、非選擇題(40分)31.(17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養成的相對穩定的、必備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歷史紀年示意圖》(局部)(1)材料一表格中①②分別指哪個朝代或政權?西漢政權和①所指政權的建立者分別是誰?(4分)(2)請從材料一中找出兩個結束國家分裂、完成統一的朝代。在中國古代歷史分期中,表格中③所涵蓋的時期一般稱之為什么時期?(3分)材料二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制裁;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引誘。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欘R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3)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是如何“統一思想”的?為什么說“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6分)(4)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請將下列表格中左側中國古代的各個時期與下面的主要特征相對應。(只填寫序號)(4分)西周:_____;春秋戰國:_____;秦朝:_____;三國兩晉南北朝:_____32.經濟活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下面是一位同學整理的部分農作物圖片。
葡萄
苜蓿漢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國務勸農桑?!保?)請寫出材料一中圖示農作物傳入中原的主要途徑,并指出文字材料所體現的治國理念。(4分)材料二“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瓭O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2)材料二中描述的現象出現在何時?請你推薦這一時期一部農學著作。(3分)材料三唐朝的社會經濟在玄宗①、天寶年間達到高峰,呈現出繁榮局面。……在耕犁方面,唐朝農民發明②,……便于控制,省時省力,只用一牛牽引即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旖B侯《中國古代史(上冊)》(3)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三中①年號和②工具的名稱。材料三認為②工具有什么作用?(4分)材料四北宋和南宋時期,南北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比例:朝代項目南方北方南北比例北宋(1045年)賦稅(貫)358110004509500044:56南宋(1196年)賦稅(貫)600000001431900081:19(4)根據材料四,概括北宋到南宋時期政府財政收入比例變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2分)(5)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古代經濟的發展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2分)33.(10分)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終促進了南北統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幾躁幏?、許樹安、劉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材料二戚厚杰著《臺灣光復》目錄節選(見下圖)引言
直掛云帆復臺灣,兩岸統一會有時一
兩岸骨肉根連根,海盜垂涎強侵占二義正驅紅夷,統一銘青史三
跨海征戰入版圖,耕鑿從今九壤同四骨肉分離天落淚,烽火遍島不臣倭五驅逐倭奴,恢復中華六中國是我們的祖國,臺灣土地是中國的土地材料三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10月9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對中國歷史造成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義正驅紅夷,統一銘青史”“驅逐倭奴,恢復中華”分別敘述的歷史事件。(2分)(3)依據材料三,指出“臺灣問題”的性質是什么?(2分)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當今祖國統一問題的看法。(4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CDDBDCACBC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AACCDCCA題號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BBDCBCCCB1.【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出現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等割據分裂政權,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南方經濟得到發展,因此政權分立,民族交融是當時的突出特點,故選C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代特征,排除A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B項;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排除D項。
2.【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歷史,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晉實現了短暫統一,西晉滅亡后,黃河流域進入了十六國時期,南方則處于東晉的統治下,此后,南北方進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時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方人的南遷,中國歷史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因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為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因此,D項表述不符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民族關系的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則是宋元時期的特點,故選D項;A.B.C項均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3.【答案】D【解析】據“(氏族)衣服尚青絳,俗能織布,善田種,畜養豕牛馬驢騾,由與中國錯居故也?!笨芍龂鴷r期地圖人逐漸改變傳統的習俗,開始接受漢族的風俗習慣,故選D項;據“三國時期”可知,其是中國歷史上位于漢朝之后,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后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排除A項;材料更多的是描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不能充分了解漢族的典章制度,排除B項;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于漢朝之后,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后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排除C項。4.【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圖片中的“魏”“蜀”“吳”可知,這是三國鼎立形勢圖。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次年,孫權稱吳王。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選B項;圖片是三國鼎立形勢圖,不是西漢形勢圖、元朝形勢圖、明朝形勢圖,排除A、C、D項。5.【答案】D【解析】據“曹魏后期已恢復了往日繁華都市的面貌”可知,曹魏政權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即曹魏政權的局部統一促進了社會發展,故選D項;官渡之戰中曹操獲勝,曹操勢力逐漸崛起,但題干中的曹魏政權(220年—266年)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開創的,與曹操無關,排除A項、B項;公元229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不是題干的主旨,題干意在強調局部統一的積極影響,排除C項。6.【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戰,孫吳聯軍打敗曹操軍隊,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故選C項;巨鹿之戰是秦末項羽和秦軍的戰役,排除A項;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排除B項;淝水之戰是東晉與前秦的交戰,處于兩晉時期,排除D項。7.【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錢神論》的內容分析,西晉社會錢被奉為神物,說明社會風氣是唯利是圖,生活腐化,故選A;題干中提到“凡今之人,惟錢而已”,不是專門針對貴族階層,排除B;“貴可使賤”說明崇尚富貴,排除C項;“能力至上”沒有體現,“不計名利”與題干內容違背,排除D項。8.【答案】C【解析】據題干“赤壁之戰”、“魏蜀吳三國鼎立”、“東晉王朝”、“北魏孝文帝”可知,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魏蜀吳時期是三國鼎立的時期,屬于政權分裂,西晉是短暫的統一時期,后來的東晉時期和南北朝時期都屬于政權并立的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主題特征是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故選C項;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人類、原始農耕生活和傳說時代的內容相關,排除A項;統一國家的建立與秦漢時期相關,排除B項;繁榮開放的社會與隋唐時期相關,排除D項。9.【答案】B【解析】根據圖表中的“三國歸一”“八王之亂”“民族遷徙”等內容可知,圖表反映的是西晉短暫統一但又爆發八王之亂,少數民族內遷等歷史,這些事情均發生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時代主題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故選B項;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時代主題,排除A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主題,排除C項;短暫繁榮無法概況圖表中的“民族遷徙”,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為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到他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梢?,“中興”的含義是恢復了漢朝政權和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故選C項;“中興”并不是改變統治政策,排除A項;“釋放和禁止殘害奴婢”減輕了當時國內的社會矛盾,并沒有實現社會階層的平等,也不是“中興”的含義,排除B項;“提倡節約和懲辦貪官污吏”是鞏固統治的措施,并非“中興”的含義,排除D項。11.【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分析史料可知,《史記》的記載說明漢代的楚越之地等南方地廣人稀,人口較少,《晉書》的記載說明晉代我國北方的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兗州還有徐州的淮北地區等北方大州的人口因為戰亂紛紛南下,渡過長江、淮河,進入江南地區,《宋書》的記載說明南朝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農業生產力提高,一年的豐收可以養活幾個郡縣的人口,都城建康商業發達,來朝貢的使者,來做生意的商旅絡繹不絕,港口的舟楫數以萬計,這些內容反映了從漢代到南朝發生的人口遷徙和江南開發,主題應為“人口遷徙與區域開發”,故選C項;材料沒有提及政權的建立與政治制度的革新,A項主題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農業技術的進步,B項主題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宋書》的記載的確可以反映商業的繁盛,但材料沒有提及文化交流,D項主題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江南地區本就自然條件優越,但是因為地廣人稀,所以發展緩慢,西晉八王之亂導致第一次人口大規模南下的高潮,給江南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且北人南遷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所以促進江南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故選B項;南方戰亂相對較少是江南開發的政治社會因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項;北人南遷,江南開發之前,南方自然條約也很優越,由此可知,自然條件的優越是環境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項;在北人南遷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前,南方的生產技術并不先進,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解讀材料可知,東晉后期的南方社會比較安定,幾乎年年都能獲得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收獲的糧食、織出的布帛很多,幾乎可以滿足所有家庭的使用,這說明江南得到了開發,而江南得到開發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北方人民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故選A項;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的確是江南得到開發的另一個原因,但是在北人南遷之前,江南自然條件依然優越,卻沒有得到開發,由此可知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只是江南得到開發的環境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東晉南朝的海路交通發達,這影響的是商業,不是江南開發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民族交融加強主要是北方的情況,與江南開發關系不大,排除D項。14.【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北方人逃往戰爭較少、相對安定的南方”“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材料表明“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有北方人逃往戰爭較少、相對安定的南方,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等,沒有涉及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和統治者的重視。因此,①②符合題意,故選A項,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項。15.【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圖中出現魏國、吳國表明已是三國時期,①處應該是蜀國,西晉滅亡之后是東晉,C選項正確;選項A、B、D中均包含了“西漢”或“東漢”,而圖中的這些朝代都已經不存在了,因此這些選項可以排除A、B、D選項。1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北魏時期、胡人漢服”可得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他推行漢化措施,規定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故選C項;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秦國“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排除A項;前秦的統一使前秦境內的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是北宋時期的改革,排除D項。17.【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政權更迭頻繁,①正確;除西晉是大一統王朝外,北方民族政權之間多戰亂,②正確;西晉八王之亂后,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的開發,江南經濟獲得較快發展,③正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④正確。可見,①②③④說法均正確,故選D項;其余各選項均未完全包含正確說法,排除A項、B項、C項。18.【答案】C【解析】據“鮮卑族”“494年”等可知,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即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了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分明姓族,改易漢俗等,故選C項;齊國管仲改革是指春秋時期齊國國相管仲在齊國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排除A項;秦國商鞅變法指戰國時期秦國商鞅實行的變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共兩次改革,排除B項;北宋王安石變法的時間是1069年至1085年,排除D項。19.【答案】C【解析】所示內容提到了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北魏政治與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內容,這些都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典型表現。因此,最合適的歸納單元主題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選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指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時期,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等,排除A選項;B選項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所示內容出現了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魏的政權建立,但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多民族統一國家,這個選項一般指秦漢時期,排除B選項;D選項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所示時期雖有北魏、南北朝的政權統一和發展,但是在民族交融方面并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這個選項一般指明清時期,排除D選項。20.【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為了能夠更好地接受中原先進的文化,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該措施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和漢化進程,故選A項;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而不是長安、北京和建康,排除B、C、D三項。21.【答案】B【解析】根據描述,清樂在魏晉以來的發展中與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樂進行結合。在魏晉時期,河西走廊一帶的清樂與羌胡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時清樂經過改編后由胡人演唱。隋朝統一后,清樂重新整理,被隋文帝稱為華夏正聲。這表明清樂的發展與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有關。不同地區和民族的音樂相互影響和交融,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這種文化的交融是多元的,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樂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清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B選項正確;根據描述,清樂是源自漢代樂府的一種音樂形式,清樂的發展并沒有明確反映中原傳統文化的日漸消亡,排除A選項;盡管南北朝時期存在政權分立和分裂,但描述中并沒有明確提及政權分立阻礙了文化的發展。相反,描述強調了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間音樂的交融和豐富,排除C選項;描述中提到清樂與胡人的改編演唱,但并未明確指出西域文化成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清樂的發展更多地強調了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和豐富,排除D選項。22.【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如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因此飛天的形象從具有游牧民族的審美特色變成服飾、舞具都有中原漢風,故選B項;飛天是石窟藝術,與書法藝術無關,排除A項;北魏遷都洛陽后,洛陽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與江南經濟開發不符,排除C項;北魏統一后,與南方劉宋政權對立,屬于政治領域,與文化領域的飛天無關,排除D項。23.【答案】B【解析】據“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胡餅”“北方民族人民采?!笨芍?,其反映了漢族與北方民族相互學習的內容,體現當時北魏時期的民族交融,故選B項;“北方民族人民采?!迸c江南開發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社會生活領域,與政治上的科舉取士或重文輕武無關,排除C項、D項。24.【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故選D項;《天工開物》是我國明朝時期宋應星的科技巨著,是一部集各地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經驗的總結性著作,排除A項;《本草綱目》是明朝李時珍的藥物學著作,排除B項;《物種起源》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著作,排除C項。25.【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是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為宣揚佛教開鑿的。而佛教是從古印度傳過來的,因此云岡石窟體現了佛教文化和我國雕刻藝術的融合,故C正確;ABD排除。26.【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祖沖之運用“割圓術”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故選B項;劉徽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數學家,最早提出了具有“極限”思維的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即“割圓術”,排除A項;賈思勰是我國北朝著名的農學家,其成就是寫成《齊民要術》,排除C項;徐光啟是我國明朝著名的農學家,其成就是寫成《農政全書》,排除D項。27.【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及所學可知,南北朝時統治階級為了宣揚佛教,修建了龍門石窟。它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故選C項;靈渠、秦陵兵馬俑、萬里長城都屬于中華民族本土文化,沒有融合特征,排除A、B、D項。28.【答案】C【解析】根據首鋼滑雪大跳臺與與“冰絲帶”“雪如意”等冬奧場館一樣,突出中國元素,彰顯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和發展的希望。故選C項;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A、B、D項。29.【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礎上變化體勢,改善筆法,完善了楷書;摒棄隸書遺意,創造出流美捷便,極富韻致的行書書體。故選C項;賈思勰是北魏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排除A項;祖沖之為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其貢獻有《大明歷》、圓周率等,排除B項;白居易為唐代著名詩人,代表作有《長恨歌》等,排除D項。30.【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文天祥是南宋領導抗元的名將,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因此排列順序為①④②③,故選B項;排除ACD項項。二、非選擇題31.【答案】(1)①東漢、②北魏;劉邦、劉秀(4分)(2)秦朝、西晉;(2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1分)(3)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刑罰苛刻,引起人民的反抗,最終被推翻,使得秦二世而亡。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依靠儒家學說鞏固政權和統治。(4分)(4)西周:C;春秋戰國:A;秦朝:D;三國兩晉南北朝:B。(4分)【解析】(1)據《中國歷史紀年示意圖》中①的位置可知,其在西漢之后,且其后面緊接著魏、蜀、吳三個政權,故而,①處應為東漢;②與南朝宋并立,且在十六國之后,其后又緊接著東魏、西魏,故而,②處應為北魏。建立者:西漢:楚漢之爭中,劉邦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全國,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①:①政權為東漢,王莽政權被農民起義推翻后,西漢宗室劉秀在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2)朝代:據“結束國家分裂、完成統一”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秦朝,定都咸陽;三國后期,魏國實力增強,吳、蜀兩國日益衰落。263年,魏滅蜀,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局面。時期:由③所涵蓋的范圍可知,此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主要分為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時期。(3)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收李斯的建議,頒布焚書令,除《秦記》以外,六國史書一律銷毀,醫藥、農書和占卜之書不在禁止之列。一些方士儒生對秦始皇不滿,于是皆捉拿并坑殺之,此即焚書坑儒。漢武帝: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認識:秦始皇的文化毀滅政策加之其刑罰的苛責,最終引發人民不滿,在其死后二世而亡,故而說“始皇失敗了”;而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思想政策,使得儒學開始居于主導地位,依靠儒家學說鞏固了政權和統治,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故而說“武帝成功了”。(4)西周:西周的四大制度為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和世卿世祿制,即西周建立了嚴格的禮樂制度維護統治。故西周對應C“以禮制為命脈的王朝”;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各諸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自身的利益,各國開始諸侯爭霸。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各國紛紛進行改革,強兵富國,確定新的政治制度。故春秋戰國對應A“爭霸與改革的激蕩時代”;秦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秦始皇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王朝。故秦朝對應D:“開拓中的大一統帝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國時期有魏、蜀、吳三個政權,南北時期北方出現了十六國和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南朝時南方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政權分立,促進了民族融合。故三國兩晉南北朝對應B“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32.【答案】(1)絲綢之路;(1分)以農為本。(1分)(2)東晉南朝(1分)《齊民要術》(1分)(3)開元(1分);曲轅犁(1分)提高耕作效率(1分)(4)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南方,表明經濟重心南移完成(1分)啟示:經濟發展要有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畜禽智能飼喂與管理系統考核試卷
- 衛浴零售商風險管理與業務連續性規劃考核試卷
- 管理團隊建設考核試卷
- 化學礦產業與現代農業的協同發展考核試卷
- 筆的故障分析與品質改進考核試卷
- 礦物加工自動化與信息化考核試卷
- 稻谷加工與國際貿易實務考核試卷
- 遼寧省撫順市六校協作體2025屆高三九月份統一聯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中醫經典導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市紅橋區名校2024-2025學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考試(1月)生物試題含解析
- 中國古典文獻學(全套)
- 面試真題華中科技
- 自身免疫性腦炎
- 醫院質控科工作質量考核指標
- CRPS電源設計向導 CRPS Design Guide r-2017
- GB/T 9345.1-2008塑料灰分的測定第1部分:通用方法
- GB/T 4937.22-2018半導體器件機械和氣候試驗方法第22部分:鍵合強度
- GB/T 3452.2-2007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第2部分:外觀質量檢驗規范
- 煤礦從業人員安全培訓考試題庫(附答案)
- 第十章-國際政治與世界格局-(《政治學概論》課件)
- 2023年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歷年真題精選合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