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高二歷史學與練(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高二歷史學與練(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高二歷史學與練(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高二歷史學與練(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高二歷史學與練(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課程標準學習目標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時空觀念:運用時空定位,分析美國獨立戰爭前后文化發展的多樣化、拿破侖戰爭對歐洲各國的影響,以及中國人在不同的階段學習西方的內容的變化。2.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通過閱讀相關史料,理解美洲文化的多樣性、歐洲各國政治文化的重建。3.唯物史觀:通過運用唯物史觀對拿破侖戰爭進行評價和對歐洲殖民文化侵略影響的分析,認識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一)課前閱讀:1.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作用歐洲殖民者的文化入侵主觀目的是侵略,是其將亞非拉地區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重要手段,傳播了西方先進文明只是在客觀上帶來的結果。2.1763-1776年是美利堅民族形成的躍進時期(1)北美經濟上進一步發展,具備了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2)移民急劇增加,到獨立戰爭爆發時,人口猛增。(3)英國與北美的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3、美國獨立戰爭對美國文化的影響(1)共和主義的思想壓制了專制主義,加快了早期的美國社會民主的發展,使一切朝著更為平等的方向前進。(2)對廣大人民來說,自由、平等和民主不再是陌生的字眼。(3)自由與平等是美國的立國之本,獨立戰爭勝利后,自由與平等更加深入人心,影響著美國一代又一代人。(4)留下種族歧視的烙印。4.“美利堅人”概念形成和完善的主要原因北美地區資本主義發展,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北美移民有著共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英國的殖民政策阻礙了北美的發展;啟蒙思想的傳入和發展;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展和勝利,促進北美民族的整體意識和國家意識發展;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后,美國聯邦制確立。5、西葡文化成為近代拉丁美洲文化主體的原因(1)西葡殖民統治者依靠掌握的政治、經濟、教育等優勢,推廣自身文化。(2)拉美作為西葡的殖民地,與西葡存在較深的經濟文化聯系。(3)印第安文化遭到殖民者極大摧殘。6、“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原因和積極作用失敗原因:嚴重脫離人民群眾,只想以少數人的武裝暴動來達到革命的目的;沙皇專制制度的強大。作用:十二月黨人堅持廢除農奴制,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起義沖擊了沙皇專制制度,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喚醒了新一代的革命家和俄國人民,推動了俄國政治現代化進程。7、普魯士廢除農奴制改革1807年,普魯士首相斯泰因頒布了“十月敕令”,規定廢除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允許農民有支配自己財產和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1811年,普魯士首相哈登堡又頒布了“調整法令”,對調整土地關系作了規定。法令允許農民贖買關于土地的封建義務,成為自己份地的所有者。農奴制改革給資本主義關系在農業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贖買了封建義務而成為小生產者的農民急劇分化,少數上升為富農,大多數破產淪為雇傭勞動者。同時,地主則利用所得到的大量土地和贖金,逐漸將其封建莊園變為資本主義大農場。(二)基礎梳理學習任務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一)美國文化1.獨立戰爭前的美國文化(1)特征①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_美國文化__的多元特征。②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2)表現①他們使用的英語已經發展為美式英語,與英國本土英語不盡相同。②他們的飲食文化、_藝術生活__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③地方自治、_勤儉務實__、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也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④“美利堅人”已經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但是,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1)背景①獨立戰爭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②1787年的_聯邦憲法__,使北美大陸出現了第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建立的聯邦制共和國。(2)表現①_權力制衡__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②_自由女神像__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3)問題:發展_種植園__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二)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1)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2)_拉丁語族__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3)隨著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拉丁美洲的民族與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4)在拉丁美洲,_歐洲白人__、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_混血社會__”。2.表現:文化多元性(1)在歐洲移民活動的區域內,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_天主教__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2)_拉丁舞__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3)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如多神信仰、圖騰崇拜等。3.發展(1)19世紀上半葉,在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除_海地__外,西屬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為革命的主要領導者。(2)獨立后的西屬拉丁美洲和葡屬巴西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_奴隸貿易__和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但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_種族壓迫__與歧視仍然存在。(3)戰爭也促成了戰后_考迪羅__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學習任務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拿破侖戰爭(1)背景:17—18世紀,歐洲的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2)拿破侖帝國建立: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從大西洋沿岸到波蘭,從_波羅的海__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3)拿破侖戰爭的影響①積極: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拿破侖大軍所到之處,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_《拿破侖法典》__,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②消極:拿破侖也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的不滿。③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_民主意識__和民族獨立要求。④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_政治文化__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1)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①背景:在俄國,一些貴族青年軍官參加了1812年打敗拿破侖的衛國戰爭,他們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希望按照西歐的方式來改造國家。②起義:他們成立了秘密革命組織,于1825年12月發動了試圖推翻_沙皇專制制度__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被稱為“十二月黨人”。③結果:起義盡管很快失敗,但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2)波蘭華沙起義: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爭取_民族獨立__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3)德意志①普魯士改革:在仍然處于分裂狀態的德意志,其北方大邦_普魯士__在與拿破侖的戰爭中戰敗,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②德意志的統一之勢A.背景:隨著經濟的發展,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B.革命:1848年2月和3月,_奧地利__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C.結果:這次革命雖然失敗,但德意志的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學習任務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內容:文化侵略是歐洲殖民侵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殖民國家向被殖民地區輸出_民主__、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2.目的: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3.結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_傳統文化__,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4.被侵略民族的應對(1)中國向西方學習新思想①鴉片戰爭后,林則徐、_魏源__、鄭觀應等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他們的思想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產生了影響。②清政府的_洋務運動__和戊戌變法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2)印度文化的多樣性①英國把英語和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_文官制度__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號。③印度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_印度教__和伊斯蘭教還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開來;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但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3)埃及文化的多樣性①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②伊斯蘭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名詞解釋】考迪羅制度拉丁美洲特有的軍閥、大地主和教會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獨裁制度。拉美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在19世紀20年代獨立后至20世紀前盛行。考迪羅經濟上依靠大地產大莊園主,在政治上靠軍人專政來維持其政治統治,對外投靠外國勢力,對內殘酷鎮壓人民反抗。【名詞解釋】拉丁舞拉丁舞分為倫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五支舞,它們分別起源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20世紀初期在英國被規范和發展并很快在許多國家流行起來。后來,經過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的統一規范使其成為一種國際賽事,一直延續。【微總結】《拿破侖法典》的影響(1)對于鞏固和發展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立資產階級的法律制度體系有著重要意義。(2)法典對于農民小土地所有制的肯定,贏得了法國廣大農民的支持,成為拿破侖粉碎國內外復辟勢力,進行一系列戰爭的堅強保證。(3)在對外戰爭過程中,拿破侖又把這一法典的許多條文和原則推廣到廣大被征服地區,對歐洲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易混易錯】民族意識與民主意識民族意識是反對侵略戰爭,尋求民族獨立。民主意識則是指反對階級壓迫,主張民主、平等。【誤區警示】文化侵略與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區別文化侵略與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根本區別在于,文化侵略的實施者唯我獨尊,有預謀地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而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雙方,則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行使文化選擇權,各自以我為主,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借鑒和吸收對方的文化精華。【名詞解釋】“印度人的印度”“印度人的印度”口號是一種民族主義的口號,這表明在獨立以前,印度的民族主義即是反殖民主義,其主要內容無疑是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的運動。【微總結】評價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積極方面:動員了印度人民大眾,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一條獨特的民族解放的道路。消極方面:限制了人民的革命運動,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反帝斗爭中的妥協性和動搖性;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抵制西方物質文明。主題一獨立戰爭與美洲的多元文化(時空觀念、史料實證)1.美國文化的特點材料18世紀30年代起,“大覺醒”運動在北美興起,基督教各派共同呼吁消除各殖民地之間“不幸的誤解和隔閡”,謀求“和平、友善和仁愛”。英國對北美的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滿與憤怒,潘恩的《常識》在1776年再版了25次,以“大眾化的文字,徹底改變了殖民地”。《獨立宣言》“燃燒起黑人求解放的熱望”,他們踴躍投入到“美國人民反對英國強盜們的戰爭”。——摘編自謝豐齋《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的歷史探討》等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的特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解題思路】抓住關鍵信息:“基督教各派共同呼吁”“潘恩的《常識》”“大覺醒”。【答案】宗教色彩濃厚;深受啟蒙思想影響;與社會精英推動密不可分;漸進性、長期性。2.美洲文化多樣性的成因材料殖民地類型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宗教傳統造成的。拉丁美洲的宗教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而北鄰英屬殖民地的宗教則被認為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北美洲富有探索精神,而南美洲則較為守舊;北美洲以平等聯合自治為傳統,南美洲則以等級分明、寡頭集權為傳統。——摘編自馬克思·韋伯《經濟通史》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南北美洲宗教信仰差異巨大的歷史原因,指出獨立戰爭后的美國并沒有韋伯說的那般完美的黑暗一面。(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解題思路】抓住關鍵信息:“拉丁美洲的宗教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英屬殖民地的宗教則被認為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答案】歷史原因:北美是英國殖民地,清教成為美國文化組成部分;南美洲是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主要宗教。黑暗一面:發展種植園經濟,繼續實行奴隸制,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主題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1.拿破侖統治特點材料他利用了全民投票,他可以借此把自己已經決定好的事呈現為大眾的選擇。為了恢復被革命撕裂的國家和歐洲大陸的秩序,他只放逐了不可和解的保王黨人和雅各賓黨人,并鼓勵其余流亡者回國,團結到他的政權周圍。他的重要成就還包括頒布《拿破侖法典》,與舊制度下法國那有著大約400部法典的混亂狀況相比,它是理性與平等的模板。——摘編自蒂莫西·布萊寧《企鵝歐洲史·追逐榮耀:1648—1815》思考:根據材料,指出拿破侖為穩定法國局勢所采取的措施。(史料實證、時空觀念)【解題思路】抓住關鍵信息:“全民投票”“鼓勵其余流亡者回國,團結到他的政權周圍”“頒布《拿破侖法典》”。【答案】肯定自由、平等的革命訴求,建立軍事獨裁,團結不同政治派別,用法律形式鞏固革命成果。2.拿破侖戰爭的歷史進步作用材料推翻封建制度,實現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的資產階級革命,這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振奮歐洲的思想。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許多國家的資產階級雖然對法國爆發的革命歡呼雀躍,但是卻無力效法而付諸實踐。拿破侖戰爭則幫助了他們,彌補了他們的先天不足,使他們在眾多的國度里成為執政者。同時,“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在攻無不克的軍隊和大炮的陪伴下,對歐洲的影響更為深刻。——摘編自劉書林《拿破侖戰爭在歐洲的進步作用》思考:提煉材料觀點,并結合史實加以闡述。(史料實證、唯物史觀)【解題思路】抓住關鍵信息: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對歐洲的影響更為深刻。【答案】觀點:拿破侖戰爭具有積極的歷史影響。闡述:多次擊敗反法聯盟,有力保衛了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成果,推動著法國歷史的進程。拿破侖以戰爭手段打擊了德意志諸邦以及意大利、波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平等、自由與博愛等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隨著拿破侖戰爭傳播到被征服國家和地區,給予了那里的人民以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如俄國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等。主題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史料實證)近代文化侵略的特點材料在新大陸,由于原住民或者被剿滅,或者被驅逐到窮鄉僻壤,英國人就可以親身把本國的文化帶到新大陸去。但是他們發現,在自己的文學、服裝、醫藥中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許多特點。在其他地區,對待西歐文化的態度有所不同。土耳其人很看不起西歐文化,主要緣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長期仇恨。早期來華的西歐傳教士,由于他們在天文學、數學等方面有較高深的造詣,得到徐光啟等中國少數學者的尊敬,但是大多數中國學者拒絕西方科學和天主教。——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文化侵略的特點。(史料實證)【解題思路】抓關鍵信息“親身把本國的文化帶到新大陸去”“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許多特點”“看不起西歐文化……拒絕西方科學和天主教”“傳教士”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概括作答。【答案】通過殖民者親自攜帶等方式;受當地文化的影響;過程艱難曲折;范圍廣(具有全球性);通過宗教傳播等多種方式進行(或傳播途徑具有多樣性);結果具有兩面性。知識點一:美洲文化的特點(1)歐洲文化傳統特色鮮明。歐洲移民到達北美洲、歐洲在拉丁美洲的殖民活動,使美洲打上了歐洲文化傳統的烙印,如英語成為北美洲的主要語言。(2)具有明顯的多元性。無論是美國還是拉丁美洲,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文化的存在、發展和交融,使得美洲文化具有明顯的多元性,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為人類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3)文化創新特點凸顯。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考迪羅制度成為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這些都是美洲在多種文化交融基礎上自我發展的結果,對美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知識點二:拿破侖戰爭的影響(1)給歐洲人民帶來了災難,拿破侖戰爭侵犯了歐洲一些國家的主權,掠奪和奴役了各國人民,給歐洲各國人民帶來了空前的浩劫。(2)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成果。拿破侖戰爭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法國的革命,給歐洲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保衛法國革命成果達十七年之久。(3)沖破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拿破侖以戰爭手段滌蕩了德意志諸邦和意大利諸國以及波蘭、比利時等國的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4)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法國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與博愛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隨著拿破侖戰爭傳播到被征服的封建各國,給予了那些封建國家里的人民以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知識點三:全面認識近代歐洲的文化侵略1.主要方式: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用傳教布道、開辦學堂、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滲透,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2.基本特點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控制殖民地、達到殖民目的侵略方式具有多樣性通過制度、教育、宗教、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在文化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殖民地本土傳統文化破壞很大具有廣泛性和全球性伴隨著殖民活動而進行,亞、非、拉的許多國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進文化的熏陶,客觀上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1.美式英語是一種以英語為主的語言形式,但也有一些單詞來自印第安語和非洲黑人語言。這表明()A.美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 B.獨立戰爭推動了美式英語形成C.外來文化沖擊了美洲本土文化 D.種族多源使美國形成“混血社會”2.美國1787年憲法很多方面倚重英國的政治經驗,如將英國的習慣法原則引入國家的司法體系,政府的實際編制也以英國為模板等。究其原因,主要是()A.殖民文化的影響 B.啟蒙思想的傳播C.國家結構的類同 D.英國政府的施壓3.在19世紀后半期的拉丁美洲,教會作為大土地所有者,始終與提倡改革的自由派相對立。教會幾乎支持任何有意維護教會利益和財產的考迪羅。這表明,當時的拉丁美洲教會()A.維護了生產資料私有制 B.主導了當地的基層治理C.引發了嚴重的政教沖突 D.阻礙社會的近代化轉型4.1898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菲律賓后宣布了一項重要決議,即“仁慈同化”,該決議強調美國將在尊重菲律賓人的信仰和傳統的基礎上,為菲律賓帶去仁慈的文化與公平的正義。這一決議反映出美國()A.借仁義的名義對菲律賓進行殖民 B.向全世界輸出文化C.致力于構建平等和諧的國際秩序 D.加速了現代化建設5.《大國崛起》一書認為:“拿破侖戰爭是大革命的繼續,拿破侖帝國是法國革命的最后階段。”這充分肯定了拿破侖()A.是法國大革命的領袖 B.鞏固法國大革命成果C.擊退了反法聯盟進攻 D.保護了歐洲封建勢力6.遠征意大利,拿破侖宣布法國軍隊是“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國在歐洲各地推廣國民的自由……但是拿破侖率領的軍隊終歸是占領軍,各地逐漸意識到要團結一致反抗法國的征服。這說明拿破侖對外戰爭()A.主要目的是傳播啟蒙思想 B.促進了歐洲各國完成統一C.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具有革命與擴張雙重特征7.1825年,俄國爆發了由一些貴族青年軍官領導的十二月黨人起義,他們大都參加了打敗拿破侖的衛國戰爭和之后的國外遠征,目睹西歐資本主義生活,希望按照西歐的方式來改造國家。據此可知,這次起義()A.推翻了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 B.指明了俄國革命的方向C.深受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影響 D.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制度8.“德意志舊秩序的瓦解,正是在拿破侖的統治下,在這種外來強權政治的壓迫下,在這種軍事帝國主義的局勢中,才成為了現實。”由此可知,德國()A.軍國主義是在拿破侖戰爭中建立 B.政治文化重構成為普遍社會訴求C.社會變革受到了法國政治的影響 D.舊秩序瓦解關鍵是外來強權壓迫9.1902年,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刊載文章,將馬克思及其學說作為西方的一個政治學派加以介紹;1905年,《民報》上刊載了介紹馬克思生平及思想主張的文章,并介紹了關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等思想。這表明()A.馬克思主義成為救國新方案 B.資產階級達成反清革命共識C.向西方學習深入到文化層面 D.思想啟蒙成為救亡必由之路10.古代中國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規教育之外,這一局面直到近代才被改變。教會女校的創辦初衷是文化侵略,后來也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和近代科學課程。教會女校的開辦()A.極大地沖擊了中國傳統教育 B.促進了近代女性思想的解放C.便利了西方列強的文化入侵 D.體現了文化侵略的雙重影響參考答案1.【解析】選A。美式英語中有來自印第安語、非洲黑人的語言的單詞,說明美國文化融入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體現出美國文化的多元化特征,A正確;美式英語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文化融合的結果,排除B;C、D材料未體現,排除。2.【解析】選A。美國是從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發展而來的,所以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中保留了很多英國的痕跡,因此出現材料中描述的這些情景主要是受殖民文化的影響,A正確;“倚重英國的政治經驗”不是啟蒙思想傳播的影響,排除B;美國和英國的國家結構并不類同,排除C;美國在制定1787年憲法時已經取得了國家獨立,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因為英國政府的施壓,排除D。3.【解析】選D。拉丁美洲教會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