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初高中銜接閱讀題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見大)_第1頁
2022屆初高中銜接閱讀題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見大)_第2頁
2022屆初高中銜接閱讀題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見大)_第3頁
2022屆初高中銜接閱讀題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見大)_第4頁
2022屆初高中銜接閱讀題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見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屆初高中銜接閱讀題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見大)

考點:

1.(2020全國)于堅《建水記(之四)》(散文)一一兩種百姓生活

2.董雪丹《英雄的情話》(小說)與文學評論一一接地氣的日常生活

3.傅菲《星空肖像(節選)》一一物象與飲食文化

4.汪曾祺《炒米和焦屑》與文學評論

5.老舍《四世同堂》

【考點研究】

一、類型

1.接地氣

2.百姓的日常生活——飲食文化、小巷生活

3.二項模式——大時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

【考點示例】

一、(2020全國)于堅《建水記(之四)》(散文)——兩種百姓生活

1.飯店——寫飲食,就是寫建水城獨具特色的地方風物及其歷史傳承;

2.小巷——寫飲食,就是寫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煙火氣息,這是文章所要表現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示例(2020全國)于堅《建水記(之四)》(散文)

文本建水記陶(之四)

于堅

看哪,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創造出來之際,藏在一座朱紅色的、宮殿般的城樓后面,“明

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磚石,周圍六里,高二丈七尺。為門四,東迎暉,西清遠,南阜安,北永

貞。”(《建水縣志》)如果在城外20世紀初建造的臨安車站下車,經過太史巷、東井、洗馬塘、

小桂湖……沿著迎暉路向西,來到迎暉門,穿過拱形的門洞進城,依然有一種由外到內,從低到

高,登堂入室,從蠻荒到文明的儀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從此刻開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陽、白云、鳥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樓。一圈高大厚實的城墻

環繞著它,在城門外看不出高低深淺,一旦進入城門,撲面而來的就是飛檐斗拱、飛閣流丹、鉤

心斗角、樓臺亭閣、酒旌食館、朱門閭巷……主道兩旁遍布商店、酒肆、廟字、旅館……風塵仆

仆者一陣松弛,終于卸載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飲茶了,可以閑逛了,可

以玩物喪志了,可以一擲千金了,可以淺斟低唱了,可以秉燭夜游了……忽然瞥見“小樓一夜聽

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那類女子——建水的賣花女與江南的不盡相同,這邊的女性身體上洋溢

著一種積極性,結實、健康、天真——正挑著一擔子火紅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鋪成的街

中央飄著呢。不免精神為之一振,先去買幾個來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橫過,大搖大擺,扶老攜幼,走在正中間,儼然是這個城的君王。滿大衡

的雕梁畫棟、攤販食廊、耄耋之輩……令司機們縮頭縮腦,不敢再風馳電掣。城門不遠處就是有

口皆碑的臨安飯店,開業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滸傳》里描寫過的那種。鋪面當街敞開,食客

滿堂,喝湯的喝湯,端飯的端飯,動筷子的動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

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餓也忍不住抬腿跨進去。拖個條凳坐下,

來一盤燒賣!這家燒賣的做法是明代傳下來的,肥油和面,餡兒是肉皮和肉糜。大鍋猛蒸,熟透后

裝盤,每盤十個,五角一個。再來一土杯苞谷酒,幾口灌下去,夾起一枚,蘸些建水土產的甜醋,

送入口中,油糜輕溢,爽到時,會以為自己是條梁山泊好漢。

臨安飯店后面,穿過幾條巷子走上十分鐘,就是龍井菜市場,那鄭屠、張屠、李屠、趙屠……

正在案上忙著呢。如果是七月的話,在某個胡同里走著,忽然會聞見蘑菇之香,環顧卻是老墻。

墻頭上掛著一窩大黃梨。哪來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館的廚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

正閃亮亮的,在鍋子中間冒油呢。這臨安大街兩邊,巷子一條接一條流水般淌開去。在電子地圖

上,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電子地圖很不耐煩,只是標出一些大單位的地點和最寬的

幾條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細節,給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個荒涼的不毛之地。其實這個城

毛細血管密集,據統計,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30多條街巷,550多處已經被列為具有

保護價值的文物性建筑,這是很粗疏的統計。許多普通人家雕梁畫棟的宅子、無名無姓的巷道并

不在內。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樹、門神、香爐、雜貨鋪、紅糖、胡椒、土紙、灶房、

明堂、照壁、石榴、蘋果、桂花、蘭草、綿紙窗、涼粉、米線、青頭菌、炊煙、祖母、媳婦、嬰

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飯袋、閑云野鶴、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環肥燕瘦、虎背熊腰、

花容月貌、明眸皓齒、慈眉善目、鶴發童顏……此起彼伏,鱗次櫛比。

在這個城里,有個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們還能夠像四百年前的祖先們那樣安居樂業,不必操

心左鄰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繞過曲曲彎彎的小巷,提著在龍井市場買來的水淋淋的

草芽(一種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滾油翻炒數秒起鍋,甜脆)、葛筍、茄子、青椒、豆腐、

毛豆、肉糜、葵瓜……一路上尋思著要怎么搭配,偶爾向世居于此的鄰居熟人搭訕,彼此請安。

磨磨蹭蹭到某個裝飾著斗拱飛檐門頭的大門前(兩只找錯了窩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

開安裝著銅質獅頭門環的雙開核桃木大門,抬腳跨過門檻。繞過照壁,經過幾秒鐘的黑暗,忽然

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鳥語、陽光燦爛的天井。從供銷社退休已經三十年的祖母正

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紅木躺椅上,借著一棵百年香樟樹的蔭庇瞌睡呢。

(有刪改)

[注]建水:縣名。在云南省,舊稱臨安。

問題本文記建水城時,在飲食描寫上花費了大量筆墨,對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①寫飲食,就是寫建水城獨具特色的地方風物及其歷史傳承;②寫飲食,就是寫人的日常生活和

城的煙火氣息,這是文章所要表現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理解重要語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時,首先根據文章寫作背景,寫作意圖、語

段出現的關鍵詞等概括語段所寫的內容,然后依據寫作主旨、語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

作答時,首先在文內勾畫出飲食描寫方面花費大量筆墨的地方,然后再說明這樣描寫的作用。①

文章運用大量筆墨寫了建水城內臨安飯店中食客滿堂的場面,“鋪面當街敞開,食客滿堂,喝湯

的喝湯,端飯的端飯,動筷子的動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

拈三挑四”,以此表現建水城的獨具特色的地方風物;文章還重點寫了燒賣的做法,“肥油和面,

餡兒是肉皮和肉糜,大鍋猛蒸”,并且說“這家燒麥的做法是明代傳下來”,以此表現建水城的

歷史傳承。②后文中還重點寫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氣和小巷里的人提著蔬菜行走,并對蔬菜進行了

鋪陳,“草茅、葛筍、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現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煙火氣

息,這也是文章所要表現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二、董雪丹《英雄的情話》(小說)與文學評論——接地氣的日常生活

1.日常生活——接地氣

2.時代性——文章能把握住現實社會和生活的主流及前進的趨向,切合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

3.話題——以青年喜聞樂見的話題開篇并逐步深入,謳歌了革命先烈的偉大的愛國犧牲精神。

示例董雪丹《英雄的情話》(小說)與文學評論

文本1英雄的情話

董雪丹

“接到了你的信,我的靈魂安慰極了,使我愛你的心頭變成了一種不可思議和不可形容的狀

態。”這情話是不是說得很甜蜜,很纏綿,很深情,甚至很文藝?

你能想象這話出自一個二十五歲就犧牲了的英雄之口嗎?而且,在這一句后面,還有更溫存、

更體貼、更讓所愛之人放心的解釋:“我自來到廣東,已一載有余了,我的言語、我的行動都是

革命的,都是光明磊落的。尤其現在我擔任了黨代表工作,要為人家的模范,要去指導人家,一

舉一動,都得特別地留心。”

當然,即便是在與愛人的柔情之中,我們應該也可以從他的言語之中體會到一種豪邁之氣、

磊落情懷。

他是我在井岡山學習期間仰望的英雄。

到井岡山的第一天,在革命歷史博物館,有一則“井岡山名言錄”吸引了我,這則名言是這

樣寫的:“我天天跑路,錢也沒的用,衣也沒的穿,但是心情非常地愉快,較之從前過優越生活

時代好多了,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當時我就想,這該是怎樣一個人,可以如

此無視無衣無錢的清苦,而保持如此樂觀?看看署名:陳毅安。

對我而言,這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出于對這句話的尊重,我開始了解他,知道了他是湖南

人,參加了秋收起義,后隨部隊到井岡山。1930年在長沙戰役中任前敵總指揮,在掩護軍團機關

轉移時,壯烈犧牲,年僅二十五歲。

我查閱了一下資料,知道陳毅安上井岡山后,曾給未婚妻李志強寫過四封信,在博物館里的

那句名言,就摘自其中一封。在這之后,其實緊接著還有幾句:“但最憂悶、最掛心、最不安心

的,就是不能單獨同你坐在一起,而且信都很難同你通了。這是何等的痛苦啊!”在他充滿愛戀

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出來,物質上的艱難他可以樂觀地不在乎,卻獨獨放不下一份相思,俠

骨之中,又見柔情。

說起來那么巧,第二天上午,我看到一個“紅色家書”的資料匯編,看到了1926年陳毅安寫

給未婚妻李志強的信,其中打動人的句子有很多,陳毅安這樣說道:“現在我進了學校,老實不

客氣地對不起你了,也已經同別人又發生戀愛了”,看到這里,有些莫名其妙,正想他怎么跟李

志強交代呢?只見他又轉折過來,說這個戀愛對象是列寧主義,并說,“你若明了他的意義,恐

怕你也要同他戀愛了,若是你能同他戀愛,就是我同你戀愛的真精神……”看來,這應該是他在

廣州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寫給李志強的信。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年輕、鮮活,甚至耍著戀人

間的“小陰謀”“小手段”的陳毅安,相信在他的調侃、調皮之后又歸結于鄭重的過程中,李志

強的心也一定會起起落落。也許,她拿著信紙的手會一次次地發抖,最后,看到“你親愛的毅安”

的署名時,滿心甜蜜地微微一笑。

真是巧到不能再巧,在井岡山的第二天下午,聽一位老師講課時,她也講到了陳毅安,講到

陳毅安與李志強書信往來相戀八年之后終于走到了一起,講到陳毅安寫給李志強的最后一封情書,

是兩張空白的紙,那是在陳毅安犧牲半年之后,是在他們的孩子剛剛滿月不久。看到白紙的那一

刻,李志強的淚珠滾落下來:陳毅安在“蜜月”時對李志強說過,要是接到空白信箋,說明他已

離開人世。這無字的書信里,比起李志強珍藏的五十四封書信,有著多少沒有說出、再也無法說

出的牽掛啊!陳毅安烈士犧牲后,人們在他胸前口袋里發現了被鮮血浸染的他與妻子的結婚照,

照片上的陳毅安和李志強,實在太年輕了。面對他們的年輕,我甚至有一剎那的疑問:“我們是

有階級覺悟的青年,擔負了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神圣使命,我們難道戀戀于兒女的深情嗎?”

這樣有使命感、責任感的話,怎么就出自這么年輕的陳毅安之口?是一種什么力量讓他做出了那

樣堅定的、超越了兒女情長的選擇?

一遍遍地看陳毅安的家書,雖然我努力想把一個英雄還原成一個飽受相思之苦的年輕人,但

透過他真摯的愛的傾訴,我還是體會到一個革命者的愛情觀、一種堅定的信仰:“你要做我的一

個同志,才可以算是我真正的愛人。”由此,我才真正地理解了陳毅安說的“愛情不能成為癡情”。

是啊,志向相同、信仰一致的兩個靈魂,才會離得更近,相知更深啊。

在井岡山,信仰絕不是一個虛幻的名詞。因為我們知道腳下的土地,曾經浸潤著太多的鮮血,

那么多有名無名的先烈在這里長眠。在這里,怎么可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又怎么忍心去玷污他們

用鮮血和生命奠定的信仰?在這里,我們不能不懷揣一份景仰,不能不心懷一份尊重,不能不去

思考什么是信仰。

似乎為了加深“洗禮”的印象,我在井岡山學習的八天時間里,每一天都有雨,被雨清洗過

的天地總是一片澄澈。在這樣的環境里,走在英雄曾經走過的土地上,傾聽那些感人的往事,感

受那些高尚的情懷,感覺精神也是一片澄澈。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文本2散文的藝術品格,首先是真實客觀地反映現實社會與生活。這給散文帶來了藝術的難度。而

這一難度,其癥結就是真實與客觀地進行藝術的描繪。在這里,不能夠虛擬和變形,只能如實地

又有藝術裁剪地反映這個世界。這里就需要正確認識現實社會和生活,要學會分析現象與本質的

關系,才能把握住現實社會和生活的主流及前進的趨向,才能站立在時代精神的高度,寫出接“地

氣”而又有“眼光”的優秀散文作品。

(選自柏峰《散文的藝術品格》,有刪改)

問題1《英雄的情話》是一篇接“地氣”而又有“眼光”的散文,請結合文本分析,文章是怎樣接“地

氣”而又有“眼光”的。

答案(1)“接地氣”:①文章能把握住現實社會和生活的主流及前進的趨向,切合我們這個時代的要

求;②以青年喜聞樂見的話題開篇并逐步深入,謳歌了革命先烈的偉大的愛國犧牲精神。

(2)“有眼光”:文章能站在時代精神的高度看問題,描述了先烈身上顯現的堅定信仰及高尚的

情懷,對成長中的時代青年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解析由“首先是真實客觀地反映現實社會與生活”“要學會分析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才能把握住現實

社會和生活的主流及前進的趨向,才能站立在時代精神的高度,寫出接‘地氣'而又有‘眼光'

的的優秀散文作品”可知,接“地氣”是指寫作散文要真實客觀,符合時代要求、讀者要求。”有

眼光”是指作者由愛情層層深入到信仰、情懷、愛國等,可以啟迪讀者。

本文開篇說“接到了你的信,我的靈魂安慰極了,使我愛你的心頭變成了一種不可思議和不可形

容的狀態”,以“很甜蜜,很纏綿,很深情,甚至很文藝”的愛情為話題,比較吸引青年人的眼

球,切合他們的心理。文章由愛情談到理想與愛國,寫“一個革命者的愛情觀、一種堅定的信仰”,

符合當今時代的主流和傾向,把我住了時代的節奏,因此很“接地氣”。

本文寫“我們是有階級覺悟的青年,擔負了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神圣使命,我們難道戀戀于兒

女的深情嗎?”“這樣有使命感、責任感的話,怎么就出自這么年輕的陳毅安之口”“在這里,

怎么可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又怎么忍心去玷污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奠定的信仰”,從中可以看出,

文章能站在時代精神的高度看問題,文中對烈士信仰和情懷的敘寫,對當今時代的青年有很好的

啟迪作用,因此“有眼光”。

三、傅菲《星空肖像(節選)》一一物象與飲食文化

L見證物一一“酒”與祖父的生活息息相關,釀酒、陪客喝酒、酒后干活有力、生病戒酒,見證了祖父的

一生。

2.象征物一一對酒的體驗和認知,就是對人生和時間的體驗和認知。從剛開始的“辣口”到最后被“酒”

腐蝕,再強的生命力也耗不過時間,只有深刻理解了時間,才能坦然面對生死。

3.背景物——“酒”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鄉土社會普遍的場景,酒量大即意味著生命強壯有力,

已成為民族的審美文化心理。

示例傅菲《星空肖像(節選)》

文本星空肖像(節選)

傅菲

①打開后院的柴扉,拐過兩條田填,彎過一個荒冢,就到了酒坊。酒坊圍在一座宅院里,烏黑黑

的蒼蠅在宅院的上空嚶嚶嗡嗡,酒糟的香氣四散。

②出酒的那天,祖父肩扛一個大酒缸,我手提兩個大錫壺,早早到了酒坊。錫壺是裝頭酒和尾酒

的。我坐在石灶前,負責添火。大鐵鍋上罩著一個兩米多高的木瓶,木甑上壓著一口盛滿水的鋁

盆。一根細長中空的竹管從木甑頂端的切口上,連接到酒缸。祖父端來小圓桌,擺上腌辣椒、醬

蒜頭、南瓜干等小菜,坐在酒缸邊,喝一口酒,搖一下頭,說,辣口,辣口,這樣的酒喝下去,

再辣的太陽也扛得了。蒸汽彌漫了整個酒坊,酒香引來四鄰的酒客,小桌圍滿了人,有的站著,

有的坐在灶墩上,品著剛出爐的熱酒。祖父酒量大,很少醉。假如他說話有些結舌了,臉色醬紅,

不時地摸自己光光的腦門,手勢略顯夸張,他已經微醺了。

③矮小,強壯,寬厚的脊背像一堵墻。這是我年幼時記憶中的祖父。他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是打

赤膊的,穿一條寬大湛青色短褲,光著腳,腰上別著一個油亮亮的布煙袋。他坐在板凳上,躬起

身子,像一面牛皮鼓——我認識了男人的身體,飽滿如牛,壯實如泥,渾身有瓷缸的釉色。

④其實祖父過了八十歲,就不能下地了,而祖母還是異樣的強悍。坐在高腳凳上的祖父有點像個

孩子。每到吃飯,他會說,今天怎么沒客人呢。有客人,就有人陪他喝酒了。客人來了,他坐在

上座,拉開架勢,吆喝我:“把酒拿上來,我要開開酒戒。”其實他每餐都喝,誰都勸不住。他

說,酒都不能喝,還做人干嘛。我祖母就罵他,一個老不死的老頭,飯都盛不了,喝起酒來有使

不完的勁。祖父是個樂觀的人,即使下不了地,也還是清清爽爽的,他說,你別看我蘿筐腿,我

一輩子走了三輩子的路,你看看,這棟房子的木料,哪一根不是我從高漿嶺扛來的,一個晚上要

走八十里山路,走了整整三年。

⑤后院的棗樹下,祖母坐在篋蘿邊,把舊鞋底拆下來,用米糊一層層地粘上布料,又一針針地納

起來。祖父坐在地邊上曬太陽。隔一會兒,祖父喊一聲:“荷榮,荷榮。"我祖母應一聲:“老

頭子啊。”一個叫著,一個應著,但彼此都沒有別的話說。柚子花開的時候,整個院子有一種粘

稠的青澀香味,給人潮濕溫潤的感覺。矮墻的瓜架一天天抽出絲蔓,撐開毛茸茸的瓜葉。一地的

棗花如藍花布上斑斕的圖案。

⑥1993年的秋天,是一個特別暖和的秋天。地氣上抽,田地金黃。干燥的泥土很容易讓人長夜瞌

睡,山巒下的村舍寂寂。祖母在酣睡中再也沒有醒來。祖母面容慈祥,像一塊被雨水沖刷多年的

瓦,紋理細密,手摸過去,有時間的質感。她的眼角有渾濁白色的液體。這是她每到秋天就有的。

每到秋天,祖父端一把鋤頭,提一個竹籃,到山澗邊,挖一些金錢草、蛤蟆草,曬干,熬湯給祖

母喝。

⑦死亡變得不像我恐懼中的那般可怕個拒絕聆聽和觀看世界的人,不會介入喧嘩。祖父睡

在另一個房間,他靜靜地聽著我們干涸的痛哭,只有在沉睡的時候,他不斷地叫:“荷榮,荷榮。”

聲音低沉,像一股巖漿埋在廢棄的井里。十多年之后,我仍然能聽到這個聲音,從井蓋的裂縫里

突然冒出來,蕩然回響。

⑧游熱的夏天,南方的空氣會冒出僻僻啪啪的火花。三哥背著祖父去饒北河洗澡。菟絲子纏繞著

柳樹,西瓜地上的茅棚在曠野里顯得孤零零。饒北河在村口形成半月形的河灣,洋槐像瀑布一樣,

翻卷著向上噴涌。祖父的手臂干枯如藤條一般,搭在三哥的肩膀上,腳細瘦,彎曲,略有變形。

祖父的身體,在那漫長的歲月里,都漲滿潮水,洶涌著力量,現在潮水已經完全退卻,露出石頭

嶙峋的河床。他甚至說話都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祖父曾經是村里最好的水手。饒北河暴漲的季

節,上游沖下來浮木,他跳進水里,把浮木撈上來。他打個赤膊,泥碳一樣壯實,闊大的腳板打

在地上,有噗噠噗噠的聲音,大腿上的肌肉一坨一坨地晃動,晃動得那樣有節奏。他扛著浮木,

豎直的腰板就是我記憶中的墻。根根浮木都可以做房梁,一個雨季,我家的后院堆滿了木頭。

⑨有一天,我祖父對我說,你把酒缸搬到你父親房間去吧。我說,這個酒缸在你身邊有五十多年

了,還是放在你這兒吧。祖父說,酒一點味兒都沒有,倒像一把刀子,割人。我把手按在祖父的

上腹部,說,你可能胃受寒了。他戒酒沒幾天,整個人完全失去了知覺。他躺在床上,癟著嘴巴,

眼晴蒙上一層灰白色的翳,額頭冰涼。我們叫他,他喉結蠕動,好像他的聲音從千里迢迢趕來,

匯聚在喉管里,再也走不了,彼此扭結,形成洪流,卻沖不出那道閘門,被堵著。他厚重的眼瞼

包裹著一個曠闊邈遠的空星,星光細雨般撒落。瓦藍深邃的星空,他反反復復地夢見它,他變得

越來越輕,一縷光一般與整個蒼穹融為一體。

⑩我的女兒驍騙今年七歲,像螳螂一樣害怕炎熱的太陽,她不知道饒北河有多寬。或許她無需知

道,夏家墓矮小的荒岡上,是我記憶的源頭。那是我龐大家族最高的山峰。山岡有常年油綠綠的

山茶樹,荒草遍野,苦竹和巴茅被風吹動的時候,有嗚嗚嗚的聲響。我有多年沒去那兒,仿佛它

與我的生活無關。

?時間是一種腐蝕劑,沒有什么東西不可以被它腐蝕。人從出生開始,它就潛伏下來,像個伺機而

動的特務,隨時準備摧毀一切。我們強大的時候,鄙視它,覺得它只是條蛔蟲而已,吃一把韭萊

就可以把它排出體外。事實上,我們錯了,時間是液體的,分布在我們的毛細血管里,它每天排

泄出我們無法察覺的腐蝕液,侵襲我們。毋庸置疑,我們都是時間的標本。能夠衰老的人是有福

的。

問題1文章多次寫到“酒”,有什么藝術意蘊?請分析。(6分)

答案(1)“酒”與祖父的生活息息相關,釀酒、陪客喝酒、酒后干活有力、生病戒酒,見證了祖父的一

生。(2)對酒的體驗和認知,就是對人生和時間的體驗和認知。從剛開始的“辣口”到最后被“酒”

腐蝕,再強的生命力也耗不過時間,只有深刻理解了時間,才能坦然面對生死。(3)“酒”是百姓

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鄉土社會普遍的場景,酒量大即意味著生命強壯有力,已成為民族的審美

文化心理。(1點2分)

問題2文章開頭一段的環境描寫,有何作用?(4分)

答案(1)選擇柴扉、田填等富有鄉土氣息的意象,以及荒冢、酒坊、烏黑黑的蒼蠅等具有象征意蘊的意

象,來表達鄉土人生旺盛、頑強的生命力終將走向死亡的主題。(2)通過對酒坊的描寫引出后文祖

父的出場。(1點2分)

問題3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答案(1)把祖父的眼睛比做星空,詩意化的筆法隱晦地寫出了祖父去世的過程,暗示祖父的衰老和生命

力的消逝。(2)用“一縷”“輕”等詞,來寫生命的消逝在時間的偉力面前只是一個輕微的自然過

程。(3)用舉重若輕的語言,來寫生命的消逝和死亡這個厚重的話題。(1點2分,寫滿2點4分)

問題4怎樣理解最后一段“我們都是時間的標本”?請結合全文談談你對此的看法。(6分)

答案“我們都是時間的標本”,正如標本一樣,個體的生命,在時間面前終將消逝;同時,又是永恒

的,會長久存留在后人的心中。生命的終結是人一生經歷的最后縮影,這一縮影見證了人一生的

喜怒哀樂、苦難與超脫。(生命會消亡;也將永存;從容看待生死。三個方面,1點2分)

【考題對接】

一、汪曾祺《炒米和焦屑》與文學評論

文本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

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

人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

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

做的,不像我們那里。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

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

里做出來,是自己家里炒的。

說是自己家里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

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

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里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

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

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

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

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瓠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

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

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

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

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怎么能算

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

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

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

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

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

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

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炒米實在是很方便,其實,我們那里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

是焦屑。我們那里,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卷成一卷,存著。

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饃,不長霉。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

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后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

用來充饑。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

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于一種什么信念,大家都以為紅十字

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

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

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

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

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

晚。

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系的。

文本二: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裝”,在于真實,在于有趣。在讀者眼中,汪曾祺是個“可愛的妙人”,

沈從文先生稱其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

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空洞的宏大敘事: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

典主義的名士散文的魅力。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讓讀者從中找到面對生活的

雅趣,在嘈雜而迷茫的時代,給人一份特別的安靜與平和。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略有改動)

1.分析文本一為什么從《板橋家書》中有關炒米的敘述寫起?

2.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散文“以細小瑣碎的題材”“讓讀者從中找到面對生活的雅趣”,談談文本一是

如何體現的。

3.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文中多處用細膩的筆觸來寫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為了凸顯其家鄉的貧窮和動蕩。

B.文中提到《項羽本紀》《易經》和蓍草算卦,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氣息與文章其他部分描寫的百姓生活

不夠協調。

C.文章結尾部分寫炒米和焦屑的應急之用。將其放在幼年躲避戰亂的背景下抒寫,增強了文章的年代感。

D.雖然文章題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寫的是炒米,寫焦屑相對很少,表明作者更鐘情于炒米。

4.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汪曾祺的文字里,作者對故鄉高郵的風俗人情娓娓道來,與他師承沈從文密切相關,小說《邊城》敘

述了湘西邊境小城古樸奇異的村風鄉俗。

B.文章先寫四川“炒米糖開水”,再寫家鄉高郵的炒米,在對比中凸顯食物特點,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C.文中寫到父親的朋友算卦之事,主要體現了父親的朋友算得準,也豐富了文章內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性。

D.文章語言平淡質樸,不事雕琢,多用民間鮮活的口語,少用修辭;多是聊天談話的語氣,如敘家常。

一、汪曾祺《炒米和焦屑》與文學評論【答案】

1.①內容上:《板橋家書》中有關炒米的敘述形象生動地介紹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也體現了其背后

的溫暖情誼。

②結構上:文章開頭以《板橋家書》中的話引出下文對自己家鄉的炒米的敘述。

③效果上: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吃炒米這一風俗具備雅趣。

【解析】內容上,“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

老溫貧之具”,文章引用《板橋家書》中關于炒米的敘述,介紹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及背后的溫暖情

誼,使吃炒米這一風俗更具雅趣,表達出作者對故鄉風味特有的感情。

結構上,《板橋家書》中關于炒米的敘述用在文章開頭,下文“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

是高郵,風氣相似”“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是有關故鄉炒米的介

紹,可見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效果上,開篇引用《板橋家書》中有關炒米的介紹,使炒米這一民小吃具有了文化的深層意蘊,引起讀者

的閱讀興趣,也使吃炒米這一風俗更具雅趣。

2.《炒米和焦屑》寫的是極為普通的百姓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致的韻味。

①作者寫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風俗,把急就之食寫得富有情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生活的熱愛。

②作者寫舀炒米的器具柚子殼,是祖母親手制成并用了一輩子,既介紹了柚子殼這獨具特色的舀炒米的工

具,又表現了他對祖母的懷念之情。

③作者寫裝炒米得壇子,講了張仲陶的一段軼事,富有趣味,也使炒米在這里就有了一點文化味道。

④家鄉生活是貧窮和長期的動亂的,文章卻流露出平淡從容的態度,也體現出面對生活的雅趣。作者說在

紅十字會躲避打仗的晚上吃炒米睡蒲團,是“浪漫主義的夜晚”,體現了他的幽默達觀、淡定從容的人生

態度。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題材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

《炒米和焦屑》寫的是極為普通的百姓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致的韻味。

通過“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舀

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用開水一泡,

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

心……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等可知,作者

寫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細節,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生活的熱愛。

通過“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一一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瓢掏

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可知,作者寫祖

母用柚子先舀炒米這一細節,既介紹了柚子殼這獨具特色的家鄉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現了他對祖母的懷念

之情。

通過“……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

怎么能算得這樣準,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

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可知,作者寫裝炒米得壇子,講了張仲陶的一段軼事,富有趣味,也使炒米在這里

就有了一點文化味道。

通過“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

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祖母指揮著,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這

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可知,明明是躲避打仗的夜晚,作者卻說是“浪漫主義的夜

晚”,體現了他的幽默達觀、淡定從容。

3.C【解析】A.“是為了凸顯其家鄉的貧窮和動蕩”錯誤,作者在文中多處描寫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和吃法,

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并非”為了凸顯其家鄉的貧窮和動蕩”。

B.“與文章其他部分描寫的百姓生活不夠協調”錯,張仲陶的愛好增添了文章的雅趣和家鄉風土人情的豐

富性。

D.“表明作者更鐘情于炒米”表述錯誤,炒米之所以用的篇幅較多,主要是它的制作工藝和儲存比焦屑復

雜,需詳細介紹,而焦屑相比之下就簡單多了。但二者所起“應急”作用是一樣的,對于二者不存在厚此

薄彼。

4.C【解析】C.“主要體現了父親的朋友算得準”錯,主要體現“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

二、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

老舍

北平的天又高起來!八一三!淞滬抗戰!勝利!上海的炮聲把久壓在北平人的頭上的黑云給掀開了!

祁瑞宣的眉頭解開,胖臉上擁起一浪一浪的笑紋,不知不覺的低聲哼著岳武穆的《滿江紅》。

瑞全扯著小順兒,在院中跳了一個圈,而后把小妞子舉起來,扔出去,再接住。弄得小妞子驚顫的尖

聲笑著,而嚇壞了小順兒的媽。

“老三!你要是把她的嫩胳臂嫩腿摔壞了,可怎么辦!”小順兒的媽高聲的抗議。

祁老人只曉得上海是個地名,對上海抗戰一點也不感興趣,只慨嘆著說:“劫數劫數!這又得死多少

人呀!”

天佑在感情上很高興中國敢與日本決一死戰,而在理智上卻擔憂自己的生意:”這一下子更完了,貨

都由上海來啊!”

“爸爸,你老想著那點貨,就不為國家想想!”瑞全笑著責備他老人家。

“我并沒說打日本不好哇!”天佑抱歉的聲辯。小順兒的媽莫名其妙,也不便打聽,看到大家都快活,

她便加倍用力的工作,并且建議吃一頓茴香餡的餃子。歪打正著,瑞全以為大嫂是要以吃餃子紀念這個日

子,而大加夸贊。“大嫂我幫著你包!”

“你呀?歇著吧!打慣了球的手,會包餃子?別往臉上貼金啦!”

天佑太太聽到大家吵嚷,也出了聲:“怎么啦?”

瑞全跑到南屋,先把窗子都打開,而后告訴媽媽:“媽!上海也開了仗!”

“好!蔣委員長作大元帥吧?”

“是呀!媽,你看咱們能打勝不能?”瑞全喜歡得忘了媽媽不懂得軍事。

“那誰知道呀!反正先打死幾萬小日本再說!”

中國的飛機出動!北平人的心都跳起多高!小崔的耳邊老像有飛機響似的,抬著頭往天上找。他看見

一只敵機,但是他硬說是中國的,紅著倭瓜臉和孫七辯論:“要講剃頭刮臉,我沒的可說;你拜過師,學

過徒!說到眼神,就該你閉上嘴了;尊家的一對眼有點近視呀!我看得清楚極了!飛機的翅膀上畫著青天

白日,一點錯沒有!咱們的飛機既能炸上海,就能炸北平!”孫七心中本來也喜歡咱們的飛機能來到北平,

可是經小崔一說,他就不能不借題抬幾句杠。及至小崔攻擊到他的近視眼,他認了輸,夾著小白布包,笑

嘻嘻的到鋪戶去做活。到了鋪戶中,他把小崔的話擴大了一些,告訴給小商人們。他一手按著人家的臉,

一手用刀在臉上和下巴底下刮剃,低聲而懇切的說:“我剛才看見七架咱們的轟炸機。好大個兒!翅兒上

畫著青天白日,清楚極了!”人家在他的剃刀威脅之下。誰也不敢分辯。

小崔哼唧著小曲,把車拉出去。到車口,他依然廣播著他看見了中國飛機。李四爺許久也沒應下活來

——城外時時有地聲,有幾天連巡警都罷了崗,誰還敢搬家呢。今天,他應下一檔兒活來,不是搬家,而

是出殯。他的本行是“窩脖兒”。到了晚年,他也應喪事:他既會穩當的捆扎與挪移箱匣桌椅,當然也能

沒有失閃的調動棺材。在護國寺街口上,棺材上了杠。一把紙錢像大白蝴蝶似的飛到空中,李四爺的尖銳

清脆的聲音喊出:“本家兒賞錢八十吊啊!”抬杠的人們一齊喊了聲“啊!”李四爺,穿著孝袍,精神百

倍的,手里打著響尺,好像把滿懷的顧慮與牢騷都忘了。

李四大媽在小羊圈口上,站得緊靠馬路邊,為是看丈夫領殯——責任很重的事一一的威風。擦了好幾

把眼,看見了李四爺。她含笑的說了聲:“看這個老東西!”

小文夫婦今天居然到院中來調嗓子,好像已經不必再含羞帶愧的做了。

今天,長順告訴外婆:“不要緊了,我可以出去做買賣啦!上海也打上了上,咱們的飛機,一千架,

出去炸日本鬼子!咱們準得打勝!上海一打勝,咱們北平就平安了!”

外婆不大信長順的話,所以大著膽子親自到門外調查一下:倒仿佛由門外就能看到上海似的。老太太

的白發,在陽光下,發著一圈兒銀光。大槐樹的綠色照在地的臉上,給皮膚上的黃亮光兒減去一些。有皺

紋的地方都畫上一些暗淡的細道兒。胡同里沒有行人,沒有動靜,她獨自立了一會兒,慢慢的走回屋中去。

“怎樣?外婆!”長順急切的問。

“倒沒有什么,也許真是平安了!”

“上海一開仗,咱們準打勝!外婆你信我的話。準保沒錯兒!”長順開始收拾工具,準備下午出去做

生意。

(有刪改)

【注】祁老人,近80歲。兒子祁天佑,布店掌柜。長孫祁瑞宣,三孫祁瑞全。曾孫小順兒,祁珊宜之子;

曾孫女小妞子,祁瑞宣之女。

1.本文匠心獨運,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