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外附大境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上海市上外附大境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上海市上外附大境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上海市上外附大境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上海市上外附大境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上外附大境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去夷即華,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亂,然后修禮樂,興制度而文之。”引文評價的是A.周文王 B.秦始皇 C.唐太宗 D.魏孝文帝2.“到1700年英國的制度框架為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環境?!F在舞臺已經為產業革命布置就緒?!边@里的“制度框架”不包括A.君主立憲制度 B.私人企業制度 C.私人產權制度 D.現代工廠制度3.清政府曾規定京官在五品以下,外官在四品以下,初次任用、保舉、學習期滿留用等,均須朝見一次皇帝,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見。這一規定A.推動了京官與外官的交流 B.有助增加行政官員的數量C.促進了文官與武官的配合 D.成為加強皇權的重要手段4.19世紀末,華商各商會成立后基本上都把“興商學”列入組織章程,通過創辦商業學堂、商業報刊和宣講所、閱報所等多種形式致力于近代商業教育。這體現了A.國人的文化素質提高 B.商會是傳統行會的延續C.政府保護華商的利益 D.商戰思想的傳播與深化5.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以后提出的教育方針或政策是A.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B.緊密結合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實際組織教學C.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D.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6.如圖為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對龍對鳳文經錦,從圖中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的裝飾藝術風格較商周更開放,動物紋樣往往頭部寫實,而身體經過簡化,有的直接與藤蔓結為-體,有的動物體與植物體共生,形式豐富優美、多樣化。這種變化說明A.社會思潮的活躍推動觀念改變 B.地理環境會造成藝術風格不同C.藝術創作受外來文化因素影響 D.社會轉型會引起藝術風格變化7.下圖(石斧)反映的歷史信息較為準確的是:A.原始農業 B.聚族而居 C.貧富分化 D.文明起源8.仔細觀察下圖,從中得出新航路開辟后的最準確的信息是A.世界市場開始形成B.世界歷史從此開始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完全形成D.亞歐非之間開始出現經濟聯系9.美國學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19世紀下半葉,受進化論和科學分類學的影響,西方史學家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為不同類型,并孤立考察各自發生、發展的過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據主導地位。20世紀以后,隨著相對論的傳播,西方史學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區之間的‘相對性’和‘關聯性’轉移,體現‘全球互動’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睂Σ牧辖庾x表述最準確的是A.西方近代史學發展與科學方法論的發展密切相關B.西方近代的史學發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C.在相對論基礎上產生的全球史觀比原先文明史觀科學D.全球史觀應該成為當今研究世界歷史的唯一科學方法10.唐建立之初,“均給天下民田”,達到了“力業相稱,細民獲資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葉以后,“有錢則買,無錢則賣”“人從私契”成了土地轉移、讓渡的基本方式與基本原則。唐朝經濟領域的這一轉變A.有利于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B.表明政府的經濟職能發生了根本轉變C.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D.是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必然產物11.1861年,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巴夏禮照會天國政府,以維護英國在華商務利益為由,要求太平軍不得進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內,對此,天國聲明:“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棄寸土于不顧?!边@說明太平天國A.具有強烈的國家主權意識 B.堅守閉關鎖國政策C.渴求國家統一與民主政治 D.缺乏近代外交觀念12.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內瓦會議,創作了下圖漫畫《日內瓦的喜劇——美國大使在與一位“不存在”的對象談判》。漫畫表明A.新中國取得了對美外交的勝利B.印度支那問題得以和平解決C.新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D.美國仍堅持敵視新中國政策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一整個50年代,中國對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持批評態度,認為“中立是一種幌子?!敝钡?0年代,中國才關注不結盟的成功經驗并采用尼赫魯所倡導的不結盟這種比較務實的外交環境。——摘編自《關于不結盟外交戰略問題研究》材料二兩極格局打破后,由于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的瓦解,西方大國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變本加厲,它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對第三世界施加壓力,發達國家也不再需要利用過去的中間地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減少。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盡快加入西方發達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或是為了贏得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援助和減免債務的優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結盟運動。——摘編自《冷戰后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問題研究綜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對不結盟運動的態度有何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冷戰后不結盟運動的命運有何變化,說明變化的原因。14.(20分)藝術作品中的歷史圖是法國畫家大衛于1787年創作的油畫《蘇格拉底之死》,描繪了為堅持自由和真理而死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許多藝術史家認為,對大衛作品的解讀,往往被賦予現代政治的含義。問題(1)結合圖片信息及所學知識,解讀該作品的現代政治含義。(2)你如何理解該作品的歷史價值。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去夷即華,易姓建都”指的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改漢姓等功績,故D正確;周文王、秦始皇、唐太宗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錯誤。2、D【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1700年英國的制度框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里的政治框架是包括君主立憲制度、私人企業制度和私人產權制度;而現代工廠制度是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后確立的;所以答案選D?!驹斀狻?、D【解析】

據材料中“初次任用、保舉、學習期滿留用等,均須朝見一次皇帝”,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采取措施促使官員感受到皇帝的恩賜,這是加強皇權的體現,故D選項正確;材料未提到京官與外官之間的交流,A錯誤;材料未提到采取措施增加行政官員的數量,B錯誤;材料僅提到“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見”,不能推斷出促進了文官與武官的配合,C錯誤。4、D【解析】

19世紀末民族危機加重,興起了實業救國思潮,主張商戰,興商學正是這種商戰思想深化的表現,D正確;商業教育的興盛不等于文化素質的提升,排除A;近代商會與行會性質不同,排除B;C與題無關,排除。5、C【解析】

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與題干中“改革開放以后”相符,故C正確;“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屬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針或政策,“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是“文化大革命”時期,與題干中“改革開放以后”不符,故ABD錯誤。故選C。6、D【解析】

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的裝飾藝術風格較商周更開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方面諸侯混戰,經濟方面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提高,小農經濟逐漸確立,思想方面百家爭鳴,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引起藝術風格的變化,D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藝術風格的變化,而不是觀念的改變,A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當時社會轉型對藝術風格的變化,而不是地理環境對藝術風格的變化,B項錯誤;材料所述藝術風格變化沒有體現外來文化因素的影響,C項錯誤。7、A【解析】

石斧是石器時代的農具,反映的是原始農業,故A正確;BCD材料無法體現,排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石斧”,聯系所學古代農業發展的史實分析解答。8、A【解析】由圖中信息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亞洲、歐洲、非洲和南北美洲聯系越來越密切,這說明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故A項正確;B項從圖中體現不出,故錯誤;C項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故錯誤;亞歐非之間開始出現經濟聯系早在漢唐時期就已經有了,故D項錯誤。9、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從題干中“受進化論和科學分類學的影響···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和“隨著相對論的傳播···全球互動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強調的是科學方法論的發展推動了西方史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故A項正確;BCD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故排除??键c:現代科學技術·相對論和量子論·相對論的影響10、C【解析】

從材料中的“有錢則買,無錢則賣”“人從私契”來看,說明唐中葉以后的土地轉移主要是通過買賣來完成,這一轉變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故答案為C項;土地買賣會導致大土地所有制的擴大,不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B項中的“根本轉變”說法絕對,排除;經濟重心南移與這一轉變無關,排除D項。11、A【解析】

由材料“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棄寸土于不顧。”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在國家主權問題上,強調積極維護國家主權,故A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主權的維護,與閉關鎖國無關,故B不正確;太平天國是舊式農民起義,沒有涉及民主政治,故C不正確;維護國家主權即是近代外交觀念的體現,故D不正確。12、D【解析】

材料“1954年日內瓦會議……美國大使在與一位‘不存在’的對象談判”反映了日內瓦會議時期美國仍然堅持敵視新中國政策,拒絕與中國代表接觸,故D正確;日內瓦會議的成果并不能說明新中國取得了對美外交的勝利,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印度支那問題得以和平解決,而是說明美國敵視中國,故B排除;新中國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表明新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故C排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變化:由反對批評到認可關注。原因:中國外交從“一邊倒”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擴大并取得顯著成就;中國改革開放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2)變化:由蓬勃發展到發展停滯。原因:冷戰結束,中間地帶作用減弱;西方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變本加厲;第三世界國家為了得到發達國家的援助退出不結盟運動。【解析】

(1)依據材料“整個50年代,中國對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持批評態度……直到80年代,中國才關注不結盟的成功經驗并采用尼赫魯所倡導的不結盟這種比較務實的外交環境。”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對不結盟運動態度由批評轉向認可和支持,結合所學從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及中國對和平國際環境的需要等方面分析變化的原因。(2)依據材料“由于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的瓦解,西方大國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變本加厲,……發達國家也不再需要利用過去的中間地帶……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盡快加入西方發達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或是為了贏得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援助和減免債務的優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結盟運動?!苯Y合所學可以看出,冷戰結束以后不結盟運動由蓬勃發展到基本停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冷戰結束,中間地帶的作用有所減弱,而西方強權政治進一步發展,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發展需要得到發達國家的支持,所以退出不結盟運動。14、(1)圖片中蘇格拉底慷慨陳詞宣揚真理不懼死亡,聽者或被其感染或為其即將赴死傷痛不已,作者力圖宣揚一種自由高于一切的精神,這與法國當時政治腐敗、經濟崩潰、啟蒙思想傳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