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盡在細節中-《項脊軒志》中的細節描寫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1頁
深情盡在細節中-《項脊軒志》中的細節描寫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2頁
深情盡在細節中-《項脊軒志》中的細節描寫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3頁
深情盡在細節中-《項脊軒志》中的細節描寫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4頁
深情盡在細節中-《項脊軒志》中的細節描寫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情盡在細節中——《項脊軒志》中的細節描寫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A、了解歸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獨特風格,理解歸有光作品的價值

B、深刻理會作品通過細節描寫表達內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A、采用由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識培養學生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對家道衰落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

2.研習重點段落,體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內涵。

【教學難點】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氛圍。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鞏固文言知識。

2.討論法。通過廣泛討論,培養學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過延伸練習,提高學生鑒賞文言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文人與書齋)

從古至今,書齋一直是讀書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園,它有時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時寄托自己的情懷,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劉禹錫的“陋室”、蒲松齡的“聊齋”、梁啟超的“飲冰室”。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歸有光的這間小小的書齋,聽聽他的光陰故事,學習這篇被稱為“明文第一”的《項脊軒志》。接下來我們隨朗讀走進課文。

二、解題

一是說它屋小,如在項脊之間;二是因為作者的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懷宗追遠”之意;三項脊是撐起一個人的重要部位,歸有光也立下了通過讀書撐起家族榮耀的志愿。

“志”是“記”的意思,本文是一篇托物記事抒情的文章;

三、整體感知

1、那些自然段寫到了項脊軒?(1.4)項脊軒前后有怎樣的變化?

:修葺前:狹小破舊昏暗

修葺后:明亮幽靜雅致

2、作者在這里的生活感受怎樣?

:逍遙愜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靈的港灣,精神的居所。

3.圍繞著項脊軒,作者還記敘了哪些人事?行文中那一句話,概括了作者在項脊軒中的生活的感受?作用是?

:叔父異爨、老嫗憶母、大母勵志、回憶亡妻。

4、圍繞項脊軒發生的這些事有沒有共同的特點。

明確:瑣碎、平常——深情盡在細節中(重點品讀2、4、5段)

補充:黃宗羲:“予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蓋古今來事無巨細,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長留天壤。”

林紓:瑣瑣細細均家常之語,乃至百讀不厭。

四、品讀細節片段,感悟深情

有人評價此文“事事關情,語語動情”,找出相關片段,體味深情。

1.諸父異爨

描寫伯父、叔父分家,從“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可以看出分家之后家里一派凌亂之景:

從“內外”“往往”強調出家里門墻林立“,“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寫出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南北連通的大家族分崩離析,到處都是的門墻代表著兄弟之間的淡漠、隔閡與疏離,歸氏一族到歸有光之時家道日益衰落,面對諸父漸行漸遠、家族分崩離析,他卻無力挽回。從中我們看到了他無奈、悲涼的情感。

2、寫先妣——突出“慈愛關懷”

作者共記敘了母親兩件瑣事:一是語言“兒寒乎?欲食乎?”的關切話語,把母親在世時對孩子關心愛護、問寒問饑的神情形神畢肖地表現出來;二是動作“扣”。走到門前輕輕敲一下門怕驚動孩子,寫活了母愛。

補充材料:歸有光8歲喪母:“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指歸有光之母)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于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先妣事略》

“孺人死十六年而有婦,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則茫然矣。”——《先妣事略》

老師小結:

8歲,是最需要母親關愛的年紀,可母親卻驟然離世;8歲,還是一個不能領會生死的年紀,所以年少的他竟以為母親是睡著了。寫下這些文字時,歸有光18歲。從8歲到18歲,“母親”二字,也許他早已在心中千回次的咀嚼回味;從8歲到18歲,十年冷暖無人知;從8歲到18歲,夜半衾寒有誰問。而今聽到老嫗之言,對母親的記憶從茫然無著變得漸次清晰。娘以指叩門扉,娘對兒噓寒問暖,娘曾承受失語之痛,可我已十年不曾見得娘親容顏,也再不能得見。

3、寫先大母——突出“殷切期望”

三處語言、兩處動作,細膩平凡,但卻把一位慈愛的祖母對孫兒的疼愛、贊許、期盼和勉勵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補充作者生平: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明代昆山人。他自幼苦讀,9歲能文,但仕途不利,35歲才中舉人,后連續8次考進士不第。于是遷居至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讀書講學二十余年。他的學生很多,稱他為“震川先生”。到60歲才中進士,授縣令職,一生郁郁不得志。)

補問:為什么歸有光回憶祖母時會“長號不自禁”?

歸有光幼年喪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這“長號”中自有對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但同時,歸有光身上還肩負著振興家族、光耀門楣的重擔,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祖母已逝,而歸有光依舊科場不第,思及祖母,如何不“長號不自禁”!這長號中既飽含著歸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嘆,更包含他自覺有負祖母重托的悲慟。

4、寫愛妻:——突出“恩愛情深”

在描寫與亡妻軒中共處的生活場景中,我們讀到夫妻二人和諧恩愛、琴瑟和鳴、伉儷情深。也許在妻去世后的無數個無眠的夜晚,他就在這項脊軒中這樹下獨自回味兩人曾經共度的美好時光,愁苦、相思、離情,百般滋味涌上心頭。

重點賞析“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改寫:而今庭院寂寂如故,然吾妻香魂飛散已無覓處,每念至此,不禁涕泗橫流矣,悲乎,痛哉!

:文章結尾,貴有余味。看到“亭亭如蓋”的樹,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自然就會聯想到當年亭亭玉立之人。這樹是他對妻子情感的化身。樹愈繁茂,人離去愈久。時間愈久,思念愈深。樹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借景抒情,托物寄情,“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小結:從小軒窗向外望,是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提醒著作者時間流逝、歲月滄桑;是諸父分家后林立的小門墻,提醒著作者家道衰落的無奈、悲涼。

從軒窗向內望,那里有先妣曾經駐足的痕跡,有祖母手持象笏時期待殷殷的眼神,有妻子憑幾學書時的倩影。妻離、母去、大母逝,歸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婦相繼離世,物在人亡、三世變遷,從有言到無言,從緣事明情到因景寓情,作者的悲情愈發厚重。透過這一扇項脊軒窗,我們看到了歸有光復雜的心靈世界。

有人說我們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讓人感動的東西。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動,而是缺少一顆顆善于發現感動的敏銳的心。

五、拓展延伸

㈠分析2009湖南高考滿分作文《踮起腳尖》片段中的細節描寫的作用。

門外的樓梯隱約傳來了一絲絲響動,那么輕、那么微弱、緩慢,那聲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門口,頹然停下。過了好一會兒,才慢慢的聽到一絲輕微的金屬碰撞聲,一個物體慢慢地插入鎖孔,又是一聲輕輕的轉動聲。門,悄然打開了,“輕點,孩子睡著了”,這是母親的聲音。我能感受到她正踮著腳尖向我走來。沒有聲音,我卻能感受得到,那個輕輕的腳步,正一步步地溫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母親輕輕地拉過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離去8222;8222;自始至終,家中的燈沒有亮一下,也沒有發出什么很大的聲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腳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頭。

細節描寫是指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的細微而又具體的描繪,體現人物個性、展示人物情思的藝術手段。

㈡牛刀小試

她罵他懦夫

要求:1.盡你最大的努力,將這句話的內容充實起來。

2.運用你的想象,可恰當地添加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

明確:語言:她罵他道:“你真是一個懦夫!”

動作:她用手指著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

神態:她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于是怒睜杏目,用手指著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

心理:她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