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重點中學高三3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_第1頁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重點中學高三3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_第2頁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重點中學高三3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_第3頁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重點中學高三3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_第4頁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重點中學高三3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重點中學高三3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重點中學高三3月月考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9小題,共60.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進入新世紀,伴隨著軍旅文學在主流意識形態體系中的地位松動,軍旅長篇小說創作獲得了轉身的可能與空間,得以在真正意義上從集體敘事走向個人敘事,從現實真實走向虛構敘事。由此,新世紀軍旅長篇小說創作開始了雙重回歸。“一是回歸長篇小說的敘事性文體本源,開始注重形式創新和語言探索,文體自覺性顯著提升;二是回歸文學對象的生命倫理和生活本體,開始關照復雜人性和個人命運,重視日常生活經驗的表述。”前者呼應了建構敘事虛構的本體性以獲得文學合法性要求,注重個人化寫作、自由地虛構、強調敘事及敘事主體自身的意義等等,標示著新世紀軍旅長篇小說的敘事觀念的覺醒和文體觀念的自覺;后者則反撥了長久以來“政治話語”對軍旅文學的規訓和異化,開始關注軍人的個人命運和個體經驗,在歷史、戰爭和現實層面探尋更為廣闊的人性空間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離了的“政治性結構”空洞,得到了敘事性倫理話語的填充。

講故事是小說家的本分,亦是中國小說的傳統。千百年來,講故事的手藝代代相傳,敘事方法亦隨之花樣翻新,于是乎故事綿延不衰,常講常新。正像時下文學界正在持續熱議的一個話題:“講好中國故事”,其在意識形態和文學層面的豐富內涵依然需要“故事”來承載。作為“中國故事”重要組成部分的“軍旅故事”,從題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國夢,強軍夢”的進程,直面的是新軍事變革實踐,講述的是軍旅人生的喜怒哀樂,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質軍人形象,關注的是戰爭進程或備戰狀態下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運。而從思想主題、價值判斷、審美品格、精神向度、寫作倫理等層面視之,則是與“中國故事”高度統一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構成了對“中國故事”的重要支撐,也是不為過的。

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立足“中國語境”,直面“中國經驗”,而不能簡單地理解成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故事是一種外在的途徑和載體,最終需要被內化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所超越。囿于自身相對陳舊的文學觀念和封閉單一的生活經驗,當下的部分軍旅作家缺乏宏闊的視野和整體性的文學思維,缺乏聚焦當下軍隊新變化、觀察軍營新情況的自覺意識,缺乏穿透事相直達心靈的銳利目光;部分軍旅長篇小說對“戰爭歷史”和“軍旅經驗”的敘述與表述還停留在事情的表層和故事層面的起承轉合,沒能向著更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潛,向著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寫作倫理挺進。

(摘編自朱向前、傅逸塵《新世紀軍旅長篇小說的回望與省察》)

材料二:

若論及今年軍旅文學界的大事件,當屬軍隊作家馬曉麗的短篇小說《俄羅斯陸軍腰帶》、徐懷中的報告文學《底色》等5部作品斬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二來,今年《人民文學》8月號刊出了軍旅文學特輯,拿出一本刊物的容量供軍旅文學作家集中展示,這在《人民文學》創刊以來也屬罕見,對于軍隊作家來說,是一次難得的“露臉”契機。

細品這幾部獲獎作品,會發現它們共同的特性正與軍旅文學的核心品性兩相契合,且具有飽滿的內在張力。好的作品需要具備語言魅力和精彩敘事等文學元素,文學修養和文學技能是前提和關鍵,也是作品能否“立住”的首要指標,而經典之作更是需要作家自身的情懷作為底蘊。尤其是軍旅文學,它誕生于硝煙炮火之中,其內核深深根植于民族血脈,與軍人的骨血融為一體,彰顯著軍人剛硬堅韌的精神品格。

然而,不可忽略的事實是,這些被精心挑選和組構的小說,大部分存在人物形象不夠豐盈、內涵不夠深入等問題,流于蒼白的模式化寫作。有的小說其實并不缺乏上文提到的“情懷”,但顯然這種情懷或者說情結還遠未內化為作品的精髓,塑造的人物有趨同化、臉譜化,人和人之間沒有明顯的性格區分,說話風格高度一致;或是過于理想化,仿佛給一個小故事強行扣上了大帽子,顯然也不能達到作家提升作品內涵的期許。

那么問題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學性”的缺失。當作家失去精心營構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說純粹以主題優勢勝出,顯然是徒勞的。文學的敘述是要超越日常經驗,翻越生活藩籬,落腳在另一種思維的開闊之處。當素材僅僅圍繞作家的淺層研究,反而困囿于經驗之內,或是建立起簡單的對壘模式識真辨偽,不但支撐不起作品應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讀者放棄閱讀,失去闡釋的興趣。

這兩件軍旅文學大事件表述出來的信息是,當下的軍旅文學似乎正處在一個臨界點上,光榮與夢想并沒走遠,而新的曙光也遠未普照文壇,傳承并未接續,斷裂已然出現。文學不是單純的表態工具,主題牽引顯然也覆蓋不了文學的豐富性,沒有多樣的嘗試和表述,沒有向文學領域不斷發起進攻的豪情與野心,文學魅力又從何體現呢?

(摘編自徐藝嘉《軍旅文學呼喚“文學性”的回歸》)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世紀的軍旅文學,在主流意識形態體系中的地位有所變化,從而獲得創作的轉身與發展空間。

B.注重形式創新、語言探索以及關照復雜人性、個人命運是新世紀軍旅長篇小說創作的具體表現。

C.《俄羅斯陸軍腰帶》《底色》等軍旅作品內在張力飽滿,是斬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的重要原因。

D.《人民文學》開設特輯展示軍旅作家作品,表明其受到重視,但未來發展之路并不會十分平坦。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軍旅文學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文學作品的共性,又有自身的個性。

B.借鑒中國小說創作傳統、直面當下中國經驗和語境,軍旅文學可提升作品內涵。。

C.“政治話語”會規訓甚至異化軍旅文學,因此應該消除“政治話語”對創作的影響。

D.部分軍旅小說人物形象臉譜化、作品的內涵過于理想化,會逼迫讀者放棄閱讀。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軍旅文學要有文學性”觀點的一項是()

A.從《解密》到《暗算》再到《風聲》,軍旅作家麥家的創作能沉入生命而又超越肉身。

B.都梁的長篇軍旅小說《亮劍》追求順暢無障礙的淺顯閱讀快感,具有心靈雞湯的功用。

C.朱向前教授分析劉靜的長篇小說《戎裝女人》:領導崗位人物的領導角色失真卻浪漫。

D.張慧敏的《回家》依照人物的原型創作,依據采訪素材,完全忠實于生活的既有真實。

4.有人說“講好軍旅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說法加以分析。

5.人們呼喚軍旅文學“文學性”的回歸,請結合材料談談實現回歸的途徑。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豫讓行刺

葉敬之

趙襄子乘著馬車,帶著一群隨從,浩浩蕩蕩地出了城門。在陽光的照射下,他的臉上發出紅撲撲的油光。他的身體隨著馬車的顛簸,左右搖晃著。

城外不遠,矗立著層層疊疊的山嶺。山下河道彎曲,河上一座木橋,被垂柳擋住了半邊。

開路的隨從過了橋,車夫鞭子一甩,催馬過橋。誰料,馬卻“咯噔”一下停住了。馬頭亂搖亂晃馬蹄也往后倒退,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車頭。

趙襄子疑慮重重。自從殺了智伯,把智伯的人頭做成了飲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讓刺殺自己未遂,更讓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參乘青荓的肩膀,指著橋下說道:“你去看看什么情況。”

青荓下了馬,正了正頭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間的佩劍,往橋下走去。

趙襄子等候著。不知過了多久,青荓沒有回來,而橋下也靜悄悄的。

趙襄子不耐煩了,又叫了一個隨從過去察看。眼見的那個隨從下了橋,忽然聽得一聲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趙襄子腦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馬,扶著腰間的佩劍,三步并兩步走近橋頭,拐彎下橋。

不用他吩咐,他的隨從們也紛紛下馬,拔出佩劍,跟著趙襄子下橋。剛到橋底,趙襄子嚇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幾步。他沒有看見青荓,卻看見了他的仇家豫讓!豫讓垂著頭,握著佩劍,臉上的疤痕繃得緊緊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讓的腳下,就躺著青荓。鮮血浸透了青荓的衣服,往河邊汩汩流淌。

趙襄子怒火中燒,他拔出劍來,揮舞著,怒斥豫讓道:“我原先以為,你不惜犧牲性命替主子報仇,是個義士,所以放了你。誰料,青荓與你是好友,你連他也殺掉,看來你不是義士!且吃我一劍!”

豫讓并不舉劍,抬起頭來,臉上竟有晶瑩的淚珠。趙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劍鋒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讓道:“你有什么話趕快說,說了好受死!”

豫讓因為吞了炭火,嗓子嘶啞。他艱難地發出聲音來:“青荓發現我,欲放我走,則對不起主子;欲將我殺了,又對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讓說完,扔了佩劍,往地上一跪,撫著青荓尸體,大哭起來。聲音微弱如蚊蟲之鳴,粗糲似老樹之皮,似凄風掠過。在場的人,無不低頭垂淚。趙襄子提劍的手,也撲地垂了下去。

豫讓忽然爬起來,抹了一把眼淚,渾濁的眼光投向趙襄子:“我有一事有勞于君。”

趙襄子目睹剛才的一幕,敵意已然消失,就允諾道:“你說。”

豫讓道:“從今以后,再想刺君,已無可能。何況多年好友,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墳前的許諾未能兌現。能否請君脫下外衣,讓我刺上三劍,以報主公?”

趙襄子聽了,沒有言語,把劍交給一個隨從,脫下外衣。兩個隨從上來,接過外衣,各扯一條袖子,來到豫讓面前。豫讓舉劍,跳躍呼喊,連刺三劍,三個洞口,邊緣皆染血,赫然出現在衣上。趙襄子見了,不免心驚。

豫讓停下劍來,拱手施禮,大呼道:“我已報答主公!”

說罷舉劍,劍光一閃,頭顱落地,滾了幾滾。目光最后瞥一眼趙襄子,嘴唇略動了動:“謝,謝……”豫讓的尸體依然直立,不知過了多久,才轟然倒地。

趙襄子為豫讓修了一座墳墓。那墓就在河邊,橋側。后人稱墳墓為豫讓墓,稱橋為豫讓橋。河水流淌兩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著墓和橋。

河水不枯,墓橋永恒。

(選自《小小說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當“恩”與“義”發生沖突時,刺客們會如何選擇呢?從豫讓刺殺趙襄子的事跡中可以看出,豫讓第一次刺殺趙襄子失敗,趙襄子感動其賢,釋放了他。于豫讓而言,趙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讓與智伯的君臣之義讓他不可能“懷二心”而事趙襄子,更不可能放棄為智伯復仇。智伯的“國士遇之”的恩情與二人之間的君臣之義大于趙襄子的救命之恩,“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因此,豫讓最終仍然選擇了再次刺殺趙襄子。由此可以看出,當“恩”與“義”發生沖突時,刺客豫讓選擇了“死名之義”,三擊趙襄子衣而后自殺。

(摘編自高婕《〈史記刺客列傳〉中的“恩義”關系》)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趙襄子的拔劍相向,豫讓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淚,說明他對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傷

B.豫讓的復仇之路坎坷,充滿艱辛;他三擊趙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對智伯之靈的告慰,也是對自我心靈的寬慰。

C.豫讓自殺后,其直立的尸體過了許久才轟然倒地,這一超現實的手法,表現了豫讓不甘失敗、生命頑強的精神品質。

D.小說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橋永恒”具有象征意義,它意味著豫讓的可貴精神千百年以來世代流傳,永不磨滅。

7.關于青荓這一人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青荓許久未歸且橋下靜悄悄的,反常的現象增添了現場的緊張氛圍。

B.青荓在殺死與放走豫讓得兩難之中選擇自殺,體現了他的忠義精神。

C.青荓形象地塑造主要通過豫讓的交代來完成,采用了側面描寫手法。

D.青荓的出現,推動了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了線索人物的作用。

8.豫讓為智伯復仇,最終不得不以劍三擊趙襄子衣服而后自殺,結合文本一、二,談談你對豫讓價值追求的理解。

9.“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中的寥寥數語,卻在文本一中濃墨重彩,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

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20.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秦伯使西乞術來聘,且言將伐晉。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對曰:“不腆敝器,不足辭也。”主人三辭。賓答曰:“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魯公以事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為瑞節,要結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是以敢致之。”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國無陋矣。”厚賄之。

秦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晉,取羈馬。晉人御之。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邵缺將上軍,臾駢佐之。欒盾將下軍,胥甲佐之。范無恤御戎,以從秦師于河曲。臾駢曰:“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從之。

秦人欲戰,秦伯謂士會曰:“若何而戰”對曰:“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必實為此謀,將以老我師也。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若使輕者肆焉,其可。”秦伯以璧祈戰于河。

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謀,將獨出。”乃以其屬出。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

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君之士皆未愁也,明日請相見也。”臾駢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薄諸河,必敗之。”胥甲、趙穿當軍門呼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險,無勇也。”乃止。秦師夜遁。復侵晉,入瑕。城諸及鄆,書,時也。

(節選自《左傳·文公十二年》)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

B.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

C.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

D.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無陋矣”與“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兩句中的“陋”字含義相同。

B.“將以老我師也”與“使老有所終”(《禮運》)兩句中的“老”字含義不相同。

C.“有寵而弱”與“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兩句中的“弱”字含義不相同。

D.“不待期”與“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情表》)兩句中的“期”字含義不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伯派西乞術攜帶重寶美玉去魯國聘問,并告知秦國將要討伐晉國,襄仲對秦君的美意表示感謝,并對西乞術帶來的美玉再三推辭。

B.秦國為報令狐之役之仇攻打晉國,晉國派出三路大軍進行抵抗,臾駢認為秦軍不能久戰,可用深壘固軍之計等待他們。趙盾同意了。

C.秦國準備出戰,士會獻計說,這次晉國采用的計謀必定出自趙氏家臣臾駢,但受寵的趙穿年少輕狂,我們用計離間兩人就可以成功。

D.秦軍突然襲擊晉國上軍,晉軍依照作戰部署按兵不動,趙穿追擊不成大發雷霆,后不顧軍吏勸告一意孤行,帶領他的部屬獨自出擊。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所以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是以敢致之。

(2)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薄諸河,必敗之。

14.秦軍夜晚派人與晉師約戰的真實目的是什么?計謀得逞的原因何在?

三、詩歌鑒賞(本大題共2小題,共10.0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靜齋張敏則舍人贈詩因用其韻為酬

戴復古

胸次詩書一派清,學如耕稼到秋成。

十年閉戶存吾道,萬事無心逐世情。

葉落花開關氣數,山長水遠是功名。

摩挲老眼看新貴,九鼎鴻毛孰重輕。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酬和贈答詩,詩人用友人張敏則贈詩之韻寫成,然后回贈給他。

B.葉落花開自有其客觀規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遠,漫長而曲折。

C.“摩挲老眼”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對新貴的不屑,以及對自身年老的感傷。

D.九鼎本為重,鴻毛本為輕,但詩人卻對此發出了疑問,表述出批判之意。

16.詩歌前兩聯對我們讀書做學問有哪些啟示?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四、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8.0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西漢賈誼《過秦論》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蒙恬領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長城帶來的影響。

(2)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_”借“謙謙君子”的典故勸諫太宗要加強道德修養;“__________”引“網開一面”的典故勸諫太宗要畋獵有度。

(3)南宋劉克莊《賀新郎國脈微如縷》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號召有志之士要投筆從戎,不要空發感慨。

五、語言表述(本大題共5小題,共30.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甲]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乙]___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扎根敦煌50多年,用愛和生命守護莫高窟。

在敦煌莫高窟,每個洞窟都是一個①的博物館,隱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為什么在遙遠的沙漠里會產生如此璀璨的石窟藝術?這些畫是如何畫出來的?它們經歷了什么又該如何保護它們帶著這些問題,樊錦詩一頭扎進工作中,反復進洞、調查、臨摹、記錄、查閱資料,撰寫考古報告,制定保護規劃。

在世紀之交的西部大開發、旅游大發展的背景下,給敦煌莫高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過多的游客進入,會損壞洞窟中穩定的小環境。如何讓莫高窟得到有效保護,樊錦詩②。

壁畫和人一樣,不可能永[丙](bǎo)______青春。對比100年前拍攝的照片,莫高窟現在的壁畫很[丁]模______糊,顏色也在逐漸褪去。在樊錦詩看來,保護不是為了把觀眾而是“對文物負責,也對游客負責”。這么珍貴而脆弱的藝術如何才能“活”③得更久?65歲的樊錦詩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要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讓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容顏永駐”的數字檔案。2016年4月,“數字敦煌”成功上線,30個經典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的高清數字化內容向全球發布,游客只需輕點鼠標,即能一覽無余。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題。

(1)甲處畫線句子使用了對比和_________的修辭手法。

(2)給乙處添加相應的標點符號:_________。

(3)根據丙處的拼音寫出漢字:_________。

(4)寫出丁處加點字的拼音:_________。

20.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有語病,請修改。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類主導的植物種植、培育和傳播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繁榮發展中多種文化傳承交融的華美樂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與中華先民相依相伴且流傳至今,①,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與西方文化淵源頗深,實際上卻祖居中華大地,如蘋果。別看蘋果素有引誘亞當和夏娃的“惡名”,還有“啟發”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之功,②,但現代栽培蘋果的起源地卻在我國新疆的天山。中國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然而近年來,借助轉基因技術,大豆“美裔僑民”品種異軍突起,改變了今日全球大豆產業格局。千百年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被人們精心選育、引種和推廣種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脫穎而出,③而且翻山越嶺、遠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全球范圍內“圈地”。

21.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美裔僑民”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

B.應該承認,“修辭立其誠”是一個唯物主義的原則。

C.幾位“大師”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

D.鐘揚二話不說就接下了這個沒什么回報、時間緊的“燙手山芋”

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共60.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出自《孝經》,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價值觀。立身即安身立命,進可做出可立于世間的事業,退能找到安頓靈魂的歸宿;行道即堅守道義、正道直行,做于公私有利的事情。揚名,不過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結果罷了;更強調揚名于“后世”而非“當世”,足以讓我們體會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無數歷史名人正是深刻認識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揚名的關系,并踐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銘記;在當今社會,很多人卻直接把名利當作了目的。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聯想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搬用現代文閱讀的材料,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和解答

1~5.A、C、A、①從故事的內容上看,軍旅故事是中國故事的一部分;

②從主題和價值追求上看,兩者高度一致;

③從講故事的手藝傳統上看,兩者都一直在繼承和發展;

④從所講故事發生的背景上看,兩者都要立足中國語境、中國經驗。、作品內容豐富且彰顯正確主題,表述嘗試多樣化且超越日常,生命體驗充滿豪情且富于痛感,思辨富有高度且向寫作挺進。

1.A選項,“獲得了創作的轉身”錯,材料是“獲得了轉身的可能”。

2.C選項,“應該消除”錯誤。從原文“二是回歸文學對象的生命倫理和生活本體,開始關照復雜人性和個人命運,重視日常生活經驗的表述……后者則反撥了長久以來‘政治話語’對軍旅文學的規訓和異化,開始關注軍人的個人命運和個體經驗,在歷史、戰爭和現實層面探尋更為廣闊的人性空間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離了的‘政治性結構’空洞,得到了敘事性倫理話語的填充”來看,不應消除“政治話語”對創作的影響。

3.B選項說的是淺閱讀及《亮劍》的作用;

C選項說的是《戎裝女人》人物的失真;

D選項說的是素材問題。

4.

由“作為‘中國故事’重要組成部分的‘軍旅故事’,從題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國夢,強軍夢’的進程,直面的是新軍事變革實踐,講述的是軍旅人生的喜怒哀樂,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質軍人形象,關注的是戰爭進程或備戰狀態下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運”可知,從故事的內容上看,軍旅故事是中國故事的一部分;

由“而從思想主題、價值判斷、審美品格、精神向度、寫作倫理等層面視之,則是與‘中國故事’高度統一的”可知,從主題和價值追求上看,兩者高度一致;

由“講故事是小說家的本分,亦是中國小說的傳統。千百年來,講故事的手藝代代相傳,敘事方法亦隨之花樣翻新,于是乎故事綿延不衰,常講常新”可知,從講故事的手藝傳統上看,兩者都一直在繼承和發展;

由“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立足‘中國語境’,直面‘中國經驗’,而不能簡單地理解成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可知,從所講故事發生的背景上看,兩者都要立足中國語境、中國經驗。

5.

由“當作家失去精心營構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說純粹以主題優勢勝出,顯然是徒勞的”可知,作品內容豐富且彰顯正確主題;

由“文學的敘述是要超越日常經驗,翻越生活藩籬,落腳在另一種思維的開闊之處。當素材僅僅圍繞作家的淺層研究,反而困囿于經驗之內,或是建立起簡單的對壘模式識真辨偽,不但支撐不起作品應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讀者放棄閱讀,失去闡釋的興趣”“學不是單純的表態工具,主題牽引顯然也覆蓋不了文學的豐富性,沒有多樣的嘗試和表述,沒有向文學領域不斷發起進攻的豪情與野心,文學魅力又從何體現呢?”“當下的部分軍旅作家缺乏宏闊的視野和整體性的文學思維,缺乏聚焦當下軍隊新變化、觀察軍營新情況的自覺意識,缺乏穿透事相直達心靈的銳利目光;部分軍旅長篇小說對‘戰爭歷史’和‘軍旅經驗’的敘述與表述還停留在事情的表層和故事層面的起承轉合,沒能向著更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潛,向著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寫作倫理挺進”表述嘗試多樣化且超越日常,生命體驗充滿豪情且富于痛感,思辨富有高度且向寫作挺進。

6~9.C、D、①秉持為人之道,豫讓一諾千金,踐行諾言,坦然赴死;②堅守君臣之義,豫讓完成了為智伯復仇的職責,以死報君;③報答知遇之恩,面對智伯的禮遇、趙襄子的賞識,豫讓以死回報;④重視朋友之誼,豫讓與青荓惺惺相惜,青荓為成全豫讓而自殺,豫讓便以命相報。、①豐富了內容,渲染了氣氛,有利于刻畫豫讓、趙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豐滿;②使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增強了小說可讀性;③為后文豫讓自殺鋪墊蓄勢,使結局更為合理;④強化矛盾沖突,有利于凸顯小說主旨。

1.C選項,“不甘失敗、生命頑強”錯。這一超現實的手法,是對豫讓忠義精神的贊美。

2.D選項,“起到了線索人物的作用”錯。青荓是趙襄子的參乘,為趙襄子探查情況,遇到豫讓而自殺,只出現在文章前面,沒有貫穿全文,所以不是線索人物。

3.

結合“在主公智伯墳前的許諾未能兌現”“說丟舉劍,劍光一閃,頭顱落地”可知,豫讓秉持為人之道,踐行刺殺趙襄子的諾言,三擊趙襄子衣而后自殺;

結合“只是在主公智伯墳前的許諾未能兌現。能否請君脫下外衣,讓我刺上三劍,以報主公?”“說丟舉劍,劍光一閃,頭顱落地”可知,豫讓選擇了“死名之義”,三擊趙襄子衣而后自殺,堅守君臣之義,最終仍然選擇了再次刺殺趙襄子,豫讓完成了為智伯復仇的職責,以死報君;

結合文本一“我已報答主公!”“目光最后瞥一眼趙襄子,嘴唇略動了動:‘謝,謝……’”文本二“于豫讓而言,趙襄子有救命之恩”“智伯的‘國士遇之’的恩情”可知,趙襄子對他賞識,有救命之恩,智伯對他有知遇之恩,為了報答知遇之恩,面對趙襄子的賞識,豫讓以死回報;

結合“多年好友,為我而死”“頭顱落地”可知,重視朋友之誼,豫讓與青荓惺惺相惜,青荓為成全豫讓而自殺,豫讓最后自殺,以命相報。

4.

從塑造人物看,結合“看到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青荓沒有回來,而橋下也靜悄悄的”“趙襄子不耐煩了,又叫了一個隨從過去察看”可知,小說描寫趙襄子一行人過橋時,寫馬的變化、趙襄子的心理變化以及隨從察看未歸等內容,豐富了文章內容,渲染了氣氛,從側面襯托豫讓的出場,有利于刻畫豫讓、趙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豐滿;

從情節和效果看,結合“馬卻‘咯噔’一下停往了。馬頭亂搖亂晃,馬蹄也往后倒退,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車頭”“看到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青荓沒有回來,而橋下也靜悄悄的”“趙襄子不耐煩了,又叫了一個隨從過去察看”可知,小說在豫讓出場前,先是寫過橋時馬的變化,又描寫趙襄子的心理,再寫派隨從去橋下察看,使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增強了小說可讀性;

從結構看,此處濃墨重彩的描寫豫讓出場前的情勢,為豫讓出場蓄勢,也為后文豫讓自殺做鋪墊,使結局更為合理;

從主題看,結合“智伯的臣子豫讓刺殺自己未遂,更讓他提高了警惕”“剛到橋底,趙襄子嚇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幾步。他沒有看見青荓,卻看見了他的仇家——豫讓”“趙襄子怒火中燒,他拔出劍來,揮舞著”可知,疑慮重重的趙襄子看到豫讓后拔劍刺殺豫讓,強化了矛盾沖突,制造緊張氣氛,這種劍拔弩張的形勢有利于凸顯小說主旨。

10~14.C、A、C、(1)用來幫助(傳達)我國國君的命令,締結兩國的友好關系,因此才敢獻上它。

(2)使者眼珠轉動而聲音夸張(失常),是害怕我們了,他們要逃跑了。把他們逼到黃河邊上去,一定能打敗他們。

、真實目的是麻痹晉軍,趁夜色撤退(逃跑),得逞的原因是趙穿嫉妒臾駢,不愿意他建功,故而用借口橫加阻攔。

1.

句意:十二月戊午日,秦軍突然襲擊晉國的上軍,趙穿追趕秦軍,沒趕上。返回時,發怒說:“裝好了糧食,披上了甲胄,本為尋求敵人決戰。敵人來了卻不出擊,還等什么呢?”軍吏說:“將要有所等待。”

“晉上軍”是“掩”的賓語,中間不斷開,排除B;

“反”和“怒”的主語都是趙穿,分屬兩個句子,中間斷開,排除D;

“敵至不擊”是主謂結構,意思完整,后面斷開;“將”是下句的狀語,其前斷開,排除A。

2.

A選項,陋:鄙陋,粗野;淺陋,淺薄,見識短淺。“陋”字含義不同。句意:秦國并不鄙陋/而嘲笑李勃的見識淺陋。

B選項,老:使……疲勞;老年,晚年。句意:準備用此計來使我軍疲勞/使老人得以安亨天年。

C選項,弱:年少;削弱。句意:受趙盾寵愛而且年少/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D選項,期:約定,約定的時間;服喪一年。句意:不等到約定的時間/在外面穿大功服小功服的近親。

3.C.“我們用計離間兩人就可以成功”錯。原文“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可見晉國的情況是客觀事實,無需用計;本就不和,無需離間。

4.

(1)“所以”,用來……;“藉”,幫助(傳達);“致”,奉獻,獻上。

(2)“肆”,夸張,失常;“遁”,逃跑;“薄”,原義為迫近,此處為使……靠近,逼近;“諸”,之于。

5.

第一問:結合“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可知真實目的是麻痹晉軍,趁夜色撤退(逃跑)。

第二問:結合“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胥甲、趙穿當軍門呼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險,無勇也。’乃止”可知,得逞的原因是趙穿嫉妒臾駢,不愿意他建功,故而用借口橫加阻攔。

參考譯文:

秦康公派西乞術來聘問,并且告知秦國將攻打晉國。襄仲辭謝西乞術帶來的圭玉,說:“君主不忘和先君的友好,派人光臨魯國,安撫我們國家,把貴重寶器厚贈給我們,寡君不敢接受圭玉。”西乞術回答說:“我國菲薄的一塊圭玉,不值得您辭謝。”襄仲辭讓了幾次。來賓回答說:“我國國君希望在周公、魯公面前求得福祿來事奉貴國國君,一點菲薄的先君的玉器,讓下臣送達執事面前,作為祥瑞的信物,(以此來)締結友好關系,用來幫助(傳達)我國國君的命令,締結兩國的友好關系,因此才敢獻上它。”襄仲說:“沒有君子,哪能治理好國家?秦國并不鄙陋。”送了重禮給西乞術。

秦國因為令狐之役的原因,冬天,秦康公攻打晉國,奪取羈馬。晉國發兵抵抗。趙盾率領中軍,荀林父輔佐他。郃缺率領上軍,臾駢輔佐他。欒盾率領下軍,胥甲輔佐他。范無恤駕馭戰車,在河曲迎戰秦軍。臾駢說:“秦軍不能久戰,請用深壘固軍之計等待他們。”趙盾聽從了。

秦人準備出戰,秦康公對士會說:“用什么辦法對付晉軍?”士會回答說:“趙盾新啟用的家臣叫臾駢,這必定是他出的主意,準備用此計來使我軍疲勞。趙盾有個旁系子弟趙穿,是晉國國君的女婿,受趙盾寵愛而且年少,不懂作戰,喜歡逞勇而又狂妄,而且討厭臾駢輔佐上軍。如果派一些勇敢而又不剛強的人去突然襲擊,也許可以取勝。”秦康公把玉璧投到黃河中,以此祈求勝利。

十二月戊午日,秦軍突然襲擊晉國的上軍,趙穿追趕秦軍,沒趕上。返回時,發怒說:“裝好了糧食,披上了甲胄,本為尋求敵人決戰。敵人來了卻不出擊,還等什么呢?”軍吏說:“將要有所等待。”趙穿說:“我不懂得你們的計謀,我準備獨自出擊。”于是帶領他的部屬出擊。趙宣子說:“秦軍如果俘虜了趙穿,就是抓獲了一個卿了。秦軍獲大勝而歸,我將用什么向國人交代?”于是全軍出戰,雙方剛一接觸就退兵。

秦軍使者夜里通知晉軍說:“兩國軍隊都沒有損傷,第二天請再決戰。”臾駢說:“使者眼珠轉動而聲音失常,是害怕我們了,他們打算逃跑了。把他們逼到黃河邊上去,一定能打敗他們。”胥甲、趙穿擋住軍營大門高喊:“戰死的人還沒有收尸而拋棄他們,不仁慈啊;不等到約定的時間就把人逼到險處,這不算勇氣。”于是晉軍停止出擊。秦軍連夜逃跑。后來秦軍又攻打晉國,攻入瑕地。在諸地和鄆地筑城,《春秋》記載,因為合乎時令。

15~16.C、①“胸次詩書一派清”告訴我們胸有詩書,才會保持內心清明。②做學問猶如耕種,啟示我們要勤奮、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獲。③“十年閉戶存吾道,萬事無心逐世情”強調做學問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

1.

C選項“對自身年老的感傷”錯,“摩挲老眼”指用手揉揉眼睛,是對看新貴的動作描寫,沒有表現對自身年老的感傷。

2.

“胸次詩書一派清”意思是:胸有詩書才會保持內心清明,啟示我們要飽讀詩書,學有所成,才會保持內心清明。

“學如耕稼到秋成”意思是:做學問就猶如耕種,到秋收成熟的季節自然就有收獲,啟示我們要勤奮、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獲。

“十年閉戶存吾道,萬事無心逐世情”意思是:十年時間閉門不出研究我的學說,萬事不放在心上,不必計較世間風氣。啟示我們做學問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

17.(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2)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3)快投筆莫題柱

易錯字:牧、報、謙、盤、驅、投、莫、題。

18~20.①包羅萬象②憂心忡忡③拒之門外、①.(1)借代(“未名湖”代北大),對偶,比喻。②.——(破折號)③.葆④.mó、世紀之交的西部大開發、旅游大發展,給敦煌莫高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過多的游客進入,會破壞洞窟中穩定的小環境。

1.

①體現敦煌莫高窟的藝術之豐富,可填“包羅萬象”。包羅萬象:形容內容豐富,無所不有。

②表現樊錦詩的擔憂。可填“憂心忡忡”。憂心忡忡:形容心事很重,十分憂愁。

③所填成語一方面要與前文“旅游大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形成對照,另一方面突出敦煌保護工作的人性化,可填“拒之門外”。拒之門外:把人擋在門外,形容拒絕協商或共事。

2.

(1)“未名湖”代北大,所以使用的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