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人物-老子_第1頁
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人物-老子_第2頁
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人物-老子_第3頁
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人物-老子_第4頁
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人物-老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人物-老子.ppt 免費下載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

老子一、道家學派道家學說是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的、以探究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之內在關系為對象的文化學派,是中國文化的主干之一。先秦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莊子。二、老子簡介

太上老君是道教對老子的尊稱。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又號老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經》五千言。后世道教將他尊奉為祖師。傳說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曉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稱為萬法之師。老君雖歷代都有所顯化,但始終沒有得到誕生的機會。遂和光同塵,借以臨凡傳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從太清仙境分神化氣,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顏常少,神氣安閑。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氣和平,眾惡不侵,冬無凝寒,夏無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獸守衛堂前。這樣,經過了80年,有一天,玉女夢見天開數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邊玄云繚繞。玉女醒后,起身來到渦水園中。此時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樹上,手扳樹枝,對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見日精漸漸變小,從天空墜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飛到口邊,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從左肋下誕生一小兒。這孩子一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我當開揚無上道法,普渡一切動植眾生”。玉女將他扶坐道李樹下,他又指著樹說:"這樹的名字就是我的姓。"這時,陽景重耀,瑞靄蔭庭,萬鶴翔空,九天稱慶。玉女看去,只見他鶴發龍顏,頂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門,美眉廣頰。玉女帶他到池中洗澡,忽見九條龍飛駕而來,化做九條巨鯉,吸水為他噴浴。此時,他已能言語行動,見到他的人都覺得非常奇異。此子生下9天,身體便有九變。到了6歲時,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陽。人們因他生下來就是白頭發,便稱他為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靈飛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于是招來老子說:"我就要走了,會有太乙元君教你煉丹之術。"說完已有千車萬馬,五帝上真,擁抬著八景玉輿,迎玉女升天。老子拜送了母親,便開始遠游山澤,求煉神丹。他來到嶗山,遵圣母囑咐向太乙元君問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煉神丹之術及各種法術。老子曾經問元君:"凡民無知,死者甚眾;撫心流血,見了叫人傷悲,想給他們神藥,叫他們都得長生不死。可以嗎?”元君說:"不可。天生萬物,有善有惡,善者應該叫他生存,惡者應叫他滅絕,不能都給什么長生之藥。"老子得此言,便尊從其理,勸諭世人;即所謂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煉而成。而老子自己則因此守真抱一,煉丹服氣,直到能乘空凌虛,出有入無,變幻莫測。周文王時,被召為守藏史。武王、成王時又為柱下史(官名。即御史。)。昭王時,去官歸隱。后來為要開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騎著青牛,準備過函谷關而去。關令尹喜知道后,特來求道。老子見他很虞誠,便留下五千真言,這就是后世傳誦的《道德經》。因這五千言,他成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為道教的祖師。到了唐朝初年,晉州有個叫吉善的人。有一天,吉善正在羊角山上走,遠遠看到一位老公公,騎著一匹白馬緩緩而來。他儀表堂堂,容貌偉岸。老者來到吉善面前,將自己的身世告訴了吉善,吉善轉告給了唐高祖。高祖覺得非同小可,正好可借此夸耀祖宗,便認老者為祖。于是,就在羊角山見到老者的地方立了一座廟宇,追尊這位老者為太上玄元皇帝,又稱做老君。這樣,老君便又成了唐朝皇室的祖先。三、道家學派的特征:(1)“道”是萬物的本源,在老子眼里,“道”就是宇宙和自然界發生、發展的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2)“有”和“無”的辨證統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即事物互相對立的雙方都是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的,各以其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中國古代關于矛盾辯證關系的思想。即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3)“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自然”一說開創者是老子,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字是動詞,是效法、學習的意思。人要效法大地,大地則依法于天,這里的“天”,是指有形的太陽系統的自然物理的天,也就是天文學上的天體之天,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地依法于天,天則要效法道,以道為其運行的依歸。那么,道又以什么為效法的對象呢?“道法自然”。“自然”二字,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便要分開來講,“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道是本來如是.其實是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法則,如何修道,如何行道。從本體論來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進化發展的自然。從認識論來講又要求我們“非常道”感覺,知覺于自然同在,渾然天成。從邏輯論來講又不能巧辯,雕琢,順其自然只能遵循邏輯規律。從人生觀來講又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自然而然就是自然的本性。

道家崇尚自然,返樸歸真;強調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道家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傳統的整體思維方式。(4)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而治的“無為”,決不是一無所為,不是什么都不做。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于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而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所以這種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發展和成長。道家思想的學派特征:

第一,道家是先秦諸子中最哲學化的一個學派。第二,道家在關注世俗人生的同時,為自己在精神上找到了一個絕對自由的“逍遙”之境。第三,道家的“任運自然”和“清靜無為”對儒家的過于事功是一個有力的制衡。

*縱觀以上儒道兩家學說,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他們的異同。老子名言警句1.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魏書·任城王傳》,原文為《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2.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鮮:鮮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暗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的道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說明萬事起于忽微,量變引起質變!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人活著的時候,面色紅潤,身體柔弱靈活,行動自如。人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堅固僵硬了,死亡是任何人也無法擺脫的命運,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規律,誰也不能避免死亡。接下來,老子產從人的生死又談到了植物的生死狀態,萬物草木有生命的時候形質是柔軟脆弱的,死了就變得干枯殘敗了。不管是人還是花草樹木,活著的時候是柔弱的,而死后就變得僵硬起來。老子以人和植物的生死狀態來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6.成語故事—舌存齒亡老子的老師常樅病重了。老子前去看望他,問道:“先生病得如此重,有什么遺教可以告訴弟子嗎?”常樅說:“就是你不問,我也要說了。”他對老子說:“經過故鄉要下車,你記住了嗎?”老子回答:“經過故鄉下車,就是要我們不忘舊。”常樅說:“對呀。”又說:“看到喬木就迎上前去,你懂嗎?”老子說:“看到喬木迎上去,就是讓我們要敬老。”常樅說:“是這樣的。”然后,他又張開嘴給老子看了看,問道:“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當然還在。”常樅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早就沒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