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統編高中語文高三第一輪復習教學質量H級檢測題(九)(原卷+解析)_第1頁
2024屆統編高中語文高三第一輪復習教學質量H級檢測題(九)(原卷+解析)_第2頁
2024屆統編高中語文高三第一輪復習教學質量H級檢測題(九)(原卷+解析)_第3頁
2024屆統編高中語文高三第一輪復習教學質量H級檢測題(九)(原卷+解析)_第4頁
2024屆統編高中語文高三第一輪復習教學質量H級檢測題(九)(原卷+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4屆統編高中語文高三第一輪復習教學質量H級檢測題(九)(原卷+解析)2024屆統編版高中語文高三第一輪復習

教學質量H級檢測題(九)(原卷版)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評卷人得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美育是一個近代興起的詞語,在中國古代與美育大體相當的詞是“樂教”,我國自古就十分重視樂教。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有用詩歌、音樂等藝術來教導人,以使人神相和的記載:“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孔子作為首創私人教育的教育家,十分重視禮樂之教。他把禮樂之教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既重視禮對人的道德影響,又重視樂對人的品質的影響。他要求學生“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認為對人的教育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把禮作為人生的根本,把樂作為人生的完善。孔子重視并專注于樂教,認為“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教人“成仁”“成人”,實際上就是引導人們將其潛在的德行經由禮的規范和約束,在實踐中實現為完美的人格。《論語·憲問》篇記載子路問孔子“成人”之道,孔子即回答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可見,“文之以禮樂”是任何人“成人”的必由之路,少了這一步,即使擁有“知”“不欲”“勇”“藝”等優秀素質,也不可謂之“成人”。荀子的《樂論》是先秦重要的藝術理論著作,有著深遠的影響。荀子在《樂論》中更明確地指出:“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顯然,荀子的《樂論》對藝術的教化功能同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總之,先秦儒家非常重視禮樂的教化、教育功能,強調了用《詩》、《書》、禮樂進行教化,要求統治者以人情為美,以仁義為貴,形成以樂養性、安定祥和的人間氣象。需要說明的是,樂教之樂,乃是和樂性情、提升修養之樂,而非一般純粹滿足感官享樂的音樂。因此儒家提倡中正平和、與“道”相應的音樂,認為有違中和、滿足感官欲樂的音樂會讓人“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強調“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這種思想影響深遠,三國時期阮籍的《樂論》也表述了這種觀念:“猗靡哀思之音發,愁怨偷薄之辭興,則人后有縱欲奢侈之意,人后有內顧自奉之心。”強調“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自中國進入近代以來,王國維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強調德、智、體、美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真正對美育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的是蔡元培。他將美育作為教育方針提出來,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育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他特別說明,將美育單獨提出來,并不意味著割裂美育與德育,在教育實踐中,美育與德育是不可分割的,美育與智育、體育也是不可分割的。蔡元培的教育觀是以培育健全的人格為中心,強調美育與智育相輔并行,以圖德育之完成。正如他所言:“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與人互相關系,莫大乎行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也”。

總之,立德樹人是中國美育精神的重要傳統,中國美育精神的立德樹人的傳統源遠流長,綿延至今。在當代,立德樹人的美育傳統更加被發揚光大。

(摘編自楊宗元《堅持立德樹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自古十分重視樂教,近代出現的美育與中國古代的樂教在功能上相當。

B.孔子所說的“成人”,是經由禮的規范和約束后,最終擁有完美的人格。

C.儒家所說的樂不同于一般純粹滿足感官享樂之樂,而是與“道”相應的音樂。

D.王國維強調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尚未對美育起到極重要的推動作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大量引用孔子“禮樂之教”的理念,旨在論證“樂教”對人們“成人”的重要性。

B.文章通過分析中國自古至今對美育的重視,旨在論證美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傳統。

C.文章按照歷史演進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展開論證,行文思路清晰,論證簡潔有力。

D.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提出話題,最后總結,指出在當代應發揚美育傳統。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尚書·舜典》中的“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與荀子的“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都突出了禮教的教化功能。

B.嚴格地說,孔子提倡的禮樂之教可分為禮教和樂教,他認為禮對人的道德有影響,是人生的根本;樂對人的品質有影響,是人生的完善。

C.三國時期的阮籍深受儒家“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思想的影響,在其《樂論》中強調“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D.不管是古代的樂教、先秦儒家提倡的禮樂之教,還是蔡元培的美育教育方針,都涉及德育,立德樹人始終是美育精神的傳統。

評卷人得分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葉嘉瑩:一生與詩詞相戀

①近日,92歲高齡的葉嘉瑩在“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頒獎禮中獲頒2015—2016年度“終身成就獎”。此前數十年間,她身挾滿腹詩書,走遍中國臺灣以及美國、加拿大……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②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三四歲時,父母便教她背誦詩詞。而她的伯父葉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養的中醫。在伯父的引導下,深居大院的葉嘉瑩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為對象,吟詩作詞。1941年,葉嘉瑩高中畢業,進入輔仁大學專攻古典文學專業。在輔仁大學,葉嘉瑩遇見了她銘記一生的恩師顧隨。顧隨古典文化功底極為深厚,他對詩歌的講授令葉嘉瑩如癡如醉。師生二人常常詩詞唱和,被師友傳為佳話。顧隨曾在給她的信中寫道:“假使苦水(顧隨別號)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但他希望葉嘉瑩不僅要繼承自己的衣缽,更要“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岳下之馬祖’①”。

③如果顧隨泉下有知,最高興的肯定是葉嘉瑩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別有開發”和“能自建樹”。師徒二人在詩詞世界里研讀的軌跡,也有相似之處。顧隨是受蔡元培之命學習西洋文學,得益匪淺;而葉嘉瑩則在機緣巧合下,前往北美訪問交流,在此期間接觸到了西方文學理論。葉嘉瑩發現,西方文學理論與中國的傳統詞學理論有不少暗合之處,便逐漸嘗試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詮釋學、符號學、接受美學等來詮釋中國的古典詩詞。這種將中西理論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為葉嘉堂的詩詞研究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學理論解答古典小詞,成為葉嘉瑩治學的重要特點。南開大學原副校長、文學院院長陳洪評價葉嘉瑩說:“融合中西以推進詞學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內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④在海外教書時,葉嘉瑩常常感慨,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味,在翻譯成英文后就要遜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課,也讓她常常有不能闡盡其意之感。1979年,憑借一封寄給國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葉嘉瑩終于可以回國教書。從那年起,葉嘉瑩便猶如候鳥一般,按照時令奔波于大洋兩岸。她講授古典詩詞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擔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并捐獻出一半退休金約10萬美元,設立“駝庵獎學金”和“永言術基金”獎掖后學。

⑤她自認,這一輩子,她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在當年顧隨的課堂上,她埋首苦記,猶如錄音機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顧隨的講課“錄”了下來,并在幾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臺灣大學教授戴靜山先生的古近體詩歌吟誦錄了下來,并最終在內地推廣吟誦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⑥這是她留給人們的兩把鑰匙。有了它們,人們要去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去感受中國古典詩詞傳統的吟誦之美,盡可以循跡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鑰匙。她教書70年,留下來的講課、講演錄音,有2000小時以上。學生們正在幫助她整理成書。等到出版之日,喜愛詩詞的人們又將迎來一場精神盛宴。

⑦她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歌里面的美好、高潔的精神,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她希望能把這一扇門打開,把不懂詩的人牽引到里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結束在講臺上。”

(選自《看人物》2016年第8期,有刪節)

①馬祖道一是禪宗洪州宗的祖師,師承南岳懷讓禪師。

4.下列對作品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葉嘉瑩反對將古典詩詞翻譯成英文講解,她認為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味翻譯成英文后會遜色不少。

B.葉嘉瑩詩書滿腹,離不開她出身于書香門第,幼年時期就開始吟詩作詞,后又得遇名師指點。

C.葉嘉瑩致力于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播,為講授古典詩詞奔波于大洋兩岸,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

D.葉嘉瑩成為詩詞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國儒家傳統熏陶,年輕時埋頭苦讀,教書時不斷積淀。

5.本文的主人公是葉嘉瑩,為什么要花大量筆墨寫她的老師顧隨?

6.葉嘉瑩做到了“別有開發”和“能自建樹”,在文中具體指哪些?請分條概述。

評卷人得分

三、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山前該有一棵樹

張者

①這是個啥地方嘛,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山。

樹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難覓蹤跡。這是一個礦區,一個荒山禿嶺寸草不生的地方。父母被調入礦山后,我們這些孩子跟隨著父母上了山,一個簡陋的學校就在山前用石頭搭建了起來,屋頂用的是紅柳枝和油氈。每天的上課鈴聲讓正在開礦的父母們十分安心,只是他們開山的炮聲卻讓我們十分驚恐。在炮聲隆隆中上課,飛石砸在房頂上,如天神的戰鼓。教語文的胡老師正領讀課文《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聽到房頂的咚咚聲,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家會心一笑。胡老師也笑,②望望房頂說,三而竭了,沒事。

胡老師讓我們每周寫一篇作文,如《戈壁灘》《礦山人物之一》《礦山人物之二》等等。當他望著遠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頭讓我們寫《樹》時,我們不干了,有同學喊,我們山上連一棵樹都沒有,怎么寫?胡老師就說,眼前沒樹,心中難道沒有樹嗎?回家問問父母吧。

于是,同學們就寫了很多不一樣的樹。有村口的大榕樹,有門前的大槐樹,有壩子上的黃桷樹……原來父母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故鄉的樹。可是,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兵二代”,眼前連一棵樹都沒有。在一次作文講評課后,我們望著窗外所有的石頭,喊:“山前該有一棵樹!”

我們是從山下綠洲來的,那里就有一棵最茁壯的胡楊樹生長在勝利渠邊上。那棵茂密的胡楊樹孤獨地生長著,那么茁壯,美得卻讓人震撼。那次關于樹的作文課,讓我們想起了那棵胡楊樹,大家就齊聲喊,把那棵胡楊樹移到我們山前吧,讓我們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師說:“山上沒有水,樹不能活。”

同學們喊:“山上沒有樹,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我們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來的甜水澆灌。③胡老師眼眶有些紅。下課時他沒有和我們告別,獨自走了。

沒想到,我們的無理要求有了結果。來年春天,礦長派出了東方紅拖拉機,拉著爬犁子,還派了一輛水罐車,要為我們移那棵胡楊樹。

胡楊樹被栽在小學校操場中央,高高地聳立著,從此,我們開始每天盼望著它能發出嫩芽,長葉,夏天一樹綠蔭,秋天一樹金黃。

可春天到了,胡楊樹沒一點萌芽。胡老師說,人挪活,樹挪死,可能挪死了。大伙鬧著讓胡老師想辦法。胡老師想了一下,眉毛舒展了,說今天晚上所有的男同學到胡楊樹下集合。

那是一個月夜,有一輪很好的月亮掛在胡楊樹枝上,所有的男生都來了,在胡楊樹下靜靜等待胡老師的出現。胡楊樹靜靜地立在那里,不生葉,不呼吸,不睜眼,沒有一點生命的跡象。

胡老師來了,手里拿了把坎土曼,圍著胡楊樹刨溝。那溝刨完美了,老師讓所有同學圍繞胡楊樹集合。非常嚴肅,壓著嗓子喊:“都有了,立正,稍息,向前看,脫褲子,”同學們跟隨口令。突然聽到脫褲子,十分惶惑,但還是執行口令。

胡老師又喊:“掏。”

啊,掏什么大家都愣住了。胡老師叉喊,聽口令,掏出你們的小東西。大家“哈”地一下就笑了。

“尿。”

幾乎和口令同步進行,大家對著溝撒尿。所有的水管都對著胡楊樹,形成了一個反向的圓弧噴泉。接著,老師從家里提來了一桶甜水倒向樹溝。

后來,胡老師又讓我們寫作文,有同學為了拯救胡楊樹,說半夜三更悄悄到胡楊樹邊“來一下”。老師當夜就把男生集合起來宣布了紀律,嚴禁私下再給胡楊樹“來一下”,會把胡楊樹燒死。接著,老師讓我們圍繞胡楊樹站好,教了一首詩,說是給胡楊樹精神鼓勵。在他的引領下我們面對胡楊樹誦詠: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哲哲。”

胡老師解釋說,“東門之楊”指“胡楊”。胡楊呀,你曾經枝葉茂盛,郁郁蔥蔥。約好黃昏相見,都滿天星斗了還不見你發芽長葉。這成了我們每天面對胡楊時必誦的詩。

胡老師再一次給我們上作文課時,他讓我們寫一寫眼前的胡楊樹。他啟發我們不要再糾結胡楊樹是否發芽、長葉的問題,因為胡楊樹是一種偉大的樹,它“活著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胡老師的這段話讓我們震撼振奮。這時候,開山的炮聲又響了,有石頭落在了我們的屋頂,猶如戰鼓。聽到房頂的咚咚聲,大家都會心一笑,齊聲背誦我們學過的課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在大家認為“三而竭”時,只聽“轟”的一聲,第四下來了,聲音巨大而又沉悶。我們眼前的講臺灰塵四起。

灰塵散去,我們發現胡老師躺在地上……一塊碗口大的飛石擊穿教室屋頂,直擊胡老師的頭部,老師死在講臺上。

胡老師埋在勝利渠邊那個巨大的胡楊樹坑里。下葬那天我們圍著那個樹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們沒有哭,感覺胡老師也沒有死,他變成了一枚巨大的胡楊樹種子。

多年后我們回到新疆,沒有忘記那棵死去的胡楊樹。有人說它像一個女人,正張開雙臂擁抱遠方的云影。有人說它像一匹天馬,正帶著我們向遠方奔馳。我說它很像胡老師,正指著黑板給我們講解那段《詩經》。

讓我們驚喜的是,在胡老師的孤墳邊真的長出了一棵胡楊樹。我們圍成一圈坐在樹下,回憶胡老師,背誦那段《詩經》: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哲哲。”

(選自2021年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作品選,有刪減)

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樹”為中心,按“盼樹”“移樹”“護樹”和“戀樹”的順序展開故事情節,敘述有畫面感,字里行間帶有濃郁的懷舊氣息。

B.小說中的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一語雙關,不僅指山的荒蕪,還暗示學校條件的落后和知識的貧乏,表述了不應忽略教育的愿望。

C.師生關于樹的對話,以胡老師沒有告別的獨自走開告一段落,既設置懸念,引發讀者思考與聯想,又為后文礦長支持移樹做了鋪墊。

D.小說先采用小孩口吻講述“我”在礦區學校時“入與樹”等往事,真實而充滿童趣,結尾用成人視角,流露對胡老師的贊美與懷念。

8.小說的語言簡練質樸,卻頗顯筆力。請結合文中三處畫線句子,概括并分析其在塑造胡老師這一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9.有評論說,小說中的胡楊樹不僅是一棵自然之樹,而且是寄托了多重意蘊的樹。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評卷人得分

四、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施瑯,字琢公,福建晉江人。康熙元年,遷水師提督。二十年,鄭錦死,子克塽幼,諸將劉國軒、馮錫范用事。內閣學士李光地奏臺灣可取狀,因薦瑯習海上事,上復授瑯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諭相機進取。瑯至軍,疏言:“賊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際,颶風時發,我舟驟難過洋。臣今練習水師,又遣間諜通臣舊時部曲,使為內應。俟風便,可獲全勝。”給事中孫蕙疏言宜緩征臺灣。七月,彗星見,戶部尚書梁清標復以為言,詔暫緩進剿。瑯疏言:“臣已簡水師精兵二萬、戰船三百,足破滅海賊。請趣督撫治糧餉,但遇風利,即可進行,并請調陸路官兵協剿。”詔從之。

二十二年六月,國軒踞澎湖,環二十余里為壁壘。瑯乘樓船突入賊陣,流矢傷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東西,遣總兵陳蟒、魏明率兵東指雞籠峪,西指牛心灣,分賊勢。瑯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隊,以八十船繼后,揚帆直進,取澎湖,國軒遁歸臺灣。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人謂瑯必報父仇,將致毒于鄭氏。瑯曰:“絕島新附,一有誅戮,恐人情反側。吾所以銜恤茹痛者,為國事重,不敢顧私也。”臺灣平,自海道報捷。上旌瑯功,曰:“朕特加擢用,爾能不負任使,舉六十年難靖之寇,殄滅無余。”復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瑯疏辭侯封,乞得如內大臣例賜花翎,部議謂非例,上命毋辭,并如其請賜花翎。

遣侍郎蘇拜至福建,與督撫及瑯議善后事。有言宜遷其人、棄其地者,瑯疏言:“明季設澎水標于金門,出汛至澎湖而止。臺灣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然其時中國之民潛往生聚,已不下萬人。及崇禎元年,芝龍就撫,借與紅毛為互市之所。若棄其地、遷其人,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倘渡載不盡,竄匿山谷,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也。且此地原為紅毛所占,乘隙復踞,必竊窺內地,鼓惑人心。蓋籌天下形勢,必期萬全,臺灣雖在外島,關四省要害,斷不可棄。”瑯又疏請克塽納土歸誠,應攜族屬與劉國軒、馮錫范及明裔朱桓等俱詣京師,詔授克塽公銜,國軒、錫范伯銜,俱隸上三旗,余職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墾荒。尋蘇拜等疏亦用瑯議,并設縣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贈太子少傅,賜祭葬,謚襄壯。

(選自《清史稿》,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

B.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

C.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

D.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花翎,是清代的一種冠飾,多為皇室貴族和高級官員佩戴,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用。

B.互市是中國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邊境貿易的通稱。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C.旗,指中國清代滿族的軍隊編制和戶口編制,共分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轄。

D.太子少傅,官名,與太子少師、太子少保合稱“太子三少”或“東宮三少”,為“三公九卿”之一。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施瑯精于謀略,長于用兵。面對臺灣守軍的嚴防死守,施瑯聯絡舊部作內應;澎湖之戰中,精心謀劃,排兵布陣,大獲全勝。

B.施瑯驍勇善戰,厥功甚偉。攻臺過程中,施瑯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縮;平定臺灣,終于使之回歸祖國,得以加官晉爵。

C.施瑯堅持己見,力排眾議。面對臺灣需要緩征的不同聲音,施瑯據理力爭,堅持攻臺;面對臺灣棄留的爭論,他準確分析形勢,說服朝廷駐守臺灣。

D.施瑯深明大義,盡忠為國。平定臺灣之后,他將國家大義置于私仇之上,釋放鄭克塽,并勸其投誠,為其請封;他多次進言,設立臺灣官署。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請趣督撫治糧餉,但遇風利,即可進行,并請調陸路官兵協剿。

(2)朕特加擢用,爾能不負任使,舉六十年難靖之寇,殄滅無余。

14.施瑯統一臺灣后,清廷內部產生了一場針對臺灣的棄留之爭。施瑯主張守而不棄的理由有哪些?

評卷人得分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①

蘇軾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②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①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②繰,通“繅”。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詞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一組聯續不斷的影像來描述在鄉間的見聞和感受的同時用清新樸實的栩栩語言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B.敏感地抓住了棗花、繅絲、黃瓜這些富有時令特色的事物,把它們勾畫出來。簡單幾筆白描,就點染出了一幅仲春時節農村的淳樸風俗畫。

C.“敲門試問”原因可能在于剛剛在旱災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D.日高、路長、酒困、人渴、試問,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體現出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

16.清仇兆鰲有注“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蕩胸由於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決眥而見歸鳥入處,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洪亮吉亦有言:“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本詞也運用了倒句的方法。請找出這句詞,并分析其構成和對全詞的作用。

評卷人得分

六、情景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猿猴哀鳴來表述內心的哀怨愁苦之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與杜甫《登高》中的“”,都是用猿猴的悲鳴聲來烘托人物悲涼的心境。

(2)《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將家事與國事進行類比,得出了“”的結論;在《陋室銘》中,劉禹錫也以山水與陋室進行類比,引出了“”的主旨。

(3)《列子·湯問》中的“匏巴鼓琴而鳥舞魚躍”極寫音樂之妙。蘇軾《赤壁賦》中的“,”兩句化用了此句,表現出了音樂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評卷人得分

七、選擇題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張秉貴老人曾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的稱號。勞模之所以贏得大家的尊重,最難能可貴的不僅僅是奉獻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樸詞匯,今年它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令人______。所謂“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個擁有工匠精神、______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______,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部分代表委員認為,中國企業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腳踏實地和精益求精。企業家們認為,在______發展的市場環境中,形成了一種對貪大求全生產規模的崇拜。沒有人堅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設法實現利益最大化。中國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上,那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會都必須補齊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煥然一新推崇投機倒把開放式

B.耳目一新推崇投機取巧粗放式

C.耳目一新崇拜投機倒把粗放式

D.煥然一新崇拜投機取巧開放式

19.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中國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追求速度,工業化起步晚,從而陷入了種浮躁的狀態。

B.中國工業化起步晚,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追求速度,卻陷入了一種浮躁的狀態。

C.中國工業化起步晚,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追求速度,從而陷入了一種浮躁的狀態。

D.中國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因為過度追求速度,所以工業化起步晚,從而陷入了一種浮躁的狀態。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在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道路上,那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會都必須補齊的“短板”。

B.中國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道路上,那種精益求精、追求效率的“工匠精神”是全社會都必須補齊的“短板”。

C.在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道路上,那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會都必須提升的“短板”。

D.中國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道路上,那種精益求精、追求效率的“工匠精神”是全社會都必須提升的“短板”。

評卷人得分

八、語言表述

21.請根據下面一段文字的內容概括鄉土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過28個字。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22.仔細觀察下面的漫畫,說明漫畫內容并寫出漫畫寓意。要求句子簡明,語意通順,不超過80字。

評卷人得分

九、話題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西洋的商人到現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于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一文不要地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費孝通《鄉土中國》

踏進新的歷史時期,回望“鄉土的中國”,感慨頗多。比如這“規矩”二字,就讓人浮想聯翩。當代某些青年認為,法治社會里講“規矩”已無必要,奉行“法無禁止皆可為”的信條即可。你的看法呢?請以“青年與規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要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屆統編版高中語文高三第一輪復習

教學質量H級檢測題(九)(解答版)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評卷人得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美育是一個近代興起的詞語,在中國古代與美育大體相當的詞是“樂教”,我國自古就十分重視樂教。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有用詩歌、音樂等藝術來教導人,以使人神相和的記載:“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孔子作為首創私人教育的教育家,十分重視禮樂之教。他把禮樂之教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既重視禮對人的道德影響,又重視樂對人的品質的影響。他要求學生“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認為對人的教育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把禮作為人生的根本,把樂作為人生的完善。孔子重視并專注于樂教,認為“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教人“成仁”“成人”,實際上就是引導人們將其潛在的德行經由禮的規范和約束,在實踐中實現為完美的人格。《論語·憲問》篇記載子路問孔子“成人”之道,孔子即回答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可見,“文之以禮樂”是任何人“成人”的必由之路,少了這一步,即使擁有“知”“不欲”“勇”“藝”等優秀素質,也不可謂之“成人”。荀子的《樂論》是先秦重要的藝術理論著作,有著深遠的影響。荀子在《樂論》中更明確地指出:“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顯然,荀子的《樂論》對藝術的教化功能同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總之,先秦儒家非常重視禮樂的教化、教育功能,強調了用《詩》、《書》、禮樂進行教化,要求統治者以人情為美,以仁義為貴,形成以樂養性、安定祥和的人間氣象。需要說明的是,樂教之樂,乃是和樂性情、提升修養之樂,而非一般純粹滿足感官享樂的音樂。因此儒家提倡中正平和、與“道”相應的音樂,認為有違中和、滿足感官欲樂的音樂會讓人“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強調“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這種思想影響深遠,三國時期阮籍的《樂論》也表述了這種觀念:“猗靡哀思之音發,愁怨偷薄之辭興,則人后有縱欲奢侈之意,人后有內顧自奉之心。”強調“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自中國進入近代以來,王國維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強調德、智、體、美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真正對美育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的是蔡元培。他將美育作為教育方針提出來,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育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他特別說明,將美育單獨提出來,并不意味著割裂美育與德育,在教育實踐中,美育與德育是不可分割的,美育與智育、體育也是不可分割的。蔡元培的教育觀是以培育健全的人格為中心,強調美育與智育相輔并行,以圖德育之完成。正如他所言:“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與人互相關系,莫大乎行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也”。

總之,立德樹人是中國美育精神的重要傳統,中國美育精神的立德樹人的傳統源遠流長,綿延至今。在當代,立德樹人的美育傳統更加被發揚光大。

(摘編自楊宗元《堅持立德樹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自古十分重視樂教,近代出現的美育與中國古代的樂教在功能上相當。

B.孔子所說的“成人”,是經由禮的規范和約束后,最終擁有完美的人格。

C.儒家所說的樂不同于一般純粹滿足感官享樂之樂,而是與“道”相應的音樂。

D.王國維強調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尚未對美育起到極重要的推動作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大量引用孔子“禮樂之教”的理念,旨在論證“樂教”對人們“成人”的重要性。

B.文章通過分析中國自古至今對美育的重視,旨在論證美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傳統。

C.文章按照歷史演進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展開論證,行文思路清晰,論證簡潔有力。

D.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提出話題,最后總結,指出在當代應發揚美育傳統。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尚書·舜典》中的“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與荀子的“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都突出了禮教的教化功能。

B.嚴格地說,孔子提倡的禮樂之教可分為禮教和樂教,他認為禮對人的道德有影響,是人生的根本;樂對人的品質有影響,是人生的完善。

C.三國時期的阮籍深受儒家“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思想的影響,在其《樂論》中強調“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D.不管是古代的樂教、先秦儒家提倡的禮樂之教,還是蔡元培的美育教育方針,都涉及德育,立德樹人始終是美育精神的傳統。

1.A2.C3.A

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在功能上相當”錯誤,依據文中第一段“在中國古代與美育大體相當的詞是‘樂教’”可知原文說的是“大體相當”。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旨在論證‘樂教’對人們‘成人’的重要性”分析錯誤,依據“孔子作為首創私人教育的教育家,十分重視禮樂之教”以及第二段的內容可知本處論證的觀點應是“孔子十分重視禮樂之教”;

B.“旨在論證美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傳統”分析錯誤,根據文章最后一段“總之,立德樹人是中國美育精神的重要傳統,中國美育精神的立德樹人的傳統源遠流長,綿延至今”可知,本文論證的觀點應是“立德樹人是中國美育精神的重要傳統,中國美育精神的立德樹人的傳統源遠流長”;

D.“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錯誤,文章從《尚書·舜典》、孔子、荀子、阮籍、王國維等多個方面分析美育的重要性,最后進行總結“在當代,立德樹人的美育傳統更加被發揚光大”,因此文章結構應為“分總”。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都突出了禮教的教化功能”說法錯誤,依據“我國自古就十分重視樂教。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有用詩歌、音樂等藝術來教導人,以使人神相和……”可知《尚書·舜典》突出了樂教的教化功能。

故選A。

評卷人得分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葉嘉瑩:一生與詩詞相戀

①近日,92歲高齡的葉嘉瑩在“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頒獎禮中獲頒2015—2016年度“終身成就獎”。此前數十年間,她身挾滿腹詩書,走遍中國臺灣以及美國、加拿大……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②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三四歲時,父母便教她背誦詩詞。而她的伯父葉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養的中醫。在伯父的引導下,深居大院的葉嘉瑩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為對象,吟詩作詞。1941年,葉嘉瑩高中畢業,進入輔仁大學專攻古典文學專業。在輔仁大學,葉嘉瑩遇見了她銘記一生的恩師顧隨。顧隨古典文化功底極為深厚,他對詩歌的講授令葉嘉瑩如癡如醉。師生二人常常詩詞唱和,被師友傳為佳話。顧隨曾在給她的信中寫道:“假使苦水(顧隨別號)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但他希望葉嘉瑩不僅要繼承自己的衣缽,更要“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岳下之馬祖’①”。

③如果顧隨泉下有知,最高興的肯定是葉嘉瑩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別有開發”和“能自建樹”。師徒二人在詩詞世界里研讀的軌跡,也有相似之處。顧隨是受蔡元培之命學習西洋文學,得益匪淺;而葉嘉瑩則在機緣巧合下,前往北美訪問交流,在此期間接觸到了西方文學理論。葉嘉瑩發現,西方文學理論與中國的傳統詞學理論有不少暗合之處,便逐漸嘗試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詮釋學、符號學、接受美學等來詮釋中國的古典詩詞。這種將中西理論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為葉嘉堂的詩詞研究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學理論解答古典小詞,成為葉嘉瑩治學的重要特點。南開大學原副校長、文學院院長陳洪評價葉嘉瑩說:“融合中西以推進詞學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內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④在海外教書時,葉嘉瑩常常感慨,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味,在翻譯成英文后就要遜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課,也讓她常常有不能闡盡其意之感。1979年,憑借一封寄給國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葉嘉瑩終于可以回國教書。從那年起,葉嘉瑩便猶如候鳥一般,按照時令奔波于大洋兩岸。她講授古典詩詞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擔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并捐獻出一半退休金約10萬美元,設立“駝庵獎學金”和“永言術基金”獎掖后學。

⑤她自認,這一輩子,她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在當年顧隨的課堂上,她埋首苦記,猶如錄音機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顧隨的講課“錄”了下來,并在幾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臺灣大學教授戴靜山先生的古近體詩歌吟誦錄了下來,并最終在內地推廣吟誦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⑥這是她留給人們的兩把鑰匙。有了它們,人們要去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去感受中國古典詩詞傳統的吟誦之美,盡可以循跡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鑰匙。她教書70年,留下來的講課、講演錄音,有2000小時以上。學生們正在幫助她整理成書。等到出版之日,喜愛詩詞的人們又將迎來一場精神盛宴。

⑦她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歌里面的美好、高潔的精神,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她希望能把這一扇門打開,把不懂詩的人牽引到里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結束在講臺上。”

(選自《看人物》2016年第8期,有刪節)

①馬祖道一是禪宗洪州宗的祖師,師承南岳懷讓禪師。

4.下列對作品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葉嘉瑩反對將古典詩詞翻譯成英文講解,她認為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味翻譯成英文后會遜色不少。

B.葉嘉瑩詩書滿腹,離不開她出身于書香門第,幼年時期就開始吟詩作詞,后又得遇名師指點。

C.葉嘉瑩致力于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播,為講授古典詩詞奔波于大洋兩岸,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

D.葉嘉瑩成為詩詞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國儒家傳統熏陶,年輕時埋頭苦讀,教書時不斷積淀。

5.本文的主人公是葉嘉瑩,為什么要花大量筆墨寫她的老師顧隨?

6.葉嘉瑩做到了“別有開發”和“能自建樹”,在文中具體指哪些?請分條概述。

4.A5.①顧隨信中的評價是對葉嘉瑩在古典文化方面學習領悟能力的肯定。

②顧隨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以及詩歌的講授方式對葉嘉瑩影響極大,為下文寫葉嘉瑩投身古典文化研究做了鋪墊。

③顧隨對葉嘉瑩“別有開發”和“能自建樹”的希望引出了下文葉嘉瑩以西方文學理論解答古典小詞的研究策略。6.①理論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學理論,在詩詞研究上有所創新。

②培養人才上,設立獎學金和學術基金獎掖后學,推動詩詞研究。

③學術成果上,留下了豐富的講課、講演錄音資料,正在整理成書。

4.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A.“葉嘉瑩反對將古典詩詞翻譯成英文”錯誤,文章第四段只是說“在海外教書時,葉嘉瑩常常感慨,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味,在翻譯成英文后就要遜色不少”,并沒有說“反對”。

故選A。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把握傳記文學作品中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作為傳記文學,文章自然是體現傳主的特點,而寫其他與傳主有關的人則是對傳主的側面表現,同時也是文章情節串聯的需要,所以考生分析的時候要從對傳主的表現以及對結構的串聯方面思考。

就本文來說,傳主是“葉嘉瑩”,講述的是葉嘉瑩與詩詞的一生相戀,即她一生投身詩詞研究。

文章主要在第二段寫到葉嘉瑩的恩師顧隨。

第二段寫顧隨“古典文化功底極為深厚,他對詩歌的講授令葉嘉瑩如癡如醉。師生二人常常詩詞唱和”,由此可知,顧隨對葉嘉瑩后來投身古典文化研究、講授古典詩詞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有極大的影響,所以顧隨的文化功底以及講授詩歌的方式為下文做了鋪墊。

第二段還寫到顧隨對葉嘉瑩的希望,“希望葉嘉瑩不僅要繼承自己的衣缽,更要‘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岳下之馬祖’”,緊跟著第三段就寫到葉嘉瑩“別有開發”和“能自建樹”,所以顧隨的希望引出下文。

第二段還寫到顧隨給葉嘉瑩的信,“假使苦水(顧隨別號)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由“足下已盡得之”是說葉嘉瑩已經把自己所有的知識都學到了,這是對葉嘉瑩在古典文化方面的學習能力的認可肯定。

6.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文中找到“別有開發”和“能自建樹”出現的段落,理解其意思,確定設題的區域,然后找到葉嘉瑩的做法和成就,分條概括即可。

文章第二段最后恩師顧隨對葉嘉瑩提出這一希望,第三段開頭說“如果顧隨泉下有知,最高興的肯定是葉嘉瑩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別有開發’和‘能自建樹’”,說明解析在下面。“別有開發”是指在學習的基礎上有自己的領悟和發現,而“能自建樹”是說要有自己建立的功績或成就。

如第三段提到“葉嘉瑩發現,西方文學理論與中國的傳統詞學理論有不少暗合之處,便逐漸嘗試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詮釋學、符號學、接受美學等來詮釋中國的古典詩詞。這種將中西理論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為葉嘉堂的詩詞研究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融合中西以推進詞學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內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這是葉嘉瑩的創新之處,她綜合中西來進行詩詞學研究,這是她在理論研究上的建樹。

如第四段提到“1993年,她受邀擔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并捐獻出一半退休金約10萬美元,設立‘駝庵獎學金’和‘永言術基金’獎掖后學”,這是她在人才培養上的建樹。

如第六段“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鑰匙。她教書70年,留下來的講課、講演錄音,有2000小時以上。學生們正在幫助她整理成書。等到出版之日,喜愛詩詞的人們又將迎來一場精神盛宴”,這是她在學術成果上的建樹。

考生可以根據這些分點概括。

評卷人得分

三、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山前該有一棵樹

張者

①這是個啥地方嘛,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山。

樹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難覓蹤跡。這是一個礦區,一個荒山禿嶺寸草不生的地方。父母被調入礦山后,我們這些孩子跟隨著父母上了山,一個簡陋的學校就在山前用石頭搭建了起來,屋頂用的是紅柳枝和油氈。每天的上課鈴聲讓正在開礦的父母們十分安心,只是他們開山的炮聲卻讓我們十分驚恐。在炮聲隆隆中上課,飛石砸在房頂上,如天神的戰鼓。教語文的胡老師正領讀課文《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聽到房頂的咚咚聲,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家會心一笑。胡老師也笑,②望望房頂說,三而竭了,沒事。

胡老師讓我們每周寫一篇作文,如《戈壁灘》《礦山人物之一》《礦山人物之二》等等。當他望著遠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頭讓我們寫《樹》時,我們不干了,有同學喊,我們山上連一棵樹都沒有,怎么寫?胡老師就說,眼前沒樹,心中難道沒有樹嗎?回家問問父母吧。

于是,同學們就寫了很多不一樣的樹。有村口的大榕樹,有門前的大槐樹,有壩子上的黃桷樹……原來父母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故鄉的樹。可是,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兵二代”,眼前連一棵樹都沒有。在一次作文講評課后,我們望著窗外所有的石頭,喊:“山前該有一棵樹!”

我們是從山下綠洲來的,那里就有一棵最茁壯的胡楊樹生長在勝利渠邊上。那棵茂密的胡楊樹孤獨地生長著,那么茁壯,美得卻讓人震撼。那次關于樹的作文課,讓我們想起了那棵胡楊樹,大家就齊聲喊,把那棵胡楊樹移到我們山前吧,讓我們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師說:“山上沒有水,樹不能活。”

同學們喊:“山上沒有樹,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我們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來的甜水澆灌。③胡老師眼眶有些紅。下課時他沒有和我們告別,獨自走了。

沒想到,我們的無理要求有了結果。來年春天,礦長派出了東方紅拖拉機,拉著爬犁子,還派了一輛水罐車,要為我們移那棵胡楊樹。

胡楊樹被栽在小學校操場中央,高高地聳立著,從此,我們開始每天盼望著它能發出嫩芽,長葉,夏天一樹綠蔭,秋天一樹金黃。

可春天到了,胡楊樹沒一點萌芽。胡老師說,人挪活,樹挪死,可能挪死了。大伙鬧著讓胡老師想辦法。胡老師想了一下,眉毛舒展了,說今天晚上所有的男同學到胡楊樹下集合。

那是一個月夜,有一輪很好的月亮掛在胡楊樹枝上,所有的男生都來了,在胡楊樹下靜靜等待胡老師的出現。胡楊樹靜靜地立在那里,不生葉,不呼吸,不睜眼,沒有一點生命的跡象。

胡老師來了,手里拿了把坎土曼,圍著胡楊樹刨溝。那溝刨完美了,老師讓所有同學圍繞胡楊樹集合。非常嚴肅,壓著嗓子喊:“都有了,立正,稍息,向前看,脫褲子,”同學們跟隨口令。突然聽到脫褲子,十分惶惑,但還是執行口令。

胡老師又喊:“掏。”

啊,掏什么大家都愣住了。胡老師叉喊,聽口令,掏出你們的小東西。大家“哈”地一下就笑了。

“尿。”

幾乎和口令同步進行,大家對著溝撒尿。所有的水管都對著胡楊樹,形成了一個反向的圓弧噴泉。接著,老師從家里提來了一桶甜水倒向樹溝。

后來,胡老師又讓我們寫作文,有同學為了拯救胡楊樹,說半夜三更悄悄到胡楊樹邊“來一下”。老師當夜就把男生集合起來宣布了紀律,嚴禁私下再給胡楊樹“來一下”,會把胡楊樹燒死。接著,老師讓我們圍繞胡楊樹站好,教了一首詩,說是給胡楊樹精神鼓勵。在他的引領下我們面對胡楊樹誦詠: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哲哲。”

胡老師解釋說,“東門之楊”指“胡楊”。胡楊呀,你曾經枝葉茂盛,郁郁蔥蔥。約好黃昏相見,都滿天星斗了還不見你發芽長葉。這成了我們每天面對胡楊時必誦的詩。

胡老師再一次給我們上作文課時,他讓我們寫一寫眼前的胡楊樹。他啟發我們不要再糾結胡楊樹是否發芽、長葉的問題,因為胡楊樹是一種偉大的樹,它“活著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胡老師的這段話讓我們震撼振奮。這時候,開山的炮聲又響了,有石頭落在了我們的屋頂,猶如戰鼓。聽到房頂的咚咚聲,大家都會心一笑,齊聲背誦我們學過的課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在大家認為“三而竭”時,只聽“轟”的一聲,第四下來了,聲音巨大而又沉悶。我們眼前的講臺灰塵四起。

灰塵散去,我們發現胡老師躺在地上……一塊碗口大的飛石擊穿教室屋頂,直擊胡老師的頭部,老師死在講臺上。

胡老師埋在勝利渠邊那個巨大的胡楊樹坑里。下葬那天我們圍著那個樹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們沒有哭,感覺胡老師也沒有死,他變成了一枚巨大的胡楊樹種子。

多年后我們回到新疆,沒有忘記那棵死去的胡楊樹。有人說它像一個女人,正張開雙臂擁抱遠方的云影。有人說它像一匹天馬,正帶著我們向遠方奔馳。我說它很像胡老師,正指著黑板給我們講解那段《詩經》。

讓我們驚喜的是,在胡老師的孤墳邊真的長出了一棵胡楊樹。我們圍成一圈坐在樹下,回憶胡老師,背誦那段《詩經》: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哲哲。”

(選自2021年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作品選,有刪減)

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樹”為中心,按“盼樹”“移樹”“護樹”和“戀樹”的順序展開故事情節,敘述有畫面感,字里行間帶有濃郁的懷舊氣息。

B.小說中的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一語雙關,不僅指山的荒蕪,還暗示學校條件的落后和知識的貧乏,表述了不應忽略教育的愿望。

C.師生關于樹的對話,以胡老師沒有告別的獨自走開告一段落,既設置懸念,引發讀者思考與聯想,又為后文礦長支持移樹做了鋪墊。

D.小說先采用小孩口吻講述“我”在礦區學校時“入與樹”等往事,真實而充滿童趣,結尾用成人視角,流露對胡老師的贊美與懷念。

8.小說的語言簡練質樸,卻頗顯筆力。請結合文中三處畫線句子,概括并分析其在塑造胡老師這一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9.有評論說,小說中的胡楊樹不僅是一棵自然之樹,而且是寄托了多重意蘊的樹。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7.B8.①第一句:用凝練的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形象:通過寫礦山之禿突出環境的艱苦,烘托胡老師形象的高大。②第二句:用簡潔的語言描寫表現人物精神:“三而竭了,沒事”表現胡老師的教學智慧與豁達。③第三句;用細微的神態描寫揭示人物內心:“眼眶有些紅”揭示了胡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憐愛。9.①是一棵情感之樹。孩子們渴望學校門口有一棵樹,胡楊樹寄托著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后,我們坐在樹下背誦《詩經》,懷念胡老師。胡楊樹承載著我們對胡老師的懷念。②是一棵精神之樹。胡楊樹和礦區的人一樣扎根荒漠,象征著人們的堅韌頑強,也象征著胡老師一心為學生的奉獻精神,胡老師成了學生心中的“胡楊樹”。③是一棵文化之樹。胡老師在胡楊樹下給孩子們講誦《詩經》的“東門之楊”,傳遞信心和傳播文化;胡楊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7.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

B.“知識的貧乏”和“不應忽略教育的愿望”錯,小說中的礦區學校雖然條件艱苦,但胡老師對孩子們有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和文化教導,移樹就是為了滿足孩子們的情感需求。本文主旨是表述對那段酸苦而有趣的歲月以及對胡老師的懷念。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

第一句,“這是個啥地方嘛,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山”,此句用在開頭,是孩子眼中的礦區,用“光禿禿”“裸山”描寫礦區艱苦的環境,用環境烘托生活工作在礦區的胡老師形象。

第二句,“望望房頂說,三而竭了,沒事”,這是對胡老師的語言描寫,“炮聲隆隆中上課,飛石砸在房頂上”,“三而竭了,沒事”語含幽默,體現了胡老師的教學智慧和幽默、樂觀的性格。

第三句,“胡老師眼眶有些紅”,這是對胡老師的神態描寫,“我們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來的甜水澆灌”胡老師聽到孩子們希望用人喝的寶貴甜水澆灌胡楊樹時,內心受到觸動,發紅的眼眶表現出他的感動,以及對學生渴望學校門口有一棵樹的理解和憐愛。

9.本題考查學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蘊的能力。

①是一棵情感之樹。“胡楊樹被栽在小學校操場中央,高高地聳立著,從此,我們開始每天盼望著它能發出嫩芽,長葉,夏天一樹綠蔭,秋天一樹金黃”孩子們渴望學校門口有一棵樹,胡楊樹寄托著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胡老師的孤墳邊真的長出了一棵胡楊樹。我們圍成一圈坐在樹下,回憶胡老師,背誦那段《詩經》”胡老師去世,多年后,我們坐在樹下背誦《詩經》,懷念胡老師。胡楊樹承載著我們對胡老師的懷念。

②是一棵精神之樹。“胡楊樹是一種偉大的樹”“活著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我們沒有哭,感覺胡老師也沒有死,他變成了一枚巨大的胡楊樹種子”“我說它很像胡老師,正指著黑板給我們講解那段《詩經》”胡楊樹和礦區的人一樣扎根荒漠,象征著人們的堅韌頑強,也象征著胡老師一心為學生的奉獻精神,胡老師成了學生心中的“胡楊樹”。

③是一棵文化之樹。“在他的引領下我們面對胡楊樹誦詠:‘東門之楊……昏以為期,明星哲哲。’”“胡老師解釋說,‘東門之楊’指‘胡楊’”“我們圍成一圈坐在樹下,回憶胡老師,背誦那段《詩經》”胡老師生前在胡楊樹下給孩子們講誦《詩經》的“東門之楊”,傳遞信心和傳播文化;胡老師去世后,我們依然背誦那段《詩經》,胡楊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評卷人得分

四、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施瑯,字琢公,福建晉江人。康熙元年,遷水師提督。二十年,鄭錦死,子克塽幼,諸將劉國軒、馮錫范用事。內閣學士李光地奏臺灣可取狀,因薦瑯習海上事,上復授瑯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諭相機進取。瑯至軍,疏言:“賊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際,颶風時發,我舟驟難過洋。臣今練習水師,又遣間諜通臣舊時部曲,使為內應。俟風便,可獲全勝。”給事中孫蕙疏言宜緩征臺灣。七月,彗星見,戶部尚書梁清標復以為言,詔暫緩進剿。瑯疏言:“臣已簡水師精兵二萬、戰船三百,足破滅海賊。請趣督撫治糧餉,但遇風利,即可進行,并請調陸路官兵協剿。”詔從之。

二十二年六月,國軒踞澎湖,環二十余里為壁壘。瑯乘樓船突入賊陣,流矢傷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東西,遣總兵陳蟒、魏明率兵東指雞籠峪,西指牛心灣,分賊勢。瑯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隊,以八十船繼后,揚帆直進,取澎湖,國軒遁歸臺灣。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人謂瑯必報父仇,將致毒于鄭氏。瑯曰:“絕島新附,一有誅戮,恐人情反側。吾所以銜恤茹痛者,為國事重,不敢顧私也。”臺灣平,自海道報捷。上旌瑯功,曰:“朕特加擢用,爾能不負任使,舉六十年難靖之寇,殄滅無余。”復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瑯疏辭侯封,乞得如內大臣例賜花翎,部議謂非例,上命毋辭,并如其請賜花翎。

遣侍郎蘇拜至福建,與督撫及瑯議善后事。有言宜遷其人、棄其地者,瑯疏言:“明季設澎水標于金門,出汛至澎湖而止。臺灣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然其時中國之民潛往生聚,已不下萬人。及崇禎元年,芝龍就撫,借與紅毛為互市之所。若棄其地、遷其人,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倘渡載不盡,竄匿山谷,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也。且此地原為紅毛所占,乘隙復踞,必竊窺內地,鼓惑人心。蓋籌天下形勢,必期萬全,臺灣雖在外島,關四省要害,斷不可棄。”瑯又疏請克塽納土歸誠,應攜族屬與劉國軒、馮錫范及明裔朱桓等俱詣京師,詔授克塽公銜,國軒、錫范伯銜,俱隸上三旗,余職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墾荒。尋蘇拜等疏亦用瑯議,并設縣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贈太子少傅,賜祭葬,謚襄壯。

(選自《清史稿》,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

B.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

C.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

D.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瑯/疏陳/上許之/八月/瑯統兵入鹿耳門/至臺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花翎,是清代的一種冠飾,多為皇室貴族和高級官員佩戴,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用。

B.互市是中國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邊境貿易的通稱。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C.旗,指中國清代滿族的軍隊編制和戶口編制,共分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轄。

D.太子少傅,官名,與太子少師、太子少保合稱“太子三少”或“東宮三少”,為“三公九卿”之一。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施瑯精于謀略,長于用兵。面對臺灣守軍的嚴防死守,施瑯聯絡舊部作內應;澎湖之戰中,精心謀劃,排兵布陣,大獲全勝。

B.施瑯驍勇善戰,厥功甚偉。攻臺過程中,施瑯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縮;平定臺灣,終于使之回歸祖國,得以加官晉爵。

C.施瑯堅持己見,力排眾議。面對臺灣需要緩征的不同聲音,施瑯據理力爭,堅持攻臺;面對臺灣棄留的爭論,他準確分析形勢,說服朝廷駐守臺灣。

D.施瑯深明大義,盡忠為國。平定臺灣之后,他將國家大義置于私仇之上,釋放鄭克塽,并勸其投誠,為其請封;他多次進言,設立臺灣官署。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請趣督撫治糧餉,但遇風利,即可進行,并請調陸路官兵協剿。

(2)朕特加擢用,爾能不負任使,舉六十年難靖之寇,殄滅無余。

14.施瑯統一臺灣后,清廷內部產生了一場針對臺灣的棄留之爭。施瑯主張守而不棄的理由有哪些?

10.C11.B12.D13.(1)請求催促地方籌備糧食軍餉,只要遇到便利天氣就可進軍,并請求調度陸軍官兵協助圍剿。

(2)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為你能不辜負使命,把盤踞臺灣六十余年的賊寇,一舉消滅。14.①戰略位置重要;②防止外來侵略;③維護國家統一;④遷民不易。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克塽大為震驚,派遣使者到軍前請求投降,施瑯上疏陳明情況,皇上答應了,八月施瑯率兵進入鹿耳門,到了臺灣。

“瑯”作主語,“疏陳”作謂語,主謂關系“瑯疏陳”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

“上”指皇上,作“許”賊謂語,“之”作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B.“互市是中國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邊境貿易的通稱”錯。互市是中國歷史上中央王朝與外國或異族之間貿易的通稱。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釋放鄭克塽,并勸其投誠,為其請封”錯。原文“吾所以銜恤茹痛者;為國事重,不敢顧私也”說的是施瑯不報私仇,沒有說釋放鄭克塽;“復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是對施瑯的封賞,不是鄭克塽。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趣,通“促”,催促;治,置辦、籌備;但,只要。

(2)擢用,提拔重用;負,辜負;靖,平定。

14.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結合“明季設澎水標於金門,出汛至澎湖而止,臺灣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可知,臺灣戰略位置重要;

結合“此地原為紅毛所占,乘隙復踞,必竊窺內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臺灣能防止外來侵略;

結合“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可知,因為船只少,很難短時間內把百姓遷走,遷民不易;

結合“倘渡載不盡,竄匿山谷,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也”可知,守住臺灣有利于國家統一。

參考譯文:

施瑯,字琢公,福建晉江人。康熙元年,施瑯被提升為水師提督。康熙二十年,鄭錦病死,他的兒子克塽還年幼,各位將領鄭國軒、馮錫范負責軍務。內閣太學士李光地呈上能夠平定臺灣的奏本,趁機推薦施瑯(以前他的水師提督之職被裁掉)熟悉海防的事情。皇上再次任命施瑯擔任福建水師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見機進軍攻取臺灣。施瑯到任軍中,上疏說:“敵人的船只長時間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堅固防守。冬春交際之時,颶風時常發生,我們的船只很難渡過海洋。我現在訓練水兵,又派遣間諜與我以前的部下聯系,使他們作為內應,等到風便利(我們的時候出兵),可以大獲全勝。”給事中孫蕙上疏說應該暫緩征討臺灣。七月,彗星出現,戶部尚書梁清標又認為應該暫緩征討臺灣,皇上下詔暫緩進攻圍剿臺灣。施瑯上疏說:“我已經挑選兩萬精兵、三百只戰船,足夠消滅海賊。請催促督撫置辦糧餉,只要遇到順風,就可進攻,并且請求征調陸路官兵協助圍剿。”皇帝下詔聽從他的建議。

二十二年六月,國軒占據澎湖,環繞澎湖二十多里設置營寨。施瑯坐著主帥大船沖進對手水陣中,眼睛被飛箭射中,鮮血從頭巾上流下來。他很快把百艘船分開列陣東西兩側,派遣總兵陳蟒、魏明率兵向東攻打雞籠峪,向西攻打牛心灣,分散敵人的攻勢。施瑯親自率領五十六個船分為八隊,用八十船殿后,揚帆徑直前進,直取澎湖,國軒逃回臺灣。克塽大為震驚,派遣使者到軍前請求投降,施瑯上疏陳明情況,皇上答應了,八月施瑯率兵進入鹿耳門到達臺灣。有人認為施瑯一定要替父報仇了,會對鄭氏家族下毒手。施瑯說:“孤島臺灣剛剛回歸,一旦發生殺戮的事情,擔心人心不會順從。我忍受哀傷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國事為重,不敢顧及私怨啊。”臺灣平定,從海道報告朝廷大捷的消息。皇上表彰施瑯的功勞,說:“我特別對你提拔重用,你能不辜負使命,作亂了六十年難以平定之賊寇,消滅殆盡。”又授予他靖海將軍,封靖海侯。施瑯上疏辭掉靖海侯的封賞,請求向內大臣一樣照例賜給花翎,部議認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命令不能推辭封賞,一并按照他的請求賜予花翎。

皇上派遣侍郎蘇拜到福建,與督撫和施瑯商議妥善地料理臺灣平定后遺留的問題。有人提出應該將在臺灣居住的人遷移、將臺灣放棄的意見,施瑯上疏說:“明朝末年在金門設澎水標,出汛到澎湖就停止,臺灣原屬于教化之外,本地人和外來人混雜相處,沒有進入疆域版圖。然而那時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萬人,等到崇禎元年,芝龍接受安撫,借給與紅毛作為互市之場所。如果丟棄他們的土地、遷走他們,用有限的船只,去擺渡無限的百姓,不經過多年,難以完成。如果擺渡不完,逃竄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說的把武器借給了賊兵,把糧食送給了盜匪。此地原來被紅毛占領,他們要趁機再次占領,一定會偷偷覬覦內地,蠱惑人心。大概通籌天下的形勢,一定希望萬全之策,臺灣雖然在外島,卻關乎四省要害,斷然不可放棄。”施瑯又陳述了請求皇上允許鄭克塽交回臺灣本土,回歸朝廷,并讓他帶領家眷和部下與劉國軒、馮錫范及明裔朱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詔授予克塽“公”的爵位,授予國軒、錫范“伯”的爵位,一起隸屬于上三旗,其余職官以及桓等在附近的省分安排墾荒。不久蘇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瑯的提議,一并設置三個縣、一個府、一個巡道,皇上下令允許實行。

三十五年,施瑯在官任上去世,時年七十六,死后贈予太子少傅,賜給他祭奠的儀式,謚號襄壯。

評卷人得分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①

蘇軾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②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①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②繰,通“繅”。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詞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一組聯續不斷的影像來描述在鄉間的見聞和感受的同時用清新樸實的栩栩語言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B.敏感地抓住了棗花、繅絲、黃瓜這些富有時令特色的事物,把它們勾畫出來。簡單幾筆白描,就點染出了一幅仲春時節農村的淳樸風俗畫。

C.“敲門試問”原因可能在于剛剛在旱災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D.日高、路長、酒困、人渴、試問,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體現出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

16.清仇兆鰲有注“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蕩胸由於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決眥而見歸鳥入處,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洪亮吉亦有言:“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本詞也運用了倒句的方法。請找出這句詞,并分析其構成和對全詞的作用。

15.C16.①倒句是:簌簌衣巾落棗花。②構成:原句應是“簌簌棗花落衣巾”,主賓語進行了換位。③聲律上:符合了詩詞格律,押韻母“a”韻腳,使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句式上:使全詩的句式變化多樣,富有新意,不致呆板單調,創造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語言上:因而詩歌語言呈現出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等特點。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詞作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A.“通過視覺形象”錯誤,這首詞中所寫的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像;

B.“仲春時節”錯誤。小滿前后,棗花才開始默默地綻放,可見棗樹在孟夏開出黃綠色的小花,而非仲春;

D.“日高、路長、酒困、人渴、試問,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錯誤。“試問”并未體現旅途勞累。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詩歌煉句的能力。

“簌簌衣巾落棗花”中“簌簌”是擬聲詞,意思是風吹物體等的聲音,這里面應該修飾的是“落棗花”,整句詩的意思是棗花紛紛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所以本詩是將主語和賓語進行了換位,正常語序為:簌簌棗花落衣巾。“簌簌衣巾落棗花”押韻母“a”韻腳,和后文的“瓜”“茶”“家”所押韻腳是一樣的,所以符合詩詞格律,使詩詞更富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簌簌衣巾落棗花”將擬聲詞“簌簌”放在句首,起強調作用,從而達到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并且句式上富有變化,富有新意,不致呆板單調。語言上,詩歌的語言講究跳躍性、含蓄性、精煉性,采用倒裝的形式符合詩歌的這些特點。

評卷人得分

六、情景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猿猴哀鳴來表述內心的哀怨愁苦之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與杜甫《登高》中的“”,都是用猿猴的悲鳴聲來烘托人物悲涼的心境。

(2)《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將家事與國事進行類比,得出了“”的結論;在《陋室銘》中,劉禹錫也以山水與陋室進行類比,引出了“”的主旨。

(3)《列子·湯問》中的“匏巴鼓琴而鳥舞魚躍”極寫音樂之妙。蘇軾《赤壁賦》中的“,”兩句化用了此句,表現出了音樂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杜鵑啼血猿哀鳴風急天高猿嘯哀王之蔽甚矣惟吾德馨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嘯”“蔽”“馨”“蛟”“嫠”。

評卷人得分

七、選擇題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張秉貴老人曾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的稱號。勞模之所以贏得大家的尊重,最難能可貴的不僅僅是奉獻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樸詞匯,今年它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令人______。所謂“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個擁有工匠精神、______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______,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部分代表委員認為,中國企業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腳踏實地和精益求精。企業家們認為,在______發展的市場環境中,形成了一種對貪大求全生產規模的崇拜。沒有人堅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設法實現利益最大化。中國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上,那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會都必須補齊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煥然一新推崇投機倒把開放式

B.耳目一新推崇投機取巧粗放式

C.耳目一新崇拜投機倒把粗放式

D.煥然一新崇拜投機取巧開放式

19.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中國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追求速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