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單元第22課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局部抗戰一日本侵華的原因:直接原因: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日本為緩和國內矛盾,企圖通過戰爭轉嫁危機;歷史原因:侵略中國是日本既定國策,蓄謀已久;根本原因: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有利時機:國共內戰,給日本可乘之機。局部抗戰一日軍侵華的表現:局部抗戰的開始: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占據整個東北1932年一·二八事變(一·二八淞滬抗戰)1932年日本建立偽滿洲國(“以華制華”)1933年日軍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頑強抵抗1935年日軍制造“華北自治運動”,制造一系列事件,稱為“華北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全國抗戰由此開始局部抗戰一局部抗戰的表現:國民黨的態度:“攘外必先安內”東北人民:組織抗日救亡運動,建立東北人民革命軍學生代表:“華北事變”后,北平學生組織了一二九學生運動,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人數壯大(楊靖宇、趙尚志)1935年《八一宣言》(“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和瓦窯堡會議局部抗戰一西安事變:時間:1936年12月12日人物:張學良、楊虎城結果: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派周恩來同國民政府談判,蔣介石被迫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它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從此,十年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局部抗戰一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筆記):1.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歷史大勢;2.中共正確運用了統一戰線政策和靈活的策略;3.當事各方以民族大義為重的強烈愛國情懷;4.國際上的部分大國,極力謀求和平解決。全國抗戰的開始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要求筑成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表示“團結各方共赴國難”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8月下旬,中共在陜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紅軍改變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總指揮。南方八省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國共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全國抗戰的開始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原因(筆記):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2.中共為統一戰線的建立作出巨大貢獻;3.日本侵華危及國民政府的統治;4.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支持。日軍侵華的暴行三軍事上:制造屠殺事件,如南京大屠殺;實施野蠻的“三光”政策,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對陪都重慶進行大轟炸;實施細菌戰;違反人道主義,實行“慰安婦”制度等。政治上:“以華制華”,扶植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經濟上:“以戰養戰”,壟斷淪陷區工礦、金融、交通業;實行“糧食統制”;強迫青壯年做苦力。第23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正面戰場的抗戰一戰略防御階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

1.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

意義:最終日軍占領上海;但這次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2.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初)主要戰役:平型關大捷(八路軍):這是抗戰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林彪聶榮臻)

忻(xīn)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郝夢齡)正面戰場的抗戰一戰略防御階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3.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主要戰役:臺兒莊大捷: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4.武漢會戰(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意義:抗戰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4萬人)的一次戰役。1938年10月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戰前,毛澤東在延安發表了《論持久戰》演講,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正面戰場的抗戰一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

意義:中國軍隊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殲滅大批日軍,最后取得最終勝利。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一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信心。戰時內遷(工業、高校)——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正面戰場的抗戰一如何評價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筆記)材料:國民黨在1937年和1938年內,抗戰是比較努力的,同我黨關系也是比較好的——毛澤東積極性:局限性:1.抗戰前期,進行了比較積極、頑強的抵抗;2.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軍的侵略進程,消耗了日軍的兵力;3.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4.對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起到決定性作用;5.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創造了有利條件;6.為工業及學校內遷爭取了時間。國民黨政府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沒有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進行抗戰的路線敵后戰場的抗戰二

敵后戰場的開辟:

表現:八路軍、新四軍建立了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第一個敵后根據地:聶榮臻建立晉察冀根據地)

地位: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

淪陷區的抗日斗爭

開展抗日宣傳。

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工人以怠工、罷工等斗爭形式,破壞日軍掠奪中國資源實行“以戰養戰”的部署。

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進行斗爭。陜甘寧首府延安成為中共中央的指揮中心和戰略總后方敵后戰場的抗戰二

百團大戰

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

囚籠政策

”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

概況: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發動了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

意義:打破了日軍“囚籠”。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

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鞏固

軍事: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

經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開展大生產運動(南泥灣開荒)

政治: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東方主戰場三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形成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1942年初,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正式形成1942年3月,戴安瀾率領中國遠征軍赴緬配合英軍對日作戰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華民國。通過談判,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定立新的條約;接著又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簽訂新約。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四中共七大時間:目的:內容:意義:1945年4至6月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主席。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抗日戰爭的勝利四抗戰勝利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8月6、9日,美國向日本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8月9日,蘇軍進入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協議。中國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10月25日,陳儀在臺北代表中國政府莊嚴宣布臺灣光復抗日戰爭的勝利四抗戰勝利的原因(筆記)中國:日本:國際: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2.國共合作,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3.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日本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法西斯侵略戰爭,必然招致失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抗日戰爭的勝利四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1.近代首勝: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2.大國重立: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重新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3.民族復興: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中英《南京條約》簽字儀式中日《馬關條約》簽字儀式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二兩種建國方針

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

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爭取和平民主

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雙十協定)。

重慶政協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一全面內戰爆發: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中原解放區。

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軍確定了自力更生、以自衛戰爭的方針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通過孟良崮戰役、主動撤離延安、青化砭之戰等,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二全面內戰的爆發一

經濟危機:國統區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的境地,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不聊生,國民黨在人民中的信譽一落千丈。

政治危機: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召開,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一

土地會議(1947年夏)——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內容:制定了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的《中國土地大綱》

意義:解放區掀起土地改革,使農民在政治、經濟上獲得解放,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筆記)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戰略反攻: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一

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名稱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時間1948年9月—1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參戰部隊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殲敵人數殲敵47萬余人殲敵55萬余人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影響解放東北全境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華北全境基本解放一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西柏坡會議)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時間、地點1949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內容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農村轉移到鄉村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意義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筆記)

渡江戰役(1949年4月21日)

1949年4月21日,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分三路發起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中華民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