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表水自壓滴灌工程設計規范本文件規定了地表水自壓滴灌工程設計的一般規定、灌溉水源與工程規模、工程布置、工程設計、管材選擇、安全防護的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山區、山前沖積扇、山前平原區、洪積沖積傾斜平原區等以地表水為水源的自壓滴灌工程設計。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18306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T20203—2017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50201—2014防洪標準(附條文說明)GB5028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附條文說明)GB/T50485—2020微灌工程技術標準(附條文說明)SL191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L252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T269—2019水利水電工程沉沙池設計規范SL/T281水利水電工程壓力鋼管設計規范SL368再生水水質標準SL654水利水電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設計規范DB65/T3055—2010大田膜下滴灌工程規劃設計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自壓滴灌工程dripirrigationengineeringbygravity利用高位蓄水構筑物與灌溉農田之間的自然地形落差,將輸水管道累計起來的重力勢能,作為工程所需的工作壓力的滴灌工程。3.2滴灌dripirrigation利用專門灌溉設備,灌溉水以水滴狀或細流狀流出而浸潤植物根區土壤的灌水方法。3.3首部樞紐controlhead2集中安裝在滴灌系統入口處的過濾器、施肥(藥)裝置及量測、安全和控制設備的總稱。3.4一級沉沙池primarydesiltingbasin用于首次沉降地表水中泥沙的建筑物,布設在高位沉沙過濾池前面,以減輕高位沉沙池工作負荷。3.5高位沉沙過濾池highleveldesiltingbasin地表水自壓滴灌工程中,與管網進口相接的沉沙過濾建筑物。3.6過濾器filter安裝在滴灌系統中過濾水體中雜質的裝置。3.7施肥(藥)裝置fertilizer(chemical)injector向灌溉系統中的水加入肥料(藥)的裝置。3.8進排氣閥airreliefandvacuum-breakvalve充氣時排除管道內空氣,充滿時自動關閉,負壓時能自動補氣,破除管道內真空的設備。3.9安全閥pressurereliefvalve管內壓力超出設定值時,能迅速開啟、排出管中水流,從而限制管內壓力過高,保證管道安全的設3.10逆止閥nonreturnvalve依靠介質本身流動而自動開、閉閥瓣,用來防止介質倒流的設備。注:又稱為止回閥、單向閥、逆流閥或背壓閥。3.11減壓閥reductionvalve通過調節將進口壓力減至某一需要的出口壓力,并依靠介質本身的能量,使出口壓力自動保持穩定的閥門。3.12排水閥drainvalve排空管道系統內存水的閥門。3.13灌水小區irrigationdistrict具有獨立穩流(或穩壓)裝置控制的灌溉單元,在系統無穩流(或穩壓)裝置時,同時灌水的灌溉單元即為一個灌溉小區。3.14灌溉水利用系數coefficientofwateruseinirrigation灌到田間用于植物生理生長的水量與灌溉供水量的比值。3.15管道水利用系數coefficientofwateruseinpipeline管道出口水量與其進口水量的比值。33.16鎮墩anchorblock設置在管道一定部位處,防止管道移位的建筑物。3.17控制井controlwell用于控制地下管道啟閉,監測水量、壓力的地下井。3.18排水井drainagewell用于地埋管道排除管內積水的井。3.19管理房managementroom為了保護田間灌溉設備,方便田間管理建設的建筑物。4一般規定4.1自壓滴灌工程地形應滿足自壓系統的安裝和運行要求,工程設計應合理,既能實現作物充分灌溉,又不發生深層滲漏。4.2自壓滴灌系統應配備滿足滴灌設計保證率的水源工程。4.3滴灌系統布置應因地制宜,利用地形落差節省動力,同時有利于農業機械操作。4.4工程設計前應進行詳細的資料收集工作,資料收集主要包括項目區自然、生產條件和社會經濟情況。其中自然條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象、水源、土壤、作物;生產條件包括水利工程現狀、農業生產現狀、材料與設備生產供應情況以及農田現狀與規劃;社會經濟情況包括項目區行政區劃與管理、生產水平、交通情況以及相關發展規劃和文件資料。5灌溉水源與工程規模5.1灌溉水源5.1.1以地表水為灌溉水源時,水質應符合GB5084的規定。以再生水為水源時,水質應符合SL368的規定。5.1.2應開展水源水資源分析與評價,分析項目區地表水數量、質量和開發利用狀況,評價項目區現狀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確定項目區設計供水能力。5.1.3對已建水源工程供水的項目區,供水能力應根據工程設計和運用情況確定。對新建、重建、擴建水源工程,應通過片區效益分析和水資源平衡分析論證建設的必要性,供水能力應根據水源類型和勘察資料確定。5.1.4項目區以河流為水源時,應計算分析說明項目區供水量占水源來水量的百分比。以水庫為水源時,應計算分析說明年內水位變化和對下游用水的影響。5.1.5項目區以小河、山溪或塘壩為水源時,應根據調查資料并參考地區水文手冊和圖集,分析計算設計水平年的徑流量和年內分配。5.2工程規模5.2.1通過項目區水土平衡分析確定合理的工程規模,當水源為河、渠類水源,在水源供水流量穩定4且無調蓄時,設計灌溉面積應按照GB/T50485—2020中3.2.3規定的公式(3.2.3-1)計算。5.2.2在水源有調蓄能力且調蓄容積已定時,設計灌溉面積計算按照GB/T50485—2020中3.2.3規定的公式(3.2.3-4)計算。5.2.3當設計灌溉面積確定時,計算系統供水流量按照GB/T50485—2020的3.2.3中的公式(3.2.3-2)計算。若供水方式為續灌渠道,其渠道設計流量采用設計灌水率法計算,參照《灌溉排水工程學(第二版)》公式(3-3且設計灌水率應采用滴灌與地面灌設計灌水率的面積加權平均值。5.2.4工程等級應符合SL252和GB50288的水利水電工程等別和水工建筑物級別的規定。5.2.5工程合理使用年限應符合SL654和SL191的規定。5.2.6建筑物混凝土強度、抗凍等級、防滲等級應符合SL654和SL191的規定。5.2.7建筑物的防洪標準應符合GB50201—2014和SL252的規定。5.2.8工程中水工建筑物的抗震標準應符合GB18306的規定。5.2.9灌溉設計保證率介于85%~95%,灌溉水利用系數不低于0.9,管道水利用系數不低于0.95。6工程布置6.1總體要求6.1.1完整的自壓滴灌工程包括:取水工程、引水工程、沉沙工程、輸配水管網、首部樞紐、田間管網、滴頭。6.1.2工程布置主要考慮水源、地形、農田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根據項目區的水源、土壤、氣候、地形等實際情況,集中連片進行布置。6.1.3灌溉管網根據水源位置、地形、地塊等情況分級,宜分為干管、支管和毛管三級。灌溉面積較大,可增設總干管、分干管。灌溉面積較小,可只設支管和毛管兩級。6.1.4工程布置中宜充分利用山區、丘陵地區地形落差形成的勢能資源稟賦,同時應進行多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選擇投資省、效益高、節水、節能、省地、省工及便于管理的方案。6.1.5工程布置應與道路、林帶、渠道生活供水等相統一,與居民點的規劃相協調,充分考慮工程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施工期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擾盡量小。以構建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設施,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協調統一的綠洲生態系統。6.1.6工程布局應遵循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結論。6.1.7規模較大的首部樞紐,宜布設管理人員專用的工作和生活用房以及其他配套設施。6.2沉沙池布置6.2.1對于直接從水庫引水或水源水質條件較好的設計工程,設高位過濾沉沙池。對于直接從河道取水或水源水質條件一般或較差的設計工程,應增設一級沉沙池。6.2.2高位過濾沉沙池由進水區、沉淀區和出水區三部分組成。進水區是引水渠和沉淀區的連接部分,應使水流均勻分布在整個進水截面。沉淀區是沉降泥沙區段,位于進水區和出水區之間。出水區位于沉淀區之后,滴灌管網從出水區引水。6.2.3高位沉沙過濾池與主干管相接,宜布置在位置相對高處,最低高程由管網水力計算確定,水流通過輸水主干管道送至灌溉區,應滿足自壓滴灌壓力要求。高位沉沙過濾池出水區在沉淀區之后,可兼做壓力管網的壓力前池。6.2.4高位沉沙過濾池位置宜綜合考慮引水樞紐位置、清淤排水、排沙區域以及灌溉區域,平衡管道5積累壓力勢能與管道長度增加投資增大的關系,在滿足自壓滴灌條件下應盡量靠近灌區,便于管理。6.2.5高位沉沙過濾池位置需結合輸水管道管徑、地形以及灌溉面積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以設計灌溉區域地形最高處為最不利灌水小區,根據沉沙池出水區管道進水口與最不利田塊水頭壓差滿足最不利灌水小區自壓滴灌壓力要求,確定沉沙池位置。6.2.6布置高位沉沙過濾池宜采用定期沖洗式設計,高位沉沙過濾池選址宜考慮沖洗排沙時自流排沙的地形條件,優先選擇有排沙出路的位置,沖洗周期宜考慮滴灌的輪灌時段要求,減少排水排沙費用,方便運行管理。6.2.7一級沉沙池布置在高位沉沙過濾池上游的引水渠道上,使沉沙池能夠自流排沙。6.2.8沉沙池工程地基應穩定,避免沉沙池工程建在大孔隙土和重鹽堿土地基以及松軟地基上;避免因地下水或地表水對工程地基的補給而引發凍脹性破壞。6.3管網系統布置6.3.1干管和分干管考慮水源在灌溉區的具體位置和地形情況,主干管的布置形式為順坡而行,依靠地形坡降儲備水頭能量。6.3.2干管、分干管布置需進行多路徑比選,規劃2個~3個布置方案,根據工程造價、管理是否方便,進行各路徑的優缺點和性價比分析,通過比選,確定干管、分干管位置。6.3.3干管布置應順直,在平面和立面上減少轉折。6.3.4管道宜避免穿越障礙物,并應避開地下電力、通信等設施。6.3.5地埋管道埋深可根據土壤凍層深度、地面載荷和機耕要求確定。干、支管管頂覆土厚度不宜小于600mm。6.4附屬設施6.4.1根據管道布置情況、地形條件、管道受力狀況、土壤承載能力和管道穩定要求布設鎮墩。在直徑大于50mm的管道末端、變坡、轉彎、分叉和閥門處,宜設鎮墩。當地面坡度大于20%或管徑大于65mm時每隔一定距離宜增設鎮墩。6.4.2控制井宜布置在主干管分叉、主干管與分干管分水處,主要布設閥門、計量設備以及調壓設備等,方便操作和管理,對下游管段起控制作用。6.4.3排水井宜布置在干管或分干管末端,其作用是將管內的積沙、積水通過排水閥排入井中。6.4.4管理房設置宜考慮方便灌溉管理,不影響機械操作。7工程設計7.1總體要求7.1.1自壓滴灌工程設計涉及水質處理、流量和壓力調控,從上游來水,水質控制依次涉及首部引水、一級沉沙、高位沉沙以及利用過濾器進行機械過濾等環節或過程。7.1.2對地表水泥沙進行處理,宜采用逐級過濾,有效控制每個環節灌溉水含沙量。7.1.3管網布置中,毛管鋪設方向必須順延作物種植方向。主干管沿地形大坡度方向布置,充分合理利用地形條件,獲得滿足管網系統正常運行的總勢能。干管沿地形小坡度方向布置。7.1.4遵循管網壓力均衡、流量均衡的總體布局原則。分干管沿地形大坡度方向布置,管徑計算采用合理能坡法,保障分干管上各支管入口壓力和流量均相等,減少壓力調節裝置,且提高灌水均勻度。7.1.5輪灌區的劃分宜遵循近高差、近流量、近位置的原則。67.1.6自壓滴灌管網的水力計算,從壓力前池→主干管→干管→分干管→支管→毛管→滴頭,根據滴頭所需工作水頭、各級管道損失及地形坡差逆推確定壓力前池的位置。7.1.7田間干管供水出口壓力水頭應依次從毛管、支管倒推計算,確保干管首末端凈水頭壓力滿足田間灌溉需求。田間供水管網壓力計算時,對于地形復雜且坡降大的區域進行壓力分區,對于項目區下游及地形落差較大的復雜地形處,采取減壓措施。7.1.8當灌溉系統極端壓力大于等于管道承壓能力的0.75倍時,需在管道設置減壓井或安裝壓力調節器對管網進行調壓。7.1.9灌溉管道流速宜小于等于1.5m/s。7.2水源工程7.2.1自壓滴灌水源工程形式主要包括水庫、塘壩、河道或渠道引水工程、泉水等。水庫、塘壩工程,引水建筑物設計參見《水工設計手冊(第二版)》。7.2.2河道引水宜評估地表水中的有機和無機雜質,避免雜質進入取水口,或者在取水口安裝初級過濾設施,以免進入取水口。7.2.3引水時應利用棄混水取清水、分層取水等技術或手段。河道、水庫引水,可在取水口設置過濾孔板,去除全部漂浮物和大、中型懸浮物。7.2.4采用河道或渠道引水時,當最大引水量大于河道或渠道水量的75%時,宜建設水庫或塘壩,作為水源調節工程,保障田間灌溉。7.3沉沙池設計7.3.1一般規定7.3.1.1設計最小沉降粒徑宜小于等于0.05mm,沉淀池表面負荷率宜介于0.72m/h~7.2m/h。7.3.1.2沉沙池主要水力斷面尺寸可根據地形、地質條件擬定不同方案,通過水力設計,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重要工程需經物理模型試驗驗證。7.3.1.3沉沙過濾池設計可參考SL/T269—2019的計算方法。7.3.1.4地表水雜質含量較高時,應設置一級沉沙池,去除水中小型懸浮物、全部推移質以及80%粒徑大于等于0.5mm的泥沙。7.3.1.5當沉沙池無沖洗條件時,可采用機械清淤或人工清淤。采用機械清淤時需布置機械清淤坡道,清淤的淤積物不應堆積在沉沙池周邊,應有足夠的堆沙場地,且不至于對該地區環境和工程造成不利影響。7.3.1.6根據運行、檢修的需要,對沉沙池設置必要的爬梯、工作橋、進入孔等,沉沙池周邊應設安全防護欄。7.3.2矩形沉沙池設計7.3.2.1沉沙池表面積按照公式(1)進行計算:A=式中:A——沉沙池表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Q…………7Q——設計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小時(m3/h);V0——表面負荷率,單位為米每小時(m/h)。注:推移質泥沙的表面負荷率,可由水源洪水期沉降試驗計算得到。7.3.2.2沉沙池長度按照公式(2)進行計算:式中:L——沉沙池沉沙段長度,單位為米(mV——沉沙池水平流速,單位為米每小時(m/h);T——泥沙隨水流在沉沙池停留時間,單位為小時(h)。7.3.2.3沉沙池寬度按照公式(3)進行計算:式中:B——沉沙池寬度,單位為米(mA——沉沙池表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L——沉沙池沉沙段長度,單位為米(m)。7.3.2.4沉沙池有效深度按照公式(4)進行計算:式中:H矩——沉沙池有效深度,單位為米(mQ——設計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小時(m3/h);Tt——泥沙隨水流在沉沙池停留時間,單位為小時(h);A——沉沙池表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7.3.2.5沉沙池存泥區深度按照公式(5)進行計算:式中:H矩泥——沉沙池存泥區深度,單位為米(mQ——設計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小時(m3/h);C0——水流含沙濃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8A——沉沙池表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T——沉沙池最長的工作時段,單位為小時(h);r——泥沙容重,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注:泥沙容重取1780kg/m3。7.3.2.6沉沙池工作段縱向底坡確定池底縱坡應按照SL/T269—2019中7.2.8規定的方法計算。池底縱坡根據沖沙流速及具體沖沙條件等進行計算,可取1/100~1/50,沖沙流速不小于2.5m/s。7.3.2.7沉沙池的長寬比沉淀池沉淀區的長度和寬度之比不宜小于4,若計算得出沉淀池的寬度較大時,需進行分格,每格寬宜為3m~8m,最大不超過15m。7.3.2.8沉沙池的長深比沉沙池區長度與深度之比不宜小于10。7.3.3梯形沉沙池設計梯形沉沙池設計采用等效梯形斷面尺寸的方法,即梯形沉沙池底寬與矩形沉沙池底寬相同,沉沙歷時相等。7.3.3.1梯形沉沙池有效水深按照公式(6)進行計算:?B+B2?4mF有效式中:H有效——梯形沉沙池有效水深,單位為米(mB——梯形沉沙池底寬,單位為米(mm——邊坡系數;F有效——矩形沉沙池斷面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7.3.3.2存泥區深度按照公式(7)進行計算:H存泥=B+B2?4mF存泥 2m 式中:H存泥——梯形沉沙池存泥區深度,單位為米(mB——梯形沉沙池底寬,單位為米(mm——邊坡系數;F存泥——矩形沉沙池存泥區斷面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97.3.3.3梯形沉沙池設計底寬按照公式(8)進行計算:b=B?2mH存泥 按照公式(8)進行計算:式中:b——梯形沉沙設計底寬,單位為米(mB——梯形沉沙池底寬,單位為米(mm——邊坡系數;H存泥——存泥區深度,單位為米(m)。7.3.3.4總池深按照公式(9)進行計算:H總=H有效+H存泥+H超高 (9)式中:H總——梯形沉沙池設計池深,單位為米(mH有效——梯形沉沙池有效水深,單位為米(mH存泥——存泥區深度,單位為米(mH超高——安全超高,單位為米(m)。注:安全超高取0.3m。7.3.4水力條件復核7.3.4.1沉沙池水力條件復核采用雷諾數和弗勞德數兩個參數,其中水流雷諾數宜介于4000~15000,弗勞德數不宜大于10-5。7.3.4.2沉沙池水流紊動性雷諾數計算按照公式(10)進行計算:Re=360R水 式中:Re——雷諾數;V——水平方向平均流速,單位為米每小時(m/h);R水——水力半徑,單位為米(mμ——水的運動粘滯系數,單位為米每平方秒(m/s2)。7.3.4.3水流穩定性指標按照公式(11)進行計算:FT=1.297V2 式中:Fr——弗勞德數;V——水平方向平均流速,單位為米每秒(m/s);R水——水力半徑,單位為米(mg——重力加速度,單位為米每平方秒(m/s2)。注:重力加速度取9.8m/s2。7.4田間工程設計7.4.1設計基本參數7.4.1.1可由當地試驗資料分析確定。7.4.1.2土壤濕潤比由作物類型、土壤特性、灌水器的設計參數和田間布置確定,一般取25%~90%,參照《微灌工程技術》第二章第五節確定滴灌條件下的濕潤比。合理選擇滴灌灌水器流量和間距,在滿足濕潤比的前提下,盡量選擇小流量滴灌灌水器;在滿足理想灌水器間距條件下,盡量選擇大間距。7.4.1.3宜采用分區輪灌方式,實現區域灌溉流量均衡、壓力均衡,降低工程造價。7.4.1.4滴灌工程設計日耗水強度參照《滴灌工程規劃設計原理與應用》第十一章第二節確定。7.4.1.5無實測資料時,可按照DB65/T3055—2010中的7.1~7.6或GB/T50485—2020中4.0.1~4.0.8的規定確定。7.4.2灌溉制度7.4.2.1可根據當地灌溉試驗或農業種植調查確定。7.4.2.2沒有相關灌溉試驗資料地區,可按照GB/T50485—2020中4.0.9~4.0.12中最大凈灌水定額、設計灌水周期、設計灌水定額以及一次灌水延續時間計算的方法確定。7.4.3灌水小區水力設計7.4.3.1田間灌溉系統中壓力差保持在規定的范圍內使得灌水均勻,控制灌水器流量在額定工作壓力范圍內變化。7.4.3.2灌水小區允許水頭差根據GB/T50485—2020中5.2規定的灌水器工作水頭偏差率與流量偏差率之間的關系計算確定。7.4.3.3灌水小區允許水頭偏差由支管水頭差和毛管水頭差兩部分組成,允許水頭偏差在毛管和支管間的分配,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初估時可按照平均分配原則進行計算。灌水小區的優化設計參考《滴灌工程規劃設計原理與應用》第十三章第四節。7.4.3.4毛管極限長度計算可根據GB/T50485—2020中附錄B的方法,通過平坡和均勻破毛管極限孔數計算確定。7.4.3.5田間管網布置時,受田塊尺寸限制和工作制度輪灌組數的要求,當毛管長度不能按照極限長度布設時,按照田塊尺寸并結合支管的布置進行適當調整,調整時盡量使毛管的鋪設長度接近毛管的參考極限長度,但不應超過參考極限長度。7.5管網水力計算7.5.1管網流量推算7.5.1.1按上一級管道的流量等于下一級同時工作管道流量之和逐級計算的原則推算。7.5.1.2各級管道系統流量宜按照GB/T50485—2020中5.2.6及5.3.1規定的方法計算。7.5.2管網水頭損失計算各級管道系統水頭設計宜按照GB/T50485—2020中5.1和5.3.3和DB65/T3055—2010中9.3規定的水頭損失公式計算。7.5.3管網管徑計算7.5.3.1總干管、干管管徑采用許用能坡法計算,干管為支管提供勢能。根據干管縱剖面線、流量、進口壓力和所需的工作壓力,確定出直的能坡線。在帶等高線的地形圖上,作出干管路徑的剖面圖,標注出各支管點處所需的工作水頭,形成總干管、干管的水力坡度線,調節水力坡度線呈一條直線,按照式(12)計算總干管、干管內徑。D=1.m 式中:D——總干管、干管的管道內徑,單位為毫米(mmf——管材摩阻系數;Q——計算管道的設計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小時(m3/h);m——流量指數;b——管徑指數;i許——許用能坡。式中:i許——許用能坡;Z總——總干管進口水頭,單位為米(mZ干——干管出口水頭,單位為米(mHp支——支管需要的壓力水頭,單位為米(mhf首——首部損失的壓力水頭,單位為米(mL——管道長度,單位為米(m)。7.5.3.2分干管采用合理能坡法計算管徑,分水管的地形落差勢能全部用于克服分干管水頭損失,分干管工作壓力線平行于地面線,保證分干管上的各支管入口壓力相等,提高分干管配水均勻度。管徑按照公式(14)進行計算:b(14)d=1.b(14)式中:d——分干管管道內徑,單位為毫米(mmf——管材摩阻系數;Q——計算管道的設計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小時(m3/h);m——流量指數;b——管徑指數;i合——合理能坡,即沿分干管方向的平均地面坡降。7.5.3.3支管管徑按灌水小區允許壓力偏差計算確定,可按照DB65/T3055—2010中9.7.3的公式(26)計算。7.5.4節點壓力復核7.5.4.1滴灌管網必須進行節點的壓力均衡驗算,按照GB/T50485—2020中5.4或DB65/T3055—2010中9.8.4規定的方法進行計算。7.5.4.2同一節點取水的各條管線同時工作時,按最大水頭要求作為節點的設計水頭,其余管線進口宜根據節點設計水頭與該管線要求的水頭差設置自動調壓裝置。7.5.4.3對于灌溉水源保障率不高的自壓滴灌工程,需考慮引水不足工況,宜取小于等于0.6倍設計流量對管網節點進行壓力復核,根據計算結果,必要時需增大下游管段壓力等級。7.5.5水錘壓力驗算7.5.5.1各級管道系統水錘壓力驗算按照GB/T50485—2020中5.5或DB65/T3055—2010中9.8.5規定的方法計算。7.5.5.2對于規模較大、復雜管網工程,應對工程水錘防護措施和設備布設開展水錘數值模擬計算,優化管網水錘防護措施,合理設置進排氣閥、安全閥等管網水錘防護設備,保證工程的安全。7.5.6首部樞紐7.5.6.1首部樞紐可配置控制閥、施肥(藥)裝置、過濾器組、壓力表、進排氣閥、流量計和安全閥等設備。7.5.6.2施肥(藥)裝置的下游設置過濾器,并可在過濾進口、出口安裝壓力表。7.5.6.3施肥(藥)裝置的上游設置防回流裝置(逆止閥)。清洗過濾器、施肥(藥)裝置的廢水不應排入原水源中。7.5.6.4施肥(藥)裝置宜根據滴灌系統設計流量大小、肥料和化學藥物的性質及其灌溉植物要求選擇。施肥(藥)裝置設計參考GB/T50485—2020中6.2.5~6.2.9施肥裝置設計。7.5.6.5過濾系統可根據水質狀況和灌水器的流道尺寸進行選擇。過濾系統應能過濾掉大于灌水器流道尺寸1/10~1/7粒徑的雜質,根據雜質濃度及粒徑大小,其設計可參考GB/T50485—2020中6.2.3~6.2.4水質凈化和過濾系統設計內容,選型的相關信息見附錄A。7.5.6.6流量計安置在管道平直段,確保流量計監測水流盡量為穩定水流,保證計量準確。7.5.6.7壓力表、進排氣閥、控制閥、流量計和安全閥設計和選型可參考GB/T50485—2020中6.2~6.3控制、測量和保護設備內容。7.6附屬設施7.6.1考慮水錘和負壓的情況,管網應安裝安全閥、減壓閥、進排氣閥、逆止閥等安全防護裝置,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排氣、排水、調壓、止水等操作。7.6.2考慮檢修維護需求,管網應設置排水閥和檢修閥。7.6.3減壓閥的功能為降壓穩壓,在進口端壓力增大時,減壓閥可使出口端保持恒壓值不變。管道壓力增大或管道流量較小時,水頭損失減少,產生剩余能量,則設置減壓閥,保持出口恒壓值,減小管道運行下游段產生的富余能量。7.6.4地埋管道的閥門處設控制井,干支管的末端、低點處設沖洗排水閥和控制井。7.6.5主管道及分干管上的閘閥及末端排水井閘閥,宜采用法蘭閘閥和渦輪蝶閥,以延長閘閥開關時間,避免開關過快形成水錘和負壓,造成管道損壞。7.6.6根據地形高低起伏實際情況,進排氣閥布置在滴灌系統管網的高處或局部高處,滴灌首部應在過濾器頂部和下游管上各設一個進排氣閥,在系統開啟管道充水時排除空氣,系統關閉管道排水時向管網中補氣,防止負壓產生,系統運行時排除水中夾帶的空氣,以免形成氣阻。7.6.7壓力輸水管道上的隆起點設進排氣閥,無隆起點,宜每隔1km左右設一個進排氣閥。7.6.8宜采用前快后慢復合式進排氣閥,以利于管道在壓力較高時實現快速排氣。7.6.9控制井和鎮墩可參考GB/T50485—2020中6.3閥門井和鎮墩設計內容,內設進排氣閥的控制井宜采用通氣井蓋。7.6.10支管及以上各級管道的首端宜設控制閥??刂崎y門選擇時注意尺寸大小和連接方式,應與首部連接管道相匹配。當地埋管管徑≥160mm時,宜選用蝸輪式蝶閥。當90mm≤地埋管管徑<160mm時,宜選用蝶閥。當管徑<90mm時,宜選用球閥。7.6.11壓力表選用精度適中,靜負荷下工作值不宜超過刻度值的2/3,在波動負荷下,工作值不宜超過刻度值的1/2,最低工作值不宜低于刻度值的1/3。7.6.12流量計宜根據管道的流量,參考廠家提供的水表流量與水頭損失曲線進行選擇,盡可能使水表經常使用流量接近工作流量,同時兼顧精度較高、量程適宜、使用壽命長、維修方便等特征。8管材選擇8.1總體要求8.1.1管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屋內物品轉讓合同協議
- 小區車位租金合同協議
- 小院房產出售合同協議
- 展柜廠家供貨合同協議
- 少兒培訓教師合同協議
- 小倉庫買賣合同協議
- 小區畫室合伙合同協議
- 包租物業合同范本
- 租賃庫房定金合同范本
- 廣州小額工程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國抗哮喘市場現狀調研及投資發展潛力分析報告
- 2024年河南藝術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貝殼好贊服務協議書
-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營銷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南昌大學
- 2024中國互聯網養車市場發展報告
- UL2267標準中文版-2020工業電動卡車安裝的燃料電池動力系統UL中文版標準
- 【MOOC】化工安全(下)-華東理工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MOOC】大學生創新與創業實踐-西南交通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MOOC】電動力學-同濟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數控車削編程與加工》項目6 酒杯的數控加工工藝文件
- 誤用藥的應急預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