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產全程數字化技術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1頁
《水稻生產全程數字化技術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2頁
《水稻生產全程數字化技術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3頁
《水稻生產全程數字化技術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4頁
《水稻生產全程數字化技術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水稻生產全程數字化技術服務規范本文件規定了安徽省水稻生產的全程數字化農田升級、數字化種植、數字化灌溉管理、數字化病蟲草害識別與防治、稻米溯源等。本文件適用于安徽省水稻全程數字化生產技術服務。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20864—2021水稻插秧機技術規范GB/T37004—2018國家物品編碼通用導則NY/T3213植保無人飛機質量評價技術規范T/NJ1115—2020變量施肥作業系統工況監測裝置技術規范DB14/T2605—2022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評價技術規范DB32/T4140—2021稻田智慧灌溉技術規程DB34/T3743—2020機插水稻基質育秧技術規程DB36/T1518—2021植保無人機防治水稻病蟲草害操作技術規程DB43/T1896—2020水稻有序機拋秧拋秧技術規程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終端設備經由通信設施輸入程序和數據,或接收輸出處理結果的電腦、手機等設備。3.2農事日歷基于農藝算法和專家經驗,在終端設備的應用軟件上以日歷的形式為用戶提供本地化標準農事作業指導。3.3群體長勢監測系統可自動識別作物生育期特征,自動監測作物長勢及生育期階段的大田影像監控系統。3.4鷹眼系統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結合AR增強現實技術,可實時顯示農田3D影像的監控系統。4高標準農田數字化4.1物聯網硬件布設4.1.1物聯網硬件類型4.1.1.1信息采集設備設施2收集、傳輸和處理雨情、水情、蟲情、墑情等各類信息的設施,主要包括溫度、風速風向、降水、流量、水位、水質、蟲情、土壤墑情等各類傳感器、傳輸設備和接收處理設備。4.1.1.2數據傳輸設備設施信息傳輸的通信設備及其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微波通信設備、衛星通信設備、光纖傳輸設備、程控交換設備等。4.1.1.3監視監測設備設施監控田間作物長勢的設施,主要包括群體長勢監測系統、物聯網攝像機、鷹眼系統、無人機系統等。4.1.2布設標準與要求4.1.2.1傳感器布設根據需要監測的參數,如土壤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以及作物生長狀態等,選擇合適的傳感器。(1)水位儀和墑情儀每個格田布設1處,安裝位置盡量選擇靠近排水口側,距離田埂或道路1~2米的區域。水位儀要求測量精度不小于±5mm,測量深度不小于300mm;墑情儀要求測量濕度范圍0-50%,精度偏差率不超過3%;(2)氣象站每1萬畝農場布設1處,安裝于開闊的位置,與周圍成排的建筑物、遮擋物樹木與氣象站圍欄的距離必須遠于障礙物高度的8倍以上,氣象站距離高磁場地區、鐵路路基必須200米以外;距公路的路基必須在30米以外;與污染源(如垃圾場、化學實驗室)邊緣之間的距離為100m以上。(3)蟲情燈每1萬畝布設1套,選擇農場的中間位置,作物集中連片、遠離居民區、周圍光源干擾少的地點,優先選擇可識別蟲類和數量的設備。4.1.2.2控制器配置根據傳感器數據和預先設定的參數,配置能夠自動控制灌溉、排水等農業操作的控制器。農田智能進排水閘門/蝶閥每個田塊布設1處,安裝于田塊進出水口的位置,設備要求能實現遠程控制和水位流量數據量測;4.1.2.3監控攝像頭布設在關鍵區域布設監控攝像頭,用于實時觀察農田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病蟲害等問題。(1)長勢監測攝像頭每100畝安裝1處,安裝于田間開闊處,要求設備分辨率不低于不低于2560×1440、幀率不低于20幀,鏡頭可變焦、可調整角度。(2)多光譜監測攝像頭每1000畝安裝1處,安裝于田間開闊處,要求設備可針對田間作物開展450nm、560nm、660nm、720nm、750nm、850nm等波段的連續監測(可變焦)獲取作物生長變化信息。(3)鷹眼攝像頭每農場布設1處,超過1萬畝的,每萬畝布設1處,安裝于田間開闊處,要求設備具有多鏡頭,兼顧180°/270°/360°全景與細節,搭載專為復雜場景設計的深度學習算法,結合AR增強現實技術,實時顯示農田孿生影像。4.1.2.4移動終端設備配置根據需求配備終端設備,通過智慧農業應用平臺查看農田信息并進行遠程控制。4.2軟件平臺建設全省建設一個水稻全產業鏈管理平臺,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遙感、GIS、AI等技術,融合農信、農機、農藝技術,建立“數據采集——智能決策——精準作業”的閉環鏈路,幫助實現農場數字化感知、智能化決策、遠程化評估、精益化管理。5數字化種植5.1產前準備35.1.1產前信息準備種植戶通過終端設備在智慧農業應用平臺上確認目標田塊邊界與編號,并填報田塊地址、面積、歷史產量、常規施肥作業習慣、農田目標產量等基礎信息,依據需求選擇與生產模式匹配的生產計劃。平臺自動定制個性化種植方案,與用戶綁定后生成農事日歷。5.1.2田塊準備種植季開始前,種植戶根據土地實際情況依次開展大田耕整地、土地翻耕、平地、水整地等作業,作業標準應符合農業機械田間作業系列標準的相關規定。5.1.3測土配肥服務在完成邊界劃定的田塊,根據生產需求合理采集田塊土壤樣品,交由具備檢測資質單位,檢驗全氮、全鉀、全磷、有效氮、速效鉀、有效磷、pH值、有機質等指標。利用智慧農業應用平臺,獲取田塊施肥處方,包含土壤肥力分布圖、土壤肥力分析、基肥與追肥處方等。5.2育秧5.2.1品種推薦種植戶通過智慧農業應用平臺獲取屬地優勢品種推薦信息,選擇適宜品種。5.2.2播期確定種植戶通過農事日歷獲取水稻播種期建議,選擇適宜播種期。5.2.3工廠化育秧利用育秧工廠完成工廠化育秧作業,作業標準應符合DB34/T3743-2020。5.3移栽種植戶利用無人駕駛插秧機、拋秧機完成水稻移栽作業。作業標準應符合GB/T20864-2021、DB43/T1896-2020。5.4長勢監測通過在水稻移栽、分蘗、孕穗、抽穗揚花、灌漿期等關鍵生育時期定點、定期進行多光譜影像監測,種植戶可在智慧農業應用平臺上獲取長勢監測、異常點分析、巡田地圖等服務。5.5變量追肥5.5.1變量追肥處方圖由種植戶上傳農田施肥基本信息,服務人員前往現場使用無人機結合衛星影像采集多光譜影像數據并進行分析處理,由智慧農業應用平臺進行處理,輸出田間級變量施肥處方圖。5.5.2變量追肥通過將變量施肥處方圖導入無人機系統,種植戶可利用農業無人機對目標田塊進行變量施肥作業。作業標準應符合T/NJ1115—2020。5.6數字化灌溉管理5.6.1數據獲取由服務團隊或種植戶對農場的指定地塊進行土壤采集,獲取田間持水量數據,并安裝物聯網設備,并將設備接入智慧農業應用平臺,用戶將監測地塊的種植安排上傳至智慧農業應用平臺。5.6.2系統應用智慧農業應用平臺實時顯示監測地塊的設備運行及數據情況,以及未來短期氣象數據,對應水稻生育期水位和土壤含水量的閾值上限,種植戶亦可可根據個人管理習慣調整不同生育階段的水管理閾值,4當某個生育階段農田水分低于設置的閾值時,平臺會根據未來的氣象數據和相關算法向種植戶提示灌溉地塊和水位,種植戶亦可自主遠程化控制設備進行深水管理或淺水管理。還可通過設置定時器指定供水時間進行自動供水。當設備運行或數據出現異常時,平臺提醒服務團隊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檢查和維護。稻田智能灌溉系統的應用參考DB32/T4140-2021。5.7數字化病蟲草害識別與防治5.7.1病蟲害監測識別種植戶可通過智慧農業應用平臺拍照識別田間病蟲害,并獲取相應的知識信息,包括發生規律、發生條件以及防治方法等。同時平臺向種植戶推薦來自國家權威機構的病蟲情報信息。5.7.2病蟲害預測智慧農業應用平臺利用物聯網監測功能,結合氣象預報數據、水稻生育期、品種抗性、歷史病害風險,自主向種植戶發布實時病蟲害風險預警,推薦病蟲害防治時間,指導精準噴藥。5.7.3防治作業智慧農業應用平臺根據預測信息及田間監測結果,自主向種植戶推送防治方案,其中包括打藥時間及藥劑防治方案等,種植戶根據推薦方案自主選擇防治時間開展相關作業,亦可通過平臺檢測混用兩種或多種藥劑的兼治效果并獲取最佳的復配方案。開展防治作業時應利用植保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作業標準應符合DB36/T1518-2021、NY/T3213。5.8收獲5.8.1產量預測種植戶可通過智慧農業應用平臺獲取田間級產量預測信息,提前開展收割、烘干等作業調度。5.8.2收獲期預測種植戶可通過智慧農業應用平臺獲取田間級水稻成熟度預測信息,提前開展收割、烘干等作業調度。6稻米溯源6.1種植數據記錄與溯源種植戶可通過智慧農業應用平臺記錄農田基礎信息、耕種管收全程農事(含作業時間、作業質量、操作人等同時平臺可接入的各類型物聯網設備數據。種植戶可在智慧農業應用平臺溯源查看種植農事記錄,消費者可通過溯源平臺查看稻米種植信息。6.2倉儲加工信息記錄與溯源倉儲加工方可在溯源系統記錄烘干時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