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養生九部_第1頁
孔子養生九部_第2頁
孔子養生九部_第3頁
孔子養生九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秩序與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論秩序與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論孔子養生九部張洪興一部,重視生命價值。孔子從現實主義的人生觀出發,重視生命的社會價值,其學說體系中蘊含著濃厚的生命意識。他肯定人的存在和人生價值,主張對現有的生命予以最大限度的珍惜和關懷。認為天地萬物之中人最貴,孔子把人看作“天地之心”、天地之德“、陰陽之交”、“五行之秀氣”,正是因為人有著天地之間最寶貴的價值,其生命才更加應當得到保養、持護。孔子十分注重對身體加以愛惜、保護與敬畏。他說:“身體發膚,受之以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他反對世人那種“危身棄生以殉物”的作法,孔子就對當時的活人殉葬的陋習發出過尖銳的詛咒:“始作俑者,其無后乎!”一方面,他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保護自身生命安全的本能;另一方面,他還超越了這種本能的自然屬性,為其注入了社會屬性,并以此作為敬畏生命、延續生命的理由。使“保護生命個體”從自然本能提升為向父母、向族群負責的社會責任。因此,“養生”也就不僅是一種“自然人”的個體本能行為,而是“社會人”置身于群體、附著于情感的理性行為。二部,崇尚以“德”養生。孔子的哲學是一種以“仁”和“禮”為核心內容的道德哲學,因此,他的養生學說從一開始就被納入道德修養的范疇,使其養生具有鮮明的道德修養的特征。孔子曰:“知者樂,仁者壽。”在他看來,仁德之人必定長壽。孔子認為“仁”者之所以能“壽”,是因為具有“仁”的品德的君子,在處世上就會胸懷坦蕩,不憂不懼,以及具備謙虛和樂、“泰而不驕”的品格。面對任何客觀環境,都能通過自身的心理調節保持情緒的平靜,盡可能避免因客觀因素而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直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這是對孔子“仁者壽”的最好詮解。孔子對“智者”、“仁者”進一步分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論語·雍也》)意思是說:有學問的人,好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動,不斷前進,前途無量;有仁德的人,好像巍峨的高山一樣,莊嚴肅穆,巍然屹立。為人們樹立起榜樣。而這樣的結果,有學問的人,時時會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仁德的人更能長壽。從某種意義上講“仁者壽”,是孔子養生的理想目標。他以“禮”作為準繩,克已制欲,杜絕妄念,追求道德健康,也是孔子養生觀的特色。三部,注重心理調適。孔子十分注重內心的調和,保持快樂的心境。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也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顯示了孔子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孔子主張:“不怨天,不尤人。”對一些大事、小事都要想得開,不是怨天怨地、心情不愉快。“在家無怨,在邦無怨”。一切都可以積極的態度努力去解決。“君子不憂不懼”,當然有利于身體健康。為人是心胸寬廣還是局促憂愁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分界限,只有胸襟寬闊的君子才無非分妄想,所以也心地平坦、寬廣,而無仁德小人,只考慮個人的私利,患得患失,心中自會充滿了憂愁。在實際生活中孔子進而把“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一個受人敬慕的君子只會憂慮自己沒有才能,而不會憂慮別人是否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只有保持泰而不驕的一顆平常之心,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才能去掉許多無端的煩惱。這樣的人才能坦蕩豁達、心神寧靜。重視飲食。在飲食方面,孔子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同時在飲食上要有節制,認為不可暴飲暴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認為食肉不能過量,喝酒要以“不醉”為最好。在對待食物和飲酒問題上,他的見解尤其為精辟:“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沽酒市脯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論語·鄉黨》)這些記載說明孔子極其注重飲食衛生,指出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辨色、調味,腐敗變質的東西不能食,顯示了孔子對食品衛生有嚴格的要求,對病從口入這一經驗性總結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再者,孔子注重飲食的調味,認為沒有調料的不能吃,但調料則不能多吃。鑒于此,朱熹贊道:“圣人飲食如此,非極口腹之欲。蓋養氣體,不以傷生,當如此。”重視起居。孔子主張居住宜因陋就簡,反對追求奢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如果過于講究居住環境的舒適安逸,會使人變得懶惰,意志消沉,體質變差,事業也會荒廢。為此,孔子告誡人們:“居無求安”、“上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應以舒適、和樂為原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述而》)盡量放松身心,而不必像接待客人或自己出門做客一樣拘束(居不客);孔子認為有規律的作息時間,與健康有很大的關系。《孔子家語·五儀解篇》載:“夫寢處不時……疾共殺之”。孔子在《論語·鄉黨》還提倡“食不語,寢不語。”朱熹闡釋說:“肺為氣主而聲出焉,寢食則氣窒而不通,語言恐傷之也”。這是從生理角度來闡述的,睡前要不言不語,主呼吸均勻,有利于睡眠,對后代養生影響頗深。六部,提倡運動鍛煉。孔子十分重視身體鍛煉,據《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孔子射箭時,圍觀者那么多,說明他的射箭技藝是非常高超的。該書中還記載:“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聽,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鵲者,其為賢者呼!’”這表明孔子射箭時射得很準確。經常參加射箭活動,不僅可鍛煉手臂的力量,而且全身都得到活動,是一種強身健體、抗衰防老的健身運動。孔子愛好釣魚、打獵等活動,十分講究釣魚、打獵的硬功夫。《論語·述而》中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喜歡釣魚,但不用長繩系多鉤而釣;他喜歡射鳥,但不射停止在巢中的鳥。由于孔子興趣廣泛,重視健身鍛煉,所以煉出了一副強壯的體魄。據《列子·說符》記載:孔子能“勁拓國門之關”。意思是孔子的力氣可以舉起城門的門閂。說明他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七部重視休閑旅游。孔子常常和弟子一起進行郊游活動,一邊觀賞大自然的風光,一邊進行講學活動。《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與弟子曾點的對話,曾曰:“莫(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對曾點的話極為贊賞,說“吾與點也”。從中可窺見孔子具有登山游水的愛好。《論語·子罕》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當為孔子的臨水之景;“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當為孔子的登山之況。至今泰山天門一座石牌坊上還留有“孔子登臨處”的遺跡。另據《韓詩外傳》載:“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與弟子們一道登山賦詩,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八部,不隨意用藥。孔子生活的時代,仍是以巫為主、巫醫相混的時代。人們對疾病和致病的原因還不甚了解,常常祈求于鬼神。而孔子則不然,一方面,他敬鬼神而遠之,認為,疾病的產生,與鬼神沒有關系,強身健體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他對藥物治療疾病的針對性有清醒的認識。《論語·鄉黨》載:“季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孔子對不了解藥性的藥物不隨服用,也顯示了孔子對身體、對生命價值的敬畏。九部,注重音樂陶冶。孔子對音樂的認識也非同尋常。他曾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文王操》琴曲,師襄子多次稱贊他彈得已經很好了,但他仍勤練不輟,直到彈奏此曲時仿佛文王就在眼前才罷休;他喜歡唱歌,《論語·述而》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據司馬遷言“(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對音樂頗有研究,《論語·八佾》載:“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孔子把音樂演奏的步驟、效果敘述得頭頭是道。《八佾》還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是舜時的樂曲,《武》是周武王時的樂曲,可見他對《韶》樂贊賞得五體投地。據說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后,如癡如醉,竟達到了吃肉不知其味的入迷程度。在《論語》記述孔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