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家庭日常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_第1頁
淺談家庭日常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_第2頁
淺談家庭日常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_第3頁
淺談家庭日常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_第4頁
淺談家庭日常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緒論人們常說,現在的父母和學校未能盡到教育的職責,導致少年兒童心理方面出現許多問題,例如家庭暴力、人際關系緊張、具有心理疾病、性等格偏激。無論這些問題的具體根源是什么,人們逐漸意識到到,今天的父母或準父母缺乏育兒知識和技能,他們需要社會的幫助,需要受到相應的教育,讓他們了解怎樣更好的勝任所承擔的家庭角色,怎樣有效的與孩子溝通交往,怎樣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教育,怎樣教授孩子技能,使孩子具有一個完善的人格。當代的家庭與以往歷史家庭在結構和功能上有諸多的差別,由于我們的家庭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在孩童時從家里習得的養育子女的經驗,在成家立業撫育自己的孩子時,已經變得落伍和不合時宜了。今天,家庭形式日趨多樣化,影響著人們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方法,并與過去養育子女的方法已經有了許多根本的區別,由此可見,符合當下環境的正確的家庭日常教育有多么重要。第二章家庭教育的概述(一)幼兒家庭教育所謂家庭教育,在生物血緣上,父母與子女是直系血親。在法律制度中,是指父母與子女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在社會學角度,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各種人際互動關系,是古往今來家庭關系中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幼兒早期家庭教育是指每一位幼兒在其出生后所處的家庭教育環境中,都由扮演主要角色的家長通過日常家庭生活,或由家長通過有意或無意的行為,對其產生的影響,包括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等。就愛聽教育不同于夫妻、朋友、師生、同事及其他社會關系,家庭教育是最直接的血緣關系。一般說來,家庭教育具有不可選擇性、情感親密性、時間永久性、權力義務的特殊性等四大特征。所謂家庭日常教育就是指對幼兒在家庭層面上開展的每日教育活動。筆者認為,幼兒家教主要是指在特定的家庭環境中,按照社會需要的相關標準,自覺地對幼兒進行言傳身教和社會性教育。總之,幼兒家庭教育是一個家長自覺、以身作則和耳濡目染的無意識過程。(二)幼兒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有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兒童的心理健康受家庭教育的極大影響,兒童早期教育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往往比幼兒園大,從目前的幼兒早期教育來看,仍存在許多問題,而父母過分溺愛幼兒是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尤其是隔輩親的情況較為普遍,這對幼兒早期教育的發展是不利的,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過多的物質給予也會對幼兒早期心理教育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繼續對幼兒早期心理教育進行正確的科學教育觀念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同時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幼兒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成長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有助于幼兒個性的形成家庭日常教育能夠促進幼兒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使幼兒在交往過程中,與別人更容易溝通,讓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具有規則意識,促進幼兒更好的融入群體生活。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幼兒階段是接受心理教育熏陶的良好時期,是幼兒養成良好習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幼兒個性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對幼兒進行相關心理教育培養,就有助于幼兒對自身個性的全面發展,并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幼兒去廁所后要洗手,通過相關的教育讓幼兒知道洗手的重要性以洗手的方法,讓幼兒及時洗手,洗手時不玩水,這樣就有助于幼兒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第三章家庭日常教育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及原因(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若干問題:1.忽視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治療心理學實驗說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學特征,且與成年人存在明顯差異。一旦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按照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相應的心理問題可能就會發生在這些孩子身上。比如自卑感、缺乏安全感、抑郁癥、焦慮癥等,進而影響孩子們的未來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說,外在的要求應該和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契合,與年齡階段和認知水平相當,一旦出現偏差就會影響心理的正常發育。孩子們心理問題在早期總是很不明顯,家長們難以意識到問題的苗頭。看起來很正常的好學生和乖寶寶身上其實潛存著各種誘發因素,只是因為性格特點在壓制這些問題,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很容易引發意想不到的問題。對各種孩子,家長都應該保持關心和教育。尤其是現在社會發展迅速,孩子們也面臨著各種壓力,警鐘必須長鳴,時刻引以為戒。2.體罰孩子破壞父母與幼兒感情“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國幾千年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但是根據權威機構和教育專家的長期研究發現,體罰孩子會有一定的“威懾”作用,但這種恐嚇式、威脅式教育并不利孩子的長期健康成長,甚至可能帶來心理創傷和疾病,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孩子性格需要長期養成和塑造,對小孩子進行“言語懲罰”或“體罰毆打”會導致孩子的自卑性格和逆反情緒。兩三歲的小孩已經有了初步的不明顯的自尊心和羞恥感,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家長不易察覺,或者察覺到而不重視。體罰手段治標不治本,傷害身體,影響心理,破壞父母與幼兒情感,一定要盡量避免,遇到別人體罰孩子也要進行阻止。3.消極漠視,不關心孩子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讓人終身收受益,孩子的心智很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所以“喪文化”等消極的人生態度不可取。人生難免有挫折,遇到困難不能逃避,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要不斷提升實力去獲得,而不是自暴自棄。如果你對自己的現在不滿意,就去努力改變,而不能埋怨生活。如果你對孩子不滿意,更不能帶著不良情緒去教育,而是要堅信自己的孩子不差。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做這做那,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訴求。如果遇到孩子撒謊厭學、失眠抑郁、逃學退學,管了也不聽,不要輕易放棄,聽之任之,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尋找原因,相信問題會逐步解決。4.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如果孩子犯錯了,作為家長應該怎么辦?什么才是最正確的做法我們不能下定論,但是肯定不是放任不管、聽之任之。遇到孩子一哭二鬧的情況,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讓步,他們習慣于對孩子妥協讓步。不少家長認為照顧好孩子就是替他做任何事情,不讓孩子受到一點委屈,他們不會對孩子發脾氣,總是認為孩子不懂事是因為年紀小,可是過分的溺愛反而傷害了孩子,甚至會影響整個家庭。減少溺愛,幫助孩子糾正錯誤才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二)家庭日常教育中出現問題的原因1.父母與幼兒之間不夠尊重與理解人與人相處,互相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十分重要,這條規則同樣適用于父母與幼兒之間。但是由于父母與幼兒之間的年齡差,由于血緣的特殊關系,反而很難做到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尊重,殊不知一味地單方面的付出會導致愛的天平失去本該擁有的平衡。作為成年人,作為更有生活經驗的父母,不僅自己要知道理解和尊重孩子,更要教會孩子學會彼此之間的相處之道——理解和尊重。從父母開始,學會理解和共情,尊重孩子的意愿,要去多多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隨著孩子年齡逐漸變大,孩子們也會逐漸掌握父母與幼兒相處的理解和尊重的基本原則。這樣,在今后的相處過程中,父母與幼兒雙方的關系才會越來越融洽、越來越和諧,也十分有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2.父母故步自封,沉浸于的權威孩子對身邊的事物具有天生的敏感度和旺盛的求知欲,并且樂于去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他們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各式多樣的信息呈指數級增長,流行趨勢一波接一波,孩子們和年輕一代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溝通語言,且不為家長所知。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父母的老去,父母與幼兒之間對待相同事物的觀點差異越來越大,世界觀和價值觀也不再相同。越是如此,越是需要包容和理解,爭辯是非對錯,強制說服對方只會導致事情越來越糟。父母不要故步自封,活在過去之中,而應該花點時間學習新鮮事物和知識,孩子們也可以邀請家長進入自己的圈子。3.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對家長的各種情緒是很敏感的。2歲的小孩子就能感知父母的表情和語氣,以及一些日常的情緒,比如生氣、高興、冷漠等等。真誠和投入是交流的基礎,很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以為自己和孩子進行了很多溝通,殊不知大都是無效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家長的怒火被點燃,漸漸地,雙方勢如水火,越來越難以溝通。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正確引導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雙方的視角一致,自然也能進行高效的溝通,有利于達成和解及其共識。父母則要放棄“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的姿態,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互相坦誠,尊重對方表達觀點的權利,這樣一切都會得到很大改善。4.家庭教育在生活中產生隔閡你有多久沒有擁抱過自己的孩子/父母了?回答這個問題會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會議,似乎中國人不是那么善于表達愛,有點難以啟齒的感覺,擁抱、親吻更是覺得不好意思。其實父母子女間肢體的接觸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加深,或粗糙或光滑的手指,鬢角的白發,額頭的皺紋,“觸覺”是一種深刻的記憶。父母忙于工作,子女忙于學習,導致雙方缺乏相同的生活經歷,進而缺少接觸和話題。在這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一層隔閡。回憶越來越暗淡,那么就應該有新的經歷去補充。多陪陪孩子吧,多陪陪父母吧,陪伴會產生愛。第四章良好的家庭日常教育克服策略(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家庭日常教育中,尤其是針對兒童的教育,主動權更多是在家長手中。所以,建立良好的家庭日常教育需要從家長側作為抓手和切入點。專家建議,在教育孩子時,要平視孩子,平等溝通,把孩子當做朋友,也要做孩子的朋友。當孩子們遇到生活中的難題時,要幫助他們、引導他們找到處理問題的方法。當和出現意見不一致時,要堅持平等對話、互相傾聽、換位思考。很多家長都會反映一個問題,自家的孩子越來越來,反倒覺得越來越不懂事了,更加難以管教了。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不妨換個角度,這正是說明孩子長大了,他們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自己的主見和判斷。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更要掌握溝通方法,減少批評指責,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學習一些交流方法和孩子交流。(二)努力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活到老,學到老。雖然已經離開學校,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依然要學習各種知識,比如家庭和諧的關鍵、夫妻經營之道、育兒經驗、情商和溝通等等。養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家長可以通過很多渠道進行學習,比如購買一些幼兒助于幼兒心理教育的書籍、聽專家講座、關注一些有關于幼兒心理健康的自媒體公眾號、和老師/家長溝通交流等等。理解其中的真正內涵,然后結合孩子情況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知識和方法去幫助孩子養成優良習慣、掌握科學方法、助力孩子成長、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心理性格。(三)寬容對待,耐心傾聽中國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導致很多父母濫用“權威”,而只有開明民主的父母才能培育出好的子女。以小壓大、對孩子的世界過度干預、傷害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打擊教育方式是絕不可取的,很容易導致孩子自卑或者叛逆。如果遇到孩子辯解的情況,一定不要阻止他,要讓他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他的申辯之言,切忌用自己的經驗和主觀臆斷去決定對錯。當然,對待孩子的錯誤要有包容之心,畢竟誰都會犯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要鼓勵孩子去修改錯誤、勇敢承認和面對不足。(四)改善父母的溺愛行為如果孩子一哭二鬧,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讓步,他們習慣于溺愛孩子,百依百順,而錯誤的判斷事情的嚴重性。他們總是認為孩子不懂事是因為年紀小,可是過分的溺愛無疑是一種變相的傷害孩子的方式。孩子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識,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才是地球的中心。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要急于滿足,應該多講道理多溝通,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結語孩子的能力和品質都大部分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在每一件經歷的事情之中。一位著名作家曾經說過:“好的家庭教育像是牛奶,可以滋養生命從幼小走向茁壯。”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真心關愛和諄諄教導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提倡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雙方互相尊重和信賴,但又保持獨立合作的。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狀態應該是平等且和諧的,它要求作為父母的一方擁有先進的教育觀念、成熟的育兒方法、夫妻雙方的默契以及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參考文獻[1]杜惠娥.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C]//.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期),2021:506-507.[2]彭海林,舒婷.家庭教育中父母情緒管理對幼兒心理成長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1,16(11):217-218.DOI:10.19738/ki.psy.2021.11.107.[3]范玉玲.信息時代下的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發展影響探究[J].天津教育,2021(14):6-8.[4]滕玲香.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J].智力,2021(07):165-166.[5]李莎.優化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發展指導策略[J].心理月刊,2020,15(13):29.[6]葛蘭.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2):127.[7]吳海蓉.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J].好家長,2019(79):3-4.[8]陳燕玲.關于幼兒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及家庭教育策略的探析[J].新課程(綜合版),2019(10):127.[9]彭迎萍.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策略[J].甘肅教育,2019(12):43.[10]徐克風.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C]//.浙江省第二十六屆基層衛生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