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機制的監測和DIC_第1頁
凝血機制的監測和DIC_第2頁
凝血機制的監測和DIC_第3頁
凝血機制的監測和DIC_第4頁
凝血機制的監測和DI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凝血機制的監測及DIC一.概述出血是ICU危重病人的常見病。在有危重基礎疾病的病人,如嚴重外傷,感染及惡性腫瘤,常有凝血功能障礙。出血障礙涉及范疇血管完整性障礙血小板功能障礙凝血及纖溶障礙正常的止血過程血管的止血功能血小板凝血途徑抗凝系統纖維蛋白溶解系統血管壁基本作用

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蛋白質,保持血管完整性。促凝作用內皮素,聚集和激活血小板物質,vWF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組織因子,抑制纖溶抗凝作用前列環素PGI2內皮衍生松弛因子,抗凝酶物質,硫酸乙酰肝素,AT-Ⅲ,TM,t-PA1.血管壁內皮細胞的促凝和抗栓功能EC表面積6,000

m21-2Kg,血管的止血功能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基底膜及細胞外結締組織)和小動靜脈(內皮層,中層及外層)血管受損時,基底膜及中層的膠原組織暴露,血小板流經暴露的膠原組織時,血小板聚集,被激活,有釋放反應。同時受損的血管產生組織因子—啟動外源凝血途徑。血管受損時,神經反射血管收縮,血流減慢,有利血小板聚集,產生血小板栓子,形成初期止血。血管受損時,多種體液因子,兒茶酚胺,5-羥色胺,血管緊張素,血小板激活產生血栓烷素A2,內皮細胞產生內皮素使血管收縮,凝血途徑被激活,最后形成纖維蛋白凝塊,完成止血過程。血小板血小板數量:?血小板〈50*109/L,有出血傾向;血小板〈20*109/L,可有明顯出血;血小板〈10*109/L,可致嚴重的致命出血。血小板〉400*109/L,出現血栓。血小板的功能初期止血功能血管收縮后血流減慢,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膜糖蛋白和vWF),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Ⅱb/Ⅲa),血小板釋放反應(血小板第4因子及?血小板球白,引起血小板的二相聚集)。二期止血功能血小板表面吸附多種凝血因子在血小板活化時釋放,參與凝血反應。Platelets’AAA:

adhesion,activation,

aggregationKottke-Marchantetal.ArchPatholLabMed—Vol126,

2002凝血因子因子Ⅰ: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2.0-4.0g/L,Ⅱ:凝血酶原,prothrombin,150-200mg/L,(VitK)Ⅲ:組織凝血活酶,tissue

factor,TF,腦,肺,胎盤,血管內皮及白細胞。Ⅴ:易變因子,labile/proaccelerin,5-10mg/L

Ⅶ:穩定因子,stable

factor/serumprothrombin

conversionaccelartor,SPCA血清凝血酶原轉化加速因子.0.5-2.0mg/L(vitk)Ⅷ:抗血友病球蛋白,hemophilia

A

0.1mg/LⅨ:血漿凝血激酶,hemophilia

B

血漿凝血活酶成分plasmathromboplastin

component/Christmas因子,3-4mg/L(Vitk)Ⅹ:stuartpower因子,6-8mg/L(VitK)Ⅺ:血漿凝血活酶激酶,plasma

thromboplstin

antecedent,PTA,血漿凝血活酶前質(內源),4-6mg/LⅫ:接觸因子,Hageman因子,2.9mg/LⅩⅢ:纖維蛋白穩定因子,fibrin

stabilizing

factor

25mg/L凝血因子因子Ⅰ: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是凝血系統中的一“中心”蛋白質,在凝血酶作用下,使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血漿濃度

2.0-4.0g/L,半衰期90小時。Ⅱ:凝血酶原,prothrombin,150-200mg/L,(VitK)凝血酶原活化后變成具有蛋白水解活性的凝血酶。半衰期60小時凝血因子Ⅲ:組織凝血活酶,tissue

factor,TF,唯一不存在正常血漿的凝血因子,其中腦,肺,胎盤,血管內皮及白細胞含有大量的組織因子。組織因子在凝血過程中的作用是作為因子Ⅶ(

Ⅶa)的輔助因子從而啟動外源性凝血過成。(組織因子的胞外區是因子Ⅶ(

Ⅶa)的受體,在鈣離子存在條件下,組織因子通過胞外區與Ⅶ(

Ⅶa)結合形成組織因子?因子Ⅶ(

Ⅶa)復合物,組織因子?因子Ⅶ使Ⅶ獲得凝血活性,組織因子?因子Ⅶa使Ⅶa獲得催化活性大大增加。)組織因子的活性組織因子活性組織(

/mg)肝臟10肌肉20?

腦50?

肺50胎盤2000凝血因子Ⅶ:穩定因子,stablefactor/serumprothrombin

conversion

accelartor,SPCA血清凝血酶原轉化加速因子.0.5-2.0mg/L(vitk)半衰期6-8小時它是一主要參與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凝血因子,而在凝血過程中因子Ⅶ活性不破壞,血清因子Ⅶ高于血漿。因子Ⅶ的作用是和組織因子形成活性復合物(組織因子?因子Ⅶ)后激活因子Ⅹ而啟動外源性凝血途徑。凝血因子Ⅴ:易變因子,labile/proaccelerin,5-10mg/L,半衰期12-15小時在凝血過程中,因子Ⅴ作為Ⅹa的輔因子,加速Ⅹa對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因子Ⅹ:stuartpower

因子,6-8mg/L(VitK)。半衰期48-72小時因子Ⅹ是處于內源性凝血途徑和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共同通路。經內源性(因子Ⅺa

?因子Ⅷa),外源性(組織因子?因子Ⅶa)凝血途徑的激活,因子Ⅹ轉為因子Ⅹa。因子Ⅹa在Ca2+存在條件下,于磷脂表面與因子Ⅴa形成復合物—凝血酶原酶復合物,凝血酶原酶復合物激活凝血酶原使之轉為具有酶解活性的凝血酶。(在凝血酶原酶復合物中,其功能的蛋白酶是因子Ⅹa,因子Ⅴa是因子Ⅹa的輔因子,因子Ⅹa是絲氨酸蛋白酶,它對凝血酶原的有限水解使之活化。)凝血因子Ⅷ:抗血友病球蛋白,hemophiliaA

0.1mg/L,半衰期8-12小時,因子Ⅷ的功能是作為因子Ⅸa的輔因子而參與因子

Ⅸa對因子Ⅹ的激活。但血漿中的因子Ⅷ異二聚體形式無內在活性,它經過凝血酶或因子

Ⅹa酶解激活才轉化活性形式的輔因子—因子Ⅷa。與因子Ⅴa一樣,因子Ⅷa無蛋白酶活性,在Ca2+存在條件下,因子Ⅷa和因子Ⅸa于磷脂表面形成復合物(因子Ⅸa ?因子Ⅷa

),使因子Ⅸa對因子Ⅹ激活的速率大大提高。凝血因子Ⅸ:血漿凝血激酶,hemophilia

B(血友病B)

血漿凝血活酶成分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Christmas因子,3-4mg/L,(Vitk),半衰期12-24小時因子Ⅸ的作用是在凝血過程中酶解激活因子Ⅹ使其活化為因子Ⅹa。在正常人的血漿中,因子Ⅸ是以酶原形式存在,不具備酶解活性,它只在被激活轉為因子Ⅸa,并要在鈣存在條件下,于磷脂膜表面與因子Ⅷa形成復合物(因子Ⅸa ?因子Ⅷa

)。因子Ⅸ被激活轉為Ⅸa

過程通過因子Ⅺa或因子Ⅶa

?組織因子復合物對Ⅸ中特定肽鍵的裂解,并需要鈣參與。凝血因子Ⅺ:血漿凝血活酶激酶,plasmathromboplstin

antecedent,PTA,血漿凝血活酶前質,4-6mg/L,半衰期48-84小時,是內源性凝血途徑中與接觸相有關的一種血漿凝血因子。因子Ⅺ是正常止血功能所需的一種凝血因子。在正常血漿中,因子Ⅺ是以酶原形式存在,它與高分子量激肽原非共價結合形成一復合物。因子Ⅺ與因子Ⅻ,前激肽釋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共同參與凝血的接觸相。經過接觸激活,因子Ⅺ被因子

a裂解激活成具有酶解活性的因子Ⅺa。凝血因子Ⅻ:接觸因子,Hageman因子,2.9mg/L,半衰期48-52小時,因子Ⅻ在凝血中作用是參與內源性凝血途徑的接觸相。正常血漿中因子Ⅻ是以酶原形式存在,當血液與帶負電荷的異物表面(玻璃,白陶土,膠原)接觸時,因子Ⅻ即會在前激肽釋放酶和高分子量激肽原參與下活化變為具有酶解活性的因子Ⅻ

a。因子Ⅻa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因子Ⅺ

轉為Ⅺa,啟動內源性凝血途徑。凝血因子ⅩⅢ:纖維蛋白穩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

factor25mg/L,半衰期72-120小時。正常情況下,血漿因子ⅩⅢ是以酶原形式存在,發揮功能需首先被凝血酶激活。激活的因子ⅩⅢ(

ⅩⅢa,a2,

*)是一種轉谷氨酰胺酶,使可溶性纖維蛋白變為不可溶的纖維蛋白多體。前激肽釋放酶,prekallikrein/prokallikrein,參與內源性凝血途徑和纖溶系統激活,激肽生成及炎癥反應等多生理或病理過程。血漿濃度1.5-5mg/L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kininogen,HMWK)是多功能蛋白,可以生成激肽;作為凝血因子參與內源性凝血途徑的接觸相激活;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與中性粒細胞或血小板結合而阻止凝血酶與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與中性粒細胞或血小板的結合。凝血過程凝血的共同途徑內源性凝血途徑接觸激活FⅪ

FⅨ外源性凝血途徑組織因子PLFⅦaFⅩFⅫ

HMWK TFPICIINHTFPICaFⅪaPTCa2+PLFⅨaF

ⅧaFⅩⅢCa2+PLFⅩaFⅤaTCa2+FⅩⅢaFgFmcFb凝血途徑內源性凝血途徑是參加的凝血因子全部來自血液(內源性),這一凝血途徑通常是因血液與帶負電荷的異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脂,膠原)接觸而啟動(接觸激活)凝血時間(clotting

time,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途徑外源性凝血途徑是指參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中,所需凝血因子有來自血液以外的(外源性),即組織因子(凝血因子Ⅲ)凝血酶原時間(

prothrombinfactor,PT)內凝途徑外凝途徑凝血活酶生成期凝血酶生成期纖維蛋白生成期ⅫaⅪaⅨaⅧa Ca2+ PF3ⅩaⅤa Ca2+

PF3凝血酶原(Ⅱ)凝ⅡⅢⅦaCa2+纖維蛋白原(I)纖白單體(Ia)維蛋白ⅩⅢ血酶a共同途徑ⅩⅢa維蛋 交聯纖

1964McFarlaneDavies凝血瀑布學說蛋白為中心Cell–basemodelof

coagulationHoffmann

and

Monroe(2001)提出凝血發生不是“瀑布式”,而是三種重疊的狀態的凝血新模型

。啟動,放大作用,繁殖

。Cell–basemodelof

coagulation啟動-小量凝血酶生成(1)TF+Ⅶa

在受損組織部位活化Ⅹ和Ⅸ;(2)Ⅹа +Ⅸа

→產生小量凝血酶Cell–basemodelof

coagulation放大-在開始期產生小量凝血酶活化輔助因子放大凝血過程(1)凝血酶活化和募集血小板(2)凝血酶活化Ⅴ

+Ⅷ輔助因子凝血酶活化Ⅺ因子在活化血小板的表面產生Ⅷа,Ⅴа和Ⅸ

а多反饋環放大凝血過程,觸發大量凝血復合物的形成Cell–basemodelof

coagulation繁殖—大量的復合物激活在活化的血小板表面上的Ⅹа因子,持續凝血酶產生,使纖維蛋白原轉化纖維蛋白形成穩定的凝血塊(1)在活化血小板表面以瀑布形式持續合成復合物(2)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3)

因子Ⅹ酶復合物(因子Ⅸ

а+因子Ⅷа)源于凝血酶原酶(4)纖維蛋白原轉化纖維蛋白并且

進一步通過纖維蛋白分子間有效交聯形成穩定血凝塊agulation血發生不是“瀑模型

。啟動,放CellHoffma布式”,大作–basemodelof

conn

and

Monroe(2001)提出凝而是三種重疊的狀態的凝血新用,繁殖

。3、凝血系統3凝血系統新凝血模型[細胞膜載體]纖溶—通過纖溶酶作用分解血凝塊和形成纖維蛋白。凝血酶與血栓調節蛋白和活化蛋白C和TAFI(凝血酶活化的纖溶抑制物)結合蛋白C活化纖溶纖維蛋白原可增強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活化作用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纖維蛋白被裂解和纖維單體釋放入血進入循環吞噬單核系統移行和清除纖維單體并且進一步刺激纖維母細胞的生長抗凝系統細胞抗凝功能

:正常血管內皮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細胞抗凝因子:抗凝血酶-Ⅲ蛋白C系統(蛋白C,血栓調節蛋白TM,蛋白S,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抗凝血酶Ⅲ抗凝血酶-

Ⅲ(AT-Ⅲ)正常水平:80-300mg/L。作用:滅活70-80%凝血酶,

抑制Ⅹa,Ⅸa,Ⅺa,Ⅻa以纖溶酶,胰蛋白酶,激肽釋放酶。蛋白C系統蛋白C系統抗凝作用:PC(Vitk),血漿2-6mg/L,半衰期10hPC被凝血酶,胰蛋白酶,蝰蛇蛇毒激活,為APC,可滅活凝血輔因子(Ⅴa,Ⅷa);阻礙因子Ⅹa與血小板結合;促進纖維蛋白溶解。血栓調節蛋白(TM)TM存在于除腦血管外的所有血管內皮細胞中。作用:TM與凝血酶的結合,抑制了凝血酶對因子Ⅴ及血小板的激活。蛋白SPS人血漿中22mg/L,vitK,作用:加速APC對Ⅴa的滅活,?阻斷補體系統的激活。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TFPI(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血漿54-142μg/LTFPI可以直接抑制活化的Ⅹ(Ⅹa),并以依賴Ⅹa的形式在鈣存在下抑制TF/Ⅶa復合物。還抑制胰蛋白酶,但不抑制凝血酶,活化蛋白C,t-PA。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組成成分1.纖溶酶原,2.纖溶酶,3.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t-PA)4.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活化劑(u-PA),5.纖溶酶原活化劑抑制物-1(PAI-1),6.纖溶酶原活化劑抑制物-2(PAI-2),7.α2-纖溶酶抑制劑(

α2-PI),8.富含組氨酸糖蛋白(HRG),

9.α2-巨球蛋白(

α2-M),10.C1抑制物(C1INH),11.因子Ⅻ,

激肽釋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源酶(HMW-K),

12.玻璃連接蛋白酶(VN)纖溶系統的激活途徑內激活途徑

通過內源凝血系統的有關因子。

→Ⅻa;PK

K;纖溶酶原→纖溶酶外激活途徑是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t-PA)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活化劑(u-PA),纖溶酶原→纖溶酶外源激活途徑是激活纖溶系統的制劑如SK,UK,重組t-PA注入體內,激活纖溶系統。纖溶系統中的主要成分關系外源激活UK,SK,rt-PA↓纖溶酶↑ ↑α2-PI,

α2-MC1INH纖溶酶原↑ ↑富含組氨酸

激肽釋放酶糖蛋白 接觸↓t-PA,u-PA↑PAI1,2因子Ⅻ

Ⅻa

→HMW-K激肽釋放酶原內激活系統外激活系統纖維蛋白單體交聯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極附屬物Bβ1-42X,Y,D,E多聚體,復合物D-二聚體X,,Y,,D,E,ⅩⅢa纖溶

酶纖溶

酶纖溶

酶凝血酶FPA, FPB極附屬物Bβ15-24X,,Y,,D,E,FDP5. 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原發性纖溶亢進:凝血瀑布沒有形成,無凝血酶生成,纖溶酶活性↑,導致纖溶亢進,纖維蛋白原被降解;FDP

↑繼發性纖溶亢進:繼發于凝血酶生成后,有纖維蛋白單體生成及交聯的纖維蛋白形成,而后發生的纖溶。FDP↑, D-D二聚體↑止、凝血障礙出血性疾病的發病機制血管壁結構與功能異常血小板質與量異常凝血因子質與量異常循環中抗凝物質增加纖溶系統綜合因素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纖溶系統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監測血管壁監測毛細血管抵抗力試驗出血時間(Bleeding

Time,B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檢測)血小板的監測血小板數量,血小板相關的免疫球蛋白血小板功能的監測血塊退縮,血小板黏附及聚集一、血小板計數(plt

count)[正常值](100-300)×109/L[臨床意義]血小板減少:①血小板生成障礙:再障、急性白血病、 MDS等;②血小板破壞或消耗增加:

ITP、

SLE、TTP、

DIC以及

藥物、感染等③血小板分布異常:脾大、脾亢血小板增多①一過性增多(反應性)

:急性大出血、溶血或脾切除術后,感染等。②持續性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慢粒、真紅、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等。血小板計數ICU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常見的原因:膿毒血癥,出血,藥物誘導的血小板減少性血癥少見的原因:肝素誘導性血小板減少,輸血后紫癜,化療后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免疫性紫癜,骨髓異常增生和骨髓纖維化血小板計數中度和重度的血小板減少不總是同義接近出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素誘導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癌癥相關性血小板減少都與血栓有關。在這些病例中,輸注血小板是禁忌癥。血栓彈力圖和其他的方法提供凝血動力學有助于高凝狀態診斷。血小板輸注的推薦意見適應癥:癌癥病人,特別白血病接受化療藥物,和低增生性血小板減少癥,如果病人的血小板減少至10,000個/mm3和WHO標準1-

2級,進行治療性血小板的輸注禁忌癥:肝素誘導性血小板減少血癥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計數WHO出血的分級0級:無出血1級:瘀點,瘀斑,分泌物和陰道污物輕度出血2級:出血總量通過常規的輸液而不需要輸注壓積紅細胞(例如鼻出血,血尿,咳血)3級:出血需要輸注1

或更多的單位紅細胞/天4級:致死性的出血,定義引起危及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大量出血和出血至重要生命器官(例如,

顱內出血,心包積血,肺出血)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癥臨床病理綜合癥,通常暴露肝素后5-10天后發生。造成靜脈和動脈的血栓,易造成致死性和致殘性。血小板基線下降大于5

0%,伴有其他的癥狀,如栓塞,缺乏其他的血小板減少的原因,肝素抵抗,注射部位皮膚的損傷。5-羥色胺釋放試驗,ELISA試驗確定抗PT4-肝素抗體,或肝素誘導血小板聚集試驗血小板功能的監測血塊退縮血小板聚集試驗血小板P-選擇素試驗(釋放功能)PFA100血栓彈力圖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功能的監測血塊退縮血小板聚集試驗血小板P-選擇素試驗(釋放功能)PFA100血栓彈力圖血小板功能Graphicfrompresentation“EmergingAnalytes”,P.Perotta,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

2004.試驗結果與下列因素有關血小板功能血漿vWF

水平血小板數量血球壓積正常

Col/Epi

閉合時間(closuretime

)可以排除血小板功能缺陷prolongedCol/Epiclosuretime-Col/ADPtest

performedNormalCol/ADPresultisaspirin-inducedplatelet

likelyprolongationofbothtestresults,inabsenceofanemiaandthrombocytopenia–furthertestingforqualitativePLT

disordersRef:Col/Epi<183sCol/ADP<122

s血小板功能Platelet

Aggregometer血小板功能Primarywave(when

seen)ReversibleMeasuresabilityofplatelets

torespondtoanexternalagonistandtostartto

aggregateWithoutenoughstimulus

orwithoutanintactprostaglandinpathway(to

generatethromboxaneA2

[TxA2]),plateletsdisaggregateSecondarywaveIrreversibleResultsincompleterelease

ofprimarilydense

granulescontents,mostimportantlyADP,afterstimulationGraphicaccessedURL/section/default.asp?id=1138_ccalvo7_0001,

2008.血小板功能ICU血小板功能障礙尿毒癥(血小板的黏附性明顯降低,花生四烯酸產物的合成減少和細胞內cAMP 的水平升高)肝臟疾病

(血小板數量及功能障礙)藥物誘導性紊亂

等原因導致的獲得性的血小板質量的功能障礙血小板功能藥物引起血小板功能紊亂低分子右旋糖酐,羥乙基淀粉,化學藥物,麻醉藥,放射造影劑,維生素E,魚油ω-3脂肪酸的提供,NSAIDS,乙丙酚,經常應用抗血小板的制劑這些藥物與血小板功能紊亂有關。血小板功能二凝血/抗凝血功能檢查篩選試驗相關診斷試驗血漿纖維蛋白原測定外凝途經ⅢⅦaCa2+纖維蛋白原(Ⅰ)纖維蛋白(Ⅰa)凝血酶原(Ⅱ)ⅫaⅪaⅨa,ⅧCa2+,PF3Ⅹa,ⅤCa2+,PF3凝血酶(Ⅱa)PT內凝途徑APTT[原理與方法]XII因子活化劑

Ca++

+

磷脂(代替PF3)啟動血漿內原性凝血途徑觀察血漿凝固時間(normal:32-43s,>正常對照10s為延長。)XII因子活化劑Ca++

+

磷脂(代替PF3)血漿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

APTT)篩選試驗APTT延長見于:內源性途徑的凝血因子缺陷(Ⅷ、Ⅸ、Ⅺ

:血友病A、B,因子XI缺乏癥共同途徑凝血因子缺陷:如FV、FX、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

嚴重肝病、DIC循環中抗凝物質增多普通肝素應用的首選監測指標-使APTT延長1.5-2.5倍。(肝素通過AT抑制因子Ⅱ,

Ⅸ,

Ⅹ,Ⅺ,

Ⅻ,內凝和共同途徑)APTT縮短見于高凝狀態(腦血栓、心梗、DIC高凝期)2.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

PT)[原理與方法]血漿+Ca+++TF→血漿凝固通過外源性凝血系統Normal:11-13s;應有正常對照,超過對照3s為延長血漿TF(兔腦粉)Ca++篩選試驗PT延長:遺傳性

VII缺乏遺傳性共同途徑因子I、II、V、X、缺乏Vitk缺乏癥、嚴重肝病纖溶亢進(如DIC后期)循環中抗凝物質增加,如

SLE口服抗凝劑首選監測指標:PT延長

2-3倍,(PTR=PTp/PTc,

2-3)(INR: 國際標準化比值

=

PTRISI,正常:1.0+/-0.1;口服抗凝:

2-3)PT縮短:高凝狀態PT和APTT

不正常的解讀流程PT和APTT的延長是否人為因素?病人是否接受抗凝劑(維生素K的拮抗劑,肝素,或直接血栓抑制物)?是否系統性疾病使PT和APTT延長?應用正常血漿進行混合試驗如何解釋?確定PT和APTT

延長除外人為因素高脂血癥黃疸紅細胞容積增高征或溶血的血漿標本藥物影響應用維生素K

拮抗劑(華法令)導致PT的延長,靜脈給與肝素或存在中心靜脈或動脈導管,標本從中心靜脈或動脈導管收集導致APTT延長系統性疾病應該詳細臨床評價→確定系統性疾病導致凝血時間的延長.(例如,肝臟疾病,結締組織疾病,或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和纖溶亢進)系統性疾病解釋凝血時間的延長,評估是否需要進行血漿混合試驗以確定有無凝血抑制物的存在。B 相關診斷試驗簡易凝血活酶生成試驗及糾正試驗STGT原理(SimpleThromboplastinGeneration Test)正常基質血漿(含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待測全血溶液(溶血)+(內源性凝血活酶)原)→測定基質血漿凝固時間

檢測內源性凝血系統凝血活酶生成有無障礙。(X因子以上的凝血因子)PT-APTT↑糾正試驗原理:STGT延長的全血溶液中分別加入Baso4吸附血漿(提供FVIII、XI、XII)(缺IX)正常血清(提供FIX、XI、XII)(缺VIII)正常血漿(提供FVIII、IX、XI、XII)

觀察凝血活酶生成是否糾正,以檢查內源性凝血活酶生成缺陷的因子。STGT延長+Baso4吸附血漿→不能糾正:IX因子缺乏血友病BSTGT延長+正常血清→不能糾正:

VIII因子缺乏血友病ASTGT延長+正常血漿→不能糾正→循環抗凝物Baso4吸附血漿或正常血清均能糾正STGT:XI缺乏C

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測定:凝血酶比濁法

,

雙縮脲法2-4克/L[原理][正常值][臨床意義]降低:①DIC②纖溶亢進;③嚴重肝病、低纖維蛋白原血癥;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測定:增高:①病理性高凝狀態,血栓性疾病,急性炎癥、手術創傷(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惡性腫瘤等②生理性: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三)纖溶系統檢查1.

血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

FDP原理、方法:“抗原—抗體”反應(乳膠凝集法)臨床意義:FDP↑見于DIC/原發性纖溶等2.血漿D—二聚體(D-Dimer,D-D)測定:原理:抗原—抗體反應;方法:乳膠凝集法意義:交聯的纖維蛋白的特異性標志陽性DIC(繼發性纖溶亢進)血栓形成原發性纖溶:陰性止、凝血檢查的選擇和應用1、皮膚、粘膜自發性出血(出血點瘀斑)一期止血缺陷(血小板、血管)?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功能(或加BT檢查)血管因素:直觀,毛細血管脆性試驗2、血小板正常/大面積瘀斑,皮下、深部、關節血腫凝血功能

(二期止血缺陷)?APTT↑

PT

-

內凝途徑因子缺陷:血友病A,B,XI因子缺乏癥循環中抗凝血因子(獲得性血友病)APTT

-

PT↑

外凝途徑因子缺陷:遺傳性VII因子缺乏癥維生素K缺乏(病理性抗凝物,較少見)APTT↑

PT↑

共同途徑因子缺乏(FX,V,II,I);DIC,肝病抗凝劑治療(病理性抗凝物,較少見)。APTT–PT- →XII因子缺乏STGT糾正試驗/凝血因子測定3、廣泛出血:血小板、血管壁、PT、APTT

正常纖溶亢進所致出血?TT,FbFDP,D-D,3P,(原發纖溶少見,繼發纖溶伴有PT、APTT異常)若纖溶指標也正常XIII因子?—尿素溶解試驗4.

廣泛出血:血小板↓PT、APTT

↑纖溶亢進(Fb↓

FDP,D-D,3P

陽性)DIC

?4.DIC第三部分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定義:微血栓廣泛的沉著于血管中,它可發生在許多疾病的病理過程,它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病理過程的一中間環節或稱綜合癥。由于在微循環中廣泛形成微血栓,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并繼發地激活纖溶系統,引起全身性出血。DIC還可由于血栓栓塞引起組織器官供血不足,功能障礙。致病因子激活凝血系統血液凝固性

微血栓形成血液凝固性

凝血因子

血小板

激活纖溶系統微循環障礙休克器官功能障礙出血DIC的病因感染性疾病

30%,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體感染,原蟲感染,真菌感染。產科意外

8.6-20%,羊水栓塞,前置胎盤,胎盤早剝,死胎潴留,感染性流產,子癇。外傷手術及創傷

12.7-15%,見胃,肺,胰腺,前列腺,子宮,心臟,胸腔,腎臟,膽道手術。大面積灼傷,擠壓綜合癥,骨折,毒蛇咬傷,腦組織創傷。癌腫與白血病

20-28.3%,多發生癌腫晚期,慢性DIC。各類急性白血病。內科與兒科10-21%心血管系統疾病

各種原因的休克(感染性休克多見),惡性高血壓,持續低血壓,肺梗死,巨大血管瘤,等消化系統疾病

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肝衰。腎臟疾病

急性腎小管壞死,腎病綜合癥,狼瘡腎。免疫性疾病

溶血性輸血反應,藥物過敏反應,系統性紅斑狼瘡,多動脈炎等內分泌系統疾病

糖尿病酸中毒其他兒科疾病

新生兒感染敗血病,RDS,溶血尿毒癥綜合癥,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硬腫。凝血抗凝血內源性凝血系統(Ⅻ因子激活開始)外源性凝血系統(TF入血開始)DIC的發病機制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Ⅹ

Ⅹa(Ⅴ+Ca2+、PL)凝血酶原

凝血酶纖維蛋白形成

纖維蛋白原

纖維蛋白固相激Ⅻ

活Ⅻ

a酶相激Ⅺ、Ⅸ、ⅧⅢ(TF)內源源性性

活凝血血系系統統

外源性性源凝血系統統系血TF-Ⅶ、Ca2+凝血內源性凝血系統(Ⅻ因子激活開始)外源性凝血系統(TF入血開始)抗凝血完整的血管內皮;血流速度相對較快;單核吞噬系統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質;ATⅢ、肝素、蛋白C、TFPI纖溶系統。DIC的發生是由于凝血力量超過抗凝血力量!DIC發病機制啟動機制內源性凝血系統被激活因子Ⅻ被激活a.血管內皮受損,內皮下基底膜和膠原組織暴露。b.細菌內毒素,血漿中游離飽和脂肪酸,抗原抗體復合物和體外循環器械的表面接觸等直接激活因子Ⅻ。因子Ⅺ直接被激活(不通過Ⅻa)A.內皮受損,血小板與內皮下結締組織的膠原誘導促凝活性(CICA)。B.急性胰腺炎時,大量蛋白酶入血循環,直接激活因子Ⅺ。內皮細胞損傷,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原因:感染、缺氧、酸中毒等。內毒素可直接損傷VEC,或通過TNF、IL-1、PAF、C5a介導VEC的損傷。血小正板常附內著皮細受胞損(的電內鏡皮掃細描)胞表面(單箭頭指示)。外源性凝血系統被激活組織因子(組織凝血活酶樣物質)進入血循環,被磷脂包裹后活化,繼而激活因子Ⅶ

,促進血液凝固。1)產科意外:a。羊水栓塞,b。感染性流產,c。前置胎盤,d。死胎潴留,(》5周,DIC50%)2)外科手術及創傷3)癌腫與白血病組織因子(TF)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肺、腦、胎盤、腫瘤細胞等含有豐富TF!血管外層結構恒定表達TF;內皮細胞、單核和嗜中性白細胞、巨噬細胞被激活后,也表達TF。ⅩⅩa主要由此機制引起的DIC在哪些科多見?外科,婦產科,腫瘤科。TF組織

釋放損傷Ⅶ,Ca2+TF-Ⅶa Ca2+磷脂1.膠原暴露,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2.釋放組織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血管結構示意圖3.損傷的VEC促進與PGI2、血栓調理蛋白(TM)Ⅻa膠 原Ⅻ

固相激活KPK中性白細胞、單核細胞、T細胞及血小板的聚集4.內皮細胞釋放的促凝和抗凝物質失平衡受損EC產生PAF、vWF等凝血因子;EC產生的抗凝物質有:血小板被激活大量聚集,形成大量血小板微血栓。紅細胞大量破壞,釋放ADP和紅細胞素,激活凝血。白細胞促凝物質釋放補體系統被激活,血小板聚集,釋放,促凝。血栓形成過程血小板粘附在內皮下膠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釋放RBC大量損傷的原因:異型輸血,各種原因的溶血。中性白細胞、單核細胞破壞能釋放組織凝血活酶,促進DIC發展。內毒素引起腎DIC②RBC破壞釋放ADP;暴露出磷脂,促進DIC發展。③促進DIC發生因素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肝臟清除功能受抑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有識別和清除血循環中促凝物質的功能。肝臟有滅活已激活的凝血因子(Ⅻa,Ⅺa,Ⅹa)的功能。高凝狀態

血液的凝固性增高而抗凝功能降低所造成的一種病理狀態。例如妊娠纖溶系統過度抑制DIC的‘啟動閥’下降

酸中毒,血流緩慢,脫水,營養狀態差。單核吞噬系統功能障礙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削弱。巨噬細胞吞噬血液凝固的調控失調活化蛋白C(APC)滅活Ⅴa、Ⅷa、阻礙Ⅹa生成及作用。血栓調理蛋白(TM)內皮細胞表面凝血酶凝血 蛋白C(肝產生)酶原凝血活性

ATⅢ(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抑制凝血酶活性DIC的失控敗血癥,癌癥,創傷,骨折合并癥:TF升高肝臟疾病:AT-

,PC/PS下降敗血癥:TM,PC下降妊娠:PS下降抗磷脂酶綜合癥,羊水栓塞,前列癌:血漿素升高DIC病理生理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繼發性纖溶期高凝血期

DIC

的早期,凝血因子相繼被激活,血液凝固性增加,形成大量的凝血酶,在該酶作用下,纖維蛋白原形成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FM)游離于血漿,在因子ⅩⅢa作用下,形成交鏈性的纖維蛋白,在微血管內沉積形成微血管消耗性低凝血期由于體內大量血栓形成,消耗了纖維蛋白及因子Ⅶ,Ⅹ,Ⅴ,Ⅷ,Ⅻ等,導致這些因子濃度下降。其他血漿因子消耗減少如激肽原及激肽釋放酶原,AF-Ⅲ和α2-纖溶酶抑制劑血濃度降低。緩激肽的生成使機體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生低血壓與休克,造成血液動力學的不穩定,加重DIC。繼發性纖溶期DIC時凝血機制被過度激活,微血栓大量沉積在小血管,刺激內皮細胞通過t-PA的釋放,以及Ⅻa與凝血酶,激肽釋放酶的作用而激活纖溶系統。纖溶系統被激活后,大量纖溶酶不僅降解纖維蛋白(原)至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而且水解各種因子如Ⅴ,Ⅷ,凝血酶等使之減少。FDP具有強大的抗凝作用。結果:出血加重DIC的臨床表現DIC的分型:1。急性型

起病急驟,數小時至1-2天,病程兇險,出血癥狀明顯并嚴重,伴短暫或持續血壓下降,見于嚴重感染,羊水栓塞,溶血性輸血反應,大手術后。2。

慢性型

起病緩慢,病程長,持續幾周,以血栓栓塞多見,早期出血不嚴重,如見癌腫播散,死胎潴留,海綿竇性血管瘤,SLE。臨床癥狀出血急性型84-100%,慢性型出血不嚴重。高凝期:無出血,血液高凝;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繼發性纖溶期:出血嚴重并廣泛,全身皮膚黏膜紫癜,淤斑,血腫,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出血,嚴重時胸腔,心包或呼吸道出血,關節腔出血,顱內出血是DIC的主要病變之一。一、出血DIC出血(腹主動脈瘤術后)DIC出血的臨床特點:廣泛、多個部位出血,不能用原發疾病解釋;常伴有DIC的其

它臨床表現,如休克等;常規的止血藥無效。DIC出血的發生機制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統微血栓形成消耗血小板、凝血因子出血纖溶酶

激肽釋放酶、組織釋放纖溶系統激活FDP

加重血小板、

(Y,

E)凝血因子消耗臨床癥狀休克急性型42-83%,一時性或持久性血壓下降。微循環障礙,回心血量減少;大出血致血容量不足;DIC激肽生生成,補體激活,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容量進一步下降;血流淤滯,局部營養障礙,引起小血管調節障礙,小血管擴張。休克DIC是通過啟動休克的3個始動環節引起休克的!致病因素凝血系統激活出血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

心泵功能

有效循環血量

休克激肽、補體、纖溶系統激活血管擴張、外周阻力

,通透性

臨床癥狀微血管栓塞致組織和臟器缺血,功能障礙。栓塞癥狀取決受累臟器與受累程度。溶血器官功能障礙DIC時,器官功能障礙主要由于微血栓大量形成肺!--呼吸功能障礙腎--腎功能障礙心--心泵功能障礙腎上腺皮質—華-佛綜合癥垂體--席漢綜合癥心肌中的微血栓肝內微血栓腎內微血栓(纖維蛋白特殊染色)肺泡肺內微血栓貧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DIC血象(裂體細胞)機制:1.RBC掛在纖維蛋白絲上,再不斷受血流的沖擊而引起紅細胞破裂;2.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RBC懸掛在纖維蛋白索上(掃描電鏡,左

2000,右

5200)實驗室檢查DIC高凝期:凝血時間縮短,APTT縮短,血小板黏附性增加。DIC消耗性低凝期:血小板數量減少,PT延長,APTT延長,纖維蛋白原減少。FDP可陽性。DIC繼發纖溶期:FDP陽性,D-二聚體陽性。/3P陽性。診斷及鑒別診斷診指標斷有引起DIC的病因DIC的臨床表現實驗診斷依據。(1971,Colman)主要診斷指標:血小板減少,PT延長,纖維蛋白原減少;輔助診斷指標:凝血酶時間延長,FDP增高,3P陽性國內DIC診斷標準(1994)(一)DIC的一般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礎疾病(2)有以下兩項以上的臨床表現①多發性出血傾向②不易用原發病解釋的微循環衰竭或休克③多發性微血管栓塞的癥狀,體征,如皮膚,皮下,黏膜栓塞壞死及早期出現的腎,肺,腦等臟器功能不全④抗凝治療有效。國內DIC診斷標準(1994)實驗室指標主要診斷指標:同時有以下三項以上異常。①血小板《100*109

/L或進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血小板〈50*109 /L)或有兩項以上血漿血小板活化產物升高(?-TG,?-血小板球蛋白,PF4血小板第4因子,TXB2血栓烷B2,GMP-140顆粒膜蛋白-140)②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

1.5g/L,或進行性下降,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1.8g/L,肝病<1.0g/L)③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20mg/L,肝病FDP

>

60mg/L),或D-二聚體水平高(陽性)④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呈動態變化(肝病時凝血酶原時間延長5s以上)⑤纖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⑥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不適用肝病)⑦血漿因子Ⅷ:C活性<50%(肝病必需具備)國內DIC診斷標準(1994)疑難病歷有以下一項以上異常①因子Ⅷ:C降低,vwf:Ag升高,

Ⅷ:C

vwf:Ag

比值降低②血漿TAT濃度升高或F1+2水平升高③血漿纖溶酶與纖溶酶抑制物復合物(PIC)濃度升高④尿纖維蛋白肽A水平升高國內DIC診斷標準(1994)(二)白血病合并DIC的實驗室診斷標準(1)

血小板計數低于50*109

/L或進行性下降,或有二項以上血漿血小板活化產物升高①

?-TG,

PF4,

TXB2,

GMP-140(2)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1.8g/L,(3)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20mg/L,或D-二聚體水平高(陽性)(4)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呈動態變化(5)纖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6)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國內DIC診斷標準(1994)(三)肝病合并DIC的試驗室診斷標準1)

血小板計數低于50*109 /L或進行性下降,或有二項以上血漿血小板活化產物升高①

?-TG,②

PF4,

TXB2,

GMP-140(2)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1.0g/L,(3)血漿因子Ⅷ:C活性<50%(4)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5s以上或呈動態變化(5)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60mg/L,或D-二聚體水平高(陽性)國內DIC診斷標準(1994)(四)基層醫院DIC的試驗室診斷標準診斷指標:同時有以下三項以上異常。(1)血小板<100*109

/L或進行性下降(2)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

1.5g/L,或進行性下降,(3)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20mg/L(4)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呈動態變化(5)周圍血破碎的紅細胞>2%國外DIC診斷標準Minna/Sietal第一項(1)血小板<150*109/L[正常(250+50)*109/L](2)凝血酶原時間>15s(正常對照12.0+1s),其活性<50%(正常對照)(3)纖維蛋白原<1.5g/L(正常對照

2.3+

4.0)(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50s,正常對照41

+

4s(5)3P試驗陽性國外DIC診斷標準Minna/Sietal第二項(1)FDP含量比正常對照增加2倍以上。或含量>8mg/L(間接血凝抑制),或20mg/L(乳膠凝聚法)(2)有纖溶亢進的指標(優球蛋白溶解時間〈120分)(3)血栓試驗陽性(正常陰性)其中第一項中任何3項加第二項中任何一項符合即可確診。DIC

的診斷相關于臨床病理2007起源于大面積局部的或全身的炎癥反應,

伴有宿主蛋白酶,細胞因子和激素的釋放,由于多發炎癥和多種血管細胞類型血管內皮的廣泛損傷。伴隨著啟動相后(a)血管擴張,失去內皮細胞之間的緊密聯接導致毛細血管的滲透和休克(b)失去調節控制功能,活化凝血途徑,和廣泛血栓形成,伴局部微血栓形成和在此部位其遠端器官受損,導致缺血和多個器官功能障礙,(c)隨后消耗和耗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導致出血和組織的出血。Bick試驗診斷的標準2007Ⅰ組:

促凝血的活化證據(1+2因子增高,纖維蛋白A

或B增高,TAT復合物升高,D-二聚體升高)Ⅱ組:纖溶活化的證據(D-二聚體增高,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高,纖維蛋白溶解酶增高,纖溶酶-α1抗纖溶酶復合物增高。)Ⅲ組:抑制消耗因子的存在(抗血栓素的降低,α2抗纖溶酶降低,肝素輔助因子Ⅱ降低,蛋白C

和蛋白S

降低,

TAT復合物的升高,PAP復合物的提高)Ⅳ組:終末器官損傷的證據(LDH的升高,肌酐增高,pH降低,PaO2降低)DIC

分類(2001)國際ISTH

DIC

專業委員會根據體內穩定調節功能紊亂情況,將DIC

分為兩類:1)非顯性DIC

(Non-Overt

DIC),指止血機制處于代償狀態的DIC,即pre-DIC;2)顯性DIC(Overt

DIC),指止血機制處于失代償狀態的DIC

,即臨床典型DIC

。顯性DIC

的診斷分五步,涉及的實驗診斷指標主要包括PLT、PT

、FDPs

、FIB。OvertDICScoring

SystemTaylor,FB,etal.ThrombHaemost

2001;86:1327動態評價凝血功能動力學1.雙相a

PTT

的波形分析2.粘彈性凝血監測(viscolastic

coagulationmonitoring)血栓彈力圖(TEM),激活旋轉血栓彈性描記法(ROTEMTM

),Sonoclot

analysis(SONOCLOTTM)是動態評價凝血功能動力學,提供一個對纖維凝固形成的圖像和血栓的生成過程雙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法國梅里埃(bioMerieux)公司研制的MDA血液凝固分析儀可以用以檢測雙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biphasicAPTT)。儀器是聯合應用光度計和分析軟件記錄血液凝固全過程的濁度變化,繪制出血液凝固過程中光率的波形變化圖像,提供從凝血因子被激活到纖維蛋白聚集形成之前的凝血時間、凝血速度和凝血加速度等變化的多種量化信息,以了解血液凝固全過程的動態變化。雙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正常人APTT圖形呈“乙”字形,其血漿凝固之前波形平坦,檢測疑診DIC患者,可以出現異常的凝血透射波形,其血漿凝固之前,坡度呈現下降曲線從波形圖可以看出,雖然正常人和DIC患者在APTT檢測的時間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DIC時,患者體內形成Ca2+依賴的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C反應蛋白(CRP)的復合物,后者導致透光度的改變,應用雙相APTT可以得到這一信息。Dowey對747例患者用雙相APTT診斷DIC,其靈敏為97.6%,特異性為98%陽性預則值為74%,陰性預測值99.9%在DIC出現

18h即可改變,可診斷DIC前期

。血栓彈力圖(TEM)??R:反應時間,也為凝血活酶生成時間,即血樣開始檢測到初始血凝塊形成所需的時間,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抗凝劑而延長,高凝狀態時縮短。3-8minK:凝血酶形成時間,即初始血凝塊形成至血凝塊達到一定程度(MA振幅20mm)所需時間。1-4min???α角(deg):纖維蛋白凝塊形成及加固的速率,K和α角反映Fib水平和部分Plt功能。47o-74oMA:最大振幅。反映血凝塊最大強度或硬度,主要取決于Plt數量和部分功能狀態33-73mm。Ly30:MA后30min時的振幅占MA的百分數,反映纖溶狀態。Ly60

MA后60min時的振幅占MA的百分數Clot

formationClottingfactors-

r,ktimesClot

kineticsClottingfactors-

r,ktimesPlatelets-

MAClotstrength/

stabilityPlatelets-

MAFibrinogen-

Reopro-modMAClot

resolutionFibrinolysis-

LY30/60;EPLA30/60Sonoclot

analysisSonoclot

analysisACT(SonAct,激活凝血時間)血液標本保持液態的時間,正常值為85-145s,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的狀況CR(clot

rate,

凝血速率),曲線上升的第一個斜率,反映纖維蛋白形成的速率,間接反映纖維蛋白原的水平。正常值為15-45

clot

signal

/min。TP(time

to

peak,達到高峰時間),凝血信號曲線達到高峰的時間,該高峰由纖維蛋白與血小板相互作用而成,可反映纖維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的量及功能,正常值〈30

min;MCS(maximal

clotsignal,最大凝血標記值)代表探針遇到的最大阻力值,其高度反映凝血收縮的強度,正常值70-90

clot

signal。PF(platelet

function,

血小板功能)

,反映血小板功能,依據血液標本結束液態階段(纖維蛋白多聚體形成)后凝血收縮的強度及速度(凝血收縮過程中sonoclot曲線各點的微積分值)計算出的相對值Sonoclot

analysis正常Sonoclot曲線通常可見兩個明顯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反映了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其上升支越陡(CR值大),說明纖維蛋白原的濃度越高,其轉變成纖維蛋白的速度越快;第一個高峰之后的曲線下降至第二個高峰形成及其后的下降支是纖維蛋白與血小板產生相互作用,血凝塊發生收縮的結果;第二個高峰越高、越陡,說明凝血收縮越強烈,纖維蛋白原的濃度越大,血小板參與凝血的綜合體現(反映血小板的量、功能及其與纖維蛋白相互作用的情況)越好.Sonoclot分析儀不但可反映凝血因子的狀況,而且也可反映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鑒別診斷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綜合癥(無凝血亢進)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貧血,血小板少,中樞異常,腎衰)凝血正常,纖溶正常。治療積極處理原發病或去除DIC的病因。抗凝治療。補充凝血底物及血小板。抗纖溶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DIC治療的總原則和目的去除產生DIC的基礎疾病及誘因適當的支持治療恢復正常血小板及血漿凝血因子水平阻斷血管內凝血和繼發纖溶亢進過程抗凝治療抗凝的目的在于阻斷血管內凝血的進行。1。肝素:抑制凝血活酶生成,凝血酶的形成,抑制凝血酶對Fg的水解作用。應用肝素的指征:A羊水栓塞,胎盤早剝,死胎潴留B嚴重血型不合溶血性輸血反應C嚴重感染,敗血癥D放射病E某些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素治療的缺點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并未顯示肝素能改善DIC患者的最終預后。由于肝素具有增加出血的潛在危險,尤其在止血因子消耗明顯或合并有肝腎功能不全時。抗凝血酶III大量消耗,使得肝素的作用大打折扣。另外DIC過程中生成的纖維蛋白單體也削弱肝素-抗凝血酶III復合體對凝血酶的滅活作用。血小板減少抗凝治療肝素劑量的調整:DIC的常規劑量,100-250mg/d酸中毒時,劑量偏大肝腎功能障礙,劑量減少血小板減少時,劑量減少血漿AT-Ⅲ減少時,肝素用量增加。抗凝治療2.水蛭素3.抗凝血酶-Ⅲ(AT-

Ⅲ)有抗凝血酶,活化的因子Ⅴ。4.活化的重組的蛋白C5.重組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新的抗凝制劑凝血酶的直接抑制物:重組的水蛭素重組線蟲抗凝血蛋白C2重組線蟲抗凝血蛋白C2該物質最早提取自線蟲屬動物,可以特異而有效地抑制組織因子/活化VII因子復合體恢復生理性抗凝血過程抗凝血酶III活化的蛋白C重組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抗凝血酶III最近一個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受控臨床試驗的結果又顯示,在敗血癥患者中使用抗凝血酶III,并不能顯著降低死亡率。活化的蛋白C近來有一個觀察活化的蛋白C用于敗血癥患者效果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