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專題透析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專題透析好教育云平臺--教育因你我而變好教育云平臺--教育因你我而變專題專題9××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常考題型常考題型考向考題考情古代中國的農業;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古代中國的商業;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21卷乙·26;2021年山東卷;2021年湖南卷;2021年廣東卷;20卷Ⅰ·26;18卷Ⅰ·26;考查角度: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狀況、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土地制度等考查方式:以文本為載體,要求考生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基礎上,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主要考查“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考查趨勢上注意以下幾點:宋代的經濟與文化;唐宋經濟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教材的斷層知識方法點撥方法點撥解答選擇題的主要方法(1)選擇題一般都涉及到歷史事件或現象,所以在做題時要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2)選擇題都是對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備選項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沒有的,因此同學們在做題時要注意辨別這些備選項表述的正誤,這是對學生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1.依托教材內容,考查古代中國的農業;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古代中國的商業;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等知識【解題技法】(1)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古代中國的商業;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的基本知識點A.先秦時期逐步形成中國傳統經濟模式(1)從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始于商,盛行于西周,隨著鐵器和牛耕的出現,“私田”大量出現,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開始瓦解。魯國的初稅畝,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商鞅變法從法律上確認了土地私有制。(2)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形成①產生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②主要特點:分散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市場交換少。落后性:注重精耕細作,但容易催生滿足的社會心態和民族性格。脆弱性:由于天災人禍的影響,小農很容易破產。保守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③與社會的關系:政治上,分散的小農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統一,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政策上,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自守政策。科技上:古代中國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小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也決定了古代科技無法實現根本性突破進一步發展為近代科技。文學上:很多文學作品反映了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理想和憧憬。家庭倫理上:小農經濟的條件下,“重男輕女”的思想、同時注重孝道、重視鄰里和睦等。(3)從“工商食官”到“重農抑商”①“工商食官”制度。手工業者和商人都是政府掌握的奴仆,他們必須按照官府的規定和要求從事生產和貿易,屬于壟斷經營。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營手工業的出現,官營手工業效率低下,周王室的衰微,導致了“工商食官”制度的衰落。②“重農抑商”政策。戰國時期形成這一政策主要是戰國時期是封建制度確立時期,農業是封建經濟的核心,商業發展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了農業的發展,不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保障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但在封建社會晚期其破壞了正常的商業經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和經濟發展,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造成了中國的落后。B.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從經濟構成的角度看我國古代農業經濟具有以種植業為主、以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特點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的不斷改良,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從生產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為單位、將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從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導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重要特點C.中國古代城市演變的特點從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軍事重鎮;唐代以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增強;宋代以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超過了政治功能從城市的商業活動上看由限制到逐漸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開,嚴格限制商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宋代逐漸打破市坊界限從城市數量和規模上看商業城市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明清江南地區出現了大批的工商業城鎮從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體現君主專制統治的理念;區域分布與經濟重心緊密相連;唐宋以后,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漸增多從市民階層的變化上看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影響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同樣也推動了市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D.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營形態管理方式勞動力產品用途流通方式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集中生產、大作坊無償調用各類工匠(匠戶)武器等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場流通民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私人自主經營民間工匠民間消費市場流通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農民家庭成員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備注(1)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在資金、人才和經營規模上占有絕對優勢,代表最高技術水平(2)明中葉以后,在紡織、制瓷、冶礦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E.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戰國以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即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專營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國家對某些重要商品實行專營專賣制度,從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開始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制度,明清時期又有進一步發展“海禁”和閉關鎖國明清時期,政府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乾隆以后,為維護封建統治,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典例】(2021年全國乙卷)如表是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單位:戶,據如表可知,在此期間都名西漢末東漢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間)5677120123太原(今屬山西)16986330902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屬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廣西間)21092212284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答案】A【解析】由材料數據可知,西漢末到東漢中期,長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長,而長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卻不同程度下降。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和長江以南地區經濟發展加速有關,故A正確;東漢時期豪強大族勢力逐漸增強,故B錯誤;材料數據無法說明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故C錯誤;個體農耕經濟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錯誤。2.抓住文獻材料主旨,直擊題目考查相關知識點【典例】(2020年新課標全國卷Ⅰ,26)北宋時,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萬斛,令江淮兩浙諸路種植,后擴大到北方諸路;宋仁宗時,大、小麥被推廣到廣南東路惠州等地。南宋時,“四川田土,無不種麥”。這說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發明翻車提高了生產力C.區域經濟發展均衡D.民眾飲食結構根本改變【答案】A【解析】占城稻具有耐旱、適應性強、生長期短特點,占城稻的推廣,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小麥推廣到南方,有利于南方的麥稻輪作,也提升了土地利用率。A正確。曹魏時發明翻車,B不正確。宋代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重心位于南方,南方經濟發展優于其它地區,C不正確。占城稻北上,大、小麥南下,民眾飲食結構會有所改變,但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不會“根本改變”,D不正確。【解題技法】(1)從材料占城稻具有耐旱、適應性強、生長期短特點,占城稻的推廣,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小麥推廣到南方,有利于南方的麥稻輪作,也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得出考查知識點為兩極世界的形成及戰后世界格局。(2)鏈接古代中國經濟演變等知識點A.從新的視角認識北宋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與集中是我國古代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為突出。(1)表現:土地私有制大發展;土地所有權頻繁轉移;土地所有權的日益集中與土地經營的日趨分散;官田的私田化等。(2)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的私有制,主要原因是宋代實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3)影響①消極影響:由于大量自耕農喪失土地,使國家賦稅收入受到影響;另外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農民起義不斷。②積極影響:租佃制下,土地所有者對勞動者的人身控制松弛,勞動者有一定的自由權利,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富余的勞動力可以轉向工商業、服務業等領域,最終實現社會的全面繁榮。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積極改進生產工具、革新技術,使精耕細作向縱深方向發展。B.中國古代手工業沒有出現生產領域技術革命的原因(1)市場因素——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對市場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營壓制——官營手工業占據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加之其規模大、技術精,對民營手工業產生了沖擊。(3)政策限制——手工業者社會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對之征收重稅。(4)社會動蕩——民間手工業力量弱小,封建社會的動蕩往往對其沖擊巨大。(5)技術水平——技術傳承具有封閉性,難以得到交流提高。C.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表現及影響(1)原因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地廣人稀、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為江南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③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地區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并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④南方統治者為發展實力,重視發展經濟,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⑤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引種,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⑥海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繁榮。⑦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⑧政治中心的南移。(2)過程①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開始得到開發。②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③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乎沒有差距。④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⑤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3)表現①南方戶口超過北方,戶口分布重心的南移。②南方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全面超過北方。③南方地區在國家財政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4)影響①對經濟布局的影響。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縮小,南北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共同促進了我國古代經濟的發展。②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促進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交流。③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④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南方教育不斷發展,教育文化中心不斷南移,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狀元的變化。自唐到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⑤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⑥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其可持續發展。D.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1)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流向北人南遷由黃河流域遷向長江中下游地區。如西晉末年北方人民南遷和五代十國時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邊疆移民政府組織軍民遷移,從事戍守、開發、屯田等。如秦朝遷50萬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區華人外流我國古代出現的到海外謀生、居住現象,形成華人外流。如鄭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外族內流在長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少外國人來華經商定居,形成外族內流,如唐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國一些地區居住(2)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政治因素鞏固邊防、開墾荒地、限制富豪、文明開化等政治需要成為促成移民的因素環境因素戰亂和自然災害嚴重頻發之地的人民向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之地遷移是歷史上的一種常態經濟因素生產方式落后地區的人民向擁有先進生產方式的地區遷移(3)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意義①人口分布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有利于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④有利于邊疆的開發和國防的鞏固。⑤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經濟文化的發展。E.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帶來的社會影響1.政治方面:封建社會初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形成和封建統治的加強;封建社會中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封建政權的鞏固,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經濟上瓦解著封建經濟基礎,政治上動搖著封建統治秩序,思想上沖擊著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產生。2.經濟方面:刺激了農業、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3.社會生活方面: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價值觀念逐漸發生變化,商人地位不斷提高。4.文學藝術方面:推動文學藝術日益世俗化、平民化、個性化。試題匯編試題匯編1.(2021·海南海口三模·6)元明清以來的省制,河北指黃河以北,河南指黃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與湖北指以洞庭湖為南北之界等。這樣劃分政區界有利于A.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B.農業生產和抵御自然災害C.區域政治文化的趨同D.維系地方政權的獨立自主【答案】B【解析】元明清時期,遵循山川形便原則劃分政區界線,把山川地貌、地理環境相同的區域劃為同一行政區,利于農業生產和抗御自然災害,客觀上是順應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發展規律的明智之舉,故選B項;經濟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時已完成,排除A項;區域政治文化各有特色,互相之間只能“交流”“交融”,不能“趨同”,排除C項;元明清時期是統一的政權,不存在地方政權,排除D項。2.(2021·海南海口三模·2)下表反映了當時秦漢時期出土的四種鐵農具比例統計類別初耕農具播種農具中耕農具收獲農具比例61%7%22%10%A.小農經濟形成B.鐵器廣泛應用C.注重精耕細作D.社會分工明確【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出土鐵農具的類型齊備,從開荒整地到收獲加工擁有一套完整的農具體系,這些極大地促進了秦漢農業深耕細作技術體系的發展和農業效率的提高,故選C項;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形成,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鐵農具種類,沒有涉及鐵農具使用范圍、冶煉數量,得不出“廣泛應用”的結論,排除B項;社會分工是指動物進行各種勞動的社會劃分及其獨立化、專業化,排除D項。3.(2021·江西鷹潭二模·25)經兩漢之際社會大動亂的破壞,關中經濟一度殘破,“民饑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一時成為廢墟。然而經數十年恢復,在東漢時期依然具有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東漢關中經濟恢復,主要原因是A.傳統重農抑商政策B.新農具新農技推廣C.北方邊境相對安定D.關中平原環境恢復【答案】B【解析】據材料“然而經數十年恢復,在東漢時期依然具有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可知兩漢時鐵犁牛耕的推廣,農業耕種技術的進步與推廣,農業生產得以恢復,故選B項;政策只是原因之一,關鍵還在于生產力,排除A項;北方邊境穩定只能確保經濟不被破壞,并不能促進經濟恢復,排除C項;關中平原環境恢復只是客觀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4.(2021·廣西高三畢業班4月高考模擬聯考·26)下表是北宋初年政府下達的一系列命令。此表可以用來說明當時北宋統治者時間內容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自今百姓能廣植桑棗開荒田者,并令只納舊租,永不通檢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江浙等路……民多流亡棄地,遂為曠土,宜令諸州籍其隴畝數,均其租……召游民勸為耕種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今年以來,天災相繼,民多轉徙……應諸道州府軍監管內曠土,并許民請佃,便為永業,仍與免三年租稅A.實行減租減息政策B.積極推行均田制度C.重視穩固統治基礎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據材料圖表中“今百姓能廣植桑棗開荒田”“召游民勸為耕種”“許民請佃”等信息可知,北宋初年,封建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這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維護封建統治,故選C項;材料圖表信息只涉及“減租”沒有“減息”,排除A項;據所學均田制在唐朝已經瓦解,排除B項;據所學北宋時期,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排除D項。5.(2021·遼寧丹東二模·4)宋政府規定,在蜀鹽區煮井大為監,小為井,“監則官掌,井則土民干’如其數輸課,聽佳旁境販賣,唯不得出川峽”。這表明宋代A.民間制鹽業得到政府的支持B.國食鹽資源短缺而強化管理C.蜀鹽的產銷基本由政府控制D.食鹽產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答案】C【解析】據“監則官掌,井則土民干鬻。如其數輸課,聽往旁境販賣,唯不得出川峽”可知,宋代對于鹽的生產與銷售限制非常嚴格,基本上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故選C項;政府是限制民間制鹽,而不是支持,排除A項;材料強調食鹽需要嚴格管控,并未提及其資源短缺才需要管控,排除B項;材料只是說及食鹽的管控,沒有涉及食鹽的集中地,排除D項。6.(2021·天津河西區二模·2)“景德鎮位于昌江畔,附近盛產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嶺土。北宋景德年間,其生產的影青瓷成為貢品,景德鎮因此得名。歷經兩宋之際和元末的大規模戰亂,至明朝,遂成‘天下窯器所聚’的瓷都。”從上述材料看,景德鎮遂成“天下窯器所聚”的瓷都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推廣B.獨特的資源優勢C.商品經濟的發展D.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歷經兩宋之際和元末的大規模戰亂,至明朝,遂成‘天下窯器所聚’的瓷都”可知經歷了兩宋更迭和元末戰亂后,景德鎮的瓷器生產獲得了較大的發展,說明穩定的政治環境是景德鎮手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故選D項;景德鎮的發展歷經宋至明清多個朝代,歷屆朝代政策并非一致,因此政府政策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項;高嶺土并非景德鎮的獨特的資源優勢,其他地區也有,但并不是每個地區都發展如景德鎮,排除B項;朝代更迭和戰亂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受挫,因此商品經濟的發展并非景德鎮瓷器生產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7.(2021·江蘇蘇錫常鎮二模·5)明末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評論道:“所徭供百萬之賦……全賴此一機一杼而已。非獨松(江)也,蘇杭常鎮之幣帛枲纻(注:枲,麻的一種;纻:麻布),嘉湖之絲鏟,皆恃此女紅末業,以上供賦稅,下給俯仰。若求諸田畝之收,則必不可辦。”這說明A.明代后期自然經濟開始解體B.紡織業是江南重要經濟來源C.農業賦稅重影響農產品種植D.江南紡織生產以謀利為目的【答案】B【解析】明末,松(江)、蘇杭常鎮和嘉湖等地紡織業發達,是當地人完成政府賦稅和解決民生的主要生產部門,農業生產地位下降等,說明紡織業是江南重要經濟來源,故選B項;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A項;材料表明紡織業是當地人完成政府賦稅和解決民生的主要生產部門,沒有涉及農業賦稅重,影響農產品種植,排除C項;“以上供賦稅,下給俯仰”表明是為了完成政府賦稅和解決民生問題,不是為了謀利,排除D項。8.(2021·湖北武漢五月供題·5)從明代天順四年(1460)開始,朝廷不斷下令額外增造絲織品,遠遠超出官營絲織作坊的生產能力,各地織染局不得不通過中間包攬人,利用民間機戶“加工定貨”。這一舉措A.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B.反映了重農抑商政策變化C.刺激了區域長途販運貿易繁榮D.促進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答案】D【解析】明代中后期,各地織染局在官營絲織作坊不能完成朝廷增造絲織品任務時,通過中間人,向民間機戶“加工定貨”,擴大了市場,促進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故選D項;各地織染局向機戶“加工定貨”的現象,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已經出現,排除A項;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材料強調官營作坊不能完成任務時才向民間機戶“加工定貨”,沒體現放寬工商業的發展,排除B項;各地織染局向本地的民間機戶“加工定貨”,并不能刺激區域長途販運貿易繁榮,排除C項。9.(2021·山東普通高中學科等級考試模擬卷二·2)下表是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和東漢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年,三輔地區(今關中平原一帶)和三河地區(俗稱關東或“山東”,崤山以東黃河流域一帶)戶口統計表,據此推知東漢時期漢平帝元始二年漢順帝永和五年戶人口戶人口三輔地區(關中)6471802436360107741523860三河地區(關東)75458627702884617992383188三河與三輔比率%116.6154.8428.6454.9(注:以三輔地區為100)——據《漢書·地理志下》與《續漢書·郡國志一》記載A.政府重視發展山東經濟B.經濟中心逐漸東移C.大量人口由西往東遷移D.豪強地主經濟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東漢順帝時期關東地區的人口和戶數相比西漢平帝時期占比明顯增多,主要是因為東漢的都城從西安遷往了洛陽,政治中心東移帶動了經濟重心東移,故選B項;人口遷移主要體現的是生產的需要,與政府關系比較弱,排除A項;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東漢順帝時期相比西漢平帝時期人口和戶數明顯增加,但是無法確定增多的人口的具體來源方向,排除C項;豪強地主經濟的發展會導致人口減少和社會不穩定性,排除D項。10.(2021·江蘇新高考第二次適應性考試·5)明中后期,以徽商、晉商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體積累了大量財富。當國家財政和國家救濟發生困難時,明朝政府會向他們尋求幫助,并授予“義民”“冠帶榮身”等榮譽稱號,以及給予國子監的入學資格作為獎勵或交換。由此可見,明中后期A.商人財富得到國家認可B.抑商政策因追求財富而改變C.商幫控制國家經濟命脈D.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已被拋棄【答案】A【解析】明朝時期當政府出現財政困難之際,會主動求助于商幫群體,并授予該群體榮譽稱號,說明的是當時商人的財富獲得國家認可,故選A項;明朝沒有改變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商幫無法控制經濟命脈,明朝時期的經濟命脈是農業,排除C項;明朝時期的傳統仍然是學而優則仕,排除D項。11.(2021·江蘇新高考第二次適應性考試·4)南宋商人得到當地富戶擔保,可拿到市舶司發放的“公憑”赴海外經商。宋孝宗隆興二年制定回舶之限:自拿到“公憑”之日起,如果能在五個月內回港,即可享受稅收減免;超過一年才回港者,就會被市舶司“根究”。據此推斷,南宋政府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財政收入B.打擊商人富戶C.限制外貿規模D.保護海商利益【答案】A【解析】南宋市舶司根據商人的貿易周期進行賦稅征收,這有利于推動商人縮短對外貿易的周期,增加對外貿易的次數,從而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故選A項;宋市舶司根據商人的貿易周期進行賦稅征收,這有利于推動商人縮短對外貿易的周期,促進對外貿易,沒有打擊商人富戶,排除B項;宋市舶司根據商人的貿易周期進行賦稅征收,這有利于推動商人縮短對外貿易的周期,促進對外貿易,排除C項;保護海商利益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D項。12.(2021·江西南昌二模·25)唐代均田令規定,官吏和勛官可以按照品級占有數量不等的官人永業田和勛田;還規定寬鄉有剩田處可以占田過限。這些都給地主官僚多占田地提供了合法的根據。據此可知,唐初期A.自耕農的數量急劇減少B.均田授田以官僚為主要對象C.客觀上利于均田令推行D.實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C【解析】據材料“這些都給地主官僚多占田地提供了合法的根據”可知,雖然唐初期的均田令并未避免土地兼并,但是其為官吏授田提供了便利,客觀上使官吏有更大動力去執行,進而有利于均田令的推行,故選C項;據所學均田制的知識可知,其在實行初期使農民獲得一定的土地,自耕農數量有所增加而非急劇減少,排除A項;據所學均田制的知識可知,其授田主要對象是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而非官僚,排除B項;均田令是為了抑制土地兼并而非不抑兼并,排除D項。13.(2021·廣東汕頭二模·3)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按月記錄了當時的農事活動。下表整理自該書。月事一月祭祖、上椒酒于家長、祈豐年、命成童以上習《五經》、命女紅織布、種春麥、瓜果等、釀酒作醬、伐竹木。二月祭太社、習射以備不虞、命縫人浣冬衣、種藥制藥、賣糧食、收薪炭。三月令蠶妾治蠶室;蠶畢生,乃同婦子,以勤其事,無或務他,以亂本業,有不順命,罰之無疑;種稻、豆、麻等;賑濟族人;繕修門戶,警設守備,以御春饑之寇。由表可推知,該書集中反映了東漢A.小農經濟的生產狀況B.大地主田莊經濟形態C.土地公有制發展情況D.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答案】B【解析】由表格可知其中的農事活動中有“釀酒作醬”、“命女紅織布”、“命縫人浣冬衣”、“有不順命,罰之無疑”、“警設守備”等信息,可知這些不是一般小農家庭都可能有的活動,所以應該屬于大地主田莊的農業、手工業等經濟形態,故選B項;上述涉及到的活動只有大地主田莊才能都實現,所以不是小農家庭的生產狀況,排除A項;題干有“家長”、“族人”等信息,可知不是土地公有制,而是土地私人占有的情形,排除C項;表格中只能體現農業種植和養殖的種類,沒有技術進步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14.(2021·寧夏銀川二模·27)下表是明代安徽徽州祁門縣李舒家的戶籍信息,這可以用來說明當地登記時間戶主耕地(畝)非耕地(畝)總計(畝)1391年李舒16.342.1918.531403年李務本(李舒之子,后天折)35.582.1937.771412年李景祥(宗族過繼)0001432年謝榮娘(李舒遺孀)5.4305.43A.自耕農土地買賣頻繁B.夫權弱化女性地位提高C.土地所有權較為穩定D.君權強化影響經濟發展【答案】A【解析】據上表,可知安徽徽州祁門縣李舒家所占有的土地在不斷減少,結合時間說明這與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工業分析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徐州市部分2025年初三下開學檢測試題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七臺河職業學院《植物地理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隧道施工技術A》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高新科技職業學院《衛生化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應天職業技術學院《新藥研發案例中的藥物化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知識表示》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模糊系統在金融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全面剖析
- 數字化營銷策略在體育用品中的應用-全面剖析
- 智能攝影設備創新-全面剖析
- 部編人教版小學4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全冊教案
- 【新教材】2024-2025學年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6 《散步》課件
- 歌詞:半生雪(學生版)
- Unit 1 Science Fiction詞匯學習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中英語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四冊
- 訴前調解申請書
- DB33T 809-2010 農村水電站運行管理技術規程
- 民航貴州監管局制員工招聘筆試真題2023
- 2022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附課標解讀)
- 天津市保溫裝飾板外墻外保溫系統技術規程
- 《 大學生軍事理論教程》全套教學課件
- CJT 526-2018 軟土固化劑 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