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興盛_第1頁
清朝前期的興盛_第2頁
清朝前期的興盛_第3頁
清朝前期的興盛_第4頁
清朝前期的興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每年都有游客來欣賞喬家大院的建筑,品味晉商文化,想象晉商的富有。晉商的主要活動有哪些?與之匹敵的商幫叫什么?1商業的繁榮農業、手工業的開展人口的增長23康乾盛世41.了解清朝初年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的情況。2.掌握清朝前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概況。3.知道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原因及帶來的問題。1.清朝前期,_____等糧食產量顯著提高。_____和______普遍種植,成為我國南北方廣闊勞動人民的主要糧食。2.制瓷中心_______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工藝水平也有了新突破。______的絲織生產超過了蘇州和杭州,成為新興的絲織業中心。3._____、_____、_____、_____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業城市,號稱“天下四聚〞。4.清政府推行“__________________〞等政策,人口迅速增長。水稻景德鎮甘薯玉米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北京南京漢口蘇州佛山1.背景統治者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順治、康熙、雍正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一〕農業的開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探究一玉米甘薯思考:清朝前期普遍推廣和種植的高產作物有哪些?農業玉米、甘薯普遍推廣種植原產美洲農作物傳入中國的路徑南美洲北美洲棉花、煙草、甘蔗等經濟作物種植也更加廣泛農業開展的具體表現:一.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和廣泛種植1.水稻等產量顯著提高;2.高產作物如甘薯、玉米等從海外引進后普遍推廣3.經濟作物如:棉花、煙草、甘蔗等的種植更加廣泛;二.農業技術的進步1.耕作技術的改進;2.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推廣;3.南方農作物的種植技術在北方得以推廣;三.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清朝前期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的史實給我們怎樣的啟示?第一,擴大耕地面積有利于農業的的開展,如清朝前期存在著大量荒地,政府鼓勵人們大量開墾,從而促進了農業的開展;第二,過度擴大耕地面積會破壞生態平衡,不利于社會的開展。〔二〕手工業的開展〔1〕制瓷工藝水平有了新的突破;〔2〕南京成為新興的絲織業中心;〔3〕礦冶業、采煤業、造紙業等也得到了開展。具體表現:景德鎮的青花瓷青花海水行龍瓷扁瓶明朝青花盤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手工業南京的云錦云錦是絲綢中最高貴的一種,有“寸錦寸金〞之說。云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寧〔南京〕設置織造府。《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人在江寧織造府任職長達65年之久。蘇州的絲,杭州的綢,南京云錦蘇杭愁。蘇州〔明代絲織中心〕南京〔清代絲織中心〕手工業開展的狀況:

第一,生產工具的改進;第二,生產技術提高;第三,生產規模擴大;第四,分工更細。1.原因:〔1〕清朝前期農業的開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開展,手工業的開展又進一步加快了農產品的商品化,促進了商業的繁榮。〔2〕清朝前期商業的繁榮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清軍入關后,經濟殘破,為了恢復經濟,政府實行一些扶持商業開展的政策。)二、探究點:商業的繁榮2.表現〔1〕農村集市、城鎮集市繁榮,店鋪林立,商品繁多;〔2〕北京、漢口、蘇州、佛山號稱“天下四聚〞;〔3〕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比方:晉商和徽商。晉商俗稱“山西幫〞,亦稱“西商〞、“山賈〞。在漫長的歷史中,晉商以山西富有的鹽、鐵、麥、棉、皮、毛、木材、旱煙等特產,進行長途販運,設號銷售,套換江南的絲、綢、茶、米,又轉銷西北、蒙、俄等地,其販運銷售活動普及全國范圍,形成了成為能與南方徽幫相抗衡的最有經營實力的北方晉幫集團。晉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已開展到鼎盛。特別是到清朝中葉,山西商人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要,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開展,咸同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占全國的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商人群體徽商徽商與晉商齊名,徽商又稱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幫〞。它是舊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團之總稱。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后代有開展,明成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經營文房四寶,走出一條日后教科書上才有的貿易路線:東進蘇杭無錫常,搶灘蕪湖商道,掌控長淮水運口,南達湘、蜀、云、貴、川,往來京、晉、冀、魯、豫間,遠涉西北、東三省。最后,西進贛、湘,沿東南達閩、粵兩省,直至揚帆入海與日本進行貿易。此時的徽商到達鼎盛時期,“無徽不成商〞開始叫遍天下。祁縣喬氏喬家的商業字號有200多處,流動資金就有白銀700-1000萬兩,再加上各地房產,喬家的資產相當于現在的八、九十個億。

【喬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共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學和居住民俗研究價值,故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姑蘇繁華圖北京、漢口、蘇州、佛山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業城市,號稱“天下四聚〞。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到達1.01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開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三、探究點:人口的增長1.國力強盛,社會穩定;2.耕地面積擴大;3.高產作物的廣泛種植;4.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5.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1.人口增長的原因: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是指中國清代康熙年間對賦役制度的改革措施。規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國的丁數為準,此后到達成丁年齡的,不再承擔丁役。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宣布將丁銀稅額固定、不再增收的主張,準備命令各省督撫將現行錢糧冊內有名丁數永遠作為定額,不再增減。對以后新生人丁(即盛世滋生人丁)不征錢糧;而丁銀并不按丁計算,丁多人戶也只交納一丁錢糧。2.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①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漸突出。②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③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經濟的持續開展。積極:促進了經濟的開展,增加了勞動力和擴大了商品銷售市場。消極: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影響了經濟的持續開展。分組討論: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影響康乾盛世探究四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1684——1795〕,經濟得到全面恢復與開展、國家穩固、社會穩定,史書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農業、手工業的開展制瓷業絲織業商業的繁榮喬家大院商業城市人口的增長原因問題農業課堂小結清朝前期的興盛農業、手工業的開展商業的繁榮人口的增長康乾盛世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高產作物普遍種植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南京成為新絲織業中心集市貿易快速開展城鎮集市繁盛天下四聚社會穩定農業開展耕地擴展永不加賦經濟得到恢復和開展社會穩定時間長盛世景象1.清朝時,得到普遍種植并成為我國南北方人民主要糧食的高產作物有〔〕A.甘薯和小麥B.甘薯和玉米C.玉米和棉花D.玉米和甘蔗B2.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人口數量有了很大增長。全國人口開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是哪位皇帝在位時〔〕A.康熙 B.雍正C.順治 D.乾隆解析:乾隆末年,全國人口開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D3.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時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A.康熙帝B.雍正帝C.乾隆帝D.道光帝A4.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盛世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