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1.新華社電:“這次……成功,是我國發展空間技術的一個良好開端,是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電文講的是()A.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第一枚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C.“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D.“神舟5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從材料中“是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這一信息可以判斷出當時處于1966~1976年的“文革”時期,從“發展空間技術"這一提示,可排除A、B兩項;D項的時間是2003年,顯然應選C。答案:C2.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進行載人航天的國家,同時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術和嘗試是開創性的。這是中國“大國雄心"的展示,因為“一個普通的發展中國家,是不會試圖飛到月球的”。這說明()A.中國已經是世界的超級大國B.當代科技發展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展示C.航天技術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衰D.中國科技在世界上已經處于領先的地位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中國并不是世界超級大國,故A錯;C項錯在夸大了航天科技的作用;中國科技在世界上已經處于領先的地位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僅強調了航天技術,而科技包含面很廣,故D項不符合材料。B項符合題意。答案:B3.某興趣小組以“新中國科技世界之最”為課題,開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資料,其中最適合入選的是()A.中國第一顆原子彈B.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C.“神舟”五號載人航天D.“南優2號"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探究能力。“新中國科技世界之最”應該是指新中國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而在四個選項中只有“南優2號"雜交水稻能達到這一高度。答案:D4.有關下列圖片的敘述正確的是()A.圖1反映了中國古代在地震觀測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B.圖2反映出中國為和平利用核能源作出了卓越貢獻C.圖3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進了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D.圖4反映出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分析能力。渾儀屬于觀測天象的儀器,地動儀才是觀測地震的儀器;原子彈爆炸成功不屬于和平利用核能;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不是“文革”推動的結果;神舟5號發射成功表明中國航天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答案:D5.毛澤東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總結發言。他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看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講學術,這種學術可以,那種學術也可以,不要拿一種學術壓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勢必就會越多。這一發言應該是在()A.《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的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提到的C.發出“向時代學習,向人民學習”的口號中提到的D.是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時提到的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1956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答案:D6.1955年,植物學家胡先驌因為批評前蘇聯生物學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來與中科院負責人談話:“科學是科學,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對,我們沒有理由為李森科辯護,我們就向被批評的胡先驌承認錯誤.”該談話()A.體現了“雙百”方針的精神B.實現了思想路線上的撥亂反正C.反映了學術問題政治化的要求D.蘊含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解析:本題可以用排除法,注意時間信息以及人物信息,題干關鍵信息在于“科學是科學,政治是政治"。從時間上可以排除B、D兩項;材料中反映出我國當時克服了李森科學派打擊其他學派的學術政治化傾向,因此C項是錯誤的;故選A項。答案:A7。根據老舍同名經典話劇改編的電視劇版《茶館》于2010年7月正式登陸央視八套黃金檔,播出后引起觀眾熱議,有關《茶館》的命運,如右圖所示。其中《茶館》的重生主要得益于()①“雙百”方針的貫徹②“二為”方向的指導③國家政府設立的戲曲藝術方面的政府獎的鼓勵措施④破除“文藝黑線專政"的鼓噪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識圖分析能力。據圖可知《茶館》的重生是在新時期。在新時期,在“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的指導下,文學藝術創作同時,原有文學藝術再現勃勃生機。國家設立的一批文化藝術獎也推動文化精品的創作和繁榮。故①②③正確.④屬于“文化大革命"時期,不符合時間限制,故排除.答案:B8.新中國剛剛建立,就召開了“工農教育會議”,確定工農教育首先以識字教育為主,這表明當時中國教育事業的性質與目的主要是()A.占領教育陣地,壯大工農革命力量B.培養國民的民主政治意識,提高工農的地位C.開展人民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D.變半殖民地教育為社會主義性質的人民教育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革命已基本結束,從目的上來看,主要是進行建設,而不是革命,A項錯誤;題干強調以識字教育為主,故B項錯誤;D項是教育的性質但沒有目的.只有C項既表達了性質又說明了目的,符合題意。答案:C9.某校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正在進行相關的學習和研究,他們翻閱了許多材料,其中包括以下四幅插圖。請問以下插圖所列事件不是發生在“文革”期間的是()A.②③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上山下鄉是1968年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在全國掀起的運動,①可排除;新中國成立后,開展掃盲和工農識字教育、工農速成中學等相關措施,②正確;1970年,中共中央提出恢復“文化大革命”后業已停止的高等學校招生,對象是工人、農民和解放軍戰士,③可排除;高考制度恢復是在1977年,因此,④與題意相符。答案:D10“1978年春天,27萬多青年學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學校門,盡情擁抱‘科學的春天’”。能夠與這一情景聯系起來的是()A.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行改革開放B.鄧小平復出,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D.實施“211工程”計劃,發展高等教育解析:題干1978年學子“跨入大學校門”的時代背景是“文革"后,鄧小平復出,于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A、C、D時間上都與題干不符。十一屆三中全會在1978年底召開的,故A錯誤.科教興國戰略、“211工程”出現在20世紀末,故C、D錯誤.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為青年人提供了進入高校深造的機會,所以出現了題干所述情景,故B正確。答案:B11.鄧小平曾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在此基礎上,中國政府于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提出()A.“載人航天工程”B.“雙百”方針C.“科教興國”戰略 D.“三個面向"方針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教育優先發展的思想,把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放在現代化建設的首位,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此題也可使用排除法來作答。答案:C1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體現這一精神的是()①“有教無類”②頒布《九年義務教育法》③“三個面向”思想④發展希望工程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的教育政策。題干材料主要強調教育要公平。而“三個面向"思想是教育的現代化主張,不符合題意,可排除③;“有教無類”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圍;《九年義務教育法》和希望工程有助于困難群體接受教育,故正確答案為C項。答案:C二、非選擇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13.科技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走向富強的重要標志。閱讀下列材料:材料1: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澤東1956年《論十大關系》材料2: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個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于科技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體制。——鄧小平1978年《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講話》材料3:江澤民指出:“‘二戰’后,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和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科學技術日益滲透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活躍因素.并且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請回答:(1)據材料1指出20世紀50~70年代,我國高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是什么?為什么確定這樣的戰略重點?(6分)(2)據材料2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科技發展的方向作了怎樣的調整?為什么作出這樣的調整?(8分)(3)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有何新特點?為此,黨和政府作出了怎樣的戰略決策?新世紀,我國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驕人成績是什么?(6分)解析:本題通過材料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創新的有關史實。結合所學知識,針對問題進行解答。第(1)問重點根據材料可以判斷;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回答原因。第(2)問從材料中獲取信息,與材料1比較并結合當時的國內外形勢總結答案。第(3)問通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答案:(1)重點發展“兩彈一星",加快國防科技的發展方針。原因:當時,中美處于敵對狀態,中蘇關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美蘇敵視中國,嚴重威脅我國安全。發展“兩彈一星”是為了打破美蘇的核壟斷,加強國防,維護國家安全.(2)方向變化: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發揮科技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原因:國內,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科技現代化成為首要任務;國際上,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美、中、蘇關系緩和,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激烈。(3)特點:高科技發展迅速,知識經濟興起,科技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全球化進程加快。戰略:科教興國。成績:“神舟”5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答“神舟”6號、7號或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皆可)。1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1: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以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在這場文化大革命中,必須徹底改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材料2:1977年的中國沒有冬天。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報考大學的人數,竟高達1160萬!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居然拿不出足夠的紙來印考卷。為了解決77級考生的考試用紙問題,中共中央決定,調用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1978年的春天來得更早.1978年3月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在會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觀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改革開放20年之科教篇》材料3: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教訓時指出:“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大錯誤是耽誤了十年人才的培養.現在要抓緊發展教育事業。”他還說“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材料4: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請回答:(1)材料1對我國的教育作出了怎樣的錯誤估計?這種“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樣的后果?(6分)(2)從材料2中你可以獲取哪些歷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論斷?(6分)(3)結合材料3和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導方針。(6分)(4)材料3、4表達的觀點有何共同之處?(2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材料及概括能力。第(1)問抓住材料1中的“必須徹底改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這一信息分析。第(2)問注意分析材料2中的第二段話和第四段話分別介紹的是1977年恢復高考和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第(3)問可結合材料的中心就是發展教育事業及所學知識歸納。第(4)問注意兩則材料表明了不同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和關心教育事業的發展.將教育置于“國運興衰”的戰略地位.答案:(1)錯誤估計:認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已經統治了學校,必須在“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機制造中的高溫耐受性設計考核試卷
- 畜牧業養殖技術考核試卷
- 超級食物與養生保健考核試卷
- 紡織原料供應鏈優化考核試卷
- 葡萄酒釀造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考核試卷
- 種子批發物流成本控制與優化考核試卷
- 糧食倉儲企業綠色經濟企業綠色經濟國際標準接軌考核試卷
- 谷物磨制對食品加工業的影響考核試卷
- 醫療機構投資合伙人合作協議范本
- 博物館學術講座兼職講解員聘任協議
- 空調維護保養“三措兩案”及空調維修保養方案
- 消防檢測流程圖
- 掛靠公司司機管理制度
-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生涯規劃(高職版)》 教案 第3課 探索自己的職業興趣
- 化工總經理崗位職責
- 小學英語復習講座88課件
- 醫院發生意外自殺的應急預案流程
- 經濟學論文的選題與寫作
- 過熱蒸汽壓力控制設計
- 國際志愿服務培訓與實踐-浙江外國語學院中國大學mooc課后章節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 其他常見疾病的康復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