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7月_第1頁
河北省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7月_第2頁
河北省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7月_第3頁
河北省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7月_第4頁
河北省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7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中學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7月月考試

說明:

1.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

2.將卷I答案用2B鉛筆涂在答題卡上,卷H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答在答題卡相應位置。

卷I選擇題(共計60分)

一、選擇題(本題有50小題,1-40題每小題1分,41-50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

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在殷墟第三次發掘時,一個坑內就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第七次發掘時,一個坑內

又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鐮和78件蚌器。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可反映出

A.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B.井田制下的生產方式

C.當時生產力水平很低D.糧食作物的產量較大

2.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

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

數十個。這說明

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

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I).社會生產持續發展

3.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日"。周

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

點是

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

C.“天下為公”D.“郡”“國”并行

4.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人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

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

A.文化取向的迥異B.政治立場的不同

C.學術觀點的分歧D.生活態度的差異

5.關于蒙恬主持修長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絕地脈”而殺之;司馬遷認為其“阿意興功……

遇誅為宜”;而郭嵩素認為“蒙氏固將也,以任邊事,其職應然”,不應被處死。以下立

意與材料最恰當的是

A.威脅王權,蒙恬必然命運B.評論歷史,應該辯證而為

C.千古長城,功過難以評書I).職務追責,應科學而適度

6.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

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B.監察體系的改進

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

7.西晉的占田制、南朝劉宋的占山護澤令均規定,官員可按品級高低占有數目不等的農田、

山地,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至隋唐,實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據此可知,西晉至

A.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B.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D.田制改革目的是開發土地

8.據研究,唐代白居易詩中所記中央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無不相合,所記地方官吏俸錢與

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據此可知,當時

A.地方勢力膨脹B.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

C.中央財政緊張D.地方官吏貪腐比較隱秘

9.宋孝宗時紹興府賑災,有人戶狀告“檢放秋苗不盡不實”,朱熹受命調查后發現確實存在

不實,但是當時田土大多已經種麥,沒有稻根可據以核查受災面積。這反映了

A.紹興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學強調實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賑災方式不合理D.紹興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

10.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

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

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

11.明代,在浙江桐鄉縣,地方官員若出身進士,當地的秀才就“不勝諂事”,若出身舉人,

便隨意提出要求,“茍不如意,便加詞色犯之"。這現象反映出

A.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B.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級決定行政能力I).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

12.有學者認為,以大歷史觀審視,明至清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與文化無疑具有階段性的總

匯性質;也必須注意到,這一時期為傳統中國邁入近代社會培植了活性因子,準備了運

作機制。下列項中,能體現“活性因子”的有

①市民階層的壯大②君主專制政體的強化

③商品經濟的繁榮④近代民權意識的勃興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明清時期,''善書”在民間廣為流行,這類書籍多由土紳編撰,內容側重倡導忠孝友悌、

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以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善書”的流行

A.確立了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B.強化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

C.阻礙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D.沖擊了儒家經典的神圣性

14.明代松江地區農家收支情況如下表所示,對下表中的現象解讀最合理的是

A.松江地區實現了均衡發展

明前期明中后期

B.引進作物新品種提高了糧食

東部西部東部西部

產量

C.傳統經濟結構發生了質變收入7.5兩62.5兩35兩80兩

D.市鎮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民

68.6531.2574.6

收入支出21.88兩

兩兩兩

15.在軍機處建立以后,清朝決策機

構更加明朗化,內閣行政職能更收支相—14.38—6.5+3.75+5.4

加明確,在為政方式上,朝廷對抵兩兩兩兩

日常政務與機密重務的處理有

了原則區別,即所謂“本章歸內閣,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軍機處和內閣在權

力分配上并不對立,它的出現并不影響內閣作為中央政府處理日常政務的職能,內閣仍

一如既往地承擔著大量繁復冗雜的行政事務,而這是軍機處所不能也無法取代的。這主

要表明

A.君主專制空前強化B.君主專制受到制約

C.行政效率大為提高D.行政體制創新完善

16.如圖是晚清畫家吳昌碩1918年的畫作《歲朝清供圖》。“歲朝清供”是以清雅之物入畫,

迎接新歲,寄托吉祥寓意,祈禱來年平安順遂的畫作。此作由紅梅、水仙、蒲草、果蔬

等花果與各種秀石文玩組成,并輔以題跋、印章,筆墨遒勁古拙。據此可知,該作品

A.寄寓了畫家遠離塵世的理想

B.受到近代西方繪畫風格影響

C.兼具雅俗共賞的藝術特點

D.旨在歌頌太平盛世局面

17.古希臘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寫道,雅典某陪審員對他兒子說:他一到那里,“就有

人把盜竊過公款的溫柔的手”遞給他,并向他鞠躬:經過這么一懇求,他的火氣也就消

了,隨即進入法庭。這可以用于說明,在古代雅典

A.司法審判不能體現民意B.民主政治制度已趨于完善

C.直接民主無法確保正義D.公民法注重調解經濟糾紛

18.《1832年改革法案》:“宜剝奪許多微不足道的選區產生議員之權利……凡成年男性……

或為任一較大的產業代管;其凈年值除繳納該項土地之一切租稅及費用外,不少于10

磅者,即有權參加選舉其本區代表。”這一改革

A.通過財產限制維護貴族利益B.使工業資產階級逐漸控制議會

C.使工人階級利益完全被忽視D.導致英國國王逐漸統而不治

19.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當時在巴黎的俄國革命者拉甫羅夫說:這次革命“與其他

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領導者都是“無名的人”“法國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

成的事情”,這些普通人卻輕而易舉地做成了。據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穩固的工農聯盟B.廢除了君主專制制度

C.體現工人政權鮮明特征D.深受俄國革命的影響

20.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

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這次航海的任務是作為國王

陛下的使節,完成國王陛下吩咐給我的任務,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們的問候。”該航海

A.深信“地圓說”B.途經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東方實現了“黃金夢”D.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

21.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

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俄

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B.自由貿易成為經濟活動常態

C.戰時經濟措施存在弊端I).糧食稅已經代替余糧收集制

22.西方有學者認為,“在塵世的時候,我們希望獲得塵世的光榮是對的。當我們到達天堂,

不再希望和關心塵世的光榮時,人們可以希望享受天上更高的榮耀。因此,我認為,凡

人首先關心凡人的事情,這是一個正確的次序”。該學者是

A.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B.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徒

C.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D.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家

23.《比利時信條》(1561)是一份加爾文派的信條,他宣稱,自然界是“我們眼前的一本佳

作,在其中一切受造之物,無論大小,都引導我們觀摩上帝不可見的事”,對于受造界

的詳細辨別使人們可以理解創造者的智慧。這有助于

A.發現上帝,推崇宗教自由B.認識上帝,發現科學奧秘

C.因信稱義,摧毀教會獨裁D.返璞歸真,回歸原始基督

24.伏爾泰提出人類歷史上有四個“值得重視”的時代:伯利克里時代、奧古斯都時代、文

藝復興時代和路易十四時代,并將路易十四時代作為最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大加贊頌。

伏爾泰的觀點

A.體現歷史進步的信念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無上權威

C.強調歷史的延續不斷D.反映啟蒙運動天賦人權思想

25.青年時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誡,物理學是一門已經完成了的科學,不會再有多大的發展。

1900年,物理學家開爾文也斷言,“在已經基本建成的科學大廈中,后物理學家只能做

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由此可知在當時

A.物理學領域的問題已全部解決B.物理學對微觀世界的思考尚未開始

C.經典物理學仍然處于統治地位D.量子力學得到物理學界的普遍認可

26.西方近代某繪畫流派脫離了以往藝術形式對歷史和宗教的依賴,將焦點轉移到純粹的視

覺感受形式上,著重于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瞬成為永恒,并將這種科學原理運用

到繪畫中。以下作品符合這一審美的是

A.《日出?印象》B.《拾穗者》

C.《自由引導人民》D.《蒙娜麗莎的微笑》

27.論及近代列強強加給清政府的某一不平等條款,有學者評述說:“這個條款也讓外國人

能在中國經商時,只受該國通常較寬大的民法與商法規范,使他們與中國貿易伙伴往來

時有明顯的優勢。”該學者評述的“這個條款”是

A.協定關稅權B.居住及租地權C.領事裁判權D.片面最惠國待遇

28.1857年2月20日,一位英國軍官在其日記中寫到:“在一個(中國)村莊,當我們走

過去時,許多人破打銅鑼,我們不知其用意何在。但是,有一個人走出來邀請我們喝茶。

所以我們認為他們的用意是和平的,沒有別的意思這表明當時中國社會民眾

A.具有天朝上國的樂觀風貌B.深受倩學的熏陶,和平友好

C.漠然于時政,國家觀念淡薄D.善于接受外來的先進文化

29.“它(某場戰爭)發端于廣東一隅而最終北上,使上國帝京一時成為夷狄世界,夷夏大

防因之完全崩潰。”最終,清政府被迫簽訂的條約是

A.《南京條約》B.《馬關條約》C.《北京條約》D.《辛丑條約》

30.有學者指出,《天朝田畝制度》寄望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渴求和均勻保暖的愿望,則試

圖按照往后看的模式來重塑中國社會。由此可見,該學者認為.《天朝田畝制度》具有

A.維護傳統生產方式的滯后性B.呈現東西文明交融的開放性

C.具有救亡圖存的民族進步性D.超越時代發展潮流的空想性

31.洪仁訐在《資政新篇》中,主張獎勵民間開礦、制定火輪車、輪船及其他“器皿技藝”,

提出“準富者請人雇工”,對窮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其意在

A.發展資本主義經濟B.維護廣大民眾利益

C.獲取西方國家支持D.解決太平天國危機

32.1846年,梁廷福撰成《海國四說》.書中介紹了耶穌教源流及傳教土來華傳教宗旨,記

述了美國和英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與文化等情況,對于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

治制度介紹尤多。這本書

A.意識到洋務運動的弊端B.對西方的認識全面深刻

C.開闊拓展了人們的視野D.主張學習美國政治制度

33.1894年9月,北洋水師“經遠艦”在黃海大戰中沉沒于遼寧莊河海域。2018年9月,

考古人員在該艦遺址中發現53毫米格魯森炮彈、120毫米炮彈引信等,均不見于“經

遠艦”出廠檔案,推測為海戰前緊急添置,清廷為戰爭做了一定準備。這表明

A.考古發掘的史料最為真實可信B.史料的豐富促進史學研究發展

C.真實的歷史依賴新史料的發現D.主觀意愿會導致研究出現偏差

34.下列條款中體現出19世紀末列強對華經濟擴張新特征的是

A.將進口商貨運往內地之時欲暫行存棧,……得暫租棧房存貨

B.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后,即準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

C.于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

D.大合眾國船只進通商各港口時,必將船牌等件呈交領事官,轉報海關

35.大生紗廠“舉措董事,稽察進退,考核功過,等差賞罰”均由總理張春自己親自掌握,

他還可以決定企業的一切方針大計,“規便益之利,去妨礙之弊,酌定章程”。這一個案

折射出

A.洋務企業移植了封建官僚體制B.民族企業政企不分的特點

C.落后的管理阻礙民族工業進步I).近代工業管理的集權性

36.1896年,梁啟超在擔任《時務報》主編,開始創設一種半文半白、輕松明白的文體,

如“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天下積弱之本,必自婦人不學始”

“窒腦之禍,自考試始”。他這一做法旨在

A.實現男女平等B.推動白話文運動C.開展戊戌變法D.促進社會的變革

37.下表是摘自《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部分內容,其共同之處在于

條約內容

《南京條約》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

A.為資本主義國家商品輸出創造條件B.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提供條件

C.中國開始主動進入了資本主義市場D.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段性需求

38.晚清的西學東漸在某一階段的主要特點為:此前中國介紹西學,主要是從英文、法文、

德文等西書翻譯而來。而此階段從日本轉口輸入的西學數量急劇增長,成為輸入西學的

主要部分。譯書總量大大增加,按從多到少的順序為社會科學一自然科學一應用科學,

該階段應為

A.1811—1842年B.1843—1860年

C.1861—1900年D.1901—1911年

39.下圖是近代法國某報刊上登載的一幅漫畫《抬著大炮去北京》。該漫畫所反映的事件

A.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B.旨在要求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C.導致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D.直接激發了維新變法的興起

40.有人評價中國近代某一運動“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時代的腳步,不是民族覺醒,但

促進了民族覺醒。作為一場愛國運動,其植根于經濟的保守意識,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陳

舊的天朝觀念和華夷之見連在一起……由救國而誤國是一種悲劇。”材料所說運動

A.誘導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B.達到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C.促進當時人民的思想解放D.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

注意:以下每小題2分。

41.中國是絲的國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絲綢文明。至漢,紡織技術已經相當發達。在某漢

代考古遺址發現有一件素紗禪衣,重量僅49克。識圖(下為漢代局部示意圖)判斷,

該遺址位于

A.①B.②

C.③D.④

42.宋代,官府強調“民生性命在農,國家根本在農,天下事莫重于農”,“毋舍本逐末”。

蘇轍說:“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土者也。”鄭至道說,土農工商“皆百

姓之本業,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易之者也。”從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阻礙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

C.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D.四民社會地位相同

43.早期的羅馬法規定債的關系不可轉移,后來羅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準許他人替

代原債權人或原債務人,以實現債權或債務在不同主體間轉移。這一轉變

A.動搖了保護私產的觀念B.旨在保護奴隸主特權地位

C.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D.表明羅馬法形成完整體系

44.歐洲最早出版的科學期刊是19世紀中葉首批成立的各國科學院的院刊。隨著科學家按

其專業組成專業性學會進行研究,到1921年科學期刊已增至2.5萬種,其中大部分是

在19世紀后期增加的,這反映了

A.科學研究日趨大眾化B.科技成果改變人類生活

C.科學院數量迅猛增加D.科學與技術結合更緊密

45.1925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官法》,完全賦予最高法院對上訴案件的自由裁量權,使之

可以更多地根據其主觀判斷來審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積極干預政府的公共政策、

據此可知,美國

A.國會地位在這一時期高于最高法院B.三權分立體制進行了一次內部調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權壓制政府D.分權與制衡機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46.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

創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

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D.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

47.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

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

這說明當時

A.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B.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

C.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

48.如表所示為19世紀60-70年代上海幾家主要外國輪船公司中的華商股情況。由此可知,

當時

輪船公司名稱總投資華資華資占總投資的百分比(%)

旗昌輪船公司1000000元700000元70.0

公正輪船公司170000兩150000兩88.3

北海輪船公司194000兩129400兩66.7

A.民間出現了投資辦廠的高潮B.中國新的社會階層得到發展

C.列強對華資本輸出日益萎縮D.洋務運動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

49.晚清光緒年間,中國開始了機器鑄造銀元,名義上由中央政府掌握貨幣鑄造權,實質上

由各省直接管轄,如粵、川等,因而也就出現了私鑄銀元現象。這表明

A.銀元始終是主要流通貨幣B.清政府中央集權面臨危機

C.銅錢消失于市場流通領域D.列強控制中國經濟的加強

50.近代中國入境旅游大體分為三個階段:鴉片戰爭之后,外國人在華旅游只限于通商口岸;

《天津條約》打開了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的大門;《辛丑條約》簽訂以

后,入境旅游基本放開。到20世紀20年代,各種形式的入境旅游都有長足增長。這一

變化

A.揭開中國近代化的序幕B.瓦解晚清的朝貢體系

C.創新了社會發展的模式D.體現殖民主義的意志

卷n非選擇題(共計40分)

二、材料分析題(51題26分,52題14分,共40分)

5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商主義原則極大地助長了英國人增強海洋霸權的欲望和信心,加快了構建

重商帝國的步伐。英國先后于1651年和1660年兩次頒布《航海條例》,使得英國確立重商

主義理念,對外貿易得到發展,海上實力逐步增強。英國對荷戰爭的最初目標是打擊荷蘭的

海外貿易,但是戰爭的結果卻使它逐漸贏得了大西洋、波羅的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的制海

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資本主義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使其能在對外貿易中立于不敗

之地。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為英國工業經濟實力增強奠定了基礎,進而為其增加軍

費投入、提升軍備水平、發展具有全球輻射能力的海軍艦隊提供了充足保障,便于英國掌握

最大限度的制海權。在此助推下,英國海洋實力大為增強,其主導的國際秩序逐步確立。

一一摘編自張景全、吳昊《海洋話語權與國際秩序轉變》

材料二鴉片戰爭前后,國內有識之士編譯出版的一些著作已經開始涉及海防問題。

但譯著整體還停留在“編譯”階段,即將西方國家的報刊著作進行摘錄、改編和翻譯。譯員

主要是來華西方傳教士、中國官員以及幕僚,閱讀群體也限于政府及軍事機構的主要決策人

和部分知識分子。當時還沒有專門的海防著作翻譯出版,覆蓋面和影響力都比較有限。第二

次鴉片戰爭后,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天津機器局、江南水師學堂等

官辦機構事實上成為了中國最早的軍事研究機構,他們延攬中外人才,篩選有代表性和實用

性的西方海防著作進行譯介,服務于清政府海防建設的需要。1886年起,江南制造局翻譯

館等機構翻譯出版了《英國水師考》、《法國水師考》、《美國水師考》、《德國海軍條議》和《俄

國水師考》等多部重要著作,使得國人對于世界海軍發展的主要動向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一摘編自張瑞蝶、龍心剛《海洋強國夢的先聲: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譯介研究》

(1)據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國逐步掌握海洋話語權的原因。(10分)

(2)據材料二,歸納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西方海防著作譯介”發展的表現。(10

分)

(3)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英國逐步掌握海洋話語權”與“晚清西

方海防著作譯介”的關系。(6分)

5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世紀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開端的“沖擊一一反應”論的西

方模式與“侵略一一革命”論的蘇聯模式占據主要地位,而以明清之際為開端、強調中華民

族歷史創造活動之主體性的“早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