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件_第1頁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件_第2頁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件_第3頁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件_第4頁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第一章概述第一節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一、古代的國際貿易

15世紀前,整個國際貿易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按自願交換原則進行,在自然經濟中地位並不重要,各國之間、各洲之間的貿易處於不連續不穩定的狀態。二、地理大發現後的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已成為世界性商業行為,但各國的自然資源和固有生產技能差異仍是決定國際貿易流向的主要因素,各國主要出口本國特有的產品,進口本國不生產的產品,貿易方式表現為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貿易。三、工業革命後的國際貿易工業革命催生一個由西歐

、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製成品,其餘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並進口歐美製成品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由生產技術差異而形成的生產成本差異已成為決定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四、二戰後的國際貿易貨物貿易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徵第一階段:迅速發展期(二戰結束-1973年)第二階段:緩慢發展甚至停滯期(1973-80年代中期)

第三階段:恢復和快速發展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1948年以來世界出口貿易發展趨勢1960年世界出口額1300億美元;世界GDP13496億美元2012年世界出口額184010億美元;世界GDP716664億美元1900年以來世界貨物出口產品結構變化趨勢圖在國際貨物貿易中工業製品比重不斷增加國際服務和技術貿易高速發展世界服務出口貿易發展情況世界服務出口貿易發展情況

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主要貿易流向世界各經濟體貨物出口比重世界各經濟體貨物進口比重區域性自由貿易較快發展下圖為WTO成員平均MFN關稅率五、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貿易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和服務貿易增長速度加快自由貿易為主流,保護貿易仍然廣泛存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進一步加強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強化電子數據交換成為主流的貿易方式第二節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一、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Trade)泛指國際間商品和服

務的交換,又稱世界貿易。其內容在不斷演變。對外貿易(ForeignTrade)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和服務交換活動的總稱。區別與聯繫進口(Import)和出口(Export)是一國(或地區)對

外貿易的兩個組成部分。注意並不是所有輸入或輸出國境的商品均列入進口或出口。二、總貿易體系與專門貿易體系國境與關境

國境指一個國家行使行政主權的領土範圍,包括陸地、領水、領空和領海;

關境指實施同一海關法規和關稅制度的境域,即一個國家(或地區)有效行使海關主權的執法空間。總貿易體系(GeneralTradeSystem)指以貨物通過國

境作為統計和劃分進出口的標準,又稱一般貿易體系。專門貿易體系(SpecialTradeSystem)指以貨物通過關境作為統計和劃分進出口的標準,又稱特殊貿易體系。三、對外貿易額和對外貿易量對外貿易額(ValueofForeignTrade)是指以金額表示

的在一定時期內的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規模,表示一國(或地區)

的進口貿易額和出口貿易額之和。貿易差額(BalanceofTrade)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

一定時期內出口額與進口額之間的差額,有貿易順差、

貿易逆差和貿易平衡等三種表現形式。國際貿易額概念專指世界各國以FOB價格(俗稱離岸價)

計算的出口貿易額的總和。對外貿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指以不變價格

計算的對外貿易額,已剔除價格變動對貿易規模的影響,反映對外實際貿易情況。四、貿易條件貿易條件(TermsofTrade)指一國(或地區)在對外貿易中,出口一單位商品所能換回的進口商品數量之間的比率,又稱貿易比價或交換比價。計算公式:

商品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商品貿易條件與貿易利益,考慮:一國商品貿易條件惡

化是否意味著該國貿易利益受損?五、對外貿易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

類貨物的構成,即各大類貨物或各種貨物進出口額與整

個進出口額之比,以份額表示。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指在一定時期內各大類貨物或各種貨物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貨物或各種貨物

進出口額與整個世界進出口額之比,以比重表示。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2008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2008年中國進口商品結構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差額的商品結構六、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國際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ofInternationalTrade)

表示各洲、各國或各地區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通

常用該洲、國或地區的出口額或進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

或進口總額的比重表示,又稱國際貿易地理分佈。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ofForeignTrade)表示

一國或地區出口商品和服務的去向以及進口貨物或服務

的來源地,反映該國或地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經濟

貿易聯繫的程度,又稱對外貿易地理分佈。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地理方向中國出口貿易地理分佈19902012中國進口貿易地理分佈199020122012年中國對外貿易差額的地理分佈30552187-811-468七、對外貿易依存度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TradeDependency)指一國或

地區對外貿易總額(進口額和出口額之和)在該國或地

區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也成為對外貿易係數。對外貿易依存度可分為出口貿易依存度和進口貿易依存

度,大多數國家更為重視出口貿易依存度。通常,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依存度與該國或地區的對外

開放程度具有一致變動方向。影響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依存度的主要因素(國內市場

發展程度、加工貿易層次、匯率等)八、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商品形態)有形貿易(VisibleTrade)也稱貨物貿易,指那些有形

的、可以看得見的物質性商品的進出口貿易活動。國際

貿易中有形商品種類很多,如SITC分類下各種商品。有形貿易的進出口額要經過海關手續,並表現在海關貿

易統計上,是一國或地區國際收支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形貿易(InvisibleTrade)指一切不具備物質自然屬性的商品或稱無形商品的貿易活動,包括如運輸、保險、金融、旅遊和技術轉讓等各種勞務的提供和接受,以及其他非物質形態的進出口。包含從屬性和獨立性收支。無形貿易的進出口不需要經過海關手續,不反映在海關

貿易統計上,但體現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九、直接貿易、間接貿易和轉口貿易直接貿易(DirectTrade)指貨物生產國與貨物消費國

直接買賣貨物的貿易行為,生產國直接出口,消費國直接進口,沒有第三國參與其中。間接貿易(IndirectTrade)指貨物生產國通過第三國同貨物消費國進行買賣貨物的貿易行為,生產國間接出口貨物,消費國間接進口貨物,第三國的貿易行為屬於轉口貿易(EntrepotTrade)。即使貨物直接從生產國運往消費國,只要兩國之間並未發生直接交易關係,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和消費國發生交易關係,仍屬於轉口貿易。第三節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一、中國古代史上的輝煌貿易漢代的“絲綢之路”(路線、貿易品、影響)唐朝的繁榮貿易(貿易通道、貿易品、順差)宋朝貿易(發展唐朝外貿政策、貿易品、貿易通道轉向水路)元朝貿易(繼續發展、陸路通道恢復、貿易品)二、中國近代史上的閉關自守明朝貿易(海禁、朝貢貿易、鄭和七下西洋)清朝貿易(1684康熙開海-18世紀中葉-1840鴉片戰爭-清朝滅亡)三、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的閉關鎖國第一節供給、需求與貿易需求、需求規律

需求:給定收入和偏好等不變,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按照各種可能的價格,願意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規律:給定收入和偏好等不變,商品價格越低,消

費者願意和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越多,反之則越少。

消費者剩餘:消費者為購買一種商品願意支付的貨幣量與

實際支付的貨幣量之間的差額。

PQODP0Q0消費者剩餘c供給、供給規律

供給: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按照各種可能的價格願意且能夠提供出售的商品數量。

供給規律:價格越高,生產者願意生產和銷售的產品數

量就越多。

生產者剩餘:生產者出售一種商品願意支付的貨幣量與

消費者實際支付的貨幣量之間的差額PQOP0Q0S生產者剩餘m封閉市場上的均衡

市場均衡:又稱市場出清,指既不存在短缺的現象,也

不存在供給過剩的現象,也就是不存在促使價格發

生變動的壓力。圖中E點為均衡點,Pe為均衡價格,Qe為均衡供求量。

社會福利: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PQOPeQeEcm開放經濟中的市場均衡

開放經濟:各國開放市場,實行自由貿易,各國政府對

商品貿易不作任何干預,在各國商品價格存在差異的

情況下,商品可以自由流入或流出。

國際市場均衡:國際市場均衡價格,均衡出口量和進

口量為。本國市場國際市場外國市場PQOPeQePPOODDmDfSSxSfPeEEfQpQcEwQQ自由貿易的福利效應

本國的福利:消費者剩餘增加a+b+d,生產者剩餘減少a,

淨福利增加b+d。

外國的福利:消費者剩餘減少f+h,生產者增加f+h+m,

淨福利增加m。

世界的福利:世界福利淨增加b+d+m。本國市場國際市場外國市場PQOPeQePPOODDmDfSSxSfPeEEfQpQcEwQQcaebdfhmb+dm貿易的利益分配

兩國貿易利益分配格局取決於b+d與m的大小,圖中顯示,本國獲得的貿易利益大於外國,原因在於本國在封閉和開放兩種狀態之間的價格變化幅度大於外國。

從封閉到開放的市場價格變化幅度又取決於國內需求和供給價格彈性,需求和價格彈性越小,開放後價格變化幅度就越大。本國市場國際市場外國市場PQOPeQePPOODDmDfSSxSfPeEEfQpQcEwQQcaebdfhmb+dm第二節絕對優勢理論斯密的貿易思想國際貿易分工的原因及基礎是各國間存在的勞動生

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

一國如果在某種產品上具有比別國高的勞動生產率,

該國在這一產品上就具有絕對優勢;相反,勞動生產

率低的產品,就不具有絕對優勢,即具有絕對劣勢。

絕對優勢也可間接地由生產成本來衡量,如果一國生

產某種產品所需的單位勞動比別國生產同種產品所需

的單位勞動要少,則該國具有生產該產品的絕對優勢。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絕對優勢”產品,進口其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這樣每個國家將得到更多利益。絕對優勢模型

基本假設1.兩個國家和兩種可貿易品(2×2);2.兩種貿易品生產都只有一種要素投入,即勞動;3.兩國存在勞動生產率上的絕對差異;4.給定生產要素(勞動)供給,該要素在國內可以自

由流動,但不能在國際之間流動;5.規模報酬不變;6.完全競爭市場;7.無運輸成本;8.兩國之間的貿易是平衡的。

生產和貿易模式

絕對優勢度量:(1)用勞動生產率(Qj/L)來衡量,其中Qj

為產量,L為勞動投入;(2)用生產成本(aLj=L/Qj

)來衡量。

(假設各國勞動力資源相同,均為100人)

結論:aLR(中國)<aLR(美國)

aLW(中國)<aLW(美國)

中國應專門生產大米;

美國應專門生產小麥。

大米(噸)小麥(噸)中國10050美國80100中國和美國生產可能性

大米(噸)小麥(噸)中國1.00.5美國0.81.0中國和美國勞動生產率(Qj/L)

大米(噸)小麥(噸)中國1.02.0美國1.251.0中國和美國生產成本(aLj)

貿易所得

封閉經濟:假設兩國在封閉經濟時,各自將一半的勞動(50人)投入到大米生產中,將另一半勞動(50人)投入到小麥的生產中,

兩國的生產和消費情況見下表:

自由貿易:各自進行專業化生產,假設對自己生產的產

品的消費量等同封閉經濟時的消費量,其餘產品用於兩國間

交換,則兩國的生產和消費情況見下表:

貿易所得:自由貿易後,兩國的消費均有增加,均達到

封閉經濟狀態不可能達到的消費水準。生產量消費量

大米(噸)小麥(噸)大米(噸)小麥(噸)封閉經濟中國50255025美國40504050自由貿易中國10005050美國01005050理論價值和局限性貢獻

首次闡述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首次論證自由貿易是一個“雙贏”局面

開創國際貿易的經濟分析局限性

無法解釋絕對先進和絕對落後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

嚴格假設前提與現實存在差距

第三節比較優勢理論李嘉圖的貿易思想認為國際貿易給社會帶來利益並非因為一國商品價值

總額的增加,而是因為一國商品總量的增長。

國際貿易基礎並不限於勞動生產率上的絕對差別,只

要各國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

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各國在不同產品

上具有比較優勢,進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

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

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簡單貿易模型

基本假設1.兩個國家和兩種可貿易品(2×2);2.兩種貿易品生產都只有一種要素投入,即勞動;3.兩國存在勞動生產率上的相對差異;4.給定生產要素(勞動)供給,該要素在國內可以自

由流動,但不能在國際之間流動;5.規模報酬不變;6.完全競爭市場;7.無運輸成本;8.兩國之間的貿易是平衡的。生產模式

比較優勢衡量(1)相對勞動生產率,指不同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

或兩種不同產品的人均產量之比,即

產品A的相對勞動生產率

(相對於產品B)

如果一個國家某種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同樣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則該國在這一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反之,只有比較劣勢。

大米(噸)小麥(噸)中國1.00.5美國0.81.0中國和美國勞動生產率(Qj/L)

大米/小麥小麥/大米中國20.5美國0.81.25中國和美國的相對勞動生產率(Qj/L)(2)比較成本,指一個產品的單位要素投入與另一個產品

單位要素投入的比率,即

產品A的相對成本

(相對於產品B)如果一國生產某種產品的相對成本低於別國生產同樣產品的相對成本,該國就具有生產該種產品的比較優勢。反之,只有比較劣勢。

大米(噸)小麥(噸)中國1.02.0美國1.251.0中國和美國生產成本(aLj)

大米/小麥小麥/大米中國0.52.0美國1.250.8中國和美國的相對生產成本(3)機會成本,指為了多生產某種產品而必須放棄的其他

產品的數量,即

生產產品A的機會成本

(用產品B來衡量)如果一國在某種產品生產上的機會成本低於別國生產同種產品

的機會成本,則該國在這種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否則,

只有比較劣勢。

大米(噸)小麥(噸)中國10.5美國0.81中國和美國生產可能性(每個人)

大米(噸)小麥(噸)中國0.52美國1.250.8中國和美國生產的機會成本(增加單位產品)

生產和貿易模式

上述實例的結論,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中國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大米,進口小麥,而美國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小麥,進口大米。在這種國際分工和貿易模式下,兩國將享受到更多利益。

考慮下述問題,英國和葡萄牙之間會有怎樣的專業化分工

和貿易模式?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國家毛呢葡萄酒分工前

英國100人勞動1年生產1單位120人勞動1年生產1單位葡萄牙90人勞動1年生產1單位80人勞動1年生產1單位分工後英國220人勞動1年生產2.2單位

葡萄牙

170人勞動1年生產2.125單位貿易模式英國出口進口葡萄牙進口出口

勞動生產率與比較優勢—李嘉圖模型

基本假設(1)兩個國家,每個國家只生產X產品和Y產品,每

個國家只有勞動這一生產要素;(2)兩國存在勞動生產率上的相對差異;(3)給定生產要素(勞動)供給,該要素在國內可以

自由流動,但不能在國際之間流動;(4)兩國國內市場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無運輸

成本,兩國貿易平衡;(5)生產機會成本不變。

生產可能性曲線

設RX和RY分別表示本國生產一單位X和Y產品時的勞動投入,PX和PY分別表示本國X和Y產品的價格,WX和WY分別表示本國生產X和Y產品的單位時間工資率,L、LX和LY分別表示本國勞動供給總量、用於生產X產品的勞動量和用於生產Y產品的勞動量,X和Y也表示本國這兩種產品的產量。令標有“*”號的變量表示相應的外國變數。不失一般性,假設本國X產品的相對生產成本低於外國該產品的相對生產成本,即

進而,兩國生產可能性曲線如下:XYOX*Y*O*本國生產可能性曲線外國生產可能性曲線

封閉條件下的國內相對價格

本國X產品的單位時間工資率WX:

本國Y產品的單位時間工資率WY:

國內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結果:

即,產品相對價格等於它們的相對單位產品的勞動投入。同理,外國的相對價格可表示為:

開放條件下國際均衡價格的確定

根據基本假設:

則有:

開放條件下,兩國開展自由貿易,產品的相對價格主要取決於兩國該產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從而,本國X產品相對價格上升,外國X產品相對價格下降,終止於國際均衡價格水準。

具體國際均衡價格水準的決定要依賴於國際市場上的相對需

求RS和相對供給RS。X產品的相對國際均衡價格由圖中相對需求線和相對供給線的交點決定,各國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即本國只生產X產品,外國只生產Y產品。RSRDEPX/PYX的國際市場相對價格X的國際市場相對供求量O

貿易利益

假設本國與外國具有相同消費偏好,X產品和Y產品按照1:1消費,即X/Y=X*/Y*=1,表現在下圖中本國OC和外國O*C*曲線。同時假設國際均衡相對價格,以圖中本國FT和外國F*T*表示。

XYOCX/Y=1E1E2X1X2FMY1Y2TX*Y*O*C*X*/Y*=1M*T*F*本國外國在新的生產貿易下,各國福利水準提高。貿易所得來自於產品的消費和生產兩個方面的有效配置。通過貿易,一國可以消費超出其生產能力的產品。貿易三角貿易三角第四節國際貿易標準模型機會成本遞增條件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

機會成本遞增指一國每多生產1單位X產品,必須放棄更多Y產品的產量,機會成本遞增導致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機會成本遞增原因主要來源於生產中涉及多種生產要素;不

同產品的生產要素投入比例不同;要素邊際報酬遞減等。

兩國生產可能性曲線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在於兩國擁有的資

源、要素稟賦和生產技術水準存在差異。XYOABCX0本國MRTAXYOX0外國DEFMRTB

社會無差異曲線

社會無差異曲線指在相同滿足程度下,消費兩種商品的不同

組合的軌跡,社會無差異曲線離原點越遠,表明社會消費滿

足程度越高。

社會無差異曲線凸像原點的,且斜率為負,該斜率的絕對值

被稱為邊際替代率MRS,與消費兩種商品邊際效用之比一致。

邊際替代率遞減的根本原因在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發揮作用。

社會無差異曲線的位置可大致反映社會偏好情況。XY外國OXYAB本國O

封閉均衡條件XYOAPX/PY本國XYO外國F本國封閉時均衡條件:MRT=MRS=PX/PY外國封閉時均衡條件:MRT*=MRS*=X產品本國相對均衡價格線比外國平緩,本國X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外國Y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兩國具有貿易基礎。開放均衡條件

開放條件下的均衡條件:

本國貿易平衡條件:

外國貿易平衡條件:

國際分工模式:XYOA本國XYO外國FATMXHFTJMY本國專業化生產和出口X產品,外國專業化生產和出口Y產品,但均並非完全專業化生產。

貿易利益的分解

國際貿易利益來源於:一是交換的利益,即兩國要素稟賦和需求偏好不同,通過相互交易,可改善各自的福利(A→T);另一是專業化的利益,即各國通過專門生產效率相對較高的產品而獲得的額外收益(T

→E)。XYOA本國ETM第五節要素稟賦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基本思想

產品的生產需要使用多種要素,產品的相對成本不僅由技術

差別決定,也可以由產品生產中的要素比例和一國資源儲備

的稀缺程度決定。

各國應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能夠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

品,以換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生產要素與商品流動可以相互替代,要素價格將因商品和生

產要素的進一步移動而趨於均等化。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假設前提1.要素稟賦概念

要素稟賦指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生產資源狀況,國家之間要素稟賦的差異並不是指生產要素的絕對量在兩個國家不同,而是指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量在兩個國家的不同。

衡量方法:(1)物理定義法,如果兩國的資本-勞動的稟賦比例分別用KA/LA和KB/LB表示,且KB/LB>KA/LA,則A國是相對勞動豐裕型國家,B國是相對資本豐裕型國家。(2)價格定義法,在A和B兩個國家中的資本和勞動價格分別為r和w,若rB/wB<rA/wA,則相對於A國,B國是資本豐裕型國家,相對於B國,A國是勞動密集型國家。

KLOEBEAKBKALBLA2.要素密集度概念

要素密集度指生產某種商品所投入的兩種生產要素的配合比例,

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投入量沒有關係,是一個相對概念。

判別方法:假設兩種產品X,Y,使用兩種生產要素資本K和勞動L,

若生產中資本/勞動的投入比例分別為KX/LX和KY/LY,且KX/LX<KY/LY

,

則產品X屬於勞動密集型產品,Y屬於資本密集型產品。

要素密集度並非恒定:若X和Y均採用固定要素比例的生產函數生

產,則X和Y生產中的資本和勞動投入比例不會變化,X和Y的密集度差

異可以直接確定。

LKOXYEXEY

若在生產中,資本和勞動要素可以相互替代,按生產要素最優組合原則,當產量既定時,生產者按要素價格的比例來選擇要素組合點,即:MRTSLK=w/r。

當等成本線斜率為-w1/r1,分別與等產量曲線QX和QY相交於A和B兩點,因KA/LA<KB/LB,所以Y產品為資本密集型產品,X為勞動密集型產品。LKOw1/r1w2/r2w1/r1w2/r2QXQYABCD考慮資本和勞動價格之比變為w2/r2時的情況。3.模型假設

假定1,2×2×2假定。假設兩個國家,兩種產品X和Y,兩種生產要

素資本K和勞動L,且兩國的生產要素均是給定的。

假定2,技術相同假定。兩國生產同種產品的技術保持相同,表現

為具有相同的生產函數。

假定3,要素豐裕度假定。本國為勞動相對豐裕的國家,外國為資

本相對豐裕的國家,即w/r(本國)<w*/r*(外國)。

假定4,產品密集度假定。兩國的X產品同為勞動密集型產品,Y產

品同為資本密集型產品,即KX/LX<KY/LY,。

假定5,規模報酬不變假定。

假定6,兩國消費偏好相同假定。

假定7,完全競爭商品和要素市場假定。資本和勞動在國內自由流動,但不能在國際間流動,無運輸成本,無關稅,自由貿易。

要素稟賦與生產可能性曲線

根據假設,本國勞動相對豐裕,外國資本相對豐裕,X為勞動密集型產品,Y為資本密集型產品,則本國和外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如下圖XYO本國外國資本相對豐裕國家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相對豐裕國家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勞動密集型產品。赫克歇爾-俄林定理

封閉時的兩國均衡XYO本國外國EPEE*

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差異由無差異曲線與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切來決定,勞動豐裕的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資本豐裕的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

自由貿易時兩國均衡XYO本國外國E..E*MXMYJHET

赫克歇爾-俄林定理:在封閉條件下,資源稟賦差異導致供給能力差異,進而引起相對價格差異。價格差異是發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開展自由貿易後,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其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封閉時的要素價格

其中、、、分別表示本國勞動和資本在X和Y兩

部門的邊際產出。實際工資和利率表示為:

表明要素的實際報酬等於其邊際生產力。開放後要素價格變化

開放後,勞動相對價格上升,引起廠商調整要素的投入比例,導

致(KX/LX)<(KY/LY)。

開放後要素實際價格變化

在生產函數Q=F(K,L)規模報酬不變條件下,Q=L·F(K/L,1)=L·f(k)(其中k=K/L)要素邊際產出

關於k的增函數

關於k的減函數

進而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一種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將導致該產品密集使用的

生產要素實際價格提高,而另一種生產那要素的實際

價格下降。在國內資源可以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政府提高進口關

稅對國內生產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有何影響?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也表明,國際貿易雖改善了一國

整體福利水準,但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有利,因為國際

貿易會對一國收入分配結構產生實質影響。

對赫克歇爾-俄林定理的實證檢驗

里昂惕夫之謎(悖論)

一般認為美國是資本最富裕的國家,按要素稟賦理論,該國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里昂惕夫的實證檢驗結果卻相反,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

194719511958出口商品進口替代品出口商品進口替代品出口商品進口替代品資本(美元)255078030913392256880230340018760002132000勞動(年勞動人數)182170174168131119資本-勞動比例(美元/人)140101818012977137261420018000(KX/LX)/(KM/LM)0.7706270.9454320.788889美國每百萬美元進出口商品所需的資本和勞動

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1.人力資本說

(1)人力資本說將勞動分為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而熟練勞

動是必須經過一定的教育和培訓後具備的一定技能,即人力資本。

(2)將美國勞動分為八大類,第一大類為科學家和工程師,人

力資本最高,第二大類為技術人員,人力資本次之,最後一大類,

非技術人員,人力資本最低。

(3)在美國出口商品中,第一大類的勞動含量比例最高,在美

國進口商品中,第一大類的勞動含量比例最低。美國可能是技術勞

動稟賦豐裕的國家。

(4)里昂惕夫認為悖論可能是把勞動看成是同質的,簡單按人/年或單位小時計算,會引起誤差。

2.自然資源說

(1)自然資源說認為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會影響一個國家的貿易

模式,僅僅考慮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限制了要素稟賦理論的使用範圍。

(2)應該把耕地的地租、消耗的礦藏價值以及森林立木的價值通

過投入產出表過濾一下,以找出出口商品生產和進口競爭商品生產中

的自然資源量。

(3)美國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占60%-70%,這些產品的自然資源

密集度很高,把這些產品歸入資本密集型產品會加大美國進口產品的

資本勞動比例。

(4)在考慮自然資源因素後,美國進口的是稀缺的自然資源,而

不是資本,使用同樣的數據,檢驗結果與要素稟賦理論一致。

3.要素密集度逆轉說

要素密集度逆轉:同一種商品在本國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

外國生產則是資本密集型產品;或者在本國生產是資本密集型產品,

在外國生產則是勞動密集型產品。(H-O模型假定4的放鬆)LKOw1/r1w2/r2w1/r1w2/r2QXQYABCDLKOw1/r1w2/r2QXQYCBDA產品要素密集度不變產品要素密集度逆轉同一產品在美國是資本密集型產品,但在其他國家可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第六節保護貿易理論

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盛行時期

重商主義基本觀點:

(1)金銀貨幣就是財富;(2)財富直接來源於流通領域,只有對外貿易才會增加財富;(3)必須保持順差,才能保證更多貨幣流入本國;(4)國家必須採取“獎出限入”措施。

早期的重金主義與晚期的貿易差額論

重商主義作用以及局限性

保護關稅論

提出背景和主要代表人(漢密爾頓)

主要觀點(1)一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強大離不開製造業;(2)發展製造業有助於推動其他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大增

長,可進一步推動就業,擴大國內市場;(3)政府應在關稅保護、防止外國競爭和保護本國工業發

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保護關稅論影響及局限性保護幼稚產業論(李斯特)

對古典自由貿易理論的批判

基本主張

保護對象和時間

主要保護手段

保護幼稚工業論影響及局限性

(1)積極作用(2)局限性

保護對象的選擇問題

保護手段的選擇問題

資源配置的扭曲問題思考題:1.你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在今天能否作為我國對外經濟

貿易發展的指導思想?2.美國國內工資水準存在巨大差異。例如,東南部制

造業工人的工資比西海岸地區同行的工資低20%。

為什麼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不能解釋此現象?3.假設A、B兩國生產技術相同且在短期內不變:生產一單位衣服需要的資本為1,需要的勞動為3;生產一單位食品需要的資本為2,需要的勞動為2。A國擁有160單位勞動和100單位資本;B國擁有120單位勞動和80單位資本。則(1)哪個國家為資本充裕的國家?(2)哪種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3)假設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計算各國各自最多能生

產多少服裝或多少食品?(4)假設兩國偏好相同,兩國間進行貿易,哪個國家會

出口服裝?哪個國家出口食品?當代國際貿易的發展事實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量迅速增加這種既進口又出口同一類產品的貿易模式被稱為“產業內貿易”。發達工業國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

產業的領先地位不斷轉移

年份

發達經濟體之間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之間198044.638.417.1199054.930.214.9199548.934.716.4200046.135.218.7日本、美國和韓國轎車相對產量各經濟體之間貿易占全球貿易比重第一節產業內貿易理論規模經濟和市場結構

內部規模經濟

內部規模經濟指廠商的平均生產成本隨著其產量的擴大而下降,其主要來源於本身生產規模的擴張。

內部規模經濟的存在致使行業的不完全競爭性表現得更為明顯平均成本AC邊際成本MC產量Q成本C價格PO需求DMRAC下降內部規模經濟

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外部規模經濟指企業的平均成本隨著整個行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而下降,其主要來源於行業內企業數量的增加。在行業只存在外部規模經濟時,該行業接近完全競爭狀態。

外部規模經濟形成原因:

(1)新古典經濟學從生產要素供給和需求方面的解釋

專業化設備供應;勞動力市場共用;知識外溢

(2)新制度經濟學從交易效率方面的解釋

行業集中的地區能夠節省交易費用

長度為1的線段上均衡分佈著消費者

●A·B·廠商乙A=1-B=1/2廠商甲(3)產業組織理論從行業集中帶來便利方面的解釋

共用基礎設施;降低消費者尋找成本

兩個廠商博弈均衡的唯一解是兩個廠商都坐落在城市的中心(4)新增長理論從外溢效應方面的解釋

隨著知識的積累,在產品品質提高、產量增加的同時,廠商的

平均成本在下降,這就是“幹中學”效應或知識和技術外溢效應。

平均成本行業平均成本圖3-4累積產量外部規模經濟中的累積產量與平均成本

在存在規模經濟的情況下,機會成本可能遞減,生產可能性曲線是凹向原點的曲線,產品的邊際轉換率是遞減的。在存在規模經濟的情況下,大規模從事某一產品生產的國家往往有較低的生產成本,這一情況有助於形成“先發優勢”。XYOQ1Q2規模經濟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以瑞士和泰國的手錶行業為例說明外部規模經濟產生的行業優勢

結論:一個國家最初的比較優勢、產業選擇和國際分工地位可能與它本國的技術知識和資源配置有關,也可能由於歷史或偶然因素起作用,但最初產業結構確定後,該產業的領先地位會得到強化,生存期進一步延長

QACD12Q1ACsACtP1OC0內部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與國際貿易

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類型:寡頭和壟斷競爭

壟斷競爭廠商的短期和長期均衡ACMCQ成本C價格PODMRACMCQ成本C價格PODMRQ2Q1P2P1壟斷競爭廠商短期均衡壟斷競爭廠商長期均衡

在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條件下,建立在內部規模經濟基礎上的差異產品的貿易將使所有國家的福利增加。

開放前,每個國家市場規模小,在行業內部規模經濟作用下,生存下來廠商數量有限,差異化產品種類較少,消費者選擇餘地較窄;

開放後,各個國家出口或進口差異化產品,供消費者選擇的差異化產品種類增加,價格下降,各國消費滿足程度均提高。廠商數量NO成本C價格PP1P2Q1Q2PPCC1貿易前CC2貿易後平均成本、市場規模與產業內貿易重疊需求與產業內貿易

重疊需求論認為兩國之間貿易關係的緊密程度由兩國的需求結構和收入水準決定,兩國之間的收入水準越接近,消費

結構就越相似,兩國間的產業內貿易程度也越高。重疊需求理論認為一國企業生產是先滿足本國市場需求為前提條件,然後再出口到國際市場,滿足國際需求。重疊需求理論認為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偏好不同,低收入群體偏好必需品,高收入群體偏好奢侈品。重疊需求是指收入水準相近的國家之間,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檔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隨著各國收入水準的提高,由需

求重疊產生的產業內貿易規模不

斷擴大。YqHGFEDCOYAYBAB第二節技術變化與國際貿易技術差距理論(Posner,1961)

技術差距論認為國與國之間的技術差距是發生某些貿易

的原因。

技術差距論把產品創新到模仿生產的時間成為模仿時

滯,可分為:

需求時滯,新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一時消費者尚未注意或

瞭解,而不能取代原有老產品所需的時間;

反應時滯,在新產品進口後,需求逐漸增加,迫使進口國生

產商調整生產計畫,來生產新產品;

掌握時滯,仿製國家從生產到達到先前國同一技術水準,國

內生產擴大,進口為零的時間間隔。時間創新國出口/生產模仿國需求滯後反應滯後掌握滯後模仿滯後生產/出口創新國生產創新國出口模仿國出口模仿國進口模仿國生產OT0T1T2T3T0T1長度取決於模仿國收入水準和消費者對新產品認識過程;T1T2長度取決於模仿國生產廠商對新產品的認識和自我調整速度;

T2T3長度取決於模仿國生產廠商獲得技術管道和技術吸收消化能力;在T1T3期間的兩國貿易由兩國間技術差距引起;低勞動成本成為T3之後模仿國出口的基礎。產品生命週期理論(Vernon)

該理論認為新產品一般首先在發達國家出現,然後逐漸成熟,並被消費者熟悉,變得標準化,隨後轉移到擁有廉價勞動力的不發達國家。

該理論認為一種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在產

品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各種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對重要性會

發生變化。各國在各種投入上具有不同相對優勢,生產該產品的比較

優勢會在各國之間轉移。該理論將產品生命週期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引入期。

該階段特點:生產技術未定型;生產地在創新國;產品

屬於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成本相對不重要;價格較高;

生產該產品的企業壟斷世界市場。

第二階段,成長期。

該階段特點:生產技術定型;在東道國設立子公司;產

品轉向資本密集型產品;價格彈性增大;其他發達國家生

產該產品的成本較低;東道國廠商生產成本可與創新國競

爭,但在第三國市場上未必具有優勢。

第三階段,成熟期。

該階段特點:產品完全標準化;生產地向發展國家轉移;更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徵;生產成本降低;創新國進口根據產品生命週期,工業最發達國家出口那些技術先進的新產品,同時進口那些技術比較成熟的工業品,落後國家的進出口模式正好相反。技術內生與國際技術外溢將技術作為貿易的內生變數來分析,既研究技術變化的原因,也研究作為生產和貿易結果的技術進步對貿易模式與社會福利的影響。技術變化有兩種源泉:技術“外溢”和革新。本國原有生產商品X的比較優勢,但外國生產X的技術更先

進,有絕對優勢。本國引進了外國生產商品X的技術,提高

了本來就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率。這種技術的外溢

使本國由比

較優勢決定的貿易模式變成了由絕對優勢決定。貿易和技術外溢有可能將發展引入“錯誤”方向,使兩國的

長期發展速度都受影響。第三節新保護貿易理論凱恩斯主義對外貿易乘數論凱恩斯(J.M.keynes,1883-1946),1936年出版《就業、利息和貨

幣通論》。投資乘數原理:K=⊿Y/⊿I=1/(1-c)對外貿易乘數:Kf=⊿Y/⊿NX=1/(1-ξ)只有貿易出超或國際收支順差時,對外貿易才能增加一國的

就業,提高國民收入,國民收入增加量為貿易順差的若干倍。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局限性。戰略性貿易論

戰略性貿易理論提出的背景及創始者

戰略性貿易理論是指一國政府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

的條件下,可以憑藉進口關稅、生產補貼、出口補貼等

手段保護國內市場,扶持本國戰略性工業的成長,增強

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謀取規模經濟之類的額外利

益,並借機掠奪他人市場份額和工業利潤。

利用關稅分享外國企業的壟斷利潤模型P、C產量QACm=MCmDMRCmQmQtCtPmPtACt=MCtEmEtIFHD利用關稅分享外國企業的壟斷利潤

通過補貼獲得市場份額新貿易保護主義主張通過政府補貼等來幫助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勝,而企業獲勝後所得利潤會大大超過政府所支付的補貼。

以美國波音公司和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為例:

(1)兩家公司在沒有補貼情況下的損益表(-5萬,-5萬)(100萬,0萬)(0萬,100萬)(0萬,0萬)空客公司波音公司生產不生產生產不生產

(2)歐洲給予空客生產補貼(25萬美元)由此可見,政府的保護政策可以使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占領市場的戰略性優勢,並使整個國家受益。該理論在實施中會受到各種挑戰:

1.外國政府可能會採取同樣的措施;

2.資訊的準確性問題(-5萬,20萬)(100萬,0萬)(0萬,125萬)(0萬,0萬)空客公司波音公司生產不生產生產不生產貿易政策概述自由貿易政策

保護貿易政策管理貿易政策世界貿易政策演變支持自由貿易的理由自由貿易與福利自由貿易與競爭效率支持自由貿易的政治依據第四節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QPOEFGHDPdPtPwIJ自由貿易和福利第一節世界貿易組織概述從GATT到WTO關貿總協定於1947年10月30日在日內

瓦簽訂並於1948年正式生效關貿總協定的初始簽訂國有23個國家,

完成使命時,成員方增至117個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2012年8月24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數達147個,觀察員27個WTO標誌世貿大廈時間涉及議題地點參加國第一輪1947.4-10關稅瑞士日內瓦23第二輪1949.4-10關稅法國安納西33第三輪1950.9-1951.4關稅英國托爾基32第四輪1956.1-5關稅瑞士日內瓦33第五輪狄龍回合1960.9-1962.7關稅、關稅同盟瑞士日內瓦45第六輪甘迺迪回合1964.5-1967.6關稅、反傾銷協議和“非互惠原則”瑞士日內瓦54第七輪東京回合1973.9-1979.4關稅、非關稅措施和“框架”協議瑞士日內瓦102第八輪烏拉圭回合1986.9-1994.4關稅、非關稅措施、規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爭端解決、紡織品和服裝烏拉圭埃斯特角城117GATT框架下的多邊貿易談判世界貿易組織目標和宗旨世貿組織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包括貨物、服務、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及知識產權等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邊貿易體系,以包括關貿總協定貿易自由化的成果和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所有成果。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是“締約各國政府認為在處理其貿易和經濟事務的關係方面,應以提高生活水準,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續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發展商品生產與交換為目的,導致大幅度地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並對上述目的作出貢獻”。世界貿易組織結構部長會議(MinisterialConference)——世界貿易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立法權準司法權豁免某個成員在特定情況下的義務批準非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提出的取得世界貿易組織觀察員資格申請的請示總理事會(GeneralCouncil)各專門委員會(Committees)秘書處(SecretariatoftheWTO)與總幹事(Director-General)部長會議總理事會總理事會會議作為爭端解決機構上訴機構爭端解決專家小組總理事會會議作為貿易政策審議機構委員會:貿易與環境委員會貿易與發展委員會最不發達國家小組委員會區域貿易協定委員會國際收支限制委員會預算、財務和行政委員會工作組:加入WTO工作組工作小組:貿易、債務和金融工作小組貿易和技術轉移工作小組(非活動小組:貿易與投資關係工作小組貿易與競爭相互關係工作小組政府採購透明度工作小組)貨物貿易理事會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理事會服務貿易理事會諸邊貿易協議資訊技術協議委員會委員會:市場準入委員會農業委員會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委員會技術性貿易壁壘委員會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委員會反傾銷措施委員會海關估價委員會原產地規則委員會進口許可程式委員會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委員會保障措施委員會工作組:國營貿易企業工作組委員會:金融服務委員會具體承諾委員會工作組:國內法規工作組GATS規則工作組諸邊貿易協議:民用航空器委員會政府採購委員會多哈發展的議程:TNC及其機構貿易談判委員會特殊議程服務委員會/TRIPS委員會/爭端解決機構/農業委員會和棉花小組委員會/貿易和發展委員會/貿易和環境委員會談判組市場準入/規則/貿易便利化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框架由序言和16條正文組成,它主要是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目標、原則、職能、組織結構、成員資格、法律地位和決策機制等作了規定。附件一有A、B、C三部分。附件二是《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式的諒解協定》。附件三是《貿易政策審議機制》。附件四是《政府採購協議》、《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國際乳製品協議》和《國際牛肉協議》。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框架世界貿易組織運行機制決策機制一般性的決策,沿襲1947年關貿總協定採取的“協商一致”做出決策(若不能達成共識,以多數票為準)世界貿易組織協定、協議相關條款做出解釋的決策(3/4多數)

行使豁免權的決策(3/4多數通過)修改協定、協議的決策(2/3多數通過)加入和退出機制WTO的加入取得成員資格的方式加入WTO程式WTO的退出爭端解決機制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目標爭端解決機制的程式專家小組程式上訴程式執行程式貿易政策審議機制貿易政策審議機制創立於烏拉圭回合談判,是建立在1979年東京回合談判達成的《關於通知、磋商、爭端解決和監督的諒解》的基礎上。在此協議下,世貿組織同意對貿易體制的發展進行定期和系統的審議。世貿組織的貿易政策審議是基於一成員政府提供的詳細敘述其貿易政策的報告和世貿組織秘書處所獨立準備的一份詳細的報告進行的。第二節WTO的基本原則非歧視性原則(WithoutDiscrimination)最惠國待遇原則指WTO任一成員在貨物、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領域給予任何其他一方的優惠待遇,應立即和無條件地給予其他各成員。(自動性、同一性、相互性、普遍性)貨物貿易方面的最惠國待遇服務貿易方面的最惠國待遇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方面的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原則

具體指一個國家給予在其國境內的外國公民、企業和商船民事權利方面的待遇不低於其國內公民、企業、商船所享有的待遇,即專指外國自然人、法人、商船等在民商事方面而非政治方面的待遇。(適用對象、“不低於”意味著可以“超過”)市場準入原則(MarketAccess)市場準入原則是指WTO一成員允許另一成員的貨物、服務與資本參與本國市場的程度,增強各成員對外貿易體制的透明度。市場準入原則旨在通過增強各成員對外貿易體制的透明度,減少和取消關稅、數量限制和其他各種強制性限制市場準入的非關稅壁壘,以及通過各成員對開放其特定市場所作出的具體承諾,切實改善各成員市場準入條件,使各成員在一定的期限內逐步放寬市場開放的領域,加深開放市場的程度,從而達到促進世界貿易增長,保證各成員的商品、資本和服務可以在世界市場上公平自由競爭的目的。透明度原則(Transparency)透明度原則是指WTO成員應公佈所制定和實施的貿易措施及其變化情況(如修改、增補、廢除),沒有公佈的措施不得實施,同時還應將這些貿易措施及其變化情況通知世貿組織。作用是可以增加市場的可預見性以及減少政府暗箱操作國民待遇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和透明度原則是建立世界統一市場經濟體系的三大重要法律原則。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原則(FreerTrade:Gradually,ThroughNegotiation)《1994年關貿總協定》要求各成員逐步開放市場其他貨物貿易協議也要求各成員逐步開放市場《服務貿易總協定》要求各成員逐步開放服務市場自由貿易原則包含的要點:1.以共同準則為基礎2.以多邊談判為手段3.以爭端解決為保障4.以貿易救濟為安全閥5.以過渡方式體現差別待遇促進公平競爭原則(PromotingFairCompetition)公平競爭原則是指WTO成員應避免採取扭曲市場競爭的措施,努力糾正不公平貿易行為,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領域,創造和維護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環境。公平貿易是市場經濟順利運行的保障。公平競爭原則體現在貨物貿易領域、服務貿易領域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領域公平競爭原則既涉及成員的政府行為,也涉及成員的企業行為公平競爭原則要求成員維護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在本國市場的公平競爭,不論他們來自本國或其他任何成員鼓勵發展和經濟改革原則(Encouragingdevelopmentandeconomicreform)關於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援助關於貿易與發展非互惠原則發達國家儘量承擔義務原則建立貿易和發展委員會授權條款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普遍優惠制待遇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非關稅措施協議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優惠關稅安排對最不發達國家的特殊待遇傾銷和反傾銷傾銷的定義價格定義市場經濟國家傾銷的價格定義,是在出口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低於國內市場上的銷售價格?!胺鞘袌鼋洕眹覂A銷的價格定義,是選擇一個第三國,即市場經濟的國家的同類產品,在該市場上或者在其他國家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作為公平價值,凡低於該公平價值即被認為傾銷。成本定義市場經濟國家傾銷的成本定義,是在出口市場上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胺鞘袌鼋洕眹覂A銷的成本定義,是選擇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作為替代國,並以替代國同類產品的成本作為標準條件。凡在出口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低於標準成本就視為傾銷。第三節貿易救濟措施協議構成傾銷的條件來自外國的出口產品以低於正常價格在本國市場上銷售,即存在傾銷的幅度。所謂正常價格是指相同產品在出口國用於國內消費時在正常情況下的可比價格。如果沒有這種國內價格,則是相同產品在正常貿易情況下向第三國出口的最高可比價格;或產品在原產國的生產成本加合理的推銷費用和利潤。被傾銷國同類產品工業造成了嚴重或實質性損害,或形成了實質性損害威脅,或實質性阻礙某項新興工業的建立;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中國反傾銷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反傾銷措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出口商作出價格承諾向進口商徵收反傾銷稅補貼與反補貼補貼定義

補貼是一種政府行為,一種財政措施,給予對象是國內生產者和銷售者,為國內企業帶來好處。補貼的分類與反補貼爭端解決禁止性補貼(ProhibitiveSubsidy)成員既不得授予也不得維持的補貼。可申訴補貼(ActionableSubsidy)成員根據自己的政治和經濟發展需要,在一定範圍內對生產者或銷售者進行的補貼。不可申訴補貼(UnactionableSubsidy)成員政府為鼓勵研究活動、發展落後地區經濟、保護環境而實施的補貼,及其他普遍實施的非專向性的補貼。中國的反補貼制度

《反補貼條例》臨時反補貼措施、承諾和徵收反補貼稅第一節區域經濟一體化含義區域經濟一體化含義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通過協商並締結經濟條

約或協議,實施統一的經濟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

金融等市場的人為分割和限制,以國際分工為基礎來提高

經濟效率和獲得更大經濟效果,把各國或各地區的經濟融

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徵

成員資格的區域性對外的排他性

利益的放大性

內部的開放性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第二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劃分區域經濟一體化按一體化程度劃分垂直一體化

水準一體化

部門一體化

完全經濟一體化

經濟同盟

共同市場

全盤一體化

關稅同盟

自由貿易區

按經濟一體化的範圍劃分

按參加國的經濟水準劃分

按照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劃分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FTA)自由貿易區是較為鬆散、對成員約束最弱的一體化組

織,是一種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在自由貿易區內的各成

員國通過協商簽訂協議,取消相互之間的貿易壁壘,各

成員國製造的商品可以在區內自由流通,相互間沒有關

稅、配額等保護措施。各成員國對區外國家仍然維持貿

易壁壘,但保護政策不求一致,由成員國自行訂立。關稅同盟(customsunion,CU)關稅同盟在經濟一體化程度上又前進了一步。與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一樣,關稅同盟的成員取消各成員國

之間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壁壘,使之可以在成員國之間自

由流動,成員國之間在完全取消關稅和數量限制的基礎

上,同時還規定了成員國對非同盟國家的統一關稅率和

外貿政策,因此關稅同盟已經具有超國家的性質,是實

現全面經濟一體化的基礎。共同市場(commonmarket,CM)共同市場是更深層次的經濟一體化形式。與關稅同盟

一樣,共同市場在各成員國之間不設置任何貿易壁壘,

完全取消關稅與數量限制,建立對非成員國的統一關稅。

在實現商品自由流動的同時,實現技術、資本、勞動力

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因此,在共同市場內部完全取

消了對移民和跨國投資設置的限制政策。在生產要素可

以自由流動的前提下,技術、資本、勞動力可以轉移到

區域內部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經濟同盟(economicunion,EU)經濟同盟是指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商品、生產要素

可以自由流動及建立共同對外關稅之外,並且還制定和

執行更多的統一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如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等,逐步廢除政策方面差異。理論上而言,應在多大的經濟政策範圍內實現統一才

稱得上是經濟聯盟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貨幣政策的統

一是經濟同盟的一個重要標誌,即成員國之間有統一

的中央銀行、單一的貨幣和共同的外匯儲備。完全經濟一體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完全經濟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最高階段。在這

一階段,成員國內部各國在經濟、金融和財政等方面均

實現完全統一,國家的經濟權利全部讓渡給一體化組織

的共同機構,各成員國家不再單獨執行經濟職能。完全

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