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調研(三) 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調研(三) 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調研(三) 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調研(三) 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調研(三) 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調研(三)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在歷史文獻記載的黃帝“有熊國”故地鄭州地區,發現了一些龍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宮殿、護城河等遺跡。可見()A.歷史真實都有待考古發現的證實 B.文獻記載為考古發掘提供了方向C.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念基本成熟 D.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多元一體格局【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在歷史文獻記載的黃帝‘有熊國’故地鄭州地區,發現了一些龍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宮殿、護城河等遺跡。”可知,龍山文化城址印證了歷史文獻記載的“有熊國”的記錄,說明文獻記載的內容為考古發掘提供了一定的方位幫助,B項正確;歷史真實都有待考古發現的證實,表述不當,考古發現有助于接近歷史的真相,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念基本成熟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多元一體格局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2.北宋趙孚指出:“莊宅多有爭訴,皆由衷私妄寫文契,說界至則全無丈尺,昧鄰里則不使聞知,欺罔肆行,獄訟增益”,建議由朝廷制定統一的官契,以減少土地交易糾紛。據此可推知,宋代()A.租佃風氣盛行 B.土地流轉頻繁 C.商品經濟繁榮 D.官府控制松弛【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莊宅多有爭訴,皆由衷私妄寫文契,說界至則全無丈尺,昧鄰里則不使聞知,欺罔肆行,獄訟增益”可知,宋代政府對典賣文契進行了規范管理,由材料“以減少土地交易糾紛”可知,規范文契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土地交易糾紛,說明當時土地流轉頻繁,B項正確;“土地交易”不止包括租佃之風,還有土地買賣,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土地交易,不是商品經濟,排除C項;材料典賣文契是由朝廷制定統一的官契,體現不出官府控制松弛,排除D項。故選B項。3.元大都“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于江南”,因而,劃直修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運河已是勢在必行。同時,從江蘇劉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運輸也開辟全線通航。元朝大力開通這些交通線路主要是因為()A.大都是國際性商業大都會 B.地方行政制度發生重大變革C.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分離 D.不同民族交往交流得到加強【答案】C【解析】材料講述了元朝重新統一后為解決政治和經濟重心分離的問題,尤其是南方財賦和糧食北運的問題,對漕運進行大膽創新,海運和內河航運并舉,C項正確;A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變革,排除B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如表為清朝雍正年間軍事將領陳倫炯《海國聞見錄》的目錄及內容簡介。這可以用來說明()內容簡介《天下沿海形勢錄》記述中國沿海地理形勢,北起渤海灣,南至北部灣的地貌、水文、航運、海防《東洋記》記述朝鮮、日本及琉球《東南洋》記述臺灣、菲律賓群島、西里西伯島、摩鹿加群島和婆羅洲島《南洋記》記述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及巽他群島《小西洋記》記述南亞、西亞及中亞《大西洋記》介紹了非洲與歐洲,記載了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活動《昆侖記》《南澳氣記》記錄中國“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的南海群島A.清政府國家主權意識的上升 B.近代國人海權意識明顯增強C.有識之士漸漸關注海洋地理 D.開明人士嘗試探索國家出路【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記述中國沿海地理形勢,北起渤海灣,南至北部灣的地貌、水文、航運、海防”,“記述南亞、西亞及中亞”,“介紹了非洲與歐洲,記載了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活動”等信息,可以看出在清朝雍正年間有志之士就關注外部的海洋地理狀況,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部分有志之士的觀點,不能代表清政府,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雍正年間,不是近代,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雍正年間,并不是鴉片戰爭之后,排除D項。故選C項。5.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道光、咸豐年間的人沒有領受軍事失敗的教訓,戰后和戰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于是,這“少數人”()A.創辦了一批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B.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C.開始了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 D.掀起了救亡圖存的革命高潮【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這里的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指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指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推動了中國向西方學習,進行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C項正確;這“少數人”創辦的是洋務企業,洋務企業不是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排除A項;洋務運動只學技術不學制度,排除B項;救亡圖存的革命高潮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故選C項。6.陳獨秀撰文寫道:“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陳獨秀旨在強調()A.共和體制不能為中國帶來真正改變 B.鞏固民主政體須徹底批判舊思想C.北洋軍閥的混戰導致政治分崩離析 D.政黨政治的嘗試是一場荒唐鬧劇【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可知,在陳獨秀看來,要想根本解決政治問題,首先要思想解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獨秀重在強調鞏固民主政體須徹底批判舊思想,B項正確;材料沒有否定共和體制,排除A項;北洋軍閥的混戰導致政治分崩離析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陳獨秀對政黨政治的評價,排除D項。故選B項。7.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我黨目前最基本的歷史任務”,“必須以最大決心和努力,放手發動與領導群眾來完成這一歷史任務”。這一指示的貫徹()A.為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作準備 B.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C.表明黨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 D.支援了解放區的自衛戰爭【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我黨目前最基本的歷史任務”“必須以最大決心和努力,放手發動與領導群眾來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指示與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相關,土地改革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為戰勝國民黨反動派奠定了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D項正確;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現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A項;國民革命時期是1924——1927年,排除B項;七屆二中全會標志黨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排除C項。故選D項。8.1950年初《中蘇條約》的簽約動議完全由中方所提,內容也違背蘇方初衷。在對朝出兵問題上,蘇聯一再出爾反爾,最后僅限于聲援,但中國義無反顧制定了參戰決策并取得戰爭的勝利。這表明我國()A.迎來建國后第一次建交高潮 B.奉行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貫徹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D.推進對話不對抗的外交新路【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沒有蘇聯支持的情況下,中國義無反顧獨立地制定參戰決策并取得戰爭的勝利,說明我國獨立自主地決定中國的外交事項,體現了建國初期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項正確;20世紀50年代初期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但材料只是提到蘇聯一個國家,故體現不出第一次建交熱潮,排除A項;“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是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排除C項;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和蘇聯并不存在嚴重對抗的關系,故對話不對抗的外交不是針對蘇聯的,排除D項。故選B項。9.如圖為1978—2010年我國三大產業產值比重的統計情況(單位:%)。對圖中現象解讀正確的是()A.社會主義現代化已經基本實現 B.工業化永遠是經濟增長主動力C.產業結構調整順應了世界潮流 D.我國農業生產總量持續地走低【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可知,改革開放以來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此時在世界上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開展推動了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比重上升,由此可見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世界潮流一致,C項正確;題干為產業機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情況,排除A項;題干材料中工業所占的比例基本穩定,甚至在某些時間段出現下降,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排除B項;題干中為比例結構,不能體現各產業總量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0.按照“入世”的相關承諾,我國將逐漸開放出版業市場,據此我國全面修訂了《出版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等法規,同時也制訂實施了一批新的出版業規章。這表明,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A.出版業管理日趨規范 B.得以參與制定國際規則C.傳統出版業日益繁榮 D.法制建設發生根本變革【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按照‘入世’的相關承諾,我國將逐漸開放出版業市場,據此我國全面修訂了《出版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等法規,同時也制訂實施了一批新的出版業規章。”可知,體現了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出版業市場規章的影響,有利于我國出版業的規范發展,A項正確;得以參與制定國際規則,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傳統出版業日益繁榮的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法制建設發生根本變革,表述有誤,排除D項。故選A項。11.仔細觀察如圖,時空不同,文化各異。下列選項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對應正確的是()A.①—《查士丁尼法典》—崇尚理性和思辨B.②—《吉爾伽美什》—贊美蘇美爾英雄史詩C.③—《摩訶婆羅多》—遵循種姓等級制度D.④—《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反映阿拉伯民族歷史【答案】B【解析】根據圖片,②是西亞,根據所學知識,《吉爾伽美什》是西亞文明,贊美蘇美爾英雄史詩,B項正確;《查士丁尼法典》是羅馬法,①是古埃及,排除A項;《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文化,應該對應④,排除C項;《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創作的歷史著作,反映希臘歷史,④是印度,排除D項。故選B項。12.印加帝國以庫斯科為中心,分成四個大行政區,每區叫作一個蘇約,每個蘇約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盧。在中央允許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種程度的自由。地方長官每隔一定時期被召集到中央匯報工作。國君常往全國各地巡視,了解情況并檢查工作。由此可見,印加帝國()A.出現民主政治的雛形 B.國君獨攬國家行政大權C.政府的行政效率較高 D.國家行政管理體系較完整【答案】D【解析】根據“印加帝國以庫斯科為中心,……國君常往全國各地巡視,了解情況并檢查工作。”可得出印加帝國從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行政管理體系,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民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君主專制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有一套管理體系,不能說明效率高,排除C項。故選D項。13.如表為15世紀以來世界人口統計表(單位:百萬)。對如表理解正確的是()年份14001500160017001750歐洲456989115140亞洲224254292402508非洲7482909090美洲304115910世界總計373446486671749A.奴隸貿易導致美洲喪失大眾勞動人口 B.全球航路開辟改變世界人文地理格局C.工業革命促進了歐洲人口穩步增長 D.貿易重心轉移推動亞洲人口迅速增長【答案】B【解析】根據15世紀以來世界人口統計表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進行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大肆屠殺美洲印第安人,并且進行黑奴貿易,影響了世界各地區人口的變化,B項正確;奴隸貿易主要是從非洲販賣黑奴到美洲,增加了美洲勞動人口,排除A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后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亞洲人口增長是由于新航空開辟后,美洲大量高產作物的傳入,排除D項。故選B項。14.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農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總面積的3%,卻提供了全國牛奶產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產量的三分之一,另外還有大量水果和蔬菜。據此可知,當時蘇聯()A.經濟體制亟需進行改革 B.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C.農業改革有了明顯成效 D.農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初,即赫魯曉夫改革前夕,蘇聯個體農民生產效率遠高于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表明當時蘇聯農業集體化面臨困境,經濟體制亟需進行改革,A項正確;1950年代初,材料體現是農民只在自留地上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當時蘇聯經濟體制亟需進行改革,未體現農業改革的效果,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蘇聯的農業技術取得了突破,排除D項。故選A項。15.如表是學者們對文化多樣性的不同認識。對此,解讀合理的是()“文明沖突論”世界上的許多沖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強勢文化必然戰勝弱勢文化。“文化自覺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A.前者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B.前者承認文明多元化下共同發展C.后者是對文化差異性的糾偏 D.后者關注文化的多樣性和共存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文化自覺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可得出其承認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和共存性,D項正確;世界上的許多沖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強勢文化必然戰勝弱勢文化,并非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排除A項;“文明沖突論”并不承認文明多元化下共同發展,排除B項;“文化自覺論”關注文化的多樣性,排除C項。故選D項。16.它“第一次以多邊條約的法律形式提供了一套調整國際貿易關系的規則和程序,并且對締約各國的權利和義務做了具體規定”,“是國際貿易法歷史上一項極其重要的多邊協定”。它是()A.布雷頓森林協定 B.關稅與貿易總協定C世界貿易組織 D.北美自由貿易區【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第一次以多邊條約的法律形式提供了一套調整國際貿易關系的規則和程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調整國際貿易關系的的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B項正確;布雷頓森林協定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排除A項;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但并不是第一次以多邊條約的法律形式提供了一套調整國際貿易關系的規則和程序,排除C項;北美自由貿易區是在區域經濟集團化進程中,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美洲組成的,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歷朝科舉考試數量表朝代錄取數據狀元人數(據載)唐朝開科268次,據不完全統計進士在10000人左右,明經諸科統計修正應為20619人有姓氏可考狀元155人;有籍貫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宋朝北宋開科81次,錄取進士51660人,經考證,還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狀元71人;有籍貫可考狀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南宋開科49次,錄取進士45640人,經考證,還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狀元49人;有籍貫可考狀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材料二西方職業文官都要經過競爭考試,如1870年英國樞密院規定:凡未經考試并沒有文官事務委員會及格證書者一律不得從事任何文官職務。許多西方國家的法律規定,職業文官不得參加政黨或工會;不得兼任議員;不得公開發表政見,對政府任意批評。政府不能輕易地解除文官的職務,文官一直服務到退休為止。西方將文官分為若干門類和等級,編制出各類職位的名稱標準和級別,并以此為準繩,來處理文官的任用、工資、升職、轉調范圍、培訓以及退休等問題。文官只對法律和法定的職權負責,對國家、對民眾、對上司、對下屬都是一種法定的關系,其在行使職權和執行國家公務時,都須有法律的依據,若違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摘編自宋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1)據材料一,概括宋代科舉發展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發展的原因。(2)據材料二,歸納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科舉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相似的作用。【答案】(1)表現:南方士人科舉考試成績逐漸提升;宋代科舉考試規模更大,錄取人數更多。原因:南方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南移;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相對穩定;宋代實行崇文抑武方針,大力提倡文治。(2)基本特征:堅持考試錄用原則;文官政治中立;職務常任;對文官進行分類管理;依法履職。(3)相似之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選拔大量的人才;推動社會走向公正公平;促進了政治制度的完善【解析】【小問1詳解】表現:根據材料“有姓氏可考狀元49人;有籍貫可考狀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可分析出南方士人科舉考試成績逐漸提升;根據材料“開科49次,錄取進士45640人,經考證,還有漏榜”可分析出宋代科舉考試規模更大,錄取人數更多。原因:結合經濟重心的轉移可分析出南方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南移;結合南宋的史實可分析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相對穩定;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宋代實行崇文抑武方針,大力提倡文治。【小問2詳解】基本特征:根據材料“凡未經考試并沒有文官事務委員會及格證書者一律不得從事任何文官職務”可分析出堅持考試錄用原則;根據材料“職業文官不得參加政黨或工會;不得兼任議員;不得公開發表政見,對政府任意批評”可分析出文官政治中立;根據材料“政府不能輕易地解除文官的職務,文官一直服務到退休為止”可分析出職務常任;根據材料“西方將文官分為若干門類和等級,編制出各類職位的名稱標準和級別,并以此為準繩,來處理文官的任用、工資、升職、轉調范圍、培訓以及退休等問題”可分析出對文官進行分類管理;根據材料“文官只對法律和法定的職權負責,對國家、對民眾、對上司、對下屬都是一種法定的關系,其在行使職權和執行國家公務時,都須有法律的依據,若違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可分析出依法履職。【小問3詳解】相似之處:根據材料“凡未經考試并沒有文官事務委員會及格證書者一律不得從”可分析出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選拔大量的人才;結合所學可分析出推動社會走向公正公平;結合所學可分析出促進了政治制度的完善。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國衛生防疫政策變遷過程階段代表性政策政策背景政策場所政策目標第一階段1955—1977年《傳染病管理辦法》(1955)政治任務黨中央、國務院、衛生部傳統病常規防治為主第二階段1978—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急性傳染病管理條例》(1978)市場發展黨中央、國務院、衛生部、財政部傳統病常規防治為主第三階段2003—2015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003)公益服務黨中央、國務院、衛生部(衛健委)財政部、民政部、社會組織、媒體、企業、專家、公眾等新型突發病應急防治為主第四階段2016年至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6)《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健康安全黨中央、國務院、衛健委、政協、財政部、民政部、外交部、社會組織、媒體、企業、專家、公眾等新型突發病應急防治和傳統病常規防治并重——據武永超《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防疫政策變遷審視》提取材料中有關新中國衛生防疫事業變遷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達清晰)【答案】論點論述要點(任意五點)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和民眾參與防疫的意識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國力增強。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影響。國家治理能力日益提高,對居民健康服務的重視以及資金投入日益增多。非典、新冠等重大疫情影響。人民對健康安全的需求不斷提升。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社會和民眾在防疫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有利于進一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觀點1: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衛生防疫政策不斷完善。觀點2: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和民眾參與防疫的意識不斷提升(在防疫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觀點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衛生防疫政策目標從“降低生命威脅”到向“了人民健康”轉變衛生防疫被納入健康中國戰略。(從常規防治為主發展為常規防治與應急防治并重)【解析】根據表格中新中國衛生防疫事業變遷等信息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防疫政策不斷完善。因此,可擬定論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和民眾參與防疫的意識不斷提升。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變化予以論述,如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國力增強;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影響;國家治理能力日益提高,對居民健康服務的重視以及資金投入日益增多;非典、新冠等重大疫情的影響;人民對健康安全的需求不斷提升;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等等。最后得出結論,可知我國社會和民眾在防疫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有利于進一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等等。也可以“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衛生防疫政策不斷完善”“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和民眾參與防疫的意識不斷提升(在防疫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衛生防疫政策目標從“降低生命威脅”到向“為了人民健康”轉變衛生防疫被納入健康中國戰略。(從常規防治為主發展為常規防治與應急防治并重)”等為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交子大致經歷了私人發行和官交子兩個時期。宋代四川是鐵錢流通的區域,鐵錢流通基本上滿足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但仍有許多缺點。據記載:“川界用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而蜀地買羅一匹,需要20貫。發行交子的商家是由政府批準的,他們“連保作交子”,每年要向官府交納一定的費用。在由16家大的富商主辦時,交子就“用同一色紙幣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有鋪戶印記“押字”和“密押”,“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為記”。任何交子的持有者,都可拿到發行的商號兌換鐵錢。官交子制度起初對社會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后來大量增發,成為政府搜刮財富的手段,以致大幅貶值,趨于崩潰。——摘編自孫健《中國最早的紙幣的產生及其流通》材料二明初以銅錢、紙鈔為法定貨幣,白銀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紙鈔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導致信用下降,漸至名存實亡,銅錢則因幣材缺乏,鑄幣量難以滿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的白銀恰好彌補了國內銀礦不足的缺陷。政府規定賦稅折銀征收,這說明民間使用白銀已比較普遍。清代歷朝都鑄造銅錢,并在云南等地大力開采銅礦,但仍不能完全解決幣材問題,同時用銀之勢也已不可遏止,因此在流通領域仍然是“用銀為本,用錢為末”。大額交易通用白銀,政府財政也以白銀為計算單位。——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交子產生和流通的背景。(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貨幣體系演變主要趨勢及其形成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貨幣發行政策的認識。【答案】(1)背景:四川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鐵錢笨重、使用不便;政府的支持和監管;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發行的商家重視自己的社會信用。(2)趨勢:白銀貨幣化(或逐漸形成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貨幣體系)形成原因:政府濫發紙鈔導致信用下降;銅錢幣材缺乏不能滿足流通需要;海外貿易促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一條鞭法”等稅制改革的推動;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3)認識:貨幣發行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時合理調整)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貨幣發行政策事關政府信用,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貨幣發行政策影響國計民生、社會穩定。(任答兩點)【解析】(1)背景:根據材料“宋代四川是鐵錢流通的區域,鐵錢流通基本上滿足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但仍有許多缺點。”可知四川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川界用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可知鐵錢笨重、使用不便;根據材料“發行交子的商家是由政府批準的”可知政府的支持和監管;結合所學知識,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根據材料“任何交子的持有者,都可拿到發行的商號兌換鐵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發行的商家重視自己的社會信用。(2)趨勢:由材料“政府規定賦稅折銀征收,這說明民間使用白銀已比較普遍。”可知,白銀貨幣化(或逐漸形成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貨幣體系)。形成原因:根據材料“但紙鈔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導致信用下降,漸至名存實亡,銅錢則因幣材缺乏,鑄幣量難以滿足流通的需要。”可分析出政府濫發紙鈔導致信用下降、銅錢幣材缺乏不能滿足流通需要;由材料“明朝中期,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的白銀恰好彌補了國內銀礦不足的缺陷。”可知海外貿易促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結合所學知識,“一條鞭法”等稅制改革的推動、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3)認識: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貨幣發行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時合理調整)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貨幣發行政策事關政府信用,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貨幣發行政策影響國計民生、社會穩定。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圖1和圖2為世界近代史上兩個歷史時期的世界貿易局部路線示意(1650—1750和1900年前后)。分別指出圖1和圖2代表的歷史時期,并提取圖片信息進行簡要說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釋和說明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答案】圖1為1900年前后。(寫在說明前后均可)說明:鐵路已經出現在各大洲;英國與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等各大洲之間貿易往來頻繁。工業革命中,蒸汽機得到改進并廣泛應用,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和列強的擴張,鐵路在美洲、歐洲大陸、亞洲、非洲等地出現。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在世界貿易中處于支配地位。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