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基本問題第1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產生
第2節宏觀經濟統計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
第3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
第4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第5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自主發展第6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重點研究方向第1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產生一、宏觀經濟統計及發展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內容發展過程中統計學與經濟學兩個知識體系的交融與推動發展,實際存在著兩個不同發展的推動根基,即以統計學知識體系為核心的發展和以經濟學知識體系為核心的發展。市場經濟國家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內容發展上主要是以經濟學為核心知識體系發展的,具體表現為計量經濟學的學科存在和作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更具適應的科學發展空間,廣義上可以覆蓋計量經濟學內容,但并不唯計量經濟學內容,它在以統計學為核心知識體系發展中,更加有效發揮統計數據、統計歸納、統計探索、數據挖掘等統計學思想、理論方法和模型的應用,不僅推動實證經濟學的發展,而且還直接推動國民經濟管理過程的科學化,提高信息社會下的統計學科的重要作用。第1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產生二、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發展階段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經歷了三個比較大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體現圍繞國民經濟重要統計指標的發現和創造,以及對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與比較分析,經濟統計學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第二階段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發展,包括國民經濟賬戶、投入產出法、資金流量表、國際收支平衡表等的誕生與應用的發展,形成了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科學統計體系,對推動經濟學運用于國家、產業和微觀的科學管理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統計的科學運用大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減少了經濟危機的產生與影響。第三階段,經濟統計進入微觀統計與宏觀統計一體化的發展階段,其內容包括空間、時間、系統指標和系統分類的大量微觀數據,如果考慮在采集數據上連接各種活動信息,那么經濟統計數據也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系統和大數據時代,計算機數據庫的生產方式和數據處理與數據分析,將使當代的統計作用更加光彩奪目。第1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產生三、中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發展中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經歷了三個基本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實質成為檢查總結和分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第二階段,“四大平衡”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分析。第三階段,經濟問題逐步擴展一些宏觀經濟專題的統計分析,1991年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課程內容體系,1992年“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一書的出版。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確立與發展,本質的是要發展以統計為核心和軸心的宏觀經濟實證分析研究方向和知識體系。第2節宏觀經濟統計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一、宏觀經濟統計及發展宏觀經濟統計概念需要兩個同樣重要對象的理解,一個是宏觀經濟統計測度體系設計的研究對象,一個是宏觀經濟統計數據的研究對象。
經濟統計是指利用統計思想、統計方式、統計方法來支持對經濟活動深刻認識、有效控制、積極提升能動效果等目的,從復雜經濟活動系統中提煉和設計定量指標,完成其調查和整理統計數據,形成刻畫或發現經濟活動規律變化筋骨的科學知識內容。第2節宏觀經濟統計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性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經濟統計系統設計的經典,突出表現在基于宏觀經濟活動、中觀經濟活動和微觀經濟活動整體的一些科學處理,例如建立標準規范的基層單位和機構單位,以及國民經濟行業部門分類和國民經濟機構部門分類標準,在統計指標內涵、范圍和體系上,超越所有經濟學派和分枝,建立了科學一致可比的統計標準。第2節宏觀經濟統計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三、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概念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可以有廣義和狹義概念之分。廣義概念是包括所有宏觀經濟實證分析內容,體現從宏觀經濟學出發的運用統計數據和統計分析方法的所有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狹義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概念,主要指從國家、地區(省、市、縣)政府統計最后階段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包括總量、結構、效率、效益、增長、發展等方面的統計分析,表現為大量系統運用統計數據的綜合分析研究,為宏觀經濟學發展和國民經濟管理服務,包括為宏觀經濟運行的監測與判斷的分析,以及為宏觀經濟政策研究提供科學依據。第3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發展的三個目標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內容可以分別建立在三個目標上,即宏觀經濟學目標、宏觀經濟管理目標、宏觀經濟統計目標。它與宏觀經濟學的內容體系是相通的,主要包括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統計分析、國民收入分配統計分析、消費和投資需求統計分析,產業結構變動統計分析、通貨膨脹統計分析、經濟周期統計分析、景氣統計分析、經濟增長統計分析、知識經濟發展與創新能力統計分析、國際經濟統計分析與國際競爭力分析、宏觀經濟空間統計分析、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統計分析。按照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應該從過宏觀經濟運行體制和組織結構出發,按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出發,開展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內容研究。按照宏觀經濟統計目標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應該從國家綜合統計、部門和行業統計、區域統計的分層次的系統統計基礎設施和統計信息開發使用出發,開發更多為政府管理、社會使用、科學研究服務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體系內容,吸收大數據發展下的統計方法創新,推動全社會大量科學使用統計數據和信息的新發展。第3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二、制度化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工作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是政府統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內容可以分成兩大類,即制度化的統計分析工作和專題或問題的統計分析工作。宏觀經濟制度化的統計分析工作是國民經濟統計信息系統的反饋,表現在政府統計調查指標體系和統計數據資料基礎上所進行的全面系統分析,包括宏觀經濟運行過程和結果的數量特征、數量關系和深層次的評價,或者說包括宏觀經濟情況的綜合系統說明、經濟關系的分析、主要成功方面和主要問題的剖析、規劃執行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措施的檢查和效果分析,提出宏觀經濟管理的對策建議。第3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三、專題性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工作宏觀經濟專題或問題的統計分析工作是靈活和不斷變化的,它既要圍繞各時期的中心工作,又要善于捕捉經濟問題。它的特點是:(1)對研究和分析的專題或問題的理論或定性認識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和認識。(2)多種調查方法結合運用。一般的制度化統計資料往往在專題問題的研究與分析支持上是不夠的,因而要采用補充調查,如增加抽樣調查,同時還要特別注意活情況和軟實力的調查,因而典型調查、問卷調查等也常配合運用。(3)利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因為運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一方面可以對問題深入分析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方法彌補數據不足或數據質量問題等缺陷。
第3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四、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工作的發展宏觀經濟專題或問題的統計分析工作,應該與政府制度化統計分析工作有機聯系,成為改革與發展的創新先行者,成熟之后逐步轉化為制度化統計分析的內容。依據時間因素所劃分的政府統計分析內容,如月度分析、季度分析、年度分析、中長期分析。因時間因素長短不同,分析的目的性和重點有所不同。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主要是短期的景氣分析目的,統計數據的時效性要求和敏感性要求是比較重要的。年度分析、中長期分析的目的主要是發展主題下的系統分析。第4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的發展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是在統計學與經濟學密切互動關系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的,因此,它的方法論涵蓋內容廣泛,有統計數據搜集整理方面的方法,有針對經濟問題研究的經濟學分析研究方法,還有統計描述和探索性數據分析方法,統計模型和統計推斷估計檢驗等方法,等等。從方法論提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研究的科學性,應該是其發展的重要方式。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中統計方法仍然是主角,包括統計指數分析、因素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彈性分析、統計描述分析、應用回歸和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等。第4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二、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的科學運用,包括經濟變量的經濟學含義、分析理論假說或分析框架的假定,以及經濟分析的展開層次和邏輯,它們對分析的科學性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在進行描述性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中使用比較突出,非常實際和重要的是針對分析目的的對于宏觀經濟分析的層次的把握,從而能夠科學地選擇分析變量,建立分析模型,展開分析順序。第4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三、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經濟統計分析方法是指統計分析方法運用于經濟分析的總稱,因而它包括著廣泛的內容。然而,依據其在分析中的使用目的的不同,經濟統計分析方法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1.描述性分析方法。2.應用回歸和多元統計分析方法。3.常用經濟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指數分析、因素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彈性分析方法等。第4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法四、數量經濟分析方法1.計量經濟模型。2.投入產出分析。3.經濟周期分析方法。五、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工作方法1.確定分析對象和主要目的。
2.初步調研。
3.分析體系的設計。
4.分析所用統計資料的搜集、整理和計算。5.研究分析報告。第5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自主發展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自主發展的著力點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獨立發展,并不是排斥計量經濟學,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大量數據,利用統計思想和統計方法,也就是以統計理論方法為核心并積極交叉有關學科的統計分析研究。盡管經濟統計與經濟學存在著很大的交集域,但是,從統計方法出發分析研究經濟問題,與從經濟學出發運用統計方法分析經濟問題是極其不同的,前者我們無束于經濟理論,盡管要保持未來與經濟學界交流的一致和可比性,在統計測度和調查設計中,積極吸收一些經濟學的基本元素概念來簡化統計變量或指標概念,但是,在不受經濟學的任何約束的條件下,統計完全可以從實際出發開展統計調查和數據搜集整理,以及統計分布和基本關系研究,這種完全基于客觀存在的統計調查與數據分析,可以原汁原味發現經濟關系和經濟問題的實質,從而可以改變經濟學理論學說的假設條件而做出全新的發現。第5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自主發展二、發展統計思想和統計方法在解決復雜問題上的重要作用統計學從一般方法論看可以分為描述統計學和推斷統計學,前者主要是基于客觀存在和社會活動的數量特征,科學地建立統計變量或統計指標為目標搜集數據的統計調查方法和數據整理與描述統計分析方法,以便通過這種方式方法達到科學認識和解釋客觀存在與發展過程及其關系的目的,為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科學論據和客觀存在的證明,為管理學提供直接的管理工具。特別是目前與計算機處理大量或海量數據結合的描述統計分析,已經大大增強了對客觀存在和現實發展變化的探索性分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發現做出更多和更科學的內容,從而推動經濟學的新發展與新變革。第5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自主發展三、建設以統計學知識為核心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自主發展模式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將率先突破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相互脫節的矛盾,從而建立微觀與宏觀一體化的經濟理論學說和實證分析研究框架,這對于經濟統計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對經濟學的發展也會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第6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重點研究方向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重大機遇背景二、順應大數據時代發展機遇的統計分析三、以創新型國家為目標的統計分析四、產業結構高端化的統計分析五、金融統計分析六、宏觀經濟空間統計分析
總供給與總需求的
統計分析第1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概念與作用
第2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測算方法
第3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狀態的統計描述
第4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因素與狀態判斷
第1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
概念與作用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概念
社會總供給是指在可使用的資源與技術已知的情況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一年)社會經濟可能生產的產出量。
社會總需求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一年)由社會可用于投資和消費的支出所實際形成的對產品和服務的購買力總量。
社會總供給是由生產過程決定的,社會總需求是由分配過程決定的。第1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
概念與作用二、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
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其實就是分別對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構成要素進行統計,并對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總量特征及其平衡情況進行分析。
總供給與總需求的構成要素包括:
國內生產總值
進口總量出口總量第1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概念與作用三、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作用
為政府部門進行宏觀決策服務,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平衡狀況是政府部門制定恰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主要依據。
(一)總供給大于總需求,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適度寬松的財政政策,增加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二)總供給小于總需求,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量,降低總需求,降低公司所得稅、降低投資減免稅等財政政策分別從短期、長期考慮增加社會總供給。第2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測算方法一、直接法測算的總供給與總需求
(一)直接測算方法從流量和存量兩個方面統計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1、實際發生的供給總量和需求總量的統計,2、未實現平衡的供給和需求總量的統計。
(二)直接測算法下總供給和總需求可以不相等。對供求缺口絕對量和相對量的大小及其評判,正是宏觀經濟運行過程均衡與否的判斷依據,可以直接用來分析社會總供求的均衡與失衡,故而被稱為“直接法”。第2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測算方法第2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測算方法(三)總供給的測算1、流量總供給流量總供給=國內生產總值+商品、服務進口-損失2、結余總供給期初(期末)結余總供給=期初(期末)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庫存+期初(期末)工業企業銷售庫存+期初(期末)人工培育資源產值第2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測算方法(四)總需求的測算流量總需求投資需求(固定資產投資、庫存增加投資)國內消費需求(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國外消費需求(商品、勞務輸出)第2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測算方法結余總需求
結余投資需求
當年未實現的(或結余的)國家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撥款
當年未實現的國內固定資金投資貸款
結余消費需求
居民儲蓄
手持現金
機關團體存款第2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測算方法二、間接法測算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間接測算法以西方經濟學中“總供給=總需求”的理論模型為框架,就一定時期內實際發生的,即已經實現的供給總量和需求總量進行統計。由于間接測算方法是對同一問題從兩種不同角度進行反映,因此總供給與總需求必然是相等的。該方法計算結果的缺點是不能直接判斷社會總供求的均衡與失衡。如果要分析社會總供求是否均衡,必須借助于其他指標來進行間接分析,如通過就業率或失業率、物價指數以及匯率的波動等來觀察。所以,這種不能直接反映社會總供求均衡與失衡的測算方法被稱為“間接法”。第2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統計測算方法社會總需求國內生產總值商品及勞務的進口總額社會總供給
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出口
第3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狀態的統計描述一、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與失衡的概念(一)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總量均衡:社會總供給總量等于社會總需求總量結構均衡:社會生產過程中各次產業或行業中的供給和需求均衡第3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狀態的統計描述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有兩種不同的規模:
充分就業條件下的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社會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沒有潛在供給,總供給達到最大化,資源沒有限制、浪費現象,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處于最佳狀態。
不充分就業條件下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社會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還有增加供給的潛力,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沒有處于最佳狀態,如果繼續增加需求,則不會造成過度需求引起通貨膨脹。第3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狀態的統計描述(二)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總量失衡
經濟停滯:社會總供給過剩和總需求不足的失衡狀態。
通貨膨脹:社會總供給不足和社會總需求過大的失衡狀態。結構失衡
基礎結構失衡:指國民經濟基礎部門,如農業、能源、原材料等部門供求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失衡。
非基礎結構失衡:指基礎部門供求基本平衡的條件下,其他部門的結構失衡。
實際中,更常見的類型是上述各種綜合的混合類型,如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出現的失衡狀態,即社會總供給過剩和社會總需求過大的失衡狀態,還有總量和結構同時出現失衡狀態的混合類型。第3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狀態的統計描述從商品和服務市場與貨幣市場均衡與否的狀態出發,可劃分為四個類型:
商品、服務需求小于供給,貨幣需求小于供給;
商品、服務需求小于供給,貨幣需求大于供給;
商品、服務需求大于供給,貨幣需求大于供給;
商品、服務需求大于供給,貨幣需求小于供給。第3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狀態的統計描述二、失業、通貨膨脹與社會總供需平衡關系分析(一)失業與社會總供需的平衡分析失業使社會總供給的減少,嚴重低于充分就業時的潛在總供給水平。失業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主要在社會分配方面,由經濟衰退造成的失業損失主要由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不合比例地過分承擔了,影響相對貧窮的人的消費需求。失業使得政府征收的個人所得稅減少,進而會影響到政府的消費支出,降低了社會總需求。
第3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狀態的統計描述(二)通貨膨脹對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影響完全預期的通貨膨脹:每個人都準確預期到了未來的通貨膨脹率,所有的借貸協議或勞動合同都在預期通貨膨脹率的基礎上簽訂,通貨膨脹成本較小,不會對總供需平衡帶來什么影響。不完全預期到的通貨膨脹:以購買力來衡量的總需求減少,社會總需求大大縮水,價格上升,廠商擴大生產,增加了社會總供給,總供給增加,總需求卻大為降低,供需不平衡由此發生,通貨膨脹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大于總供給。第3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狀態的統計描述(三)失業、通貨膨脹既是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的原因又是其失衡的表現
失業的唯一最大代價是產出的損失,即失業帶來社會總供給的減少,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從而減少社會總需求,而當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處于不平衡狀態時,又會進一步影響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第4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因素與狀態判斷一、社會供給總量的影響因素分析潛在社會總供給:
在客觀可能條件下可能實現的最大的社會供給總量影響因素:
勞動就業率;
資本存量;
技術進步水平。第4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因素與狀態判斷(一)單因素分析方法潛在社會總供給=正常勞動力數量×正常勞動生產率其中正常勞動力數量以實際社會勞動者人數代表,勞動生產率是以平均每個社會勞動生產者生產的國民生產總值計算的。潛在社會總供給=正常資金數量×正常資金利用效果其中正常資金數量體現為資金存量的概念,包括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平均占用量。資金利用效果是指在資金存量基礎上計算的單位資金帶來的國民生產總值。第4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因素與狀態判斷(二)綜合要素分析法潛在社會總供給=(資金投入×資金邊際產出彈性系數+勞動投入×勞動邊際產出彈性系數)×正常綜合要素生產率資金投入和勞動投入的實際水平與正常水平是接近的,因而可用前者代替。資金產出彈性系數、勞動產出彈性系數、綜合要素生產率的正常水平與實際水平差距較大,并且實際水平波動很大,缺乏穩定性,針對這種情況,較為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實證分析和邏輯推理直接推斷它們的正常水平。第4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因素與狀態判斷(三)系統評價方法對決定社會總供給的所有因素作系統的一致估算。
瓶頸產業的短線制約;
規模經濟;
設備利用率;
勞動者積極性;
管理因素等等。第4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因素與狀態判斷二、社會總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固定資產投資最終消費貨幣供給量第4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因素與狀態判斷三、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狀態判斷的統計方法物價指數方法監測指標方法統計測定的判斷方法
流量總供求差率=(流量總需求/流量總供給)×100%-100%
存量總供求差率=(存量總需求/存量總供給)×100%-100%第4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因素與狀態判斷根據判斷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狀態的方法,可以對我國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失衡狀態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是在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狀態下,判斷有無經濟停滯。
二是在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狀態下,進一步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三是進一步計算和分析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與供給的差率。
四是結構失衡的判斷與分析。
國民收入分配
統計分析第1節國民收入統計基本理論第2節國民收入分配基本關系
第3節個人收入分配
第4節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效率關系第5節收入分配的國際比較第1節
國民收入統計基本理論一、國民收入統計的指標
國民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一樣,是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的重要概念。生產、收入分配、消費、投資、金融、對外經濟是國民經濟活動的基本過程特征概念。國民收入過程包括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具體統計指標是國民總收入、經常轉移總收入凈額、國民可支配總收入。第1節
國民收入統計基本理論二、幾個指標的核算公式
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國內財產收入凈額+來自國外財產收入凈額+來自國外勞動要素報酬凈額經常轉移總收入凈額=經常轉移總收入--經常轉移總收入性支出國民可支配總收入=國民總收入+經常轉移總收入凈額第1節
國民收入統計基本理論三、資金流量表資金流量表是國民經濟統計分析主要運用的數據來源之一,中國統計年鑒目前公布我國資金流量表數據。資金流量表主欄是經濟指標,主要描述收入分配過程的數量特征。其中指標的順序是按照收入分配過程設計的。增加值反映收入分配的起點,凈出口主要用于國際收支的平衡。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財產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是在國民經濟機構部門之間的分配,因此,收入分配主體是各個機構部門,在資金流量表中的賓欄依次列入的是國民經濟5個機構部門,分別設置“運用”和“來源”兩個項目。第2節
國民收入分配基本關系一、收入初次分配國民總(凈)收入=國內生產總(凈)值+來自國外要素收入凈額。在封閉的經濟假設下,國民總(凈)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凈)值相等。因此,往往把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國民收入的來源,也作為國民收入分配的起點。從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的價值構成包括四項內容:雇員報酬,營業盈余,固定資本消耗和生產稅凈額。
第2節
國民收入分配基本關系一、收入初次分配
企業居民國內生產總值生產稅凈額進口稅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勞動報酬貸款利息(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儲蓄利息債券、股票、利息和分紅國庫券利息(財產收入)來自國外勞動報酬凈額來自國內財產收入凈額政府第2節
國民收入分配基本關系一、收入初次分配
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從國內生產總值開始,經過兩個層次。第一層是生產經營成果的直接分配,政府主要得到生產稅凈額(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居民主要得到勞動者報酬,企業主要得到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第二層次是財產收入的分配,主要是財產的利息收入和紅利。經過初次分配,政府、企業和居民分別得到各自的原始收入。第2節
國民收入分配基本關系二、收入再分配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各個原始收入的獲得者或者按照分配制度的規定,或者按照自身的意愿,無償轉讓其原始收入的一部分,同時也從其他收入主體那里獲得一部分轉移性收入,從而完成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流程。國民收入再分配主要包括三大類經常性轉移支出:(一)現期所得稅、財產稅等稅收收支(二)社會繳款和社會福利(三)其他經常轉移收支,如援助、捐贈等第2節
國民收入分配基本關系二、收入再分配政府企業居民其他經常轉移收入凈額其他收入稅所得稅所得稅其他收入稅社會救濟和補貼非物質生產服務等轉移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入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終結果,形成各個機構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可支配收入是國民收入分配的終點,此后進入國民經濟使用階段。第3節
個人收入分配一、基尼系數基尼系數(Ginicoefficient)是國際上最常用的分析國民收入的規模分配格局的方法,特別是用來分析居民戶之間收入分配的均衡性或差異性程度?;嵯禂蹈鶕鍌惼澢€(Lorenzecurve)來定義。洛倫茲曲線下圖所示。圖中橫坐標表示按收入從低到高排列的累計家庭戶數百分比,全部為100%;縱坐標表示對應的累計收入百分比,全部為100%。這樣在正方形OICP中,線OC是當參與分配的每一戶家庭的收入完全相等時才會出現的一條直線,所以稱它為絕對平均線。第3節
個人收入分配
第3節
個人收入分配一、基尼系數世界各國對基尼系數的測算表明,大多數國家的基尼系數都在0.2到0.6之間。通常來說,基尼系數低于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為相對平均,0.3—0.4大致合理,0.4—0.6顯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0.6以上則表明收入分配嚴重向一部分人傾斜?;嵯禂档挠嬎惴椒ǎ海?)回歸曲線求積分法(2)等分法第3節
個人收入分配一、基尼系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與個人收入分配格局演變的過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1)1978~1984年的“既增長又平等”的階段(2)1985~1989年的“既不平等又不增長”的階段(3)1989年~1995的“增長但收入不均等”的階段(4)1995年以后的“不均等持續加劇”的階段年份基尼系數年份基尼系數20030.47920080.49120040.47320090.49020050.48520100.48120060.48720110.47720070.48420120.47420030.47920080.49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第3節
個人收入分配二、貧困分析衡量貧困的世界通行做法是通過人為的確定貧困線來劃分貧困人口。貧困線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標劃定的表明貧困標準的指標,也就是描述一定時間、空間和社會發展階段下,用價值量表示的人們維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須消費的物品和服務的費用。按照人們通常的說法就是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代表性的衡量方法可分為四種:(1)生活必需品法(2)營養構成法(3)馬丁法(4)恩格爾系數法第3節
個人收入分配三、個人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問題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現實經濟生活中廣泛受到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處于平均主義、“大鍋飯”式的分配格局,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分配體制改革是我國2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之一,平均主義的分配模式逐漸被打破,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我國目前個人收入分配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收入分配過于平均的不公平現象(2)收入與社會貢獻倒掛的不公平現象(3)收入分配差距過于懸殊第4節
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效率關系一、收入分配與增長的經濟學理論有關發展和收入分配之間關系的理論分析范圍很廣,從泛泛的討論到數學建模,從描繪發展與分配之間的關系到檢驗二者之間的聯系,應有盡有。影響比較大的是如下兩個理論:(1)劉易斯的剩余勞動力模型(2)庫茲涅茨“倒U”假說第4節
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效率關系二、收入分配的變動對增長的影響進一步探究進一步的影響機制可以從從收入分配的政治經濟效應、資本市場效應及社會沖突效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1)政治效應:中間投票人定理(2)資本市場效應:資本市場的不完善會導致經濟增長低效率(3)社會沖突效應:收入不平等與社會暴力、犯罪等有著密切關系第5節
收入分配的國際比較一、收入分配國際比較實現不同國家之間收入分配實現的比較涉及意識形態約束、政府發展戰略情況、計劃與市場手段運用模式等多方面的問題,如何對其進行科學的定量比較,需要考慮統計的數據選擇、口徑、匯率等方面的基本問題。國民收入分配的起點是GNI(GrossNationalIncome),進行國際比較時通常遵循的是SNA核算體系中的國民收入概念。而從GNI進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過程中涉及的收入變量,在不同的國家之間統計口徑則不盡相同??紤]到初次分配的對象不外乎政府、企業和家庭三個方面,可以利用國民收入在三個方面分配所占百分比作為對比對象,既能反映國民收入分配的去向,又有效地消除了量綱影響的問題。絕對值的比較涉及匯率問題時,比較常見的做法是相關國家的金額數據全部轉換為美元計量。第5節
收入分配的國際比較二、收入分配國際國際格局比較基尼系數是國際上最常用的分析國民收入的規模分配格局的方法,為探尋收入分配在全球各個國家的情況對比,以下選取基尼系數為代表指標,利用世界銀行WDI數據庫數據,對收入分配國際格局進行比較研究。國家和地區countryorarea年份基尼系數各組占全部收入或消費的比重(%)最低的20%第二個20%第三個20%第四個20%最高的20%中
國China20050.424.999.8514.9922.2447.93中國香港HongKong,China19960.435.269.3913.8520.7550.75印
度India20050.338.6412.2215.8120.9742.36日
本Japan19930.2510.5814.2117.5821.9835.65韓
國Korea,Rep.19980.327.9113.5617.9523.1337.45新加坡Singapore19980.425.049.4214.5522.0248.97美
國UnitedStates20000.415.4410.6815.6622.445.82注:詳細比較結果可參見課本表3-4資料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第5節
收入分配的國際比較二、收入分配國際國際格局比較分析從上述國家基尼系數來看,南非最高,達到0.63(2009年),巴西0.55(2009年),尼日利亞0.49(2010年),說明這些國家的收入分配出現了嚴重的不均衡,貧富差距嚴重的現象。上述國家中基尼系數最低的為日本,僅有0.25(1993年),烏克蘭0.26(2009年),捷克0.26(1996年),說明這些國家的居民收入分配較為均衡。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表提供的數據年份并不統一,日本的數據來自1993年已經較為久遠,我們從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網站找到了新版數據:截止2009年日本基尼系數為0.283,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表3-4反映的歐洲國家整體基尼系數均較低,意大利、英國均為0.36,法國0.33,德國0.28,可以看出多數歐洲福利國家的居民收入分配比較均衡。相比較之下,中國的基尼系數2005年達到0.42,2012年達到0.474?;嵯禂党^0.4說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財富過于集中。
消費需求統計分析第1節消費需求統計
第2節消費需求結構統計分析
第3節消費函數與消費函數模型
第4節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統計分析
第1節
消費需求統計一、消費需求的一般問題
(一)消費需求統計與國民可支配收入
消費需求統計是繼收入分配核算之后反映國民可支配收入使用的重要方面。國民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是最終消費和儲蓄。其中,最終消費包括居民最終消費和政府最終消費。居民最終消費有時也稱為個人最終消費,政府最終消費是指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因此也稱為公共服務最終消費。第1節
消費需求統計一、消費需求的一般問題
(二)最終消費概念
最終消費則是指當期居民消費和公共消費中所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它和非金融投資都屬于最終產品使用。最終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公共消費。由于考察標準不同最終消費有兩種統計概念:一是以貨物和服務的最終購銷行為發生為標準,定義為最終消費支出。它是指由購買者向出售者購買貨物和服務所支付的價值。二是以消費對象的實際獲得為標準,定義為實際最終消費,是指消費者實際獲取的貨物與服務消費的價值。第1節
消費需求統計一、消費需求的一般問題
(三)消費需求統計
消費需求包括公共消費需求和居民消費需求?,F實生活過程中,公共消費需求更多的是體現政府的職能。當然,政府職能是以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為基礎的,同時也受政府財力約束。居民消費需求一般是指居民可支付能力的消費購買力。國民經濟核算中的最終消費統計常常是以核算最終消費支出為基礎,這基本上是一個世界各國和地區普遍使用的主要統計口徑。第1節
消費需求統計二、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統計
(一)居民消費支出的統計方法(1)居民消費品購買的居民消費支出。這方面統計數據可以從社會商品零售統計資料中對居民消費品零售部分得到。
(2)居民生活服務的支出。這方面統計數據可以從居民生活服務部門的營業收入及費用資料中得到。
(3)居民家庭自產自用的消費支出估計。這方面統計數據可以從農村收益分配調查統計資料,城鄉住戶調查資料等中得到,主要包括農民自產自用的農副產品,對居民自有住房價值虛擬房租的估算。第1節
消費需求統計二、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統計
(二)居民消費支出分類(1)從消費對象的性質看,居民消費支出統計包括下述內容:1)耐用消費品支出,如家用電器、汽車等。2)非耐用消費品支出,如食品、服裝、藥品、室內裝飾用品等。3)各種文化生活服務費用支出,如交通郵電服務費、學雜費、診療保健費、文娛費、修理費等。
(2)依照消費目的,居民消費支出可分為以下八類:1)食品、飲料、煙草類。2)服裝和鞋類。3)租金總額、燃料、動力。4)家具、陳設品、家庭設備和管理。5)醫療和保健費用。6)運輸和通訊。7)娛樂、教育和文化服務。8)雜項用品和服務。第1節
消費需求統計三、政府最終消費支出統計
政府最終消費支出統計。從消費提供方式或來源看,公共消費支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政府等部門自市場上購買產品,然后免費提供給特定居民。一種是政府等部門作為非市場生產者,將自己的服務產出免費或以無市場意義的價格提供給居民和公眾。政府公共消費支出分類。公共消費由政府最終消費支出和為居民服務的非營利機構最終消費支出組成,是指由政府和為居民服務的非營利機構承擔費用,對社會公眾提供的消費性貨物與服務的價值,其中政府最終消費支出是主要部分。
第1節
消費需求統計四、消費率、儲蓄率的分析
(一)消費率和儲蓄率對于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最終消費剩余形成總儲蓄,所以國民可支配總收入的使用是總消費和總儲蓄。為反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的使用總體結構,揭示國民經濟的消費水平和儲蓄水平,可依據國民可支配總收入計算消費率和儲蓄率,計算公式為:
消費率=最終消費支出額÷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儲蓄率=儲蓄總額÷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凈儲蓄率=(儲蓄總額--固定資產折舊)÷國民可支配總收入凈額
第1節
消費需求統計四、消費率、儲蓄率的分析
(二)消費率和儲蓄率分析表4-12009年我國的消費率和儲蓄率
單位:億元
非金融企業部門金融機構部門政府部門住戶部門國民經濟總體國內生產總值197392.6117767.5333231.2792511.40340902.81國民總收入73275.1810894.4049606.34206544.03340319.95國民可支配總收入64171.088405.7062603.34207302.37342482.49最終消費支出------45690.20123584.60169274.80總儲蓄64171.088405.7016913.1483717.77173207.69消費率(%)------72.9859.6249.43按GDP計算------137.49133.5949.65按國民總收入計算------92.1159.8349.74儲蓄率(%)10010027.0240.3850.57按GDP計算32.5147.3150.9090.4950.81按國民總收入計算87.5877.1634.0940.5350.90第2節
消費需求結構統計統計一、消費結構變動規律
消費結構的變動,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居民收入水平、價格水平、人口的總量、年齡結構、民族結構以及人的消費觀念、消費心理、消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消費結構呈現出如下的變動規律:1.生存型消費占比重會出現下降趨勢,而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所占比重會呈現上升的趨勢。2.實物消費所占的比重趨于下降,而服務消費所占的比重趨于上升。3.吃在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會逐步下降,而穿、用、住、行的消費所占的比重會逐步上升。
第2節
消費需求結構統計統計二、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動統計分析
(一)消費主體結構消費需求主體結構是指從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使用角度出發,來反映居民消費與社會公共消費在最終消費總額中的比例關系。表4-2反映了我國1978~2011年間國內生產總值中最終消費的主體結構變化過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消費額從1978年的2239.1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228561.3億元,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消費率)由1978年的62.1%變化到2011年的49.1%,其間最高時1981年達到67.1%,最低時2010年只有48.2%,消費率的這種變化與國民經濟的周期波動、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現象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2節
消費需求結構統計統計二、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動統計分析(二)居民消費需求結構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是指對居民消費支出在吃、穿、用、住、行等消費目的方面的支出結構,反映居民消費的目的結構。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恩格爾系數的計算和分析。在書中表4-3和表4-4中分別對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用途結構進行了計算。從總體上看,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結構目前總體上已經實現了小康水平,但由于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還未實現全面的小康水平。
2008200920102011
食品類支出31.2030.0529.0429.37
衣著類支出8.548.628.738.93
居住類支出16.8916.8017.6216.93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類支出5.075.285.635.59
醫療保健類支出8.839.289.249.87
交通和通信類支出10.3811.2911.9911.47
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類支出9.959.889.849.88
銀行中介服務消費支出2.542.112.922.89
保險服務消費支出1.831.681.991.97
其它支出4.785.023.023.10合計100100100100
199019952000200520102011
食品58.8058.6249.1345.4841.0940.40
衣著7.776.855.755.816.036.50
居住17.3413.9115.4714.4919.0618.40
家庭設備及用品5.295.234.524.365.345.90
交通通信1.442.585.589.5910.5210.50
文教娛樂5.377.8111.1811.568.377.60
醫療保健3.253.245.246.587.448.40
其他0.741.763.142.132.152.30合計100100100100100100表4-3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結構表4-4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費支出構成第2節
消費需求結構統計統計三、消費線性支出系統
線性支出系統是進行消費結構分析和預測的一種經濟計量學方法。它不僅考慮了消費總支出和價格因素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而且把居民的各項消費支出看作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行為。線性支出系統的數學模型為:表示第i種商品的價格,是對第i種商品的消費支出,V是總消費支出,是對第i種商品的基本需求量,是對第i種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表示超過基本需求的支出用于購買第i種商品的比重,稱為邊際預算份額,它應滿足0<<1,且。估計方法見書中。
第2節
消費需求結構統計統計三、消費線性支出系統
下面看一個例子,用2004年到2011年間各類消費的數據進行消費線性支出系統分析。具體數據見書中表4-5.
城鎮居民各類消費支出分別作為因變量,城鎮居民消費總支出作為自變量,采用最小二乘回歸估計的線性支出系統為:食品類:
衣著類:
居住類: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類:
第2節
消費需求結構統計統計三、消費線性支出系統醫療保健類:
交通和通信類:
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類:
銀行中介服務:
保險服務:
其它支出:
其中邊際預算份額
前四位的是食品類0.2733,居住類0.1901,交通和通信類0.1248,醫療保健類0.1008,這說明這幾類消費在滿足基本消費需求之后所占的預算份額較大。
第3節
消費函數與消費函數模型一、消費函數基本理論影響消費的因素很多,包括收入水平、利率高低、消費習慣等,消費函數則是研究消費與收入之間的某種函數關系。消費函數首先由凱恩斯提出,隨后又許多經濟學家也紛紛提出了自己不同的主張。主要有凱爾斯的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說、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等。1、絕對收入假說
這種假說最初是由凱恩斯提出的,認為實際消費支出是同期實際收入的穩定函數。以C表示消費,Y表示收入,
表示基本生活支出,
表示邊際消費傾向。
第3節
消費函數與消費函數模型二、消費函數理論模型2、相對收入假說
這種假說是杜森貝里提出的,其含義是消費的變動不依賴于消費者絕對收入水平,而依賴于其相對收入水平,即消費者本人相對于周圍人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費者本期相對于過去特別是過去頂峰時期的收入水平。該理論假說突出了消費者行為的兩個重要特征:攀附行為和后顧行為。3、持久收入假說
持久收入和暫時收入是弗里德曼在持久收入假定的消費函數中提出的一對概念。50年代后期弗式把收入劃分為持久收入和暫時收入兩個部分,這對更深入地分析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4、生命周期期假說
生命周期假說是莫迪利亞尼提出來的。其理論要點可以表述為:消費者的現期消費或儲蓄不僅取決于現期收入,而且取決于前期收入(資產)和未來收入(預期收入)。消費者總是想用其一生總資源來安排其一生的消費計劃,以期獲得最大的效應或滿足。5、現代消費函數理論
生命周期假說把消費者一生的收入作為決定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收入是對未來收入的預期,這一假說實際上也包括了收入預期問題,而持久收入假說對收入預期問題作了較為具體的解釋,因而可將這兩種假說結合起來。
第3節
消費函數與消費函數模型三、消費函數模型應用書中給出一個例子,參考賀菊煌:“消費函數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8(12)。經濟學家們提出過許多消費函數。莫迪利亞尼在1954年提出了在資產收益率(利率)和人口年齡結構不變等輔助假設下,生命周期假說宏觀消費函數是:式中:
表示t期消費;
表示t期資產;
表示t期收入;
表示t期現值的預期收入。
第3節
消費函數與消費函數模型三、消費函數模型應用1963年安道和莫迪利亞尼用
代替
,消費函數成為:
由于上面兩個消費函數中都涉及資產,實際的統計數據很難獲得。1978年戴維森等人通過引入關系式:可得,或第3節
消費函數與消費函數模型三、消費函數模型應用根據美國1959-1992年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個人消費支出數據,得到如下居民消費函數的估計結果:根據中國1981-199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費支出數據,得到如下居民消費函數的估計結果:
第3節
消費函數與消費函數模型三、消費函數模型應用根據中國2000-2009年居民消費函數采用回歸方法估計如下:中美兩國居民的本期消費函數都和上期消費的慣性影響密切相關,若以上期消費為1個單位,美國居民本期消費為0.9269,中國居民本期消費根據2000-2009年統計數據估計的結果為0.968,根據1981-1994年統計數據估計的結果為0.9494,由此可見中國短期消費的剛性效應在提升,與美國比較其差異在增強。兩國居民的本期收入與消費的關系則有較大的區別,若以本期收入為1,則美國居民的消費為0.7052,中國居民的消費根據2000-2009年數據估計的結果只有0.1826,而根據1981-1994年的統計數據估計結果為0.5666,居民消費傾向在下降,如果用相同時期與美國比較,中國居民的消費傾向比美國居民低0.1386(0.7052-0.5666),如果用2000-2009年統計數據估計比較,中國目前的居民消費傾向比美國1959-1992期間的居民消費傾向低0.5226。
第4節
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統計分析一、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作為消費需求增長的原因,分析經濟增長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作用。經濟增長通過社會消費品購買力的增長和消費傾向的變化兩個中介因素而對消費需求發生影響。二是作為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分析消費需求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具體來說,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1)消費需求彈性分析。(2)消費需求貢獻分析。
第4節
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統計分析二、經濟增長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作用根據消費需求決定理論,我們可以將每年消費需求增長量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收入增長而增加的市場消費需求;一部分是由于消費傾向變化而增長的市場消費需求。分析國民經濟及其收入增長對消費需求增長是如何產生影響和影響程度究竟有多大,就是要根據下面的關系式對消費需求增長量進行深入的因素分析:消費需求=可支配收入×消費傾向
從這一分析模型可知,當消費傾向保持不變時,可支配收入增長,消費需求也會增加;而當可支配收入保持不變時,消費傾向的增減變化,消費需求也會保持同方向的增減。
第4節
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統計分析二、經濟增長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作用
2007年我國消費需求比2006年增長19129.0億元,其中由于可支配收入上升造成消費需求變動為+26495.5億元,由于消費傾向下降造成的影響是-7366.5。2008年的消費需求比上年增長21189.6億元,其中由于可支配收入上升造成消費需求變動為+24450.5億元,而由于消費傾向下降造成的影響是-3260.9。2009年的消費需求比上年增長10239.7億元,其中由于可支配收入上升造成消費需求變動為+10239.7億元,而由于消費傾向上升造成的影響是+1112.9億元。年份可支配收入(億元)消費需求(億元)消費傾向消費需求增長量(億元)可支配收入影響(億元)消費傾向變動影響(億元)2006218141.8113103.90.5185---2007269243.2132232.90.491119129.026495.5-7366.52008319027.5153422.50.480921189.624450.5-3260.92009340320.0169274.80.497415852.310239.75612.6表4-6中國消費需求增長量因素分析(2006~2009)第4節
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統計分析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一)消費需求彈性分析
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是一個較為具體地反映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或制約性的分析指標。它是經濟增長率與消費需求增長率之比,說明消費需求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帶動經濟增長的比例關系。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有名義彈性系數與實際彈性系數之分。名義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是消費需求名義增長率與GDP名義增長率之比。實際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是消費需求實際增長率與GDP實際增長率之比。實際彈性系數消除了消費價格指數與GDP平減指數之間的差異影響,從而反映消費需求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實際比率關系。
第4節
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統計分析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二)消費需求拉動及其影響分析
消費實際增長帶動的經濟名義增長可分成兩塊:一塊是GDP的實際增長,一塊是GDP的價格上升。我們可通過計算消費拉動系數來做進一步的分析。所謂消費拉動系數是指一定時期消費需求增量占當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量的比重,反應經濟增長中消費需求增長所起的拉動作用程度。
第4節
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統計分析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二)消費需求拉動及其影響分析在消費拉動分析中所采用的幾個基本的計算公式是:
第4節
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統計分析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二)消費需求拉動及其影響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方法,我們可以得出我國消費需求拉動分析結果如表4-8所示。表4-8中國消費需求拉動分析(2000~2011)單位:%
年份消費拉動系數拉動名義增長拉動實際增長拉動物價上漲正向影響度200061.645.931.044.8917.53200151.894.941.323.6226.79200245.734.060.143.923.44200337.894.320.473.8510.92200441.026.171.774.4128.61200547.116.381.904.4929.72200643.816.351.345.0221.03200738.657.201.785.4124.77200843.936.752.044.7130.20200959.024.650.004.650.03201040.986.191.664.5326.84201148.277.282.025.2627.75第4節
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統計分析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二)消費需求拉動及其影響分析
由表4-8可知,我國的消費拉動系數2000年到2011年在37.89%至61.64%之間波動,具體來看,各年情況差別是比較大的,除2000年、2001年和2009年以外其他年份消費拉動系數都小于50%,這說明我國消費的拉動力不強,內需不足。消費拉動對經濟名義增長與實際增長的作用也是起伏變化比較大的,消費拉動對經濟的正向影響度最高時2008年達到30.20%,而最低時2009年為0.03%。這幾年消費對經濟的正向影響度都是低于50%,即消費增長拉動物價上漲的效果大于對經濟實際增長的拉動。
投資需求統計分析第1節資本形成統計的基本理論
第2節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
第3節投資需求結構變動分析
第4節投資需求規模統計分析
第1節
資本形成統計的基本理論一、資本形成統計的基本理論
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資本形成帳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括資本形成、金融交易、其他資本形成的核算。
資本形成的主要來源是(1)經濟交易的發生,即實物投資或金融投資活動,如購買或出售固定資產,提取或存入一筆存款等。(2)資產的發現和毀損,如地下資產的發現,戰爭或自然災害對資產的毀壞等。上述兩方面都會引起國民資產數量的變化和負債、凈值的對應變化。(3)資產價格在核算期內的變動,會使原有資產產生持有資產損益,引起資產、負債及凈值價值量的變化。這也資本形成的統計內容。第1節
資本形成統計的基本理論二、國民資產分類
(一)國民資產的概念
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國民資產是以所有權作為統計原則的,即能夠被統計為國民資產(或稱為國民財產)的,它必須具有經濟價值,同時它也必須具有被社會某一機構單位或部門擁有所有權。
國民資產是經濟資產,它由各機構單位個別所有,用于獲得經濟利益的實體或法律契約被稱為經濟資產。
第1節
資本形成統計的基本理論二、國民資產分類
(一)國民資產的概念
國民資產的基本分類是非金融資產和金融資產。
非金融資產是指非金融性的經濟資產,包括各種具有實物形態的有形資產和各種不具有實物形態或依附于某種實物形態的非金融性無形資產。
金融資產是指以金融債權(如通貨、存款、貸款等,、貨幣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的特別提款權、公司股票等形式存在的經濟資產。
第1節
資本形成統計的基本理論二、國民資產分類
(二)非金融資產分類
按照非金融資產產生的情況,可將其歸納為生產資產和非生產資產兩類。生產資產又稱可再生資產,是指作為生產過程的產出而存在的資產,由各年未被消費的產出累積而成,當其消耗或毀損后,可由生產過程再次復制。非生產資產又稱不可再生資產,是指通過生產過程之外的方式取得的資產,這些資產被消耗、毀損后,不能依照原產生過程重新復制。
生產資產與非生產資產的區分標志不是資產的具體形態和用途,而是看其是否是人類勞動的直接成果以及是否可以復制。
第1節
資本形成統計的基本理論二、國民資產分類
(二)非金融資產分類
在上述分類基礎上,生產資產可進一步區分為固定資產、存貨和貴重物品三類,統計上以前二者為主。
固定資產是指可在生產中被反復或連續使用一年以上的生產資產。
庫存是指生產單位所持有的各種存貨。
貴重物品只是作為價值儲存手段持有的貨物,如貴金屬、珠寶、藝術品等。第1節
資本形成統計的基本理論二、國民資產分類
(三)金融資產分類
國民經濟核算對金融資產(及負債)做了分類歸納,分類的標準首先是資產的流動性,其次是債權人與債務人間關系的性質,在進一步細分類中還考慮了資產的期限。分類結果一般包括以下七種主要金融手段:(1)貨幣黃金和特別提款權;(2)貨幣和存款;(3)股票以外的證券;(4)貸款;(5)股票和其他產權;(6)保險專門準備金;(7)其他應收應付款項第2節
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一、資本形成統計
資本形成統計包括資本形成統計、金融交易統計、資產數量其他變化統計、資產價格變化重估價統計。
資本帳戶分來源方和資產方。
資本帳戶的來源方反映為了資本形成自己擁有的資金,包括總儲蓄和資本轉移凈額。
資本帳戶的資產方主要是統計資本形成的結果,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庫存變化、貴重物品凈獲得、土地及其他非生產資產凈購買等具體項目,其中前三者綜合稱為資本形成總額。
第2節
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一、資本形成統計
用本期來源方合計減去本期的實物總投資所形成的全部資本,所得余額可能為“+”或“-”。
如果為余額為“+”則表明本機構的自有資金在滿足本機構投資后還有剩余,這部分剩余可以投入到金融市場中去。如果為余額為“-”則表明本機構的自有資金不能滿足本機構投資,所欠部分可以到金融市場中去籌集。
第2節
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二、金融交易統計
(1)金融交易特點
當金融交易的組合活動中涉及貨幣支付或金融資產的產生或消失時,該交易就是貨幣性交易。貨幣性交易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嚴格意義上的金融交易,即交易的兩個組成部分都是金融性的,都涉及現有金融資產所有權的轉移、金融資產或負債的產生和消失;二是其他貨幣性交易,即交易只有一個方面是金融性的。
另一方面卻是非金融性的,如勞動者從企業獲取貨幣工資,企業以存款或貸款購買資本貨物。這時,金融資產或負債的產生與消失是伴隨實際資源的流動而發生的。
第2節
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二、金融交易統計
(2)金融交易統計的原則
估價原則。應按資產獲得或處置的價格記錄,不能包括手續費、傭金及金融交易稅,同時應在交易雙方按同一價格登錄。
記錄時間原則。當對應方是非金融流量時,金融統計應按非金融交易的發生時間記錄。當交易只涉及嚴格的金融交易,金融統計應在金融資產所有權轉讓時加以記錄,并且交易雙方應接同一時點記錄。
金融統計的合并。是指把某一組機構單位的資產交易與同一組機構單位的對應負債相抵消的過程,它可以在經濟總體、機構部門和分部門層次上進行。
第2節
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二、金融交易統計
(3)金融交易統計
在金融交易統計中,金融投資表現為金融資產的購買,金融負債是資金的籌集,金融負債的籌集總額與金融投資總額之間的差額,就是凈金融投資。
凈金融投資是資本形成帳戶的平衡項,也是金融交易帳戶的平衡項。作為平衡項,凈金融投資被資本形成帳戶的其他統計指標所影響和決定,同時也被金融交易帳戶的其他統計指標所影響和決定。
第2節
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三、其他資本形成統計
其他資本形成統計是指除資本形成統計和金融交易統計以外的資本形成統計內容。具體包括:
(1)由于某些意外事件(或者說非正常事件)發生而引起的國民資產數量變化,一般稱之為意外資本形成統計。
(2)由于國民資產、負債的價格變化而導致其價值上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會引起持有資產產生損益,一般稱之為重估價統計。
第2節
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三、其他資本形成統計
(1)意外資本形成統計
意外資本形成統計是指由于機構單位無法控制的外生因素或事件(即意外事件)而發生的外生變動,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項:(1)非生產資產的經濟出現和消失;(2)非培育生物資源的自然生長或消失;(3)生產資產的經濟出現;(4)意外大災害造成的資產毀滅和損失;(5)不另分類的非金融資產的其他數量變化;(6)不另分類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其他數量變化;(7)分類或結構的變化
第2節
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三、其他資本形成統計
(2)重估價統計
重估價統計一般稱為名義持有資產收益和損失。從某一核算時期看,名義持有資產收益表明整個核算期由于價格(含市場價格、市場利率、匯率)變動而引起的全部價值收益和損失,
名義持有資產收益由于價格影響的不同,可以分解為中性持有資產收益和實際持有資產收益。第2節
資本形成統計和投資統計三、其他資本形成統計
(2)重估價統計
中性持有資產收益是指資產價格與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幅度相同而形成的持有資產收益,它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貓和老鼠簽合同協議
- 2025至2030年中國百貨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清香酒香劑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機制運動帽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成套布邊紗夾壓腳左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射擊背心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孔用擋圈鉗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吸聲布藝吸音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單效外循環真空濃縮器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剪壓鉗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院感試題100題及答案
- 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及治療課件
- 吹小號的天鵝試題及答案
- 數據庫開發 試題及答案
- GB/T 45434.3-2025中國標準時間第3部分:公報
- 2024年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北京市消防條例解讀
- 農業合作社管理與運營模式試題及答案
- Unit 4 Clothes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語三年級下冊
- 2025年版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 710205 大數據技術應用
- 2025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維修行業投資潛力分析及行業發展趨勢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