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_第1頁
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_第2頁
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_第3頁
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_第4頁
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精選5篇)為了做好2022年小麥春季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目標重大病蟲防治處置率95%以上,綜合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二、防控策略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分類指導、節本增效”的原則,推進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適時組織應急防控,抓住重點地區、重大病蟲、關鍵時期,指導開展綜合防治,強化科學用藥、減量用藥,實現小麥病蟲害防治“兩增兩減”,保障小麥生產安全和質量安全。三、防控重點以條銹病、赤霉病、紋枯病、麥蚜為重點,密切關注白粉病、麥蜘蛛。四、防控措施(一)返青拔節期。以防治小麥條銹病、紋枯病為重點,挑治蚜蟲和麥蜘蛛。加強小麥條銹病病情監測,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防治策略,減少菌源外傳,延緩蔓延擴散。堅持“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并且做到同類區域全覆蓋。防治藥劑可選用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烯肟-戊唑醇等。同時兼防紋枯病、白粉病、麥蚜、麥蜘蛛等病蟲害。當紋枯病病株率達到10%時,可選用井岡-臘芽菌、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環唑、烯唑醇、井岡霉素、多抗霉素進行防治。當白粉病病莖率達到15%-20%或病葉率達到10%時,可選用環丙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戊唑醇、氟環唑、烯唑醇、咪鮮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進行防治,嚴重發生田塊應隔7-10天再噴1次。當麥蜘蛛每尺行(33cm行長)螨量達到200頭時,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馬拉-辛硫磷等藥劑進行防治,同時可通過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農業措施,降低田間蟲量。麥蚜田間蟲量達到百株500頭時,在防病藥劑中添加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吡蟲啉等藥劑一起噴霧防治。(二)抽穗楊花期。以預防赤霉病為主,兼治條銹病、白粉病。防治赤霉病,要在加強小麥中后期栽培管理基礎上,抓住小麥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主動預防,見花打藥,遏制病害流行;對高感品種,如天氣預報揚花期有陰雨、結露和多霧天氣,首次施藥時間應提前至抽穗期;防治藥劑可選用多粘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井岡-臘芽菌、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戊唑醇、咪鮮胺、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要用足藥液量,施藥后3-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重新施藥;如抽穗揚花期遇到連續陰雨天氣,需間隔5-7天再用藥防治1-2次,以確保防治效果。多菌靈抗性高的地區,應停止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苯丙咪唑類藥劑,提倡輪換用藥和組合用藥。(三)灌漿期。重點防控麥穗蚜,兼顧白粉病,提倡綜合用藥,達到一噴多效。麥穗蚜田間蟲量達百株800頭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苦參堿、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耳霉菌等藥劑防治。同時提倡釋放蚜繭蜂等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五、綠色防控與科學用藥技術(一)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采取“綠色防控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策略,重點推廣抗病品種和適期晚播、深翻、生態調控、保護利用天敵等技術,提高藥劑拌種或者種子包衣比例。小麥條銹病越冬菌源區、地下害蟲和根部病害重發區要杜絕“白籽下種”。(二) 推廣植物免疫誘抗技術。應用海島素(氨基寡糖素)、赤-吲哚-蕓苔素、蕓苔素內酯等植物免疫誘抗劑或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分蘗期、拔節期、孕穗期噴施,增強植株的抗病和抗逆能力,提高產量。(三) 穗期“一噴三防”技術。在小麥抽穗期至灌漿期,選用對路的殺蟲劑、殺菌劑、微肥科學混用,預防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和麥蚜等多種病蟲害,達到防病蟲防早衰一噴多效的效果。(四)科學用藥技術。選用三證齊全、質量合格的對路藥劑,做到打準時期、用足藥量、科學混配、交替用藥,注意保護天敵和非靶標生物;推廣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電動噴霧器、無人機等先進施藥機械噴霧防治,盡可能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添加相應的功能助劑,保證適宜的霧滴大小和藥液均勻展布,確保防治效果;植保無人機施藥時每畝用水量不低于1.5升,并添加沉降劑。為做好2022年我省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特制訂本方案。一、防控目標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治處置率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50%以上,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進一步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化學農藥使用量有效減少。二、防控策略按照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的原則,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施秸稈粉碎還田、選用抗耐病蟲品種,實施種子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天敵保護利用和中后期病蟲防治技術,實現玉米病蟲可持續治理,保障玉米生產安全。三、防控重點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二代三代粘蟲、玉米蚜蟲、紋枯病、大斑病銹病。密切關注地下害蟲、棉鈴蟲、桃蛀螟、灰斑病、小斑病。四、主要病蟲防治技術措施(一)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棉鈴蟲、桃蛀螟等蛀食性害蟲。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成蟲發生期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誘殺;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等天敵滅卵;幼蟲低齡階段優先選用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短穩桿菌等生物農藥,應急防治可選用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等殺蟲劑。抓住低齡幼蟲防控最佳時期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二)地下害蟲及蚜蟲等苗期害蟲。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利用含有噻蟲胺、噻蟲嗪等新煙堿類殺蟲劑與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復配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銹病等葉部病害。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健身栽培。在發病初期,選用枯草芽孢桿菌、井岡霉素A、苯醚甲環唑、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環-嘧菌酯等殺菌劑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四)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選用含有噻呋酰胺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發病初期(玉米拔節時)剝除莖基部發病葉鞘,噴施井岡霉素A等殺菌劑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五、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一)秸稈處理、深耕滅茬技術。采取秸稈綜合利用、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等措施,壓低病蟲源基數。(二) 成蟲誘殺技術。在鱗翅目、鞘翅目等趨光性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對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三) 種子處理技術。根據地下害蟲、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種類,選擇適宜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四) 苗期害蟲防治技術。根據苗期害蟲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的殺蟲劑噴霧防治。當季使用過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五) 中后期病蟲綠色防治技術。心葉末期,統一噴灑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劑防治玉米螟、棉鈴蟲和草地貪夜蛾;根據葉斑病、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病蟲發生情況,合理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控制后期病蟲為害。宜使用高稈作物噴霧機和航化作業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六) 卵寄生蜂防蟲技術。在玉米螟、草地貪夜蛾、棉鈴蟲、桃蛀螟等害蟲產卵初期至卵盛期,選用當地優勢蜂種,每畝放蜂1.5萬-2萬頭,每畝設置3-5個釋放點,間隔7天分兩次統一釋放。六、注意事項殺蟲燈應在害蟲成蟲羽化高峰期和夜間活躍時段使用,最大限度保護生態平衡。性信息素誘殺技術應大面積連片應用,不同種類害蟲的性信息素揮散誘芯不能置于同一誘捕器內。生物農藥應在病害發生初期或害蟲低齡期施用,確保防效。施藥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藥部位要精準。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水稻是關門鎮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水稻病蟲暴發頻繁,危害重,防控壓力大,及時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對確保水稻生產和糧食生產安全意義重大。為做好2022年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病蟲危害損失,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目標與任務(一)防控目標根據2022年水稻主要病蟲發展趨勢,水稻重大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5%以上,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2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全季化學農藥使用次數下降1-2次。(二)防控任務稻瘟病計劃防治1500畝次,其中挑治葉瘟700畝次,穗頸瘟預防800畝次。重點防治區域是稻瘟病老病區、常發區和感病品種種植區。控制病害不流行,病穗率低于10%,危害損失率低于3%;稻曲病計劃防治面積1500畝次;紋枯病計劃防治500畝次;螟蟲計劃防治面積1500畝次,重點防治區域為海拔750米以下沿河兩岸稻區及常年偏重發生區,將螟蟲造成的白穗率控制在5%以下,危害損失率低于3%;稻飛虱計劃防治面積500畝次,確保不出現大面積“通火”,危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下;稻縱卷葉螟計劃防治面積600畝次。二、防控策略以稻田生態系統為中心,以重大病蟲為主攻對象,抓住重點區域和關鍵時期,優先使用健身栽培、抗(耐)病蟲品種、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采取多種措施創建有利于水稻、天敵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危害的環境條件,充分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做好害蟲主害代、病害預防關鍵期和流行關鍵期的防控,合理使用植物免疫誘抗劑和減量增效劑,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將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最低,保護稻田生態環境,努力實現水稻病蟲害的可持續治理。三、主要技術措施(一)稻瘟病在選用抗性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及稻草處理的基礎上,嚴格把好“三關”,即藥劑浸種和帶藥移栽關、葉瘟挑治關和穗頸瘟預防關。苗葉瘟要大力推廣帶藥移栽技術,開展葉瘟挑治,抓住發病初期;穗頸瘟要抓住破口初期施藥;常發區、重發區、感病品種齊穗期要施第二次藥。藥劑以選用三環唑、苯醚甲環唑+嘧菌酯、稻瘟靈等。(二)稻曲病在選用良種的基礎上,加強栽培管理,避免過量和遲施氮肥。重點在水稻孕穗末期開展預防,即在水稻破口前7天左右施藥預防,如遇適宜發病天氣,齊穗期補施一次藥。可選用井?枯草芽抱桿菌、苯醚甲環唑?丙環唑、戊唑醇等高效對路藥劑,在有效預防稻曲病的同時可兼治紋枯病。(三) 水稻紋枯病重點在水稻分蘗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加強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蘗末期曬好田,當田間病叢率分蘗期達到20%,孕穗期達40%時施藥防治。(四) 水稻螟蟲在越冬螟蟲快化蛹時,及時春耕灌水泡田滅蛹殺蟲,在育秧前及時處理完頭年稻草,減少螟蟲的蟲源基數。在品種布局上,避免混栽,減少“橋梁田”;合理調節水稻生育期,使卵塊孵化盛期錯過分蘗、孕穗危險生育期。第一代以防治二化螟為主,狠抓秧田防治,帶藥移栽,在產卵高峰后(始見蛾后1月左右)施藥,在秧田治螟期間已移栽的稻田,則掌握在始見蛾后40天左右,或枯鞘株率3%--5%時施藥。第二代在以三化螟危害為主的地區,應對在螟卵盛孵期內正處孕穗期的中稻,凡每畝有卵塊40個以上的稻田均應防治;在以二化螟危害為主的地區,在第二代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內,重點挑治抽穗不到80%的'稻田。防治螟蟲可選用氯蟲本甲酰胺胺、甲維?茚蟲威等藥劑,以高效低毒低殘留和生物農藥為主,并配合使用農藥減量增效劑。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開始,田間設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畝放一個誘捕器,內置誘芯1個,每代更換一次誘芯,誘捕器低于水稻植株頂端30厘米。集中連片使用,可誘殺二化螟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和種群數量。(五)稻飛虱孕穗抽穗期百叢蟲量1000頭以上,雜交稻穗期百叢蟲量1500頭以上,于低齡若蟲高峰期施藥防治。可選擇使用吡蚜酮、烯啶蟲胺、呋蟲胺等高效藥劑,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利用稻田稻鴨共育,對水稻抽穗前的稻飛虱、螟蟲等蟲害以及草害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六)稻縱卷葉螟重點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縱卷葉螟主害代的防治,防治指標為百叢水稻有束葉尖60個,于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防治,或選用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等高效藥劑進行防治。蛾始見期起,田間設置性信息素誘殺成蟲。為加強全省植保機構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技術服務和方向引導作用,切實提高植保技術到位率和防治效果,努力實現農業減藥增效和穩產保供目標任務,特制定本方案。一、行動目標具體目標:有針對性組織省、地、各縣級植保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開展防治技術指導1000人次以上,組織舉辦防治技術觀摩與農民田間學校300場次以上,培訓農民技術帶頭人25000人以上。預期效果:通過加強技術指導,全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綠色防控示范縣總體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6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區化學農藥用量減少30%以上;防治技術到位率達到90%;平均每畝多挽回糧食損失1斤左右。二、時間安排總體安排:2022年3月至12月。具體安排如下:3—5月,實施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指導行動。以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為重點,開展小麥返青拔節期病蟲害和中后期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活動。6—9月,實施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指導行動。以水稻“兩遷”害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等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為重點,開展水稻“兩遷”害蟲和穗期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指導活動。3—10月,實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指導行動。以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大小斑病等玉米病蟲害為重點,開展草地貪夜蛾和玉米中后期病蟲害預防控制技術指導活動。3—12月,實施果菜茶病蟲害防控指導行動。聚焦蔬菜等鮮食農產品農殘超標治理,以豇豆、韭菜、芹菜等“三棵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指導為重點,開展蔬菜、水果、茶葉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活動,推進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三、重點對象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藥經營者、專業服務組織等為重點服務對象;以綠色防控示范區、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三品一標”基地等為重點指導區域;以小麥條銹病、赤霉病、水稻“兩遷”害蟲、二化螟、稻瘟病、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控關鍵時期為重點指導工作時機。四、行動內容(一)調研指導。省植保總站將根據病蟲發生及防控形勢需要,及時組織本級及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深入重點地區一線,調查各地病蟲害發生情況,指導科學用藥,檢查督促防治薄弱環節,推動防治措施落實落地。各級植保機構要強化屬地責任,主動配合農業農村部門協調落實防控資金,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和技術指導組織工作,建立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確保技術指導落到實處,動真格、見實效。(二)技術培訓。省植保總站將及時組織開展病蟲害防控現場會和培訓班,以控制遷飛性、流行性、暴發性以及新發、上升農作物重大病蟲發生危害為重點,動員安排重大病蟲防控工作,及時更新全省植保技術人員知識體系。縣級植保機構要針對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包片指導、包教包會做好病蟲害防控技術培訓,綠色防控示范縣重點要加強綠色防控技術培訓。(三)技術指導。省級植保機構要組織技術指導組適時分赴基層開展防控技術指導。市級植保機構要加強對本區域內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的技術指導,提升區域病蟲害防控能力。縣級植保人員要分作物、分病蟲分別制定具體防治技術,面對面、手把手指導農民技術帶頭人開展科學防治、綠色防治,提高技術到位率、做好傳幫帶。要加強對農藥經營人員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搭建綠色防控產品銷售渠道,提高綠色防控技術使用水平。(四)宣傳服務。要強化技術集成,以印發明白紙、制作短視頻等形式多途徑宣傳,為農戶、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等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技術服務。鼓勵與有關高校、科研院所、病蟲害防治企業合作,擴大技術指導行動普及范圍。五、行動要求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各地要高度重視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工作,及早安排部署,指定具體負責人、聯絡員,制定技術指導工作計劃,將服務指導落實到區縣、落實到作物和關鍵階段,確保技術指導到位、措施落實到田。二是強化條件保障。各級植保機構要為重大病蟲害防控“百千萬”技術指導行動提供必要的保障,創造條件為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指導提供便利,積極爭取各級地方政府支持。三是做好宣傳總結。多形式多途徑宣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結合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雙百創建”工作不斷提高綠色防控技術到位率。要及時收集整理行動工作中好典型、好經驗,搞好專題宣傳,并將全年行動工作總結于年底前報送省植保總站防治科。預計2022年馬鈴薯晚疫病預計呈偏重發生態勢,其中西南和內蒙古東部偏重發生,西北、華北大部、東北地區中等發生;早疫病、黑痣病、蚜蟲等病蟲害總體中度發生、局部偏重發生;黃萎病、瘡痂病、粉痂病及馬鈴薯塊莖蛾等病蟲害有加重趨勢。為有效控制馬鈴薯重大病蟲危害,實現“蟲口奪糧”目標,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目標病蟲害發生區防控處置率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45%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二、防控對象以馬鈴薯晚疫病為全國防控重點,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脛病、瘡痂病、粉痂病、蚜蟲、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等為區域防控重點各有關產區根據實際發生情況兼顧環腐病、黃萎病、青枯病、薊馬、豆芫菁等病蟲害的防控。三、防控策略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優先采用抗病品種,選用優質脫毒種薯、推廣種薯處理等技術,根據病蟲情調查監測結果,綜合防治,科學用藥,加強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農戶聯防聯控。四、分區防控重點(一)西南及武陵山種植區:包括貴州、四川、云南、重慶、湖北等省(市),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青枯病、粉痂病、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馬鈴薯塊莖蛾、蚜蟲和病毒病,兼顧黑脛病、瘡痂病、薊馬等病蟲害。(二)西北種植區:包括甘肅、陜西、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脛病、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金針蟲)、蚜蟲,兼顧環腐病、瘡痂病、粉痂病、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等病蟲。(三)華北種植區:包括內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病毒病、瘡痂病、粉痂病、黑脛病、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金針蟲)和二十八星瓢蟲,兼顧、環腐病、黃萎病、豆芫菁、薊馬和蚜蟲。(四)華東、華南種植區:包括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黑脛病、枯萎病、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地老虎)、馬鈴薯塊莖蛾、蚜蟲和薊馬,兼顧環腐病、瘡痂病、粉痂病和青枯病。(五)東北種植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瘡痂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蟲、地下害蟲(螻蛄、金針蟲),兼顧蚜蟲、環腐病、黑脛病。五、防控技術措施(一)播期防控技術1.輪作防病蟲技術。實行三年以上輪作防治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最好與燕麥、小麥、玉米、大豆和蠶豆等作物輪作倒茬;精細整地,當地溫在10°C以上進行播種,播種深度8—10厘米,避免因地溫偏低和播種過深出苗緩慢加重黑痣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2.選擇優良抗病蟲品種和優質脫毒種薯。根據不同區域特點選擇適合本區域抗病、商品性好、高產、耐貯運的品種。選擇優質脫毒馬鈴薯原種或一級種薯播種。3.種薯切刀消毒技術。播種前把種薯先放在室內堆放5—6天,進行晾種,不斷剔除病薯。在種薯切塊過程中,用75%酒精或3%來蘇水或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鐘進行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輪換使用。將種薯切成40—50克大小的薯塊,且每塊上帶2—3個芽眼,切塊大小應均勻一致。4.種薯處理(藥劑拌種)技術。種薯切塊后選用咯菌腈、氟環?咯菌腈、或精甲?咯?嘧菌任意一種進行種薯包衣,也可選用甲基硫菌靈+春雷霉素、白(綠)僵菌、蘇云金桿菌、木霉菌等生物制劑拌種,防治土傳、種傳病害和地下害蟲。拌種后晾干裝網袋小垛擺放,保持良好通風,促使傷口愈合,1—2天后播種。5.隨種壟溝施藥防病技術。對于土傳病害嚴重的地塊,全田施用芽孢桿菌生物菌肥和生物菌劑。如果田塊以黑痣病、枯萎病和黃萎病等真菌性土傳病害為主,播種時溝施嘧菌酯或噻呋酰胺,如果除上述病害外還有瘡痂病發生,溝施藥劑可增加針對性的微生物菌劑和氟啶胺及其復配劑等。(二) 苗期病蟲防治技術苗期是指馬鈴薯塊莖從出苗到植株現蕾為止,此時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地下害蟲等。在晚疫病高發區,如云南、貴州、四川等降雨量大的地區,如果出苗后氣溫達到18°C以上,同時遇有連陰雨天氣,需要噴施苦參堿、代森錳鋅、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護性藥劑1—2次進行保護預防。如出現中心病株,可噴施內吸治療劑丁子香酚、烯酰嗎啉或氟菌?霜霉威等1—2次消滅中心病株。除晚疫病高發區外,其他區域不需要噴防病藥劑。對于地下害蟲,利用性信息素誘殺成蟲,每畝設置1個性誘捕器,設置高度超過馬鈴薯植株頂端20厘米左右。也可利用燈光誘殺,每20—30畝布設1臺殺蟲燈,夜間定時開燈誘殺,盡量避免誤殺天敵。成蟲出土前用辛硫磷拌土地面撒施,或出土后用溴氰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三) 塊莖形成期防治技術塊莖形成期是指從現蕾開始至開花為止,此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瘡痂病、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等。該期晚疫病防治可噴施保護性殺菌劑2—3次。選用代森錳鋅、氟啶胺、氰霜唑等保護性殺菌劑進行全田噴霧。施藥間隔根據降雨量和所用藥劑的持效期決定,一般間隔5—10天左右。噴藥后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瘡痂病嚴重的地塊可用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滴灌1—2次。如有青枯病、黑脛病等病害發生,可選用噻唑鋅或噻霉酮等藥劑滴灌或灌根2—3次。二十八星瓢蟲防治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齡幼蟲分散前,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進行葉面噴霧1—2次,施藥間隔期7—10天。蚜蟲防治,在采取鏟除田間、地邊雜草,切斷中間寄主和棲息場所等農業措施的基礎上,優先選用苦參堿、除蟲菊素等生物藥劑防治,也可采用吡蟲啉、噻蟲嗪等化學藥劑噴霧防治。(四)塊莖膨大期防治技術塊莖膨大期是指從開花到莖葉開始衰老為止,此時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豆芫菁等害蟲嚴重發期,也是全年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