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稅收基本理論知識稅收內涵稅收原則稅收調控1第一章稅收內涵身邊的稅收稅收的產生與發展稅收的本質內涵稅收定義與形式特征稅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2一、身邊的稅收“局外人”——稅收與我息息相關
生產者,納稅人消費者,負稅人公民,公共服務“局內人”——稅收事業日新月異
稅收收入持續增長稅收調控備受關注納稅服務全面提升稅收征管深刻變革3稅收收入持續增長年度稅收收入(億元)增長率(%)年度稅收收入(億元)增長率(%)19945070.8——200320466.120.4119955973.717.81200425718.025.6619967050.618.03
200530865.820.0219978225.516.66200637636.321.9419989093.010.55200749449.331.39199910315.013.44200857861.817.01200012665.822.792009631049.06200115165.519.7420107739022.64200216996.612.07494年稅改“大框架”——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稅負——不動產營業稅和個稅、土地增值稅56稅收調控備受關注
稅收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領域重點傾斜,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值稅轉型、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燃油稅費改革,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值稅“擴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個稅、房產稅改革,緩解收入分配矛盾。資源稅改革,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增加地方財力……9納稅服務全面提升
1993年稅制改革會議首次提出“為納稅人服務”的理念1997年把“優化服務”作為稅收征管模式的基礎2001年《征管法》明確稅務機關為納稅人服務的義務2002年國家稅務總局在征管司內設立納稅服務處2005年10月總局出臺《納稅服務工作規范(試行)》2008年總局設立納稅服務司
2009年總局出臺《全國2010-2012年納稅服務工作規劃》2010年提出納稅服務、稅收征管是核心業務
——“明白稅”、“公平稅”、“便捷稅”和“放心稅”
1單位納稅服務=50單位監督打擊
10納稅服務全面提升12366北京納稅服務中心今年運行
職責——服務北京、支撐全國完成北京市國、地稅12366納稅服務熱線工作發揮國家級中心的作用,承擔起全國12366知識庫運行維護、質量監控、需求調查、政策疑難解答等職能。編制160人,其中專家30%、管理人員占10%、坐席人員占60%。服務平臺、宣傳咨詢、辦稅方式、權益維護、信用評價11稅收征管深刻變革征管理念的提升
經濟決定稅收——經濟決定稅源,稅源決定稅收奠定了加強稅源管理的理論基礎以稅務局為中心——以納稅人為中心促進了新征管模式的形成科學化、精細化——專業化、信息化(風險管理)推動了征管方式的變革和征管技術的飛躍唯收入論英雄——促進納稅遵從
深化了對征管目標的認識
12稅收征管深刻變革征管方式的改進
業務重組,數據集中,同城辦稅,網上辦稅,團隊評估征管制度的完善
稅收征管法,稅收管理員制度,納稅評估管理辦法征管技術的升級
增值稅防偽稅控,金稅三期(全國集中、網絡發票)13稅收征管深刻變革征管模式的探索一人統管征管查分離30字模式34字模式?
1988199720042012稅源專業化管理新模式
——“十二五”時期的主要工作——稅源管理面臨新的挑戰14稅收征管深刻變革
企業經營方式多樣化:單一經營——多種經營,經濟主體相互滲透商業模式創新、電子商務擴張企業組織形式復雜化:總局直接管理的45家大企業分支機構達5萬個;跨國、省經營以總分機構形式組成的企業集團已超過9.3萬戶。資本運作—收購、兼并、重組、參股、轉讓等
企業管理方式現代化:企業核算與稅務處理日益電子化、專業化、團隊化15稅收征管深刻變革納稅人數量增加納稅人結構變化——2009年2.3%的納稅人交納了90%的稅收
重點、非重點納稅人人均納稅1070萬、2.8萬元。——2010年我省重點稅源戶9932戶,占全部企業戶6.4%入庫稅款821.7億元,占全省國稅收入86%。2001年2010年增長納稅登記戶(萬戶)1500.52622.275%稅務干部(萬人)74.775.51.07%稅收管理員(萬人)27.716稅收征管深刻變革總局《關于開展稅源專業化管理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國稅發[2010]101號)——“再不轉變稅務管理方式,我們就管不住稅源了。”□科學分類:管理對象、管理職責、管理層級□信息支撐:數據倉庫、搭建平臺、研發工具□風險導向:風險規劃、風險識別、風險應對□運行機制:做實省局、做精市局、做專縣局□理順流程:受理申報、納稅評估、稅務稽查、法律救濟□深化應用:強化分析、團隊評估、集約稽查、優化服務□重組資源:重組機構、減少層級、調整職能□隊伍建設:全員培訓、提高培訓、實戰培訓17二、稅收的產生與發展稅
稅取之于民,民以禾為兌18稅收產生的條件稅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產品,產生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出現了階級,建立了國家(政府),并且政府不直接擁有主要生產資料的歷史階段。稅收產生的經濟條件——私有制的出現稅收產生的社會條件——國家公共權力建立19稅收的發展稅收雛形:夏(貢)、商(助)、周(徹)春秋時期:魯國“初稅畝”(稅收產生的標志)唐朝前期:租庸調制(納粟、納絹、服役)唐朝中期:兩稅法(按土地和財產,夏秋兩次)明朝嘉靖:一條鞭法(賦役合一,計畝征銀)清朝:攤丁入畝(把丁銀攤入地賦)近代稅收:半殖民地專制社會稅收20新中國成立后:建立新稅制1958—1978年:簡化稅制十一屆三中全會:稅制改革(兩步“利改稅”)十四大(1992年):1994年全面稅制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2003年):新一輪稅制改革
□改革出口退稅制度□統一企業所得稅制度
□增值稅轉型□完善消費稅
□綜合分類個稅改革□城鎮建設稅費改革□適時開征物業稅□實現城鄉稅制統一21稅收的發展稅收發展方式(稅收法制)自由納貢—稅收承諾—專制課征—立憲課稅稅收主體稅種(稅制結構)簡單直接稅—間接稅—所得稅—所得稅間接稅并重我國稅收收入結構(2011年1—9月份)——國內增值稅25.5%——國內消費稅7.7%——進口增值稅、消費稅15%——營業稅14.5%——企業所得稅20.8%——個人所得稅7%
貨物勞務稅62.7%所得稅27.8%22三、稅收的本質內涵國家分配論公共需要論分配手段資源配置方式國家政治權力公共權力經濟、社會職能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服從關系法律平等地位23公共需要——公共產品(服務)
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提供且在消費上不具有競爭性、受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產品或服務。
整體不可分割性:共同消費、共同受益消費的非競爭性:一人消費不妨礙他人消費受益的非排他性:不能排除他人受益純公共產品:國防、基礎教育、政府管理等準公共產品: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環境保護等24公共服務——使用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向公民提供服務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基本民生——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科、教、文、衛、體公共設施——水、電、氣、交通、通信公共安全——食品、藥品、生產、交通安全公共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
我國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消費率下降25財政支出項目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26四、稅收定義與形式特征稅收定義
征稅的主體是國家征稅目的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征稅憑借公共權力稅收必須借助于法律形式進行稅收分配的客體是國民收入稅收是一種財政收入形式
形式特征——區別于其他財政收入形式
強制性(公共權力、法律手段)無償性(無償征收,整體補償)固定性(預定標準,非固定不變)27稅收收入=總局發布收入+關稅、耕地稅、契稅–出口退稅
政府收入=稅收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非稅收入
非稅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煤炭、電力、鐵路等)—專項收入(排污費、教育費附加收入等)—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罰沒收入—其他收入28國家預算體系預算收入支出公共財政稅收、非稅收入民生、行政政府性基金基金、土地出讓、彩票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國有資本經營利潤、股利、產權轉讓補充資本金等(2008)社會保障(險)保險繳費、財政安排社會保障(2010)各預算相對獨立,可適當調劑29
——數據來源財政部網站30財政信息極不透明——《2011中國財政透明度報告》調查的113個信息項目,每年能獲得的信息平均不到1/4,調查的26項省級行政收支及相關信息,每年能獲得的信息平均不到4%,而對人大的信息調查幾乎一無所獲。
省級財政透明度指數:新疆最高,安徽第13位,貴州最低省級行政收支及相關信息透明度指數:安徽第13位省級行政收支透明度部門排名(共11個部門):——前三:交通、工商、地稅;后三:國稅、人大、政協
省級政府各項基金透明度得分(滿分100):政府基金20.8、社會保障基金25.1、國有企業基金16.331五、稅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基本任務——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具體到稅務部門,重點就是要不斷改進和優化對納稅人的管理和服務工作。稅收征管模式是社會管理方式在稅收征管領域的具體體現,稅收征管模式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稅收服務社會管理及創新的成效。
32第二章稅收原則稅收原則是政府在稅制設計、實施稅法過程中遵循的基本準則,也是評價稅收制度優劣、考核稅務行政管理狀況的基本標準。
現代意義上的稅收原則發軔于西方,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33公平、簡便、節省——《賦稅論》和《政治算術》(英)威廉·配第(1623—1687)平等、確實、便利、節約——《國富論》(英)亞當·斯密(1723—1790)財政收入、國民經濟、社會正義、稅務行政——《財政學》(德)瓦格納(1835—1917)首次提出財政原則(收入充分、收入彈性)完善稅收公平原則(負擔公平、調節收入分配)發展稅收效率原則(國民經濟、稅務行政)穩定經濟原則——《通論》(英)凱恩斯(1883—1946)34稅收原則稅收的財政原則稅收的公平原則稅收的效率原則稅收的法治原則
35一、財政原則基本含義——兼顧需要與可能,取之有度。收入充裕—基本滿足政府的財政需要收入彈性—隨財政需要和經濟變化而變化收入適度—兼顧經濟承受能力36收入充裕政府支出責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實施全國性公共產品的提供地方性公共產品的提供全國性混合產品的提供地方性混合產品的提供全國性自然壟斷行業公共生產地方性自然壟斷行業公共生產對地方財政的調控372009年中央政府新增支出(億元)
——《中國經濟前景分析》(2010)公共投資5038基礎設施、災后重建、節能減排農民補貼200.4直補、農資、良種、農機具補貼改善民生1653.3三農、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科技創新1088.7技改貼息、淘汰落后產能、扶持小38收入充裕原則要求
建立健全財稅體制稅制設計著眼于廣開稅源(復合稅制)選擇稅種考慮課稅對象能否提供豐裕稅源制定優惠政策考慮對財政收入的影響39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100多年前對房產征稅,按大門的尺寸來征,門越大征稅越多。英國:100多年前按照窗戶的多少對房產征稅。窗戶越多,征稅越重。埃及:首都開羅,對住房征稅從建筑物封頂時開征,致使蓋房時留著屋頂不封。我國:1988年開征筵席稅,2008年宣布失效。丹麥:最近開征脂肪稅,為限制國民脂肪攝入量。40財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
據悉今年財政收入突破10萬億已無懸念。
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續增長,會產生三種可能:一是擠壓居民收入,二是擠壓企業積累,三是對兩者形成共同擠壓。
這些年來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擠壓了一些勞動者的報酬,使原本脆弱的居民消費能力進一步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企業的生產積累,影響了企業提高職工收入的能力,使職工收入的增長更加艱難。
41收入彈性
經濟彈性(自然彈性)——稅收隨國民收入增減而變化法律彈性(政策彈性)——稅收隨稅收政策調整而變化
一般來說,累進所得稅具有雙重彈性,消費品稅較少具有法律彈性。42稅收彈性系數—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反應程度ET=(△T/T)/(△GDP/GDP)ET=1稅收與經濟同步增長(合理區間是0.8—1.2)ET>1稅收增長快于經濟增長,稅收參與新增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有上升趨勢宏觀稅負上升ET<1稅收增長慢于經濟增長,稅收參與新增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有下降趨勢宏觀稅負下降ET越大并不意味宏觀稅負越高43年度△T/T(%)△Y/Y(%)ET年度△T/T(%)△Y/Y(%)
ET1994————
200320.4112.91.59199517.8126.10.68200425.6617.71.45199618.03
17.11.06200520.0214.51.38199716.6610.91.52200621.9418.11.21199810.556.91.53200731.3922.91.37199913.446.22.15200817.0118.10.94200022.7910.62.1420099.066.81.33200119.7410.51.88201022.6419.671.15200212.079.71.244445稅收彈性的影響因素征管因素:清繳欠稅、專項整治、征管方式(信息管稅)政策因素:結構性減稅、稅制結構價格因素:當年價——報告期當年實際價格不變價——某一時期同類產品平均價格(增長速度)經濟因素:稅收收入與GDP的關系
46
GDP是一國(地區)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1年)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GDP=總產出-中間產品價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出口-進口)=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折舊+企業盈余作用:反映工具、政策依據、檢驗手段局限:不全面反映公共服務、經濟質量、財富存量、就業、收入公平、社會福利、資源環境損失等
47進出口計算口徑上存在差異GDP和各稅種對應稅基并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對應關系
——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稅是對相應稅源二次征收——有的稅種的收入增長與GDP并無直接關系——GDP計算生產而非銷售最終產品且不包括存量交易反映經濟總量的GDP增長與經濟質量的變化并不同步
48收入適度定性描述——稅收禁區不妨礙簡單再生產不妨礙民間投資不妨礙勞動力再生產49理論描述——拉弗曲線
稅收額AOCB(100%)稅率反映稅率與稅收收入及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稅收收入并不總是與稅率成正比(存在兩種稅率)理論上存在最合適的稅率點C和稅率禁區50定量描述——宏觀稅負宏觀稅負=稅收收入/GDP×100%小口徑宏觀稅負:稅收收入占GDP比重中口徑宏觀稅負: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大口徑宏觀稅負: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影響宏觀稅負的因素
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經濟效益政策因素:經濟體制、財政體制、稅收政策征管因素:征管質量和效率5152發達國家平均為43.3%,最高58.7%,最低21.7%。發展中國家平均為35.6%,最高52%,最低為21%。我國2009年約為30%(稅收+政府性收費+基金等)
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占4.2%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占3.8%——《中國改革》53
稅負痛苦指數——將公司和個人所得稅、雇主和雇員交納的社會保險金、銷售稅、財產稅的其法定最高稅率相加。中國稅負痛苦指數159=增值稅最高稅率17%+企業所得稅最高稅率25%+個稅最高稅率45%+企業交納的社會保險金最高費率49%+個人交納社會保險金最高費率23%
——用稅率直接代表稅負是一個常識性錯誤。——個稅按工薪所得最高邊際稅率45%計算,有失公平。——最高的養老保險,企業和個人分別按工資總額交納20%和8%,其他幾項費率加在一起,最高值也達不到72%。
——中國宏觀稅負不僅有上升的需要,也有提升的空間。
——適度提高宏觀稅負水平要與深化稅制改革和規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等結合起來。
54二、稅收的公平原則Justice
公正、正義Equality同等、平等“貧者輕、富者重,田少者輕、田多者重,然后為均平也”威廉·配第“公平”—稅收“無所偏袒”亞當·斯密“平等”—按收入比例納稅瓦格納“社會正義”——普遍原則、平等原則
稅收公平原則——普遍征稅、平等課征、量能負擔55普遍征稅——稅法面前人人平等
消除稅收特權、消除稅收歧視、制止逃避納稅平等課征——經濟能力相同繳納相同稅收(橫向公平)
收入標準:收入形式、收入來源財產標準:財產收益差別、財產估值困難消費支出標準:舉債消費、抑制消費
——要求稅基廣泛、寬免一致。量能課稅——經濟能力不同繳納不同稅收(縱向公平)
稅收干預不同收入水平納稅人的收入分配——要求稅制累進,但應適度。56我國現行稅種分類結構分類稅種貨物和勞務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煙葉稅、關稅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產稅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稅、契稅資源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行為和目的稅車購稅、印花稅、城建稅、土地增值稅57公平稅負的改革取向
94年稅改:統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
新一輪稅制改革: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增值稅:基本稅率、征收率、逾期憑證抵扣、擴圍消費稅:差別稅率城建稅:統一適用內外資企業和個人(2010.12.1起)所得稅:統一稅率、統一扣除、統一優惠個人所得稅:提高扣除標準、加強高收入者征管《十二五稅收發展規劃綱要》:——稅改原則: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權設置
58三、稅收的效率原則稅收經濟效率稅收行政效率稅收生態效率
59稅收經濟效率
征稅要有利于促進經濟效率提高,或對經濟效率的不利影響最小。第一層次:稅收額外負擔最小第二層次:保護稅本第三層次: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60稅收額外負擔最小
稅收額外負擔——征稅引起的經濟效率損失為什么?理性經濟人假設——利益最大化生產者利潤最大化: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價格消費者效用最大化:邊際效用=價格價格信號——引導生產者、消費者實現利益最大化
稅收額外負擔
——稅收造成價格扭曲,損害價格信號的作用,造成額外的經濟效率損失
61稅收額外負擔
——征稅所引起的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消費者剩余損失P
S+T=S□P2E’EP0
E’
S生產者剩余損失
P2=S□P0EBP1
E政府稅收P0F=S□P2E’BP1稅收額外負擔P1
B
D=S△E‘EBOQ1Q2Q
商品稅額外負擔分析62需求完全無彈性——稅負全部由買方承擔需求完全有彈性——稅負全部由賣方承擔——需求彈性越大,賣方稅負越多(不易轉嫁)供給完全無彈性——稅負全部由賣方承擔供給完全有彈性——稅負全部由買方承擔——供給彈性越大,買方稅負越多(容易轉嫁)63EB=1/2
×t×η×P0×Q0
EB與稅率平方、需求價格彈性成正比EB=1/2
×t×P0×Q0/(1/η+1/ε)
EB與稅率平方、需求彈性、供給彈性成正比結論:η→∞,消費者剩余損失為0,EB>0
ε→∞,生產者剩余損失為0,EB>0
η或ε→0,EB→064保護稅本
稅本——稅收的本源,即國民生產稅源——稅收的來源,即國民收入(主要是社會純收入)稅基——課稅的基礎廣義:國民收入型、國民消費型、國民財富型中義:具體稅種的課稅對象狹義:具體稅種的計稅依據堅持正確的經濟稅收觀經濟是源、稅收是流、源遠才能流長經濟是根、稅收是葉、根深才能葉茂經濟是本、稅收是末、固本才能強末65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運用稅收手段,干預經濟運行,發揮調控作用
稅收經濟效率原則:市場配置最優時,保持稅收中性,減少效率損失市場配置低效時,運用稅收干預,提高經濟效率
——稅收中性與稅收干預的權衡66稅收的行政效率
積極探索對政府立法項目尤其是經濟立法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僅要考慮立法過程成本,還要研究其實施后的執法成本和社會成本。政府部門之間應當盡快做到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提高政府辦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創新管理方式,方便人民群眾。——《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67稅收的行政效率
稅收成本最小化——征收成本和納稅成本
征收成本:一定時期為取得稅收收入而耗費的資源
人力成本:稅務人員配置、開發、使用、保障成本公務成本:辦公、交通、通信、會議、接待費用設施成本:設備、設施的購置、維護費用納稅成本:納稅人為履行納稅義務而發生的費用和支出時間成本、貨幣成本、資產成本、逃稅成本、心理成本68征收成本的衡量指標稅收成本率=稅收成本/稅收收入×100%人均征稅額=稅收收入/稅務人員數量=77390億元/75.5萬=1000萬金稅工程三期項目建議書:國稅系統每百元稅收的成本將由2002年的4.66元降低到2009年的2.5元以下。(2000億)美國0.58%,新加坡0.95%,澳大利亞為1.07%日本為1.13%,英國為1.76%我國上世紀末約為5%~8%。69稅收成本的影響因素:
經濟水平(稅源總量、結構與分布)稅收法制(稅制的復雜性、有效性、執法環境)征管水平(技術手段、組織機構、人員素質)提高稅務行政效率的途徑
強化稅收成本意識優化稅制結構深化征管改革
建立成本核算制度70稅收的生態效率稅收政策要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是科學發展的要求(可持續發展)是經濟效率的體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是社會公平的需要(代際公平)——要注重生態稅收制度建設(綠色稅制)
增值稅——恢復礦產品稅率17%——廢渣建材產品、污水處理免稅——廢渣水泥、風力電力即征即退
71所得稅——
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可以減征、免征企業所得稅。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生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產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計收入。企業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72四、稅收的法治原則……以建設法治政府為奮斗目標,以事關依法行政全局的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增強領導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設質量、規范行政權力運行、保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為著力點,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國發〔2010〕33號)73稅收法治的基本理念
稅收通過稅法來規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征稅,依法納稅,違法必究。堅持納稅人權利本位主義——公共產品享受權堅持稅收法定主義——法外無稅(房產稅試點質疑)
堅持稅收司法主義——公正司法
堅持稅收執法剛性——防范選擇性執法(人情稅、權錢交易、自由裁量、立法缺陷)74第三章稅收調控市場失靈與稅收調控稅收與經濟效率稅收與社會公平稅收與經濟穩定稅收與科學發展75一、市場失靈與稅收調控公共經濟政策目標——效率和公平
兩種不同經濟機制——市場與政府76公共經濟政策目標——效率與公平資源配置有限資源滿足社會需求(人與自然)收入分配社會產品的不同歸屬(人與人)77
“十一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長11.4%,人均GDP超過3700美元,經濟總量已排名世界第二。
7879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
帕累托最優——有某種資源配置狀態,任何可行的調整都無法使得調整后的一些人的境況變好,而其他任何人的狀況至少不變壞。
帕累托改進——某種資源配置狀態經過調整之后,社會中的一些人的境況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況至少沒有變壞。準帕累托改進——某種資源配置狀態調整給社會帶來的福利改進比給部分既得利益者帶來的福利損失大,從而有利于全社會福利水平的改善。80資源配置方式的兩個方面內容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的資源耗費數量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得到最大產出以上內容,也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涵
——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依靠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來改善資源配置效率818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統籌兼顧,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十七屆五中全會83收入分配的最佳狀態——公平(equality)
規則公平——統一市場規則,收入與貢獻一致收入差別:天賦、能力、財富
起點公平——機會均等(教育、就業公平)從單一過程看,是對規則公平的補充;從連續過程看,最終將導致結果公平。結果公平——各人收入份額的均等理想狀態是平均分配,現實是差距合理適度結果公平是與效率并列的一個獨立的評判標準。84公平的衡量——基尼系數洛倫茨曲線與對角線之間的面積E與三角形OAD面積之比。
<0.2,絕對平均0.2-0.3,比較平均0.3-0.4,相對合理
0.4-0.6,差距較大>0.6,差距懸殊EODA85
我國的基尼系數20世紀60年代:0.17—0.1880年代:0.21—0.272000年:越過0.4的警戒線2007年:達到0.48——世界銀行的報告我國貧富收入比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4.7%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50%兩者之比為10.7倍美國8.4倍,俄羅斯4.5倍,印度4.9倍,日本3.4倍。——《中國經濟周刊》(2009)86公平與效率的權衡實踐表明——公平和效率難得“雙贏”理論分析——福利經濟學分析方法福利經濟學——研究社會應該如何配置資源與收入分配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社會福利(產品和服務消費)——所有社會成員效用(欲望滿足)之和。社會福利最大化準則——公平與效率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公平與效率的權衡
87分配和生產的函數關系
假定甲擁有社會資源的80%,乙擁有社會資源的20%
假設的收入分配與總收入之間的關系
狀態ABCDEF總收入(產出)8010090705040甲收入:乙收入9:18:27:36:45:54:6甲收入/乙收入72/880/2063/2742/2825/2516/2488效用分配可能性曲線
總效用隨收入增加而增加,邊際效用隨收入增加而遞減。假定甲、乙有相同的收入效用曲線。收入效用曲線
收入816202425272842637280效用1632404849515264849299邊際效用=2=1<189
甲的效用.B
·A.CB點,效率最高但公平性差.DE點,達到公平但效率低下.E從A到B,從F到E,
·F既改善效率又改善公平
從B到E,效率與公平矛盾
O
乙的效用效用分配可能性曲線(80:16,92)(100:40,99)(40:32,48)(50:49,49)(90:51,84)(70:52,64)90我國公平與效率取向改革開放前
以平均主義代替公平,強調速度忽視效率20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初否定平均主義,強調效率克服平均主義,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十一屆三中全會)鼓勵先富帶動共同富裕(十二屆三中全會)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十三大)9120世紀90年代初—21世紀兼顧效率和公平兼顧效率和公平(十四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四屆三中全會、十五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大)注重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十六屆四中全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七屆五中全會)
9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國民生產總值分配的兩個環節
初次分配是在生產活動中以企業為分配主體,將國民生產總值在國家、企業、個人之間進行分配。生產要素提供與報酬支付的關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關系主要由市場機制形成,生產要素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政府通過法律法規和稅收進行調節和規范,不直接干預。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政府對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主要通過稅收、提供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轉移支付等調節手段進行,重點調節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部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在職與退休人員之間的收入關系,防止收入差距過大。
93
1984年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已由1983年的62.5%下降到2009年的41.8%。目前經合組織國家的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為63.7%左右,其中,歐元區國家平均為62.6%,美國66.2%,德國64.9%,法國66.1%,英國63.0%。94
目前我國初次分配存在資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勞動所得持續下降的局面。職工工資總額占GDP比重逐年下降,1991年為15.3%,1996年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按世界勞工組織定的標準,最低工資標準是當地平均工資的40%-60%,按照目前我們國家地方出臺的最低工資標準,沒有一個地方能達到40%的底線。2009年我國各省(市、區)平均最低年工資約6526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最低工資與人均GDP的比值只有25.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約32.5個百分點。——《中國稅務報》
95兩種不同的經濟機制——市場與政府市場機制與市場失靈政府機制與政府缺陷96市場提供公共提供公共生產私人生產產品——誰生產?誰付款?——四邊形的政策選擇空間政府——產品購買者?生產者?341297市場機制與市場失靈市場機制——自由誠實交換能夠實現帕累托改進完全競爭的一般均衡價格滿足帕累托最優條件生產效率:資源的邊際替代率=資源價格之比交換效率: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商品價格之比產品組合效率:生產邊際轉換率=產品邊際成本之比=產品價格之比完全競爭:廠商很多、產品無差別且被動接受價格生產要素完全自由流動且信息完整充分98市場失靈
——市場不符合完全競爭假定條件競爭失靈,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完全壟斷公共產品,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外部效應,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信息失靈,生產者和消費者不擁有充分信息交易成本,交易和資源流動要耗費資源宏觀經濟失調,價格并非都有彈性——完全競爭運行結果存在缺陷收入分配不公,對市場機制構成威脅99政府機制與政府缺陷政府機制——生產和消費由政府決定
前提條件:政府具有充分信息(資源、技術、消費者偏好)參與者一心為公(計劃制定者、執行者)政府缺陷——不具備理想化政府應滿足的條件
信息失靈、經濟人行為、決策程序缺陷——強化政府的管理技術手段——限制政府機制的作用范圍100古典學派——亞當·斯密(1776):“看不見的手”新古典學派——馬歇爾(1890):主張市場調節凱恩斯學派(1936)——主張政府干預(看得見的手)薩繆爾森(美):混合經濟羅賓遜(英):收入分配失調是經濟癥結現代新古典學派(1970)——反對政府干預貨幣學派(弗里德曼):控制通貨膨脹理性預期學派(盧卡斯):理性預期導致政策無效供給學派(拉弗):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新凱恩斯學派(斯蒂格里斯,阿克洛夫,曼昆1980)信息不對稱理論、效率工資理論101混合經濟中的政府職能
——資源配置(效率):占用資源的規模和結構問題
——收入分配(公平):錢從哪里來,用到那里去?
——宏觀調控(穩定):GDP、就業、物價、國際收支102二、稅收與經濟效率稅收的微觀經濟效應經濟效率的稅收政策選擇103稅收的微觀經濟效應稅收微觀經濟效應——國家征稅對納稅人經濟行為所產生的效應。稅收收入效應——由于征稅減少了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改變了納稅人的預算約束,從而對納稅人經濟行為產生影響。
稅收替代效應——由于征稅改變了一種經濟行為對另一種經濟行為的相對價格和機會成本,從而引起納稅人在經濟行為間選擇的效應。104稅收與消費稅收對消費的收入效應——降低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平稅收對消費的替代效應——無稅商品代替含稅商品消費——低稅商品替代高稅商品105106
2009年,全球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平均為78.6%左右。其中:美國87.5%歐盟81.9%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67.6%2008年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只有48.6%左右,其中居民消費率僅為35.6%。——《中國稅務報》
我國最政府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1994年為14.7%,2008年為13.2%。——《稅務研究》107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稅收政策選擇——改革個人所得稅制,減輕中低收入者稅負
——降低所得稅稅負,促進企業發展,提高職工收入——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增加居民就業機會——調整出口退稅政策,避免出口企業減產裁員——制定扶持“三農”稅收優惠,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實施再就業等優惠政策108稅收與儲蓄
個人可支配收入—消費=儲蓄(Y-C=S)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邊際儲蓄傾向遞增如果儲蓄增多,意味著社會新增資本增多,國民收入就能較快增長,反之,經濟增長就慢,從這個意義上說,儲蓄率是經濟潛在增長能力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一方面,投資規模受儲蓄所能提供資金的限制。
另一方面,儲蓄快速增長反映消費、個人投資不足。109稅收與儲蓄稅收對儲蓄的收入效應對利息征稅減少利息收入,個人為使將來保持現有的消費水平,需要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征收企業所得稅減少企業稅后利潤,減少企業儲蓄稅收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對利息征稅使未來消費相對于現在消費變得昂貴,降低了當前消費的機會成本,因而增加消費減少儲蓄。稅收影響由兩種效應的大小比較來決定,且對不同人的最終效應不完全相同。
征稅減少私人儲蓄,但會增加政府儲蓄,對社會儲蓄的影響決定于私人與政府的邊際儲蓄傾向。
110
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是中低收入者的重要理財渠道,免稅等于直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1999年11月1日對征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復征收個人所得稅,近10年來共征收利息稅3000多億元。自2008年10月9日起,暫免征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個人所得稅,2年來合計減收約800億元。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0.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6%;企業存款25.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7%。(2010年統計公報)
111稅收與投資稅收與個人投資收入效應:降低投資收益率,為保證投資收益而增加投資替代效應:投資收益率下降,以消費或儲蓄代替投資
稅收與企業投資收入效應:對投資收益的影響:R=(1-t)×年利潤替代效應:對投資風險的影響:是否允許彌補虧損對投資能力的影響:企業留利、折舊、發行股票債券對投資地區流動的影響:是否存在地區稅負差異對投資結構的影響:稅收產業政策優惠112稅收與勞動供給稅收對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對勞動所得征稅,減少可支配收入,增加勞動減少閑暇。稅收對勞動供給的替代效應——征稅降低了閑暇相對于勞動的價格,使勞動者減少勞動供給增加閑暇消費。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影響因素:人均收入水平、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不同收入階層等。113經濟效率的稅收政策選擇——稅收中性稅收中性市場機制配置資源處于最優狀態時,應減少和避免稅收對經濟的干預。——稅種選擇商品稅的效率損失大于所得稅(選擇性商品稅產生替代效應)
——稅基選擇一般商品稅的額外負擔小于選擇性商品稅。
114
——稅率選擇差別稅率影響商品比價關系,產生額外負擔,單一稅率不影響商品比價關系。實行單一稅率的一般商品稅,效率損失最小。——價格彈性選擇(拉姆塞法則)征稅商品或稅率選擇同價格彈性相反(反彈性法則)對價格彈性大的商品,不征稅或按較低稅率征收對價格彈性小的商品,選擇征稅或按較高稅率征收稅收中性的政策選擇——征收所得稅、一般商品稅、單一稅率、反彈性115經濟效率的稅收政策選擇——稅收干預稅收干預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偏離最優狀態時,運用稅收干預經濟,改變市場資源配置狀態。——糾正外部經濟對產生外部成本的產品征稅或稅率高于一般產品對產生外部收益的產品補貼或稅率低于一般產品——調節級差收益對自然資源產品征稅,促進合理配置——引導有益商品和有害商品鼓勵有益商品發展,限制無益或少益商品發展116稅收干預的政策選擇——全面改革資源稅,按照價、稅、費、租聯動機制,適當提高資源稅稅負,完善計征方式,將重要資源產品由從量定額征收改為從價定率征收。——選擇防治任務繁重、技術標準成熟的稅目開征環境保護稅,逐步擴大征收范圍。——部分大量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商品以及高檔奢侈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
——積極推進耕地占用稅改革。——《十二五稅收發展規劃綱要》117三、稅收與社會公平稅收對公平的影響社會公平的稅收政策選擇118稅收對公平的影響商品稅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影響
——一般商品稅的影響
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商品稅占個人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少,其效果是累退的,因而不利于公平分配。
收入邊際消費傾向消費支出消費稅消費稅占收入比10000.9900909%20000.817001708.5%30000.724002408%40000.630003007.5%119——選擇性商品稅的影響
對生活必需品不征或少征稅,對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多征稅,其效果是累進的,有利于公平分配。個人收入100200300400非必需品支出104090160應納稅收14916稅收/收入1%2%3%4%120
——商品稅重復征稅機制的影響增值稅與營業稅的重復征稅(運輸、建筑、不動產)營業稅稅目的重復課征(建筑業、銷售不動產)——商品稅收入彈性的影響商品稅增長快于經濟增長,影響收入分配公平
——商品稅收入結構的影響商品稅增長快于其他稅增長,影響收入分配公平
調查分析:低收入家庭“兩稅”負擔約為高收入家庭的2倍
——《稅務研究》(2010.3)
121
個人所得稅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影響稅基的影響:扣除必要費用,有利于減輕低收入者的負擔扣除標準相同,會拉大收入差距稅率的影響:比例稅,不體現按能負擔,調節作用有限累進稅,能體現按能負擔,調節能力較強征收方式的影響:綜合征收,體現納稅人實際負擔能力和稅負公平分類征收,可以改變收入分配結構(資本與勞動)
通貨膨脹情況下,低收入階層稅負上升。122實證分析——“兩種背離”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下降,而個稅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上升。——稅制不完善勞動者報酬占居民收入比重下降,而工薪個稅占居民收入的比重上升。——征管能力不強——《稅務研究》(2010.3)財產稅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影響財產收益稅,類似所得稅,會影響收入差異財產占有稅,稅負不能轉嫁,會縮小收入差距
財產轉移稅,一般用累進稅率,可抑制貧富差距擴大
財產稅是縱向公平稅制必不可少的稅種12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差距由1997年的2.47∶1上升到2009年的3.33∶1。2009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比分別為2.66∶1,2.92∶1和3.71∶1。2009年東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西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5.49倍。2008年收入最高的3個行業是證券業、軟件業和銀行業,收入最低的兩個行業是畜牧業和木材加工業,證券業職工平均工資是畜牧業國有單位職工的18.4倍。而發達國家各行業之間的工資比一般不超過2∶1。——《中國稅務報》124社會公平的稅收政策選擇商品稅的政策選擇——征收選擇性商品稅(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商品及高檔奢侈品)——按彈性法則征稅(反彈性法則強調效率而忽視了公平)——避免重復征稅(增值稅擴圍)——降低商品稅收入比重(提高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等)
125個人所得稅的政策選擇——提高費用扣除標準——調整累進級距、稅率——實行綜合與分類課征制——加強個人收入的有效監控財產稅的政策選擇——推進房地產稅改革——統籌契稅及其他稅改革(保有環節、內外統一)126四、稅收與經濟穩定稅收的宏觀經濟效應經濟穩定的稅收政策選擇127稅收的宏觀經濟效應稅收與經濟增長稅收與物價穩定稅收與充分就業128
經濟增長代表的是一國潛在GDP或國民產出的增加。快速持續的經濟增長,使得先進工業國家能給他的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更好的食物,更大的住房,更多的醫療,以及對污染的控制,對孩子的普及教育和為退休者提供廣泛的補給……
——薩繆爾森稅收與經濟增長129稅收與經濟增長支出法(總需求)收入法(總產出)個人消費支出(C)工資(利息、租金)私人投資(I)間接稅政府購買和投資(G)折舊凈出口(X-M)稅前利潤企業所得稅股息未分配利潤GDP=C+I+G+(X-M)GDP=C+S+T130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模型——45°線模型
總需求決定均衡國民收入水平政府支出影響均衡國民收入水平C,I,G,(X-M)(總需求)OGDP(總供給)CC+IC+I+GC+I+G+(X-M)Y1Y2Y潛在GDP131潛在GDP:在現有資本和技術條件下,充分就業所能夠生產出的GDP,也叫“充分就業GDP”,反映一國經濟潛力。潛在GDP與實際GDP的差別反映了經濟周期情況,實際GDP偏離潛在GDP的程度較大時,就出現經濟波動。實際GDP大于潛在GDP,則經濟高漲,有通貨膨脹壓力。(實際GDP表現為名義GDP增長,只會導致價格上漲)實際GDP小于潛在GDP,則經濟衰退,有失業的壓力。132第9輪周期第10輪周期第11輪周期133通貨膨脹缺口與通貨緊縮缺口C+IC+I+G’潛在GDPC+IC+I-G’潛在GDP通貨緊縮缺口通貨膨脹缺口增加支出(減稅)減少支出(增稅)134乘數效應Y=C+I+G+(X–M)C=C0+bYdYd=Y–TY=C0+b(Y–T)+I+G+(X–M)(1-b)Y=C0–bT+I+G+(X–M)d
Y/dT=–b/(1–b)d
Y/dG=1/(1–b)T增加(減少)時,Y減少(增加)T的b/(1-b)倍;G增加(減少)時,Y增加(減少)G的1/(1-b)倍。135邊際消費傾向b=增加的消費占增加的收入之比資料:由于社會保障狀況不理想等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環境適應農業植保員考試試題及答案
- 產品專利設計重點基礎知識點
- 游泳救生員工作挑戰與對策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團隊協作能力試題及答案
- 模具設計師資格考試重點考點及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資格考試主要知識結構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游泳救生員備考攻略試題及答案
- 直擊痛點的2024年福建事業單位考試試題及答案
- 農業植保員考試準備過程中要注意的試題及答案
- 2023年沖刺-醫師定期考核-口腔醫師定期考核考試參考題庫含答案帶答案
- 110kV輸變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NY 526-2002水稻苗床調理劑
- GB/T 26343-2010學生健康檢查技術規范
- GB/T 20641-2014低壓成套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空殼體的一般要求
- GB/T 20124-2006鋼鐵氮含量的測定惰性氣體熔融熱導法(常規方法)
- GB 5226.1-2008機械電氣安全機械電氣設備第1部分:通用技術條件
- GB 5009.17-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總汞及有機汞的測定
- FZ/T 82006-2018機織配飾品
- 2型糖尿病及圍手術期血糖管理【骨科】-課課件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全套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