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23-08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規范_第1頁
DD 2023-08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規范_第2頁
DD 2023-08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規范_第3頁
DD 2023-08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規范_第4頁
DD 2023-08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技術標準DD

2023—08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規范

of

中國地質調查局2023

月DD

2023— 前言

............................................................................... III引言

................................................................................ IV1

.............................................................................. 12

規范性引用文件

.................................................................... 13

術語和定義、縮略語

................................................................ 23.1

術語和定義

.................................................................... 23.2

縮略語

........................................................................ 24

.............................................................................. 24.1

目的任務

...................................................................... 24.2

工作程序和調查內容

............................................................ 24.3

調查方法

...................................................................... 34.4

基本要求

...................................................................... 35

預研究與設計編審

.................................................................. 35.1

資料收集

...................................................................... 35.2

資料整理與分析

................................................................ 35.3

設計編制

...................................................................... 35.4

設計審查與變更

................................................................ 46

調查作業

.......................................................................... 46.1

.......................................................................... 46.2

地球物理調查

.................................................................. 46.3

海底綜合調查

.................................................................. 57

............................................................ 57.1

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分析

........................................................ 57.2

樣品測試分析

.................................................................. 68

資料解釋與綜合評價

................................................................ 78.1

基礎地質資料解釋

.............................................................. 78.2

遠景區圈定

.................................................................... 88.3

資源量估算

.................................................................... 99

成果編制與提交

.................................................................... 99.1

圖件編制

...................................................................... 99.2

報告編制

...................................................................... 99.3

數據庫建設

................................................................... 109.4

成果提交

..................................................................... 109.5

地質資料匯交

................................................................. 1010

質量控制

........................................................................ 1010.1

檢查內容

.................................................................... 1010.2

檢查方法

.................................................................... 1010.3

檢查要求

.................................................................... 1110.4

檢查結果的處置

.............................................................. 11附錄

A(資料性)

項目設計書編制提綱.................................................. 12附錄

B(資料性)

天然氣水合物礦藏估算方法............................................ 13DD

2023—附錄

C(資料性)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成果報告編制提綱................................ 14參考文獻

............................................................................ 16IIDD

2023— 本文件按照

GB/T

—《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

1

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龔躍華、梁金強、陸敬安、王平康、林霖、匡增桂、杜子圖、蘇丕波、趙慶獻、文鵬飛、方允鑫、陳宗恒、孫治雷、溫明明、康冬菊、尉建功、王彥美、羅賢虎、曹珺、何水原、耿雪樵、郝小柱、孫運寶、蔣雪筱、李清。IIIDD

2023— 天然氣水合物作為未來一種清潔高效能源,已成為我國第

173

個礦種,由于天然氣水合物礦藏的形成分布及其調查手段有別于石油、天然氣和固體礦產,現行的海洋油氣調查等標準不太適應于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工作,有必要制定滿足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的技術標準。為此,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會同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在借鑒已有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調查相關標準的基礎上,結合長期的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工作實踐編制形成本文件。本文件對于規范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工作,促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IVHJ

812—2016 水質

可溶性陽離子HJ

812—2016 水質

可溶性陽離子

\NH

\K

\Mg

)的測定

HJ

84—2016 水質

無機陰離子(F

\Cl

\PO4

\SO3

\SO4

)的測定

離子色譜法1

范圍本文件規定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的目的任務、預研究與設計編審、調查作業、數據處理與實驗測試分析、資料解釋與綜合評價、成果編制與提交、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本文件適用于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調查工作。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

—2007 海洋調查規范

4

部分:海水化學要素觀測GB/T

—2007 海洋調查規范

8

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GB/T

14506.28—2010 硅酸鹽巖石化學分析方法第

28

16

個主次成分量測定GB/T

14506.33—2010 硅酸鹽巖石化學分析方法

33

部分

砷銻鉍汞量測定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GB/T

17229.34—1998 大洋多金屬結核礦產勘查GB/T

—2007 海洋監測規范

5

部分:沉積物分析

重鉻酸鉀氧化—還原容量化GB/T

—2010 地質樣品有機地球化學分析方法

2

部分

有機質穩定碳同位素測定

同位素質譜法GB/T

20260—2006 海底沉積物化學分析方法

微量、痕量成分分析

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GB/T

35571 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查規范GB/T

50123 土工試驗方法標準DZG

93—05 非金屬礦分析規程

EDAT

絡合滴定法測定碳酸鈣量DZ/T

—2006 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

9

部分:巖石礦物樣品鑒定DZ/T

0247—2009

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DZ/T

0273—2015 地質資料匯交規范DZ/T

0292—2016 海洋多波束水深測量規程DZ/T

0327—2019 海洋地質取樣技術規程DZ/T

—2020 海洋地震測量技術規范

1

部分:二維地震測量DZ/T

0359—2020 海洋熱流測量技術規程DZ/T

0360—2020 海洋地質調查導航定位規程DZ/T

0425—2023 地質勘查活動質量管理HJ

778—2015 水質

碘化物的測定

離子色譜法+ + + 2+ - - 2- - 3- 3- 2- 2-SY/T

5238—2019 有機物和碳酸鹽巖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SY/T

5163—2018 X

射線衍分析、粘土礦物鑒定:沉積物中粘土礦物和常見非粘土礦物

X

射線衍分析方法SY/T

—2003 油氣化探試樣測定方法

3

頂空氣輕烴測定

氣相色譜法DD

2023—SY/T

7313—2016 油氣及巖石抽取物與干酷根中氫同位素分析3

術語和定義、縮略語3.1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1天然氣水合物 natural

hydrate天然氣與水在一定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固態結晶物質。3.1.2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域

zone;

GHSZ溫度和壓力條件適合天然氣水合物形成并保持穩定的區域。3.1.3似海底反射界面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與海底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地震反射界面。3.2

縮略語AVO:振幅隨偏移距的變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BDS: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GPS:全球定位系統(

positioning

system)。4

總則4.1

目的任務發現并確定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分布區,評價其資源。為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提供依據。依據調查區地質資料,在選定的天然氣水合物潛力區通過路線剖面或較稀測網進行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圈定遠景區,估算預測資源量,提出下一步調查建議。4.2

工作程序和調查內容4.2.1 工作程序遵循預研究、野外調查、資料處理及樣品分析、資料解釋與綜合評價、成果編制、成果提交等步驟實施。4.2.2 調查內容主要內容包括:a) 對擬開展工作區域進行基礎地質調研,包括水深和地形、地貌、區域熱流特征、區域構造特征和區域沉積特征等方面的可行性調查研究;b) 初步劃分和建立地層層序,分析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地質條件;DD

2023—c) 分析天然氣水合物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異常特征;d) 估算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域厚度及其分布范圍;e) 圈定資源遠景區,估算預測資源量。4.3

調查方法以二維地震測量為主,輔以其它綜合調查方法。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法:a) 對擬開展工作區域進行基礎地質資料收集。b) 二維地震測量。c) 海洋熱流測量、海洋多波束水深測量、海底攝像調查。d) 4.4

基本要求4.4.1 對擬開展調查區進行油氣地質、區域地質條件分析,選擇具備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潛力區開展工作。4.4.2 二維地震測量測網≥8

km×16

km,

地質測站(包括熱流調查)≥16

km。編圖比例尺≤1∶500

000。5

預研究與設計編審5.1

資料收集主要包括內容如下:a) 最新出版的調查區及鄰區地形圖、地貌圖、地質圖等相關基礎地質資料和成果報告。b)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資料,鉆井、測井、錄井等地質勘查資料。c) 實驗測試分析資料。d) 自然地理地貌、水文、氣象等相關資料。5.2

資料整理與分析5.2.1 資料分類整理,編制資料目錄,建立資料檔案。5.2.2 開展區域地質背景、油氣地質條件、油氣成藏規律等綜合分析。5.2.3 根據需要編制工作程度圖、區域構造分區圖、區域地層年代表等圖件。5.3

設計編制在資料分析基礎上,確定擬開展調查評價工作的范圍,明確調查內容、技術路線、工作方法手段和預期成果等,編寫項目設計書,項目設計書提綱可參照本文件附錄

A。項目設計應滿足如下要求:a) 設計書應目標任務具體、明確,可量化考核;b) 預研究應充分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c) 工作部署合理、科學,滿足目標任務;d) 階段劃分明確、進度安排清楚;e) 工作方法可行,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f) 技術路線、任務分解得當;g) 實物工作量安排合理,滿足目標任務的實現;h) 預期成果明確、可考核。DD

2023—5.4

設計審查與變更項目設計由項目承擔單位初審,項目主管部門對設計書進行審查和審批,未經批準的設計不得實施;經審查批準的設計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由設計編制單位提出變更方案,報請設計審查批準單位審查同意后方可執行。6

調查作業6.1

導航導航精度要求如下:a)

采用差分

GNSS、BDS

等定位;b)

地震尾標定位系統,定位誤差應不大于

5

m;其它海上作業按

DZ/T

—2020

中相關要求執行。6.2 地球物理調查6.2.1 二維地震測量6.2.1.1

調查設備基本要求二維地震測量設備應滿足如下要求:a)

記錄系統(含數字包)主要性能應達到:24

A/D

轉換或以上;采樣率小于或等于

1

ms;動態范圍大于

。b)

接收系統主要性能應達到:電纜道距小于或等于

12.5

m;電纜長度大于目的層深度;電纜沉放深度要規避鳴振效應對目的層反射波主頻陷波作用;震源沉放深度與電纜沉放深度一樣時,要規避鳴振效應;靈敏度大于或等于

μV/μbar;深度傳感器精度誤差小于

0.3

m。c)

震源系統主要性能應達到:控制器精度標稱值小于±

ms;

0

Hz~250

Hz

濾波檔時,波泡比標稱值大于

30∶1。6.2.1.2

海上作業技術要求技術要求如下:a)

首次開展二維地震測量資料采集的調查區,采集前應做震源、電纜調諧組合試驗;b) 海上施工要求:1) 背景噪音應小于

μbar),定深器所在道的噪聲應小于

Pa(10

μbar)。2) 各個定深器翼角不大于

5°;3) 電纜羽角不大于±10°;4) 工作中不正常道應小于總道數的

2%,且不應分布在近炮點道;c) 其它作業質量控制按

0358.1—2020 中4和6執行。6.2.2 海洋熱流測量海洋熱流測量包括海底地溫梯度測量、海底原位熱流測量和室內熱導率測量。海底地溫梯度測量、海底原位熱流測量作業質量控制分別按

DZ/T

0359—2020

中6和

7

執行;室內熱導率測量測量樣品(最小圓柱狀樣品)應滿足:直徑

mm,長

75

。其它作業質量控制按

DZ/T

0359—2020

中8執行。DD

2023—6.2.3 海洋多波束水深測量海洋多波束水深測量可按照

DZ/T

0292—2016

相關規定執行。同時應滿足如下要求:a) 調查中應同時記錄背散射數據,同一調查區內多波束系統使用的發射信號類型、發射模式、發射功率等影響背散射強度的參數應盡量保持不變,保證背散射強度標準統一;b) 調查中應同時記錄水體數據,要求記錄整個發射扇面的水體數據,現場監控水體異常特征信息,并在班報中標注。6.3

海底綜合調查6.3.1 海底樣品采集按照

DZ/T

0327—2019

6.4

相關要求執行。6.3.2 樣品的現場描述與處理按照

DZ/T

0247—2009

5.3.3.4

執行。6.3.3 海底攝像調查技術要求如下:a) 施放海底視像拖體時,應距離海底以上

m~50

m

內打開海底視像照明,啟動甲板監控錄像,并做好班報記錄;b) 施放海底視像拖體時的船速應控制在

2

以內;c) 當甲板視頻中發現海底時,應及時打開水下錄像機進行同步錄像,并記錄班報;d) 拖體離海底高度不大于

3

m;e) 記錄圖像應清晰,數據完整并可回放。7

數據處理與實驗測試分析7.1

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分析7.1.1 地震成像處理7.1.1.1

一般要求應針對處理流程和關鍵參數進行試驗。根據試驗情況,確定批量處理流程和參數。處理過程應進行質量控制,確保處理結果準確。a) 應采用保幅處理流程,滿足疊前彈性參數反演的需要,關注似海底反射界面、振幅空白帶、速度反轉和極性反轉等與天然氣水合物相關的異常特征。b) 處理內容包括噪音衰減、振幅補償、吸收衰減補償、多次波壓制、虛反射壓制、子波處理、速度分析、偏移成像等。7.1.1.2

成果要求技術要求如下:a) 處理成果包括

—Y

格式成果數據、速度資料、處理報告;b) 成果數據與原始資料相比應有較高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剖面應沒有氣泡、采集腳印,子波為零相位,速度數據精度高。DD

2023—7.1.2 地震反演處理7.1.2.1 一般要求主要包括波阻抗、基于

的彈性參數反演等,具體技術要求如下:a) 主要針對縱波阻抗、縱波速度、橫波速度和密度以及

AVO

屬性等異常;b) 處理內容包括數據預處理、反演算法、初始模型建立、子波提取、迭代次數等。7.1.2.2 成果要求具體技術要求如下:a) 處理成果包括反演處理報告、反演成果數據體;b) 反演結果異常特征清楚,刻畫描述準確,如有測井資料,應與測井資料吻合。7.1.3 海洋多波束水深測量數據處理海洋多波束水深測量數據處理按

DZ/T

0292—2016

9

執行。水體數據處理具體技術要求如下。a) 應根據資料情況進行回波強度增益處理和回波強度地形改正。b) 處理內容:提取回波強度數據、計算分析增益參數、確定地形改正模型參數、剔除異常數據。c) 處理成果:回波強度影像圖。回波影像色調一致、信噪比高。7.1.4 海洋熱流測量處理海洋熱流測量處理質量控制按

DZ/T

0359—2020

中相關要求執行。7.2

樣品測試分析7.2.1 分析對象海底地質調查和取樣工作中獲取的沉積物、氣體、水體、天然氣水合物以及與冷泉相關的巖石樣品。7.2.2 分析項目及質量控制7.2.2.1

沉積物樣品對沉積物樣品的分析可包括:a)

GB/T

—2007、GB/T

17229.34—1998、GB/T

14506.28—2010、SY/T

5163—2018

相關規定執行。b) GB/T

—2007

相關規定執行。c) 土工測試(粒度、含水率、密度、比重、固結、三軸壓縮、無側限抗壓強度、直接剪切、滲透

GB/T

—2007、GB/T

50123—2019

相關規定執行。d) 化學成分:包括常量元素(Si、Ca、Mg,Al)等;微量元素(Cu\Pb\Zn)等;稀土元素、有機碳、碳酸鈣等;有機碳同位素、有孔蟲碳\氧同位素。應按照

—、GB/T

20260—2006、GB/T

18340.2—、SY/T

5238—2019、

14506.28—2010、GB/T

14506.33—2010、DZG

93—05

相關規定執行。5238—2019、SY/T

7313—2016

5238—2019、SY/T

7313—2016

相關規定執行。其中烴類氣體組成測試精度應小于

,碳同位素δ

C

測對孔隙水和海水樣品分析,主要包括:Cl

、4

、K

、Ca

、Mg

、Sr

、B

、Ba

、Br

、I

、營同位素δ

C

測試精度應小于

0.2‰。孔隙水氧同位素δ

O

測試精度應小于

‰,氫同位素δD

測試精度7.2.2.2

頂空氣樣品應對頂空氣樣品的

C1-C5烴類氣體組成及

同位素組成進行分析,按照

SY/T

6009.3—2003、SY/T13試精度應小于

‰,氫同位素δD

測試精度應小于

1‰7.2.2.3

孔隙水和海水樣品- 2- + + 2+ 2+ 2+ 5+ 2+ - -養鹽、總堿度和溶解氣體成分及同位素等。按照

17378—2007、GB

—2007、

84—2016、778—2015、HJ

812—

等相關規定執行。孔隙水陽離子含量的測試精度應小于

3%,陰離子含量測試精度應小于

。孔隙水穩定同位素分析應包括溶解無機碳()同位素、氫氧同位素。孔隙水溶解無機碳(DIC)13 18應小于

17.2.2.4

巖石礦物樣品對樣品中巖石礦物的分析可包括:礦物成分(石英、鉀長石、斜長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鐵礦、石鹽、黃鐵礦、赤鐵礦、硬石膏、普通輝石、銳鈦礦、粘土礦物等)分析,化學成分(主量元素

Ca、Mg、Si

Mo、Ba、)及稀土元素等)分析、有機碳同位素、無機碳氧同位素等。按照

DZ/T

—2006、GB/T

14506—2010、GB

—2007、DZG

93—05、GB/T

—2006、SY/T

5238—2019

等相關規定執行。8

資料解釋與綜合評價8.1

基礎地質資料解釋8.1.1 二維地震測量資料8.1.1.1

進行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構造學、沉積學解釋,包括地震反射層解釋、斷層解釋、地震層序解釋、層序地層解釋等方面,重點解釋與天然氣水合物相關的有利構造、沉積體;具體要求可參照

DZ/T0358.1—2020

相關內容執行。8.1.1.2

分析速度譜,計算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和層速度,建立時深轉換模型,分析速度異常及其與天然氣水合物的關系。具體要求可參照

DZ/T

—2020

8.3.3

相關內容執行。8.1.1.3

解釋

BSR

剖面特征、平面特征。8.1.1.4

綜合地震資料解釋成果,識別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地震標志,確定其埋藏深度和分布范圍。8.1.2 海洋熱流測量資料解釋海底溫度、地溫梯度、熱導率,計算熱流值,用于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域估算。8.1.3 海洋多波束水深測量資料8.1.3.1

開展調查區海底地形地貌特征識別。8.1.3.2

開展與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相關聯的海底微地形地貌特征推斷、解釋,如海底滑坡、麻坑(梅花8.1.3.3

開展調查區基礎工程地質資料解釋,為后續勘查提供淺地層結構上的認識。DD

2023—8.1.4 樣品分析資料8.1.4.1

分析孔隙水地球化學特征,圈定孔隙水離子濃度異常分布區。8.1.4.2

分析烴類氣體的成因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特征,圈定烴類氣體異常區。8.1.4.3

沉積物資料整理參照

20260—2006

相關要求執行。8.1.4.4

分析巖石礦物的礦物組成,獲取碎屑礦物中重晶石、黃鐵礦等礦物含量,推斷其形成時的甲烷通量。具體按

GB/T

14506—2010、GB

17378.5—、DZG

93—05、GB/T

—2006、SY/T

5238—2019

相關要求執行。8.2

遠景區圈定8.2.1 圈定依據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溫壓條件、氣源條件、構造條件、沉積條件、地震異常特征和地質地球化學異常特征。8.2.2 圈定流程8.2.2.1 地質條件分析應包括下列內容:a) 溫壓條件分析:分析熱力學條件,預測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穩定域;b) 氣源條件分析:預測天然氣水合物烴類氣體的來源、成因類型及烴源巖生氣潛力;c) 構造條件分析:分析調查區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構造條件,重點開展新構造活動研究,預測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流體輸導體系;d) 沉積條件分析:分析調查區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沉積條件,開展地震相、沉積相分析,預測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儲聚體系。8.2.2.2 異常特征分析確定天然氣水合物似海底反射界面(BSR)及與天然氣水合物相關的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屬性異常特征及分布范圍。8.2.3 劃分原則8.2.3.1 基本原則經過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條件分析,遠景區圈定應滿足以下條件:a)

滿足天然氣水合相平衡條件的區域;b)

具備烴類氣體生成條件的區域;c)

具備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流體輸導體系的區域;d)

具備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儲聚體系的區域。8.2.3.2 必備原則具備以下條件區域應歸屬于遠景區范圍:a) 具備各類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條件的平面疊合區;b) 具備天然氣水合物

顯示區域;c) 具備天然氣水合物相關的地球化學異常疊合區;d) 發現有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冷泉區。DD

2023—8.2.4 圈定方法綜合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溫壓、氣源、構造及沉積條件,結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異常,采用疊合分析、相關分析等方法,圈定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區,為資源量估算提供面積參數依據。8.3

資源量估算8.3.1

天然氣水合物礦藏資源量(Q)包括天然氣水合物礦體資源(Qh)及其伴生氣資源(Qf)總和。具體估算方法見附錄

B。8.3.2 參數估算8.3.2.1 面積和厚度物層的分布面積和厚度;或通過地震資料的反演處理,結合地震屬性分析,確定其分布面積和厚度;8.3.2.2 孔隙度和飽和度/合物的成藏地質條件,與相近地區進行類比分析確定;8.3.2.3 原始地層溫度和壓力用區域性資料進行類比。8.3.2.4 其它參數在適當范圍內選取,并在評價結果中闡明參數選取的依據。9

成果編制與提交9.1

圖件編制根據調查目的任務,按實際調查手段編制圖件。圖件種類按實際資料和研究需要確定,應與相應的調查方法、調查內容和成果報告一致,反映調查工作完成情況,包括但并不限于:a)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測線(測站)實際材料圖;b) ×××海域構造分布圖;c) ×××海域熱流平面分布圖;d)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地球化學異常分布圖;e)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

BSR

分布圖;f)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區評價圖。9.2

報告編制9.2.1 編制要求調查成果報告總體要求如下:a) 內容齊全,重點突出,文、圖、表相吻合,章節統一協調,結論依據科學可靠;DD

2023—b) 須充分反映實際調查、解釋和研究資料,加強綜合研究;c) 插圖、插表、附圖要求清晰、美觀、協調、規范。9.2.2 編制內容調查成果報告應以調查獲得的實際資料為基礎,并綜合利用調查海域及周圍地區已有的資料,對調查區區域地質特征,天然氣水合物成藏規律、資源潛力等內容進行全面、科學的論述。調查成果報告的內容形式包括文字報告和附圖、附表。報告編寫應根據項目審批意見書或合同書、調查設計的要求進行編寫。成果報告提綱可參照本文件附錄

C。9.3 數據庫建設以實測天然氣水合物數據基本信息為基礎,按照天然氣水合物數據庫基礎數據的數據結構、成果圖件標準,建立天然氣水合物數據庫,管理原始調查數據和綜合研究數據,形成原始資料數據庫和成果資料數據庫。數據庫應滿足:a) 原始資料數據庫包括: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評價全過程(主要包括地球物理調查、地球化學調查等過程)獲取或產生的、以計算機可讀取規定形式表示的所有數據、表格、圖件、圖片以及文字材料等原始資料;b) 成果資料數據庫包括: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評價全程(主要包括預研究、綜合評價研究、成果編制研究和綜合研究等過程)研究形成或產生的以計算機可讀取規定形式表示的所有數據、表格、圖件、圖片以及文字報告等成果資料;c) 數據庫應按相關數據結構標準建設,保持數據完整性、準確性和一致性;d) 應通過數據采集與處理、數據入庫和入庫數據檢查等提供信息化建設所需的相關數據和資料。南》等執行。9.4

成果提交提交的成果包括調查評價工作過程中獲取的各種原始資料、成果報告及其附圖、附表和數據庫等。9.5

地質資料匯交按DZ/T

0273執行。10

質量控制10.1

檢查內容包括調查階段各環節形成成果,應保持相關記錄齊全、完整,一般包括:a) 施工設計書、生產技術總結報告、各項儀器設備校準記錄、野外記錄班報、各類現場測試分析記錄數據、質量自檢表、原始資料目錄清單、野外調查方案變更的依據和審批件;b) 地震記錄磁帶(磁盤)入庫清單、樣品入庫清單等紙質原始材料;c) 視像數據;d) 項目設計書、調查成果報告及附圖、附表、附件。10.2

檢查方法野外調查原始資料提交驗收前,成果報告提交審查前應進行自檢或內檢,專家驗收時對各類應提交資料的類型、數量進行核查,并進行資料合格性抽檢。10DD

2023—10.3

檢查要求10.3.1 項目設計按

0425—2023

10.3.2 野外工作項目組應對各類采集資料進行全面檢查,自檢、互檢率為

100%,對發現的問題和錯漏應實地檢查校正;野外資料驗收中抽檢率不少于總數量的

30%。10.3.3 原始數據資料正式處理前應進行處理參數試驗,確定處理參數,并與項目設計人員充分溝通,確保處理成果滿足地質目標任務的要求。處理資料驗收應符合本規范

要求。10.3.4 測試分析應遵循相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有關技術要求。利用標準樣品、設置重復樣品等手段評估測試儀器情況和數據準確性。10.3.5 項目成果報告編寫須在海上資料采集、實驗室測試分析和數據資料處理各類成果均驗收合格的基礎上進行。成果報告完成后應提交評審,評審合格后才能歸檔。10.4 檢查結果的處置調查階段各環節檢查工作不合格者,不得進入下一環節;不合格檢查項應安排補做工作,并限期整改,直至合格。11DD

2023—附錄

A(資料性)項目設計書編制提綱A.1 基本情況A.2 以往工作基礎A.2.1 已有工作基礎A.2.2 主要成果認識A.2.3 存在主要問題A.3 目標任務A.3.1 總體目標A.3.2 年度目標A.3.3 年度任務A.4 工作部署A.4.1 技術路線、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A.4.2 主要工作內容和實物工作量A.4.3 工作安排與進度A.4.4 項目風險及不確定性A.5 委托業務A.6 預期成果A.6.1 總體成果A.6.2 年度成果A.7 保障措施A.7.1 組織與管理A.7.2 安全與保密A.8 地質技術條件保障A.8.1 儀器設備A.8.2 個人裝備與勞動保護A.9 經費預算A.10 12??????

…………….............................………??????

…………….............................………

(3)附

B(資料性)天然氣水合物礦藏估算方法B.1

天然氣水合物礦體資源量估算方法源量。計算基本地質單元資源量的體積法公式如下:???

=

????????????

………………….(1)式中:Q

——天然氣水合物基本地質單元資源量(m);A

——天然氣水合物分布區的面積(m);Z

——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的厚度(m);Φ

——含天然氣水合物沉積層孔隙度;S

——孔隙中天然氣水合物的飽和度;E

產氣因子。B.2 伴生氣資源量估算方法式如下:????

=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