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的經濟史_第1頁
中國古代史的經濟史_第2頁
中國古代史的經濟史_第3頁
中國古代史的經濟史_第4頁
中國古代史的經濟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史_經濟史.原始農耕一原始農耕:1出現時間:距今1萬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2生產方式:栽培谷物和馴養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3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農耕聚落4中國特色:南稻北粟,稻作農業和旱地農業同時出現,形成南北對立的格局還有黍稷大豆5生活地點:粟類旱地作物起源于黃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典型遺址:陜西臨潼姜寨遺址6標志:農業的起源,標志著人類歷史實現了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7意義:1)提供了可以持續生產的食物來源,加快了人口的增長,生產活動趨于安定,人們聚族定居,形成最初農耕聚落2)標志著人類歷史實現了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是人類文明誕生根底。3)歷史悠久的農業,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開展和文明創造產生了深遠影響1萬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1萬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一中國古代農業的開展1歷史政府促進農業開展的措施1)戰國商鞅變法:獎勵農耕,使秦國迅速強大為統一奠定根底2)秦:統一度量衡貨幣,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經濟開展3〕漢:文帝景帝時期以農為本、減田租,為社會生產的恢復和開展創造了條件。4〕東漢:豪強地主占有自給自足的封建田莊,控制大量土地和依附農民。影響國家的租賦收入和對勞動力控制,演變為成為分裂割據勢力后,對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構成巨大威脅。.5)三國:6)南朝南方經濟進一步開發1)原因:A南方較安定;B北方人南遷帶來勞動力和生產技術經驗C南方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優越D統治者重視開展經濟文化;E山越、蠻族與漢族融合,共同開發2)狀況:A江浙、湘贛、巴蜀等先進的農業經濟區B水利的廣泛興修\犁耕的推廣改進和北方作物的引入,說明農業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C絲織、造船、造紙、制瓷、制鹽等手工業都比較興旺D出現不少商業繁榮的大城市。海外貿易也有所開展措施_“曹魏〞:推廣屯田制“蜀漢〞:農業—興修水利開展屯田,手工業—積極推動煮鹽織錦;開發—“南中八郡〞改變山地運輸的落后面貌;“東吳〞:迫使山越人出山,與漢人同居共耕影響_“曹魏〞:恢復了生產開展了經濟“蜀漢〞:促進西南地區經濟開展與民族融合“東吳〞:推動山越人經濟文化的進步,加速平原沃野的開發.7〕北魏孝文帝改革經濟上:推行均田制以利農業生產的恢復和開展8〕唐朝:〔1〕貞觀之治經濟措施:恢復經濟: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促使唐朝經濟開展為唐朝的繁榮奠定根底(2)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出現了政治清平,社會安定,經濟高度繁榮的景象,后人贊譽為“開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時期..8)遼宋夏宋元:封建經濟在隋唐根底上持續開展,總體水平超過前代;南方經濟繁榮,南宋時期超過北方,實現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難移的完成:表現——農工商業的開展1.農業的開展A農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成熟、稻麥輪作的推廣B耕地開墾:圩田沙田和梯田,水田面積迅速增加C水稻居全國糧食作物首位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糧倉“蘇湖熟天下足〞D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2手工業的興盛3商業的繁榮海外貿易尤為頻繁,空前繁榮A紡織:杭州、蘇州、成都等地設有官辦絲織作坊,江浙出現私人作坊——“機戶〞;海南島出現先進的棉紡織工具。B制瓷:江西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產品遠銷海內外。C造船:東南沿海造船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A宋代同海外的聯系比前代更廣:以泉州為起點,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50多個國家。B、宋代貿易港口更多,出現廣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貿港口。C、宋代政府對外貿易的管理更細,官府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征收商稅。D、宋代海外貿易的規模更大。宋代的海外貿易商品種類繁多,輸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寶、藥材,輸入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茶葉等。

4商品經濟活潑.清商業

許多城市恢復了往日的繁榮出現大量商業繁榮的城市:長江沿岸的商品集散地:全國貿易中心:南京、廣州、佛山、廈門等

漢口〔船碼頭〕鎮江〔銀碼頭〕無錫〔布碼頭〕北京

隱憂:〔1〕自然經濟仍在全國占統治地位〔2〕清政府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自守政策6)明清:清朝商業經濟的繁榮農業生產的恢復與開展,農業、手工業呈現商品化開展的趨勢,推動了商品生產的開展以及城市的繁榮.古代經濟開展原因A國家統一,社會穩定B農民戰爭推動,迫使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與民休息C統治者勤政愛民,勵精圖治D廣闊人民辛苦勞動和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E其他〔制度的革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變化(早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后移至江南)1先秦和秦漢——中國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原因: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與水平始終高于其他地方。2漢朝末年——漢末中原地區戰亂集中,南方開發(初步開發)3三國鼎立時期——地方經濟開展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原因:1)北方戰亂,中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開發和開展2)三國鼎立局勢形成后,其實力均衡,各方為增強自己的實力,皆運用政權的力量,因地制宜,大力推動了各業生產。措施_“曹魏〞:推廣屯田制“蜀漢〞:農業—興修水利開展屯田,手工業—積極推動煮鹽織錦;開發—“南中八郡〞改變山地運輸的落后面貌;“東吳〞:迫使山越人出山,與漢人同居共耕影響_“曹魏〞:恢復了生產開展了經濟“蜀漢〞:促進西南地區經濟開展與民族融合“東吳〞:推動山越人經濟文化的進步,加速平原沃野的開發.4東晉南朝——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南方經濟進一步開發1)原因:A南方較安定;B北方人南遷帶來勞動力和生產技術經驗C南方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優越D統治者重視開展經濟文化;E山越、蠻族與漢族融合,共同開發2)狀況:A江浙、湘贛、巴蜀等先進的農業經濟區B農業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C絲織、造船、造紙、制瓷、制鹽等手工業都比較興旺D出現不少商業繁榮的大城市。海外貿易也有所開展5隋唐——(繼續開展)原因:國家統一疆域穩固;運河開鑿南北溝通,南方經濟進一步開展.6兩宋——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1)背景:兩宋時期的社會經濟有了全面的開展。民間商品經濟有所開展,國內外貿易與城鎮商業超過唐代。2)原因:南宋時期,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經濟開展水平不斷提高,而北方因戰亂人口減少、城鎮衰落,農村經濟開展緩慢。3)表現——農工商業的開展(1)農業的開展A農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成熟、稻麥輪作的推廣B耕地開墾:圩田沙田和梯田,水田面積迅速增加C水稻居全國糧食作物首位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糧倉“蘇湖熟天下足〞D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2)手工業的興盛(3)商業的繁榮海外貿易尤為頻繁,空前繁榮A紡織:杭州、蘇州、成都等地設有官辦絲織作坊,江浙出現私人作坊——“機戶〞;海南島出現先進的棉紡織工具。B制瓷:江西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產品遠銷海內外。C造船:東南沿海造船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A宋代同海外的聯系比前代更廣:以泉州為起點,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50多個國家。B、宋代貿易港口更多,出現廣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貿港口。C、宋代政府對外貿易的管理更細,官府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征收商稅。D、宋代海外貿易的規模更大。宋代的海外貿易商品種類繁多,輸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寶、藥材,輸入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茶葉等。

(4)商品經濟活潑.〔二〕變化原因1是自然環境與整個生產力之間辯證開展的必然結果〔江南地區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