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青少年痤瘡發病流行病學調查_第1頁
不同年齡青少年痤瘡發病流行病學調查_第2頁
不同年齡青少年痤瘡發病流行病學調查_第3頁
不同年齡青少年痤瘡發病流行病學調查_第4頁
不同年齡青少年痤瘡發病流行病學調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如文檔對您有幫助,歡迎下載支持,謝謝!不同年齡青少年瘞瘡發病流行病學調查【摘要】目的探討青少年尋常痤瘡發病規律。方法應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研究1484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青少年學生的痤瘡發病率。結果高中組患病率顯著高于大學組(P<0.01);青少年男性痤瘡患病率顯著高于女性(P<0.05)。結論痤瘡好發于青春期男女,男性發病多于女性。【關鍵詞】痤瘡;青少年;流行病學研究尋常痤瘡(AcneVulgaris)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多發于青年期男女[1]。為了研究本病的發病規律,我們采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探討其發病年齡、性別與臟腑病因病機的相關性,更好地為痤瘡的診斷治療提供理論方面的指導。1對象與方法1.1調查對象與方法調查對象為福建省閩南和福州地區1484名青年學生,年齡在15?23歲之間,調查方法是高中一年級到大學三年級中隨機抽取部分班級學生共1484人,分為兩組,其中高中組840人,男492人,女348人,平均年齡(17.38±0.345)歲;大學組644人,男344人,女300人,平均年齡(19.52±1.821)歲,采用問卷調查,由統一培訓的專業人員和皮膚科醫生發放并回收問卷。1.2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治療痤瘡(粉刺)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痤瘡”的診斷標準:青春期開始發病,好發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皮脂腺發達部位,對稱分布;皮損為毛囊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黑頭粉刺和疤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經過。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2.0對上述結果進行分析處理,用x2檢驗。2結果依據診斷標準,高中組患病率86.9%;大學組患病率40.8%,兩組不同年齡觀察對象的患病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0.01);在所有觀察對象中,女性患病率為63.6%,男性患病率為69.5%,男、女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表2。表1不同年齡組發病率比較表2不同性別發病率比較注:與男性組比較*P<0.053討論3.1尋常痤瘡多發于青春期本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觀察對象痤瘡的患病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0.01)。有調查結果顯示[3]從12歲青春期開始痤瘡患病率逐年增長,20歲左右達高峰,以后患病率逐年下降。馬麗穎等[4]對包頭市大學生進行痤瘡流行病學調查,痤瘡患病率為8.51%,20歲前男、女生患病率均較高,20歲以上男女生患病率無顯著差異,與本次調查結果基本一致。我國最近所作的痤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44.5%的青少年患有痤瘡[5]。據1991年統計[6],近年來痤瘡的患病率有所增高,美國有600多萬痤瘡患者去醫院診治,痤瘡的自然病程表現為進入青春期逐漸開始,青春期結束后又逐漸消退。本課題主要研究對象為高中和大學年齡段的學生,兩組對象平均年齡相差3歲左右,患病率卻表現出很大的差別,其患病率差異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年齡對痤瘡患病率的影響。痤瘡好發于青少年,有時痤瘡的發生是進入青春期的標志,而青春期過后,其患病率又逐漸下降,其在青春期的高發病率與此期腎上腺功能活躍、雄激素分泌增多有關。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青春期的年齡界定為10?19歲。本次所調查的高中組為痤瘡高發人群,其患者平均年齡為(17.38±0.845)歲;而大學組的平均年齡為(19.52±1.821)歲,其患病率與高中組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可見尋常痤瘡的發病與年齡有著密切的關系。(2)環境對痤瘡患病率的影響。痤瘡的發病受多種因素影響,這可能與種族、地區環境、氣候、飲食習慣等的差異有關。女性患者常在其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后病情發生變化,而男性通常在飲酒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病情加重。在校學生常在重要的考試前夕出現痤瘡的加重。本次高中組調查對象為閩南地區高一至高三學生,而大學組調查對象為福建中醫學院大一至大三年級的學生。閩南地區在福建的南方,依山傍水,溫熱多雨。《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當地居民體質多濕多熱,發病亦多以濕熱為患,故閩南地區尋常痤瘡患病人數本身較其他地區要多。另外,由于現代社會競爭激烈,高中尤其是高三的學生面臨高考的壓力很大,日久很容易造成體內的陰陽平衡失調,或肝郁化火,陰虛陽亢,熱毒上攻,發于面部,即成痤瘡,而在校大學生的精神壓力相對高中學生來說要如文檔對您有幫助,歡迎下載支持,謝謝!小一些,亦有可能是其患病率較低的原因之一。3.2尋常痤瘡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本調查結果顯示男、女之間的患病率差異有統計意義,但不同年齡組表現的差異不一致。高中組女性患病率為81.9%,男性患病率為90.4%,男女患病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0.01);大學組女性患病率為42.3%,男性患病率為39.5%,男女患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而總的男性患病率69.5%,女性患病率63.6%,男女比較有統計意義,這與國內大部分報道結果一致。張愛華等[7]調查青年學生1510人,痤瘡患病率為29.86%,其中男性患病率為38.24%,女性患病率為23.06%,男女間患病率有高度統計意義。王德進[8]對5972名中學生面部痤瘡調查結果顯示,總發病率為42.23%,男性發病率45.66%,女性發病率38.50%,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兩性間患病率有統計意義。以上調查結果的差異可能與調查對象范圍不同有關,但大多數報道與本次調查結果一致,即認為痤瘡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這與男女的生理病理特點有關。研究認為痤瘡的發病與雄激素分泌的多少有關,雄激素(主要是睪酮)主要由睪丸的間質細胞分泌,正常男子的睪丸每日分泌睪酮4?9mg,而卵巢和腎上腺皮質只能分泌少量的睪酮,而睪酮控制著皮膚皮脂分泌,這可能是男性患者發病率高、皮損程度重的原因。由此可知,痤瘡好發于青春期男女,其高中階段發病率顯著高于大學階段,男性發病多于女性。【參考文獻】\[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833.\[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第3輯.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2.\[3\]周躍平,劉延芳,閆翼,等.南昌市大中學生尋常痤瘡調查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7,18(1):135.\[4\]馬麗穎,白承續,雍立真,等.大學生痤瘡患病情況及患者心理狀況調查\[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2,18(1):18-19.\[5\]劉肇瑞,黃悅勤,張華明.北京高二學生痤瘡知識態度行為的現況調查\[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3,36:519-520.\[6\]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