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考點強化練 第30練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重農抑商政策試題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考點強化練 第30練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重農抑商政策試題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考點強化練 第30練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重農抑商政策試題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考點強化練 第30練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重農抑商政策試題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考點強化練 第30練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重農抑商政策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訓練目標]1.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狀況、趨勢、特點及影響。2.宋代以后城市布局、功能的變化及原因。3.重農抑商政策的表現、影響。小題精練1.(2016·惠州一模)據史料記載,從商朝開始,平民一日吃兩餐,分別在早上7~9時和下午15~19時。然而到了宋朝,開封市民入夜后會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習俗。推動這種變化的直接因素是()A.農業的發展,糧食產量的增加B.理學的形成,滿足市民的欲望C.坊市制突破,城市經濟的繁榮D.對外交流頻繁,受西方的影響2.(2016·韶關高三摸底)唐朝時廣東地區“嶺南之田,所種惟稻”,到明清時,出現了“惟知貪財重利,將土地多種龍眼、甘蔗、煙葉之屬,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現象,這一變化說明當時()A.農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B.農作物產品逐步商品化C.小農經濟開始逐漸解體 D.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3.(2016·廣東六校高三第一次聯考)中國古代有交易必須在“市”里進行和“日中為市”的嚴格限制,這種限制被打破始于()A.漢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4.(2016·洛陽高三第一學期期中)唐宋之際,城市商業、手工業者職業分工更加細化,從事服務業、娛樂業的社會群體逐漸擴大,游手、閑漢、乞丐等無業人員活動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這表明當時的城市()A.經濟功能明顯增強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貧富分化加劇 D.人口增多規模擴大5.(2016·湖北部分重點中學新高三起點考試)明清京城中政府設置的市有內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內市僅限宮廷中的貴戚和一些達官貴人,“如宣德之銅器,成化之窯器……亦于內市重價購之”。上述材料主要說明()A.明清時期城市商品經濟繁榮B.政府所設市受到封建禮法束縛C.明清時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潰D.內市的商品品種遠比外市豐富6.(2016·保定高三摸底)唐甄說:“吳絲衣天下,聚于雙林,吳、越、閩、番至于海島皆來市焉。”嘉慶《嘉興府志》卷4記,平湖縣的乍浦鎮,“番舶湊集,居民成市”。兩則材料反映了()A.政府對民間貿易約束比較少B.我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化趨勢C.國內長途販運貿易比較興盛D.國內市鎮已同國外市場建立聯系7.(2016·晉中高三期末)“民農則重(持重),重則少私義(議),少私義則力專一……”這反映出作者主張通過重農來()A.維護農民的利益 B.維護社會的穩定C.維護經濟的發展 D.維護國家的統一8.(2017·嘉興高三基礎測試)學者吳慧指出:“重農抑商,重農是目的,抑商是手段。這一政策的實質是抑商人而存商業,退私商而進官商。”下列各項中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是()A.“重農”有效提高了農民階級的社會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業的發展C.重農抑商強化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控制D.重農抑商成為歷代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大題優練9.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與:出售)……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產(經商之事),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呂不韋者,陽翟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西漢]司馬遷《史記》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社會經濟呈現全面繁榮……元稹《估客樂》一詩生動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販運的商品:“求珠駕滄海,采玉上荊衡。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炎州布火浣,蜀地錦織成……”——寧欣《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概貌和特點》材料三(宋時開封)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第二、三門皆動用什物。賣蒲合簟席、屏幃洗漱、鞍轡弓劍、時果、脯臘之類……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帽子之類。——[宋]孟元東《東京夢華錄》材料四“明清兩朝,都是延續了數百年的統一王朝,政治統一和社會相對安定。”——《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發展和特點》“(明萬歷年間)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則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賈,魚鹽為業。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儉也。”——[明]謝肇淛《五雜俎》請回答:(1)據材料一,歸納白圭的經商理念。據材料一、四,分別概括戰國時期和明代商業發展的特點。(2)材料二與材料三中的商品種類有何變化?(3)據材料二、四,概括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條件。答案精析1.C[“開封市民入夜后會再吃一餐”,推動這種變化的直接因素是城市經濟的繁榮,與農業的發展無直接關系,故A項錯誤;理學的形成,抑制了市民的欲望,故B項錯誤;宋朝坊市制的突破,夜市的出現,是帶來這種變化的直接因素,故C項正確;市民飲食習慣的變化,與西方的影響無關,故D項錯誤。]2.B[在材料中只說到了廣東地區農村中種植作物的變化,沒有提到是否產生雇傭關系,不能得出“農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在唐朝時農村中種植的“惟稻”(只有稻),而在明清時“惟知貪財重利,將土地多種龍眼、甘蔗、煙葉之屬,以致民富而米少”(多種植經濟作物,而種植稻米的少了),說明了明清時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項正確;在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的侵略,小農經濟開始解體,解體的標志是傳統的棉紡織業的衰敗,材料中沒有涉及到棉紡織業的衰敗,農民的破產,故C項錯誤;在明清時期政府沒有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故D項錯誤。]3.C[漢朝對市的管理比較嚴格,在設置的時間、地點和管理上都比較嚴格,“日中為市”的嚴格限制沒有被打破,故A項錯誤;唐朝以前政府對市的管理比較嚴格,在設置的時間、地點和管理上都比較嚴格,“日中為市”的嚴格限制沒有被打破,故B項錯誤;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市比較繁榮,政府放松了對市的管理,出現了夜市、曉市、草市等,“日中為市”的嚴格限制被打破,故C項正確;題干要求是始于什么時候,明朝并不是最早,故D項錯誤。]4.A[從材料中商業、手工業者的職業分工細化,從事服務業、娛樂業的社會群體逐漸擴大等可知,城市的經濟作用增強,故A項正確;坊市制度是指限制商業活動區域、時間的制度,材料沒有體現出其被打破,故B項錯誤;“游手、閑漢、乞丐等無業人員活動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體現的是城市人口活動區域不受限制,不能得出居民貧富分化加劇,故C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了城市職業分工的變化,沒有體現人口和規模的變化,故D項錯誤。]5.B[材料沒有體現商品貿易情況,不能主要說明城市商品經濟繁榮,故A項錯誤;從材料可以看出,市有內外之分,有身份等級之分,體現了市受到封建禮法(等級制度)束縛,故B項正確;材料只體現政府所設置的市,沒有體現坊的情況,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內外市的商品品種,故D項錯誤。]6.D[政府管制材料論據不足,故A項錯誤;材料著重強調市鎮發展規模,與手工業專業化生產無關,故B項錯誤;國內長途販運貿易材料論據不足,故C項錯誤;材料“吳、越、閩、番至于海島皆來市焉”“番舶湊集,居民成市”反映出新興市鎮同國外市場建立了比較緊密的商貿聯系,故D項正確。]7.B[根據所學,重農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統治,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重則少私義(議)”可知是為了防止民眾私下妄議,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國家引導重農,減少妄議,未體現維護經濟發展,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維護國家統一,故D項錯誤。]8.C[商人實際上的經濟地位遠比一般農民優越,與“有效提高”不符,故A項錯誤;“抑商人而存商業”,重農抑商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但古代中國商業一直在發展,與“成功地抑制了”不符,故B項錯誤;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與“退私商而進官商”相符,故C項正確;中國古代歷朝大都執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但并不能“支持這一觀點”,故D項錯誤。]9.(1)理念: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掌握經商時機,當機立斷;講究經商計謀策略。特點:戰國時期出現大商人;明代出現“商幫”(或出現徽商和晉商)。(2)變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3)條件: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農業發展(或經濟發展)。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經濟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