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臂小吊車安全操作規程吊車安全操作規程
一、對吊車司機進展專業培訓,經有關部門考核合格后,頒發合格證,方準上崗操作,嚴禁無證人員操作吊車。
二、進展吊裝作業前,吊車司機必需檢查各部裝置是否正常,鋼纜是否符合安全規定,制定器、液壓裝置和安全裝置是否齊全、牢靠、靈敏,嚴禁吊車帶病運行。
三、在起吊較重物件時,應先將重物吊離地面10厘米左右。
四、吊車司機必需與指揮人員親密協作,聽從指揮人員的信號指揮。操作前必需先鳴喇叭示意,如發覺指揮信號不清或錯誤時,司機有權拒絕執行工作;工作中,司機對任何人發出的緊急停車信號,必需馬上聽從。
五、嚴禁吊物上站人,嚴禁一切人員在吊物下站立和通過。
六、吊車在進展滿負荷起吊時,制止同時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操作動作。嚴禁斜吊、拉吊和快速升降,嚴禁吊拔埋入地面的物件,嚴禁強行吊拉吸貼于地面的面積較大的物體。
七、當吊車司機因對象超重拒絕起吊時,指揮人員應實行措施,設法減輕吊車超重負荷,嚴禁強制指揮吊車超負荷作業。
八、用兩臺吊車同時起吊一種重物時,必需聽從專人的統一指揮,兩車的升降速度要保持相等,其對象的重量不得超過兩車所允許的總起重量的75%。綁扎吊索時,要留意負荷的安排,每車分擔負荷不能超過所允許最大起重量的80%。
九、吊車在工作時,吊鉤與滑輪之間應保持肯定的距離,防止卷揚過限將鋼纜拉斷或使吊臂后翻。在吊臂全伸變幅至最大仰角且吊鉤降至最低位置時,卷揚滾筒上的鋼纜應至少保存3匝以上。
十、工作時吊臂仰角不得小于30°,吊車在吊有載荷的狀況下應盡量避開吊臂的變幅,肯定制止在吊荷停穩妥前變換操作桿。
十一、當作業地點的風力到達五級時,不得進展受風面積大的起吊作業;當風力到達六級及以上時,不得進展起吊作業,需停工或休息,不準將吊物懸在空中。
十二、工作完畢后,吊鉤和吊臂應放在規定的穩妥位置,并將全部掌握手柄放至中位。
十三、指揮信號要事先向吊車司機交待清晰,如遇操作過程中看不清指揮信號時,應設中轉助手,精確傳遞信號。
十四、指揮手勢要清楚,信號要明確,不準帶手套指揮。
十五、吊車司機應先檢查捆縛是否堅固,繩索經過有棱角、快口處應設襯墊,吊位重心要精確,不許對象在受力后產生扭、曲、沉、斜等現象。
十六、在所吊對象就位固定前,吊車司機不得離開工作崗位,不準在索具受力或起吊物懸空的狀況下中斷工作。
十七、吊車駕駛員應嚴格遵守“十不吊”
○1超載或被吊物重量不明確時不予起吊;
2指揮信號不明確時不予起吊;○
3捆綁、吊掛不牢或不平衡,可能引起滑動時不予起吊;○
④被吊物上有人或浮置物時不予起吊;
5構造或零部件有影響安全工作的缺陷或損傷時不予起吊;○
6遇有拉力不清的埋置物件時不予起吊;○
7工作場地昏暗,無法看清場地、被吊物和指揮信號時不予起吊;○
8被吊物棱角處與捆綁鋼絲間未加襯墊時不予起吊;○
9歪拉斜吊重物時不予起吊;○
10吊物保險裝置不齊全、不行靠時不予起吊。○
單臂小吊車安全操作規程2
吊車安全操作規程
1、按規定工程,標準檢查吊車各部技術狀況處于完好狀態。重點檢查操縱裝置,液壓裝置,安全裝置和鋼絲繩等,符合安全到達標準,方準使用。嚴禁起重機帶病作業。
2、行車前應檢查行駛證、駕駛證等行車所必需的各種證件等,不準無證駕車。
3、廠內吊車司機在行車途中必需嚴格遵守《道路交通治理條例》,《廠內交通安全治理標準》和“安全生產守則”。
4、起步前應觀看車輛四周狀況,確認安全后(氣壓式制動的車輛待氣壓表讀數到達規定的數值)鳴笛起步。
5、運行吊車載物起步須用低速檔;吊物底端面須距地300~400毫米,吊物行駛中不得換檔,避開急劇轉向和緊急制動,必需緩慢行駛。
6、有轉向助力器裝置的起重機,嚴禁熄火滑行,氣壓制動的起重機和運行吊車,在下長坡時不準熄火滑行。
7、在進出作業現場或行駛途中,要留意上空有無障礙刮碰臂架。車上人員的頭、手、腳等肢體不得伸出車外。
8、司機在操縱作業中必需與起重工親密協作,聽從指揮人員的信號指揮。工作中,司機對任何人發出的緊急停車信號必需馬上停車。
9、起重機作業時,起重臂下、吊鉤和被吊重物下面嚴禁站人或通行?;剞D臺上嚴禁站人。臂架回轉和運行吊車的順車、倒車、調頭應不刮碰四周的任何設施。
10、作業現場的大小、地質的松軟程度應不影響吊車作業安全。不準在5%以上的坡道上橫向起吊作業,如必需作業時,須將車身墊平。
11、起重機吊較重物件時,應先將重物吊離地面10厘米左右,檢查起重機的穩定性和制動器等是否敏捷有效,在確認正常安全狀況下,方可連續工作。
12、吊車運行路面應不發生車輪下陷或使車身傾斜。汽車吊各支腿處的地面堅硬度應保持全都,作業時不產生嚴峻下陷。
13、起重機在進展滿負荷和接近滿負荷起吊時,制止同時進展兩個或兩個以上操作動作,起重臂的左右旋轉角度不準超過45°。
14、兩臺起重機同時作業吊一個工作物時,必需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由一人統一指揮。吊裝時,兩車的升降速度要相等,每車分擔的負荷不能超過所允許的最大重量的80%。
16、應盡量避開在高壓輸電線下作業;在高壓輸電線下作業時,臂架,吊具、輔具,鋼絲繩及重物等與輸電線的最小距離應不小于6m。
單臂小吊車安全操作規程3
吊車安全操作規程起重機司機
起重機司機特地訓練,經有關部門考核合格,發給合格證,方準上崗操作,嚴禁無證人員操作起重設備。
進展起重作業前,起重機司機必需檢查各部裝置是否正常,鋼纜是否符合安全規定,制定器、液壓裝置和安全裝置是否齊全、牢靠、靈敏,嚴禁起重機各工作部件帶病運行。
起重機司機必需與指揮人員親密協作,聽從指揮人員的信號指揮。操作前必需先鳴喇叭。如發覺指揮信號不清或錯誤時,司機有權拒絕執行;工作中,司機對任何人發出的緊急停車信號,必需馬上聽從,待消退擔心全因素后,方能連續工作。
起重機只能垂直吊起載荷,嚴禁拖拽尚未離地的載荷,要避開側載。
起重機在進展滿負荷起吊時,制止同時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操作動作。起重吊臂的左右旋轉角度都不能超過45°,嚴禁斜吊、拉吊和快速升降。嚴禁吊拔埋入地面的物件,嚴禁強行吊拉吸貼于地面的面積較大的物體。
起重機在帶電線路四周工作時,應與其保持安全距離,在最大回轉范圍內,允許與輸電線路的最近距離見下表,雨霧天氣時安全距離應加大至倍以上。起重機在輸電線路下通過時,必需將吊臂放下。
起重機嚴禁超載使用,假如用兩臺起重機同時起吊一重物,必需聽從專人的統一指揮,兩機的升降速度要保持相等,其物件的重量不得超過兩機所允許的總起重量的75%。綁扎吊索時,要留意負荷的安排,每車分擔的負荷不能超過所允許最大起重量的80%。
起重機在工作時,吊鉤與滑輪之間應保持肯定的距離,防止卷揚過限把鋼纜拉斷或吊臂后翻。在吊臂全伸變幅至最大仰角并吊鉤降至最低位置時,卷揚滾筒上的鋼纜應至少保存3匝以上。
工作時吊臂仰角不得小于30°,起重機在吊有載荷的狀況下應盡量避開吊臂的變幅,肯定制止在吊荷停穩妥前變換操作桿。
起重機在工作時,嚴禁進展檢修和調整。
停工或休息時,不準將吊物懸掛在空中。
工作完畢,吊鉤和吊臂應放在規定的穩妥位置,并將全部掌握手柄放至中位。2指揮人員
指揮信號要事先向起重機司機交待清晰,如遇操作過程中看不清指揮信號時,應設中轉助手,精確傳遞信號。
指揮手勢要清楚,信號要明確,不準帶手套指揮。
起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智能紡織品設計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宣城職業技術學院《機器學習原理及應用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家莊城市經濟職業學院《影視藝術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江陰市四校2025年第二學期高三數學試題期末考試試卷含解析
-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機器視覺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省長沙市田家炳實驗中學2025屆初三第二次統一檢測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華沖高中2025年第二學期高三物理試題期末考試試卷含解析
- 昆玉職業技術學院《T項目管理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汕頭市南澳縣2025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調研試題含解析
-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市政工程計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第八章 堅持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國家安全教育大學生讀本教案
-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起訴狀范本6篇
- 2024年飲料供應鏈銷售與分銷協議
- 翼狀胬肉患者護理查房
- 2025高考數學專項復習:指對同構問題 講義
- 虛擬用戶場景構建
- 可行性報告編制服務方案
- 湖北公務員面試模擬6
- 醫療美容病歷模板范文
- 讀書分享讀書交流會《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課件
- 2018年四川省高考數學試卷(文科)(全國新課標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